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美育改革课程心得体会 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论文模板

时间:2023-06-01 10:26:47 作者:曹czj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论文篇一

【摘要】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公选课的特点,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探索了《中国茶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茶,起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开设茶文化课程,能在大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创新等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中国茶文化》选修课程,因授课教师有限,开课班级太少,在全院影响力小,且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等问题。鉴于此,笔者着手对本课程教学方法、开课形式和教学手段等进行探讨,以提高教学质量。

2.1改变教师“角色”长期以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占据着教学主体地位,这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显出不足,因而,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扮演的“角色”。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创设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选修《中国茶文化》课程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每次开讲新内容,笔者都会让学生争相发言,讲述本地域有特色与茶文化有关的习俗,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到教学中来。

2.2改变教学“手段”

2.2.1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制作好教学课件,能够创设形象、直观、逼真、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把抽象、枯燥、难懂的计算机知识转变成具体、形象、易懂、有趣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研究中。茶艺课件的制作方法,不要把课件制作方法简单理解为制作软件的应用技术,这仅是一个方面;有两个原则是不应忽略的',一个是审美原则,比如色彩搭配,针对视频通常遵循三原色(rgb)即红绿蓝,因此页面主色尽量不要突破三种颜色,不然的话会让人眼花撩乱;二是图文并茂原则,尤其是像这种更需要呈现意象的文化传承类课,要学会将课件和现场实操有机结合,呈现“以形之象,传意之美”的高颜值的文明古国文化。课件内容务必“语言流畅、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用图说清的尽量减少文字,图文并茂中的图力争原创,符合教学内容。在茶的分类和茶的冲泡技艺等章节讲授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穿插播放了教学短片“六大茶类”和“茶艺表演”等短片;在讲解茶具、泡茶用水等章节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引用《红楼梦》中“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以茶为载体的艺术表达形式。

2.2.2在《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实训室建设是一个重要环节。茶艺实训室是学生熟悉和掌握茶叶及茶艺基本知识,进行茶艺表演训练的场所。通过各类茶样、茶具展示,结合主要茶品的鉴赏和沏泡训练,使学生拓展其职业技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审美情趣。茶艺实训室的主要实训项目有:识别并了解各式茶具的功能及用途、各种茶叶的鉴别方法、茶艺的基本要素、茶艺的分解动作及训练、乌龙茶行茶法、红茶行茶法、绿茶行茶法、普洱茶行茶法、花茶行茶法等。通过茶艺实训,使学生能够辨认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碧螺春、信阳毛尖、君山银针、普洱茶、铁观音、冻顶乌龙茶等名茶,熟悉掌握不同茶类的冲泡方法并进行茶艺表演。实训室的建设必须坚持茶艺实训的仿真性,环境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氛围,必须具备屏风、字画、插花、多媒体等设备,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运用能力,其涵盖美学、表演学、音乐、美术、设计等艺术元素,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背景文化对各类茶艺进行创作和演绎,设计合理科学完整的茶艺过程,在合理、科学、完整的基础上设计富有美感的茶艺。

3.1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近些年,有不少地方结合当地茶文化资源开展旅游活动,把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而我州既是茶叶大州,又是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如何让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为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恩施职院应该大有作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导游基础》、《旅游文化》中虽然已涉及到茶文化,但内容简单,短短的几个学时远远不够了茶文化的内涵。因此,我认为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中国茶文化》、《中国茶艺》等课程非常重要。

3.2弘扬中国茶文化,是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中国茶文化》作为公选课:其一能开辟学院其它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其二能使学生,特别是工科学生从自然的角度认识茶,从文化的角度评析茶;其三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等对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应培养师资,在全院各大专业推广茶文化的学习。

3.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饮茶作为保健康乐,净化精神,传播文化的纽带,日益为世人所瞩目。应社会上许多茶叶生产企业、茶叶销售企业和茶叶爱好者的需求,进行社会培训和职业能力资格认证,提升各大企业形象,为精品名牌的实施和发展打下基础,同时突显学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发扬和传承中国茶文化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中国茶文化》课程可以说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铸就健康人格的特殊课程,在大学生开设本课程十分必要。我们希望《中国茶文化》课程的开设,能让每一位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很好地运用到现代的生活理念之,并以最好的姿态尽可能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论文篇二

音乐教师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音乐课程在德育、智育,美育方面所应达到的程度,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等都应紧紧围绕总目标展开。新课标主要在五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变,明确课程性质,综合课程理念,突出音乐特点,设计思路清晰。这次培训,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新课标的实践中教师应如何提问、如何讲解、如何激励、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一、更新观念,与课改同行

