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职业能力教学实践总结 工艺实践能力教学计划优质

时间:2023-04-25 19:26:25 作者:曹czj

做任何工作都应改有个计划,以明确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写计划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计划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工艺实践能力教学计划篇一

看着如流水般的时间,总是在追赶着它的背影,连感叹都来不及抒发。其实,我们的生活随着时间一秒秒的'前进,如同车水马龙的道路一样,各行其道,遵守规则,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工艺实践能力教学计划。

1 根据专业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设置“专业素质能力实践”课程,共2学分,分散在第3~第7学期完成,跨度大、涵盖广,在此期间内的具体实践时间和方式不限,强调主观能动性。

2 专业素质能力实践的2个学分,分两个部分进行:

2.1 第一个阶段完成一个学分(主要是考察、调研、自愿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等),由专业主任组织落实。

2.2 第二个阶段是在第3学年开始,内容可加深一步,可以进行大学生课题,开放项目,自己设计实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

3 本专业要组成一个学分评定小组进行审核,综合成绩合格者获得该实践教学的学分,不符合要求的重新做。

1 在第3学期初,专业主任召集学生开展动员工作,提出课程基本要求;第3学期中期,了解学生动态,听取学生意见,并进一步指导专业实践活动开展的形式与方法。

2.1 第3~4学期,积极参加化工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从事化工专业相关工矿企业的社会调查或实习体会,3~5人一组各自独立完成至少一份相关报告或社科论文(1学分)。(主要由专业主任指导完成)

2.2第5~6学期,结合导师制、大学生课题、企业需求项目和经审核认可的自拟项目,利用开放实验室从事专业小型实验研究,3~5人一组完成研究报告或科研论文(1学分)。(由各专业教研室专职教师指导完成)

2.3第7学期,督促尚未完成上述任务的学生自选项目完成,查缺补漏;鼓励已完成项目的学生加以完善、深化,对具发展前景项目加以推荐并设立特别指导。(由专业主任和专业专职教师指导完成)

3 第7学期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同时,汇总上报所有学生成绩;期末召集学生代表和相关教师,分析过程、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方案,专业主任撰写总结报告。

1.网络营销能力秀实践报告

2.个人简历的实践经验能力

3.总结归纳能力 英文-总结能力

4.提升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5.个人科研能力总结-个人能力总结

6.电子工艺实习总结

7.冶炼工艺简历范文

8.工艺研发专业简历

工艺实践能力教学计划篇二

二十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已不仅是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一种好形式,更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已为大家所认同,成为了各高校每年必须开展的一项思想教育活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深化,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和亟待改进之处也日显突出,如何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真正“受教育”、“长才干”是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基层、在生产一线的工作岗位就业,其与社会基层、与生产单位的结合更紧密,更直接,因此也更需要了解现实社会中的实际情况及老百姓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更要具有符合行业岗位要求的实践工作能力。通过在校学习期间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与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行业,则是进行专业能力培养的、“长才干”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这一方式可以使学生热爱社会、关心社会和了解本行业的现状,使学生更成熟、更理智,从而成为合格的生产一线需要的人才。

我们认为,大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具有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的功能,但更主要的还应将其看成是在校期间人才培养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人才培养这一主题。

回顾以往的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其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以下问题:(1)各校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大多为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组织,教学部门和专业教师为参与(甚至没有参与)性质,从而使该活动未能与高校的专业教育和技术资源有效地结合,更没有纳入专业教育教学范畴;(2)参加学校组织假期“下乡”活动队的学生往往是集中少数的优秀生或学生干部,受教育的学生面十分有限,且有“乡村旅游”嫌;(3)参加“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的考核和效果检查;(4)由于学校组织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三下乡”形势出现,活动目标之一是以对社会、对农业的服务为主,学生下去若是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下乡活动,则大多定位于技术指导者的身份,而实际上许多大一、大二的学生其实并不能真正胜任这个任务,使每次活动的实际作用不大,并不能解决多少实际生产问题,最多只能算是搞搞形式而已。因此可以说,这种只有部分学生参加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并不能很好地起到对广大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不能达到对合格人才在思想和专业能力上进行培养这一目标。

