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调查报告被禁精选

时间:2023-07-09 16:02:46 作者:曹czj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报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农村调查报告被禁精选篇一

前言:

近年来环境保护一直是热议的话题。而一个国家的环境影响的不仅仅只是这个国家,这关系到全球。例如,现在的全球变暖问题,不少国家已经加入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来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我们把环境的破坏的焦点都放在了比较发达的城市,但是我认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村地广人稀,农村环保问题也应该受到关注。由此我在农村开始了这次调研。

一、调查情况

1、调查原因

我发现近年来我的家乡广西桂林市灌阳县新街乡萍涧村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差,很多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这给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小村庄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我想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来对我村人民做一个简单的环保意识调查,进而对农村环保意识小范围的做一次调查,从而分析了解周遭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我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展开了此次调查。

2、调查对象情况

这只是家乡的一两个典型的例子,还有很多环境被污染的现象,在此不能一

一列出。

3、调查目的(1)调查研究我所在地农民的环境意识。

(2)走访了解人们环保意识的形成。

(3)宣扬环保的重要性,使农民能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

二、调查内容

1、调查时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我们村里,年老的人很多人都不认识字,所以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对于不识字的老人,我主要采取的措施是以口头形式问答。在发放问卷的同时,应该跟他们聊一聊,他们会给我们很多不知道的信息。我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同时,跟他们了解一些我表面上看不到的环境方面的事,以及纠正他们对环境问题的一些错误观点。一些比较有知识的老人,知道的环境问题比较多,跟我说了很多我村的环境现状,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这里还是要很感谢他们的支持和配合。我发放了50份问卷,回收了49份。

2、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

3、通过调查发现问题

近年来政府部门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重视,家电下乡等优惠政策使得很多人用上了电器,公路也修起来了,打开了农村的大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民因此过上了小康生活……但是,农村的环境问题却很少受到关注。大家都知道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破坏环境的物质,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工业的支持,而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生活的环境变差。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废气及废水,污染尤为严重。臭氧层被破坏、出现酸雨,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全球的气候变暖,温度升高,冰雪消融、海平面上升;水资源被污染;日渐恶劣的气候……这些都是环境污染所造成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保监察力度也加大了。但是在农村,大型工厂较少,人口分布广,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相对于城市人口稠密的工业城市的污染,农村的污染不算什么,这也正是人们忽视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经过调查发现,我所在地的农村环保宣传极少,政府部门对农村的环保也不够重视。一些小化工、小印染、小皮革、小造纸、小冶金、及畜牧养殖等农村小作坊工厂的不断增加,每天排放着大量的烟尘和污水,由于规模较小他们没有能力(为了利益最大化也不愿增加投入)进行环保,而政府部门也常常会忽视这些小型工厂的环保问题;我们家乡所在地是两江汇合处,近年来由于村民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江水被污染严重,捕鱼的人也越来越多而且没有节制,江里的鱼种减少,政府部门开始明令禁止不准捕鱼,但是一到晚上仍然还是可以看到很多人不顾政府部门的禁止,依旧在江边用电捕鱼;虫害季节,种田的人们都会给菜地杀虫,人们在配农药时在给农药灌水的河边,随手乱扔农药瓶、农药袋等,不仅严重污染了河水,还造成垃圾污染,原来的装农药的是玻璃瓶,现在换成了塑料瓶,但是无论哪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分解都很难的……我想不只是我们家乡如此,很多地方由于农民环境意识薄弱,不知道污染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即使有政府的明令禁止,他们仍会知法犯法,破坏环境的人仍然不在少数,况且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很少管这些环境问题,村民更加不会了解自己的举动会危害到环境。或许这表面看只是一些小问题,但是这么多小的问题加起来就不知不觉地变成一个大的环境问题。

