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设计优质

时间:2023-06-25 08:42:50 作者:曹czj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年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设计优质篇一

本文是一首文包诗,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

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教师自身要明白文包诗的特点,捉摸编者编写此类题材的意图。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字里行间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只有在小学35年级才会出现了文包诗,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由于开展经典诵读,

并不能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乡之情。

三年级孩子在初读文时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由文及诗,由诗入文感悟文中的思乡之情。

1、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这种课文形式。

2、能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在重阳节感到的举目无亲的孤寂。

(1)、我们在二年级时曾学过一首思乡诗,还记得吗?一齐背一背。

李白的《静夜思》

师:是啊,

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们知道吗?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这个故事。(师配乐范读)

a、师:之前大家已经作了预习了,这些词你能读好吗?

出示词语:思念

兄弟

异乡

重阳

回忆

情景

佳节

登高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天各一方

一年一度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指名两到三位,开火车领读)

b、写字指导

注意点:本课的生字难不难呀(不难)

生字是不难,但有几个看似容易的词语却特别容易写错,一个是佳字,注意右边是两个土字,不能一竖到底。

还有两个点要注意。幼字的一点不能丢,念字的一点不能添。

(老师范写、学生写一遍、描红一遍)

你们的字词真是读的又快又准啊,课文也能读的这么好吗?

文章一共几节?(四节)请四个人读,即时纠正。

(请两位同学读读第一小节)

(2)如果变成这样,你会读吗?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不觉已经()。

(3)读完以后,你想说些什么?

预设:王维很孤独,离开时只有15岁,王维很思念家乡,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

(4)你能读出王维的思乡之情吗?(指名3人)

京城长安(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异乡

是长安人吗?(不是)异客(外地人)

王维年仅十五岁,独自漂流异乡,感觉很孤独。能读好这一句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指名读,读出思乡之情。)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佳节是什么意思?

(美好的节日)

(2)在我们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佳节?

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正月初一的春节

注意:要把话说完整

(3)对,这些节日都叫佳节,在本文中,佳节指什么节日?(重阳节)

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4)这一天,人们心情怎么样?

很高兴

(5)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a、兴高采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你能换个词吗?

预设(学生能说出兴致勃勃、欣喜若狂、高兴)

b、扶老携幼什么意思?

搀扶着老人,带着孩子。

(可以做做动作)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此时应该能说出重阳节的一些风俗。

(更加)你能读出更加思念吗?(指名3-5人读,读出思念)

(1)王维在重阳节这天对家乡的亲人怀着深切的思念,他想了些什么呢?(文章第三节)

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指名读)

(2)王维知道,现在兄弟们一定也在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可惜的是,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唉只少了一个人,是谁?(王维)

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名读35)

(生自由说)

预设:王维,我好想念你呀,你在长安还好吗?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4)王维知道家乡的兄弟正在思念着自己,于是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也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5)王维陷入了不可抑制的思乡之情中,一定想了很多很多,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齐读。

指名配乐朗读(35)人(有感情的朗读)

能背上吗?

(有感情的背诵)

师总结: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在外地,每逢节日总会特别思念家乡时,便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这句话便成为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

出示: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师翻译大致意思,

你觉得王维除了想知道家乡的梅花有没有开以外,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想知道家乡的兄弟好不好,身体是不是很健康

八、作业:

2、搜集几首思乡诗,小组交流背背。

2023年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设计优质篇二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懂读顺课文。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茱萸、天各一方、思绪万千”等词义。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身居异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初步明白“读懂写作背景”来理解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诗作,引入“古诗学习方法”的思考或回顾

1、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你们会背哪些?               生背古诗。

2、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古诗有很多很多,学习它如果只靠课堂、只靠老师是远远学不完的,这就需要靠我们自己学会。怎么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探讨。

以往是怎么学习古诗的呢?(交流学习古诗方法)

3、出 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

读读全诗,看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自由质疑 ,简单的问题相机解决。

(1) 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王维跟李白、杜甫差不多齐名,9岁时开始学习写作,被称为“神童”。山水田园诗写得特别清新自然。“诗佛”之称。

(2)师:了解作者写作原因、生活背景也是读懂古诗的一种好办法。下面老师就为大家提供这方面的资料,相信大家读了这份资料一定会读明白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3)板书课题,学习其中生字“佳、倍”。读题,“佳”的字形要点,佳节?举例。佳节时分你们会是什么心情?    可有位诗人并非如此。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一遍课文,不会的字,可借助生字表的拼音。

