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八篇)

时间:2023-07-12 17:08:43 作者:李Y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八篇)篇一

19  鱼我所欲也

从容说课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本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课上以诵读为主。通过诵读,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本文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教师应当提倡互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4] [5] [6]

最新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八篇)篇二

1、积累文言文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1、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2、文章“义”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

本文说理较深,对初中学生来说,文字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此,学习课文前,首先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其次,利用互联网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并设计课件;最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课文学习及拓展学习。

一、导入解题

作者情况介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朗读。

1)在自由散读的基础上抽读(4名左右),抽读学生可任意选取文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作好点评准备。

2)朗读点评(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引导即可)。

点评着重强调咬字、语气、节奏、断句等几个方面,注意突出演讲式朗读的特点。

3)全班根据以上朗读点评的要点,齐声朗读课文。

2、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成果,对于小组内共同出现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欲(欲盖弥彰)兼(德才兼备)(风雨兼程)

患(后患无穷)丧(丧尽天良)

屑(不屑一顾)与(与人为善)

已(死而后已)舍生取义(出自课文)

……

3、熟悉课文,概括文意。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概括不要强求统一,关键是要引导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一些警句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课文的论点是什么?结合课后练习,思考你赞同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2、为了阐明观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大家交流。

3、课文导语说“文中孟子对于‘义’的论说,对于今人仍不无启迪”,想想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迪,整理思路并与小组同学交流。

说明:以上问题采取小组内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每个同学承担一道思考题,思考结果交由小组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并由中心发言人汇报讨论成果。

第一题的回答,不要强调答案的统一,注意要求学生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成理。

第二题论证方法,学生往往比较熟悉举例论证,至于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可能相对生疏一些,教师不妨运用浅显易懂的例子,以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题的回答要强调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启迪不必局限在某一、二个方面,只要和课文内容相关,都应该肯定。

四、自主质疑,探究学习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质疑问难,提出有一定创新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学生小组探讨,全班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学生质疑提问应提前布置,由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前提交问题即可。另,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给予一定的启发、点拨,注意问题的质量。

参考问题:

1、课文中“本心”指人的天性,那么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天性呢?按照你的理解,人的天性除课文所指外,还应该有哪些?不妨说说。

参考答案: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人的这四种“本心”不必要求学生的回答完全一致,只要意思大致相同即可,也不必仅局限在这四种回答里。

2、能否为课文补充一、二个现实材料,以突出论点。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课堂背诵,可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完成。例如:运用幻灯,打出相应的译句,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原文进行诵读,记忆;学生相互间提问背诵,教师抽查背诵等。

六、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1、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学生回家查阅,并同课文进行阅读比较,看看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

参考资料:文天祥《过伶仃洋》、夏明翰“就义诗”、裴多菲《爱情,自由》、李清照《夏日绝句》、陈毅《梅岭三章》、叶挺《囚歌》等。

2、查阅“嗟来之食”的故事,与课文比较,看看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3、孟子主张的“义”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作哪些理解?它有没有现实意义?搜集整理资料具体分析说明。

最新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八篇)篇三

1、 积累文言文词,品味语言情致;

2、 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 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1、 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2、 文章“义”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

本文说理较深,对初中学生来说,文字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此,学习课文前,首先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其次,利用互联网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并设计课件;最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课文学习及拓展学习。

一、导入解题

作者情况介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 朗读。

1)在自由散读的基础上抽读(4名左右),抽读学生可任意选取文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作好点评准备。

2)朗读点评(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引导即可)。

点评着重强调咬字、语气、节奏、断句等几个方面,注意突出演讲式朗读的特点。

3)全班根据以上朗读点评的要点,齐声朗读课文。

2、 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成果,对于小组内共同出现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欲(欲盖弥彰) 兼(德才兼备)(风雨兼程)

患(后患无穷) 丧(丧尽天良)

屑(不屑一顾) 与(与人为善)

已(死而后已) 舍生取义(出自课文)

……

3、 熟悉课文,概括文意。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概括不要强求统一,关键是要引导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一些警句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2、 为了阐明观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大家交流。

3、 课文导语说“文中孟子对于‘义’的论说,对于今人仍不无启迪”,想想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迪,整理思路并与小组同学交流。

