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杆政策的意义 杠杆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02 16:13:02 作者:江sx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去杠杆政策的意义 杠杆教学设计篇一

知识要求:

1、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能力要求:

1、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

德育要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并能运用解决简单问题能力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示意图,且能正确找出各种器具的支点。

教具:

抽水机模型、瓶起子、镊子、扳手、羊角锤、天平等,跷跷板挂图,细线

探究性实验:杠杆平衡、杠杆和支架(不带刻度)、钩码若干、刻度尺

课型:

探究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看录像片或图片

看录像片:

(1)古代埃及人用杠杆搬动巨石修金字塔。

(2)游乐园里小朋友玩跷跷板。

(3)农村里从井里提水的压水机的杠杆。

(4)钓鱼。

(4)缝纫机的脚踏板。

师: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如钳子、板手、螺丝刀、瓶起子(出示实物)等。有些机械是复杂的,如车床、收割机等复杂机械由许多简单元件组成,其中象杠杆、滑轮等,初中我们主要研究杠杆、滑轮。

(二)新课教学:

大家看这些装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有一个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一根绕着固定转动的硬棍。

[演示]

撬棒撬石头的投影片。

[板书]

1、 杠杆:

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师:杠杆是不是一定是直的?“硬棒”如何理解?

学生:看图理解。

师:“硬棒”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杠杆的结构及有关名词:

[ 板书]

杠杆的七要素:

杠杆平衡条件:略

这个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师:如果动力是阻力二倍,那么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

验证杠杆平衡条件(使用带有刻度支架)介绍实验目的方法。

3、杠杆的应用:

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归纳杠杆的分类及各类杠杆的特点。

(1)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省力杠杆  特点是省了力但费了距离

(2)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费力杠杆  特点是费了力但省了距离

(3)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等臂杠杆  特点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请学生分别举例。

小结:

1、 本节课主要掌握动力等七个要素,能够熟练找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并能正确作图。

2、 能够用杠杆平衡条件解答简单问题。

去杠杆政策的意义 杠杆教学设计篇二

撬钉子的过程——从实例中抽取杠杆模型——理论学习后再次体验生活中的杠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这节课课本是通过实例直接给出杠杆的五要素,然后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而此我采取了大胆创新的教学方式:首先由撬钉子的实验介绍杠杆的定义及学生容易理解的支点、动力、阻力三个要素(暗留力臂两要素),接着用的撬棍撬石头(雷同撬钉子)及孩子们坐过的跷跷板(孩子们经常坐有经验)来强化杠杆的定义及三个要素。选用这两种杠杆是基于学生经验易理解的基础上,所以学生会有感而发。同时也为下面用跷跷板引平衡的探究做了铺垫。接着通过一组优美的《生活中杠杆》的画面让学生再次感受体验杠杆及三要素。让学生知道杠杆形形色色,不简单是一根直棒。也为下节课杠杆的分类做铺垫。

1、让我们的学生经历一个一般的探究过程: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结论、评估等这些环节。

2、评估时,教师用反例推翻了他们的结论,也让他们知道了科学不是一两次实验就可以成功的,有好多伪科学也是存在的。所以我们的科学家在研究成功一条规律时,是经过几千次的实验和生活的检验,教育学生要细致分细,进行科学探究时要认真,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教育。

1、首先自制了一个教具————杠杆在任意位置平衡演示器,教具从构思到制作可以说中间也有很多难点,有些东西理论上说的过去,但实际要是去做可以说难上加难,或做出来的东西与理论上相违背,所以做这个教具时试验了好多材料,最后选用有机玻璃用数控机床等精密工具加工而成,保证了实验的结论的准确性。

2、教师在前面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的瞬间,引导学生分析杠杆的平衡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为力臂的生成做铺垫。

3、创新实验设计是对教材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一个补充,是对教材的一个弥补。这个环节采用师生共同实验的方法进行,有利于节省时间,并对器材加以控制。

4、力臂概念引入水到渠成,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回过头来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这个平衡条件是否适合杠杆水平平衡。又使学生明白杠杆水平平衡是个特例,此时,动力臂恰好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重合,阻力臂与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重合。当杠杆水平平衡时比在其它位置平衡时的优点:可以使力臂落在杠杆上,直接测出力臂。

去杠杆政策的意义 杠杆教学设计篇三

1、知识性

科学课的首要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除知识目标以外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也都要以知识为载体达成的。就本节课而言,关于杠杆的五要素需要必须了解的。任老师结合生活中实际的杠杆例子,请学生从中抽象出杠杆的模型,在实例的分析过程中对杠杆的五要素加以很好的落实。

2、技能性

本节课的重要技能是对寻找实际生活中的杠杆和杠杆五要素的识别,以及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作图技能,教师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板演,师生评价,生生互动的方式使大部分学生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作图技能都有基本的掌握。

3、教育性

科学课虽不是思想教育课,但科学与情感(德育)的结合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师通过引入我国古代劳力人民对杠杆的利用,提升爱国思想教育,以及埃及人民在建金字塔时对杠杆的利用,使学生体会科学的魅力。

