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曲阜的游学心得(通用8篇)

时间:2023-08-30 21:59:26 作者:碧墨 2023年曲阜的游学心得(通用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曲阜的游学心得篇一

尊敬的各位来宾:你们好!我受旅游、接待部门的委托,对光临名城曲阜参观游览的各位佳宾表示热烈地欢迎。我有幸为大家导游陪同参观,非常高兴,这是咱们共同颀赏学习的好机会。看后请留下宝贵意见。

一是孔子对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巨大贡献。

二是中国在历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庙由这里起分为三路布局,这一道五门,中为“大成门”,左边是“金声门”,右边是“玉振门”,再往西为“启圣门”,再往东为“承圣门”。大成门的建筑结构是“犬牙交错,勾心斗角”。中间插进为“勾心”,左右四角尖端相顶为“斗角”。大成门三字系雍正皇帝的御笔。赞孔子是集先圣先贤之大成,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孔庙西路是祭礼孔子父母的地方。其父叔梁纥,母颜征在,皇帝封为启圣王和启圣王夫人,建有启圣王殿、寝殿、金丝堂等建筑。

孔庙的东路,前后两部分,前院是孔子故宅,有“孔宅故井”,孔子九代孙孔鲋藏书的地方名“鲁壁”,现在看到的经书,立头功的应为“鲁壁”。为纪念孔子教育其子读书建了“诗礼堂”,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字礼无以立”,意为不学诗不会讲话,不学礼不懂得如何立身事。诗礼堂内有著名雕刻家石可先生刻制的仿汉画石刻“圣迹图”。后院是崇圣祠、五代祠,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祠堂。

各位先生,孔庙似历史的、知识的学堂,因时间有限,咱们只看了主要的,我是厄要介绍的。孔子是圣人,也是伟大的旅游家,周游列国14年,宣传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收集了宝贵的资料。有关圣人的遗迹很多,很值得一看。我们相处时间虽短,可友谊长存,盼望各位有机会再来曲阜观光,我们一定很好地服务。

孔庙就看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合作,欢迎您再来。

曲阜的游学心得篇二

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君子的思想和儒学,对中国和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曲阜是孔子的家乡和祭祀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研究孔子和儒学,了解曲阜历史文化,是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必要途径。

第二段:拜谒孔庙和孔府,了解孔子思想

在曲阜,我们可以参观孔庙和孔府。孔庙是中国现存最大规模的孔子祭祀场所,是儒家思想最具代表性的载体之一。孔府则是孔子的家族所在地,是对孔子生活和家族传承的重要见证。在孔庙和孔府内,我们可以了解孔子生平和思想,包括孔子“仁,义,礼,智,信”等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儒学体系。

第三段:参观孔子研究机构和研究成果

除了拜谒孔庙和孔府,曲阜还有孔子研究机构。“孔子研究院”、“孔子学院”等机构可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孔子以及儒学思想,并探究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而孔子研究的成果也让我们受益匪浅。在曲阜,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专家学者正在进行儒学研究,孔子的思想仍能够对现代社会产生启示。

第四段:感受曲阜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

曲阜是中国文化重镇之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这个小城市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在曲阜,琳琅满目的古迹和文物、典雅庄重的古建筑、独特的民俗风情等等,都令我们深切感受到曲阜的历史和文化。走在曲阜的古街小巷中,游走在古老的庙宇和古迹之间,仿佛穿越到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心。

第五段:思考曲阜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曲阜无疑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在今天,认识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已经成为一个潮流。而曲阜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者,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我们了解孔子和曲阜的历史文化,也有助于深化我们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念,使我们更好地融入到当今的社会。通过曲阜和孔子,我们也能更好地领悟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

