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调查报告 农村调查报告被禁(七篇)

时间:2023-06-24 08:59:53 作者:曹czj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农村调查报告 农村调查报告被禁(七篇)篇一

目前,我国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民工潮”。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对农民工留守家属们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留守老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都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一些报道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有留守老人因过度劳累而瘫痪等问题,而且回家后我看到村里的老人们生活得真的很辛苦。

(一)经济状况依然较差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一般老人和儿子一起生活时开支主要由儿子负担,但是子女外出后,他们就得自己担负起生活重任。少数子女每月会给予一定的赡养费,但大部分还是得靠他们自己。因为是在偏远的农村,交通很不方便且经济情况不允许,所以他们所吃的菜和米都是自己种的,使用柴火而不是煤气或沼气。由于收入较低,老人们的生能很拮据,一般农村家庭虽说有多个儿子,但是每个儿子收入都不高,勉勉强强维持生活,尤其是生活不能自食其力的。

(二)老人们成了家里的劳动力,下地干活,劳动强度加大

子女在家时总是会帮忙干一些农活,但外出后,老人们就得自己干,在农村约83%的老人每天平均有5个小时都在忙着干农活,像是种菜,锄草,翻地,收割等等。一般每户都会养一些牲畜,因为他们还要靠这些来获取收入,增添家用,这是大部分留守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而饲养这些也给老人们增加了劳动负担。此外,由于妇女外出参工率的增加,而能进城随父母在城市接受教育的农村儿童据估计在只有5%左右,老人们再度增加了照顾孙子孙女的家务责任。

(三)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人到老年,身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因此也就更容易患病。如今,虽然医疗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经济收入不高,还是存在着“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现象,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大多数农民医药费的支出占了他们收入的绝大部分,想做到有病就医实在是难啊,因此,他们在生病时往往就这么拖着,只有少部分会去看医生。现在通讯方便,老人一旦生病,子女马上就能得到消息,大部分老人认为如果通知子女,他们会回到身边,否则再有能力人家也瞧不起你,周围的舆论会造成很大的压力。但也有一些子女因为工作忙或是路途远而没有回来,只是打来电话询问。一些老人最关心的事是怕自己生病时没人问,老人们发出了“不求长寿,但求健康”这样的悲观感慨。

(四)留守老人的安全问题

在调查中显示出两种安全问题,一是被欺骗,二用火用电安全。由于老人们的文化水平和鉴别能力的限制,而且现在伪造假币技术的提升,老人们很难区分真假,有一位老人就表示他曾收到一张100远的假钞,当时他根本不知道,直到使用时别人跟他说才发现。老人们大部分都是使用柴火的,烧完后他们没有把碳火用灰覆盖掉,导致事故发生。因此,老人的安全问题还是值得注意的。

(五)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

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更是子女义不容辞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老来之时,每一位老人也都希望自己的晚年能够开心地度过。大多数子女都是能尽自己的本分去赡养老人的,但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原因在于子女经济实力本来就不怎么样,支付不起对老人的赡养钱,有的虽然也在外打工,但却搞不到钱,几千元收入自身难保,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家庭本身开销也大。当老人有好几个子女时,由于各家经济实力不平衡更容易产生纠纷,导致老人的赡养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还有一些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两方便会产生争执。更糟糕的是有的老人甚至一年到头都得不到儿子一丁点的赡养费,媳妇更是认为他自己还有能力去干活,不需要给。这样的情况着实令人心寒。农村社会养老体制的不健全也给老人的养老问题增加了难度。

(六)老人的心理、情绪问题

由于子女常年在外,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来,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在农村约64%的老人还是有老伴的,另外的却是一位孤单一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孤独。子女外出虽是为了提高生活条件,但也因此让老人们感到孤独、无助。

大部分的农民工一年的收入也并不乐观,再加上物价的上涨,在城市里任何东西都必须是花钱才能得到,所以他们的生活也并不是很好,而在农村至少自己也还可以种些菜。他们外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无法赚取收入。因此,只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他们提供生财、致富之道,定能吸引大部分人回来发展,在这方面村干部要做好带头工作,积极带领村民探索,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政府也应给予大力支持,在技术、经济上给予支援。这样,不仅能提高村民收入,还能是老人们不再感到寂寞,也使老人能跟子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减轻老人的劳动强度,使他们安安乐乐地度过晚年。

