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苏州调研报告总结(模板14篇)

时间:2023-11-01 23:32:31 作者:紫衣梦 实用苏州调研报告总结(模板14篇)

调研报告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进行调研之前,我们应该制定好调研计划和目标,以确保调研的顺利进行。请大家关注下面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苏州调研报告

今年,苏州工业园区一组鸟类照片以及鸟类分布图在新闻媒体、微博微信上广为热传。不少市民、网友忍不住惊呼:一个以工业园为名的区域也能“孕育”如此之多的“飞翔精灵”。

实际上,这些照片都源自于苏州工业园区发布的《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报告》。

131种鸟儿展翅园区,鸟类多样性比较理想;栽培植物570种、野生植物199种,群落搭配丰富;水生生物328种,清洁水域“孕育”丰富物种……20xx年初,经过1年多的调查研究,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发布生物多样性调研报告,“洋苏州”的生态密码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次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的项目总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青教授表示,“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报告的出炉,也给其他城市和地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本。他说,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和专家相应的建议,也为园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这份报告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主政者看来,是献给园区20周岁生日最好的礼物之一。

苏州工业园区环保局局长王学军在接受采访中表示,生物多样性调查不仅是让园区老百姓真正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更是为园区正在实施的生态优化行动计划以及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础。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最大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今年迎来开发建设20周年。20年弹指一挥间,这里从原先的一块农田低洼地建设成为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城区,成为中外合作的典范。

但来到苏州工业园区,最令人自豪的,不是那些传奇般的财富神话,而是那一缕带着微微甜味的清新空气。

开发建设20年,苏州工业园区至今还保持着清新的水和空气,这在开发区中不可想象。

不可想象的背后,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生态红线。

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以后制定的第一个法规文件,就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确立了一整套绿色发展理念。到园区投资的客商,第一道要过的就是环保关。

苏州工业园区严格执行招商项目节能评估、环保准入制度,对能源资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风险高的项目实施“一票否决”。统计数据显示,20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因资源利用和环保因素累计否决项目300多个,涉及投资总额约30亿美元。

隐形的红线,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深植于苏州工业园区企业ceo的心间。清洁生产已经成为了进驻园区企业的一种共识。更重要的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一条生态工业链的建立,能够将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废弃物,循环利用起来。20xx年苏州工业园区单位gdp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年生态坚守,换来了中外人士交口称赞的碧水、蓝天和绿地。在全国所有开发区中,苏州工业园创造了环保基础设施全覆盖、绿色乡镇全覆盖、iso14001贯标企业最密集等多个全国之最。20xx年园区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7.4,生态环保指标自20xx年起连续4年位居全国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前列。

当然,苏州工业园区也从不吝啬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大手笔。目前,园区绿地覆盖率达45%,获得绿色建筑标识80只,其中运行标识8个,占全国总数10%。在这里走走,随处是花园,满目皆美景。围绕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三大湖,园区的美丽风景徐徐展开。中央公园、白塘公园、东沙湖公园、方洲公园等开放式公园,坐落在居民集中区,绿植葱郁,休闲步道齐全。

20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突破开发建设“老路子”,以学校教育、社区生活、能源应用、绿色建筑等为“钥匙”,解开一座国家级开发区的生态“密码”,走出了一条集“科技创新、经济循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一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园区先后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产业园区和全国第三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

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开发区,必然要使百姓的日常生活充满“绿色低碳”的理念,创造生态优化的社会氛围。多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大力推广倡导绿色社区,“绿色”正在逐步成为园区百姓生活的新“情调”。在倡导绿色社区方面,苏州工业园区相继开展“跳蚤市场”、“邻里互助广场”、“无车日接力”等活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置,在58个住宅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理念逐步建立。目前,园区已创建各级绿色社区91家,绿色社区覆盖率超过90%。

无怪乎,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参观完苏州工业园区后,感慨良多,顿生爱意,称“来过苏州多次,但一直不知园区,如今走了走,转了转,发现它正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地方。”

建筑调研报告总结

一、引言。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某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特征、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探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为后续的建筑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调研采用了文献资料查阅、实地观察和访谈的方式进行。文献资料包括了建筑历史、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书籍和论文;实地观察主要针对调研区域内的建筑、城市街区;访谈对象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化专家、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

三、建筑特征与历史背景。

调研区域内的建筑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这些特色主要体现在建筑设计和建筑材料上。历史背景显示,这些建筑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内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反映出该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

四、建筑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调研区域内建筑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向多功能化和复合化方向发展,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也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绿色环保。

五、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研发现,调研区域内建筑的设计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反映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经济的发展,建筑发展趋势也发生了变化,建筑设计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绿色环保。建议在后续的建筑设计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注重可持续性和绿色环保,以期创造出更加符合当地需求的建筑作品。

文章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

苏州调研报告

1.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2.培养对自然风景的感受能力和观察力。

3.加强对园林的了解,对设计的掌握能力。

苏州园林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2014年)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园林,并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建筑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它常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在局部景区中,还可构成风景的主题。山池是园林的骨干,但欣赏山池风景的位置,常设在建筑物内,因此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景的观赏点。建筑的类型及组合方式与当时园主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园林建筑以其数量之多与比重之大形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一般中小型园林的建筑密度可高达30%以上,如壶园、畅园,拥翠山庄;大型园林的建筑密度也多在15%以上,如沧浪亭、留园,狮子林等。正因为如此,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与建筑群的组合方式,对于整个园林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位置、形体与疏密不相雷同,而且种类颇多,布置方式亦因地制宜,灵活变化。建筑类型常见的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等。其中除少数亭阁外,多围绕山池布置,房屋之间常用走廊串通,组成观赏路线。各类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外,还与周围景物和谐统一,造型参差错落,虚实相间,富有变化。

(一)院落。

院落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一种建筑组合形式。由于当地园林面积不大,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许多幽静的环境,因而以院落来划分空间与景区,成为常用的手法。

按组合形式的不同,院落大致可分三种类型,即:庭院、小院和大型院落。

(1)庭院多位于厅堂前后,以墙垣,房屋构成规则的或不规则。

的平面。如拙政园玉兰堂、狮子林燕誉堂,留园五峰仙馆的前院等。

(2)小院多布置在房屋左右或走廊一侧,面积较小,构图形式灵活多样。它的作用可使个体建筑或连续的房屋走廊获得通风、采光和美化,也可减少走廊的单调,同时并可作为次要部位的对景或衬托。如留园的古木交柯、华步小筑,网师园小山丛桂轩侧院以及其他各园曲廊转折处都可见到。

