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杨修之死教学设计通用

时间:2023-07-12 09:58:12 作者:曹czj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杨修之死教学设计通用篇一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曹杨之间的故事。

2、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1、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的性格特征,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2、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领悟做人的道理。

1、点拨法、激趣法;

2、小组讨论学习法;

3、文献法。

多媒体课件

二、人物简介:

1、杨修:字德祖,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才华过人,思维敏捷。

2、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汉献帝时期写天子以令诸侯,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汉献帝封其魏王。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龟虽寿》、《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曹操集》。

三、整体感知、研读、合作、探究课文

1、曹操为什么要杀修?导火索是什么事?罪名是什么?(让学生用原文回答)

明确: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导火索:鸡肋事件

罪名:惑乱军心”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整理文章结构、体会插叙作用

明确:插叙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是曹操、杨修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4、归纳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点拨明确][:

就小说解读而言,以上三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从历史上说,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曹操以爱才著称: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在曹操那里谋得一官半职。比如贾诩,以前是张绣一方的,后来随张绣一起投靠曹操,成了曹操前期的五大谋士之一;再比如文武双全的张辽,以前是吕布手下的一员猛将,后来也被曹操吸收进自己阵营里,成为曹操手下“五虎良将”之一;而不得不说的就是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而曹操知道他有才,所以在打败袁绍以后也没有杀他,而是收为已用。可见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他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没能看清自己身份,恃才放旷、耍小聪明遭人厌恶,后又干预曹氏内政导致杀身之祸。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小结:大家一定赞同纪晓岚,杨修疏放不羁、蔑视权贵、张扬个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杨修还是可爱的,我们用现在胡话来说这个人不能很好融于现实的社会,不是一个识时务的人。只能说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自食其果。

四、如何让“杨修之死”的悲剧不再我们身上发生?

五:总结写法:

1、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

2、运用插叙手法使行文波澜起伏。

六、作业布置:(任选其一)

最新杨修之死教学设计通用篇二

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言:

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

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

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1、 概括事件要注意谁、干了什么、怎么样(也就是结果如何)的原则。

2、 师可以设计一个表格,让生填表,里面难概括的师适当填三两个,以节约时间,保证一堂课完成。

杨修弄清曹操意图,改造园门。 虽称美,心甚忌之

杨修分食曹操一合酥。 虽喜笑,心恶之

杨修揭露曹操梦中杀人之事。 愈恶

杨修告曹丕与吴质密谈,结果吴质设计让搜查者扑了空。 愈恶

杨修教曹植出门。 大怒

杨修替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 大怒

思考:文章在叙述过程中,掐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事件相关的事件,这种叙述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插叙。文章为什么要插入这些事件,不插叙行不行?请大家删除4——9节,再读全文。

大家这样读有什么感觉?

讨论明确:插叙起到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事件更完整、使中心思想更鲜明。

让我们再来看这几件事,发现曹操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你有哪些发现?

讨论:这几件事的安排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安排的,曹操的态度由嫉妒到大怒,到有“杀修之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质变是量变的最终结果。(师可试着补充涉及了曹家的根本利益,曹操怕杨修以后左右曹家的命运,大权旁落。他也是为他的孩子扫清了障碍!)

讨论明确:足见杨修的聪明、曹操的狡诈。

生可以自由辩论。

四、师总结:大丈夫相时而动,识时务者为俊杰。真正的是性格决定命运。你能否为死了的杨修的墓碑上写几句话。

老师有一首小诗送给大家:聪明因才误,放旷是根苗,明智有范蠡,大智莫若愚!

最新杨修之死教学设计通用篇三

假如有人问: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哪一朝、哪一代最为人们所熟知?这时,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它既不是巍巍大汉,也不是赫赫盛唐,而是本应该鲜为人知的一个小小的时间段——三国。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归晋,历时不过70余年,其中既无曹操在《短歌行》中所期盼的“天下归心”的局面,更无王粲在《七哀诗》中所向往的“文景之治”;所有的只是战火纷飞,龙蛇混杂,纷纷攘攘的一片。

相信罗贯中先生从来没有想过:他写下的这一本书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

1、《三国演义》及作者介绍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2、背景与情节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

3、杨修介绍

字德祖,弘农华阴人,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因才华过人,又是袁术外甥,曹操虑为后患。

问1:杨修因什么而死?“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分析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情。从而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得出“性格决定命运”的结论。并且重点分析杨修参与家族统治的纷争导致的最终的结果。)

杨修:恃才放旷、毫无心机、疏放不羁、张扬个性

后人诗曰:

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 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 非关欲退兵

《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它是“三分实,七分虚”,作者站在“拥刘反曹”的立场上赋予了杨修更多的正义之气,给了曹操更多的反面的评价。事实上,对杨修之死,《三国志》记载:“太祖既虑终始有变,以杨修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可见,主要的缘由还是因为杨修参与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纷争。“鸡肋”事件只是他杀杨修的一个借口而已。

然而我们知道,杨修的性格应该说是造成他死亡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那么,我们从杨修身上又得到了怎样的认识呢?请从为人处事角度加以分析探讨。

1、历史上的杨修是一个怎样的人?

