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设计(精选8篇)

时间:2023-10-13 19:33:08 作者:灵魂曲 最新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设计(精选8篇)

编写大班教案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是一份精选的一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您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设计篇一

一、读题质疑、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在节日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的课文。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题,注意三个生字的读音:“逢、佳、倍”)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什么是佳节?“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们走进古诗背后的故事,一起探个究竟吧。打开书本129页,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别忘了思考提出的问题,比比谁解决的问题多。开始。

二、自主读书、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把它划下来。

2、出示生字词,这些生字词,同学们都认识吧?自己先练一练:

佳节重阳节思念兄弟回忆异乡

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

3、请学生当小老师读。

4、颠倒词语顺序,再请学生读一读。

(过渡:生字词同学们都学的非常好,我相信把它们藏到课文当中,同学们也一定能认出它们。这一次,老师对你们读书要提出要求了,希望你们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哦。要想读的好,可是有窍门的哦,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那就是要把长句子和生字词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

5、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是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展示自己美妙的读书声?(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通读顺了。

6、他们读得怎么样?(指名评一评)表扬个别同学。

三、组织交流,讨论解疑:

1、经过几遍的读书,同学们已经能够读通读顺课文了,我们再来回顾刚上课时,大家提出的疑问。什么是佳节?(美好的节日)你知道我们中国传统的佳节都有哪些吗?课文中指的是哪个节?(重阳节)重阳节是在什么时候?(九月九日)你是怎么知道的?(从书中知道的,表扬学生真会读书。)那么“倍”是什么意思?(通过读课文知道了倍是“加倍”“更加”。“逢”是“每逢”“每到”)我们还知道了是王维每到节日的时候就加倍的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了解王维。(王维,唐朝著名诗人,今山西人,九岁就开始写作,被视为“神童”他是唐朝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不但精于诗文而且擅长书画,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过渡:是呀,重阳节就是每年的阴历九月初九,等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国的一个传统的节日了。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王维写的这首诗中的一句话。)

3、请同学们读读王维写的这首诗好吗?(生自由读诗)

4、这首诗,你能读懂哪句话?你是从课文当中哪些地方读懂的呢?老师建议你们再一次把课文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划下你读懂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学生说读懂了什么?

6、齐读古诗。

(过渡:这节课同学们读书读的挺不错,那么字写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要学习写字了。)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仔细看看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处于什么位置?你觉得那个字比较难写,自己用手指画一画,要摆好左右之间关系的字。

2、学习“佳”“倍”“扶”“忆”(指名书空、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3、课下请同学们多读读课文,读出感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设计篇二

1、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思绪万千”等词语,会书写“忆”字。

2、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在读文中逐步理解市局的意思,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景,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背诵古诗,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王维浓浓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读题质疑、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在节日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的课文。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题,注意三个生字的读音:“逢、佳、倍”)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什么是佳节?“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们走进古诗背后的故事,一起探个究竟吧。打开书本129页,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别忘了思考提出的问题,比比谁解决的问题多。开始。

二、自主读书、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把它划下来。

2、出示生字词,这些生字词,同学们都认识吧?自己先练一练:

佳节 重阳节 兄弟 异乡

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 登高远眺 一年一度

3、请学生当小老师读。

4、颠倒词语顺序,再请学生读一读。

(过渡:生字词同学们都学的非常好,我相信把它们藏到课文当中,同学们也一定能认出它们。这一次,老师对你们读书要提出要求了,希望你们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哦。要想读的好,可是有窍门的哦,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那就是要把长句子和生字词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

5、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是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展示自己美妙的读书声?(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通读顺了。

6、他们读得怎么样?(指名评一评)表扬个别同学。

三、精读课文,诗文对照,感悟诗情。

(一)研读第1、2小节“思乡”: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谁能把你读到的句子和同学们分享呢?只读句子也行,读完句子能说出自己读懂了什么更好。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指名读句,谈谈读懂些什么?