1、音乐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因此,我认为,新课标下教师既不能自己在前面引导着学生,学生在后面亦步亦趋,也不能自己站在一旁指挥他们如何走,而应该成为学生并肩前行的同路人,与学生一起商量着决定前行的方向和共同解决路途中的疑难,与学生一道成长。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因此,我们理应深刻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变讲堂为学堂,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学”上来,不能再本末倒置。

3、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从而充分享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自觉地让自己对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其实,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但是,我们决不能因为它难以测量就急功近利地对此忽视。实际上,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对一个人一生的意义更加深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所从事的是育人的工作,因而应该把眠光放长远一些,应该更多地关注人的更本质的东西,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自身理论学习

对新课标的学习不止是为学习而学习,我还要通过学习,对新课标中的相关规定有了更深的认识,实际运用在今后的教学中,并不断渗透新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真正做到让学生喜欢音乐,培养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因此,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向书本学习,向专家领导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创新、创新、再创新,大胆改革大胆实验。从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审美、创新、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学生为主体、自主性学习、音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是教学新模式的目标,也将是我们所有音乐教师为之奋斗的方向。

三、在实践中体验课程理念

通过这五个理念我感觉到,这次新颁发的标准更加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及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教育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这些与过去呆板的教学截然不同,课程设计思路,要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这些要求和教学目的的达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进步,才能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只有不断研究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活动,使我认识到音乐教师应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发展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新途径,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论文篇三

;

【摘 要】我国当前幼师的整体素养不高,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学前教育自身发展和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在幼儿教师的培养上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尤其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理念、课程设置方式、培养目标、教学范式等没有随着时代发展及时更新和调整,导致目前学前师资的培养已经难以适应学前教育的发展需求。音乐课程作为开发幼儿潜能的重要手段和内容,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诱发灵感,在儿童身心发展和创造力开发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价值,音乐教育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变化,“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不再以教授、学生、书本理论性知识为最终目标,也不是为了通过技艺性、程序性技能训练培养‘匠人’,而是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多种职业技能和综合执教能力的幼儿教师。”①目前,在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体系中,音乐课程处于弱势地位,其音乐教育职能尚未得到充分重视。面对用人单位日益重视学前教育音乐综合技能与学前教育学生音乐素养较差的现实矛盾,我们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效反思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发展方向,进而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改进举措。

一、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课程目标方面:弱化音乐技能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各种儿童教育与康复机构,广播、电视、图书出版部门等从事教育、科研、康复、宣传、培训等工作的教学、研究人才。从此目标出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系统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从事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和学前教育实践工作的素质及技能,能够胜任学前教育工作。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教育调查等研究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能力在培养目标上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且,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受到高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的影响,过分重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较为忽视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

第二,在课程设置方面,淡化音乐课程的色彩。与培养目标相一致,学前教育专业是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主干学科,其课程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管理、儿童文学、中外学前教育史、家庭教育学、学前教育评价、美术、简笔画、乐理与视唱、钢琴基础与伴奏、幼儿舞蹈创编、幼儿手工制作等。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非常繁重。音乐在其中仅仅占有三门课程,导致学生在音乐课程上的投入难免不足。

第三,学前教育音乐教科书质量参差不齐。在笔者调查中发现,陕西省学前教育专业使用的教材大部分照搬音乐专业的教材,例如钢琴方面使用的是《车尔尼钢琴流畅练习曲:作品849》、《哈农钢琴练指法练习曲》、《单声部视唱教程》等。但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音乐积累和音乐素养方面差异较大。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是通过音乐特长统考,音乐素养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学前教育专业是文理科招生,音乐功底较为薄弱。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直接搬用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教材,偏离学生的客观实际,制约了教学效果。

第四,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过程的理论误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过度偏重技能需求,片面地追求专业技能水平,忽略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具体实用性。

例如,在声乐教学中普遍重视唱歌方法培养,忽视音乐素养的锻炼。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幼儿。他们音域有限,在教学中以儿歌为主。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过多强调声音位置,音域宽广,音高范围,在实际工作中是不需要的。在舞蹈教学中重视舞蹈技能,忽视舞蹈创编能力。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多在儿童舞和民族舞等组合训练多下工夫,而不是一味强求舞蹈表演技能。