三、结论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农村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而关键在于农民的环保意识十分薄弱。农村人口基数大,分布较广,所以要治理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首先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思想观念入手。农村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半途辍学的孩子更是不计其数,总体来讲接触外界比较多的外出经商者和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对相关于环境方面的知识较常年在田地里耕种的本分农民懂得多。所以首先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比如可以在农村进行发传单、演讲、墙报等宣传方式进行宣传,以媒体的方式告知人们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严重的后果,使人们首先能在思想上有所改变,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哪些举动是污染环境的,从而可以在行为上有所改变。其次,可以组织一些专业人士,帮助他们以不污染环境为基础进行发家致富,带动农村经济的同时改善农村的环境。还有政府部门不仅要加大环保的宣传,还应该加强环保的监察,对于那些破坏环境的个人和单位给予严重的处罚并对其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

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的环境一定会再好起来,一定会创建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社会!

农村调查报告被禁精选篇二

进入21世纪的几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签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等多个与“三农”有关的中央“一号”文件,充分显示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进入21世纪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批工商业产品涌入农村消费市场,许多投资者更是到农村办起了工厂,农村垃圾因此而逐年增加。为了弄清农村是如何处理这些垃圾,同时也为了增强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我特选取了我所在农村(蔡家坪村)为对象,进行了比较详细全面的调查研究。

为了比较真实的反映现实情况,并通过对农村垃圾及其处理现状的分析弄清农村垃圾已造成的危害以及农村处理垃圾的各种方式方法,所以我才选取我所在的农村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蔡家坪村农业生产条件优厚,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还兴办了一批工厂,因为发展日新月异,所以随之而来的各种各样的垃圾也就多了。本次实践活动,我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进行访谈和调查,同时还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使得效果更加显著。

解放前,农村生产力十分落后,加上地主的重重压迫,农民种的农作物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而其他一些日用必需品农民都能通过自己动手或用牲畜换取,也就是说,人们凭着辛勤的劳动是可以维持简单而清贫的生活的。那时候,工业产品在村民眼中就是奢侈品,村民一般不会舍得拿自己的生存做赌注去购买工业产品,村庄受工业的影响很小,村庄基本没有工业废弃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厨余物被用来喂养家畜,家畜的排泄物则作为农业生产用肥;日常生活中由于柴草燃烧而产生的草木灰等剩余物则直接被运往农田作为无机肥;村民的生活剩余物与村民的再生产始终处于一个平衡的循环系统中。所以当时的村民不存在垃圾观念,一切剩余物在村民眼中都是“宝”。自然也就没有多余的垃圾产生。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贫苦农民翻身做了主人,分得了土地等生产生活资料,农民有了生产积极性。所以村内挖掘了新的水塘和水渠,修建了水坝等公共设施,大量的荒地也得到有效的开垦。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一些日常生活必须的工业制成品逐渐进入村民家庭,村民的生活剩余物中出现了工业废弃物的身影。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废弃物也大量增加,但由于这一时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产品总体供应有限,农村社区物资相对紧缺,所以物资重复利用率高。如碎布用于纳鞋底,碎碗破罐用于铺路;厨余物和家畜的排泄物仍然作为不可多得的农家肥等。这时垃圾产生量在就逐渐增加,垃圾种类也逐渐由简单变得复杂,但由于这一时期的循环利用率比较高,垃圾还没有对村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因此也就没有引起村民的重视。

改革开放后,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土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各种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措施相继实施,几年下来村民的腰包逐渐的鼓了起来,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产业废物迅速增加,逐渐取代生活废弃物。虽然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废弃物中厨余物的比重在逐渐减少,但由于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对厨余物的重视程度明显降低,循环利用率在逐渐下降,厨余物的危害在逐渐增加。

这一时期的垃圾有数量大、种类复杂的特点。村庄垃圾开始影响村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破坏美丽的村庄自然环境,村庄垃圾问题在某些地方引起了村民的重视。但农村垃圾归宿自然也随着产业垃圾的迅速增加而逐渐的瓦解,农村需要寻找新的垃圾处理方式来解决日益突出的村庄垃圾问题。