曲阜的游学心得篇三

我们现在将要游览的是古代艺术的博物馆--岱庙。

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岱庙创建历史悠久,西汉史料始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唐开远十三年(公元720xx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修,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岱庙位于泰安市城区北部,恰在南起旧泰城南门,北的岱顶南天门中轴线上。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面积为9.6万平方米。岱庙的建筑,采用了中国古代纵横双方扩展的形式,总体布局以南北为纵轴线,划分为东、中西三轴。东轴前后设汉柏院、东御座、花园;西轴前后有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中轴前后建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主体建筑宋天贶殿位于岱庙内后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筑则设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这种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宫城的格局构思设计的,形成分区鲜明,主次有序,庄严古朴的独特风格,并通过建筑空间的变幻,在庄重、肃穆和幽深、雅朴的相互渗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体。庙中巍峨的殿宇与高入云端的南天门遥相呼应,给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优美感。

岱庙城堞高筑,周长三华里,高三丈,四周8个门,向南开的5个,中为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名见大门;向东的名青阳门,也叫东华门;向西的名素景门,也叫西华门;向北的名鲁瞻门,也叫厚载门。每个城门上皆有城楼,岱庙的四隅分别建有巽、艮、乾、刊角楼,整座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岱庙,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这里保存了琳琅满目的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艺品,也有闪烁着华夏文明光华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历史文物,并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经。更为珍贵的是还有184块历代碑刻和48块汉画像石,成为我国继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

岱庙,又是一座赏心悦目的古典园林。虬龙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银杏,玲珑精美的盆景,争奇斗艳的花卉,又为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增添了万种风情的媚态。岱庙,一年四季景色如画,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

庄严、雄伟的岱庙,殿宇辉煌,文物荟萃。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风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发展。漫步在这艺术的世界里,抬眼望到的,举手触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宝,无不使观者动力容,令游人感慨。巍巍岱庙,是一座熔建筑、园林、雕刻、绘画和祖国传统于一体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现在,我们到的这个地方叫“遥参亭”。它位于泰安市区的中部,通天街的北首,座落在岱庙正阳门外,是岱庙的前庭,为进入岱庙的初阶。古代帝王每逢来泰山举行祭典时,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以表示对泰山神的虔诚。因此,古时又称“草参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东参政吕经升任副都御史,临行前改为“遥参亭”,一直延用至今。遥参亭门外的遥参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创建,至今完好无损。另有旗杆高竖,左右铁狮蹲列。坊南的“双龙池”,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开建,方石垒砌,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注入池中。因池内西北、东南角各有一个进出水的石雕龙头而得名。池南是通天街,使人一进入泰城南门就置身于神秘、庄严的“登天”气氛之中。池北侧的华板上刻有“龙跃天池”四字。1992年又在池外围以汉白玉雕花石栏,周长63米,以保护文物。石栏内东侧立有清代石碑二通,北侧立有“济南五卅惨案纪念碑”,西北侧有古槐一株,相传为唐代所植,至今枝叶繁茂,青翠欲滴。双龙池周围为一小广场,四周古建筑林立,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遥参亭为过亭式院落,东西宽52米,南北长66.2米,总面积3442.4平方米。正殿五间,建在院中心长方形台基上面,宽10.8米,进深7.75米,通高7.9米,为四柱五梁、九脊单檐歇山式,黄瓦盖顶。清代曾祀碧霞元君。两侧为东西配殿各中间。

遥参亭是一组独立的建筑,但与岱庙在内涵上又是统一的,由于它的存在,把岱庙神秘而庄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厚。这种既独立又统一的建筑风格,不仅在五岳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也是不多见的。遥参亭在唐代曾叫“遥参门”,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当您游览岱庙时,也应首先从遥参亭开始。

穿过遥参亭,迎面而立的“岱庙坊”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创建。坊高12米,宽9.8米,深3米,为四柱三门式。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体浮雕。四柱前后流通墩上雕有8个石狮,姿态各异;重梁四柱刻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天马行空”等20余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兽和各式花卉纹样。整座石坊造型别致,刻镂透细不凡,为清代石雕艺术中之珍品。坊柱南北两面都刻有楹联,南面为施天裔所题“竣极于天,赞化体亢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是清山东巡抚、兵部侍郎赵祥星题的“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两副楹联扣人心弦,先声夺人,把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显赫声威做了高度概括,使人未进岱庙便生敬仰之情。