第一,合理设置音乐课程目标。本科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目标必须处理好与学前教育总体培养目标的衔接,确保培养目标在音乐课程中有效呈现。首先,我们需要研究用人单位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音乐素养上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服务于地方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向壁虚构式的主观臆断是违反客观规律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音乐素养是高校设置音乐课程目标的重要参照系,我们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前瞻性的合理设置学生的音乐培养目标。其次,需要研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音乐课程的需求。以学生的实际音乐水平为基点,合理设置适合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内容,实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衔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

第二,精确把握学生的音乐技能要求。通过调研和反思,设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的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在笔者看来,在声乐方面,应当达到音准、节奏、节拍准确;咬字、吐字清楚,声音自然流畅;演唱状态自然大方,能正确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在钢琴方面,应当达到能视唱简谱、五线谱,掌握基本拍子、速度、音准、节奏;演奏姿势、手型正确,能自然掌握乐曲分句动作;能正确处理速度及强弱、快慢对比,表现力强。在舞蹈方面,表演情感丰富、细腻,能表达作品思想内容艺术形象;舞姿动作优美舒展,适合于幼儿园教学需要。并且,我们探索与音乐教学法的有机结合,例如“在梳理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将其教学主要特色总结为节奏教学、身体教学和情感教学。”②,实现奥尔夫教学法与音乐技能培训的有机联系。

第三,编写适合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材,加强实践教学比例。在音乐教材中,充分体现以学前教育的培养需求,突出实践技能属性,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音乐教材与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有机组合起来,实现立体式的教材模式。在实践教学方面,增加课程见习环节和时间,保证学生能够充分观摩到音乐技能在幼儿园的运用。加大赴幼儿园的实践强度,保证18周以上的实习时间,以便能够完整地全面地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具体要求。加强学前教育社团音乐技能大赛、学前教育文艺晚会、学前教育才艺大比拼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胡 静(1994-),女,陕西省商洛市人,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

于 丽(1979-),女,陕西省岐山县人,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音乐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和音乐教育理论。

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2015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90。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论文篇四

摘要:

随着我国幼儿园的迅速普及,我国也逐渐对学前教师提出了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尤其是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这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因此,在对美术教育的改革的过程中,要能够使学前教师熟练掌握扎实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同时,也要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研究各种开发幼儿思维的玩具和教学材料,从而使有效的对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进行改革。

前言:

尽管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国各阶段的教育教学都有了相应的变化,到在对学前美术教学的改革中,却仍然存在很大问题,美术教学缺乏师资,教师缺对美术教学的创新观念,因而,使得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提升,而在此过程中,也阻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无法合理的培养幼儿的各方面的能力,使得幼儿对美术课程也没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这样就会导致幼儿不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也就不会配合教师教学,因而,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的改革,使良好的改革理念深入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的心中。

一、关于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现状

在现代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许多美术教学的教师都自身专业不符,由于这些教师缺乏专业的技能,教师在教学就无法有效的培养幼儿的美术技能,教师也无法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这样学前美术课程的教学发展始终停滞不前。美术课程是一个可以培养人审美情操的课程,如果能够能够从小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操,就会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美育,也会使幼儿对美术课程产生兴趣,从而在日后积极主动学习美术课程,但现在美术课程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就要能够积极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从而在教学过程良好的培养幼儿的美术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影响美术课程发展的因素[1]。

1、美术教学课程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建立的幼儿园越来越多,这也就使得幼儿园的在某些专业课上缺乏严重的师资,从而导致幼儿不能全面的发展。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幼儿园也没有明确的教育教学方案,在对安排课时的问题上也没有合理的解决方案。甚至某些幼儿园取消对美术课程的安排,将主科的课程代替美术课程。与此同时,在另一些幼儿园,由于缺乏专业的美术教师,经常会出现一科教师担任多科的课程中,这也使得教师的压力增加,这样教师就不能全部的身心放在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方面,从而导致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良好的改善和提升。

2、美术课程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

在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评价体系,教师就不能够根据幼儿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学,这就使得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而这样也会导致美术教师无法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如果美术课程美术系统的评价体系,美术教学课程也就无法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合理的制定教学方案,从而严重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对美术课程的改革[2]。

3、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师要想能够及时的有效对美术课程改革,教师就要能够明确美术课程教学目标,理解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但多数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师对此毫不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将书本的知识讲授幼儿,而没有对教学内容拓展延伸,从而使得无法培养幼儿的思维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得教学秩序混乱,毫无规范性,幼儿也无法理解教师所教学的内容[3]。

