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村庄规划主要做法包括 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模板

时间:2023-06-01 19:27:58 作者:曹czj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篇一

1、什么是农村集中居住点?

依据镇村布局规划,因地制宜地界定保留的每个集中居住点范围,科学合理的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并与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充分衔接,调整好启动区建设用地,让农户有址可选,有地可建,满足农民建房需求。

2、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有什么重要意义?

(1)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就是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在鼓励农民向城市、城镇集聚的同时,吸引农民到集中居住点建房居住,逐步引导农民由农村向城镇集中,由农业向非农产业集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投入由城市向农村扩散。

(2)是节约集约土地的重要渠道。推进农民集中居住首先是节约土地,提高集约化用地水平。同时,推行农民集中居住用于道路、供水、供电、通讯设施等方面的投资还不到分散住户的一半,科教文卫事业等公共服务的发展也十分便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建设资金,也让农村宅基地为城市发展创造更大价值。

(3)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农民集中居住有利于从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方面对农民实行社区化管理,便于对农民进行文化、科技、法律、技能等宣传培训,便于生态环境优化。从新房子到新村容村貌,从新村容村貌到新的生活方式,逐渐过度到新的思想观念、新的道德风尚、新的管理形式,最后造就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3、农民到集中居住点居住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1)配套更加完善,生产生活更加便捷。农村集中居住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使农民居住更加方便舒适,农村环境更加优美,农民生活的质量和品位大大提高。

(2)土地更加集中,有利于高效农业发展。农民集中居住以后,原有农田集中成片,便于农田整治,便于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有利于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3)人气更加兴旺,有利于提高农民精神文化需求。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舒适,农民集中居住率将不断提高,社会秩序会更加安全稳定,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以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高,集中居住有利于进一步满足农民对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需求。

4、是否要求所有农户都到农村集中居住点居住?

抓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并不是要所有农民都到集中居住点居住,而是首先鼓励有条件、有实力、有能力的农民到城市(中心镇)购房居住,然后选择在农村集中居住点居住。农民集中居住后,必须拆除原有旧房并复垦耕种,节约出更多的土地用于经济社会发展。

5、农村集中居住点启动区用地选址应注意哪些?

农村集中居住点启动用地选址,必须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按照村庄规划要求实施建设,提倡依托保留点的老村庄建设,向内循环推进。如确需新占用土地、异地重建,土地必须先调整到位。

6、哪里可以了解到村庄规划?

村庄规划编制的主体是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指定人员参加村庄规划编制过程等,可到所在村委会或所在乡镇政府了解村庄规划。

7、什么是村庄规划?

村庄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按照法律规定,运用经济技术手段,合理规划村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部署和具体安排。

村庄规划是以行政村为单位编制的,包含一个或几个农村集中居住点的规划。

8、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为什么要编制村庄规划?

农村建设面广量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住房、公益设施等建设日益增加,盲目建设、无序建设、浪费土地的现象严重。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继续发展,必须做到规划先行、全盘考虑、统筹协调,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9、村庄规划包含哪些内容?

村庄规划包含村域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两部分。

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安排村庄内的农业生产用地布局及为其配套服务的各项设施;确定村庄居住、公共设施、道路、工程设施等用地布局;确定村庄内的给水、排水、供电等工程设施及其管线走向、敷设方向;确定垃圾分类及转运方式,明确垃圾收集点、公厕等环卫设施的分布、规模;确定防灾减灾、防疫设施的分布和规模;对村庄建设时序进行安排,并对近期建设的工程量、总造价、投资效益等进行估算和分析。

10、村庄规划的原则和要求是什么?

一是城乡统筹的原则。村庄建设与城镇发展相协调,优先促进长期稳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合理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的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二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点等,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切合实际地部署村庄各项建设。

三是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村庄应切实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进行建设;合理布局村庄各项建设用地,集约建设。四是保护文化、注重特色的原则。保护村庄地形地貌、自然肌理和历史文化,引导村庄适宜产业发展,尊重健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注重村庄生态环境的改善,突出乡村风情和地方特色,提高村庄环境质量。

五是民主化、公开化的原则。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尊重村民意愿,积极引导村民健康生活,规划报送审批前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经批准的村庄规划应在显著位置予以公布。

11、村庄规划的组织编制与审批程序是什么?

村庄规划应以行政村为单位,由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为了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编制人员在进行现状调查、取得相关基础资料后,采取座谈、走访等多种形式,征求村民意见。村庄规划方案应当向村民公示,县(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对村庄规划方案进行技术审查。

村庄规划成果完成后,必须经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同意,报县人民政府批准。

(四)县国土资源部门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五)建房农户提出开工申请,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核发开工许可证;

(六)乡镇国土资源所、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现场定位和放线后开工建设;

(七)房屋竣工并经乡镇国土资源所、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现场验收后,办理土地使用证。

(一)申请表;

(二)户籍证明和身份证件复印件;

(六)确需占用农用地的,提供农用地转用审批文件;

(七)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单位或个人可单独申请,也可由村委会统一申请。

申请人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事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14、农村集中居住区每户宅基地有什么要求?

按照“一户一宅”入住集中居住区,入住集中居住区的农户必须拆除老宅基,并复垦耕种。

对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村庄,每户宅基地不超过120平方米;对人均耕地大于一亩的村庄,每户宅基地不超过200平方米。

15、住宅建设有哪些原则?

(1)遵循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原则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2)遵循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原则。

(3)住宅建设应根据主导产业方式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建筑类型。以第一产业为主的村庄以低层独院式联排住宅为主;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村庄积极引导建设多层公寓式住宅,限制建设独立式住宅。

(4)住宅平面设计应尊重村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同时注重加强引导卫生、科学、舒适的生活方式。

(5)住宅建筑风格应适合农村特点,体现地方特色,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传统风貌的建筑。

16、住宅平面设计有哪些原则?

分区明确,实现寝居分离、食寝分离和净污分离;应保证不少于两间卧室朝南;厨房及卫生间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平面形式多样。

17、住宅风貌设计一般有那些原则?

吸取优秀传统做法,并进行创新和优化,创造简洁、大方的建筑形象;住宅应以坡屋顶为主,充分运用地方材料,结合辅助用房及院墙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整体。

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篇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扶贫作为“五个一批”脱贫攻坚重要举措之一,带动全市7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改善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为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将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放在突出位置,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动力,全力打造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革命老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为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生态支撑。

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的过渡期内,继续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态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到2025年,生态脱贫成果巩固拓展,脱贫人口通过参与生态保护、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和发展生态产业,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满足能力不断提升。到2035年,脱贫地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美、百姓富“双赢”局面基本实现。

(一)坚持合理调整、平稳过渡。过渡期内在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上下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适度向乡村振兴持续攻坚区倾斜。在生态补偿、国土绿化、生态产业等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梳理现有帮扶政策并进行优化调整,逐步推进生态扶贫政策向稳定政策转变,增强生态脱贫稳定性。

(二)坚持帮扶不变、巩固提升。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开展驻村帮扶、定点帮扶,保持原有帮扶责任人、帮扶联系人不脱钩,重点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加大科技帮扶,提升基层一线工作能力,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因地制宜发展脱贫地区生态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密切利益联结机制,拓展脱贫群众增收空间。

(三)坚持落地落实、常态长效。坚持抓落实、快速响应的工作机制,将各项帮扶举措及时落到实处。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脱贫人口的积极性,强化全过程监管,确保巩固生态脱贫成果各项举措见实效、可持续、利长远,推动脱贫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一)保持脱贫人ロ稳定就业

1.加强生态护林员管理。对全市现有×名生态护林员,过渡期内保持政策稳定,按季度精准更新生态护林员基本信息,完善生态护林员选聘管理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管护边界,不断健全生态护林员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做好生态护林员队伍服务培训等工作,为生态护林员配备巡护装备、购买保险,加大对生态护林员服务保障水平。

2.建立多元化管护机制。支持森林资源管护任务重、原非贫困县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参与等方式开展生态管护,设立护林公益性岗位,吸纳农村低收入人口就近就地参与生态管护和管理服务。

3.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在营造林、森林保护与修复及油茶、薄壳山核桃、储备林基地建设等领域中生产作用道路、贮存设施、灌溉基础设施和管护用房等配套和附属工程建设与维护,因灾损毁营造林附属配套工程复建等,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因地制宜实施一批项目,带动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

(二)支持农村特色林业发展壮大

1.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取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支持油茶丰产示范基地、加工和品牌建设,将油茶产业打造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两山”转换通道示范产业。

2.加大竹资源开发和培育力度。按照“主攻二产、促进一产、拓展三产”的总体思路,努力打造毛竹板材加工产业,实现上下游企业的合理分工,延伸竹产业链条。争取农发、林业科技推广和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助等项目资金,支持现代林业示范区、笋用林和笋材两用林、竹山集材林道、竹加工制造业、竹文化旅游业产业发展。

3.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争取中央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林下经济及森林旅游康养产业发展。打造林下经济精品产业,提高林下经济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发展林下石斛、天麻、黄精、西洋参等林下生态平衡种植。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森林景区和大别山风景道、×茶谷、九十里山水画廊等森林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康养产业。

4.培育壮大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引导林农以土地、劳动力、技术等入股林业经营主体,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利润分配方式,维护林农利益,带动林农增收致富。

(三)加快脱贫地区生态优势转化

1.做好用地保障服务。规范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程序,引导集约节约使用林地,优先保障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民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要。

2.推进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开展公益林布局优化调整试点,争取提高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试点开展公益林补偿抵押贷款。科学实施森林经营,推动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

3.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林业碳汇工作,以保护为前提,在自然保护地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体系。

(四)促进脱贫地区生态宜居

1.继续开展送苗下乡活动。支持脱贫地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鼓励脱贫人口房前屋后零星造林,因地制宜开展庭院绿化、四旁绿化、乡村公园建设,推进城乡绿化美化融合发展。

2.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实施淮河、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和“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将低产低效林改造、林相改造、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等重要项目资金继续向脱贫地区倾斜。

3.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开展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活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拓宽群众的`生存空间,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带。

(五)加强脱贫地区科技和人才帮扶

1.完善帮扶机制。加强与北京林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亚林所等科研院校交流合作,开展协同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着重培养油茶、薄壳山核桃等基层紧缺型林业产业人才。延续脱贫攻坚期间科技_、122科技服务、一周一技等科技活动,建立健全引导林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2.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对林业科技型企业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支持和引导林业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通过科技下乡、新闻报道、成果展示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对林业科技重点工作和实用技术进行广泛宣传。

3.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加大对乡土专家等基层人才的政策扶持和培训力度,健全全市林业专业技术人才专家库,着力构建以本土人才培育和外部人才引入双轮驱动的乡村人力资本积累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林业局要把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十四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要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聚焦重点任务,建立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领导机制,强化工作举措,并做好驻村帮扶、定点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加强衔接保障。各县区林业局要聚焦支持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统筹安排林业项目资金,在脱贫地区大力发展林业生态产业,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加强生态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逐步提高用于林业产业发展的投入比例。要持续做好金融服务保障,加大对优势特色林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继续推广林权抵押贷款和“五绿兴林贷”,积极开发特色经济林险种,增强脱贫人口发展能力,确保生态脱贫成果。

(三)加强宣传推广。各县区林业局要及时总结提炼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典型案例、经验做法、先进模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典型经验、模式做法,并通过多渠道广泛宣传生态脱贫成果。要大力传承和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引导群众积极投身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推动实现我市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在前、当表率、做示范。