(3)大型院落多自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群。常用围墙,房屋、走廊、山石、花木等共同组成不规则的复杂空间。这种院子在空间上与外界有所划分,又可使内外空间互相穿插,增加了风景的层次和变化。如拙政园以玲珑馆为主体而组成的枇杷园可为代表。

院落的空间处理一般有封闭、开敞二种形式。

封闭式庭院可以造成一种安静的气氛,自成一区独立的环境。如留园还我读书处、耦园的西园藏书楼前的庭院。

开敞式院落在园林中也相当普遍,不论庭院、小院或大型院落均多采用。这种院落不仅可使空间互相流通,避免小空间造景的窒息,而且还能使院落内外相互借景,增加园景展开的效果。如拙政园小沧浪水院。

(二)建筑类型。

园林建筑的类型,根据功能与形式,虽有各种名称,但具体建筑物的名称也常混用,不甚严格。现选择常见的几种主要建筑物说明如下。

1.厅、堂、轩、馆。

园林中的厅堂过去是园主进行各种享乐活动的主要场所,名称有大厅、四面厅,鸳鸯厅、花厅,荷花厅、花篮厅等等。

厅堂内的天花普遍用轩,也是一个特点。它用椽子作成各种形状,有茶壶档轩,弓形轩,一枝香轩、船篷轩、菱角轩、鹤胫轩等。轩上梁架即可作草架,草架做法不拘桁柱,可使天花随室内平面布局作成各种轩的形式。

轩与馆亦属厅堂类型,但有时用于次要部位,或作为观赏性的小建筑,如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留园的清风池馆。

2.楼、阁。

楼,阁位置多设于园的四周,或半山半水之间,一般作二层,上层高度为下层十分之七左右。楼阁如在园林中作为重要对景,位置应显明突出;如作为配景,则位于隐僻处居多。

楼的面阔多作三间或五间,偶有四间,三间半或一间带走廊的。进深可至六界,屋顶常作歇山或硬山式。园林中的楼,造型多富有变化,半槛、挂落随意设计。

阁与楼相似,重檐四面开窗,造型较楼更为轻盈。平面常作方形或多边形。屋顶作歇山式或攒尖顶,构造与亭相仿。阁也可建于山上或水边,虽只一层,也用此名。

3.榭舫。

榭与舫多属,临水建筑。其形体为了与水面调和,从整个形体轮廓到门窗栏槛与鹅颈椅,每以水平线条为主。榭常为水阁,置于池畔,体态随环境而异。建筑基部一半在水中,一半在池岸,跨水部分常做成石梁柱结构,临水立面开敞。

舫又称旱船,是一种船形建筑,多建于水边。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的一侧每设有平桥与岸相连,仿跳板之意。舫的平面分前,中,后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尾舱则多为二楼,以便眺望,与苏州画舫相似。

4.亭。

亭为休憩凭眺之处,也是园林风景中的重要点缀。亭的位置可设于山上,林中、路旁、水际,式样和大小因地制宜。亭有半亭和独立亭的区别。

5.廊。

廊在园林中是联系建筑物的脉络,又常是风景的导游线。它的布置往往随形而弯,依势而曲,蜿蜒逶迤,富有变化,而且可以划分空间,增加风景深度。

(三)建筑构造。

建筑调研报告总结

一、调研背景。

本建筑调研报告旨在通过对特定建筑项目的调研,了解其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的内容,为相关人员进行类似项目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文献资料包括了建筑项目相关的设计图纸、施工资料、相关文献等。实地考察包括了建筑的外观、内部构造、周边环境等方面。访谈则涉及了建筑项目的设计师、施工人员、相关专家等。

1.设计。

建筑的设计理念独特,采用了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同时融入了传统建筑元素。设计注重空间的利用和光影的运用,使得建筑的功能和美观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2.施工。

建筑的施工工艺精湛,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方法,如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模型、使用无人机进行施工监控等。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得当,保证了建筑的质量和稳定性。

3.材料。

建筑的材料选用合理,采用了环保、耐久、经济的材料,如使用再生材料制作墙体、利用太阳能技术调节室内温度等。这些材料的使用既满足了建筑的功能需求,又符合了当今社会绿色环保的理念。

四、结论。

本次调研表明,建筑项目在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和创新性。建筑项目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理念。同时,建筑项目也充分考虑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五、建议。

1.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考虑将更多的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中,以更好地体现建筑的文化价值。

2.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可以进一步研究开发更加环保、耐久、经济的材料,以满足未来建筑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更高要求。

3.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推广使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方法,以提高建筑的施工质量和效率。

建筑调研报告总结

一、概述。

本次调研报告的主题是某城市的建筑状况,我们通过实地走访和网络查询,收集了大量有关该城市建筑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最终形成此报告。

二、建筑历史与现状。

该城市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早期是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多为古罗马和哥特式。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风格也不断变化,从古典到现代,从简约到繁复,形成了多元化的建筑风格。目前,该城市的建筑风格以现代为主,兼具古典和简约风格。

三、建筑特点与问题。

该城市建筑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设计和建造工艺。建筑多为高层,采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较高的抗震和抗风能力。建筑内部设施齐全,包括空调、电梯、游泳池等。然而,建筑行业也面临一些问题,如建筑垃圾处理不当、环境污染等。

通过对该城市建筑的调研,我们发现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的,既有传统建筑风格的复兴,也有现代建筑的创新。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建筑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管。

五、建议。

针对建筑行业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建筑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的管理和监管,确保建筑行业不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二是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本次建筑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苏州调研报告

团队实践目的:

苏州市一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小桥流水,古色古乡,气质婉约是它的特色,正因为苏州是这样的历史名城,才孕育了具有特色的苏州古典园林。

本次活动以记录苏州园林风貌为主要目的,弘扬苏州园林文化,展示苏州的绝美风光,突显其旅游价值,同时记录苏州园林的破坏情况,针对此类情况应采取的措施,同时调查苏州园林的开发度,针对苏州园林的价值与意义,提出苏州园林更好的利用方案,在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基础上,弘扬园林文化,使苏州更好地走向世界。