4、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古板,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前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而这样就会使得原本生动形象的美术教学内容变得毫无吸引力,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发现学习美术的兴趣,既然而然就会对美术课程失去兴趣,而与此同时,教师缺乏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调动幼儿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从而导致美术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压制了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也使得教师无法培养幼儿的美术素养。

1、建立完整的美术教学大纲

在对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改革前,要能建立完整的美术教学大纲,这样才能使教师能够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从而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并教学过程中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样就会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只有幼儿对美术课程产生兴趣,幼儿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美术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能够根据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对幼儿进行指导和引领,而教师既要能够及时的改变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也要能培养幼儿的美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美术课程的改革起到真正的教学作用。例如:美食教师可以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教学,《美术基础》为一部分;《儿童画》为一部分;《手工与应用》为一部分;将这三大板块合理的划分,可以有效的培养幼儿的美术技能,也可以让幼儿参与实践活动中,从而使幼儿能够发展学习美术的兴趣[3]。

2、适当的调整课程

在对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课时安排时,要能够科学合理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能够介绍美术课程,如果没有合理的安排课时,就会使得幼儿的学习压力增加,因而,要能对美术课程适当的删减,如不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课程,可在教学过程中,简单的教授,而将时间放在主要内容上,这样就好促进幼儿的美术学习效率。如每周两节或三节美术课程,但不要连续安排美术课时,在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后,这样就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从而使幼儿也能够在课后主动对对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和预习。

3、改善幼儿园的教学环境

在对美术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同布置学习的环境,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这样就可以培养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而布置的良好学习环境,也可以使幼儿在学习受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就可以激发幼儿对美术课程的情感,从而能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这样就可以加深自身对美术教学的理解和含义,从而能够更好的学习美术知识,而良好的教学环境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带动每一个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师要能够为幼儿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也就可以做好美术课程的改革工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景教学,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播相关教学的视频和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在采用生动的语言对其进行讲解,使幼儿能够感受到真实的教学内容,这样幼儿就会对教学内容产生情感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做好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就要对其加大力度宣传,使教师能够改变传统教学观,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教师能够行动中落实美术课程改革,从而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和审美能力,与此同时,对美术课程的改革也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使教师能够全心全意的教育每个幼儿,美术教师也要适当对美术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起幼儿对美术教学的兴趣,从而使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对美术教学内容探索研究,这样就可以使教师在减轻教学压力的同时,也能够提升美术课程的效率,也只有这样才能顺利的完成学前教育的美术改革。

参考文献

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论文篇五

;

教学建议是课标“实施建议”的主要部分和重要内容,是在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一系列教学实施原则,对于具体的教学操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11版音乐课标根据课改十年实践积累的经验及信息,对“教学建议”作了许多重要修订,特别是“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部分增写了“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等同音乐教学密切相关的具体建议,对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意义明显。同时,亦对教学媒体的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这是音乐学科最为突出的特点。2011版课标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因此,音乐教学应该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之中。

音乐与其他学科不同之处在于:听觉是其基础条件,音乐的意义与音乐的音响自然融汇,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教学中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获得音乐的理解。对于音乐学科教学来说,倾听音乐是最为重要的,任何脱离听觉感知或漠视倾听音乐的教学都是不符合音乐学科特征和音乐教学规律的,音乐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聆听,教师讲解和视觉演示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特别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学会倾听音乐的方法,提高倾听音乐的能力。然而,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许多脱离倾听、脱离音响,采用概念化、文学化的方式来解说音乐的现象,导致教学片面追求音乐以外的东西。因此,音乐课要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首先就要把听的权利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直接的、完整的音乐感受。音乐课要贯穿一个原则:多听,少讲。只有多听音乐,学生才能感受音乐、认识音乐、理解音乐,才会进入音乐审美的境界。

在音乐教学中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2011版音乐课标的特点之一。课标提出:“要善于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并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寓于音乐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应该认识到,在教学建议中增加“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寓于音乐实践活动之中”的要求,目的是为了在审美过程中体现音乐的教化作用,而不是机械地对应音乐作品中的功利性教育目的,特别是在方法上更要注意避免生搬硬套和灌输说教,因为“讲道理”、“以理服人”并非音乐课所长。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心灵的声音,潜移默化地熏陶与渗透,“以美感人”、“以美育人”才是音乐教学的正确方式。有一个《红旗飘飘》课例,将《红旗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音乐作品放在特定社会生活场景去感受和理解,伴随着音乐音响的是义勇军和敌人作殊死搏斗的场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场景,是天安门广场阅兵、奥运会赛场颁奖、学校校园升起国旗的情景等,没有过多的讲解,没有枯燥的说教,很自然地拉近了学生与音乐作品的生活距离,帮助学生把握住了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应该说,这类课例匠心独具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寓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于音乐教学之中”的特点。