说明:以上问题采取小组内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每个同学承担一道思考题,思考结果交由小组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并由中心发言人汇报讨论成果。

第一题的回答,不要强调答案的统一,注意要求学生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成理。

第二题论证方法,学生往往比较熟悉举例论证,至于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可能相对生疏一些,教师不妨运用浅显易懂的例子,以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题的回答要强调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启迪不必局限在某一、二个方面,只要和课文内容相关,都应该肯定。

四、自主质疑,探究学习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质疑问难,提出有一定创新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学生小组探讨,全班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学生质疑提问应提前布置,由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前提交问题即可。另,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给予一定的启发、点拨,注意问题的质量。

参考问题:

1、 课文中“本心”指人的天性,那么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天性呢?按照你的理解,人的天性除课文所指外,还应该有哪些?不妨说说。

参考答案: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人的这四种“本心”不必要求学生的回答完全一致,只要意思大致相同即可,也不必仅局限在这四种回答里。

2、 能否为课文补充一、二个现实材料,以突出论点。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课堂背诵,可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完成。例如:运用幻灯,打出相应的译句,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原文进行诵读,记忆;学生相互间提问背诵,教师抽查背诵等。

六、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1、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学生回家查阅,并同课文进行阅读比较,看看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

参考资料:文天祥《过伶仃洋》、夏明翰“就义诗”、裴多菲《爱情,自由》、李清照《夏日绝句》、陈毅《梅岭三章》、叶挺《囚歌》等。

2、 查阅“嗟来之食”的故事,与课文比较,看看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3、 孟子主张的“义”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作哪些理解?它有没有现实意义?搜集整理资料具体分析说明。

说明:以上三方面的拓展学习,学生可只选取一个方面完成,查找整理的资料以及学生的思考回答,不必占用课堂时间进行交流。所有相关的材料都可以贴在教室适当的地方,由学生自由交流。

最新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八篇)篇四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一书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经典。孟子思想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学习本文字句的同时,对孟子的思想体系略作剖析,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鱼我所欲也》一文主要是议论。其论证方法,学生不易掌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那些表述其观点的语句和他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讲深讲透,并以此来剖析他的“舍生取义”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朗读,使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势,从而体现孟子善于论辩的特点。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二课时

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最新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八篇)篇五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多媒体

最新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八篇)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1)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3)把握本文比喻、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2、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领会文章思想内涵。

(2)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通过启示、点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把握古人说理的方法。

3、情感价值

(1)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候,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2)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而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孟子的主张“舍生取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与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用默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论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己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孟子有怎样的道德主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的诵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根据提示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扫清语言障碍。

3、学生齐读全文,找出本文作者的道德主张。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质疑解难、疏通文意。

1、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群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让穷乏者得我与 (4)分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2)分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3)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4)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论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论理方法:

a、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主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得兼,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

b、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用巧妙设喻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然后说明其原因: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而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例证法、对比论证)

(3)本文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比,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论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2)教师总结:

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1、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自由发言。

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层建瓴。

生3: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

五、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教后反思

一直以来很喜欢孟子收入初中教材的几篇论理散文,如《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但唯独对于《鱼我所欲也》有些钟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喜欢于第一小节的推理论证,又是因果推理,又是假设推理,一下两下连老师也被绕晕了,更别提对因果推理、假设推理一无所知的初中生了,以往几轮教到此处我总仅强调一个中心论点,其它如接下来的的论证过程等我就稀里糊涂带过去了,于是下课后总有心里郁闷、颇感失落。但所幸今天却一反常态,教得得心应手,下课后也心情愉快颇觉轻松。仔细回顾,颇有收获。因为这一课我突发奇想,巧妙地采用了举例法来阐述孟子的正反道理论证,因果推理,假设推理等把较为深奥的道理巧借妇孺皆知的刘胡兰一例及春节期间发生在本县三洲镇勇救车内落水乘客而英勇牺牲的肖勇和付绍移的事例阐述得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教者自己理清了论证思路,学生也轻松地接受了推理方式,所以较难背诵的第一小节在此基础上再检查默写就迎刃而解了。

最新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八篇)篇七

1、 积累文言文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 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1、 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2、文章“义”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

本文说理较深,对初中学生来说,文字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此,学习课文前,首先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其次,利用互联网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并设计课件;最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课文学习及拓展学习。