高职大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大学生通过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能按照社会的人才需求而健康成长。通过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人才培养双重作用——实践中的思想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学习。总之,高职学生的假期社会活动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最终目的。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在组织学生进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时,应积极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与专业相结合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社会实践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进而为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与专业结合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第一,假期社会实践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应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吸收实践新知识、增强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第二,学生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可以在本行业的社会实践大课堂中自由驰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兴趣有重点的发展和学习,从而能增强学生在未来就业时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能力。第三,能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以学习为主、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的条件下学好和掌握本专业知识的有利条件,在结合本专业的假期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第四,通过与专业结合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充实教学中的实践内容,活跃教学气氛,拓宽师生的社会视野,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掌握在学校课堂上难以掌握的技术,同时也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第五,在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在对应的行业工作实践进行专业知识的实践和运用,能够激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习意识,有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

因此,通过充分利用与专业相结合的假期社会实践,能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职业院校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

为使假期专业社会实践能让学生深入接触和了解行业情况,增加对未来的岗位适应能力,使社会实践更具有行业针对性,同时也为保证社会实践的实效而不走过场,在进行假期社会实践中必须要有专业教师指导。

我们的做法是:放假前,组织学生进行会议布置、实践单位安排(选择校外实习基地单位、教师任技术顾问的企业、主动来校要求学生前往实习的生产单位为主,也可安排让少量的学生自行选择假期实践单位)、公布各位专业教师的专业方向和联系方式,各系成立由系主任和书记负责组织的假期实践活动机构,具体负责此项活动。学生在暑假中根据安排或自行落实好专业实践项目和内容后,及时通过电话或网络(qq或电子邮箱)向系里汇报,由系里帮助统一进行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定,然后告知学生和相应指导教师,让学生与教师取得联系。如在假期实践中,遇到生产实践中的某一专业技术问题时,可给学生指定对应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在某生产单位进行调查性质的实践时,可请该单位的技术人员或负责人进行指导,系里同时对一些单位进行电话抽查和联系沟通。以此保证学生的社会实践落到实处。

由于这种方式的实践是在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完成的,所以学生开学返校时带回的社会实践资料大多有较丰富的内容或具体的数据,能反映某地某企业、行业的一定生产状况或某一生产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比如在某养殖企业或园林企业进行假期社会实践时,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针对企业的具体实际,在企业生产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进行的实践活动,能真实反映企业实际情况,学生能学到真实有用的东西。

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加强广大教师对本行业、对社会的及时了解,提高自身能力。实践证明,凡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效果都比较好。

我们通过对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和研究得出:要将假期社会实践摆在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的地位。要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是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群众、书本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要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纳入学生德育考评体系,制定详细科学的考评办法,分等级考评。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后每人应当写出一份假期社会实践报告,进行心得交流,同时报告成绩要记入毕业档案。

因此。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暑假专业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使其具备制度化、经常化、教学必需化。虽然我们目前未将该内容计算教师的教学学时,但由于是以教学的方式进行组织的,在教学计划中将其视为教学必修内容之一,所以学生都必须参加,从而保证了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假期专业社会实践中去,保证了对广大学生接受教育和培养机会都均等,而不是过去的那种只由部分学生干部组成的、只能有部分学生参与的暑假实践活动。

为保证暑假专业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地开展下去,在三年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活动有周密的计划安排、实践项目和内容有指导、暑假报告质量有要求;活动前有宣传发动、活动中有督促检查、活动后有检查评价与总结。因而做到活动的可操作性强,保证了社会实践的实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我们将这一活动安排在每届学生的第四学期结束前,因为此时学生已学完了许多专业课程,只要再经过一学期学业后就将进入毕业实习环节,开始步入社会进行“预就业”了。此时安排这一活动可为学生即将来到的“零距离就业”增加竞争能力。

我们教育学生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这个活动,要认清它的意义。这是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暑假了,要珍惜这次以学生的身份直接去接触社会的最后一个假期学习机会,要增加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毕业时的就业资本。所以,有90%以上的同学表示接受这种观点,并且愿意积极参加。