二、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

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是2011版音乐课标新增加的内容。为什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研究与设计?因为音乐课程价值体现在音乐课程目标上,而音乐课程目标则体现在音乐教学目标上,音乐教学目标则具体地体现在学段、学年、学期和学时等目标上。因此,必须重视音乐教学目标的潜效应,认真研究与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紧密围绕目标来设计和展开音乐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在音乐教学中,形式服从于目标,方法取决于内容。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式与手段,都必须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高水准的音乐教学不仅仅体现为教学形式的丰富,而更在于教学形式所隐含的鲜明意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设计目标应该注意三个维度的整合,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过分突出哪一方面或忽视哪一方面都会使教学产生偏颇。课改之前的音乐教学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因此教学目标过多地围绕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然而,当前则又有走向另一偏颇的倾向,那就是无知识要求的“情感态度”,或无目标达成的“过程方法”,这两种不良的音乐教学状态都需要引起关注。有些课例中体现的教学现象,集中反映了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问题,都存在教学目标不清晰,缺乏鲜明的指向性与达成性设计的问题。还有一些音乐课,教学内容过杂、太乱,知识无序,教学过程鲜见有机的组合与连接,教学形式与方法过于外在和花哨,往往与教学内容脱节,师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缺乏目的性。比如,一首歌毫无目的地唱了一遍又一遍,其实,“重复”的美学意义在于“创造”,在于明确的指向性和达成性;又如,将分组学习完全形式化,变成为了合作而合作,这类的小组合作学习并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和目的。

就教学目标设计的方法来说,教师应该重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方面,要注重对音乐作品的直接体验,努力形成对音乐音响的感悟,使自己真正走进音乐,这是产生教学目标的内容基础。另—方面,则要注重对学生的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兴趣、需求、状态和基础,使音乐教学目标能够适合学生的特点与需要。

三、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课标设定的四个音乐教学领域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互为依存的关系。音乐教学内容虽然划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不同领域,但体现在教学中却是一个整体。因此,不同教学领域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学的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音乐听觉能力、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共同发展。

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教学各领域的内容要求及其相互联系,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教学中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例如“感受与欣赏”即包含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诸多内容,而音乐“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听觉能力、欣赏能力的培养过程,同时也是展示音乐创造力的过程。反过来看,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同理,“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只有在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理解和体现。因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具体到一个单元或一个课时里,可以有一两个主要的内容,或者两个内容相互结合,或者与其他内容相配合,形成以某些内容为主的综合课。

四、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是2011版课标新增加的内容,对于指导音乐教学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课标指出:“重视教学设计的预设功能,重视教学过程的生成意义;关注教案文本的价值取向,关注课堂环境、资源的客观变化;强调教学过程的学生参与,也应有必要的教师传授;提倡探究式学习方法,也应当有适当的接受性学习;倡导合作学习,也要注重发挥个体学习的特点与优势。”上述教学关系的阐述不仅厘清了影响音乐教学的各种因素,亦理顺了它们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现代课堂音乐教学是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音乐教师要有教学应变意识并善于教学生成。就是说,要在教学充分预设的前提下,重视教学现场环境、资源的客观变化,为音乐教学生成留出空间。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引发音乐教学变化和生成的因素多种多样,应对的策略也是千变万化。比如:一位教师在讲解音的高低知识时,恰巧窗外车站的大钟突然“当当”响了起来,这个意外因素很自然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秩序一度有些混乱,但教师并没有采取训斥学生来维持课堂秩序的办法,而是因势利导地让学生去聆听、寻找钟声的音高位置,并用钢琴加以引导。这样一来,原本是与教学无关的意外因素被巧妙地纳入到教学当中,从而生成了一段新的教学,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最终这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怎样认识“教学生成”与处理好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非常重要。一堂音乐课,教师根据课堂上所发生的意外情况随机调整了教学内容,改变了教学策略,从教学预设的角度来看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从教学生成的角度来评价则可能是教师及时应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效度与质量均很好的音乐课。所以这样理解,是因为教学生成能够给学生带来真实的音乐感受和亲身的音乐体验。因此,面对音乐教学中的“意外事件”,教师要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出发,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自主参与和创造潜能,及时生成教学资源。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学习音乐的各种机会,引导和促进学生更好地、高效地学习。当然,课堂结构的开放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并不是随意的,音乐教师要正确区分学生在课堂上行为表现的性质,如果来自学生的言行不能构成教学资源,反而是一种对教学的破坏力,那就不能盲目迁就学生的无理行为而使课堂“跑调离题”,也就是说,不能为了生成而生成。