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篇三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市“十一五”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是推进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之路。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找文章到☆大☆秘☆书☆网(http://)一站在手,写作无忧!]明确了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举措,并在全市实施“百村十镇”、“生态家园富民”、“村村通”等工程,这是我市新农村建设难得的发展机遇,是惠及全市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下面,笔者就我市新农村规划建设谈几点浅见:
一、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原则和目标的思考
(一)规划原则。我市是农业大市,有66个乡镇(不含4个城关镇),832个行政村,1567个中心村,12251个村庄,总人口454万人,农村总人口314万人,占总人口数69%。当前,我市农村地区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存在农民居住点布局零散、道路不成系统、建筑式样杂乱无章、土地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基于这样的现实,建议我市新农村规划应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以村庄布局调整为核心,编制村镇体系规划和乡村住区规划,构建中心镇(乡集镇)——中心村——基层村模式。通过村庄布局的调整,建设现代化新乡村。二是要把零星散布于各村庄的工业点集中布置到中心镇工业区内,严格控制企业沿公路布置,避免基础设施不配套。三是要使镇区以外村民点以中心村为次级生活和农业生产服务中心,集中建设辐射周围一定范围内村庄的配套服务设施。四是要合并零星分布的自然村落,建设若干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居住为主的基层村。通过村庄的撤、并、迁等布局调整方式,使乡村居民点尽量向中心镇(乡集镇)、中心村集聚,适当减少基层村数量。五是要对区域内各乡镇、村庄进行系统综合化布局与规划协调,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建设。

(二)规划目标。第一,中心村规划:中心村建设要与加速城镇化建设相呼应,把住宅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以现有的建设规模为基础,以产业(企业)培育为依托,扩大中心村规模,拓展就业空间,使所在地的农民向城镇居民过渡,逐步实现由从事一产向从事二、三产业的就地转变。第二,基层村规划:目前我市有相当数量的村庄存在着环境状况差,人口外流多,生产、生活设施老化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形成了“空心村”,造成了土地的浪费,影响了村容村貌。因此,基层村规划建设重点要放在改造“空心村”,保护基本农田上。

(三)规划操作。根据对无为县和居巢区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目前规划编制经费和规划编制人员都不足,镇域体系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很难在短期内完成。因此,要突出重点,着力抓好规划编制工作,做到按规划实施建设,否则盲目建设会造成返工和浪费。对镇域体系规划要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并及时组织方案评审和履行报批手续。在此基础上,对村庄建设规划要进行分类实施,结合我市的实际,可分成六大类,即中心村、基层村、新村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历史文化名村和风景名胜周边村、“城中村”。

中心村:对300户以上中心村,鼓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或由乡镇政府组织技术人员,按照《__市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进行地形测量,科学编制规划,成果达到“五图一书”(现状及村庄位置图、建筑质量评价图、规划总平面图、道路交通及管线规划图、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及竖向规划图、规划说明书)的标准。对100~300户的中心村,要编制“三图一书”(现状及村庄位置图,规划总平面图、建筑质量评价图、规划说明书)。

基层村:由乡镇组织技术人员作简易测量,编制“一图”(规划总平面图)。户数较少的,由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在技术人员指导下,编制“一图”(规划总平面示意图)。

新村点: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如无为大堤)移民建村等新村点,要按照相对较高的标准编制规划。100户以上的,比照中心村做法编制规划;100户以下的,由乡镇组织专业力量测量和编制一图(规划总平面图)。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要高标准编制规划,规划成果达到“五图一书”,以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历史文化名村和风景名胜区周边村庄: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保护区、风景协调区,必须做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对于历史文化名村的规划,应注意保护一些有保留价值的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对风景名胜区周边村庄,规划要从保护资源出发,服从服务于风景区规划并与之相协调和配套。

“城中村”:即已纳入城市、集镇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凡已覆盖的区域,要按城市规划编制标准,由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当地城市规划部门审批;凡未覆盖的区域,村庄布点和规划设计应由当地城市规划部门提出具体意见,并在其指导下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四)规划要求。凡要编制“五图一书”的,其规划成果须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组织评审和批准实施,组织规划、建设、国土、交通、计划、水利等部门的技术人员进行集中评审。凡编制“三图一书”的,其规划成果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可由县级政府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行文批复,乡镇人民政府在批复前必须组织规划评审,县级规划、建设、国土部门派技术人员参与评审。凡编制“一图”的,规划成果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可委托村委会批准实施。村委会在批准之前必须组织规划评审,乡镇人民政府派技术人员参与评审。规划经修改、批复后,规划成果应报县级规划、建设、国土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村委会各存档一份。在村庄建设规划中要努力做到:一要注意挖掘地方文化内涵、体现地方特色、产业特点、历史文化内涵和经济状况,避免行列式、矩陈式、线条式,防止千村一貌,缺乏特色。二要克服照搬城市规划的倾向,不要不切实际地建大市场,建宽马路、铺大草坪。要注意结合地形,依山就势,科学安排各项生产生活实施。同时必须考虑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项目,有些项目即使目前无能力完成,但也要为今后留下实施空间。三要注意保护保持农村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不破坏自然景观,草木植被和生物链,不大拆大建破坏环境。四要注意在深入调查村庄人口、经济、历史文化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吸收当地群众的合理意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基础现状,在较准确的地形图上进行规划。

(五)规划管理。一是建立健全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落实好村镇规划建设的具体工作,做到用地有规划,无规划不批地,无规划不建设,通过规划控制农村建房。二是鼓励乡镇制定村规民约,把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地结合起来,建立科学、高效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三是组织编制《__市村庄建设规划导则》和《__市村庄规划建设与有地管理办法》,以规范和指导村庄整治工作,推动新农村建设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

二、对村庄整治规划实施步骤和阶段目标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因此要善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乡镇要把主要精力从过去关注集镇建设转移到农村建设上来,要选择具有一定基础条件的中心村或基层村作为示范村,制定分步实施的战略目标,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和相应的阶段目标。具体可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用2~3年时间):从村庄整治改善生活条件入手,做到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塘口(河口)净化、路灯亮化、立面美化,完善村庄给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初步建成交通便捷、生活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

第二阶段(用3~5年时间):到近期规划末期(2010年),完成村级公建中心建设,建设集中广场,将其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建筑风格协调、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境优美的整治示范村。

第三阶段(用5~10年时间):远期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通过用地的空间重组,统一协调和改建建筑风格,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留必要的开敞空间,将其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

三、对新农村建设主要环节和相关标准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标准总体上按照整治示范村的三个阶段分别掌握,但由于各村经济状况不相同,发展进程不一致。因此,要区别对待,在发展的进程不同时段,要重点把握好四个主要环节和五项相关标准。

(一)主要环节。一是以村庄整治完善功能和配套设施为主,要解决好农民的宅基地和农业生产场地,做到人畜分离。二是应充分考虑村庄现状道路等基础设施可利用的情况,尽量保留村庄现有发展布局脉络,保留池塘水系等天然生态环境资源,在尽量减少拆迁量的基础上改善村庄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三是通过对基于现状的路网系统等的重整与组织布局,尽可能多地保留现状质量较好的建筑。四是通过对外立面进行抹灰、粉刷、精洗、贴面加檐、平改坡、加层和削层等方法,统一协调建筑风格,尽快改善乡村地区现状环境质量,从而构筑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新农村。

(二)相关标准。第一,在铁路、公路、河道两侧修建永久性建筑,其建筑物边缘与铁路路基外缘、公路边沟外缘、河道堤岸边缘的间距为铁路不少于50米,河道不少于30米,高速公路(含匝道)不少于30米,高速公路连接道不少于20米,国道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县道不少于10米,乡道不少于5米,村道不少于4米。第二,在铁路、国道、省道、县道沿线规划建设村庄时,应当选在铁路、公路的一侧控制线以外进行。历史形成的跨铁路、公路的村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逐步调整改造,不得再沿铁路、公路两侧发展。第三,道路按交通部门规定,通行政村道路宽度为4.5米,每1500米设一会车道。因此,通中心村和基层村道路宽度可以确定为两种:即4.5米和2.5米,当中心村或基层村距离通行政村道路较近时用2.5米,村庄内部入户道路宽度可用1.5米用砼或砖铺路面。第四,房屋可采用砖混结构,平面布局应规整,宜南北向布置,可以联户建设(不超过4户),杜绝单门独院式布局,户型平面要考虑农村特点,合理组织穿堂风,做到动静分区、食寝分离,居住与家禽、牲畜分开,要考虑小面积晒场,以便农民晾晒谷物。可考虑平坡结合,层高不宜走过3.0米,底层不宜走过3.4米。第五,村庄建设跨度、跨径在6米以上或者高度4.5米以上的公共设施,公益事业设施和生产经营性实施的建设工程,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并按照要求进行工程地质勘察。

相关热词搜索:;

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篇四

;__镇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__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紧围绕“生态优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始终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以立足农村实际,促进农业发展,富裕农民生活为向导,以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文明村镇创建为契机,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镇村面貌不断美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路。先后获得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争创文明村镇先进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文明村镇、浙江省经济百强镇、浙江省文明镇、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省级生态示范镇等多项殊荣。其主要做法是:
一、以村庄道路、河道整治为重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__镇作为全市的重点整治镇,两年内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000多万元,成为全市首家村村通过村庄整治验收的镇,其中省级小康示范村2家、市级重点整治村12家。一是道路硬化。两年内新增到村通组达户道路186.26公里,从镇到村通组的主干道路硬化率达100%,其中到村的主干道路全部达到四级公路标准,达户道路硬化覆盖率达22.3%,其中余南村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家家户户通水泥路。二是河道净化。对全镇108条大小河道进行整治,共疏浚河道44.4公里,块石护岸建设26.18公里,清洁河面147.6公里,重现了江南水乡“水清、河畅、岸绿”的风貌。三是村庄绿化。两年来新增绿化面积34.5万平方米,道路绿化、公共绿化、农户房前屋后绿化和河道绿化全方位实施,全镇村庄绿化覆盖率现已达到41.32%;四是民居美化。去年以来各村对村庄内灰暗陈旧的农户外墙进行有规划的粉刷,共粉刷民居2235户面积75.38万平方米。对危房、断墙、“赤膊屋”重点改造,拆除违章建筑,严格按村庄规划进行建设,改善村部及农家外观。
二、以垃圾收集处理、养殖业污染治理为基础,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针对近几年生产、生活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__镇注重从源头上进行治理,做到标本兼治。实现农户垃圾收集全覆盖,实现面水与污水、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两个分离”,率先建设全市首个sw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一是建立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以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全覆盖为重点,在各村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卫生保洁系统,每家农户配备垃圾筒,各村部建设垃圾收集房,由镇、村两级保洁员负责每天收集、运输,实现了“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同时,镇政府去年投资160多万元建造了一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日处理垃圾70多吨,压缩后的垃圾直接送去焚烧,避免了二次污染。二是推进沼气工程控制面源污染。对全镇存栏50头以上189户养猪户,全部实施沼气工程,目前已完成150只沼气池建设,力争到年底前全面完成。建设“生态养殖小区”,率先建设占地100亩的牧业小区,对生猪进行集中养殖,对畜禽粪便进行有机肥的生产与使用,有效改变了农业生产中盲目、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现象。三是大力治理生活污染源。该镇加快自来水管网建设,采取镇、村、自来水厂三家各出一点的筹资方式,自来水管道全部通到每个村民小组,实现村村通自来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取缔露天粪缸,现农户95%以上用上了抽水马桶;推广清洁能源,90%以上的农户使用太阳能、电、液化气;开展双整治活动,投资200万元建造公益性墓地2处,清理建筑性坟墓1890穴,其中就地深埋890穴,进公益性墓地1000穴,整治率达到90%以上。
三、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抓手,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一是完善培训体系。改失地为有业,创新被征地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机制,即建立“企业下订单、成校出菜单、政府来买单”的“三单”式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开展对被征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允许被征地农民在一年内凭培训证免费接受各类培训,培训结束后,由镇牵头,举行用工企业与培训农民的就业洽谈会,进行双向选择,促成被征地农民就业上岗。二是完善保障体系。改现金为社保,创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即按照“土地征到哪里,社保跟到哪里”的“即征即保”原则,改一次性货币补偿为“土地换社保”深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失土农民办理社会养老保险,该镇已累计投入1.43亿元,解决了5000余名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三是完善医疗体系。实施城乡医疗一体化,镇中心医院与省、市重点医院结对,定期请上级医院专家来坐诊,引进高档的医疗设备。在全市率先建立农民个人健康档案,对镇村医疗卫生网络实行一体化管理,全镇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统筹,入保率达92.5%。四是完善管理体系。以治理马路市场、占道经营、车辆乱停入为重点进行交通整治,在镇中心严管区,安装了红绿灯和规范的交通标志。同时,镇成立了物业管理公司,对生活、生态环境全面实行规范化管理。
四、以文明创建为抓手、推进农民新素质提高
该镇按照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辉映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大对公共设施的财政投入,至今已累计投入近亿元,建起了科技楼、图书馆、工会活动中心、门球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文化活动中心,在各村建立文化活动室,兴建农民公园,安装健身路径、兴建灯光球场、农民公园等文化设施,为农民提供休闲、健身娱乐场所。同时,开展 “告别不文明行为大签名”、“社会公德大家谈”、“争做新世纪道德传人”等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开展评选“九星级文明户”、“文明示范户”家庭文明评比,在集镇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十佳文明窗口创建活动”,提高全社区的文明程度。狠抓节日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渔里之谣”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十届,成为__人民的一道文化大餐。通过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寓教于乐文体活动的开展,唱响了主旋律,营造了奋勇争先的良好发展氛围。
相关热词搜索:;

