最新人物剪纸教案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汇总8篇)

时间:2023-09-23 08:47:42 作者:雨中梧 最新人物剪纸教案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汇总8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人物剪纸教案篇一

本节课,我上课的整体是思路:以一颗平淡之心、一颗童真之心走进课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做好对学生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的引领,让语文学习与生活融合,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这一课,“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抓住这条主线,就能披文入情,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

首先,对课文的导入,我以很简单、朴实语言走进课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姥姥的剪纸》。看老师写课题。作者的名字很好听,叫做笑源。北方人管外婆叫姥姥,我们一起学着笑源,来叫一声——姥姥。作者的姥姥还有一样拿手绝活儿呢!那就是——剪纸。

其次,抓住剪纸发出的“刷刷”声音来统领课文的生字词教学。查字典的本领,特别是对语境中字词意思的把握,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近段时间,在我们明星教师培训中导师们都强调了要重视第一课时的生字词教学,最近在各类教学大赛中,老师们在课堂上老老实实地指导学生查字典,以培养学生对语境中字词意思的把握能力,因此我重点指导了“爽”的书写及理解在句子中的意思,还让学生对“驮”字书写时该注意些什么,进行了指导。

接着,以一个体现“长文短教的教学思路”来进行课文教学。我向学生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书上哪些地方写出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来统领课文第1—6自然段的教学。又以一个词语“熟能生巧”对课文的4-6自然段进行探究,做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教学中以学生多种多样的“读”,来体悟姥姥在各时各地的“剪”,体现出“人文就在语文中”的和谐融通。还结合学生的生活中的体验,回忆学过的俗语、谚语来说说对“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理解。

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有些地方我做得不到位:1、“啧啧赞叹”一词的教学时,学生读不出那种口语化的赞叹,我没有进行模仿性的示范,指导学生读好这个词。2、当学生在向我汇报“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句子时,为了顺着我自己的教学思路,我打断了学生的发言,遏制了学生表现的欲望,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处理问题时要学会一些尊重学生的技巧。3、在即将下课时向学生总结“熟能生巧”的道理,由于本人的疏忽,如果能将“熟能生巧,才能做到技艺高超”来课末点题,那这节课就完整了。

人物剪纸教案篇二

本学期,我执教了《姥姥的剪纸》一课,课文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我们全体师生佩服不已,姥姥和作者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又让我们感动,我们都久久地沉浸在这份亲情之中……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剪纸离孩子较远,课堂上教师如果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在栩栩如生的画面中,优美的音乐中,做到目观其行、耳闻其声,快速进入课文情境,借此学生对自己家人表达感恩之意。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抓住这个主线,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我们知道,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一、借助声像设备,感受剪纸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作用于视觉、听觉的刺激最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当视听感官并用时,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因而上课伊始,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惟妙惟肖的窗花,并配上动听的音乐,学生一下子进入那剪纸的情境中。

在优美的乐曲中,我让学生走进文本,寻找姥姥剪纸“神”的语句。在品读这些语句时,配上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适时出示“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喜鹊登枝”等剪纸画面,对课文重点语句进行品读。

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生动的视听画面,让学生与文中的姥姥对话。让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把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评价中把课文读懂、读细、读出感情。同时读懂了姥姥用精湛的剪纸技术,剪出了乡村的吉祥,为乡亲们送去了祝福,使整个屯子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与和乐。

二、展现优美画面,品析祖孙情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姥姥的剪纸》一文语言生动,富有诗意,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品赏。在教学时,运用相应的多媒体技术,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细细品味文章。如在教学“祖孙情浓”一段时,我引导学生自主朗读,相继找出“a、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b、一头老牛和一只小兔子在地上啃食青草。c、: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乱跳着远去的小兔子。“等姥姥剪纸“拴住”了作者的语句。然后适时为这些句子配上相对应的视听画面,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明白姥姥对小孙子的浓浓爱意。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发言。

在发言中,我对着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抓住“拴、缠”等词语去品味小作者顽皮、可爱,对姥姥的依恋;品出姥姥把全部的心血和爱全部倾注在牛和小兔的剪纸里,从而感悟出姥姥对小孙子的关心、疼爱、默默奉献;品味到小作者的快乐童年;品味到浓浓的祖孙情;品味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让情感熏陶和人文滋润落到实处。

三、启发开拓想象,表达感恩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用好语言这个工具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姥姥的剪纸》一文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因素,再次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姥姥与作者生死离别的视听画面,并配上《感恩的心》乐曲,让学生用“假如我就是文中那位小孙子,面对即将离世的姥姥,又忆起与姥姥在一起的童年生活,此时此刻会对姥姥说些了么呢?”这个设想进行遐想。这时,形象、声音齐全,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沉浸其中,体会意境,余味无穷。学生联系课文,插上想象的翅膀,情动而辞发。每一种设想自然精彩极了。