为做好活动前的发动工作,我们用半天时间召集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暑假社会实践工作安排与培训。在培训中对假期社会实践的目的、内容、方法设计、工作实施、时间安排和调查报告(或假期打工实习体会、专业实习论文)的写作进行讲授。

在时间上我们要求每个学生不能少于十天的实践活动。在实践内容上可以是在本行业生产单位打工;也可以是对某企业或家乡当地进行行业调查;也可以参与一项企业的生产技术工作。为此我们对每个学生发给一份“暑假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和指导提纲”的计划书。

在活动中,要求学生都要在系里指定下与相应专业方向教师取得联系,对个别在假期实践中未与专业教师联系并获得指导的学生,教师可拒绝为其进行暑假调查报告(或实践工作报告、专业论文)的指导修改,允许学生在半年后的寒假中补修该教学内容,以完成教学计划中的学业任务。

在活动结束,学生返校时,要求开学后两周内上交一份有指导教师(或生产单位和技术人员)签名的报告,并附有教师评价意见。对于报告的要求是,文字只要求在1500字以上(不一定达到通常论文要求的字数),但报告一定要有实际的内容。不要求报告写得洋洋万言,但一定要有真实体会。

如笔者所在学院畜牧兽医、园艺、园林技术等专业的许多学生,通过在大二时的假期进行专业结合的社会实践,采取了行业社会调查、专业打工实践等方式,在返校后反映收获很大,认为提前接触和了解了本行业的实践,同时也基本为三年级的专业课学习确定了自己未来发展的行业岗位方向,为未来的岗位就业增强竞争能力。很多同学找到了毕业实习单位,同时在二年级就落实了工作岗位。此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假期在企业进行打工实习,做到实践学习与获得经济收入的双赢,在每年暑假的大二学生中有一半以上是采取这种方式进行专业实践。目前这种方式已逐步为学生所认同和欢迎,成为了教学改革的一个成功经验。

通过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高职院校学生要成为现代化建设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就不能闭门读书,而必须走向社会,投身社会实践,接触专业生产,在实践中与普通劳动者相结合,了解社会,了解生产实际。高职院校为适应人才市场的发展需要,为促进学生尽快成为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应当积极地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结合,让社会实践更好、更有效地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主题进行下去。

工艺实践能力教学计划篇三

;

摘要:以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分析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产教融合、校企交替、双主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双平台+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形成“校内课堂+教学工场+企业生产一线”的教学形式;通过第二课堂延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产学研”平台助推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探索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集成化;产学研;课程体系;第二课堂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工程教育在我国本科层次教育中已经很普及。但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工程教育刚刚起步,将其纳入课程体系的学校凤毛麟角。随着工业技术发展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提升,工程教育的典型特征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越来越吻合,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适度推广工程教育实践课程也是职业教育综合实践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一、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职教育历来重视实践教学,从课题组调研的职业院校机电类专业授课计划中不难发现实践课程教学时数和理论教学时数的占比基本都能达到1∶1,学生普遍具备了该专业的基础实践能力。但进入企业后,面对一台从未见过的生产设备,学生动手操作时还是一筹莫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并不具备针对多种技术融为一体时的复杂的综合实践能力。其实,在教学中教师也常常会发现,学生对所学不同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交互应用能力较差。例如,自动控制技术专业的学生往往只了解控制技术自身的内容,但不熟悉所控制对象的详细特点,无法做出最优化的控制方案。这既暴露出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仅局限于独立的技术领域,缺失与关联技术相互融合的教学内容、案例设计,又暴露了在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缺失综合类工程实践项目,造成课程体系不足以支撑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跨专业行动等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正是工程实践能力所包含的核心内容。这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等诸多方面紧密相关。

针对以上问题,应对现行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等多方面进行变革,课题组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进行了系列的探索。