(二)村委与子女共同努力,降低老人劳动强度

老人的劳动强度主要体现在农忙时节,因此在农忙时村委可组织一部分离家不远的子女们回来帮忙,或是让留守老人的子女们出一些钱雇人帮忙。妇女也外出打工的尽量劝其将子女带到外地上学,不要将这个重担留给留守的父母们。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相对落后,老年人看病难,就连吃药、打针和患病护理都有困难。在农村要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搞好疾病预防工作。要在老年人中加大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大力开展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教育,告别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愚昧迷信的行为作斗争,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做好老年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常见病、老年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在农村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增强老年人体质,搞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四) 要普及用火、用电安全知识

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明白电”、“放心电”。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存在要及时消除。

(五) 要解决老人养老问题,有效保证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一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倡农村青年为自己和老人办理养老保险,使农村老人减轻对子女的物质依赖程度,村委或是乡政府还可以给以适当生活补助。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典型,让村民真正树立起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要办好敬老院,让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让他们不再担心生活无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让老年人欢欢乐乐安度晚年。四是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子女们的思想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真正明白关心老人,尊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牢抓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使人们自觉地做到尊老敬老爱老。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等丑恶行经。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调解,必要时还应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在调查中也发现少数老人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也没能做到尊重子女,对此,老人也应该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以礼待人,和谐的家庭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

(六)常回家看看,多组织娱乐活动

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养育你的父母,特别是逢年过节时,试着想想父母期盼的目光,不要让老人们独自过年,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多组织娱乐活动,比如组织戏班子唱戏,集中看电影等,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定期对老人们的心理情绪作一个了解。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留守老人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心酸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着想,让他们衣食无忧,有病得到及时治疗,临终得到关怀,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农村调查报告 农村调查报告被禁(七篇)篇二

1、农村产业结构是如何调整的?

2、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农业税收又是逐步取肖的。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何在?

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

了解农村、关注农村的发展,进而,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

个人对农村产业结构调配整的观点及想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目前,我村集体经济实行的是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构的双层经营体制。而如今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生产力发展,在我村书记主任干部等人的领导下,我们正在将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化农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关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当然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与帮助、政府部门的关心与引导以及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 如:国家在近年来制定了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的价格政策。比如说今年粮食价格已涨到9毛/斤;与此同时又适当降低了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的销售价格。另外,今年区财政拿出30万元作为农机发展专用基金,对于奖励在推进农机化发展和建设农机化示范中突出的镇(办)村组、农机经营服务组织。因而,我村现已基本上实现了农机化发展,大多数家庭已经拥有了拖拉机,甚至还有农民买起了联合收割机等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减少了劳作时间。而且,国家还向农村提供了财政投入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村路网、电网等基础设施,这对农民而言实在是一件好事!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时,发生了一次突破性的变化。那就是农业税已经取消了。这无疑是件好事!另外在农民发展农业遇到困难时,政府能够及时地下发文件资料等来帮助农民度过难关。比如说去年那场50年不遇的风雪灾害性天气,对我村农业产生造成的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政府部门专门及时地下发了农业一防灾抗灾专款,还派专家亲自下田给农民讲授生产自救的相关知识。政府对那些损失严重的家庭还给予了补贴。由此可见政府对农民的关怀,不仅仅体现在取消农业税上。

那么什么是农业税呢?农业税是国家依法向从事农业生产并取得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这也就是说凡是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去纳农业税。而如今农业税的取消发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切实得到实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那么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查又有何意义呢?首先我认为农民是这最直接的受益者;其次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符合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而减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全体人员的共同富裕。这也不就达到了小康社会的要求了吗?同时也就为全体人民的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此,我个人观点是:调整产业结构不仅仅表现在农业上,积极大力发展工业、第三产业也是不容忽视的。况且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依靠科技,而有些农民为了提高单产,盲目地扩大耕地面积,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虽然,我们的村主任、领导干部向广大农民发放了农业知识宣传单,但是许多农民都没有认真去学习,过后就当垃圾丢掉了。显然,这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的表现。因此,我们的村干部应当引导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可以通过开办夜校等让专家们为他们现场解答疑难问题。或许这样更为实在些;其次我认为在农村可以发展旅游业。因为在这里空气清新,到处都是鸟语花香。特别是到了油菜开花时节,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即可以领略到山水田园的风光,又可以品味到农家的美味与佳肴。还有那热情好客的农民,未尝不让人感觉到心灵的放松和一种浓浓的家的温暖!