这样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的形象营造出的氛围,让学生从中体验祖孙情深,很多学生由文中的姥姥联想到自己的姥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恩教育,此时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课后观察或回忆姥姥对自己关爱的语言、动作或点滴小事,用手中的笔表达对姥姥的依恋与感恩之情。让文本教学与生活紧紧相连,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陶冶,不仅发展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现代语文教学,呼唤以人为本,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其自觉学习的能动性。而巧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教学中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种刺激,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因而我们应把握住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入情。

人物剪纸教案篇三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熟能生巧,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从中感悟姥姥的话是经验之谈,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姥姥为什么如此熟练,下面的.“总剪”二字透露端倪,因为老是不断地剪,岂能不熟练?手都有准头了,因为总剪,再熟练不过了,日久天长,剪起来就心中有数,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要注意什么,剪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岂不是有了准头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明白。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说话练习还需老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纸那样,因为不断地练习,反复地实践,达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进一步体会姥姥的话中寓意!

人物剪纸教案篇四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根据这一阶段目标的要求和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在第一课时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相关词语;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语言材料中感受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我把难点和重点定为: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本节课我采用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让情感在朗读和体验中升华。

教学中,我通过图片再现剪纸,让学生先从剪纸图片中感受到姥姥技艺的高超,再让学生找出“剪纸”图的语句品读感悟。例如抓住第1自然段的“都”字,抓住邻居的啧啧赞叹声“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娴熟,然后紧扣环节设计问题“姥姥的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呢?”又带领学生围绕“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句进行引导学习,品味语言,体现姥姥的技艺的高超是付出了努力练成的,再抓住“身心入境”一词,深刻表现剪纸给姥姥带来的投入与快乐。7-12自然段,我让学生自由读,找出“我”与姥姥的对话,然后再利用课件展示牛兔图让学生结合生活想象牛的勤劳、兔的顽皮,看到图想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最后抓住姥姥与作者的对话进行朗读训练指导。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我还让学生回忆自己身边的老人对自己的关怀照顾,激起孩子们感情上的共鸣。透过课文中的文字,再加上学生展开的回忆,从而我们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姥姥勤劳的赞美和对姥姥的依恋。由此,孩子们读起来更入情入境了。

让我心存遗憾的是,文中“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是教学的难点,它不仅是姥姥在讲述自己剪纸的经历,还是在教自己的孙儿做人做事。可是我感觉这句话在我们的两三句讨论中就滑过了,理解得不够深入。再一个是教学的后半部分从“牛兔图”体会我和姥姥之间的情感不够深入,特别是出示了三幅剪纸图,应该让学生说说姥姥剪这三幅图的寓意是什么,明白姥姥对我的疼爱。但是,我只是集中起来理解,缺少深入的挖掘体会,为后面对以“姥姥的剪纸”为题的理解产生了一点阻碍,特别是学生的语言组织上明显有了障碍,而一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理解上就要再花一点时间才行,这也是我在挖掘语言文字上最大的问题,常常点到为止,应该多考虑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竭力超越。

人物剪纸教案篇五

当拿到教材看到《姥姥的剪纸》这一课文时,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当时吸引我的是姥姥的那些生动的.剪纸。可这几天备课备下来,我觉得心里一直很难过,我记起了我的外公,外公对我很是疼爱,可外公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就因为肺癌过世了,最近几天我也几次梦见了外公,梦见她给我做陀螺,梦见他用竹子给我制作风筝……我知道这篇文章打动我的正是作者和姥姥之间相互牵挂的情,所以文章在教学时候,我想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这篇课文,我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人物剪纸教案篇六

幼儿通过活动的学习品尝到成功的体验和乐趣。活动气氛活跃,幼儿的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显著,充分发挥了剪纸教学特有的魅力,激发了幼儿学习剪纸艺术的兴趣,使幼儿在实际生活中领悟到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价值。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评价过程中,取长补短,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创作热情,对于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有很大的好处。鼓励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剪纸艺术的兴趣和能力。

让幼儿了解体验中国民间文化的设计与创作,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尊重。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进行教育。

人物剪纸教案篇七

当拿到教材看到《姥姥的剪纸》这一课文时,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当时吸引我的是姥姥的那些生动的剪纸。可这几天备课备下来,我觉得心里一直很难过,我记起了我的外公,外公对我很是疼爱,可外公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就因为肺癌过世了,最近几天我也几次梦见了外公,梦见她给我做陀螺,梦见他用竹子给我制作风筝……我知道这篇文章打动我的正是作者和姥姥之间相互牵挂的情,所以文章在教学时候,我想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这篇课文,我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根据这一阶段目标的要求和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目标、在第一课时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相关词语;

能力目标、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从课文的语言材料中感受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目标的定位,