师生关系是各种教学关系中最为突出的,如何处理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对于音乐教学十分重要。教学活动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共处一个教育情境之中,双方多在交流中沟通,教育和接受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多地被视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是接受者,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围绕着知识的传授和接受而形成。这种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使师生成为互相占用和控制的对象。如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因其个体经验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有的教师总是用一种权威性的话语来做出最终的评判,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评判。然而,音乐课堂上,师生之间须建立在平等和互动的基础上,才能唤起师生对音乐的共同激情。尽管教师在知识储备、欣赏经验、表现技能、艺术视野等方面要优于学生,但却不能担任“独奏者”角色,而必须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乐于接受学生对音乐的见解,促进和引导学生的音乐学习。正如课标所明确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在学生与音乐之间架起桥梁的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必要条件。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时教师主导地位的弱化,避免音乐教学的放任自流。

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

这也是2011版课标新增的内容,此部分与“课程性质”中的“实践性”相呼应,从教学实施的角度进一步强调音乐实践对于音乐学习的重要性。强调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是由于“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在亲身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才能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才能为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音乐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运用“体验”的方法,要求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和操作中体验、探索音乐的奥秘。如有的教师在小学中低年级音乐课中设计各种“游戏”,寓音乐教育于游戏的乐趣之中,其目的是以游戏的方式挖掘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丰富的精神享受,让不敢唱的孩子唱起来,让不敢跳的孩子动起来,让不敢说的孩子表达出来。也可以说,让学生通过游戏认识、拓展和创造音乐,无论设计的出发点出自哪种,游戏的根茎还应当牢牢扎根在音乐的沃土。在游戏中注重音乐性,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表现音乐的快乐,游戏才能闹而不乱、多而不散。还有一个欣赏课案例很有特点,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整欣赏、分段聆听、对照图形谱聆听、用各种形式哼唱旋律、师生一起拍拍唱唱、用手势表达音乐感受、用形体动作体验音乐等多种实践活动主动学习,积极对所听音乐做出各种反应。这种突破了教师一味讲解、学生被动聆听的教学方式,很好地体现了“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的教学要求。

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既包含理论层面又包含实践层面,其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其核心是教学设计。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使用了某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就是运用了现代化教育技术,而应从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上来全面、深入地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对于音乐教学的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是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手段问题,那种多媒体技术与我无关,或者要用就请电教老师来操作而自己没有必要学习的思想是不正确的。电脑是人脑的延伸,在教学中则是音乐教师教学手段的延伸,在音乐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但需要音乐教师参与,更应该是音乐教师的主动行为。从音乐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看,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是音乐教师所必需的素质。

在音乐课堂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明确的目的性至关重要。如果不顾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单纯追求所谓课堂效果,为电教而电教、为技术而技术,则是一种本末倒置。例如由于作课、评课等因素的影响,把多媒体的使用当成教学中单独一个环节来应付,或把每种媒体单独使用,使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或把多媒体技术当成黑板、录音机、录像机、投影机等传统教学手段等。诸如此类,不仅达不到预期的音乐教学目标,影响了音乐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也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应该看到,多媒体的元素种类和表现形式很多,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不是简单的媒体相加,教师要注意不同媒体的综合运用,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中媒体功能互相补充的作用。因此,对媒体的合理选择与运用,必须建立在对音乐教学目标与过程设计的基础上。音乐教学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序列的学科之一,有着自身的教学规律,任何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只能起到教学辅助作用,所以不能以违反音乐教学固有的规律来适应多媒体的特点,这在音乐新课程的教学中是一个重要原则。鉴于课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滥用多媒体而弱化音乐学科特征的现象,2011版课标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提法,加了“合理”一词给予规范,意在规范与引导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吴斌、金亚文《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论文篇六

近三年来,随着工业进程的不断推进,学校的外地借读生源逐年增加,加上学校布局的松散,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但作为学校的领导班子,在这三年里带领全体教职工,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迎难而上,克服瓶颈制约,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规划,以“求实、创新”的校风为抓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勤奋、创优”的教风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几年来,学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依法治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课改,努力为师生营造良好发展的环境。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办学成果: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学校,市科技教育先进学校,县首届先进校本教研学校。