农村调查报告 农村调查报告被禁(七篇)篇三

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许多农民的思想并没有改变,许多传统的习俗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改变。

习俗总是两面性的,这其中也肯定存在着一些封建迷信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不好的东西,继承良好的东西。因此开展了一次关于农村葬礼习俗的调查。俗话说,人生三件事,出生、结婚、死亡,可是葬礼一般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及其发展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各地风俗民情。“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

三门各地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为展现三门农村地区葬礼习俗,让更多的人了解三门,本人于20xx年7月中旬以花桥镇上潘村为样本,通过聊天的方式,对村中多次参与葬礼并熟悉葬礼习俗且15名年龄在45-60岁的男女行家进行了采访,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本人7月12日亲自参加亲戚的葬礼。

1、做坟

人去世后,棺材要寄放在野外几月(年)才可做坟下葬。本户人家请风水先生选好山中一块地方,再选好日子等吉时下葬(在当地人们选地方和日子非常重要,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如果地方和时间选的好,则可以让逝者在阴间生活如意,而且可以让逝者保佑活着的家人永远平安)。

2、送终

长辈要去世时,家人召集回子女、孙辈后代等亲人来见最后一面。在断气时,要喊着称呼(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3、离床

老人去世后,由拾棺材的人(当地称呼棺材头)给死者换过寿衣、帽、鞋,将尸体抬出放在中堂的长板上,并且用红线绑住死者的手与脚,旁边点上青油灯,同时把死者睡过的床上物品搬出室外,把垫被(稻草垫)、席等烧掉。

4、守夜

老人去世,尸体摆放在中堂长板上后,本户的子孙或亲戚要来陪夜。一方面,表示对死者行孝之礼仪;另一方面,预防动物(如猫、老鼠等)来偷食,但也有传说四脚动物跑在尸体上过,死人要座起来,是不吉利的。

5、入殓

入殓也叫落棺。择日子先生择出吉辰,尸体入殓后儿子拿来一碗米饭,用筷子夹一口在死者嘴上,然后把碗打在地上(当地称海材头),接着棺材头按顺序盖上子孙被、女儿被、媳妇被、客被等。

6、报丧

报丧也称报信,丧家差亲戚朋友的男人,戴白帽带雨伞,雨伞要侧夹,报丧人到客人(亲眷)家,雨伞钩要朝上,吃点东西或喝碗茶,报丧人走出客人家,客人要哭几声或把报丧人座过的凳子扳倒,但是报丧人不能回头。(现农村有50%左右用通信设备代替)

7、吊孝

遗体(现骨灰盒)摆放在中堂,设孝堂,亲戚朋友前来吊孝,儿媳、女儿答谢亲戚朋友要哭,还要每天早晚各哭一次。

8、送葬

送葬这天下午,长子穿麻布孝衣,头戴白帽加“稻杆帽”,腰缚稻草绳,长媳穿麻布孝衣,头戴麻布孝头丝,其余儿子和儿媳,还包括女儿和女婿都应穿白长衫戴白帽。举行祭礼仪式,由道士先生主持祭礼,一边念祭语一边传食祭品,意思是要求晚辈敬献给死者食用,儿子跪接祭品,再送上供桌,一件件传食完毕,再三叩头敬拜,接着儿媳、亲戚、女儿等其他孙子、亲戚成横行跪拜。叩拜完毕,道士先生宣读祭文,颂经超度,这样棺材(现骨灰盒)才可以被抬出大门处,引路长幡、旗、喇叭、棺材(儿子护棺材左右),送行队伍跟着行至。但有个别村还有村口祭、桥头祭。

9、下葬

棺材(现骨灰盒)抬到山上,道士灵前祭语并行子孙米和讨彩。回家时,男子孙的孝衣孝帽不能脱下,其他送葬人员都要在回家路上脱掉白衣白帽,丧家派亲戚在回路口发钉(钉表示子孙兴旺)和红布或红纸(表示吉利),并泼几滴香火水(表示干净,好运回来)。

10、做七

人死后,第六天做第一个七,为死者树魂开路七,共七个七(分什么子孙七、女儿七等),做七要叫道士念经。

11、念佛经

晚上,道士和和尚主持念经,儿子、儿媳、女儿等下跪朝拜,直行之下半夜。

1、葬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农村葬礼习俗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

从农村习俗看,是民族特殊的表现方式,在农村扎根、生长、发展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是被大家采纳的传承中不可剥离的载体;从过程看,既是信仰,又是习俗,同时又是艺术,意取团结、和谐,使人有笼罩天地、点击万物、触及芸芸众生之感。所以葬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只有从科学的方法去改进。如七个七合起来做,既达到习俗礼节,又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2、增进家族情感与和谐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团结、互助、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和谐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及在理解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团结精神。葬礼习俗给家庭搭建了平台,团结互助友爱的行为随处可见。在我们家族生活中,也时常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的发生。