出岱庙坊,迎面看到的高大宽阔的“正阳门”,是进入岱庙的正门,两扇朱红大门,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岁月的磋砣,到解放前夕,正阳门已是裂痕斑斑,门上方的城楼也俱被历史的风雨吹打得烟消云散。现在的正阳门是1985年按照宋代建筑风格重新修建的。门高8.6米,上面的城楼高11米,共五间,为九脊单檐歇山顶,24根四方明柱,四周镶嵌条棂隔,上覆黄琉璃瓦,檐下斗拱出三越四,雅乌墨小点金彩绘,额方金龙飞舞,远远望去翘檐翼然,翩翩欲飞。

走进正阳门霍然入目的“配天门”,是取孔子语“德配天地”而名,为岱庙的第二道门,配天门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内原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两侧原有配殿,东为“三灵候殿”,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传宋真宗东封时,在南天门见三神人,加封为“三灵候”,后来建此殿专祀。西为“太尉殿”是祀唐朝“虽出入将相,而奉自愿厚养”的分国公杜宗的。与配天门南北相连的“仁安门”是取孔子语“天下归仁”之意而名,为岱庙的第三道门,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创建。建筑结构与配天门雷同,殿内原祀天聋、地哑之神,两侧有东西门神。配天门的西侧有碑碣20块,最著名的是宣和碑和祥符碑,双碑高大雄伟,东西对峙,龟跌螭,气势非凡,为岱庙现存两大碑碣。

配天门西南方的“唐槐院”,原有“大可数抱,枝干荫亩许”的唐槐,民国年间,兵燹战乱,古槐倍受摧残,渐渐枯死。1952年,岱庙主持尚士濂又在枯槐干中植小槐一株,并取名“唐槐抱子”。今新槐已成大树,扶疏郁茂,又成为岱庙一大佳景。

唐槐之东旧有延禧殿、藏经殿、环咏亭、雨花道院,皆毁于民国年间。1984年,在藏经堂旧址上新建仿古文物库房48间,内藏泰山历代珍贵文物4000余件,古书籍3000余册。

北过仁安门透过蔽是遮天的苍松翠柏向北望去,只见一座五光十色、金碧辉煌的大殿矗立在高大的露台上,这就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宋天贶殿。天贶殿又叫峻极殿,创建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公元1020xx年,宋、辽在澶渊(今河南濮阳)交战,宋真宗虽大胜辽军,但无心再战,却签订了屈辱的条约,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宋真宗为了平息朝野的怨愤之情,巩固其统治地位,他采纳了副宰相王钦若策谋的“天降昭书”的骗局,于同年十月率领群臣,车载“天书”来到泰山,举行了隆重的答谢天恩告祭大礼,并定于每年六月初六为“天贶节”。笠年,下昭扩建岱庙,又在原泰山神殿的基础上,建造了天贶殿。

天贶殿东西长43.67米,南北宽17.18米,高22.3米,殿阔九间,进深四间,重檐八角,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檐间悬挂“宋天贶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红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单翘重昂三跳拱,内槽殿顶为四个复斗式藻井,余为方形平棋天花板。整座大殿栾栌迭耸,雕梁彩栋,贴金绘垣,丹墙壁立,峻极雄伟,虽历经数朝,古貌犹存,它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

走进殿堂,正面高大的“东岳泰山之神”彩色塑像是1984年重塑的,坐像高4.4米,头顶冠冕十二旒,身着衮袍,手持圭板,肃穆端庄,造形生动,大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感。“泰山神”是道教所信奉的“百鬼之神”,可主宰生死。唐代被封为“天齐王”,宋时封为“天齐仁圣安”,元朝又封为“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明太祖登基后,认为给泰山神加封号是“渎礼不经”,故去掉所有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从此,岱庙的地位也就不可一世,享有“东岳神府”的盛名了。