我把难点和重点定为: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本节课我将采用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让情感在朗读和体验中升华。

第一环节:初读文本,走近姥姥

播放剪纸的图片,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简介剪纸。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姥姥剪纸技艺高超,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再次走进姥姥的剪纸,去认识这位可亲可敬的姥姥,重温那浓浓的祖孙亲情。

我通过图片再现姥姥的剪纸,让学生从剪纸图片中感受到姥姥技艺的高超。抓住第1自然段的“都”字,抓住邻居的啧啧赞叹声来让学生感受姥姥的剪纸技艺是多么的“神了”!再通过姥姥摸黑剪出“喜鹊登枝”这件事,感受姥姥剪纸技艺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通过理解“刁难、耍赖”等词感受作者的顽皮和姥姥的爱孙之情。学生在朗读和感悟后,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认识了这位技艺高超、可亲可敬的姥姥。

第二环节:品读感悟,走进姥姥

让学生自由读7—12自然段,找出我与姥姥的对话,然后再利用课件展示牛兔图让学生结合生活想象牛的勤劳、兔的顽皮,看到图想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最后抓住姥姥与作者的对话进行朗读训练指导,一个对孙儿关爱有加的姥姥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抓住两幅画面,进行朗读感悟、想象,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而感受姥姥对“我”的疼爱、呵护。

第三环节:读背结合,升华情感

通过抓词语“定定地”、“出神地”,读出姥姥内心又是希望朝夕相处的孙儿能留在身旁,又想让孙儿去更广阔的田地发展的矛盾心情。姥姥舐犊情深,对儿孙们是如此的牵挂深深打动了作者,也使读者的内心也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好的语言、动情的话语就应该让孩子能当堂积累下来,让学生把课文段落背诵下来,这样既积累语言,有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领悟。

本人的教学经验有限,设计思路肯定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人物剪纸教案篇八

在上《姥姥的剪纸》第二课时,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经过这反复思索,我将落脚点放在“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和他们之间浓浓的亲情”上。把握了这个重点,就以“神”为线索展开教学,我采用圈画关键语句、读、批、悟、谈等方法进行了有效的突破。上课就按着“这是一位怎样的姥姥”——感受姥姥的技艺高超;“姥姥是如何练就这一手绝活的”——让学生知道姥姥不光是在剪纸,也是在用剪纸教育我,感受姥姥对我的疼爱;“姥姥剪得最多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剪这么多呢?”——进一步感受姥姥把对我浓浓的爱倾洒在一幅幅剪纸中。这样学生就深刻体会到姥姥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

虽然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使用电子白板的机率不是很高,但我还是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使用电子白板中的“笔”圈画重点词“剪”,通过反复引读,体会姥姥剪的时间长、次数多;使用放大镜效果出示“乡亲们对姥姥赞叹的话语”,放大镜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本来板书“神”是在教学完1—3自然段后请学生概括,课堂上有一位学生在读相应的句子时就把这个字读好了,我就相机板书。

对“拴”的处理,我认为也较为到位。结合当时是“密云多雨的盛夏”的危险和作者的活动,文中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的“拴”,引出课文中的“拴”,与学生进行热烈地讨论“课文中用什么拴住了什么”,经过追问明白了姥姥用剪纸拴住了我的身体,更用剪纸拴住了我那颗贪玩的心……为领悟祖孙俩那浓浓的情作好辅垫。

在快要结束课文时,因时间还有多余,我就灵机一动,增加了一个板块“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谁?说说你的理由”,将感恩教育推向了一个高潮,学生在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孩子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神”这一个字是对姥姥剪纸的高度概括与浓缩:姥姥的剪纸的神奇不仅在于本身剪纸技艺的高超,更在于她把对外甥的爱倾洒在一幅幅剪纸中,让作者的心境与梦境都变得有声有色。“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是学生习作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对例文写作方法的剖析,目的在于让学生今后习作中使用好这个方法。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班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非常强,据此,我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在欣赏姥姥的多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后,请学生提问,并顺利成章的引入到了下文的学习。

但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1、在处理“这是一位怎样的姥姥” 时,因课前对此部分的教学时间估计可能会比较长,因此课上想抓紧时间。所以当学生结合“一张普普通通……要什么便有什么了”回答到“技艺高超”,我就急于让学生谈“还有哪些地方也体现了技艺高超”,而没有让学生很好的体会这句句子: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姥姥却无所不能以及讲正面描写,到后来才补上去。

2、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精彩,理解到位,感悟深刻,但在朗读上不能很好的将自己的体会融入到情感朗读中,今后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此外今后将进一步研究电子白板,尽量让学生上台使用电子白板,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我想如果在以后的课堂中,教师用心地解读教材,努力挖掘课文的训练点,精心设计,争取让每节课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