长沟流月去无声,是歌不尽的春华,唱不完的秋实,杜若洲头,秋水依旧。是的,秋水依旧,微吟还似清歌样,是苏州,且歌且吟出这样一曲风风雅雅的姑苏咏唱。

衣诀翩飞,蝴蝶惊梦,刹那芳华,是谁,伫立于秋的尽头,沁湿了薄衣,风奏离歌,嶙峋成曲,重峦叠嶂,叠迭起寒涟徐徐。

像个神话,苏州园林的神话。

我们苏州园林调查小分队怀着对历史文化的热忱,在7月、8月两个月中对苏州园林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其中包括对现在的风貌、建筑特点、现状、开放程度、历史文化意义等的调查,其具体分工如下:

我负责对苏州园林的整体风貌和建筑特点,即造园艺术进行拍摄和研究;

吴乃蕴同学负责调查苏州园林的现状(包括园林现在的对外开放程度等等);

柳叶同学负责调查园林的破坏程度,现有的保护措施等。

韩悦崎同学负责调查园林的开发度,阐述园林开发途径和如何更好地利用;

杜晓芬同学通过调查苏州经典园林的沿袭,阐释其意义和价值;

徐雅婷同学负责问卷调查(苏州市民对于苏州园林的看法),并总结其心得。

在这段调查期间里,成员不但相互配合得很有默契,而且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朋友相处,这也是这次调查让我们受益的。

我们的.主要活动内容是这样的:小组于7月10日进行调查问卷,地点是在苏州博物馆,拙政园、狮子林附近,进行了一天后,问卷基本完成,回收率100%;小组于8月5日去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进行名人访谈,访问的是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的陈处长,了解了园林管理的相关问题。访谈过后,我们的实践就告一段落了。7月初至8月5日期间,小组亦组合去拙政园、狮子林等地进行调查(社会实践的学生凭介绍信等相关证件享受半价优惠)(附有照片),小组总体积极性高,小组成员于8月5日后相继交上了实践报告,情况非常好,成员间相处愉快,安全有保证。

下面是对每个成员的实践报告的总结:

吴乃蕴同学面对苏州园林的现状,包括苏州园林现在的门票价格,园林的开放程度等进行细致的调查,意识到园林门票价格上涨与园林保护存在着矛盾,也讨论了园林的对内、对外的开放程度,现在园林的免费导游服务等,调查结果认为要加大宣传苏州园林,一为开放,二为保护,两者有机结合。

柳叶同学面对园林的破坏与保护展开调查,发现园林在建国初期时破坏很严重,然后开始修复,相关的文物,包括园中楹联、文字材料的保护都不够,并且提出保护建议等。她也积极地和陈处长谈论园林的保护问题,相信她此次获益颇多。

粮油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忽视的地方,而韩悦崎却认识到了它们的重要性,从而进行了研究。“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实践”这是她的勇敢而乐观的追求。

杜晓芬同学则针对苏州园林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探究,从四个方面来阐释了苏州园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山水的意境、精致的建筑、高雅的艺术、丰富的内涵,所以苏州园林才成为了私家园林的典范。而且意识到园林文化研究正在凸显出当代价值,园林文化正在更广范围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园林城市、园林小区、园林村落、甚或餐饮茶肆,家居庭院,可以说是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了。因此,如何适应“人居、环境、理想”现代生活的需求,是园林文化研究的新课题。

徐雅婷同学为我们的苏州园林调查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内容含在了她的报告中了)。我们一起努力完成了调查问卷(能够做到问卷调查的回收率100%,),然后由她回去做了最后的统计,并且做出了归纳和总结,以及她的心得。对于园林,她认为人们对园林环境的保护还处不够深入,大众对旅游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

我们就是通过不同的方面对苏州园林进行了调查。以下是对苏州市园林与绿化管理局陈处长的采访。

问题一:对于园林翻新严重,会有感觉失去原味,你对此有何看法?

陈处长:园林历史虽然悠久,但是真正的建筑存在的很少了,现在存在的大多是清代的,明代的也只有一些青石,例如拙政园远香堂的石头。园林不在于新旧,而在于结构,如果不翻新的话,随其自生自灭,那么很多结构就不会存在了,我们翻新要做到的就是修旧如旧,原汁原味,使用原工艺,原材料,我们苏州园林在50年代初期进行过大规模的休整。我们要强调的是,古典园林的保护是很重要的,但是还是要适度的开发的,如果不修复,是会影响苏州园林的形象的,但不管怎么样,园林在保护管理下,再考虑经济效益。

陈处长:苏州园林的票价和国内其它园林相比,不是很贵,当然也是不希望游客过多,园林在80年代以后,游客特别多,这就对园林的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坚持保护第一,开发、利用第二的原则,所以保护是放在首位的;再者,提高门票,我们可以用增加的收入用于保护。

陈处长:苏州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的游客也的确越来越多了,所以呢,我们也正在想办法来保护这些园林,例如刚刚说的提高门票价格就是方法之一。苏州园林的保护措施正在一步步地完善之中,例如我们会设置动态监测系统,测算园林最合适的游客量是多少,等到达游客量的时候,我们就会限制游客进入。我们正在策划的门禁系统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陈处长:苏州园林的发展,也带动了其它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利润。但是园林保护和园林发展又存在着矛盾。刚才我们说坚持保护第一,开发、利用第二的原则,我们在限制游客量的同时,利润也相应的减少了,但是有了更好地经济实力,才能把园林保护的更好。这也是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我们正在思考怎样来更好的处理这个问题。

陈处长:这种情况在我们苏州园林基本没有发生过。我们苏州园林的云阶石很有名的,云阶。

由青石做成,时间长了会很滑,我们工作人员就会在旁边竖立警示牌提醒游客要自己注意。下过雨之后,可能园林会比较滑,那么那时候我们也会派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正在进行攀爬的游客进行劝阻。苏州园林以太湖石闻名,我们也会派人定期检查那些太湖石有没有松动,然后进行修整,确保游客安全。

苏州园林的美是说不尽,道不尽的,通过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都收获了不少,作为一个苏州人,苏州园林是我们的骄傲,烟雨如画的江南,因为有了苏州园林而更增添了不少历史文化底蕴,因为有了苏州园林而得到了“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是一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小桥流水,古色古乡,气质婉约是它的特色,正因为苏州是这样的历史名城,才孕育了具有特色的苏州古典园林。

我们组成了一个苏州园林调查小分队,通过调查园林的各个方面来展示一个历史名城的美丽风貌,作为其中的一员,我负责调查苏州园林的历史渊源与整体风貌(包括风貌风光与建筑特点),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受益颇多。