塑像两边的楹联为清人吴云所书,“帝出乎震,人生于寅”。横额是清康熙帝于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朝泰山时所题“配天作镇”巨匾。殿堂内摆放着明、清时代的部分祭器。殿内东北西三面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传为宋代所绘。壁画全长62米,高3.3米,画面借描绘泰山神出巡时的浩荡宏伟场面,表现宋真宗东封泰山时的威严和气势,整幅壁画以大殿后门为界,东为“启跸图”,描绘泰山神出巡的场面;西为“回銮图”,描绘泰山神返回的情景。整个画面共有人物697人,其装束、仪态无一雷同,加以祥兽坐骑、亭台楼阁、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组成一幅瑰丽无比,气势雄伟的场面。画面笔力遒劲流畅,结构严谨,布局匀称自然,人物眉目传神活泼,衣着线条清晰,表情逼真生动,再加上色泽的绚丽协调,给人以极高的美学享受。

大殿在古时,曾受火灾和地震的损坏,壁画也受到影响,从壁画的艺术处理上可以看出,壁画的部分画面是后来重绘的,但整幅画基本上保留了宋代原作的面目,它仍为中国绘画史、道教壁画史上的一幅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天贶殿前宽阔的大露台分上下两层,雕栏环抱,站在大露台上,大有豁然开朗之感。露台两侧各有一座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拜谒岱庙的诗碑。中间是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香炉。露台下古柏相夹的甬道向南延伸,尽头是一个方形石栏小池,俗称“阁老池”。皇帝举行大典参拜泰山神时,群臣就恭候在这里。池内及周围9块姿态怪异的太湖石是金大安元年(公元1220xx年)泰安县令吴衔与其母王氏所献。每块石头各俱特色,仔细观赏耐人寻味,甬道中间有一玲珑石卓然而立,名为“扶桑石”。扶桑石北面有一株古柏独立阶下,名为“孤忠柏”,民间传说唐朝女皇帝武则天怀疑其也与大臣石忠谋反,便将其杀害,石忠冤魂不散,便来到东岳大帝前告武则天灭子之状,从而化为孤柏。据说,游人蒙住双眼绕扶桑石左右各转三圈,然后去摸对面的孤忠柏,凡能扶到的,都是神气很大的人。这些富有浪漫色彩的传说固不可信,但却显示了泰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发达,那些编写传说的民间才子,把人间的善与恶巧妙地融汇在柏树的形象中,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感慨。

天贶殿后面是后寝三宫,中为正寝宫,面阔五间,两边为配寝宫,各三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20xx年)诏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后,考虑到还缺个皇后,便于同年封了一个“淑明后”,并为“她”修建了后宫,从“嫔妃”则居住配寝宫。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借神安民”的目的,真可谓“用心良苦,处心积虑了”。

天贶殿两侧为东西碑廊,各种碑碣汉画像石琳琅满目,泰山历代碑刻精品大都集中在这里。这些碑刻几乎集中国书法之大成,上追晋代“二王”,下承宋朝“四大家”,真草隶篆,体例俱全;颜柳欧赵,风格各异,其中有七大汉碑的衡方碑、张迁碑;晋代三大丰碑之一的孙夫人碑;造形新颖,书法相异的双束碑;泰山佛教记事名碑大唐齐州神宝寺碑等共19块,均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西侧廊内陈列的48块汉画像石是自1960年以来,几次清理大汶口和旧县东的汉画像石墓而集。这些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的反映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等社会生活;有的描述神话故事;也有反映历史人物的,画面图案工整,造型生动,在雕刻技法上,把中国传统的画技同线刻、浮雕揉合一体,体现出古拙质朴、雄健壮美的特点,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东汉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出碑廊,过炳灵门,是“汉柏院”。院内原有“炳灵殿”,毁于民国年间。院中五棵高大的古柏,枝桠交错,若虬龙蟠旋,相传为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20xx年)封禅泰山时所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汉柏院”由此得名。