(2)老师考考大家,王维的家乡在哪?(板书:家乡)

(师作简介,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诗题称“忆山东兄弟”。)

(3)试想王维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多么寂寞,多么伤感,多么孤独,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以一个“独”字写出了当时客居他乡孤独冷寂的心情,下缀两个“异”更加深了那种孤独感。谁再来读一读诗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异乡做客。(指名多个学生读)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1)家家户户在欢度什么节日呢?(重阳节)

(2)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是多么热闹呀,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热烈场面呢?(指名读)

(3)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 欣喜若狂 欢天喜地 喜笑颜开)识记“采”字。

(5)是呀,这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齐读。

(6)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是那么热闹,那么开心,王维看到这一切,想想自己孤单的一个人,触景生情,怎能不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不由道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诗句中的哪个字表示“更加”的意思?(倍)

(二)研读第3小节“思亲”

1、过渡:然而,重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指名读句谈体会(提示: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话的?为什么高兴?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就一个重阳节去登高了吗?)

(2)同学们,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齐读。

2、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的。(板书:亲人)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2)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两名学生读。

3、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教师加以指导)

(2)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思念就像一跟长长的线,将他们的心紧紧地拴在一起。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教师范读,生自由读,齐读。)

(三)研读第四小节“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指导感情读词。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让我们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指多名朗读。)

4、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忆”字。指导书写“忆”字。一个“忆”字,就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齐诵古诗。)

四、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其实,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那些海外游子在思念家乡时,会感叹——————

你外出打工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感叹————

2、古今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有很多很多,出示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

五、总结全文:

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亲人的距离有多远,思念的情丝就有多长,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刻,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背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生齐背。

六、布置作业:

1、课后读熟这两首古诗,找一找这两首古诗背后的故事和资料看一看,你会对这两首诗有更深的了解。

2、现在的重阳节又叫敬老节,请你调查调查,现在的人们是怎么过重阳节的。

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节

王维(长安)——-----------亲人(家乡)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老师这里也有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还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的题目呢!谁来读一下?(逢)

这句话出自哪首诗?这首诗又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课文,读完了要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扶老携幼                  头插茱萸(图)

(1)       携带 (2)拉着         插的笔顺、书空

交流读书所得,相机板书:               重阳节(九月九日)

王维    思念    兄弟   思绪万千

(谁了解王维)  思      亲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出示)。谁来读一下诗题。学习古诗,先要解诗题。谁能来给大家说一说?山东,华山东面。想不想读读这首诗?指名两同学读(4遍)。

刚才,我们解了诗题,读了诗句,接下来我们就要明诗意、悟诗情了。你们有什么好方法?(1)联系上下文;(2)抓住关键字。这首诗是包含在课文中的,学习这样的诗还有什么方法呢?(读读课文)

看老师的朗读要求:(1)朗读课文,把古诗和课文对照起来,理解诗意。(2)4人一小组,各选一行诗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再把整首诗连起来说说是什么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

说说这行诗的意思。你是通过朗读哪一小节知道的?读给大家听。通过你的朗读,我知道王维在长安非常孤单。(15岁  两年)两组同学读课文,两组同学读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一句名句呀,谁来说说它的意思?理解倍、思、亲为什么王维到了美好的节日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谁能把课文的有关内容读一读?她在朗读的时候,感情有没有变化?她抓住哪个词来读的?(兴高采烈)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什么时候也兴高采烈。一起用兴高采烈的语气来读读1、2两句话。刚才说到她的感情有变化,有什么变化?齐读。男生读热闹场面,女生读寂寞心情。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最后两行诗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遥知,课文中哪两个词可以看出王维和兄弟们相隔遥远。

读第三小节,感情有没有变化?谁能把它的变化读出来?

齐读课文,一人读诗句。

王维此时想得很多很多,课文中有两块地方可以看出来,你能找到吗?板书“思绪万千”。理解意思。

谁能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给大家听?