下面,就让我一一展示我的调查,全面而又细致的审视我们苏州的古典园林。

为了让大家更全面的认识苏州的整体面貌,尤其是它的美,我走访了几家苏州的典型园林,以照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

要问中国的四大园林是什么,这是众所周知的——拙政园,留园,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而拙政园和留园都是苏州的园林。所以我们先把目光放到拙政园和留园。

在我们集合之后,就一起去了闻名遐迩的拙政园。据介绍,拙政园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笨拙于政治”,其实就是官场之人厌倦于功名利禄,或在官场失意,遂隐居于山林之间,与花草为侣,以虫鸟为伴,得山水之乐,所以建造私家园林居住。

这样的精致体现在了更多的地方,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部分,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主体建筑远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主要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拙政园中园的布局以荷花池为中心,远香堂为其主体建筑,池中两岛为其主景,其他建筑大都临水并面向远香堂,从建筑物名来看,也大都与荷花有关。“四面荷风三面柳”,形容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了。

东园山池相间,点缀有林香馆,兰雪堂等建筑。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其中主体建筑鸳鸯厅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园中“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鸳鸯厅”,而后面面扇的哪一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所以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顿感到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与清风把酒言欢。

拙政园悠久的人文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度的造园成就、疏朗自然的风格、典雅秀丽的景色都蕴含在了其中,不愧为苏州园林之首。(具体风貌以照片展示)。

拙政园之后,我们又走进了另外一个别致的园林,那就是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原为明代徐时泰的东园,清代归刘蓉峰所有,改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清光绪二年又为盛旭人所据,始称留园。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雨快鱼之厅、林泉耆砍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冠云峰、楠木殿和鱼化石是留园的三绝。留园建筑数量较多,其空间处理之突出,居苏州诸园之冠,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具体风貌也以照片形式展示)。

无论拙政园还是留园,都体现了江南之美,它们是江南园林的典型,自然也就是江南园林的代表。所以它们的建筑风格基本是一致的,具有共性。

建筑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它常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在局部景区中,还可构成风景的主题。山池是园林的骨干,但欣赏山池风景的位置,常设在建筑物内,因此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景的观赏点。建筑的类型及组合方式与当时园主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园林建筑以其数量之多与比重之大形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正因为如此,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与建筑群的组合方式,对于整个园林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位置、形体与疏密不相雷同,而且种类颇多,布置方式亦因地制宜,灵活变化。建筑类型常见的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等。其中除少数亭阁外,多围绕山池布置,房屋之间常用走廊串通,组成观赏路线。各类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外,还与周围景物和谐统一,造型参差错落,虚实相间,富有变化。

园林建筑的造型与组合,都求其轻巧玲珑,富有变化,建筑形式亦无定制,普通住宅房屋,多用三间五间,惟有园林建筑,一室半室,随宜布置,结构采用斗拱的极少,装修亦不雕鸾贴金,力求朴素大方。

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大都开敞流通。尤其是各种院落的灵活处理,以及空廊、洞门、空窗、漏窗、透空屏风、桶扇等手法的应用,使园内各建筑之间,建筑与景物之间,既有分割,又达到有机联系,融为一体。例如留园古木交柯与石林小院二处,内外空间穿插,景深不尽。

园林建筑的色彩,多用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瓦顶,栗壳色的梁柱,栏杆、挂落,内部装修则多用淡褐色或木纹本色,衬以白墙与水磨砖所制灰色门框窗框,组成比较素净明快的色彩。而且白墙既可作为衬托花木的背景,同时花木随着日照位置和阳光强弱投影于白墙上,可造成无数活动景面。

园林建筑还可以作为造景的手段。不论是对景、借景、或景物的变换与联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移步换景是苏州园林用景的最大特点。

建筑在园林中与山、池、花木的有机配合,是造园艺术手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山上设亭阁,体形宜小巧玲珑,加上树木陪衬,形象自然生动。同时,又因其位于园中制高点上,无论俯瞰园景或眺望园外景色,都是重要的观赏点。临水建筑为取得与水面调和,建筑造型多平缓开朗,配以白墙,漏窗及大树一、二株,能使池中产生生动的倒影。

调研报告总结

1、概念: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中,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

2、现状:从xx年起,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部委以及许多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自主创业者也不断增加。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各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占到在校生的近5%,而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数量所占的比重则更大。大学生创业意向与社会环境、学校氛围息息相关,也与自身的创业意识密不可分。二、研究目标(核心问题)。

此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的大学生创业意向及需求的调研及访谈,旨在了解我校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及需求状况,根据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进而响应我国科学技术部《关于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相关文件要求,并由学校相关部门依此来制定支持我校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及制度,以积极引导山大科技园威海分区所属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工作。

思主义教学部xx级—2012级在校本科生和2012级、2012级研究生。

调研采取系统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我校十二个学院的人数比例分配问卷。在每个学院随机选取专业,在选定的专业中随机选择班级,并且使男女人数比例为1:1,保证了调研的科学性。

按照我校十二个学院的人数比例情况,共打印650份问卷,实际发放634份,实际收回614。其中,商学院发放189份问卷,实际收回187份问卷,缺失2份,废掉6份;法学院发放49份问卷,实际收回44份问卷,缺失5份;新闻传播学院发放51份问卷,实际收回48份问卷,缺失3份;翻译学院发放33份问卷,实际收回30份问卷,缺失3份;韩国学院发放31份问卷,实际收回30份问卷,缺失1份;艺术学院发放26份问卷,实际收回26份问卷,缺失0份;数学与统计学院发放44份问卷,实际收回44份问卷,缺失0份,废掉9份;空间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发放45份问卷,实际收回43份问卷,缺失2份;海洋学院发放52份问卷,实际收回50份问卷,缺失2份;信息工程学院发放41份问卷,实际收回41份问卷,缺失0份;机电工程学院发放51份问卷,实际收回51份问卷,缺失0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发放19份问卷,实际收回19份问卷,缺失0份;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发放1份,实际收回1份,缺失0份;其中,因不明原因缺失两份。

1、我校学生对创业的了解,他们的创业意向,以及现在所处的状态。即“是已经开始创业,还是考虑过创业但是有疑虑而未进行创业”。

2、性别与创业意向之间的联系。

3、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与创业之间的关系。

1、我校学生对创业的态度。

2、调研对象所认可和倾向的创业模式。

3、影响我校学生创业实践的缘由。

建筑调研报告总结

背景信息:

本次调研的建筑位于市中心,建于20世纪初期,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该建筑为某公司所有,现计划对其进行改建,以适应现代商业需求。

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该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及对其进行改建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分析。

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资料、现场勘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文献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建筑图纸等;现场勘查包括对该建筑周围环境的勘查、建筑结构的勘查等;专家访谈包括与建筑专家、商业顾问等进行交流。

1.该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保护,对当地的文化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对该建筑进行改建是可行的,但需要重新设计和施工,以满足现代商业需求。改建的成本较高,需要仔细评估和规划。

3.建议对该建筑进行维修和保养,以保持其原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并尽可能满足现代商业需求。

总结:

本次调研对该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估,得出了可行的改建方案和建议,为保护当地文化和历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提醒人们要重视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建筑调研报告总结

一、引言。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指定建筑项目的相关背景信息,包括其历史、用途、设计、结构等方面。通过对该建筑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以期为该项目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背景介绍。

1.项目名称:智慧城市综合体项目。

2.地点:__城市中心区。

3.建筑用途:商业、住宅、办公等多功能综合体。

4.建筑规模:总建筑面积约为__万平方米。

5.建筑年代:始建于____年,于____年投入使用。

三、调研内容。

1.建筑历史:了解该建筑的历史沿革、建设背景和主要事件。

2.建筑设计:分析建筑的设计理念、风格和技术特点。

3.建筑结构:研究建筑的结构体系、材料使用和施工工艺。

4.建筑功能:探究建筑的使用情况、功能布局和运转效果。

5.建筑技术:评估建筑的安全性能、节能环保和智能化水平。

1.建筑历史:该建筑始建于____年,由__建筑设计院设计,历时x年建成,于____年投入使用。

2.建筑设计:该建筑采用了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强调简洁、功能性和理性的设计理念,结构体系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

3.建筑结构:建筑主体结构坚固,采用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良好。

4.建筑功能:建筑内部功能布局合理,包括商业、住宅、办公等多个功能区域。

5.建筑技术:建筑的安全性能较高,采用了多种安全措施,如火灾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同时,建筑也注重节能环保和智能化水平,采用了太阳能发电、地源热泵等技术。

五、总结和建议。

1.保留建筑特色:建议保留建筑的设计风格和结构体系,以保留建筑的特色和历史价值。

2.优化功能布局:建议优化建筑内部的功能布局,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和便捷性。

3.提升建筑技术:建议加强建筑的安全性能和智能化水平,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4.绿色环保:建议加强建筑的节能环保和智能化水平,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5.传承文化:建议加强建筑的文物保护和维护,传承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六、参考文献。

1.《__城市规划史》。

2.《__建筑设计院志》。

3.《__建筑史志》。

4.《__建筑技术手册》。

5.《__建筑节能规范》。

建筑调研报告总结

本次建筑调研报告的主题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我们通过对某一城市的历史建筑进行调研,旨在探究如何在现代建筑中保持传统特色,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我们采用了文献资料调研、现场观察和访谈的方法。文献资料调研主要涉及了建筑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现场观察主要集中在老城区的历史建筑;访谈则主要对当地的建筑师、历史保护专家和当地居民进行了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建筑设计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尊重和保护历史建筑的传统特色,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些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中。我们发现,建筑师们普遍认为,现代建筑的设计应该尊重和利用历史建筑的特点,比如结构形式、装饰细节等。同时,他们也强调,现代建筑的创新和独特性需要体现。

建议和展望:

基于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要加强对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修复,以保持城市的传统特色;二是要注重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的融合,通过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将历史建筑的特色融入到现代建筑中;三是要注重建筑师和当地居民的交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来。

同时,我们也对未来进行了展望: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历史建筑的研究,为现代建筑的设计提供更多的灵感;二是要探索更多的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将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中;三是要注重建筑文化的传承,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参与到建筑文化中来。

总的来说,本次建筑调研报告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调研,得出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可以通过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将历史建筑的特色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历史建筑的传统特色。

赴苏州学习考察的调研报告

5月19日至24日,按照党校统一安排,我随同支部到苏、沪、浙一带参加培训。培训期间,听取了苏州市有关领导和专家教授对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经验的介绍,实地参观了上海、苏州、昆山等市的城市建设,考察了一些企业和农村。在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参加了为期 8天的培训。培训期间,实地参观考察了苏州市新区、昆山开发区、张家港市和海澜集团等,近距离、多角度地感受到了苏州的魅力,接受了大量新视点、新思路,使我受到了强烈震撼,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对今后工作有很大启发。现将我的学习考察情况和一些体会汇报如下。

一、苏州印象

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下辖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巿、昆山市、吴江区,吴中区、相城区、姑苏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全市人口654万人。苏州是一座千年古城,苏州园林名扬天下,被誉为“东方威尼斯”、“上海的后花园”。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开启了地区跳跃 1

式发展的崭新篇章,其先后抓住了农村改革、浦东开发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四大机遇,经济社会发展成功跨出了“农转工”、“内转外”、“量转质”三大步,实现了率先发展“三级跳”,创造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开辟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局面,其发展速度之快,外向度之高,民营经济之强,企业规模之大,产业结构之优,科技水平之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15.7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4.5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6849.6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5951.6亿元,增长12.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12.32万元,按年平均汇率计算近2万美元。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各项税收收入1138.3亿元,增长11.2%;税收收入占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85.5%。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12.7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673.1亿元,增长13.8%,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5.8%。苏州发展如此之快,固然有着区位优势、人文优势、旅游资源优势等等,但也与苏州人解放思想、大胆作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分不开。

二、苏州经验

一是解放思想引领发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是苏州破 2

除障碍、引领发展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30年,苏州借助背靠大上海的区位优势和悠久文化的人文优势,看准时机,抢抓机遇,培育“不管东西南北风,咬住发展不放松;不闯官场闯市场、不比官职比贡献,有作为才有地位”的新思想,形成“亲商、安商、富商;干部办企业、老板当领导,全部放开、全民创业”的新观念,强化“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新意识,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苏南模式,诞生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三大-法宝。苏州的实践证明,思想活跃,发展才有活力;思想僵化,发展必然受阻。只有在解放思想上先人一步,抢抓机遇,才能高人一筹;只有在思想解放上率先胜出,才能在加快发展上走在前列。