院北的“汉碑亭”是1959年在炳灵殿故址上修建的,亭子建立在三层石砌的高大台基上,十分壮观。台基壁上镶嵌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49年)泰安知县何人鳞所书杜甫的望?gt;和秋兴等名人诗刻。登上亭子极目四望,天光云影,心宽臆阔,岱庙全景,泰城全貌尽收眼底。

汉柏院内碑碣林立,约计90余块。其中有后人隶书的东汉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飞友篇,有后人篆书陆机的泰山吟、谢灵运的泰山吟以及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祯年间陈昌言、左佩铉题篆的汉柏图赞、乾隆皇帝御制的汉柏图和当代众多名人留下的墨迹。置身于碑林之中就象读了一部中国的历史,接受民族的熏陶,会给每一个严肃的观赏都留下不尽的思索。

由汉柏院向北行,穿过幽静的小花园进入一个小巧玲珑的四合院。这里是古帝王祭祀泰山时居住的地方,因座落在东华门内,故称“东御座”。其建筑为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所建,明代称迎宾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称驻跸亭。东御座由长城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组成,院内建筑精美,绿树掩映,清静幽雅,给人以超世绝尘之感。五间正殿高筑台基之上,殿内按清宫设置作复原陈列,有乾隆帝腊人座像,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家具及各种大理石花纹饰和金丝锈古器型的挂屏以及文房四宝。著名的“温凉玉雕花圭”、“沉香狮子”和“黄地兰花瓷葫芦”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朝拜泰山时的供品,并称泰山“镇山三宝”。大门和殿堂里身着清代古装的“卫士”、“宫女”以清庭礼仪迎接游客,使游人仿佛回到远古的时代,浮想联翩。

殿堂台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护罩,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镌刻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为丞相李斯书写。他以简练秀雅的小篆代替了当时笔画繁赘的大篆,字迹刚劲挺拔,一扫众家肥呆之气,碑文共222字,后渐泯灭,明嘉靖年间还尚存29字,原立在岱顶玉女池旁,后经沧桑沉沦,几次失而复得,今唯剩10个残字,完整者七。堪称稀世之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出寝宫向北,为岱庙的最后一进院落。东西两座花园内各种盆景千姿百态,艺术地再现了泰山的一景一物,奇花异草。西南方西台上的铁塔铸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原为13级,现仅存3级,造型质朴,仍不失当年风采,与铁塔对峙的东南方台基上的铜亭,又称“金阙”,为全铜铸造,仿木结构,高4.4米,阔3.4,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20xx年)铸于岱顶碧霞祠,为供奉碧霞元君而建。明末清初移于山下灵应宫,1972年迁入岱庙,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三大铜亭之一。

“厚载门”是岱庙的最后一道门,是1984年重建的。门上有“望岳阁”三间,黄瓦明廊,红柱隔扇,犹如空中琼阁。站在阁上仰望岱岳雄姿,青山绕白云,绿树生轻烟,天门云梯宛若游龙浮挂天边。

出厚载门北行为红门路,过岱宗大街不远即到登山之起点,泰山的山门--岱宗坊,由此起步,将步步登高,饱览泰山的最佳风景,直至登“天”。

曲阜的游学心得篇四

曲阜是中国山东省境内的一座古城,是文化名城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的故乡,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和主要传承地。曲阜孔子庙、孔子家庙地处古城中心,是孔子文化的重要象征。我曾有幸到曲阜游览,参观了孔子庙、孔子家庙等重要文化景点,深受感动。通过这次游览,我深刻体会到孔子思想的广泛影响和永恒价值,也对孔子的人生哲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在此,我愿分享我的游览体会和心得,希望能够增进大家对孔子文化的了解和理解。

一、孔子思想的伟大价值

孔子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影响和广泛意义。孔子提倡“仁爱之道”,强调“礼、义、廉、耻”等传统道德价值观,倡导“和而不同”的和谐共处。他提出了“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强调“以德治国”、“仁政优先”,为后世政治家和治国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孔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仁爱之道”、“和而不同”等理念深受东亚国家和世界各地人民的欢迎和信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人文精神。

