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学思维的实践与体验论文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3篇)

时间:2023-05-23 19:17:11 作者:曹czj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篇一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以生活为背景引导作文教学,让学生的想象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将新课程标准落实到语文作文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部分老师忽视了作文教学,最终作文的教学效果差、效率低。作文在中考试卷中占非常大的比重,作文写好了语文成绩就不会太差。作文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无疑是语文教师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作文教学应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让作文课堂生动有趣。

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尤为重要。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在写作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表扬鼓励和肯定,渐渐打消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慢慢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兴趣。要让学生多阅读,读优美的文章和段落,背诵一些经典范文,还要注意扩大知识面,阅读一些报刊、名家名篇,读多了背多了,积累的东西就多了。这样写作的时候就不会感觉无话可说,自然会下笔如流水。作文题目命得怎样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初期进行写作训练时,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选择的题目要贴近学生实际,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不能信手拈来,内容陈旧重复,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丝毫没有创作激情。之所以重视作文的命题,而且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是因为防止学生失去兴趣。有了写作兴趣,让学生有灵感就写,发现问题就予以改正,长此以往写作就不再是负担,相反是乐趣,真正实现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息。”学生要写作,首先要有素材,而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脱离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长期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写作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无话可说,即使写了也很空洞。时间长了,还会给学生心理加上沉重的负担,更多的学生则为了完成任务,东拼西凑,写出来的文章没有真实性。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平时积累,利用生活的源头活水提供写作的基础材料,应当让学生积极体验生活,留意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如节假日组织学生登山,让学生走入大自然;开亲子家长会,让学生与家长面对面,沟通心灵;周末布置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让学生体验亲情的伟大。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把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带入课堂,添加上合适的音乐背景以及教师的语言,使学生身临其境。这种方法主要锻炼学生的感受能力。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写出来的作文必会情真意切。(论文范文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发现生活的美,进而体验作文美。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习作中蕴涵的想象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乐于下笔。这里面想象既要新颖独特,又要科学合理。想象如果不合理、不科学,缺乏依据,即使很新奇,想象也是空想。在作文教学中,我在启发学生想象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说明想象的依据,以此培养他们科学合理的想象。如某学生构思一篇关于“环保”的话题作文。借用猪八戒的形象,好吃懒做,取经回来后开了一石材厂,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生态环境,挖山毁林,破坏环境,终酿成苦果,最后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他的作文想象力丰富,富有创新性,也体现了一个学生的美好愿望和追求,这也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想象力的培养,要经常让学生进行练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素材,更多的练笔机会,但也不能硬逼着学生去写,学生没有灵感,会应付着写来搪塞你,也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总而言之,我们教师要从日常生活入手,从课堂中各种细节入手,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以生活为背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同时充分发挥想象力,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活起来,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生动,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王宝梅。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刍议.金色年华,2012(3)。

高琳雁。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新课程,2012(5)。

黄为平。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快乐阅读,2011.(12)。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篇二

;

【摘要】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已经成为小学当中必不可少的必修课,其中课程的整合主要是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内在性的具体要求,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为此展开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与其他科目的相融合也是新课改的必然选择。虽然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的学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他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互补的关系,并不是作为一门辅助课程来对待。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 其他科目 整合

一、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会以全新的课程状态和较高的教学要求来呈现在小学的科目学习中,它通过崭新的理念和目标等,对教材的内容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更严格的价值追求,与此同时还会出现更全面的方针策略。综合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教材、教学和学习等。为此整合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其他课程,这是对新课程改革的最大肯定,对师生间的关系和教学中的质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力。关于小学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科目的整合是一个值得人们去关注的问题。

二、基本要求

在《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曾经提出:基于新课程改革教育的缘故,将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结构,让两者之间不但存在着相互独立的特点,而且还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1.主要特点

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的学科相比,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可以让学生们直接的得到学习中的经验,以此来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1]。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但就其他的学科而言,主要是传授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概念,让学生自身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思维体系,它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们从学习中间接的获取到学习经验;就学习性质来说,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多样化的方式来向学生们呈现,而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则是以传统的教材知识传授为主;就学习形势来说,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其他学科则是注重学生在学习之后的结果。如此来看,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的学科学习有着很大的区别,它自身具备的优势和特点足以让其他学科无法相比。

2.具体表现

但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各类学科教材中的知识可以充分的体现在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中,甚至于拓展、综合和提升等等;在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获取的技能可以更好地展现在各个学科当中,以此来加深各类科目学习的动力和欲望;通常情况下,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和很多学科进行整合性的学习。为此,两者间存在的内在关系为两者的整合提供了科学保障和必要条件,如此来说,两者间的教育缺一不可,必须同时注重和要求。

三、整顿策略

1.加强实践

在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对于各类教材中的疑问提出差距太大,要么是只字不提,要么就是问题的牵扯范围太广以至于无法进行实践。其实在各类学科的教材中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知识库存,并且牵扯的范围大到自然科学、小到生活琐事,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2]。为此,老师可以将各类学科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分析和整理,建立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体系,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知识的重新组合,让学生们可以自主的进行内容学习,来构建适当自己学习的知识体系,在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中提供研究空间和知识构建。比如在六年级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理解“存款和储蓄保险”的区别,并且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家庭理财投资的设计方案。为此,学生们就可以根据各种的投资行为来结合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家庭理财投资设计方案。最后,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所学到的知识,将其学以致用地使用到生活当中。