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篇五

为全面贯彻实施省、市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好丽江市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工作。依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10]143号)及丽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意见(丽政发【2010】132号)的通知精神,我市于2011年全面启动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市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2011年全面完成我市村庄规划编制任务。现将我市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丽江市辖一区四县共有6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450个行政村,4452个自然村,行政村、自然村呈连片式、分散式、星点式分部在丽江市2•06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其中坝区、河谷地区村庄共1558个,占全市村庄数量的32%,其余3344个村庄处于半山区、山区,占全市村庄数量的68%,村庄分布面积广,地理单元复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滞后的问题,导致村庄规划管理无章可循,规划管理工作滞后。

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情况

1导小组办公室,不定期对各县(区)规划进度巡回检查指导,按月通报全市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完成情况。

(二)科学组织实施。规划对于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去年全市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结束后,我市立即启动全市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在充分听取意见及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把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分六个阶段进行,即制定实施方案、人员培训、收集基础资料、编制规划、审查报批、总结验收。根据上述任务和步骤,我们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分清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

(三)注重编制质量。在编制规划中,注重村庄建设标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和建设用地规模,综合考虑村庄公共安全与防灾能力,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和措施,紧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编制质量。同时各县(区)规范设计招标,明确由规划建设部门牵头,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招标设计单位。目前,中标设计单位已全部深入各县(区)开展村庄现状图测绘、基础资料收集等工作。

(四)加大投入力度。经费保障是顺利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前提。市政府为了确保今年全面完成任务,年初安排600万的村庄规划编制专项经费,各县(区)积极筹措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大了投入。

(五)严格考核奖惩。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年底按照村庄规划编制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对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规划编制任务的县(区),在有关会议上进行表彰,对未完成村庄规划编制任务的给予全市通报。

三、存在问题

标,细化责任,跟踪督查,确保年内完成村庄规划编制的任务,确保规划成果真正服务于村庄建设,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推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积极落实村庄规划编制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快村庄规划编制进度,加强对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提高村庄规划的质量。

二是强化村庄规划的组织实施。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建设的原则,依据村庄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步完善村庄内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建设,促进规划编制引导项目建设、项目建设依据规划实施的良性互动,提升村庄建设水平。

三是提高村庄规划的管理水平。各县(区)在接受乡镇报批村庄规划的同时建立完善村庄规划信息库,随时备查各地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同时,依据村庄规划,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发放和管理,逐步规范村庄建设行为。

2011年5月27曰

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篇六

第一章 前沿

第一节 编制背景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5句话20个字的要求,不仅包含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包含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综合概念。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它直接关系到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村经济持续繁荣,关系到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全面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问题。

2、安徽省关于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的意见

省政府2011年7月下发《关于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统筹开展村庄整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意见指出,要按照”规划先行,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尊重民意,量力而行;分类指导,体现特色”的基本原则,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和农村清洁工程,稳步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十二五”期间,以“最困难群众、最危险房屋”的农房改造为重点,完成全省54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建设为抓手,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示范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不低于70%;加快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在全省1000个乡镇建立以“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为主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逐步实现全省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在农村危房改造集中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村、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点、皖北采煤塌陷区、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点、重点景区、历史文化名村、产业特色村及其他具备条件的中心村,依据规划,组织实施农房整修、道路硬化、改水改厕、环境卫生、植树绿化等工作,促进全省万村居住环境逐步改善。

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检验标准,就是有规划和有政策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即要努力促使农村从根本上克服脏乱差状况,使其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形成社会秩序稳定、村容村貌整洁的新面貌。

第二节 村庄整治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现状概况与分析

第一节 现状概况

1、地理位置

xxxxxxxxxxxx位于xxx西南部,沿县道045线向西北方向走近五公里,到达前xxxxxxxxx,交通便利。距安庆市区约35公里。xxxxxx下辖5个村民组,村域总面积791.9 公顷。

2、自然条件

xxx地势较平坦。一条季节河流从前xxx中心位置流过,村南侧也有一条季节性河流,与南侧山体形成自然分界线。地下水丰富,水质好。林木资源丰富,以果树、槐树、榆树和松树为主。土质极差,年降水量不足350毫米。全村有坡耕地2145亩,主要依赖种植水稻,棉花等农作物为主。

3、产业现状

xxx的产业目前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 养殖业以养猪、鸡为主。村域范围内目前还没成规模的工业企业和服务行业。

4、人口与劳动力现状

xxx为行政村xxxxxx的一个自然村,2011年现状人口共有130户,户籍人口512人,户均人口数为3.94人,实际居住人口为530人,男女性别比为100:101。其中劳动力总数为230人。

从xxx的人口年龄构成可以看出,目前该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当高,达到49.06%,17岁以下人口数占总数的7.36%,不到十分之一。

总结以上几组数据分析,xxx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且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xxx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距xxx比较远,且交通不便,村屯分散,没有形成一定的人口规模,村域内无优势产业。

5、农民收入情况

xxx2011年人均年纯收入600元,与安庆市大岭村人均年纯收入3838元、凌海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958元和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娘娘宫人均年纯收入4419元的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综合经济实力处在很低的水平。

6、居民点现状分布

较平均。

7、土地使用情况

xxx村域用地总面积为791.9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00.38公顷,全部为旱田,园地10公顷,林地71.6公顷,滩涂用地21.9公顷,荒草地476公顷,未利用土地2.9公顷,村庄建设用地面积为9.12公顷。其中宅基地面积8.37公顷,占村庄建设用地的91.78%,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72平方米。

8、宅基地现状情况

xxx现状宅基地情况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刘家院为代表的被市民买下作为别墅性质的宅基地,另一种是纯粹村民的宅基地。刘家院占地9200平方米,村民审批的宅基地尺寸是“前四丈后一丈”即宅前13米左右宅后4米左右。部分村民的宅基地有不同程度的向四周占用土地的现象,其中有的宅基地面积达到1100平方米。最小的宅基地基本面积也达到300平方米,人均宅基地面积远远超出国家的有关标准。其中宅基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用于住房及附属用房的建设,余下部分作为各家自用的菜地和饲养家禽牲畜等。根据了解的情况,村民所占超过标准的用地从责任田中扣除,在规划中,我们将这部分用地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操作。

9、设施配套情况(1)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道路设施:村内有入境公路一条,为亲情路,路面宽5米,沥青路面;村内支路没有形成路网,巷道宽度一般为2-4米,为泥土路面,部分伴以砂石铺装。

给水、排水设施:目前全村有两处供水设施,一处为刘家院内的水井,可以提供20户村民使用;另一处位于前孤家子西侧的方塘内,井深50米,水量充足,水质也不错,但因涉及铺设管道等费用问题一直没有使用。现各农户均自行打井取水。

刘家院有自己的排水暗渠,村内其他部分均为明沟排水。村内没有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雨水依靠道路旁的明沟收集排放,生活污水、养殖污水基本就地排放。

电力、电信设施:村内现有变压器3台,均为35kv,沿主要道路布设,一屯一个。村内采用电表出户的方式,基本是两户一个统一的电表箱,均悬挂在户外的电线杆上,年总用电量为18000度。

村内电信线路引自xxx电信支局,电话已经接入到户。村内电话共有80多门,没有有线电视和宽带网络。

供热、燃气设施:xxx村民住宅冬季采暖主要以秸秆为燃料的火炕取暖,秸杆在庭院门口到处堆放,阻碍交通,污染环境。燃气目前以液化气罐为主,并没有全部普及,只有少数村民家中使用,而且灌气十分不方便。

环卫设施(垃圾收集、公共厕所):村内无垃圾收集点及垃圾箱,街道上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堆放,阻碍交通,污染环境。村内环境脏乱差。

农户以旱厕为主,有非常简易的公共厕所2处,卫生条件极差。防灾设施:xxx内目前没有防灾设施。

10、村庄建筑情况(1)农民住宅情况

xxx内大部分村民住宅的主体结构都比较完整,采用砖石等混合结构,建筑外观装饰也较完整。只有少数的村民住宅主体结构有较明显的损坏,采用砖木等结构,建筑外观陈旧。村内各家院落的围墙和大门与建筑年代不一致,形式各异,好坏不一。

xxx的村委会为2004年的二层建筑,建筑质量良好。小学为2002年的一层建筑,建筑质量良好。刘家院为本世纪初的三层建筑,带有附属用房,整个院落环境优美,建筑质量优良。

第二节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宅基地面积偏大

农宅空间分布散,个别住户庭院较大,建筑密度低,间杂闲置地、空置房及畜舍,布局自然无序,功能混杂,利用率低,土地资源浪费。

村民无集中活动场所,村民社会生活单调;破损的围墙、路障、堆肥、秸杆杂乱无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中环境。

3、硬化路面少

村内除亲情路为硬化路面外,其余均没有,道路系统不完善,没有路灯;路面除亲情路路况良好外,其余路面质量均很差,以碎石路面和泥结石路面为主。

4、管线布局不完善

(1)给水现状:村民生活生产用水均取用地下水源,每户村民家均设有取水井,经过水泵或人力提升至户内供人畜饮用。

(2)排水现状:村内的亲情路两侧有排水明沟,其他道路两侧无排水设施,雨水及生活污水自然排放,雨天淤泥,夏天蚊蝇滋生。流经村内的河流为季节河,没有必要的防护措施,大部分污染物直接流入,破坏水环境,还没有发现严重污染现象。

5、环卫设施匮乏

村内无垃圾收集点及垃圾箱,垃圾随意排放,主要是生活垃圾,基本没有清理措施,有一定污染。只有一处厕所勉强可以称为公共厕所,位置比较隐蔽,给路人及外来人口带来许多不便。

6、居住用地与禽畜圈舍用地、种植用地相互混杂

村内各类用地布局混乱。xxx养殖的禽畜比较丰富,但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村民大多饲养猪、鸡、羊、貉子、牛、蜜蜂等。养殖禽畜的各种设备直接堆放在庭院中或是在庭院门口,并且家禽家畜产生的粪便随处可见,严重污染村庄环境,影响村民健康。

部分村民在庭院前后种植农作物,居住用地与种植用地相互混杂,居住用地间夹杂着大量的使用效率低的种植用地,导致居住用地分散、浪费、无序,致使土地利用低效。

7、燃料利用不合理

居民分散取暖,绝大部分村民使用的燃料以柴草、桔杆为主,能耗大,没有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时排放后的气体对环境有一定影响。

8、村内缺少商业服务设施、文化站、老年活动中心、托幼及绿地广场等公共设施,不能满足新农村村民的生活要求。

9、第二产业基本没有,第三产业只是处于萌芽阶段极不成熟。

第三节 现状分析

1.优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省政府2011年7月下发《关于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统筹开展村庄整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根本上克服脏乱差状况,形成社会秩序稳定、村容村貌整洁,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步骤和途径。

4、挑战及对策

xxx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周边村屯的挑战和压力,区域竞争压力大。因此要力争减少村民的负担,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多渠道引进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培养和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适合本地区的产品,并使其形成一定的规模,在此基础上做好各种宣传工作,减少中间环节,增加村民收入。