从这点就体现了苏州在古城保护上的力度和效果。苏州也非常注重现代文化的发展与张扬,近年来苏州兴起太湖文化论坛,为苏州太湖确立了“文化新地标”,进一步推动太湖的保护和利用,推动太湖生态文明与区域内经济、文化、旅游等的互动互融,全面提升太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也建设性地推动苏州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是优化环境促进发展。苏州视环境为形象与财富,视环境为经济资源与生产力。一方面,加强硬环境建设,“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核心,相继高标准成立了昆山开发区、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等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吴江开发区等一批省级开发区和一批乡镇工业园区。同时,加大园区周边环境整治力度,让苏州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彻底改善了城区和园 区的环境面貌,打造了秀美的园林式东方古城。另一方面,加强软环境建设,发挥“以一带十、以十带百”的乘数效应。通过职能归并、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压缩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一站式”、服务体系、“电子政务”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办事效能;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倡导“办事高效,信守承诺,不讲不好办,只讲怎么办”的服务理念,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良好投资软环境,以人性化服务、契约型服务等举措吸引外商投资。

《赴苏州学习考察的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市场调研报告总结

遵照县委主要领导的指示,我局组织3个调研小组于20xx年3月23日—31日,对我县蔬菜生产、市场消费需求、市场营销结构、业态构成、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等进行全面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蔬菜生产情况。

1、蔬菜种植情况:全县约有蔬菜种植总面积2400亩,其中:种植基地面积约20xx亩;县城区周边农户零星蔬菜生产面积约400亩。主要种植青椒、茄子、土豆、无筋豆、大夹豌豆、冬瓜、南瓜、苦瓜、白菜等品种,年产量约20xx-2300万斤,其中:种植基地年产量约1750-20xx万斤;县城区周边农户零星蔬菜生产年产量约250-300万斤。

2、蔬菜种植基地情况:全县有集中成片蔬菜种植基地4个,分别为隆盛五一村生产基地(约300亩,年产量约260-300万斤)、隆盛三家店村生产基地(约250亩,年产量约220-250万斤)、象山永乐坝蔬菜生产基地(约800亩,年产量约,700-800万斤)、回马长江坝生产基地(约650亩,年产量约570-650万斤)。

(二)蔬菜需求情况。

据测算全县城区日均蔬菜需求约为11万斤以上,年均蔬菜需求总量约为4000万斤—4500万斤。我县生产基地仅有20%左右(320-350万斤)销往本县,蔬菜需求缺口约为3200-3700万斤。

(三)市场营销情况。

1、县城区蔬菜批发经营户情况:县城区现有蔬菜批发商7户。其中5户为专业蔬菜批发商,其批发量占市场份额约80%。进货渠道主要为、成都、绵阳,其中:由进货蔬菜占80%、成都占15%、绵阳占5%。另外2户批发商(隆盛五一村生产基地,象山永乐坝蔬菜生产基地)其批发量约占市场份额的20%。4个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约20%在县内销售,80%销往、达州、重庆等地。

2、县城区蔬菜零售经营户情况:县城区约有330户固定个体菜商。其中老城区约有200户,新城区约130户,主要集中在县城区6个农贸市场,租用固定的摊位销售蔬菜,其销售量约占市场份额的80%。县城周边农户零散流动菜商约80-100户,日均入市销售量占比不到市场份额的1%。县城区超市零售蔬菜有4家,进货渠道主要为(80%)、成都(15%)、绵阳(5%),日均销售量约为2万斤,市场占比约为20%。

(四)与周边市县蔬菜价格比较情况。

二、导致我县蔬菜价格偏高的主要因素。

(一)蔬菜生产面积偏少。

据统计,全县蔬菜生产面积约2400余亩,其中专业化生产面积约为20xx亩,占83%。其余的400余亩为农户零星生产。而相关标准规定人均蔬菜生产面积应不低于0.04亩。县城区现有常住人口按12万计算,蔬菜生产面积应在5000亩左右。

(二)蔬菜生产品种偏少。

从我县象山永乐坝蔬菜生产基地看,该基地生产面积约800亩左右,常年生产的蔬菜主要为种植技术要求不太高,单产较高、易种易收的品种。如:冬瓜、南瓜、苦瓜、土豆、无筋豆、大夹豌豆、白菜、青椒、茄子等10多个品种。因基地无储藏设施,加之又集中上市,本地市场无法全部消化,往往只能采取低价竞争方式向外地销售,给人力、物流、市场销售都带来不小压力,因此经营效益一直不好,基本处于保本微利的境况中。

(三)生产条件落后。

从我县现有的蔬菜生产基地看,普遍缺乏滴灌、连动大棚等基础设施,无法生产反季节蔬菜,设施蔬菜生产、精细化蔬菜生产的比重不到20%,致使生产企业盈利水平不高,长期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生产力不强。

(四)无专业的蔬菜批发市场。

目前,我县尚无专业的蔬菜批发市场。现有蔬菜批发业务主要集中县城盐桥街周边的临街门市和街道上。但因场地狭小,拥堵不堪,缺乏冷储等保质保鲜设施,损耗极大。门市储存量小,增加了物流成本。再加之我县门面租金高,与纵横农产品批发市场门市年租金比较,纵横农产品批发市场门市年租金约为180元—200元/平方米,而我县盐桥街门市年租金则为1200元—1500元/平方米,每平方米租金高近7倍,极大增加了蔬菜流通成本。

(五)蔬菜批发销售环节层层加码。

3、超市零售蔬菜加价情况:超市零售蔬菜在进价的基础上加价约为10%。其价格一般为市面零售价的60%左右。这对平抑蔬菜价格过量偏高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六)旅游人数剧增,市场供求原因导致价格偏高。

我县实施优秀旅游城战略以来,以中国死海为龙头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总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从20xx年-20xx年,我县旅游总人数从138.2万人增加至557.4万人,旅游人数的逐年增多导致我县蔬菜供不应求,由于市场供求原因导致蔬菜价格增高。

(七)组织领导和价调基金功能弱化。

近年来县蔬菜办由于机构改革等原因,名存实亡,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蔬菜价格调节基金形同虚设,功能尽失,完全由市场供求来调节蔬菜价格,从而导致我县蔬菜价格长期高于周边地区。