二、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个案分析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于2012年启动了“实践类工程创新课程”的建设计划,目的是探索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构建创新课程体系来促进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探索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借鉴德国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开展了学校和企业联合育人的研究与探索。例如,与遴选的博世力士乐中国有限公司、麦格纳集团、大众变速器中国有限公司、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公司、中广核集团及天津地铁等外企、国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运行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吸收cdio工程教育模式[1-2]、ahk[3-4]考试标准等国际上认可度比较高的教育模式和标准,依托“产教融合、校企交替、双主体”办学型式,形成在“校内课堂+教学工场+企业生产一线”等环境进行职业岗位能力互补性培养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开始实施的麦格纳和博世力士乐实验班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学生培养周期内,学校首先要和参与培养学生的企业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作培养协议,双方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不同的时期分别在学校和企业学习,由两个不同的主体(学校或企业)进行管理,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应有的权利和应该承担的义务,双方形成责任和利益共同体,并建立起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校企合作得以持续性发展。同时,协议中可明确遴选学生的条件、所需设置的课程、考核的标准与形式、任教教师条件、任教师傅资质、过程监控手段与形式等,保证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施符合目标要求。“校企交替”是指按照双方合作制定的教学计划,分时段在学校或企业实施联合培养。最終毕业生不仅要获得高职毕业证书,还必须考取企业指定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

(二)构建“双平台+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

学校进行了普通班和实验班的对比实践探索,从2013年开始每年遴选2至3个班与企业合作,以企业对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为培养目标,在文化基础与岗位所对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双平台上按照职业核心能力成长规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5],打破学科课程体系的设置框架,遵循工程技术应用理念,按“文化与专业基础、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工程能力”四个层面进行设计,形成“双平台支撑下三级能力(即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工程能力)递进式培养”的“集成化”课程体系。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所对应的岗位主要有机电产品的生产制造、机电设备维护及机电产品售后服务等岗位。先基于岗位所需具备的基础能力,设计了一年级的基础技能实践训练模块;围绕岗位所涉及的核心技术,构建二年级专业核心技术技能课程模块,通过系列化“项目”将原学科体系下相关联的课程集成在一个模块下,使学习者掌握“学什么”“在哪里用”“怎样应用”;围绕岗位需具备的综合技术技能,构建第三年的综合技术技能实践课程模块,通过典型的“综合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跨专业行动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利用搭建的工程教育环境和载体,对难度适中的工程项目采用重做、仿做和真做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团队中学习,即培养复合型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在三年的学习计划中分别设计了贯穿生产认知实践、生产实践、定制实践三种企业实践形式,即由企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技能需求制定实践方案、管理、实施和评价,确保实践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技术技能培养,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简单企业劳动,保障贯穿高职三年培养的企业实践落到实处。三年学习结束后,学生不仅要获取学历证书,还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双证融合”。见下页图1 。

基于“钳工”应具备的基础能力,按照工作流程构建了由“机械识图与测量、钳工实践、机构装调”组成的钳工基础课程模块一;基于“机加工”应具备的基础能力,构建了由“金属加工工艺、车削加工训练、铣削加工训练” 组成的机加工课程模块二;基于“维修电工”应具备的基础能力,构建了由“电气测量与安全供电、电工工艺学、电工基本操作[6]”组成的维修电工基础课程模块三;基于“电气设备安装工”应具备的基础能力,构建了由“电工工程制图、电器元件布线工艺、典型电路安装与调试” 组成的电气设备安装工基础课程模块四。这些课程分别在第一、二学期实施。

核心能力培养模块的构建是结合典型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出岗位核心能力,并形成对应的项目。按照不同岗位创设项目,每个项目以胜任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提炼出若干核心课程,组成核心技术技能培养模块(见图2)。

机械制造岗的核心技术技能以典型机械零件的“认知→加工→装配”为主线将课程集中在一个大项目中进行集成设计;电气工程设计岗的核心技术技能以电气系统的“驱动→控制→监测”为主线将课程集中在一个大项目中进行集成设计;系统调试运行岗的核心技术技能以典型系统“气电系统→液电系统→机电系统”为主线将课程集中在一个大项目中进行集成设计。由于同一项目内的课程基于主线进行设计,并呈现出相互关联、递进式的特点,并通过若干任务的延展将课程内容间进行连接,使课程内容连环紧扣、密切关联、不断深入。以项目一为例,介绍典型机械零件原理的典型机械零件认知课程设计了8个典型任务,其中任务1为虎钳的机械零件认知,后续典型机械零件制造课程中的任务1对应为虎钳的机械零部件制作,典型机械装配与调整课程中的任务1对应为虎钳的装配与调整,这样课程之间由对应的工作任务连环紧扣、密切关联,最终形成一个完整产品。同时,每一门课程由难度呈递进式的若干任务构成。这种课程设计的方法不仅强化了课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了产品制作的全过程,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收获了学习成果。此类课程实施中通常是以任务来驱动,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综合技术技能培养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