第三章 规划依据、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一节 规划依据

1、国务院《城乡规划法》(2008.1)

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3、建设部《村镇规划标准》(2000.2)

4、建设部《村庄规划编制办法》(2000.2)

5、建设部《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2005〕174号

6、安徽省建设厅《安徽省村庄整治技术导则》

7、《xxx镇总体规划》

8、国家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与规范

第二节 规划指导思想

1、城乡一体化的乡村发展思想。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化的发展模式,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措施;实行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村企互动的操作模式;最终达到城乡发展共生、共荣的目的。

2、农民自主、自助的思想。对农民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措施,贯彻农民决策自主,农民发展自助的指导思想,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权利,同时克服其自身惰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形成真正的新农村建设。

3、乡村发展适当集中的思想。利用一切有利的村落发展动力,适时诱导村落建设、产业布局、土地利用适当集中,以利于服务设施配套、节约土地资源、方便农民生活等。

5、保护地区文化的思想。新农村建设不仅是物质建设和经济建设,它还是一场精神文化建设,这种建设在塑造崭新的精神面貌的同时也必须将乡村的地域文化传承下去。

第三节 规划整治原则

1、规划先行,统筹安排。

按照统一规划中心村和加快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村庄规划编制要始终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等规划相衔接。村庄规划的生活、生产区布局合理,体现乡村特点,做到实用性与前瞻性相统一。规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调整与修订规划必须按程序报批。

2、尊重村民意愿,遵循村镇建设规律。

强调村民参与原则,对规划每一步成果征求村民意见;农民自愿,因地制宜。深入宣传实施整治工程是党和政府的利民之举,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投入工程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做到量力而行,因地制宜。

3、以民为本,整体推进。

以人为本,重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完善村庄管理制度等村规民约,整体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

4、保护生态,协调发展。

村庄整治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实行田、林、路、河、住房、供水、排污等综合治理。与土地整理结合起来,集约利用土地。与产业开发等结合起来,改善投资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治理规划要根据本村经济实力和当地特色,通过调查了解当地的习俗民风,确定治理的重点内容。立足现状,降低实施启动难度。主要以农村垃圾的集中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以及村庄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以环境治理为主体,以卫生洁化为重点,改路、改水、改厕、改房全面推进,实行硬化、净化、亮化、美化、生态化。

6、分类指导、体现特色

根据翔实的现状调研和摸底,对于现状村镇建筑和环境景观进行评价分类,分级整治,增强整治工作的可操作性。归纳总结村庄特色,建筑风貌整治尊重地方文化传统。

7、各方支持,密切协作。

建立集体和农民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社会各方力量支持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有效机制。也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外来投资参与建设。明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任务,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扶持力度。与村庄改造相结合,与国家引导性资金政策相结合。

8、建立机制,民主监督

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制度约束,制订环境卫生保洁和绿化养护等乡规民约,做到制度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防止农村“脏乱差”现象反弹。同时治理规划中要充分发挥村集体组织的作用,鼓励村民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确保环境治理项目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第四章 村庄建设整治思路与目标

第一节 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四清四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柴垛,改路、改水、改厕、改灶)为基本标准,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新产业,建立健全新组织,培育造就新农民,建设树立新作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以建设全面体现小康水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通过环境整治和村庄建设,使该村面貌取得显著改观。

1、土地的整和

节约土地,根据农村现状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户均宅基地面积,因为要彻底改变农村现状宅基地过大的实际情况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从土地制度改革还是农民的心理承受能力,短期内都达不到规范所要求的指标标准,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上予以充分的考虑,循序渐进地推动新农村的建设。xxx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土地的整和为主,充分利用前xxx内的闲置用地,通过与后孤家子和汤家屯的土地置换,合理布置村庄的建设用地,做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环境优美。

通过居住用地的调整和村庄废弃地的整理,使得村庄居民住宅建筑用地相对集中,将后孤家子和汤家屯的住户向前孤家子搬迁,置换出的土地则可以作为产业用地,大力发展养殖业,形成养鸡养猪基地,这样既做到人畜分离又可以充分发挥产业规模优势,做大做强养殖业使其成为村庄发展的支撑产业。将村内的河道进行绿化,形成自由开发式的绿地系统,美化村庄环境。

2、产业调整与发展模式

1)

差异化农业:“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2)

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

3)

4)

品牌农业:注册农业产品商标,将一般性农业产品提升为独具特色的地域品牌产品,建立地区合作双赢的模式:地区的名片和保护地区农业利益的王牌,可以提升产品的价值,以统一的力量、明确的意志快速进入周边市场。

5)

规模化农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适当引导,让农民自愿选择,走农户自主合作的道路(也是农业的集中发展策略),发展规模化农业,降低经营成本,壮大经营规模,增加抗风险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将农民散乱的意志集中起来,使农民在农产品市场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6)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的可能,提高生产效率,结合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生产当中的信息化含量,使农业生产充分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

(ii)产业发展模式——比较好的两种产业发展模式:

“农工商经济联合体”:农村产业主要是乡村旅游、木材加工、能源生产、产品直销和农业机械出租以及其他多种经营活动。农户主要参与生产,企业主要从事营销,农户和企业相互结合组成利益联盟,形成“农工商经济联合体”,促进农业的发展。

成都的“村企互动”:就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在龙头企业与其所在村或基地所在村之间,建立有组织、经常性、紧密型的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优化信息、技术、管理、资金、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并以经济的联系和互动为发端,继而促进科学文化知识、市场竞争意识、民主管理理念等的相互交融,达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的。

二者共同点就是,将成熟的企业拉进来参与农业的市场营销,其好处是很明显的,一方面可以规避农民的市场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农业发展资金不足和农民经营管理素质有限的弊端。

因此,xxx也可以尝试这样的做法:联系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同该村农户签订长期的生产合作协议,将市场风险转嫁出去,同时,使农业生产同市场需求保持良好的衔接,也使农产品市场充分发挥龙头的作用。

第二节 规划基本目标

改善xxx的人居环境,解决村民最关心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要治理好村庄道路系统、排水系统,治理村容村貌,改善能源结构,使整治后的xxx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质达到标准,厕所卫生符合要求,排水沟渠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文化教育等基本得到保障,农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风尚得到有效改善。

1、建设用地布局合理;

2、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3、村庄风貌和谐;

4、村内主要道路铺装率100%,其他道路硬化率50%以上;

6、自来水普及率100%;

7、秸杆燃气推广率90%;

8、卫生厕所普及率100%;

9、收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1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小于15平方米。

第五章 村庄功能定位

d)禁止发展的区域和村庄

(4)按照村庄所处区位、产业特点以及现有建设基础、建房需求等多种因素,从城市化政策影响、产业特点、建设类型等角度划分可分为四种村庄环境治理类型,既提升型、拓展型、整治型、保护性。

(二)村庄定位

由xxx的现状可以确定孤家子为农业型中型基层村,从村屯分布、建设基础、建房需求、产业特点、建设类型等角度确定孤家子为以一产为主,发展基础弱,人口变化小,近期撤并难度较大,今后一定时期内仍将按照农村地区保留与发展的村庄。

(三)产业规划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二十字方针,其中“生产发展”就是要求农村发展必须要有产业的支撑,xxx的未来发展也必须寻求产业的支撑。

第一产业:目前xxx的第一产业主要以农经产品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现状xxx的种植业主要以玉米、花生为主,土地的收益率不理想。规划xxx的农业在解决好村庄居民口粮的基础上,副业生产以围绕“增加总量、提高效益”为目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规模型经济农业,加速实现农业产业化,建立优质主导产业和现代化农业,兴办集中的养殖业,建立养殖业基地,形成农产品优势产业群。养殖业是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推广“畜—沼—果—菜—粮”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生物质循环利用工程不可缺少的,是一举多得的产业,发展养殖业是极其必要的。xxx的养殖业有良好的基础,现状养殖的品种有猪、牛、羊、鸡、蜜蜂和貉子等,品种丰富,规划养殖业以“突出特色、规模发展”为目标,以养猪和鸡为主,力争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基地。

第二产业:适当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辅助型产业,本着集中布局,规模效应的原则,集中布置在产业用地内。

(四)经济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是建立优质主导产业和现代化农业,建立长效农民增收机制;远期目标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区域经济结构和农产品优势产业群。

第一节 建设范围

第二节 村庄用地规划与布局结构

以现状村庄用地布局为依据,规划确定xxx总体用地布局结构为:两带、三轴、四组团。

“两带”指的是沿村庄主要道路而成的商业与公共设施服务功能带。这两条功能带穿插位于居住与产业组团之间,在满足当地居民生活服务需求的同时,也为途径此地的外来游客提供了餐饮住宿服务。“三轴”指的是村庄的三条道路发展轴,分别是13省道、白缸线与云峰公路。这三条轴线是中心村发展的主要脉络。“四组团”指的是被13省道分隔而成的两个居住组团与两个产业组团。这四个组团是村庄居住、产业职能的体现,也是村庄用地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节 道路景观设计

1、街景立面设计

本次规划确定村庄重要道路沿线的街景立面应充分体现地方性、生态性与自然性。在满足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上,使整体道路沿线景观与周围生态自然的农田风光协调统一,相互融合。

设计与改造,如建筑屋顶的平改坡,沿街立面的女儿墙处理等等方式,使其充分体现地方传统建筑意味,并强调街景立面的连续性,强调沿线建筑的相互协调。

2、道路绿化设计

现状村庄道路沿线绿化空间缺乏,部分有道路绿化的路段也因为绿化设计形式的杂乱不一,而造成道路绿化效果零散缺乏整体性。

1、适地种植。道路绿化以乡土树种为主,结合经济作物种植。

2、突出特色。道路两侧的绿化设计应根据现状的绿化分布,选择常用的树种进行组团种植,以形成不同群落、不同季相的绿化景观特色。

3、追求宏观效果。村庄道路绿化设计在注重局部细节的同时,更应注重大尺度的规划布局,追求道路整体宏观效果,同时也注重与周边自然山水景观的相互协调。

4、注重季相变化。道路绿化设计应注重其持续性、季相变化特色,通过绿化配置时的相互搭配,从而达到不同季相变换、某一季相突出的景观效果。

3、道路设施设计

规划对村庄各类道路配套设施与环境设施进行完善的同时,强调设施的特色化,设施的材料、外观及设计手法均服从于村庄的整体风貌,突出自然与传统相互交融的设计风格。

1、标识牌、垃圾筒等道路设施可以以竹、木为材质,色彩采用深褐色、墨绿色为主。

2、路灯采用不等壁的钢管,灰色为主,在部分重点景观入口处,也可刷改为绿色。

3、对沿线的电力、电信线路进行整改,对部分离建筑较近的线路,在满足居民生活的前提下,可进行无杆架设的改造。对必需的电线杆也可进行刷绿的改造。

4、道路两侧的步行道铺装主要以硬质彩砖为主,局部道路沿线的临时停车位则可采用植草砖的形式。

第四节 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1、总体景观控制

及与水体外部空间的收放联系。规划通过在滨水绿地中设置卵石步行道、间插山石、雕塑等手法丰富景观,通过局部的收放处理来引入水脉,强化滨水景观对村庄的渗透。绿地的绿化设计应以灌木、花草等地被植物为主,并搭配部分的乔木,并采用常绿植物与落叶花木间种的形式,强调绿化形式上的节奏韵律和不同季相的景观变化。绿化植物应尽可能选择耐修剪、抗性强、色彩艳、观赏效果好的乡土树种为主,以形成滨水沿线富有层次的绿化空间,营建“树影婆娑、暗香浮动”的绿化效果。

第五节 景观小品设计

规划结合滨水绿地设置花坛、树盆、雕塑、桌椅等设施,并在部分步行道路沿线的开阔空间内设置桌椅、茶座,为游客提供休闲交往空间。规划建议统一村庄内部的路牌、门牌、交通简图、购物指南等指示标志的式样,制作材料应以竹、木等当地传统材料为主。局部地段的绿地空间内可设置部分小型景观小品,以营造气氛,雕塑小品设计尺度应接近真实,表现主题可就地取材,也可结合名人典故,应充分表现xxx山地人居的生活风貌。