本次调查范围不大,我主要是围绕典型对象(四个实践点)展开重点调查。同时由于农村的垃圾比较分散,很难作量化处理,只能对调查地的垃圾处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1、池塘、洼地、沟渠成为天然的垃圾填埋场

我在走访中发现,如果村内有一定数量的池塘、洼地和沟渠,往往它们的走位变堆放着一堆堆的垃圾。甚至在池塘的水面上还漂浮着一些塑料、纸片、树叶等。经过走访得知,这些垃圾是村民每天从家里清扫出来的生活垃圾,垃圾在堆放地日积月累就成了一个个“小山包”,可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垃圾还是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结果是,池塘、洼地和沟渠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村舍前后树荫下垃圾随处可见

3、垃圾随农家肥进入农田

虽然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的机械化作业在逐渐增多。但传统的耕作方式并没有完全被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还有部分村民家里养着者耕牛,同时农户家里一般也会养一些鸡、鸭、鹅等禽畜。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村民不会轻易将禽畜的粪便丢弃,而是沿袭传统的习惯用禽畜的粪便来沤农家肥。一些村民在处理家庭垃圾的时候,为了方便,便会直接将垃圾丢弃在院子里的沤肥池里,当农家肥被运往农田的时候,塑料等垃圾便随之一起进入农田。

根据我的调查,我自己将农村垃圾分为生活垃圾和产业垃圾两大类:

1、生活垃圾: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主要是固体废弃物和液体废弃物),如燃料废渣(煤渣、草木灰等)、厨余物(剩菜、剩饭、剩汤等)、日用品废弃物(废玻璃、废金属、破旧衣物、各种废弃塑料包装盒等)、高科技废旧物(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废电池等)等。

2、产业垃圾:工业、农林业、畜牧业、医疗卫生业等生产或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例如砖窑厂、木材加工厂、村内私人诊所等产生的废弃物。其中的部分废弃还具有毒性。这些垃圾由于其数量大,难处理,逐渐成为影响农村垃圾处理的关键。

1、农村垃圾的处理方式

传统农村条件下,农村垃圾的循环利用和农村环境的自净相结合,完全可以解决农村自身产生的垃圾。但随着农村垃圾数量的增加,成分的复杂,传统的农村垃圾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垃圾处理的需要。当前情况下,村民在一定程度上保存原有垃圾处理方式的基础上,更多的开始采用填埋、焚烧、沤肥等方式来处理农村垃圾特别是农村的产业垃圾。

2、农村垃圾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处理简单、随意,环境污染严重。村民在面对数量大、成分复杂的垃圾时开始采用焚烧、填埋、沤肥等看似比较科学的方法来处理。但事实上,这种处理方法,处理是不彻底的,会造成巨大的二次环境污染。

(2)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农村垃圾的处理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村庄可支配的公共产品有限,村庄自身无法拿出大量的资金来处理村庄内部的垃圾。而上级部门也没有用来处理垃圾的专项资金,因此农村产生的垃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3)村民的环保意识薄弱。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全民共同参与,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但是当前村民“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严重,村民的卫生意识较为落后、环保意识较为淡薄、思想认识不足,成为制约农村垃圾处理的主观因素。

1、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垃圾处理有机结合

江西省赣南、婺源、玉山等地,把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保护有机结合,大力推广沼气工程,以清洁能源取代薪柴,改善了村庄环境;大力推广猪-沼-茶、猪-沼-果等模式处理畜禽粪便,既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又改善了农业环境;划定畜禽养殖区,专门供农民建舍饲养牲畜,解决人畜混居问题,保护人居环境。在我的时间地中,养猪场就是这样做的,也有个别农民家里是真么做的。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2、借鉴城市垃圾处理方式,有条件地构筑技术性垃圾处理体系。

杭州市萧山区以“生态区”建设引领农村环境保护,建设城乡统一的污水管网和垃圾收集-中转-处理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加快实施城乡环保一体化。