三、关于解决蔬菜价格偏高的几点建议。

为有效地抑制住我县蔬菜价格偏高的现象,让广大消费者吃上质优价廉的放心蔬菜,我局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解决。

(一)建设专业蔬菜批发市场。

在县城区建设专业蔬菜批发市场,减少流通环节,批发市场要完善冷储保鲜分拣加工等基础设施,提升保质保鲜水平,降低损耗和门市租金成本,扩大仓储周转量,降低物流成本。建议市场选址在太吉、殷家沟等区域。

(二)支持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完善蔬菜生产设施。

改善生产条件,增加蔬菜生产品种,适度生产反季节蔬菜,提高蔬菜自给率达70%左右。

一是提高全县蔬菜生产面积。全县蔬菜生产面积应不低于5000亩,其中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主集中连片的生产面积应达到4000亩左右。政府在涉农资金扶持方面可以给予一定倾斜,以增加我县新的蔬菜基地,拉动蔬菜产业的发展。

二是把握政策,加大帮扶,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把握国家、省、市涉农项目资金扶持方向,进一步加快已建和新建蔬菜基地建设,依托基地积极向上争取相关项目支持资金,建设滴灌、连动大棚等现代化种植设施,提升设施蔬菜的生产比重达50%左右。

三是建立蔬菜产销信息库,按需增加蔬菜种植品类。利用互联网技术为蔬菜生产提供较为精准的产销信息,积极对接省市,了解市场需求,按照需求引导支持基地增加生产品种,满足更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四是支持蔬菜品牌建设。相关部门要支持生产基地建立蔬菜品牌,严格执行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原产地标识认证、驰名商标获取制度。推动蔬菜生产走品牌化、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之路。

五是设立蔬菜办和价调基金。设立县蔬菜办,专门负责引导蔬菜产业发展。设立蔬菜价调基金,充分发挥价调基金对价格波动的平抑作用,确保蔬菜价格在合理区间波动,维护市场稳定和产销利益关系良性互动。

(三)招引培育市场主体,支持发展社区连锁便利店。

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专业经营企业,或在现有的商贸流通企业中选择培育市场主体参与蔬菜产销经营。提升市场经营的规模和集中度,走品牌化、电子商务、连锁直销的路径。

二是按照统一标识、着装、店面装饰,价格信息天天公示公开的原则。依托社区、居住小区大力发展社区连锁便利店。纳入便利店销售的蔬菜、水果、鲜肉由公司统一配送并制定合理的零售价格。

三是积极推广互联网+,搭建o2o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区域电商平台,逐步开展净菜、高端水果同城购业务,让便利店成为看货和配送终端。

四是逐步扩充便利店的服务内容,增强其服务便民功能和生存能力。一是开展代缴水费、气费、代充电话费、代充电费、代购网络商品、代购火车票、飞机票、代订餐饮、代办家政服务。二是参与社区公共管理,代社区发布公告信息和居民信息诉求反馈等服务。

五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依据各自职能制定对连锁便利店的支持协助政策。如帮助免费培训员工,给予房租补助、项目申报、授权有关经营服务项目等。让便利店真正起到便民惠民的作用。

建筑调研报告总结

本次建筑调研报告的主题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风格分析”。通过对城市中心区建筑的深入调研和分析,我们发现该区域的建筑风格独特,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技术完美融合,展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城市风貌。

城市中心区的建筑以高层住宅和商业楼宇为主,建筑高度普遍在15-20层之间。这些楼宇的设计充满现代感,立面采用的是玻璃幕墙和铝合金等材料,体现出现代建筑的技术之美。然而,在这些高楼的背后,常常能看到一些历史建筑的身影。这些建筑经过修复和改造,与现代建筑和谐共存,展现出传统建筑元素的魅力。

建筑外观的调研结果显示,多数建筑采用了传统的建筑元素,如马头墙、飞檐、斗拱等,与现代建筑材料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同时,建筑外观的色彩搭配也十分丰富,主要以暖色调为主,体现出浓郁的人文气息。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建筑密度和高度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使得建筑群既保持了一定的密度,又不会显得过于拥挤。此外,建筑与城市道路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充分的考虑,使得建筑群与城市道路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通过本次建筑调研报告,我们认识到建筑风格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地理环境、城市规划、文化背景、建筑材料等。在城市中心区建筑风格的形成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成为了关键的因素。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建筑外观的设计上,还体现在城市道路和城市布局的规划上。因此,我们建议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更多地考虑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以创造出一个更加有特色和更具人文气息的城市。

建筑调研报告总结

实践时间:5月10号—10月15号

摘要:这次社会实践的任务使我们建筑工程专业的同学在学好专业理论课的前提条件下,通过社会与此专业项目的结合。把所学的知识贯彻到实践中去。一方面帮助我们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帮助我们了解就业的方向,为以后的工作中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培养我们的学习热情。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努力做到:

(一)在工长的带领下到施工现场观看学习

(二)在学习中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后亲自动手操作。

(三)与工长讨论施工方案以及施工方案的合理性

(四)查阅相关的资料

(五)联系理论与实践,得出实践报告

此次实践收获丰富,我不但了解到以前在学校看图纸的不规范性,还对房屋建筑的全过程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对施工现场的工种的分配也有了一个十分全面的认识。与此同时,我了解到武汉市在建的项目虽然很多,无论市郊区,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就业该前景广阔,但就业现实却不容乐观。这就要求我们更要注重能力的学习,并且会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正文:

针对我们学生而言,同样理论与完美的结合亦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表现。在学校我们只是一味的去学习,我们也没有条件进行社会实践。对于很多同学而言,没有通过实际操作得到的纯知识很难产生价值。对于我而言,在工地上与形刑色色人相处也可以培养我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当今的中国,每天都会有新的东西,新的思想涌现。只有每天不断的去学习新东西,新思想,你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所以我们要不断的武装自己,特别是动手的能力。兴奋的头三天:

第一天的晚上,我与同宿舍的一个电焊工闲聊,其实是我主动拉着人家聊天,向他了解工地上一些基本情况以及他这个小的分包队的成员构成以及一个月的薪水是多少类似的问题。我通过与他聊天得知:这个城市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的一个城市功能完备的卫星城,将能容纳30万人口,建成后将发展成一个朝阳行业集中科技城,项目定位为:整体覆盖光电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现代装备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领域,同时将迎来超过10万的科技工作者。