二、宏伟的孔子庙和孔子家庙

曲阜孔子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之一,占地面积达64.29万平方米。庙内坐落着孔子、孟子等著名思想家的神像和石碑,展现了孔子文化的辉煌历史和文化艺术的杰出成就。庙内的“大成殿”和“千年古铜钟”更是庄严肃穆、宏伟壮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家庙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的祖庙和家族墓地。在这里,可以看到孔氏家族的祖先牌位和墓距,并能感受到作为中国封建文化重要代表之一的孔氏家族的严谨、宏大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三、重温孔子的生平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其思想被后代奉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和人类思想文化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光辉瑰宝。参观孔子庙,不仅了解了孔子的生平,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其人生哲学和思想。孔子的思想主张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和指导作用,对今日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弘扬和传承孔子文化

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文化需要不断弘扬和传承。在曲阜,游客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孔子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性质,更能够深入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珍贵和深刻内涵。弘扬和传承孔子文化,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和努力。

五、结语

曲阜之行,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了孔子和孔子文化,让我更加坚信“仁爱之道”的普世价值,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信念。希望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孔子文化能够焕发出新的光芒,充分展示其深厚内涵和历史价值,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曲阜的游学心得篇五

出租方:(以下简称甲方)

承租方:(以下简称乙方)

甲、乙双方就房屋租赁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将位于xx市xx街道xx小区x号楼号的房屋出租给乙方居住使用,租赁期限自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计x个月。

二、本房屋月租金为人民币xx元,按月/季度/年结算。每月月初/每季季初/每年年初x日内,乙方向甲方支付全月/季/年租金。

三、乙方租赁期间,水费、电费、取暖费、燃气费、电话费、物业费以及其它由乙方居住而产生的费用由乙方负担。租赁结束时,乙方须交清欠费。

四、乙方同意预交元作为保证金,合同终止时,当作房租冲抵。

五、房屋租赁期为,从年月日至年月日。在此期间,任何一方要求终止合同,须提前三个月通知对方,并偿付对方总租金的违约金;如果甲方转让该房屋,乙方有优先购买权。

六、因租用该房屋所发生的除土地费、大修费以外的其它费用,由乙方承担。

七、在承租期间,未经甲方同意,乙方无权转租或转借该房屋;不得改变房屋结构及其用途,由于乙方人为原因造成该房屋及其配套设施损坏的,由乙方承担赔偿责任。

八、甲方保证该房屋无产权纠纷;乙方因经营需要,要求甲方提供房屋产权证明或其它有关证明材料的,甲方应予以协助。

九、就本合同发生纠纷,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有权向天津开发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司法解决。

十、本合同连一式x份,甲、乙双方各执x份,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

乙方:

年月日

曲阜的游学心得篇六

随着时代的推进和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曲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吸引了无数人前来寻根问底,了解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在此次前往曲阜的旅途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曲阜传统文化的渊源悠久、底蕴深厚。在游玩期间,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珍视。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分享我的体验和感悟。

一、礼仪之邦

作为中国的礼仪之邦,曲阜有着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在游览孔庙和孔府的时候,不仅可以欣赏到宫殿式的建筑,更加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一生强调的礼仪、仁爱等思想在孔庙孔府中得以体现,这表明着礼仪之邦这一头衔是曲阜人传承的一种精神。在现代社会,礼仪已经被人们所忽视,而身处于曲阜,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礼仪的重要性与美好。

二、古韵当代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城市,曲阜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推广方面执行着其独特的方式。在曲阜的老街之中,古朴、典雅、别致的各色建筑如珍珠般串起,让人沉浸在一种古韵之中。但与此同时,这些老建筑之中同时融入了现代的文化元素,无论是商业的氛围还是艺术的元素,无不体现了现代与传统的兼容与融合。

三、书院文化

书院文化是曲阜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代表。这些书院不仅是教育的场所,更是孕育着众多先贤的文化殿堂,如孔子学院、曲阜文化城等。在这些书院的参观过程中,我被它们深深地吸引,它们所传达的思想、它们所代表的精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生,我深刻认识到古人对于教育、学问的重视,这种精神值得现代人借鉴。