第七章 建筑整治设计

第一节 建筑整治模式

规划根据对现状建筑层数、建筑质量的分析、评价,将村庄建筑分为保留、整治、拆除、新建四大类。根据不同的现状情况与不同的整治要求采取不同的保护与改造措施。

保留:指建设较新,且建筑质量与建筑风貌与周边整体景观较为协调的建筑。规划其建筑结构保持现状不动,只对其局部位置进行清洗、更换,并增配市政设施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整治:指对建筑质量较好,但风貌较差的建筑,规划对其立面形式、外墙色彩、屋顶扶手形式等按照当地传统风貌特征进行改造,尤其是13省道沿线等重要位置的建筑。规划主要采取屋顶平改坡、增高山墙、增设女儿墙等改造方式。

拆除:指违章搭建或原先没有后来增建的,严重影响村庄整体风貌的建筑,以及对现状保存状况较差的,特别是部分重要道路沿线的建筑,应予以立即拆除。并妥善安置搬迁居民及单位,拆迁地段可改作道路、绿化等公共空间用地。

新建:指村庄内的居民住宅新村建筑以及部分可新建建筑的空地内的新建建筑。规划新建建筑形式、风格应充分体现传统地方特色,与村庄的整体风貌相协调。

第二节 建筑要素设计

规划对构成建筑外部形象和外部景观的门、窗、屋顶、墙体等构件,按照不同的现状特点和设计要求对应采取相应的整治改造措施。

门窗:规划对13省道、白缸线等重要沿线的建筑门窗,要求其采用地方传统材料重新修缮,并按当地传统特色进行构件与设计,力求与村庄风貌相协调。

屋顶:规划对13省道、白缸线等重要沿线的建筑屋顶进行改造,对影响风貌的现代结构屋顶要求其使用传统材料进行平改坡的设计,体现地方特色。

墙体:对13省道、白缸线等重要沿线的建筑墙体,规划要求按地方传统特色进行修缮,采用增高山墙或增设女儿墙的设计手法,并重视对线脚、花饰等细部进行装饰,使其能充分体现建筑原有风貌和特色。

第三节 建筑色调控制

石、青砖、小青瓦等材料为主。

第四节 建筑高度控制

现状沿线建筑以二~三层为主,局部有建筑为四~五层。规划尽量延续其现状的空间格局,按照中低边高的原则,确定整体空间轮廓,严格控制道路沿线部分景观视廊内的建筑高度。原则上村庄建筑层次控制为三层,特殊公共建筑层数控制不超过五层。

第五节 建筑形态控制

现状道路沿线有部分新建住宅建筑,其建筑形式与周边传统建筑形式不符。规划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这部分建筑的形式进行整治,对部分重要节点处的建筑,规划控制其屋顶形式为坡屋顶,建筑体量应轻盈秀丽,不宜过大。村庄新建建筑应从传统山地民居形态中进行提炼和概况,借鉴传统民居的建筑符号。

第一节 给水工程规划

一、给水方式

现状xxx居民仍以地下水供水为主。依据村庄建设规划,xxx应逐步进行给水管网的设置,待条件成熟便纳入镇区供水管网。村庄建设规划确定xxx规划人口为2500人,最高日生活用水量标准按200升/人·日计,公建用水按村民生活用水量的15%计,未预见用水量按总用水量的10%计,则规划预测村庄最高日用水量为630吨。

二、管网设置

规划沿村庄主要道路敷设dn100-dn300不等的给水管。

第二节 排水工程规划

一、排水体制

规划村庄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

二、污水体系

依据村庄建设规划,规划在村庄东侧、北侧两处公共绿地内分别设置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村庄的生活污水经管道统一收集后,送至污水处理设施经处理后排入河道。预测村庄污水量为生活用水量的80%,为500吨。规划沿村庄主要道路敷设φ200-φ300不等的污水管网。

三、雨水系统

规划沿村庄主要道路铺设d300-d400雨水管,雨水经雨水管收集后就近排入浒溪。

雨水量计算参考以下公式:

3448.69(1+0.857lgp)q=

q=ψqf(升/秒)

ψ:设计径流系数,取0.6 f:设计汇水面积

第三节 电力工程规划

一、电源规划

依据村庄建设规划,预测xxx居民总用电负荷约为4000kw。规划于司山小学东侧新建35kv变电站一处,由其引出0.22/0.38kv电力线对村庄供电。

二、线路敷设方式

10kv和0.22/0.38kv电力线均采用架空敷设。

第四节 电信工程规划

依据村庄建设规划,规划保留现状邮电所,以现有电信设施为基础,完善村内有线电视、电信、有线广播及宽带业务,电信线沿路架设。预计全村电话总门数为800门。模块室设置在村庄现有邮电所内。规划地段内设置有线电视、电信、有线广播及宽带业务,线路从村内邮电所接入,沿路架设。

第五节 环卫设施规划

依据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实行垃圾袋收集,规划结合农贸市场设置垃圾收集站一处,占地面积不小于40平方米。规划村庄主要道路沿线及内部增设垃圾箱,并建立村庄卫生清洁队。此外,结合村庄公建设置水冲式公共厕所两座,占地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

第六节 消防工程规划

根据《安庆市新农村建设村庄消防规划编制要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合理”的原则,对村庄内部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给水、消防车通道进行合理的布局。

级、相互毗连的建筑密集区应统一改造,拆除部分严重影响消防的旧建筑,增大建筑间距。确有困难的,应积极采取防火分隔、开辟消防通道,改善用火、用电条件,增设消防水源和室内小型消防器材,逐步改善消防安全条件。

如无特殊要求,规划严禁改变村庄住宅建筑使用功能,原则上不得在住宅建筑中混杂工业、仓储功能。各新建建筑必须按照规划设计要求施工,不得随意缩小间距和随意在建筑山墙开窗,以免造成消防隐患。确因实际条件限制需要缩小住宅山墙间距的,应当提高建筑耐火等级,并与周围建筑设置防火分隔。村庄内堆放柴草等易燃品距离建筑应不小于 10米。

对已存在的居住、生产功能混杂的建筑,应尽快根据建筑原设计使用功能整改,消除消防隐患。规划村庄内部的消防车道应与村庄交通道路合设,道路净宽不应小于3.5米,路面条件及其地下管道、暗沟等应能承受消防车压力。道路上空遇有管道、栈桥、横幅等障碍物时,其净高应不小于4米。尽端式消防车通道应设置面积不小于12×12米的回车场地或回车道。

规划村庄内部设置一定数量的消防栓,确保服务整个村庄。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l16-87规定,室外消防一次灭火用水量为10升/秒,同一时间火灾次数为一次,用水时间为3小时,消防用水与生活用水同管供给。按照防火规范不超过120米间隔设置市政消火栓,离建筑外墙不小于2米,与道路间距不宜超过5米。消火栓采用地上式,沿村内主要道路布置。保护天然消防水源(浒溪及村内水塘),其附近设置消防泵取水平台,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且设有直接通向吸水面的台阶,其保护半径不宜超过150米;建立志愿或义务等形式的业余消防队,其消防队员5人左右。

规划结合村委会办公楼安排存放器材装备、值班办公的场所,配备出警需要的消防水带、水枪、分水器、消防梯、燃料及通讯器材、个人防火装备。

第七节 防洪工程规划

司山地处山区,易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影响村庄防洪的主要河流为浒溪。

一、防洪标准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司山的实际情况,本地防洪重点是山洪,本着防冲不防淹的原则,规划村庄20年一遇洪水位,排涝标准采用10年一遇。

二、防洪措施

根据司山的实际情况,规划采用“蓄泄结合”的治理措施,结合镇域内进行治理,加强对上游山区水库的利用,合理调蓄水库的水位,充分发挥水库在防洪中的作用。下游地区则疏河导流,整治、疏浚河道,严禁向河道垃圾及废土废渣。同时应加强原有防洪水利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并联系镇区的防洪措施对主要河道进行拓宽疏浚,加固驳岸,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免受损失。

第一节 建设步骤与实施方法

1、道路建设要先与住宅建设,最好同期进行。

2、为避免重复建设及减少对住户的影响,宅间绿化应尽可能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但因考虑到建设能力和资金财力,宅间植被建设可稍后进行。

3、各个住区的公共绿地建设可在道路及住宅建设基本成形之后进行,这部分建设是整个规划区的建设最后一项内容也是居住环境绿化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财力状况分步实施。

第二节 政策措施

(一)倡导农民参与村庄建设规划与实施的过程

旁观者位置。否则将会大大抹煞村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自主性,使整个建设失去意义。

倡导村民积极参与的具体措施包括:

2、项目规划过程中要允许并鼓励村民发表意见和建议,相关规划与决策部门要充分重视村民意见,并及时做出调整及反馈。

3、项目决策与审批过程中要切实发挥村民代表的监督与制约作用,决策的通过需经村民代表表决签字。

4、建设实施过程中须发挥广大村民的监督作用,完善农村社区民主监督机制,使整个实施过程透明化、规范化。

(二)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

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同时,细化分解建设与整治任务,建立市镇村三级整治建设目标考核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并与干部的年终奖金挂钩,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

(三)分阶段有步骤的实施

根据xxx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潜力,在具体工作中,按照“先易后难、逐个突破”的原则,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规范化操作

专门制定资金管理、用地审批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建设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制度,明确补助范围和标准,规范审批程序和支付方式。用地指标实行核拨使用制度,按实核拨,严格审批,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五)大规模投入

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篇七

为全面贯彻实施省、市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好丽江市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工作。依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10]143号)及丽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意见(丽政发【2010】132号)的通知精神,我市于2011年全面启动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市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2011年全面完成我市村庄规划编制任务。现将我市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丽江市辖一区四县共有6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450个行政村,4452个自然村,行政村、自然村呈连片式、分散式、星点式分部在丽江市2•06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其中坝区、河谷地区村庄共1558个,占全市村庄数量的32%,其余3344个村庄处于半山区、山区,占全市村庄数量的68%,村庄分布面积广,地理单元复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滞后的问题,导致村庄规划管理无章可循,规划管理工作滞后。

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情况

1导小组办公室,不定期对各县(区)规划进度巡回检查指导,按月通报全市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完成情况。

(二)科学组织实施。规划对于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去年全市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结束后,我市立即启动全市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在充分听取意见及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把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分六个阶段进行,即制定实施方案、人员培训、收集基础资料、编制规划、审查报批、总结验收。根据上述任务和步骤,我们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分清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

(三)注重编制质量。在编制规划中,注重村庄建设标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和建设用地规模,综合考虑村庄公共安全与防灾能力,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和措施,紧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编制质量。同时各县(区)规范设计招标,明确由规划建设部门牵头,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招标设计单位。目前,中标设计单位已全部深入各县(区)开展村庄现状图测绘、基础资料收集等工作。

(四)加大投入力度。经费保障是顺利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前提。市政府为了确保今年全面完成任务,年初安排600万的村庄规划编制专项经费,各县(区)积极筹措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大了投入。

(五)严格考核奖惩。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年底按照村庄规划编制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对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规划编制任务的县(区),在有关会议上进行表彰,对未完成村庄规划编制任务的给予全市通报。

三、存在问题

标,细化责任,跟踪督查,确保年内完成村庄规划编制的任务,确保规划成果真正服务于村庄建设,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推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积极落实村庄规划编制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快村庄规划编制进度,加强对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提高村庄规划的质量。

二是强化村庄规划的组织实施。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建设的原则,依据村庄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步完善村庄内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建设,促进规划编制引导项目建设、项目建设依据规划实施的良性互动,提升村庄建设水平。

三是提高村庄规划的管理水平。各县(区)在接受乡镇报批村庄规划的同时建立完善村庄规划信息库,随时备查各地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同时,依据村庄规划,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发放和管理,逐步规范村庄建设行为。