2.学科教学

在各类的教材学习中,老师都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教材的内容所需,创建适当性的综合活动,让学生们在参与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材料,从而提高自身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来说,简短的课堂也可以成为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和思维创新的空间,最终达到学生在社会责任感中呈现出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点。比如在关于环境污染的问题探讨上,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其污染的现状和原因,制定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法。老师也可以从旁协助,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相关方面的宣传活动和义务劳动,以此来实现学生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团结精神,推进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就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所呈现的最终目的。

3.调节学习

各类学科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影响,让学生们对学习更是没有兴趣,缺少活力与动力,为此,为避免这些现象的出现,可以尝试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的加入。准确的来说,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直接性的教学体现,它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直接接触到社会和生活,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好奇心的学生就会更加投入地进行学习。以此,在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情况下,让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知识去感受生活的真实,便于学生在学习中投入最积极的心态。比如在“价值规律的内容与作用”时,学生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制定一份社会调查,将理论性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结合起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进行社会中的经济问题,这不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帮助,而且更能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所在。

4.改變教学

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学习主要是想让学生们在实际的体验中进行问题的解决,在通过老师的引导后进行内容的探究学习,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知识的合作学习。为此,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是一门简单的新课程形式,还是一种时代精神的理念体现,老师需要在教学理念的改变后融入新型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各类学科的教学都是以问题形式展开教学,为培养学生的解决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做前提保障,从而来适应未来教育行业的发展需求。

四、实现意义

正确的处理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强两者间的整合,重点将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理念适当的应用到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落实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积极的探究两者间整合后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能够让其他学科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有大幅度的提高,还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快地学习到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此来达到学生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欲望和兴趣。并且在针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教材中对问题更够更快地解决,推进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和实现全面的教材学习,让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变成一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科目学习。

五、结束语

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已然成为目前国家在教育方面进行改革的最关键的点,它不仅符合世界教育改革中的趋势朝向,还更加深入到我国在实施教育改革中的基本要求。我们只有在进行课程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才能积累更多的经验来面对教学中的各种难题,为此将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科目的教学进行整合性的学习,以此来让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成为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场地。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篇三

;

黄跃涛,广东省汕头市实验学校高级教师、物理教研组长,汕头市中学科学素养黄跃涛工作室主持人,被认定为汕头市高端人才。先后被评为汕头市优秀教师、汕头市教学改革先进个人、汕头市青年岗位能手;曾获全国首届教学比赛一等奖,主持省级课题一项、市级课题一项,已发表论文四篇。

[摘   要]在生活中,人们观察到的运动是复杂的。文章借助物理实验案例,从学科项目化学习角度出发,驱动学生掌握探究、描述简单直线运动的科学方法;通过记录多组数据,描述物体运动情况,启发学生寻找、认识、使用仪器。学科项目化学习有助于学生个体核心素养的生成。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物理实验;高阶认知

2017版的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教育过程应该以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目标。作为教育公正和高质量标杆的芬兰,在其2014年发布的《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大纲》中提出了类似的学习观:学生是积极的学习者,唯有帮助他们成为自我学习者(自己设定目标、掌握学习策略、反思学习)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让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以下,将借助物理实验深度设计研究中的一个案例探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的流程。

一、学科项目化学习研究的方式

学习素养的本质是心智的灵活转换,表现为学习者在新情景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创造出新意义与新知识。项目化学习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知识、能力与态度的整合,奠定学习者心智自由的基础。从课程改革的发展来看,出现了基于问题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形式,但是这些学习方式在高强度评价盛行的教育生态下,只能用独立的研究型形态的课程进行[1]。为此,夏雪梅研究团队首次提出了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概念,并指出在学科课堂上应用项目化学习模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避免“花瓶”现象。所谓“花瓶”现象,即过分注重活动,制作内容拼盘却不指向关键能力和概念,甚至将项目化学习简单地理解为综合实践活动,造成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脱节。项目化学习的课堂模式是在不增加总体课时情况下的学习,如果活动过多,会使学生不能静心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美国学者托马斯认为,项目化学习的首要特征是其向心性,即项目是课程的中心而非课程的外围和边缘,学生通过项目接触、学习学科的核心概念[2]。

二是避免“搁浅”现象。例如,在“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的物理实验中,如果学生一直在教师的设问和指导下按部就班地用打点计时器完成实验,缺乏对速度测量方法多样性的分析,缺乏自主选择器材、组装器材的科学思考,只在“正确道路”上行走,那么这一过程虽然有动手实践却缺乏高阶认知策略的参与。项目化学习应该是“求学”式、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不应只是解答教师的提问,而是要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三是重视学生成果的展现。缺乏学生成果展现的课堂,本质上是教师自以为是的教学效果达成,没有摆脱传授性课堂的特征。项目化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让学生产生成果并进行展示,这将使学习效果的评价更加客观,有效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关键能力的提升。