综合能力培养模块的构建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体系设置理念,通过综合项目训练,具有工程实践特点的毕业设计和检验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认证三部分内容构建。用工程技术应用方向取代学科方向。如图1通过3个职业岗位典型工程实践项目构建模块内的课程,每个项目的内容涉及复杂的多学科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项目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信息化等手段自主获取各种信息,教师引导学生制定解决问题的工作步骤及方法,指导学生分析和优化解决问题的路径,通过团队的互帮互学来完成项目工作,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及内化升华。以项目二“模块化生产系统装调与维护”为例。基于岗位职业标准,按照工程项目实施流程,制定通过项目资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分站机械装配、联站机械调整、电气元件安装与系统布线、工控网络连接、控制程序设计、机械手编程、分站调试运行、联站调试运行、文档资料整理、项目展示介绍等12个步骤来完成项目学习。

在工程实践环节,学生结合就业方向及个人兴趣在两个项目中任选一个。在项目实施中以实践应用为导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在团队中合作,引导学生按照工程实践步骤,利用搭建的工程教育环境和载体,真题重做、真题仿做、真题真做,体现出多层次“做”的贯穿,强化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形成“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创新”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在职业资格认证项目中,结合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学生需完成企业指定的资格证书强化训练和认证考试,检验所学能力是否达到职业资格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双证融合”。

企业实践贯穿三年培养,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3周是企业的认知实践,分别安排在第一、二学期。通过实践使学生对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有所了解,认识企业的不同岗位所从事的工作等内容。第二阶段8周是企业的生产实践,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及寒、暑假。主要是结合所学专业在企业培训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去熟悉机电設备的操作、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质量监控及了解机电设备结构。第三段12周是企业的定制实践,安排在五、六学期及寒假。在企业培训师和工程师的指导下,在岗位上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生产、技术服务等工作。企业结合三段实践的不同目的,制定每一阶段具体的实践内容,实施全程管理,确保学生在每个时期的实践内容针对性强,与教学紧密结合,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简单劳动。

(三)第二课堂延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第二课堂属教学计划之外的课程,主要依靠学生社团、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小组、技能竞赛备赛团队、鲁班工坊等学生群体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在第二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创新项目设计和制作,整个项目由学生独自完成。仅以近三年的统计为例,我校学生累计申报科技创新项目达500项,一大批小项目、小制作、小论文和专利脱颖而出,学生们先后开发了多种机电产品机构,有些制作的成品已充实到教学实验中,形成了浓厚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四)借助政府支持,搭建“产学研”平台服务于人才培养

学校牵手西安交通大学等一流院校,组建“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协同中心天津中德基地”,建设6个重点实验室,由来自本校和其他高校的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组成研究团队,搭建“产学研”平台。近三年,学校依托这个平台,在“天津市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支持下,共派出企业科技特派员192人次,服务天津汽车模具公司、天津诺德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宜科(天津)电子有限公司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相关产品研发、产品改造升级、技术攻关、设备优化、专项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等工程实践创新,先后获得省部级支持的科研立项60余项,帮助企业获得授权专利156项,为200余家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技术保障。这些工程实践项目的实施,既培养了大批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工程项目素材,教师将工程案例回馈于教学。

相关热词搜索:;

工艺实践能力教学计划篇四

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高等教育意义重大,一方面,社会对于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且专业实践能力是企业选择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的重任,只有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才能促使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另一方,高职院校和普通大学不同,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实践技术,提高学生就业率。因此,应当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第一,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实践能力。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中,实践操作能力是高职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技巧性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搜集资料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技术实践能力等。一般来讲,实践操作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应用电脑或者相应设备的能力。所谓指导学生实践能力是指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操作能力,从而提升指导学生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应当重点培养的能力。