安徽省绩溪县针对当地所处皖南山区的地域特点,不搞千村一面,提出特色产业村、生态旅游村、传统文化村的发展模式。在村镇建设上坚持保持农村徽文化历史脉络,突出徽派建筑风貌,在垃圾处理上加大生活污水无动力厌氧处理、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处理、小型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的研究力度,总结了多种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

3、完善乡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引进垃圾处理产业,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奖励制度。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开始有条件地建立垃圾处理产业,积极引进市场资金投资。在垃圾收购站,对可回收利用垃圾实行奖励制度,比如用一定数量的可回收利用垃圾兑换洗衣粉、香皂、洗发水等日常生活用品。

首先,农村垃圾处理的模式应该符合当地村庄实际情况。赣南、婺源、玉山等地的实践,就是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挖掘当地村庄的地理风貌,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创造性地探索出了猪-沼-果、猪-沼-茶模式。

其次,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村庄是可以借鉴城市垃圾处理模式。浙江、江苏、广东、上海、北京等发达农村地区在经济、技术、制度上具备采用卫生填埋、生物堆肥、资源回收利用的处理模式。当地村民在观念上、行动上都较中西部地区村民先进、创新,易于接受新技术、新方法。

有力的政府介入给予引导。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垃圾处理相结合,就是政府引导的一个典型范例。

最后,村民的积极参与是探索的保障。村民是农村垃圾处理的主体,是妥善农村垃圾的最终受益人。如果没有充分激发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得不到村民的拥护,任何行之有效的处理模式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只有村民认可,征得大多数人同意的基础上,才能激发村民的创造热情,敢于更正处理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最终完善各项措施。

处理农村垃圾,解决农村垃圾污染问题,可以采用很多种手段,但总的来说,立法途径是高效处理农村垃圾的关键,是利用各种手段的前提。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收集、储存、利用、回收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防治污染环境。按照“谁生产、谁负责”的原则,控制废弃物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专门规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由地方性法规规定。”但是这些法律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和实施。农村垃圾的处理受地域的限制较大,但地方性农村垃圾处理法规很少,没有强制性回收制度,对农村垃圾回收管理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对垃圾处理缺乏指导。

我国农村垃圾处理的立法,应借鉴国外经验,应该重视农村垃圾处理的专门性立法。同时立法过程应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使农村垃圾处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结合,促进农村垃圾问题的早日解决。

除却传统的简易填埋、焚烧、堆肥模式外,还应该创新垃圾处理模式。一些新的农村垃圾处理方式在实践中得出,例如一些有条件的村庄已经建起资源再生产产业、垃圾处理厂、垃圾化肥厂。

农村垃圾技术处理的技术突破不能单凭村民自身的摸索,必须借助相关科研人员的技术攻关。针对农村的具体情况,对垃圾的处理实现资源利用回收,将科技运用到垃圾处理上,把村民眼中的垃圾变成宝贵的可利用资源。在自然生态基础良好的农村,尽量实现用生态的方式实现垃圾的自净处理,减少清运垃圾的成本和费用。

这里的“自治”是指村民要增强自我认识,在自我治理中找到适合的方法做到农村垃圾的有效处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的乡土气息逐渐淡化,但是村庄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精英们仍然支配着乡村事物的重大决策。在村庄公共事务中表现最为活跃的也依旧是那些民间精英们,天然的权威为广大村民所信服,村民天然地会依赖于这些精英的话语。

自治的主要问题是能否统一精英的意见,拿出一套切合当地村情的垃圾处理方案。只要达成了意见的一致,那么凝聚了全村村民的力量,组织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团结起来解决农村垃圾问题是能成功的。

村民的自治力是有限的,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履行管理公共卫生事业的职责,农村垃圾是引发农村公共卫生问题的一个重要诱因,由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相关性,政府更应重视农村垃圾的处理问题。