我很兴奋的听着他讲着这些,期盼着自己能够在这个项目学到以一些东西。了解到未来科技城是一个很受关注的项目,虽然目前我是一张白纸的大一的学生,没什么在工地上实习的经验,但我暗暗发誓,我一定会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认认真真的学习。

早晨刚吃完饭,带我的师傅就喊我去工地,师傅是工长。他说先带我几天,之后了解基本的东西之后就让我干点实事,就这样带着好奇与信心,我来到传说中的工地。

首先来到工长的办公室,工长向我介绍了一些安全方面的知识,告诉我什么地方可以去了解,什么样的地方一定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安全。在这之后,工长拿来了一些图纸,本以为他会带着我去施工现场的。当时我想到,看图纸不是在学校干的事吗?来这看有必要吗?工长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就指了指图纸上一个构件问我是什么意思。一看我就杀眼了,竟然连电梯都没有看出来。在这之后,我就不好意思在提出上工地的要求了,整个上午,我就待在工长的办公室里面看图纸。工长告诉我读图的顺序以及要领,遇到不懂的地方,工长就细心的给我讲解,就这样我对正在施工的项目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在这之前,我每次图画错了以后只是简单用删除的命令修改一下而已。看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标准,绘图员都是一一赋予它们特定的意义,想到这些,我不禁对绘制图纸这样的神圣的职业产生敬意。

了解到安全知识和熟悉现场的施工图纸后,下午我就来到了施工现场,我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小孩一样,好奇的张望着周围的世界,好像很陌生,又好像很熟悉。明明在书上见过的东西,可却感觉到不熟悉。下午的时间工长并没有带着我,他让我在保证自己的安全的情况下自己在工地上熟悉熟悉。于是我就戴好工长发给我的安全帽和手套来到施工现场转悠起来了,工人师傅的忙碌和我悠闲的转悠显得格格不入。我就这样东瞧瞧,西看看。有时过去和正在忙碌的钢筋工聊聊,有时有跑去看看架子工的工作情况,有时“玩”累了就坐在地上休息。

以前对塔吊的工作师傅很好奇,塔吊在工地上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别看塔吊的工作师傅一天到晚通过对讲机重复出着那样几个命令,但要把建筑材料准确的`运到指定的工作地点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且对每年对塔吊师傅的考核是十分的严格,工地上每一个工种都必须持职业上岗许可证才能上岗。第一天基本上了解了一些流程,对接下来的10几天的工作有了信心。第二天,当我还在睡梦中时,工长就喊我去工地上。饭也没顾上吃,我就来到工地上。

今天一到工地上就被告知有一栋楼要浇筑地基层。师傅说让我过去看看,来到现场,我顿时就懵了。眼前是清一色的机械装备。场面是十分的壮观。以前是由于自己不了解,以为现在还是老式的人工浇筑。我看到的是现在用的都是散装水泥,直接从工厂中用混凝土搅拌车把搅拌好的混凝土直接从工厂运到工地上,高层浇筑就必须要混凝土运输管,只要几个工人师傅拿着无线操作器就可以完成。这样不仅可以控制管的伸缩,出料量以及随时开关机器。只听见那料子不断的从管子中流出来,而站在出料口的工人师傅就倒霉了,他们全身上下没有一处是干净的,全都被水泥浆覆盖了。不时他们还用手擦掉脸上的水泥浆,此时他们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我看到的是伟大的劳动人民的热情。放完料子,接下来就是瓦工师傅的事情了,他们必须将地基整平,是每一寸混凝土都不会浪费,并且不时要用混凝土搅拌器不断搅拌震动夯实地基,这样就可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了。

在此,我想到了在课堂上学习的混凝土的和易性、流动性和保水性三个重要的特性以及这些性质的测法同时还想到了这些性质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测出来的。这也算复习了一下课本的知识吧!

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养护和拆摸了。在学校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我已经了解到混凝土养护时间是二十八天,还必须在养护箱中养护以保证混凝土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在混凝土拆模前一定要进行养护工作,工地上每天会有专职的人员定期浇水,在天寒地冻地区,还必须给混凝土盖上草席,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强度,承受一定的荷载。

想到自己在学校做实验的时候,也是拌制一大块混凝土石块,然后拿到宿舍进行养护,之后拿到实验室里面进行抗拉压试验。自己当时不是很用心,怕麻烦直接把混凝土石块扔到草丛中,让他自然养护。想到当时自己是多么的可笑,这样的养护要是搁在工程上,必定是要出大事故的。

到了第三天的时候,我依然很兴奋的来到工地上,带着前两天工长交代的东西的我似乎更有信心面对接下来的挑战。这次我要的任务是跟着工人师傅了解配筋。配筋是一项专业领域要求很强的工作,如果配的好的话,月收入过万是很轻松的事。而且工作很轻松,基本上这要在办公室里画画图纸,计算荷载就可以了。我想以后要是往这个方向发展其实是很不错的。

下午,我又与正在绑扎钢筋的工人师傅聊了起来。在我的诱导下,工人师傅同意让我试试绑扎钢筋,其实绑扎钢筋在工地上更本不能算上技术活儿,只要熟练就好。我一边用极其不熟练的动作绑扎着钢筋,一边和工人师傅聊了起来,我得知工人师傅的工资是按天计算的。一天是180元,有的是当天结算工资。当时我心里就打起了小算盘,180*30=5400,这样算下来的工资在武汉市可不算少啊。算得上是一个小白领。工人师傅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他告诉我,他们不是天天都有活干,一个月最多干20天,而且他们的活又脏又累,还不包吃,我能理解了工人师傅的艰辛。

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所以我们建筑行业还是应该抱着一种虚心学习的态度,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建筑理念,同时工程安全的问题时时存在,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社会经济的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追求了工程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同时,把安全工程放在第一位才是永恒之道。

很快二十天的工地生涯结束了,我既不舍又很兴奋。不舍告别教导我成长的工长以及那么有经验的工人师傅们,兴奋的是在我看来苦不堪言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在也不用顶着热情的太阳了。我想我以后有机会还会参加此类的社会实践,这样可以很好的锻炼自己。在这期间,我学到了很多很实际的东西。例如和工友相处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做才会让别人愿意和你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次的社会实践带来的益处可谓良多:一方面,它让我;了解到平时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另一方面又督促我去学习,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会在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而是一定要重视学习中的细节,因为这样的细节如果得到重视。在实际工程中就不会手忙脚乱。

谢词:最后,要感谢帮助我的工长及工友,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