第二,教学改革的研究能力。高等职业教师的教学改革的研究能力是指从实际的教学过程发现一些问题,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总结教学经验并且将经验推广。教学改革的研究能力要求教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改革的研究能力的提高,必须是从实践活动中得到。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对工艺或者系统加以改进,对于行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联系相关行业能力。联系相关行业包括:熟悉社会行业的具体背景以及发展趋势。作为高职的教师,应当积极和相关行业的企业进行交流,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吸收相关行业的有益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水平。联系相关行业的能力是高职教师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部分,高等职业教师应当加强自己联系相关行业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

第一,专业实践能力经验性。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离不开社会活动,教师通过经验不断提升自己,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教师是通过经验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教学能力的,没有经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无从谈起,一般来讲,理论和实践是有差距的,理论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当中才有意义,才能进入教师的知识体系中,只有包含经验的教学,才能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传授给院校学生。目前,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应当积极进行实践活动,从而可以从中积累经验。在丰富的经验基础上,能够更快促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并非对立,而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经验不属于理论,但是离开实践经验谈理论不利于知识传授。只有通过经验教训,才能从经验中更深入理解理论。

第二,专业实践能力情境性。专业实践能力依赖情境,离开具体实践谈专业实践能力无从谈起,情境是实践的载体,实践能力培养也是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需要情境才能开展,首先,教师处理具体问题需要设置具体的情境。其次,教师通过具体情境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情境具有其特殊性,在不同的情境下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情境下,要求教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的问题。此外,教师实践能力水平具有一定范围,不是所有的情境角色都能够扮演。教师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脱离情境,无法促使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高。

第一,制度缺乏完善性。我国的高职院校发展到今天,社会各界人士都认识到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然而,仅仅只是思想层面认识到了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重要性,实际上,我国的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首先,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选拔,没有对实践能力做出相关要求。当前大多数应聘高职院校的教师为应届大学生,相对而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专业型教师非常缺乏。其次,教育部没有明确规定教师的实践能力作为晋升的考核标准,教师晋升主要看重的是教师的'论文数量以及科研成果,对于实践能力忽视,直接导致当前高职教师轻实践重理论。最后,政府部门也没有规定高职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水平不高[2]。

第一,政府方面应当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在动力,建立教师准入机制,将专业实践能力作为教师应聘考核的一个标准。要求所有教师任职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或者获得相关权威机构的实践能力证书方可以任职。此外,高职教师评审中,应当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促使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高。

第二,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数企业认为,与高职院校合作无法直接创造利润,需要进行培训之后方能创造利润。因此,为了经济利益,大多数企业不愿与高职院校合作,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政府应当充分利用政策,通过减免税收或者其他手段,促成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促进高等院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

第三,作为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平台,举办大型的培训项目,从而提升教师分专业实践能力。例如,教育部门可以委托相关单位举办教师实践能力培训班,加强教师和培训技术人员的沟通,从而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第四,作为学校,应当建立专业标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相关企业,为企业输送人才,然而这些企业各具特点,这就要求学校发挥指导作用,根据企业特点、行业特点、行业标准制定出一整套的专业标准。学校方面应当积极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并且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从而保障标准能够和实际行业标准一致。

第五,学校方面应当积极开展教师实践能力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首先,重视年轻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促使其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其次,从相关行业的企业内部聘请一位优秀的人员作为讲师,针对教师专业实践做一个系统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第六,高职院校应当建立相应的实践能力考核制度,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进行考核。根据专业的具体特点,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考核的主要内容应当紧跟行业步伐,体现新工艺的要求。实际考核工作中,可以聘请相关行业中的技术人员出题进行测试,通过测试考察各位教师之间的差距。

综上所述,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对于院校发展意义重大,实践能力缺乏会制约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高应当从政府、学校、教师个人三个方面努力,经过三个方面的努力,全面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工艺实践能力教学计划篇五