二、物理实验的项目化学习流程

1.确定项目化实验设计的内容

以“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的物理实验为例,其目的是研究物体的直线运动。在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中,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对物理实验进行项目化描述。物体运动是力学板块的重要分支,是力和能量相联系的桥梁。生活中能观察到的运动往往是复杂的,可以从项目化学习的角度,促進学生掌握探究、描述简单直线运动的科学方法。其过程是:测量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瞬时速度的大小,并记录多组数据,描述物体运动情况,启发学生自主寻找、认识并使用实验仪器。

二是明确基于核心素养的项目化核心知识和技能。如本项目化实验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包括:根据研究项目设计实验过程并熟练操作,完成运动规律的探究;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包括用近似方法计算纸带上各点的瞬时速度;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认识数学化繁为简的工具作用,运用物理图象直观地展现规律、验证规律,掌握画物理图的一般方法,并能用简洁的语言进行阐述。

三是确定关键概念和能力。在本项目化实验中,具体包括如下概念和能力:探讨理解“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等关键概念的生成;通过对小车运动的项目化设计,积极主动思考问题,锻炼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通过对纸带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图像展现,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在猜测实验数据的过程中,提高合作探究能力;在阐述现象和规律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引申到各事物间的关联性,体会速度计、雷达测速仪的工作方式;通过经历实验过程,体验探索运动规律的方法。

2.通过驱动性问题经历高阶认知过程

教师要明确项目化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如本实验的驱动性问题是:如何描述物体的直线运动情况?驱动学生科学思维的问题是:如何在实验室记录一辆小车的运动情况?如何测量小车的运动瞬时速度?这些问题,是为了使学生在开展项目化研究的过程中经历高阶认知过程(见图1)。

3.以项目化问题驱动素养提升

教师应思考并搭建适宜的教学支架。教师应提供分析与建议,即通过分析获得情景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是全程教学支架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引导抽象与构建,要求从情景回到实验室,即从抽象的问题中构建出模型;可进行比较与选择,这是关于模型试验组装方式的研究;要有反思与改进,即在项目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见图2)。

在具体的项目化实验中,学生将充分经历求学与认知的过程,如表1[3]所示。

4.用评价促进知识的融合与素养的提升

教师应利用评价促进知识的融合与素养的提升。评价应关注每个人是否都在团队中发挥了作用,如合作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合作完成数据表格、图像等,并要展现团队成果。团队要能对小车的运动情况进行展示介绍,讨论过程的不足及改进方法,并制作出实验报告。展示方式包括描述主要实验过程、介绍研究成果等。在汇报成果时,要能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这是一种对必备品格的反思和关键能力的自省;还可通过互评表(见表2),在听取各组汇报成果后开展互评。

三、对项目化学习过程优势的思考

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是培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需要学校提高认识,教师放慢脚步。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形成概念性知识意味着不仅知道而且能够理解这个概念的特点,能运用其作为工具分析新的情景。

1.培养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是相对于低阶思维而言的,低阶思维包括信息收集、组织、储存、巩固等,这是学生参加选拔性考试的必备技能;而高阶思维则包括对项目或任务进行系统分析、问题解决、决策等。学生拥有了高阶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本例中生活实践向实验探究过渡的环节,要求学生描述运动情况。面对“气垫导轨”或“打点计时器”的选择,面对动力因素的选择,有的学生直接提出了“在气垫导轨上加装打点计时器”的想法。

2.促进知识内化

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想清楚了一个问题,但是换到新情景中又无从下手了,这说明知识并未得到内化。新高考提出的情景弥补问题、问题解决等,旨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建构丰富的情景。如果学生平时还只是专注于练熟公式和各类题型,将很难想象新的情景,不利于解决问题。所以项目化学习其实开创了新课标有效教学的新途径。

如本例中的实验技术环节,对于“小车如何获得动力,是利用斜面还是手拉”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是很难凭空脑补其情境的,经常有学生无法从纸带获取运动情况。而学生通过自己做出选择并亲自操作后,就能更好地从纸带打点的疏密情况体会运动的过程。

3.开发学生头脑

课程标准体现了弹性,学习的有效程度取决于学生头脑的活跃程度。依照课本按部就班的操作容易忘记,而项目问题的导向使学生必须选择、质疑、反思,主动思考并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这样才会培养出聪慧的头脑。

例如本项目的调控环节,检验反思实验数据是否合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实验作出调整,就是一种不断活跃思维的表现。学生通过主动完成任务,才会逐渐生成智慧。

4.激发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感的生成

学生通过具体而有目的的研究才能感知存在于自然界的力量,反思自己的责任,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创新质疑,并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

项目的关键还有最后的评价环节,要通过评价引导平等与尊重、细心与信任、挑战和创造。学生是欣赏别人的成功,還是为了自己的分数吹毛求疵地指出别人的不足?一个团体是否能够分工明确、合作无间?一个成果的各环节展示是否体现了困难的突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样的评价关注,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的生成。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