四、吉祥文化

曲阜是个充满吉祥文化的城市,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上,也深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如孔庙中有一块石刻,名为《春秋》铭文,上面刻有明珠子、行胜于言等各种美好的寓意,这即是吉祥文化的体现。在曲阜的“书香门第”中,也有着很多吉祥的物件,如卖书的小木马等,这种文化的贯穿让整个城市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五、口味独特

在曲阜旅行中,除了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还可以品味到当地的美食。以曲阜炒饼为代表的美食是我最爱的一道特色小吃,它的外形酷似煎饼果子,入口则更加酥脆,味道也更加美味。除了炒饼,曲阜还有着许多其他的美食,如孔府饭、拜火砖等,这些都能让人品尝到特别的中华美食文化。

总之,曲阜的传统文化、书院文化、吉祥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深深地感染着所有前来旅游的游客。让我们更加认识、了解、传承中华文化,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深远的影响。

曲阜的游学心得篇七

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位于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xx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据称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

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宋朝吕蒙正有文赞道:"缭垣云矗,飞檐翼张重门呀其洞开,这一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庞大建筑群,面积之广大,气魄之宏伟,时间之久远,保持之完整,被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

它凝聚着历代万千劳动者的血汗,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曲阜的游学心得篇八

曲阜是中国的历史名城,是伟大思想家孔子的故乡,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我最近有幸来到曲阜旅游,感受到了这里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次旅行中,我不仅参观了孔庙、孔林等著名景点,还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曲阜的历史。通过这次旅行,我对曲阜的了解更加深入,也收获了很多。

首先,来到曲阜的第一站就是参观孔庙。一进门,我就被庄重严肃的氛围所震撼。孔庙建于公元1038年,占地约20万平方米,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孔庙。途中,我经过了九龙壁、柏亭和玺固亭等建筑物,欣赏到了精美的石刻和琉璃瓦。在祭孔仪式开始前,我们在庙内逛了逛,参观了孔子和孔子后代的祭祀场所。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孔子的塑像,还了解到孔子的伦理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参观孔庙,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的卓越成就和他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

其次,我去了孔子的陵墓——孔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规模庞大,气势恢宏。一走进孔林,我就感受到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墓地内长满的参天古树和拥有古老碑刻的石阶,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代帝王陵墓。我看到了孔子及其家族成员的石碑和陵墓,了解了更多关于孔子家族的历史和血脉。在孔林的尽头,还有一个巨大的孟母树,树龄已有2000多年。据说,孔子的母亲曾在这里陪孔子玩耍,因此这棵树被誉为孟母树。参观孔林,我对孔子的家族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孔子的生平有了更多的敬意。

在曲阜的行程中,我还去了孔子的故居——曲阜孔府。孔府座落在山脚下,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这里是孔雀城,分为内府和外府两部分。内府是孔子的家庭住宅,外府则是孔子接待贵宾和教学的地方。在内府,我看到了孔子的书房、起居室以及家属的房间,深切感受到了孔子过去的生活方式。外府则展示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他的教诲方式。我在这里了解到了孔子对音乐、礼仪等方面的推崇,以及对于教育的坚持。参观完孔府,我更加敬佩孔子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卓越贡献。

最后,我来到了曲阜古城。古城里保存着大量的明代至清代建筑,给人一种宏伟壮观的感觉。古城内坐落着许多历史文化的遗址和古迹,如大成殿、文昌阁、龙泉井等。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曲阜作为一座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古城内的曲水流觞,曲院风荷,传统建筑与自然景观和谐相融,令人陶醉。参观古城,我不仅见到了历史的痕迹,还感受到了曲阜文化的底蕴和人文精神。

通过这次曲阜之旅,我对孔子和曲阜的认识更加深入,也对儒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曲阜以其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旅行不仅让我领略到了曲阜的风景和人文,还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相信,曲阜将继续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探索学习,也会为更多人带来无尽的文化启迪和精神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