政府在农村垃圾处理中的定位是一个引导者和一个管理者。引导者的角色就是引导政府有限资金投入到资源再利用产业,引导并鼓励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作为一个管理者角色,政府应将农村垃圾处理系统的建设纳入规划之中,并进行适当的财政政策的倾斜。垃圾处理系统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政府在城市已经构筑了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在农村也应该把其囊括在内并不断完善。尤其在以两处调查地为代表的南北方经济欠发达农村,在村民收入不高的现实状况下,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必需的,政府应切实承担起相应的组织、协调、引导责任。

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政府有必要设立农村垃圾管理的职能部门,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监管、指导,改变对垃圾的管理只是到县级城镇而农村垃圾还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运用行政手段对农村垃圾处理进行强制性规范实施,建立垃圾回收制度,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为导向,结合村庄特点建设回收站、小型处理厂,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一定的惩罚。

垃圾问题不是个小问题,从长远来看,它将关系到社稷民生,甚至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想,在我们不断地探索中,我们一定会找到合适的长远处理垃圾的方法。

部分参考文献:

张宝莉,《农业环境保护》,化学工业出版社,20xx.

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农村调查报告被禁精选篇三

为了解、掌握五里镇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在中心校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自20xx年8月起,开展历时1年多的调研工作,掌握了丰富的一手资料。现将调研结果分析报告如下,以期对深入开展和提升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这次学生基本情况及心理发展状况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我们严格遵循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富强初中、四合九年制学校、民主九年制学校等校初中各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有效问卷6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80%。

(1)我们课题组采用《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况调查问卷》,本问卷共设计28道相关问题。涵盖学校基本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及心理健康开展情况等四大项内容。

(2)课题组采用自编的《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对3校的管理者及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涉及到6个开放式问题,即: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下一步此项工作计划与设想等。

调查组通过对调查问卷汇总和分析,组织邀请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进行座谈会,大家达成共识:农村初中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清,不到位,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要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心理咨询室、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即可,至于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那是政教处、德育处、班主任、心理教师、政治教师的事,与自己的工作无关。一些教师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大多数学校仍然使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来进行心理教育,甚至所配备的心理咨询老师就是政教主任,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混为一谈。还有的将心理健康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更有甚者,还要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还有,更多的社会群体关注的是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认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所以,我们研究者应该把关注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般只在各校七年级开设,约占调查学校的62%,有极少数的学校将其作为必修课,更多的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校本活动课程,课时是很难保证的。有些学校课表上呈现《心理健康教育课》,其实并未按课表上课,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实效性。

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主设计和进行的,约占46%,随意性强,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学校在经费和人手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难度,很多工作不了了之,最终搁置或者放弃。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方面,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每个学校都安排了健康课;无专职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室设置形式化、设施简陋、开放度低,未形成常态化。

农村中学在这方面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农村教师接受了大量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训,但不成系统,且具体要求也不够明确。加之近几年,大量教师流入城市,农村学校编制紧缺,在岗教师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要求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师资编制,并把它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作为评估、考核学校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方面形成适合农村学校及农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同时,学校的环境建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切实解决目前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设施不完备、经费投入不足、教师工作量未计入、缺少相关的图书及资料等现实问题。学校要在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的同时,校领导要亲自过问、专门负责,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常规课程管理之中,保证其课程时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教师抓起,必须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保障。当前,应特别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部门应把此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倡导所有教师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时,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提高校长及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多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咨询技巧,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心理教师的流动性大、专业教师少、兼职教师业务不熟练及培训机会少等现实问题。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教师。同时要注意加强对专职心理教师的交流、学习与再培训工作,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中坚骨干。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学校而言,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学校要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学校要经常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研讨会和学术交流;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氛围,重视环境育人。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可产生深远的的影响,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对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从而起到一种正面的引导作用。

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的状况,学校应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深入的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

“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致使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由此特殊的心理问题往往出在特殊的学生身上,关爱特殊学生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关爱特殊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实施办法,将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我们认为: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工作,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发动多方力量,健全关爱机制,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制度上加强管理,从措施上进行深化,切实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机制和环境,把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实做好。

农村调查报告被禁精选篇四

1、农村产业结构是如何调整的?