1、制定方案,确定目标和思路

从学校层面上讲,提出创建县课改示范学校的目标,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打建学科基地,制定名师培养工程,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合作严谨的教研氛围,5年内培养2名县级名师,6名县级教坛新秀。

从教师层面上讲,构建适合不同教师发展的平台,增强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成为研究性教师。

把握教育教学中的环节变革,校刊的内容具有连续性和层次性。

2、注重案例研究。刊登了教师大量的课改感受,既有操作过程,又有反思后的醒悟。

3、每期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全校教师围绕该期的主题谈论,如怎样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用评价激励学生等等。

4、紧密地结合校情。针对课改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研究。如:课改中课堂教学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我们专门编排在14——16期中,进行着重探讨,收效甚好。

5、整体互动,广泛参与。除规定每名教师在一学年中必须有一篇文章刊载于《课改之窗》之外,我们还充分地抓住机遇,广泛地利用了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家长、学生参与课改研究活动的机会。先后有省教研室副主任史绍典、襄樊市教研室副主任肖兴汉、宜城市教研室副主任罗运生、闵祖成及教研员骆崇泉、马仁森、朱万清等及一部分家长、学生都参与了办刊。

五年来,《课改之窗》已成为我校教师的良师益友,是老师们学习新课程的园地,是教师总结交流实施新课程经验的平台,体验成功的舞台。有力地推动了新课程的发展。20xx年3月,襄樊市课改会上交流了我们的部分校刊,受到襄樊市教育局及兄弟教育局领导、教师的高度赞誉。

校本课程开发是本次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校紧紧围绕地域文化特色积极开发了校本课资源。学校在上学期和本学期为全体任课教师编印了《开发校本课程教案》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教师走向社会,走进社区,广泛地挖掘地方课程资源。五年来我们共搜集校本课程教案2500余篇,目前我们还组织人力精选、修改,按《指南》分类编印,供以后参考作进一步的完善。

书画苑里花常开:

我们把艺教课程中的《书画》校本课程设置为书法与美术:1、书法。书法分软笔书法与硬笔书法。2、美术。美术分为儿童画、素描、色彩、中国画、手工等几项。

广泛选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借鉴已有的课程资源,针对学校、学生实际,有选择的选取一些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目前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三个部分,一是订阅三种杂志与报刊:《少儿书画》、《中国钢笔书法》、《青少年书法》;二是省编义务教材《美术》1~12册与《中小学生字帖》;三是从书店购买的或学校图书馆借用各类书画指导书籍中选取合适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抓好组织过程。

1、对于初学书画的学生,先采用临摹作品为练习,看谁摹仿最像,坚持练好基本功。学生每次作业全部放在一起比较,评出优、良、中让学生自己找出作业的长处,并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评,讲评时鼓励、表扬为主,增进学习书画的兴趣。

2、有一定书画基础的学生,同层次分组进行比赛练习,看谁进步得快,进步快的学生上台表演练习,每一个月评比一次,评比三名进步快的学生,老师奖励《少儿书画》杂志和写字用具,调动学生学习书画的兴趣。

3、书画较好的学生,他们的作品采取竞争上学校书画专栏和学校校刊《课改之窗》上发表,激发学生进取意识,推动学生学习书画的热潮。

4、让学生走向社会,借助社会活动教育和各类书画比赛的检验,培养一批书画新苗。a、参观书画展览,加强学生学习的动力。b、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书法比赛,加速书画新苗的培养。c、结合重大节日,至少每年将举办一次学校书画大型的竞赛,从中发现与选拔人才。

5、举行书画现场表演,举办康乐杯学生书画作品展览。

6、召开校本课程研讨会。邀请各级领导、老师、学生家长到会参加探讨,不断地完善校本课程,形成一套校本课程的评价标准。

7、营造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

一年一届的“康乐杯”书画赛开展得有声有色;书画培训抓得有滋有味。美育的苤芽在这里萌发,审美的情趣在这里培育。

美术室、书法室、艺术欣赏室、作品琳朗满目,师生的优秀作品获奖成果,名人名作,透露着师生的情趣品味。

一次次的电化展示,将学生带入艺术的殿堂,艺术素养在这里得到启蒙。

学校的每一个橱窗,每一块墙面,为师生提供展示心智的舞台。俏立于枝头的花鸟,雄浑秀丽的山水,端庄潇脱的书法,优美而流畅的体艺线条,无一处不在蕴孕百年南小的校园文化的内涵。