1、情景鲜明

本节课以用棍棒撬石块,开饮料瓶、订书机等贴进让学生身边的例子,同时让学生用笔和书本、文具盒模拟棍棒撬石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主线突出

课堂中所有学生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寻找杠杆的五要素这条主线展开。

3、活动多样

本节课堂活动包括了“学生模拟棍棒撬石头”、“读图思考”、“小组站起身讨论”、“现场打开饮料盖子”、“动上臂体验人体上的杠杆”、“学生板画力臂”等环节,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活动学习。

1、及时

课堂上,任老师几乎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都引导其他学生进行生生之间的评价,最后还有教师的评价,用及时的评价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面广

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看出,一般学生的知识面是比较广的,相互之间的评价内容往往能挖掘出更有深层意义的内容。如“对动力和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寻找的的评价,学生几乎提到了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的方向相反、两个力在支占同侧是方向相反,不同侧时方向相同,这些都得益于教师组织学生对评价进行评价以及反思。

3、欠实

但在此节课中,特别是在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过程中,任老师也往往为了追求“预定目标”,即当学生回答的答案不是自己预定的答案时,在评价上就缺乏客观性和明确性,没有给学生一种明确性的答案。如关于阻力臂和动力臂的概念,第一位学生的答案虽然不完全正确,但是也不错,当然从答案的完整性来看没有第二名学生照着课本念好,但第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值得表扬。这时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分析,而不是“不同意见”再让学生回答。

1、本节课的难点在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寻找,能及怎么突破学生的前概念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间的距离,为什么要引入力臂这个概念,教师的设计上没有挖掘,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很好的突破难点。

2、课堂上的科学用语需要进一步规范。如“动力和阻力使杠杆绕支点的转动方向相反”不能说成“动力和阻力的转动方向相反”,石头对撬棒的阻力是石头对棒的压力而不是石头的重力。

3、在时间的安排上,课堂前面部分太“紧”,学生思考、讨论的余地和机会太少,而课堂后半部分的时间又太多了,分配时间可以更合理一些。

去杠杆政策的意义 杠杆教学设计篇四

1. 座位突破常规的上课模式。让学生分组面对面座,这样便于学生交流合作,同时让学生感受更开放一些,亲和一些,少了常规课的约束,更易激发学生的思维。

2. 课的导入好。课前带学生去玩跷跷板,让学生感受生活,摄下过程,导课时播放摄像引入新课,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3. 三面黑板环绕学生是一创新的举措,便于多组学生同学同时呈现自己的想法,节约时间,而且能够把学生的多种方案同时进行比较,解决了连电脑都无法解决的同时大屏幕呈现的问题。

4. 实验设计放手学生自主设计,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学生少了思维的约束,课堂上实验设计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特别是自制无刻度杠杆,怎样解决没有平衡螺母平衡的问题,怎样测量力臂的问题,学生的方法让我们教师耳目一新。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

5. 实验数据的处理有创新。用excel数据处理系统处理数据,让学生意识到电脑不仅是我们娱乐的工具,更是我们物理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的好帮手。

6. 最后的趣味实验设计是亮点,它是对物理应用的拓展。

同时对本节课,我也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导课是从生活走向物理,通过一节课的物理学习,结果应呈现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应用,体现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比如可以在课结束时,根据今天所学知识,让学生课后自制杆秤。

2.学生的多种方案很好,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自制的无刻度杠杆与有刻度杠杆做出的实验差异较大,并通过实验数据让学生认识到有刻度杠杆呈水平平衡时,方案最好。在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意识到科学家的任何物理成果都是这样从草根的、不成熟的、多次实验一步一步改进到成熟,再创新,再到精确的实验,最后得出准确的结论。让学生认识到实际的科学实验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迂回曲折的前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在实验中,教师对误差和错误要有明确的肯定的态度,要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课后重新实验。

去杠杆政策的意义 杠杆教学设计篇五

《杠杆平衡条件》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对使杠杆平衡的条件进行探究。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杠杆的相关知识,知道了什么是杠杆, 理解了杠杆的五个要素, 本节课将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杠 杆平衡条件。

1. 知识与技能

(2)知道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4)能初步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小实验来体验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猜想杠杆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 和交流,自主实验并共同分析实验数据来获得结论,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初 步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学生通过尝试在分析数据并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分析 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探究激发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初步养 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踏实的学习习惯。(2) 学生通过猜想、谈论、实践,逐步养成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与人协作,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测力计、钩码、带有刻度的杠杆、铁架台等 。

采用科学探究实验的七个要素的探究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 师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总结反思实验。

2、提出问题

现在我用一个大钩码表示大人和一个小钩码表示小孩,我先将小的钩 码放到跷跷板上,大家 可 以看到跷跷板的一端翘起了。那么我要怎样放这个 大的钩码,才能使得这个跷跷板平衡呢?有没有同学想要上来尝试一下? (请学生上讲台将跷跷板调平衡)