2011年5月27曰

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篇八

为扎实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点工作,及时掌握工作动态,总结工作经验,宣传好典型,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督查指导机制,确保顺利完成新农村建设工作各项任务,特制定本督查方案。

(1)村民理事会组建和开展工作情况。

(2)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农村新社区建设规划编制与执行情况,重点是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执行,“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农民自治组织建设情况。

(3)农民自筹资金和农民投工投劳情况。

(4)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重点是改水、改厕、改路完成情况。

(5)环境卫生整治情况。重点是村庄绿化、改栏、改房、用洁净能源等相关情况。

(6)农村新社区建设和开展活动情况。重点是“一村一品”文化、农民自治长效机制建设;文化室、阅览室、休闲场所等文体场所建设和村点建设资金使用和帐务公开等情况。

2、督查乡镇(街道):

(1)组织推动工作情况。重点是领导力度、责任落实、激励奖惩机制建设等工作情况。

(2)资金配套和管理情况。重点是乡镇(街道)每个省定建设点不少于3万元配套资金和建设点资金报帐管理等情况。

(3)宣传培训工作开展情况。重点是理事会成员学习培训,新农村信息上报和媒体宣传等工作情况。

(4)档案资料工作情况。重点是档案收集、整理、存档和及时上报相关档案资料情况。

(5)储备点建设工作情况。重点是理事会建设,群众筹资,“三清三改”工作开展情况。

(6)原有省定建设点巩固完善情况。重点是“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和村民自治长效机制建设情况。

1、领导督查:通过全市领导干部流动现场会,农业农村工作流动现场会,新农村建设流动现场会,市领导到新农村建设点调研、指导工作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督查。

2、联合督查:由市委、市政府抽调市直相关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每年开展不少于三次的联合督查,并向全市发出相应的督查通报。

3、常规性督查:由市新村办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部分人员组成督查组,开展常规性督查,做到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排队,一月一通报,半年一小结,年终总考核。

4、重点督查:在建设点建设的各个阶段,市新村办要组织不定期的就某一项或几项工作开展情况(完成情况)进行单项重点督查。

1、督查组工作人员要深入建设点和农户,了解和掌握各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真实情况,总结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挖掘典型,提炼升华;发现问题,帮助解决。督查结束后,要及时形成汇报材料,集中汇总,及时报告和反缋。

2、乡镇(街道)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查摆原因,制定相应措施,及时抓紧整改。

3、市新村办要及时汇总督查情况,印发督查通报并存档,作为年度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考评的主要依据。

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篇九

第一章 前沿

第一节 编制背景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5句话20个字的要求,不仅包含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包含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综合概念。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它直接关系到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村经济持续繁荣,关系到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全面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问题。

2、安徽省关于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的意见

省政府2011年7月下发《关于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统筹开展村庄整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意见指出,要按照”规划先行,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尊重民意,量力而行;分类指导,体现特色”的基本原则,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和农村清洁工程,稳步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十二五”期间,以“最困难群众、最危险房屋”的农房改造为重点,完成全省54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建设为抓手,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示范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不低于70%;加快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在全省1000个乡镇建立以“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为主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逐步实现全省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在农村危房改造集中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村、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点、皖北采煤塌陷区、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点、重点景区、历史文化名村、产业特色村及其他具备条件的中心村,依据规划,组织实施农房整修、道路硬化、改水改厕、环境卫生、植树绿化等工作,促进全省万村居住环境逐步改善。

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检验标准,就是有规划和有政策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即要努力促使农村从根本上克服脏乱差状况,使其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形成社会秩序稳定、村容村貌整洁的新面貌。

第二节 村庄整治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现状概况与分析

第一节 现状概况

1、地理位置

xxxxxxxxxxxx位于xxx西南部,沿县道045线向西北方向走近五公里,到达前xxxxxxxxx,交通便利。距安庆市区约35公里。xxxxxx下辖5个村民组,村域总面积791.9 公顷。

2、自然条件

xxx地势较平坦。一条季节河流从前xxx中心位置流过,村南侧也有一条季节性河流,与南侧山体形成自然分界线。地下水丰富,水质好。林木资源丰富,以果树、槐树、榆树和松树为主。土质极差,年降水量不足350毫米。全村有坡耕地2145亩,主要依赖种植水稻,棉花等农作物为主。

3、产业现状

xxx的产业目前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 养殖业以养猪、鸡为主。村域范围内目前还没成规模的工业企业和服务行业。

4、人口与劳动力现状

xxx为行政村xxxxxx的一个自然村,2011年现状人口共有130户,户籍人口512人,户均人口数为3.94人,实际居住人口为530人,男女性别比为100:101。其中劳动力总数为230人。

从xxx的人口年龄构成可以看出,目前该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当高,达到49.06%,17岁以下人口数占总数的7.36%,不到十分之一。

总结以上几组数据分析,xxx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且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xxx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距xxx比较远,且交通不便,村屯分散,没有形成一定的人口规模,村域内无优势产业。

5、农民收入情况

xxx2011年人均年纯收入600元,与安庆市大岭村人均年纯收入3838元、凌海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958元和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娘娘宫人均年纯收入4419元的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综合经济实力处在很低的水平。

6、居民点现状分布

较平均。

7、土地使用情况

xxx村域用地总面积为791.9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00.38公顷,全部为旱田,园地10公顷,林地71.6公顷,滩涂用地21.9公顷,荒草地476公顷,未利用土地2.9公顷,村庄建设用地面积为9.12公顷。其中宅基地面积8.37公顷,占村庄建设用地的91.78%,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72平方米。

8、宅基地现状情况

xxx现状宅基地情况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刘家院为代表的被市民买下作为别墅性质的宅基地,另一种是纯粹村民的宅基地。刘家院占地9200平方米,村民审批的宅基地尺寸是“前四丈后一丈”即宅前13米左右宅后4米左右。部分村民的宅基地有不同程度的向四周占用土地的现象,其中有的宅基地面积达到1100平方米。最小的宅基地基本面积也达到300平方米,人均宅基地面积远远超出国家的有关标准。其中宅基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用于住房及附属用房的建设,余下部分作为各家自用的菜地和饲养家禽牲畜等。根据了解的情况,村民所占超过标准的用地从责任田中扣除,在规划中,我们将这部分用地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操作。

9、设施配套情况(1)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道路设施:村内有入境公路一条,为亲情路,路面宽5米,沥青路面;村内支路没有形成路网,巷道宽度一般为2-4米,为泥土路面,部分伴以砂石铺装。

给水、排水设施:目前全村有两处供水设施,一处为刘家院内的水井,可以提供20户村民使用;另一处位于前孤家子西侧的方塘内,井深50米,水量充足,水质也不错,但因涉及铺设管道等费用问题一直没有使用。现各农户均自行打井取水。

刘家院有自己的排水暗渠,村内其他部分均为明沟排水。村内没有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雨水依靠道路旁的明沟收集排放,生活污水、养殖污水基本就地排放。

电力、电信设施:村内现有变压器3台,均为35kv,沿主要道路布设,一屯一个。村内采用电表出户的方式,基本是两户一个统一的电表箱,均悬挂在户外的电线杆上,年总用电量为18000度。

村内电信线路引自xxx电信支局,电话已经接入到户。村内电话共有80多门,没有有线电视和宽带网络。

供热、燃气设施:xxx村民住宅冬季采暖主要以秸秆为燃料的火炕取暖,秸杆在庭院门口到处堆放,阻碍交通,污染环境。燃气目前以液化气罐为主,并没有全部普及,只有少数村民家中使用,而且灌气十分不方便。

环卫设施(垃圾收集、公共厕所):村内无垃圾收集点及垃圾箱,街道上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堆放,阻碍交通,污染环境。村内环境脏乱差。

农户以旱厕为主,有非常简易的公共厕所2处,卫生条件极差。防灾设施:xxx内目前没有防灾设施。

10、村庄建筑情况(1)农民住宅情况

xxx内大部分村民住宅的主体结构都比较完整,采用砖石等混合结构,建筑外观装饰也较完整。只有少数的村民住宅主体结构有较明显的损坏,采用砖木等结构,建筑外观陈旧。村内各家院落的围墙和大门与建筑年代不一致,形式各异,好坏不一。

xxx的村委会为2004年的二层建筑,建筑质量良好。小学为2002年的一层建筑,建筑质量良好。刘家院为本世纪初的三层建筑,带有附属用房,整个院落环境优美,建筑质量优良。

第二节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宅基地面积偏大

农宅空间分布散,个别住户庭院较大,建筑密度低,间杂闲置地、空置房及畜舍,布局自然无序,功能混杂,利用率低,土地资源浪费。

村民无集中活动场所,村民社会生活单调;破损的围墙、路障、堆肥、秸杆杂乱无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中环境。

3、硬化路面少

村内除亲情路为硬化路面外,其余均没有,道路系统不完善,没有路灯;路面除亲情路路况良好外,其余路面质量均很差,以碎石路面和泥结石路面为主。

4、管线布局不完善

(1)给水现状:村民生活生产用水均取用地下水源,每户村民家均设有取水井,经过水泵或人力提升至户内供人畜饮用。

(2)排水现状:村内的亲情路两侧有排水明沟,其他道路两侧无排水设施,雨水及生活污水自然排放,雨天淤泥,夏天蚊蝇滋生。流经村内的河流为季节河,没有必要的防护措施,大部分污染物直接流入,破坏水环境,还没有发现严重污染现象。

5、环卫设施匮乏

村内无垃圾收集点及垃圾箱,垃圾随意排放,主要是生活垃圾,基本没有清理措施,有一定污染。只有一处厕所勉强可以称为公共厕所,位置比较隐蔽,给路人及外来人口带来许多不便。

6、居住用地与禽畜圈舍用地、种植用地相互混杂

村内各类用地布局混乱。xxx养殖的禽畜比较丰富,但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村民大多饲养猪、鸡、羊、貉子、牛、蜜蜂等。养殖禽畜的各种设备直接堆放在庭院中或是在庭院门口,并且家禽家畜产生的粪便随处可见,严重污染村庄环境,影响村民健康。

部分村民在庭院前后种植农作物,居住用地与种植用地相互混杂,居住用地间夹杂着大量的使用效率低的种植用地,导致居住用地分散、浪费、无序,致使土地利用低效。

7、燃料利用不合理

居民分散取暖,绝大部分村民使用的燃料以柴草、桔杆为主,能耗大,没有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时排放后的气体对环境有一定影响。

8、村内缺少商业服务设施、文化站、老年活动中心、托幼及绿地广场等公共设施,不能满足新农村村民的生活要求。

9、第二产业基本没有,第三产业只是处于萌芽阶段极不成熟。

第三节 现状分析

1.优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省政府2011年7月下发《关于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统筹开展村庄整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根本上克服脏乱差状况,形成社会秩序稳定、村容村貌整洁,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步骤和途径。

4、挑战及对策

xxx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周边村屯的挑战和压力,区域竞争压力大。因此要力争减少村民的负担,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多渠道引进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培养和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适合本地区的产品,并使其形成一定的规模,在此基础上做好各种宣传工作,减少中间环节,增加村民收入。

第三章 规划依据、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一节 规划依据

1、国务院《城乡规划法》(2008.1)

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3、建设部《村镇规划标准》(2000.2)

4、建设部《村庄规划编制办法》(2000.2)

5、建设部《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2005〕174号

6、安徽省建设厅《安徽省村庄整治技术导则》

7、《xxx镇总体规划》

8、国家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与规范

第二节 规划指导思想

1、城乡一体化的乡村发展思想。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化的发展模式,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措施;实行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村企互动的操作模式;最终达到城乡发展共生、共荣的目的。

2、农民自主、自助的思想。对农民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措施,贯彻农民决策自主,农民发展自助的指导思想,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权利,同时克服其自身惰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形成真正的新农村建设。