走出去,请进来。在精彩的艺术世界中认识艺术,在名师的指点中提高艺术,在参观展览中理解艺术的灿烂,明确人生需要怎样的艺术文化。

从发表作品参与竞赛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每学期向各级报刊推荐学生作品,在本校书画比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各类书画大赛。师生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书画院举办的“我与电视”、“小星星杯”东方少儿美术书法摄影大奖赛、第一届手拉手“珠穆朗玛杯”少儿书画大赛、“小画家杯”——走进长江三峡中外学生美术作品比赛……获奖师生达1200多人次。有8名师生被吸收为湖北省书法协会会员,有47名学生被吸收为宜城市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学校被评为“宜城市快乐校园工程示范学校”、“襄樊市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先进学校”、“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这些成果不仅是南小的财富,更是南小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美丽风景。

文艺舞台放异彩:

我校“五百队”独领风骚。学校成立百人的电子琴队、百人鼓号队、百人民乐队、百人舞蹈队、百人合唱队,拉开了艺术教育的序幕。星移斗转,年复一年,“五百队”代代相传,永葆青春,而今是独领风骚,名闻遐迩。仅20xx年到20xx年,“五百队”在市级重大庆典、会演活动中演出60场次,学校鼓号队在襄樊市第一届鼓号队礼仪展演中一举夺得桂冠。数以万计的观众领略了南小少年儿童的风采。他们为鼓号队整齐华一的表演鼓掌,为民乐队和谐、美妙的演奏而陶醉,为舞蹈队、合唱队精湛的演技而喝彩!

我校教师连续8年参加教育系统文艺调演获团体第一名。市团委妇联举办的`卡拉ok小歌手大赛中,我校赵婷宇同学获第一名,广播电视局、文化馆举办的电子琴大赛中,我校3名同学获一等奖,团委、妇联举办的歌咏比赛中,我校合唱队几次获得第一名,市委宣传部每次举办的晚会上几乎都有我校的节目。

收获不仅需要播种,更重要的是辛勤的耕耘和培育。在艺术教育工作中,我们的指导教师充分发扬了红烛精神。他们一心扑在教学上,指导排练的文艺节目屡获大奖,《汉江雏鹰》、《妞妞看戏》、《楚都娃》、《青娃与顽童》、《春风杨柳》等先后在第四、五、六届“魅力校园——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中获奖,在湖北省黄鹤美育节中先后获一、二、三等奖。并被邀请赴韩国演出。有3名小演员被评为优秀演员。在宜城市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上,更是大显身手,现已连夺八年桂冠。其它在市级以上获一等奖的节目达20余个,获奖学生不胜枚举,仅在省级以上获奖的学生就达100余人次,舞蹈演员于安琪、王春阳、李瑞同学在她们精心培育下,在“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风采展示大赛”中荣获舞蹈专业组金奖。今年我校在宜城市艺术节上荣获第一名的舞蹈节目《托起盲童心中的太阳》再一次参加了湖北省艺术节演出,并荣获一等奖。

五年来,南街小学乘借新课程改革的东风,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五年间,学校在中央教科所、省市教研室、教科所申报立项了14个研究课题,填补了百年南小无国家、省研究课题的空白,国家级研究课题——《小学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的研究》已圆满结题;省级课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获省教研室颁发的“优秀课题研究”奖;《非智力因素对儿童学习与品格形成的影响及对策》获襄樊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五年间,两次接受省教研室组织的课改调研,受到了省教研室副主任史绍典的高度评价;20xx年为襄樊市教育局召开的课改工作会议提供交流材料五份,两名教师为大会作课,其中校长陈圣友的《围绕课改抓教研,抓好教研促课改》先后被《襄樊教育》、《走进实验区》刊载;五年间,学校先后摘取了“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湖北省教改名校”、“襄樊市示范学校”、“襄樊市十佳教育科研基地”、“襄樊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的奖牌;五年间,有一名教师获中央教科所颁发的“课改先进个人”奖,2名教师获湖北省“教改先进个人”奖,二十多人次获襄樊市、宜城市教改、教研奖;有226人次的课改论文、案例、教案在国家省、市级发表、交流或获奖;五年间,学生有20xx多人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

五年风雨五年歌。经过五年的努力,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领导教师树立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学生、教师、学校得到了充分地发展。省教研室副主任史绍典来校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调研活动时,在听了我校课改工作汇报和教师的作课后讲到:“这里所开启的是学生的心灵,所强调的是学生的体验,所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所追求的是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生动体现。而且老师自身也完善了自己,实现了自我角色的转换,获得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这对我校的课改工作给予了充分地肯定,也为我们今后的课改工作增添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