此时跷跷板处在平衡状态的, 那么什么是杠杆平衡呢? (当杠杆动力和阻 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时,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 )

(1) . 改变杠杆上钩码位置,观察是什么因素使杠 杆失去平衡呢?学生讨论回答。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动力f 1、阻力f 2、动力臂l 1和阻力臂l 2之间要满足什么关系,才能使杠杆平衡。

教师提问,学生的回答主要有:

f1+l 1=f2+l2f1-l 1=f2-l 2

f 1×l 2=f2×l 1

f 1/l1=f2/l2等

我们得出了那么多猜想,同学们可以在实验中,自己得出结论,究竟 哪一个猜想才是正确的。

4、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动力f 1、阻力f 2、动力臂l 1和阻力臂l 2)把这四个数据测出来,就可以得到他们之间的关系了是吗?测量 这些物理量我们需要那些器材呢?(弹簧秤、钩码、铁架台、杠杆) 怎样测量这些数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为什么要实验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由黑板上两个杠杆的作图可知:水平位置平衡的好处是便于读出力臂。

天平怎么调节平衡的?(左沉右调、右沉左调)那我们杠杆调节平衡螺 母和天平一样,左高向左调、右高向右调。

5、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好,现在我们已经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了。我们现在统一把支点右 侧的钩码作用于杠杆上的力(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当作动力 f1,把支点 左侧的钩码作用于杠杆上的力当作阻力 f2。 接下来抽同学为代表做实验, 根据我提供的实验器材,操作并记录数据,并进行适当的纠正。

一组数据够吗? (多次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完成实验后 请各组汇总实 验数据,填写实验报告 。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收集几组数据与学生共同验证猜想

6现在请同学们对自己的实验数据表格进行分析,分析完以后选派一 名代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杠杆在平衡时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我们通过最初的猜想与假设,到自己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然后通过实验 与数据收集,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要使杠杆平衡,必需满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 1=f2×l 2)

7、评估

8、运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 阿基米德真的能撬动地球吗?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去杠杆政策的意义 杠杆教学设计篇六

1、关注与高中课堂知识的连贯如力臂的概念理解,支点的理解与高中的轴联系。

2、在对杠杆的概念进行总结使用“模型法概念”时,多给学生准备点可以动手操作的器械工具,如铁丝、钉子板、剪纸、细线等可以用杠杆器具操作时用到的一些材料。

3、在强化力臂的画法时结合中考,让学生对照实物进行练习。

4、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实验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对结论的分析进行讨论,对于结论中出现的问题如力与力臂相加的情况可以让学生去分析它的巧合性不要教师代办。(如果学生没有得到这样的数据教师可以举例动力等于阻力时的特殊情况)

去杠杆政策的意义 杠杆教学设计篇七

本课教学,是在上节课通过杠杆尺的研究得出杠杆如何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类杠杆类工具。对于此课教学,简单枯燥的说教起不了多大效果,我尽可能多的通过实物,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在游戏玩乐中体会科学的奥秘,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如何区分杠杆是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我先告诉学生两步骤:

1、先找到杠杆类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2、分析三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依据杠杆尺实验的结论来区分。对于小撬棍撬开油漆桶盖、长夹子夹远处文具袋、开瓶器开啤酒瓶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分析,前两项较易掌握,但是用开瓶器开酒瓶盖不少学生找不准阻力点和支点,我这里用大量时间加以引导分析,强调支点的位置和重要性。

生活中更多的杠杆类工具的分析,我准备了大量的实物,当学生不甚明了时,通过我的操作使用演示,亲眼看到了工作过程,学生就较易发现三个点,分析三个点的关系,从而能方便的区分是何种杠杆的应用。对于剪刀,我进行了补充,一是不同用处的剪刀,其阻力臂和用力臂的长短是不同的,如理发剪、缝纫剪、园林剪、手工剪等;二是对于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费力情况也是不同的。对于费力的镊子和筷子这两种杠杆类工具,利用生活中在面包店买面包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费力的?”让学生明白费力杠杆也有好处,节约距离、卫生、方便。

在课中我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形式。在本课教学,我要求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合作完成教材中要求的两组实验。学生对实验内容兴趣浓厚,探究过程中也非常的积极与配合。

本课我还采用了画图表示的方法,自己感觉还不错,用图示直观,可以让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容易让学生在杂乱的实验数据中进行归类,从而找到规律认识到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省力。

对于“小杆秤的研究”,我另外专设了一节课来开展相应活动。因为如果在同一堂课内完成,时间很紧,顶多就布置学生课后去制作,而学生在课外制作,没有钩码类合适的称量工具,对于刻度的划分,有一定困难,也不便开展评价。因此,我先先通知准备相应的材料和工具,然后安排一节课时间用于制作、交流、评比,并能较好地探讨“提绳的位置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秤砣的轻重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两个问题,作为对杠杆类工具探究的一个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