诗意我们理解了,你能把这首诗读好吗?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背诵。

小结课文,指导读全文,一人读古诗。

作业:

1、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               ,               。”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                  ,                 。”想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

2、将节日与传统食品联系起来。

水饺重阳

元宵春节

粽子元宵节

月饼端午节

千人糕 中秋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设计篇四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课题)。

师: 15岁,还是依在父母身边得到大人宠爱的年龄,可王维在15岁就离开熟悉的家乡,离开朝夕相处的亲人,来到陌生的长安,异地求学,无依无靠,整整两年,七百多个日日夜夜没见到家乡的亲人,是怎样的孤独和寂寞呀!他是多么思念家乡的亲人呀!请你再读一读课题,相信会有不同的感受。(指名读,2人)再齐读。

二、学习课文。

师:俗话说:文章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有的句子你读着读着很开心,感觉心里热乎乎的,有的句子读着读着,很难受,心里凉冰冰的。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这篇课文,相信你们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一定能深深地体会到王维的思乡之情。请你们画出相关句子,并写下你的感受。

1、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从文中的哪句话,哪个词体会到了王维的思乡之情。(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

(1)“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a、此时,家家户户在欢度什么节日?你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吗?

c、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这种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学生说(课件出示)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评价:听了你的读,我仿佛就站在热闹的大街上了;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认为怎么读才更热闹呢?)

师:节日的长安街头可真热闹呀!

出示课件:大街上热闹起来了,有的——————,有的——————,

有的————————,还有的——————,真是——————。

师:再次通过你们的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吧!

d、(音乐响起)师描述:炮烛声、鞭炮声,人们的歌声、笑声不断传来,人们手挽着手载歌载舞,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真热闹呀。别人一家团圆,那么开心,享受着天伦之乐,小王维呀,你此时心情如何?(师相机请两位学生说)

师:是呀,看着别人一家团圆,王维怎能不思念亲人呢?

课件出示:

当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时,王维却站在庭院前,对着一弯明月,他想:( )

当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望远时,王维则(               ),他想:( )

当别人( )时,王维(),他想:( )。

师:你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一定会有自己的感受。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指名读。(评价,赛读,齐读)

过渡:“每逢佳节倍思亲”,越是到过节,越是激起王维思念家乡的心情。独在异乡,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

(2)师:1、  配乐范读

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a,随着音乐听着老师的朗读,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b、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想到了什么?

c、你们看到了兄弟手挽手,头插茱萸去登高游玩,听到了兄弟们的笑声,多么高兴啊,用你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

a、指名读

b、齐读

d、师:让我们与诗人一起回到那个充满欢乐的家乡吧!(齐读)

(3)师: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是那么遥远。

出示:如今,我们却天隔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b、 学生说(王维心情很难过)带着这种感觉读这句话。

(王维很悲伤)带着这种感觉读这句话。……

你是王维的哥哥,你想说:“

你是王维的妈妈,你想说:“

你是王维的朋友,你想说:“

师:多好的兄弟呀,多深的情谊呀,可是

这里没有兄弟的相伴,“如今……”

这里没有父母发关怀,“如今……”

这里没有朋友的慰问,“如今……”

d、让我们再次走过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

生说(思绪万千)

点名读,齐读。

三、情感升华、吟诗抒情

过渡:王维与亲人天各一方,重阳佳节不能相会,思乡之情愈渐浓郁,思绪万千之时,将这浓浓的思念溶进了四行诗句中。

出示古诗:

1、配乐范读

2、忘了自己是谁,现在你就是王维,你会怎么来读这首诗。

a、指名读,评价。

b、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庭院里,沐浴着轻柔的晨风,你情不自禁地吟诵着: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山坡上,眺望着遥远的家乡,你无限深情地吟诵着: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窗户前,仰望着皎洁的圆月,你心潮澎湃地吟诵着:

c、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的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首诗(齐读)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师:“每逢佳节倍思亲”, 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外出打工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你还知道哪些思念亲人的诗呢?