3、乡村发展适当集中的思想。利用一切有利的村落发展动力,适时诱导村落建设、产业布局、土地利用适当集中,以利于服务设施配套、节约土地资源、方便农民生活等。

5、保护地区文化的思想。新农村建设不仅是物质建设和经济建设,它还是一场精神文化建设,这种建设在塑造崭新的精神面貌的同时也必须将乡村的地域文化传承下去。

第三节 规划整治原则

1、规划先行,统筹安排。

按照统一规划中心村和加快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村庄规划编制要始终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等规划相衔接。村庄规划的生活、生产区布局合理,体现乡村特点,做到实用性与前瞻性相统一。规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调整与修订规划必须按程序报批。

2、尊重村民意愿,遵循村镇建设规律。

强调村民参与原则,对规划每一步成果征求村民意见;农民自愿,因地制宜。深入宣传实施整治工程是党和政府的利民之举,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投入工程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做到量力而行,因地制宜。

3、以民为本,整体推进。

以人为本,重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完善村庄管理制度等村规民约,整体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

4、保护生态,协调发展。

村庄整治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实行田、林、路、河、住房、供水、排污等综合治理。与土地整理结合起来,集约利用土地。与产业开发等结合起来,改善投资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治理规划要根据本村经济实力和当地特色,通过调查了解当地的习俗民风,确定治理的重点内容。立足现状,降低实施启动难度。主要以农村垃圾的集中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以及村庄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以环境治理为主体,以卫生洁化为重点,改路、改水、改厕、改房全面推进,实行硬化、净化、亮化、美化、生态化。

6、分类指导、体现特色

根据翔实的现状调研和摸底,对于现状村镇建筑和环境景观进行评价分类,分级整治,增强整治工作的可操作性。归纳总结村庄特色,建筑风貌整治尊重地方文化传统。

7、各方支持,密切协作。

建立集体和农民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社会各方力量支持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有效机制。也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外来投资参与建设。明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任务,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扶持力度。与村庄改造相结合,与国家引导性资金政策相结合。

8、建立机制,民主监督

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制度约束,制订环境卫生保洁和绿化养护等乡规民约,做到制度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防止农村“脏乱差”现象反弹。同时治理规划中要充分发挥村集体组织的作用,鼓励村民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确保环境治理项目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第四章 村庄建设整治思路与目标

第一节 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四清四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柴垛,改路、改水、改厕、改灶)为基本标准,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新产业,建立健全新组织,培育造就新农民,建设树立新作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以建设全面体现小康水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通过环境整治和村庄建设,使该村面貌取得显著改观。

1、土地的整和

节约土地,根据农村现状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户均宅基地面积,因为要彻底改变农村现状宅基地过大的实际情况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从土地制度改革还是农民的心理承受能力,短期内都达不到规范所要求的指标标准,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上予以充分的考虑,循序渐进地推动新农村的建设。xxx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土地的整和为主,充分利用前xxx内的闲置用地,通过与后孤家子和汤家屯的土地置换,合理布置村庄的建设用地,做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环境优美。

通过居住用地的调整和村庄废弃地的整理,使得村庄居民住宅建筑用地相对集中,将后孤家子和汤家屯的住户向前孤家子搬迁,置换出的土地则可以作为产业用地,大力发展养殖业,形成养鸡养猪基地,这样既做到人畜分离又可以充分发挥产业规模优势,做大做强养殖业使其成为村庄发展的支撑产业。将村内的河道进行绿化,形成自由开发式的绿地系统,美化村庄环境。

2、产业调整与发展模式

1)

差异化农业:“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2)

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

3)

4)

品牌农业:注册农业产品商标,将一般性农业产品提升为独具特色的地域品牌产品,建立地区合作双赢的模式:地区的名片和保护地区农业利益的王牌,可以提升产品的价值,以统一的力量、明确的意志快速进入周边市场。

5)

规模化农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适当引导,让农民自愿选择,走农户自主合作的道路(也是农业的集中发展策略),发展规模化农业,降低经营成本,壮大经营规模,增加抗风险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将农民散乱的意志集中起来,使农民在农产品市场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6)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的可能,提高生产效率,结合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生产当中的信息化含量,使农业生产充分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

(ii)产业发展模式——比较好的两种产业发展模式:

“农工商经济联合体”:农村产业主要是乡村旅游、木材加工、能源生产、产品直销和农业机械出租以及其他多种经营活动。农户主要参与生产,企业主要从事营销,农户和企业相互结合组成利益联盟,形成“农工商经济联合体”,促进农业的发展。

成都的“村企互动”:就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在龙头企业与其所在村或基地所在村之间,建立有组织、经常性、紧密型的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优化信息、技术、管理、资金、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并以经济的联系和互动为发端,继而促进科学文化知识、市场竞争意识、民主管理理念等的相互交融,达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的。

二者共同点就是,将成熟的企业拉进来参与农业的市场营销,其好处是很明显的,一方面可以规避农民的市场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农业发展资金不足和农民经营管理素质有限的弊端。

因此,xxx也可以尝试这样的做法:联系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同该村农户签订长期的生产合作协议,将市场风险转嫁出去,同时,使农业生产同市场需求保持良好的衔接,也使农产品市场充分发挥龙头的作用。

第二节 规划基本目标

改善xxx的人居环境,解决村民最关心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要治理好村庄道路系统、排水系统,治理村容村貌,改善能源结构,使整治后的xxx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质达到标准,厕所卫生符合要求,排水沟渠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文化教育等基本得到保障,农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风尚得到有效改善。

1、建设用地布局合理;

2、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3、村庄风貌和谐;

4、村内主要道路铺装率100%,其他道路硬化率50%以上;

6、自来水普及率100%;

7、秸杆燃气推广率90%;

8、卫生厕所普及率100%;

9、收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1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小于15平方米。

第五章 村庄功能定位

d)禁止发展的区域和村庄

(4)按照村庄所处区位、产业特点以及现有建设基础、建房需求等多种因素,从城市化政策影响、产业特点、建设类型等角度划分可分为四种村庄环境治理类型,既提升型、拓展型、整治型、保护性。

(二)村庄定位

由xxx的现状可以确定孤家子为农业型中型基层村,从村屯分布、建设基础、建房需求、产业特点、建设类型等角度确定孤家子为以一产为主,发展基础弱,人口变化小,近期撤并难度较大,今后一定时期内仍将按照农村地区保留与发展的村庄。

(三)产业规划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二十字方针,其中“生产发展”就是要求农村发展必须要有产业的支撑,xxx的未来发展也必须寻求产业的支撑。

第一产业:目前xxx的第一产业主要以农经产品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现状xxx的种植业主要以玉米、花生为主,土地的收益率不理想。规划xxx的农业在解决好村庄居民口粮的基础上,副业生产以围绕“增加总量、提高效益”为目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规模型经济农业,加速实现农业产业化,建立优质主导产业和现代化农业,兴办集中的养殖业,建立养殖业基地,形成农产品优势产业群。养殖业是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推广“畜—沼—果—菜—粮”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生物质循环利用工程不可缺少的,是一举多得的产业,发展养殖业是极其必要的。xxx的养殖业有良好的基础,现状养殖的品种有猪、牛、羊、鸡、蜜蜂和貉子等,品种丰富,规划养殖业以“突出特色、规模发展”为目标,以养猪和鸡为主,力争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基地。

第二产业:适当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辅助型产业,本着集中布局,规模效应的原则,集中布置在产业用地内。

(四)经济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是建立优质主导产业和现代化农业,建立长效农民增收机制;远期目标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区域经济结构和农产品优势产业群。

第一节 建设范围

第二节 村庄用地规划与布局结构

以现状村庄用地布局为依据,规划确定xxx总体用地布局结构为:两带、三轴、四组团。

“两带”指的是沿村庄主要道路而成的商业与公共设施服务功能带。这两条功能带穿插位于居住与产业组团之间,在满足当地居民生活服务需求的同时,也为途径此地的外来游客提供了餐饮住宿服务。“三轴”指的是村庄的三条道路发展轴,分别是13省道、白缸线与云峰公路。这三条轴线是中心村发展的主要脉络。“四组团”指的是被13省道分隔而成的两个居住组团与两个产业组团。这四个组团是村庄居住、产业职能的体现,也是村庄用地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节 道路景观设计

1、街景立面设计

本次规划确定村庄重要道路沿线的街景立面应充分体现地方性、生态性与自然性。在满足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上,使整体道路沿线景观与周围生态自然的农田风光协调统一,相互融合。

设计与改造,如建筑屋顶的平改坡,沿街立面的女儿墙处理等等方式,使其充分体现地方传统建筑意味,并强调街景立面的连续性,强调沿线建筑的相互协调。

2、道路绿化设计

现状村庄道路沿线绿化空间缺乏,部分有道路绿化的路段也因为绿化设计形式的杂乱不一,而造成道路绿化效果零散缺乏整体性。

1、适地种植。道路绿化以乡土树种为主,结合经济作物种植。

2、突出特色。道路两侧的绿化设计应根据现状的绿化分布,选择常用的树种进行组团种植,以形成不同群落、不同季相的绿化景观特色。

3、追求宏观效果。村庄道路绿化设计在注重局部细节的同时,更应注重大尺度的规划布局,追求道路整体宏观效果,同时也注重与周边自然山水景观的相互协调。

4、注重季相变化。道路绿化设计应注重其持续性、季相变化特色,通过绿化配置时的相互搭配,从而达到不同季相变换、某一季相突出的景观效果。

3、道路设施设计

规划对村庄各类道路配套设施与环境设施进行完善的同时,强调设施的特色化,设施的材料、外观及设计手法均服从于村庄的整体风貌,突出自然与传统相互交融的设计风格。

1、标识牌、垃圾筒等道路设施可以以竹、木为材质,色彩采用深褐色、墨绿色为主。

2、路灯采用不等壁的钢管,灰色为主,在部分重点景观入口处,也可刷改为绿色。

3、对沿线的电力、电信线路进行整改,对部分离建筑较近的线路,在满足居民生活的前提下,可进行无杆架设的改造。对必需的电线杆也可进行刷绿的改造。

4、道路两侧的步行道铺装主要以硬质彩砖为主,局部道路沿线的临时停车位则可采用植草砖的形式。

第四节 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1、总体景观控制

及与水体外部空间的收放联系。规划通过在滨水绿地中设置卵石步行道、间插山石、雕塑等手法丰富景观,通过局部的收放处理来引入水脉,强化滨水景观对村庄的渗透。绿地的绿化设计应以灌木、花草等地被植物为主,并搭配部分的乔木,并采用常绿植物与落叶花木间种的形式,强调绿化形式上的节奏韵律和不同季相的景观变化。绿化植物应尽可能选择耐修剪、抗性强、色彩艳、观赏效果好的乡土树种为主,以形成滨水沿线富有层次的绿化空间,营建“树影婆娑、暗香浮动”的绿化效果。

第五节 景观小品设计

规划结合滨水绿地设置花坛、树盆、雕塑、桌椅等设施,并在部分步行道路沿线的开阔空间内设置桌椅、茶座,为游客提供休闲交往空间。规划建议统一村庄内部的路牌、门牌、交通简图、购物指南等指示标志的式样,制作材料应以竹、木等当地传统材料为主。局部地段的绿地空间内可设置部分小型景观小品,以营造气氛,雕塑小品设计尺度应接近真实,表现主题可就地取材,也可结合名人典故,应充分表现xxx山地人居的生活风貌。

第七章 建筑整治设计

第一节 建筑整治模式

规划根据对现状建筑层数、建筑质量的分析、评价,将村庄建筑分为保留、整治、拆除、新建四大类。根据不同的现状情况与不同的整治要求采取不同的保护与改造措施。

保留:指建设较新,且建筑质量与建筑风貌与周边整体景观较为协调的建筑。规划其建筑结构保持现状不动,只对其局部位置进行清洗、更换,并增配市政设施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整治:指对建筑质量较好,但风貌较差的建筑,规划对其立面形式、外墙色彩、屋顶扶手形式等按照当地传统风貌特征进行改造,尤其是13省道沿线等重要位置的建筑。规划主要采取屋顶平改坡、增高山墙、增设女儿墙等改造方式。