2、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3.观看《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

最新杨修之死教学设计通用篇四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关键字词,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

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课前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一、营氛围,揭课题——引“真知”

1.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屈死却不知死因的不幸者,杨修就是这样的不幸者。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杨修之死》。

公真知魏王肺腑也!(幻灯展示)

4、这句话的意思是?朗读时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重音落在哪个词?(板书——真知,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该句)

二、读课文,知大意——明“真知”

1、杨修的“真知”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请默读全文,思考:(板书:真知)

(1) 解“活”字——“人皆不晓其意”

(2) 解梦中杀人——“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众人皆迷,惟修独知)

(3) 解一盒酥

(4) 解“鸡肋”口令

(5) 破解操试才干

(6) 破解操问军国大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设疑)

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 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

难怪夏侯惇感叹——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三、析性格,探死因——疑“真知”

过渡:如此聪明过人的杨修屈死却不知何因,他真的聪明吗?(板书:真知?)

生再读课文,思考:

1、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杨修有何性格?(恃才放旷)什么意思?

(ppt)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追问: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杨修的“恃才放旷”?

(1 “便叫随行军士,收拾行李,各收拾行装,准备起程”中的“便”字

(2)“竟取匙与众人分食讫”中的“竟”字

(3)“修知其事,竟来告操”中的“径”字

(4)“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梦中耳”中的“指而叹”

2、正当杨修洋洋自得之时,死神却一步步向他走来。杨修的恃才放旷招来了曹操怎样的态度?请完成下表格。(ppt)

杨修的表现

曹操的态度

破解门内“活”

分食“盒”中酥

破梦中杀人真相

告发吴质事件

教植斩杀门吏

教曹植作答教

破解“鸡肋”口令

小结:杨修曾慨叹曹操的近侍是“梦中人”,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了“梦中人”。表面上杨修是“真知魏王肺腑也”,其实是“真不知魏王肺腑也”。原来性格不仅决定命运,还能决定生死啊。

生可畅所欲言,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曹操的性格特征

4、总结:恃才放旷的杨修碰到阴险狡诈的曹操,等待他的只有断头台。关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请看:(ppt)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明李贽

四、做假设、谈启示——赞“真知”

3、小结:同学们,你们不仅能参透杨修和曹操,还能悟出这么多有益的处世哲学,真乃“真知”也!(板书:真知!)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让“才”与“智”同行,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或张扬个性、但不张狂行事,于个人、于国家,那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啊!

五、结课堂、力推荐——崇“真知”

1.(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杨修死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扬起的尘土注视着繁华后的沧桑,落魄后的崛起。品书香一缕,读人生百味。希望大家能多读名著,用书来装扮自己,用书来充实智慧,用书来丰富人生,努力崇尚真知,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真知”人!(板书:真知......)

2.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或《后汉书》、《晋书》,比较文学作品里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的区别。

最新杨修之死教学设计通用篇五

1、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2、学习小说精密的叙事结构。

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叙事结构。

自主、合作、探究。

一课时。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发生过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详尽的讲述了这些故事。《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以宏大的结构描写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曹操,诸葛亮,关羽等众多的人物形象。今天,老师就来给大家讲一段《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杨修之死》。(板书课题)

1、学生活动:找出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曹操、杨修。

故事情节:曹操杀杨修。

环境:战场。

2、复述文中的六个小故事。

复述,并拟小标题。

明确:这六个故事分别是:破字,分酥,破梦,告密,出门,答教。

1、辩论活动,了解人物性格。

师: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曹操杀杨修。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其渊源的,杨修之死也是这样。这是情节发展的必然,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下面请同学们以“杨修之死是否完全归因于曹操”展开辩论。

男生为正方,观点为:杨修之死归因于曹操。

女生为反方,观点为:杨修之死不归因于曹操。

辩论要求:要有理有椐(你的观点要有事实依据)。

在辩论中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明确:曹操——阴险狡诈;杨修——恃才放旷。

2、了解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与其它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何不同?

总结:本文中的人物形象是在矛盾中逐渐凸显的。由板书可知曹杨的矛盾是由来已久的,由最初的智力游戏的对抗上升到后来的人格政事的冲突,逐步激化。俗话说:“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当他们的矛盾冲突处于顶点时,曹操便以“惑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处死了。

如果课文调整成这样的顺序

先写六个故事,再写鸡肋事件杨修招致杀身之祸,好不好?为什么?总结:本文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把时间闪回到过去,补充叙述一些事情,这种叙述情节的方法就是补叙。补叙的好处是:深刻的挖掘了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使人物性格愈加典型,人物形象愈加丰满。本文先用顺序的写法展开杨修之死的前奏,看似不经意的客观叙事,实则构思缜密,不动声色。再突然起笔,活生生的一个杨主簿便身首异处,出人意料,然后再用补叙内容来消除人们的惊奇,之后又自然的说回来,可谓天衣无缝。这种叙事结构,同学们可以运用到写作中去,平淡无奇的事情也可显得一波三折。

学生讲有关肯定曹操的故事:如他知人善用,他爱惜老百姓的麦田,他胸有大志等。(可背诵已经学过的《龟虽寿》《观沧海》等。)

教师总结:曹操阴险狡诈,奸诈狡猾,被称为“天下第一奸雄”,但这只是他性格中的一个方面,他还是个任人唯贤,善于招纳贤才,又有雄才大略的人。所以,他的性格是多面的,复杂的,我们要辨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

2、那么,假如让你给曹操和杨修各进一言,你会和他们说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最后,请大家欣赏毛阿敏演唱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让咱们在悠扬的歌声中回忆那虽已逝去,但永留在我们心中的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吧。

试为曹操写“人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