学生交流

4、老师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设计篇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借助课文内容,结合诗句的理解,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悟古诗写作是有感而发,尝试组织语言,理解诗歌的写作是有背景和缘由。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指板书) 学生齐读。

指名读、齐读。

3、每逢佳节,这里的佳节指的是(生接重阳节),重阳节是哪一天?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4、同学们了解的真多,重阳节是一个美好、团圆的节日,每到这样的节日,王维会倍思亲。

5、你能说说“倍思亲”的意思吗?(更加思念亲人)我们再来读好它。

二、教学第二小节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抓重点字词。

2、重阳节就是这样热闹啊!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看一看?(指名朗读句子。)

3、让我们一起来读出长安街上的热闹吧。(齐读句子)

三、教学第一节

1、看到别人都是家家团圆,是如此的幸福,可王维怎么样呢?

是的,他(出示: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5岁,只比我们大了6、7岁,跟我们一样,也是一个孩子呢,却已经离开家乡两年了,700多个日日夜夜,想想看,这两年来,他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学生想象说话。

2、这么小年纪,本该在父母身边好好地享受父母的关爱,而如今却独自一人在外求学,他的内心是多么孤独呀!(板书:孤独)

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3、这就是诗中的(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我们一起来。

谁来读出王维孤独的心情。

指名读、齐读。

4、看着大街上热闹的景象,王维的内心是格外的孤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内心世界。老师读第一节,同学们读第二节。

师生合作读第1、2节。

5、在这样的情景中,王维触景生情,不由自主发出了“倍思亲”的感叹。出示两句诗,齐读。

四、教学第三节

1、王维孤单一人,不由伤感起来,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小节,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出示第3节

学生练习说话。

2、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同学们,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

齐读。

3、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就是——思绪万千。

他还想到了什么?

生答:如今我们却一句

是呀,他和兄弟(天各一方)同学们,王维所在的长安,在华山以西,而家乡在华山以东的山西蒲州。一山之隔,千里迢迢,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你能读好这两个词吗?(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4、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教师加以指导)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他们彼此牵挂,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浓浓的思亲之情。(指名读,齐读。)(板书:牵挂)

这真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引读)。

让我们来回味王维无尽的思绪吧。男生读山这头的王维,女生读山那头的兄弟,老师读两者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分角色朗读这一段文字。)

5、那时的快乐,现在的孤独、王维与亲人彼此牵挂,难怪他会“每逢佳节倍思亲”。

五、学习诗

1、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诗题)

(1)同学们,15岁的王维孤身一人,作客他乡,这就是——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2)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在一起去登高游玩的情景让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3)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王维想到兄弟们肯定和往年一样,头插茱萸,携手登高,嬉笑欢乐,可独独少了自己一个人,这就是——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王维将自己浓浓的思念,凝于笔端,写下了这首思乡名诗。就让我们当一回小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配乐指读)

3、多么动情呀!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配乐齐背)

4、但是,到了现在,这个佳节已经不只指重阳节了,而是所有美好的节日,比如:

中秋节,爸爸妈妈出差在外地,他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节,边防战士守卫边疆,不能回家,他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元宵节,哥哥在外国读书,不能回家,他会深情地吟道:每逢佳节倍思亲。

5、其实,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思乡情。你知道哪些?

《静夜思》《枫桥夜泊》《夜书所见》(指名回答)(你能背诵一下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齐读三首诗)

6、老师这里有几首,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古诗:听老师读一读(师范读)跟老师一起读一读,感受诗人的情怀。

7、让我们再来好好欣赏这首诗,把它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习字册上。

8、布置作业:

课后让我们搜集一下,来开一个“思乡诵诗会”吧。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设计篇六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设计篇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诗歌;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默写词语:

(1)出示词语:异乡异客天各一方思绪万千

重阳佳节一年一度登高聚会

(2)指导自己复习:拿出自备本和铅笔,看屏幕,默看,很简单,确定不会写错的就“过”,觉得有点难的就随手在自备本上写两三遍。

(3)交流容易写错的字。(“异”的竖弯钩要封口,“天各一方”是各自的“各”,指导学生从词语的意思上去理解、记忆,“佳节”同样如此,“佳节”是美好的节日,所以是此“佳”而非彼“家”,“聚会”的“聚”字形较难,再集体书空、老师板书一下)

(4)自己背着默写词语(四个四个背着默),默写结束自己对照检查,有错误的自己订正4遍。

(5)反馈默写情况。

2、朗读古诗: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创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古诗(画轴)并朗读。

3、谈话揭题:今天就让我们借助《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美文,共同走进遥远的唐代,走进少年诗人王维的心灵,去感受他的诗意诗情。(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感悟诗意,体验诗情。

1、揭示品读之“中心问题”

(1)从古诗中知道,文中的“佳节”是什么节日?(九月九日重阳节)

(2)简要回顾重阳节风俗。

2、品“思乡思亲”之“孤独伤感”

过渡:重阳节这天,王维人在哪里?