2、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农业税收又是逐步取肖的。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何在?

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

了解农村、关注农村的发展,进而,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

个人对农村产业结构调配整的观点及想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目前,我村集体经济实行的是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构的双层经营体制。而如今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生产力发展,在我村书记主任干部等人的领导下,我们正在将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化农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关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当然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与帮助、政府部门的关心与引导以及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 如:国家在近年来制定了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的价格政策。比如说今年粮食价格已涨到9毛/斤;与此同时又适当降低了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的销售价格。另外,今年区财政拿出30万元作为农机发展专用基金,对于奖励在推进农机化发展和建设农机化示范中突出的镇(办)村组、农机经营服务组织。因而,我村现已基本上实现了农机化发展,大多数家庭已经拥有了拖拉机,甚至还有农民买起了联合收割机等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减少了劳作时间。而且,国家还向农村提供了财政投入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村路网、电网等基础设施,这对农民而言实在是一件好事!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时,发生了一次突破性的变化。那就是农业税已经取消了。这无疑是件好事!另外在农民发展农业遇到困难时,政府能够及时地下发文件资料等来帮助农民度过难关。比如说去年那场50年不遇的风雪灾害性天气,对我村农业产生造成的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政府部门专门及时地下发了农业一防灾抗灾专款,还派专家亲自下田给农民讲授生产自救的相关知识。政府对那些损失严重的家庭还给予了补贴。由此可见政府对农民的关怀,不仅仅体现在取消农业税上。

那么什么是农业税呢?农业税是国家依法向从事农业生产并取得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这也就是说凡是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去纳农业税。而如今农业税的取消发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切实得到实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那么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查又有何意义呢?首先我认为农民是这最直接的受益者;其次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符合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而减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全体人员的共同富裕。这也不就达到了小康社会的要求了吗?同时也就为全体人民的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此,我个人观点是:调整产业结构不仅仅表现在农业上,积极大力发展工业、第三产业也是不容忽视的。况且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依靠科技,而有些农民为了提高单产,盲目地扩大耕地面积,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虽然,我们的村主任、领导干部向广大农民发放了农业知识宣传单,但是许多农民都没有认真去学习,过后就当垃圾丢掉了。显然,这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的表现。因此,我们的村干部应当引导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可以通过开办夜校等让专家们为他们现场解答疑难问题。或许这样更为实在些;其次我认为在农村可以发展旅游业。因为在这里空气清新,到处都是鸟语花香。特别是到了油菜开花时节,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即可以领略到山水田园的风光,又可以品味到农家的美味与佳肴。还有那热情好客的农民,未尝不让人感觉到心灵的放松和一种浓浓的家的温暖!

农村调查报告被禁精选篇五

xx镇辖26个行政村,2.89万人,0.75万家庭,各镇在家常住人口1.87万人,全镇一天可产生垃圾18.75吨左右。

我镇辖区内现有垃圾箱(池)109个,镇村两级均未建垃圾中转站,没有一部专业的垃圾运输车、清扫车、洒水车。截止目前全镇共有11个村的垃圾由村级雇人定期运到指定垃圾堆放站,其余各村的垃圾乱弃在村周边,引种影响了村庄面貌和居民生活。

1、农民环保意识落后。由于农村居民对垃圾危害认识不足,在处理生活生产垃圾上显得随意,乱堆乱弃,更没有分类处理的意识。

2、基础设施滞后,目前以我镇的财政能力还不具备开展户建垃圾池,村设回收点,镇建处理厂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指导群众对生活和生产垃圾进行科学分类,对通过简单方式可循环利用的.生活垃圾就地利用,比如,一些可沤肥的生活垃圾,以减少垃圾总量。

2、创新管理模式,可按照县级政府监督指导,镇、村组织实施,村民联合自治,合作社常年运行的管理模式,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