拆除:指违章搭建或原先没有后来增建的,严重影响村庄整体风貌的建筑,以及对现状保存状况较差的,特别是部分重要道路沿线的建筑,应予以立即拆除。并妥善安置搬迁居民及单位,拆迁地段可改作道路、绿化等公共空间用地。

新建:指村庄内的居民住宅新村建筑以及部分可新建建筑的空地内的新建建筑。规划新建建筑形式、风格应充分体现传统地方特色,与村庄的整体风貌相协调。

第二节 建筑要素设计

规划对构成建筑外部形象和外部景观的门、窗、屋顶、墙体等构件,按照不同的现状特点和设计要求对应采取相应的整治改造措施。

门窗:规划对13省道、白缸线等重要沿线的建筑门窗,要求其采用地方传统材料重新修缮,并按当地传统特色进行构件与设计,力求与村庄风貌相协调。

屋顶:规划对13省道、白缸线等重要沿线的建筑屋顶进行改造,对影响风貌的现代结构屋顶要求其使用传统材料进行平改坡的设计,体现地方特色。

墙体:对13省道、白缸线等重要沿线的建筑墙体,规划要求按地方传统特色进行修缮,采用增高山墙或增设女儿墙的设计手法,并重视对线脚、花饰等细部进行装饰,使其能充分体现建筑原有风貌和特色。

第三节 建筑色调控制

石、青砖、小青瓦等材料为主。

第四节 建筑高度控制

现状沿线建筑以二~三层为主,局部有建筑为四~五层。规划尽量延续其现状的空间格局,按照中低边高的原则,确定整体空间轮廓,严格控制道路沿线部分景观视廊内的建筑高度。原则上村庄建筑层次控制为三层,特殊公共建筑层数控制不超过五层。

第五节 建筑形态控制

现状道路沿线有部分新建住宅建筑,其建筑形式与周边传统建筑形式不符。规划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这部分建筑的形式进行整治,对部分重要节点处的建筑,规划控制其屋顶形式为坡屋顶,建筑体量应轻盈秀丽,不宜过大。村庄新建建筑应从传统山地民居形态中进行提炼和概况,借鉴传统民居的建筑符号。

第一节 给水工程规划

一、给水方式

现状xxx居民仍以地下水供水为主。依据村庄建设规划,xxx应逐步进行给水管网的设置,待条件成熟便纳入镇区供水管网。村庄建设规划确定xxx规划人口为2500人,最高日生活用水量标准按200升/人·日计,公建用水按村民生活用水量的15%计,未预见用水量按总用水量的10%计,则规划预测村庄最高日用水量为630吨。

二、管网设置

规划沿村庄主要道路敷设dn100-dn300不等的给水管。

第二节 排水工程规划

一、排水体制

规划村庄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

二、污水体系

依据村庄建设规划,规划在村庄东侧、北侧两处公共绿地内分别设置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村庄的生活污水经管道统一收集后,送至污水处理设施经处理后排入河道。预测村庄污水量为生活用水量的80%,为500吨。规划沿村庄主要道路敷设φ200-φ300不等的污水管网。

三、雨水系统

规划沿村庄主要道路铺设d300-d400雨水管,雨水经雨水管收集后就近排入浒溪。

雨水量计算参考以下公式:

3448.69(1+0.857lgp)q=

q=ψqf(升/秒)

ψ:设计径流系数,取0.6 f:设计汇水面积

第三节 电力工程规划

一、电源规划

依据村庄建设规划,预测xxx居民总用电负荷约为4000kw。规划于司山小学东侧新建35kv变电站一处,由其引出0.22/0.38kv电力线对村庄供电。

二、线路敷设方式

10kv和0.22/0.38kv电力线均采用架空敷设。

第四节 电信工程规划

依据村庄建设规划,规划保留现状邮电所,以现有电信设施为基础,完善村内有线电视、电信、有线广播及宽带业务,电信线沿路架设。预计全村电话总门数为800门。模块室设置在村庄现有邮电所内。规划地段内设置有线电视、电信、有线广播及宽带业务,线路从村内邮电所接入,沿路架设。

第五节 环卫设施规划

依据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实行垃圾袋收集,规划结合农贸市场设置垃圾收集站一处,占地面积不小于40平方米。规划村庄主要道路沿线及内部增设垃圾箱,并建立村庄卫生清洁队。此外,结合村庄公建设置水冲式公共厕所两座,占地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

第六节 消防工程规划

根据《安庆市新农村建设村庄消防规划编制要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合理”的原则,对村庄内部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给水、消防车通道进行合理的布局。

级、相互毗连的建筑密集区应统一改造,拆除部分严重影响消防的旧建筑,增大建筑间距。确有困难的,应积极采取防火分隔、开辟消防通道,改善用火、用电条件,增设消防水源和室内小型消防器材,逐步改善消防安全条件。

如无特殊要求,规划严禁改变村庄住宅建筑使用功能,原则上不得在住宅建筑中混杂工业、仓储功能。各新建建筑必须按照规划设计要求施工,不得随意缩小间距和随意在建筑山墙开窗,以免造成消防隐患。确因实际条件限制需要缩小住宅山墙间距的,应当提高建筑耐火等级,并与周围建筑设置防火分隔。村庄内堆放柴草等易燃品距离建筑应不小于 10米。

对已存在的居住、生产功能混杂的建筑,应尽快根据建筑原设计使用功能整改,消除消防隐患。规划村庄内部的消防车道应与村庄交通道路合设,道路净宽不应小于3.5米,路面条件及其地下管道、暗沟等应能承受消防车压力。道路上空遇有管道、栈桥、横幅等障碍物时,其净高应不小于4米。尽端式消防车通道应设置面积不小于12×12米的回车场地或回车道。

规划村庄内部设置一定数量的消防栓,确保服务整个村庄。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l16-87规定,室外消防一次灭火用水量为10升/秒,同一时间火灾次数为一次,用水时间为3小时,消防用水与生活用水同管供给。按照防火规范不超过120米间隔设置市政消火栓,离建筑外墙不小于2米,与道路间距不宜超过5米。消火栓采用地上式,沿村内主要道路布置。保护天然消防水源(浒溪及村内水塘),其附近设置消防泵取水平台,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且设有直接通向吸水面的台阶,其保护半径不宜超过150米;建立志愿或义务等形式的业余消防队,其消防队员5人左右。

规划结合村委会办公楼安排存放器材装备、值班办公的场所,配备出警需要的消防水带、水枪、分水器、消防梯、燃料及通讯器材、个人防火装备。

第七节 防洪工程规划

司山地处山区,易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影响村庄防洪的主要河流为浒溪。

一、防洪标准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司山的实际情况,本地防洪重点是山洪,本着防冲不防淹的原则,规划村庄20年一遇洪水位,排涝标准采用10年一遇。

二、防洪措施

根据司山的实际情况,规划采用“蓄泄结合”的治理措施,结合镇域内进行治理,加强对上游山区水库的利用,合理调蓄水库的水位,充分发挥水库在防洪中的作用。下游地区则疏河导流,整治、疏浚河道,严禁向河道垃圾及废土废渣。同时应加强原有防洪水利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并联系镇区的防洪措施对主要河道进行拓宽疏浚,加固驳岸,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免受损失。

第一节 建设步骤与实施方法

1、道路建设要先与住宅建设,最好同期进行。

2、为避免重复建设及减少对住户的影响,宅间绿化应尽可能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但因考虑到建设能力和资金财力,宅间植被建设可稍后进行。

3、各个住区的公共绿地建设可在道路及住宅建设基本成形之后进行,这部分建设是整个规划区的建设最后一项内容也是居住环境绿化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财力状况分步实施。

第二节 政策措施

(一)倡导农民参与村庄建设规划与实施的过程

旁观者位置。否则将会大大抹煞村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自主性,使整个建设失去意义。

倡导村民积极参与的具体措施包括:

2、项目规划过程中要允许并鼓励村民发表意见和建议,相关规划与决策部门要充分重视村民意见,并及时做出调整及反馈。

3、项目决策与审批过程中要切实发挥村民代表的监督与制约作用,决策的通过需经村民代表表决签字。

4、建设实施过程中须发挥广大村民的监督作用,完善农村社区民主监督机制,使整个实施过程透明化、规范化。

(二)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

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同时,细化分解建设与整治任务,建立市镇村三级整治建设目标考核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并与干部的年终奖金挂钩,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

(三)分阶段有步骤的实施

根据xxx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潜力,在具体工作中,按照“先易后难、逐个突破”的原则,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规范化操作

专门制定资金管理、用地审批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建设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制度,明确补助范围和标准,规范审批程序和支付方式。用地指标实行核拨使用制度,按实核拨,严格审批,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五)大规模投入

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篇十

同志们:

今天市普法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xx-x同志一行,亲临我县调研普法依法治理县工作,召开这次普法依法治县工作座谈会,主要是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推动我县普法依法治县工作。

参加今天座谈会的有:县委政法委书记王玉保同志、县政府副县长魏周菊同志,应邀参加座谈会的还有二十多家乡镇、县直部门、单位的分管领导,以及司法所所长。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有三项:一是县普法办主任吴永祥同志汇报我县“五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县工作情况;二是分别由参会的分管领导发言;三是由市普法办主任、市司法局局长xx-x同志做重要讲话。

下面进行第一项:

刚才县普法办主任吴永祥同志对全县普法依法治县工作进行了汇报,几位领导和同志结合各自实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就普法依法治县工作的一些做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和措施。这些意见和建议充分表明了对普法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对此表示感谢。

尤其是刚才x局长的讲话,从如何加强普法,建设法治永登;如何抓好普法,提升普法工作水平;如何改进工作,创新普法载体、如何创建法治县区等方面讲了很好的意见,对进一步做好我县普法依法治县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家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同志们,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自“五五”普法开展以来,在党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省市司法厅局的指导下,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要求,深入贯彻依法治县战略。在法治县(区)创建中,突出重点对象,以“百名领导干部进百所学校”法制宣传专项教育活动,推动“法律七进”活动的开展;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法治文化活动,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加大全社会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为推进永登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永登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这次市普法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在我县召开普法依法治县工作座谈会,充分证明了市普法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对我县普法依法治县工作的高度重视。

下面,就如何贯彻落实好x局长的讲话精神,如何落实好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加强和改进工作,再提三点要求。

一是要认真传达会议精神。各单位参加会议的领导要向党委主要领导和单位一把手进行专题汇告,要将这次座谈会的好的经验和意见建议,特别是x局长的讲话精神,向本单位作好传达,要结合本乡镇、本单位实际,认真讨论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很好地落实《普法依法治理考核评估体系》、《“五五”普法规划目标任务分解》,扎扎实实地落实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各项工作措施,推动本单位、本行业、本地方的依法治理工作,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素质,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切实推动本乡镇、本单位法治建设。

二是要积极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在座的各乡镇、单位都是“法律七进”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因此要借鉴好的工作经验,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宗教场所活动,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进一步增强宪法和法律意识,增强权利与义务、责任相一致意识,引导广大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和单位依法管理、依法办事,进一步提高全县法治化管理水平。在活动实践中,坚持做好“七个结合”,即:将“法律进机关”与依法行政结合起来,将“法律进乡村”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将“法律进社区”与构建和谐社区结合起来,将“法律进学校”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将“法律进企业”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相结合,将“法律进单位”与日常学习相结合,将法律进宗教场所与尊教爱教结合起来,通过七个结合,深入推进“法律七进”,使法律真正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生活。

三要积极营造推进法治永登创建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县委办、县政府办即将印发《关于创建“法治永登”的实施意见》,各乡镇、各单位要积极开展法治乡镇、依法办事单位、法治示范学校、民主法治村、诚信守法企业的“五个”创建活动,在创建活动中,要大力宣传“法治永登”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内容,宣传创建活动对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引导、调动、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营造一个各方面力量参与、全社会共同创建的良好氛围。要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帮助群众解决在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引导他们合理有序地表达利益诉求,让他们共享法治建设发展的成果。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讲究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坚决防止和纠正各种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同志们,今年是全面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和“三五”依法治县的第四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全面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大家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做好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强化措施,重点指导,畅通普法渠道,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抓好规范化管理。要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动我县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