(1)屏示语段:“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

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王维的家乡是山东蒲州)

*结合简笔画,体会路途遥远,理解“山东”含义(华山的东面);初步理解“天各一方”。(板书)

(2)你觉得王维这两年的生活一定过得怎么样?

引导学生交流,板书:孤独寂寞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结合诗句理解“异乡”“异客”、的意思。

出示字典上“异”字的解释:a:有分别,不相同;b:奇异、特别;c:惊奇、奇怪;d:另外的,别的;e:分开。

指导学生联系整首诗的意思,讲的是王维离开家乡到别的地方生活(京城长安),所以这里的“异乡”是指“别的地方”,即“他乡”,“异客”是指“别的地方来的人”,即“客人”。两个“异”字都当“另外的,别的”讲。

*紧扣“15岁”,“就”体会年纪之小;*抓住“两年”感受离家时间漫长。

(4)体验说话,感情朗读:小小年纪的少年王维孤身一人在相隔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哪。他不能够聆听到父亲的教诲,他不能……他不能……他也不能……他想念父母兄弟却无法相见,他思念家乡却不能回家,王维和亲人真是“天各一方,孤独寂寞——指板书”。感情齐读语段。

(5)齐读语段,结合理解诗句:难以排解的孤独和寂寞使诗人情不自禁吟诵出了这样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指导学生读好节奏:独在/异乡/为/异客

王维独自一人,孤孤单单地在他乡生活,你觉得他一定会感到——

生:孤独,寂寞,忧伤……

指导读出这样的情感。

2、品“重阳佳节”之“热闹快乐”

*出示第二自然段语段:“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交流一:重阳节的热闹。

预设1:结合关键词句和图片、声响体会重阳节街上的“热闹”景象。出示

图片:这就是重阳节那天街上的热闹情景,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流如潮、热闹非凡、车水马龙。读屏幕词语)

(2)交流二:重阳节的快乐

预设2:结合重点词句体会重阳节人们的“快乐”情景。“兴高采烈”(透过“兴高采烈”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人们脸上什么样的表情?眉开眼笑、笑容满面、喜上眉梢、喜形于色……读屏幕词语)。

结合理解“扶老携幼”(拆字组词的方法理解,从这个词语你知道重阳节带给人们的是怎样的快乐?享受亲情的温暖和团圆的幸福)。

(3)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因为重阳佳节,家家户户团团圆圆,每个人都快乐地享受着和亲人在一起的幸福快乐。只有王维一个人——指板书,读“孤独寂寞”,因此他更加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就叫——倍思亲。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3、品王维之“思绪万千”

(2)交流一:想到了以前和兄弟们在一起的快乐。体验王维曾经的快乐:

*屏示语段:“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想象情景说话:王维清楚地记得,在家乡时,他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欢聚一堂,快乐过节的情景——引导想象:他们怎样过节的呢?(比赛爬山、喝酒、作诗、一起游戏)

*感情朗读这两句,体会王维回忆中的“快乐”。

(3)交流二:想到了“如今,他和兄弟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补白省略号。这省略号好似一声长叹,叹今日重阳佳节不能和兄弟们相会,不能……不能……也不能……(想象说话)从省略号里你读出了什么?(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再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4)交流三:想到了此时此刻,兄弟们也一定在思念着自己。思念的人儿,心灵总是相通的。他还想到了远在华山以东的兄弟们对他的思念:(引读)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聚会,西望长安,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个兄弟。是谁呀?——王维。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示诗句后两行,读一读)你觉得王维的兄弟们遥望长安,心情会怎样?他们也有千言万语要对王维诉说——他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呢?(想象说话)