师:通过读课文,生字都认识了吗?字认识了——看生字表检查读音,哪些字需要重点学习,哪些字不用学习?   去掉拼音再读,带进词中再读。

(1)指名四个学生分段读全文,读得好的夸夸他。

(2)有哪些字词不太理解,向同学老师提出来。交流初读的疑惑。

相机学习——重、扶、幼、采、念

(出示)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出示)茱萸     登高远眺

(4)小结读书方法。读书惟有动口、动脑,才能读准确流利,才能理解内容。

三、再读课文,强化感知。

1、师范读。

师:会读了不算读好了,还要读出味儿,读出感情。听老师读课文,你们不要看书,只要用耳听,边听边想象画面,老师配乐朗读全文。

四、自主学习,诗文对照,初步理解诗意。

1、生默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读课文,这次是默读,不出声,边看边想,哪些句子能解释古诗,划出有关句子。   着重学习古诗一二句。

2、同桌交流自学情况。

师:划好交流一下,哪些句子能解释哪一句诗的意思,把它们对上号。如有不同意见,要互相说说理由。

3、学习小组讨论。

师:在四人学习小组内根据你们找的句子,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交流一下对古诗一二句的理解和体会。

(一)理解第一句诗

1、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生交流理解。

(1)相机点拨两个“异”意思。

(2)句子比较: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就思亲

说说两句诗意、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3)“佳节”在这指什么节日?(重阳节)

3、为什么重阳节这天,诗人会倍思亲呢?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生说。——谁能读出“更加思念”的味道?

有感情地读第二段的第二句。

生交流。圈划诗中的:思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的第三句。课文中,王维是怎么“思”的呢?读读描写“思”的部分,“……”号表明他还在想什么呢?——想象,补白说一说。

(师:是啊!,十五岁的王维,年纪轻轻就离开父母,到异地求学。清明时节雨纷纷,他会想着家里祭祖扫墓的事儿;中秋节圆月高照,他会念着与家人团团圆圆吃月饼。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两年了,七百三十天,他举目无亲,没一个亲人相伴。现在,重阳节又到了,人们欢欢喜喜头插茱萸,去登高望远,而他呢,只能——读! 全诗 )

师:同学们,当后人读到诗中“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念起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家乡。后来,这句诗就成了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感受的千古佳句。

(4)小结:第二段帮助我们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体会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感,全段用热闹的场景衬托了诗人的孤独。 诗人写诗时的背景材料对我们理解古诗是多么重要啊。——学习这样的课文,就要特别注意哪些语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中的诗,理解诗中的字词。

(5)认一认游戏。巩固认读本课的一类字。

书写。引导先观察字的形状特点, 指导书写“重、幼、采、佳” ,描红一类字。

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深入理解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023年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设计优质篇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1、理解课文内容及诗的含义。

2、体会诗人王维浓浓的思乡之情。

1、会认会写并能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1、本课生字卡片。

2、准备一首古典乐曲为配乐准备。

两课时。

1、背诗《鹿柴》。(注意背诗的节奏和停顿)

谈话:《鹿柴》的作者是?(王维)你知道诗人王维吗?(生自由说:他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还会画画;他少年丧父,母亲向佛,21岁考取进士;王维十四岁就会写诗了;王维是太原人,师相机:太原在华山以东,所以是忆山东兄弟)

2、齐读课题;

3、谈话:你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节吗?(重阳节)重阳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呢?(生自由说:敬老节,小孩要为老人做重阳糕和寿桃。)

4、小结:在这样一个合家团聚的节日里,诗人王维在哪里?在干什么呢?

1、自由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认读词语茱萸并说说它是什么,有什么象征作用。学生说。

3、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那怎么知道呢?学这首诗,我们有个更快的办法?生说:前面的课文就告诉我们了。

4、那我们就来读读课文吧。

5、自由读课文。认读本课生字词。(读字卡;随字卡理解:每逢、扶老携幼、回忆;提出多音字:重)

6、理解诗句:你能用自己的话或课文里的话来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吗?

7、指名一句句依次说。重点:独、异乡的异、异客的异、倍。师相机板出重点字词的意思。

1、谈话:课文里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诗人王维写诗的原因,你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心情吗?(思念家乡)

2、再读课文。带着思乡之情同桌一起再来读读这篇文章吧。

3、指名分段读,教师用师生互评,学生评等评价方式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读出情感。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想想诗人的心情?生自由说;引导学生重点体会诗人心里由回忆过去团聚时的欢乐而想到今天孤身一人的失落。文章的省略号处开始转折。再指名读;生齐读。

带着思念之情齐读第四自然段。

4、齐读全文,注意诗人心情的变化。

1、诗人思绪万千,带着这种情感再读古诗。

生自由练习读;指名读;评议鼓励。

2、再指名配乐读。配上古筝独奏《高山流水》。

3、全班加动作配乐背诵。

1、今天,我们作一项什么作业呢?

生自由说:背诗。说说诗意。为课文配图。学习本课方法,根据古诗编故事。

2、师相机指导:我们可以把自己以前学过的古诗再背一背,想一想,查查它的作者,学着今天这一课,也来编一个故事。

2023年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设计优质篇四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都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

生:春节、端午、中秋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

师: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

生:高兴,开心师:为什么呢?