;

摘   要:高职教育的教学目的与传统高校教学不同,高职教育目的往往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定位就是为社会一线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之后,学生的能力能够较好的适应岗位需求。本文基于高职教育的特点,对高职美术教育教法提出新要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合理化意见。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一、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模式和手段不能很好的顺应当代教学学情

高职美术教育主要立足于培养具有一定美术功底,掌握一技之长的实用性技术人才,而不是培养真正的美术家和艺术家。当然存在教学理想是值得称赞的,但根据现阶段教学的学情对象来看,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且保证这些人才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对于人才能力的要求,成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对于美术人才的培养一定要高度重视他们动手绘画的能力,重视设计类人才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美术专业学生自我提高的自觉要求。目前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照本宣科的现状频频发生,势必阻碍了学生对于自我创新价值能力的培养,使高职美术教育出现人才输送的缺失。

(二)实践课程设置出现空缺,课程内容比例不够合理

高职教育是重要把学生就业问题放在教育的重心,而目前很多学校并没有提升学校输送实践化人才的理念。高职美术教育课程设置比例不协调,造成实践课程内容相对较少,通篇的理论研究势必造成大量美术人才“纸上谈兵”,懂得绘画技巧却不懂得掌握绘画能力,普遍缺乏设计创意,致使理论与现实相脱节,培养出的所谓“实践化人才”大多不能很好的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从而造成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被社会所淘汰。

二、高职美术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美术教学的教学模式更新,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教学重点

学校美术科室教研小组需要深入探讨符合本校高职美术教育的最佳模式,对于教师团队及时进行培训和锻炼,让本校教师团队教学经验互通有无,教学模式逐渐转变成多元化、实践化、科学化的发展常态。可以建立高职美术教育教师教学培训班,学员之间也应该互相沟通交流,或是实地参观学习等,促进彼此能力的提高。并且定期组织高校教师走访其他同类别艺术院校,及时吸收成功的实践教学经验,通过走访,教学经验可以互通有无,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逐渐改革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拜托教材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限制,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和创意空间,在作业布置方面,设计更多能够让学生动手画、动脑设计、动笔练习的实践化作业,让学生真正在实践化教学过程中受益。

(二) 注重校企合作教学双向模式的建立

学校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专业课程所必须的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比如实训室的大屏幕、多媒体;实训基地的画板、画架等美术创作设备,为学生提供较为自由的创作空间,提升高职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知识与动手创造设计作品的双向联动。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基础画工知识,并且可以扎实的掌握基本设计技巧之后,学校要考虑校企合作教学双向模式的建立。学生学习画作设计技能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一线设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更好的体验本专业技能知识的现实应用场景,给自己专业技能提供可操作、可实践的空间,而且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就为自己将来的职业进行合理定位,提升本专业职业规划的竞争力,为保证学生成为优秀的美术工作者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开展技能大赛和创新工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职院校每年都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美术技能和创新工程大赛,使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既巩固了课堂学到的知识,又进行了相应的练习,而且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专业课技能竞技,还起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目的,让学生体会专业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学生通过参赛的形式,在比赛中取得一定成绩,还能够反作用于学生本身的职业技能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比拼的劲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需要在专业课程建设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做学生比赛的“指导教师”,在方法和技能上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术,让学生在比赛之后收获的不仅仅是“奖励”,更是学习的热情和积极。

(四)运用新媒体,创建高职学校网络课程共享资源

高职院校同样要注重新媒体的运用,在新媒体日益革新的现代社会,如何借助于新媒体和网络发展的新趋势,创建高职学校网络课程共享资源,让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远程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巩固。高校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跟在学生身边,当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难题和困难无法第一时间解决,又不能够及时找到教师进行辅助帮忙,远程网络课程资源的共享就为学生铺垫了学习的“道路”。如果单纯强调学生要注重实践而忽略学生本身基础知识学习的水平和程度,势必让教学工作本末倒置。

高职美术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对于高校高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觉动手设计和操作的习惯,并且要求课程设置上也需要及时更新,还需要高校不断的实践才能取得最后的成效。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