*是呀,他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是——(再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思绪万千”,想了很多很多。“倍思亲:,他想的最多的还是——(板书:思念家乡、亲人)

王维把浓浓的思念溶进了短短的四行28个字里,提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读古诗。

三、整体回归,吟读古诗,抒发共鸣。

1、读着读着,我们读出了诗句中的思念,读出了诗句中的情意。

2、理解运用“每逢佳节倍思亲”:

3、积累思乡诗句:对家乡的热爱、思念,对亲人的热爱,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是每个游子心中永远的歌。(出示诗句并朗读积累,在学生朗读时,相机再次进行古诗诵读的指导)

4、同学们,最后,就让我们再次来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名诗,读出每一位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吧。随音乐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天各一方 孤独忧伤

思绪万千 思念家乡、亲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调动感情,导入课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过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诗作为课题,读:

(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

2、说到佳节,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

3、这篇课文所说的佳节指什么节日,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呢?投影出示。

重阳节习俗

二、情景同现,读文悟情。

过渡: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诗人王维在这样美好的节日里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带着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先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读完了?你们说说看,王维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

(3)老师听说三年级有很多孩子是外地的,有安徽的,有四川的,有重庆的,有贵州的……你们想念家乡的亲人吗?什么时候最想他们?想他们的时候,当时心情如何?好,就请外地的同学来读。

(4)还有一些同学是父母外出打工的,你想他们吗?想他们的时候,当时心情如何?好,就请外地的同学来读。

评价:这些孩子离开父母的孩子有爷爷奶奶照顾,离开亲人的孩子有爸爸妈妈照顾,而王维与他家人一别已有两年。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他的家在华山以东的蒲州(板书: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长安则在华山以西(板书:长安),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相距有近1000里。当时的王维比你稍大一些,15岁的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只身一人出外求学。这种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一直伴随在他的身边,一直伴随在他在长安的每日每夜。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试试。

带着份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我们一起读。15岁那年,预备齐。

2、品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仅仅是因为王维少小离家,形单影只,感到孤独寂寞,所以才“思亲”。那“思亲”前的这个“倍”字又是什么意思呢?对,更加。(板书:更加。)王维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是因为王维看到了——(生接: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

(1)是呀,有谁知道,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看见了怎样的情景呢?

你来读。

出示: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2)同学们,好好读读这段话。用心去读,用心去想,多读几遍,读完后再想想。待会儿,老师要请你来说,你读了这段话,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交流。)

大街上热闹起来了,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

有的_______,还有的_______,真是_______。

总结:有人看到了_____,有人看到了_____,有人看到了_____,有人看到了_____,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啊!这段话该怎么读呢?你再试试。

老师给你们配上段音乐,你们一起来试试。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3、品读第三自然段。

(1)出示:

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2)引读:希望大家能通过朗读,将王维以前的那份欢快带给老师,同时也带给自己。来,王维想,预备齐。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这就是——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示: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5)王维既想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女生读——

(6)王维的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重阳佳节到来之际变得愈发地浓厚了,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呀!他的这种情感,你能体会得到吗?一起读。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4、品读第四自然段。

(1)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2)老师现在有个问题想问你,王维的那些兄弟们有没有话想对王维说呢?他们又想对王维说些什么呢?给你三分钟,把他们相对王维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小练笔,教师巡回辅导。)

(3)王维兄弟想对王维说些什么呢?你来说。(课件播放音乐。)

(4)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知道,王维借这首诗表达出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同学们,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已经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之一,从古至今,恒古不变。你瞧,这是隋代诗人薛道衡的思乡诗,读:

出示: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人日思归》

(2)这是诗仙李白的思乡诗,读:

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3)你再瞧,这是诗圣杜甫的思亲诗,读:

出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4)同学们请再看,这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思乡诗,读:

出示: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出示: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

三、再次吟诵,升华情感。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4、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中,我们即将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了。最后,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吧!

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