生:能收到压岁钱,有好玩的好吃的,全家能团聚在一起

师: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开心的,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来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课题。

师:这句诗在哪见过吗?生: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诗。

1、 我会读词语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2、 我会读课文

师:你们的课文读得真是又准又流利啊,课文也能读得这么好吗?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课文有几小节?我找四个小朋友来读课文,其他人认真听,会听也是一种好习惯。(相机指示)

师:读完了全文,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全文的内容。

生:诗人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诗人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他又是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走进王维。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句子?生读课文师:你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准了。(出示第2、3小节)

师:谁能说说重阳节有什么习俗呢?生:重阳节要登高远望、头插茱萸。

师:对呀,登高远望,头插茱萸,这就是重阳节的习俗,就像我们春节要吃年夜饭,要拜年一样。看,(出示图片)这就是茱萸,一种有强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上它可以驱邪避灾,代表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

1、 学习第二小节

师:我听到你是那样的兴高采烈。“兴高采烈”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高兴。

师:换个词说,就是——生:高高兴兴,喜气洋洋,喜出望外

师:看看人们欢欢喜喜欢度重阳的情景吧!(出示图片)

师:大街上无处不有的热闹,每个人脸上都是兴高采烈,男女老少都是兴高采烈。

师:还有哪个词也让你体会到了热闹?

生:扶老携幼、登高游玩、欢度节日、兴高采烈

2、 学习第二小节

师:为什么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自由朗读第一小节,等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离家时小,王维离家时间很长师:同学们说的很有道理。(出示第一小节)

生:想家、寂寞、孤单师:对,你们走进王维的心里去了。让我们把这一份思念送进语言文字中,用我们动情的朗读来表达吧生齐读第一小节师: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以东,对于他来说,长安就是异乡,他自己就是到长安求学的一个客人,是一个异客。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唐代,想回一趟家是多么难的事啊!王维不知有多么想念他的亲人呢!此时的他,身处热闹的佳节,却是——(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3、 学习第三小节

师:(出示第三小节,指名读),其余同学静静地听,体会一下此时王维的心情。

师:读得真好,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一遍。生齐读。

师:如今王维一个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两地隔着高高的华山,还有漫长的路途,相隔很远,有千里之遥。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板书)

生回答师:它多么像一声长长的叹息,齐读

师:就让我们当一回小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生齐吟(配乐)

师:多么动情呀!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配乐齐背总结:师:如今王维的这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了经典,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所有远离家乡的人都会这样深情的吟诵——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就让我们把这首诗深深地记在心里,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

作业:

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搜集像王维这样的大诗人写的思念家乡亲人的诗。

试编故事:请你们通过《山形》《枫桥夜泊》所描绘的深秋枫林美景和枫桥环境的凄寒、幽静,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及旅途中孤独寂寞的心情,展开合理想象,试模仿本课编一个故事,下节课,我们一起在班上交流。

2023年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设计优质篇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运用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明白古诗的意思,体悟古诗的情感

3、初步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堂小练笔

1、学会用韵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

2、初步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

自评:课前预习,完成小练习:佳节就是怎样的节日呢?(交流课前复习)

一、复习导入,引出古诗

2、这句千古名句出自唐代大诗人谁的诗呢?

3、农历的九月初九,你们知道是我国的什么传统节日呢?(重阳节)对,也就是课文题目中的——佳节。如此重阳佳节,诗人王维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去一探究竟吧!

二、读题质疑自主释疑

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紧扣“15岁”“两年”来体会诗人独在异乡的感受。

2、利用板画理解异乡和异客

3、句式练习:一个15岁的孩子,独居异乡,高兴时多么希望(),可是他只能(),伤心时多么渴望(),可是他只能()。

4、独自一人,异乡求学,这就是诗里面所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过渡:天天思念亲人的王维,为何"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指名学生读。感受大街上的热闹

2、师:看到这些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你想到了哪些词?(欢天喜地热闹非凡)

3、而此时,王维的心情怎样呢?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指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理解“倍”是什么意思——更加

5、体会这样的心情读这句诗,感受心情读课文。

四、披文入境领悟诗情

1、师:看着这样的情景,王维真的是思绪万千阿!他都想了些什么呢?

默读课文第三段,圈圈画画,王维想到了什么时候的情景?

2、交流

3、同学们看看这些词,你有什么发现吗啊?(对比)读读句子

4、互评:小练笔:同桌写出一句得一颗星。

5、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出示整节文字)配乐齐诵。这正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师:多么巧妙的写法呀!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到了过去——(引读),想到了现在——(引读),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引读),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

7、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屏幕出示古诗,悠扬的音乐声起)师引读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引用诗句

千百年来,除了王维,还有无数的游子们吟诵了许多思乡的歌:窗外那轮皎洁的明月,勾起了李白的思乡之情……(引背《静夜思》)。慈母亲手缝补的衣裳,唤起了孟郊的思母情怀(游子吟)同学们,让我们试着在特定的情境中来引用这些千古名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