作者情况介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1、 朗读。

1)在自由散读的基础上抽读(4名左右),抽读学生可任意选取文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作好点评准备。

2)朗读点评(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引导即可)。

点评着重强调咬字、语气、节奏、断句等几个方面,注意突出演讲式朗读的特点。

3)全班根据以上朗读点评的要点,齐声朗读课文。

2、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成果,对于小组内共同出现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欲(欲盖弥彰) 兼(德才兼备)(风雨兼程)

患(后患无穷) 丧(丧尽天良)

屑(不屑一顾) 与(与人为善)

已(死而后已) 舍生取义(出自课文)

……

3、 熟悉课文,概括文意。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概括不要强求统一,关键是要引导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一些警句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2、为了阐明观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大家交流。

3、 课文导语说“文中孟子对于‘义’的论说,对于今人仍不无启迪”,想想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迪,整理思路并与小组同学交流。

说明:以上问题采取小组内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每个同学承担一道思考题,思考结果交由小组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并由中心发言人汇报讨论成果。

第一题的回答,不要强调答案的统一,注意要求学生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成理。

第二题论证方法,学生往往比较熟悉举例论证,至于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可能相对生疏一些,教师不妨运用浅显易懂的例子,以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题的回答要强调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启迪不必局限在某一、二个方面,只要和课文内容相关,都应该肯定。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质疑问难,提出有一定创新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学生小组探讨,全班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学生质疑提问应提前布置,由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前提交问题即可。另,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给予一定的启发、点拨,注意问题的质量。

参考问题:

1、 课文中“本心”指人的天性,那么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天性呢?按照你的理解,人的天性除课文所指外,还应该有哪些?不妨说说。

参考答案: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人的这四种“本心”不必要求学生的回答完全一致,只要意思大致相同即可,也不必仅局限在这四种回答里。

2、能否为课文补充一、二个现实材料,以突出论点。

课堂背诵,可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完成。例如:运用幻灯,打出相应的译句,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原文进行诵读,记忆;学生相互间提问背诵,教师抽查背诵等。

1、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学生回家查阅,并同课文进行阅读比较,看看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

参考资料:文天祥《过伶仃洋》、夏明翰“就义诗”、裴多菲《爱情,自由》、李清照《夏日绝句》、陈毅《梅岭三章》、叶挺《囚歌》等。

2、查阅“嗟来之食”的故事,与课文比较,看看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3、 孟子主张的“义”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作哪些理解?它有没有现实意义?搜集整理资料具体分析说明。

说明:以上三方面的拓展学习,学生可只选取一个方面完成,查找整理的资料以及学生的思考回答,不必占用课堂时间进行交流。所有相关的材料都可以贴在教室适当的地方,由学生自由交流。

最新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八篇)篇八

作者情况介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 朗读。

1)在自由散读的基础上抽读(4名左右),抽读学生可任意选取文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作好点评准备。

2)朗读点评(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引导即可)。

(点评着重强调咬字、语气、节奏、断句等几个方面,注意突出演讲式朗读的特点。)

3)全班根据以上朗读点评的要点,齐声朗读课文。

2. 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成果,对于小组内共同出现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3. 熟悉课文,概括文意。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2. 为了阐明观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大家交流。

3. 课文导语说“文中孟子对于‘义’的论说,对于今人仍不无启迪”,想想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迪,整理思路并与小组同学交流。

说明:以上问题采取小组内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每个同学承担一道思考题,思考结果交由小组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并由中心发言人汇报讨论成果。

四、自主质疑,探究学习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质疑问难,提出有一定创新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学生小组探讨,全班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学生质疑提问应提前布置,由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前提交问题即可。另,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给予一定的启发、点拨,注意问题的质量。

问题:

1. 课文中“本心”指人的天性,那么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天性呢?按照你的理解,人的天性除课文所指外,还应该有哪些?不妨说说。

——-————学生自由发言。

2. 能否为课文补充一、二个现实材料,以突出论点。

—————(学生自由补充。)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课堂背诵,可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完成。例如:运用幻灯,打出相应的译句,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原文进行诵读,记忆;学生相互间提问背诵,教师抽查背诵等。

六、布置作业:

1.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学生回家查阅,并同课文进行阅读比较,看看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

2. 查阅“嗟来之食”的故事,与课文比较,看看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