在调查中得到一例,有一家族的二兄弟因为一件芝麻大点儿的事儿而伤感情,发生矛盾二年多,在父亲去世的葬礼上,设孝堂都为兄弟着想,这样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让生活中不和谐的状况通通没有了,让大家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快乐的拥抱着,这也让他们的母亲激动不已,并说:没有他们父亲的葬礼,等到何年何月才能亲情相辅而行?再比如近年来的“黄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女娲祭典”、“太昊陵人祖祭典”等,无不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活动。

3、弘扬孝道文化

“孝”---这一中国的传统美德。“孝子膝下有黄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孝道,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事实上,就是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也许,很多家长与老师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道德教育中的不完善之处。

所以用农村传统习俗道德教育塑造孩子的孝道意识意义重大。农村习俗葬礼,一是过程贯穿着“孝”字,如穿和戴、行和礼、祭品和祭语等;二是孝道美德在实践中加以落实,并不是仅仅将孝语背得滚瓜烂熟,说得好听,而在实际行动中做不到,容易从自我出发,忽视了他人。也就是说,在岸上是学不会游泳的,只有在下水后才会游泳。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看,葬礼既然是文化,当然应该保护。一些人认为:我们的意识形态是唯物主义,葬礼存在着佛教及“神灵”,因此,对所有与宗教和信仰有关的文化,都应该斗争而不是保护。当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本身便违背了辩证唯物论的核心。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大量的宗教文化及与原始信仰有关的文化。

当然要传承与发展,但并不等于弘扬。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葬礼要不断改进,对有些迷信及不文明的行为我们必须考虑:一是死者为大和遵守法律的关系需进一步落实监督,如送葬车在送尸体火化及下葬的途中,拖拉机或卡车载人及闯红灯等违反交通法规,我们应该制止。二是葬礼过程的迷信活动(如念佛等),要用科学的方法取代或科学的解析。三是农村葬礼比原来更加浪费(如火化中加送别等开支),需进一步宣传,倡导文明习俗。总之,民政部门要有管理的活力和张力,有效督查和教育,使农村葬礼习俗更加人性化,自然化,科学化。

农村调查报告 农村调查报告被禁(七篇)篇四

调查了解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帮扶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经验做法,研究探讨对策措施,加强城镇空巢家庭困难老年人的帮扶工作,给上级党委研究老龄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对辖区空巢家庭老年人进行了问卷和入户调查。

(1)空巢老人中女性多于男性,70岁以上的占多数。本次调查对象24人,男性9人,占被调查对象的37.5%,女性15人,占被调查对象的62.5%;60-69岁7人,占被调查对象的29.2%,70岁以上17人,占被调查对象的70.8%,其中80岁以上的6人,占被调查对象的25%。

(2)大部分是有工作单位的,生活来源靠退休金的占多数。在被调查的空巢老人中,有工作单位的20人,占83.3%,无工作单位的4人,占16.7%;以领取退休金为生活来源的20人,占83.3%,靠社会救助的2人,占8.3%,靠其它生活来源的2人,占8.3%。无一人靠子女资助。

(3)小学及中学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在被调查中,文盲1人,仅占4.2%,小学11人,占45.8%,初中6人,占25%,高中5人,占20.8%,大专1人,占4.2%。

(5)子女状况及导致老人空巢的原因:子女状况不好的5人,占20.8%,一般的7人,占29.2%,良好的10人,占41.7%。无子女的2人,占8.3%。在有子女的空巢老人中,子女住在别处的17人,占70.8%,其它的5人,占20.8%。

可见,“空巢”老人家庭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子女学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老人或子女长期在外地。

(6)空巢老人的愿望:

1、日常生活的帮助:在被问及空巢老人中,79.2%的老人认为无急需解决的问题,有20.8%的老人,急需解决生活、就医等各种问题。

2、出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方面的考虑,在被及的空巢老人中有80%的不愿与儿女同住,82%的表示愿意到敬老院过集体生活。

空巢老人缺乏照料是本次调查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这种照料应该来自两方面。一是家庭成员照料,二是组织照料。调查中,有17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加上有5人的子女因其它原因没有与老人住在一起,在有子女的老人中,几乎都没有得到自己子女的照料;另一方面,由于组织机构、设施、人员等因素,导致关照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组织照料还做得不够。如何通过制度化的安排,建立有效的服务机制,不仅是空巢老人的热切期盼,也是许多老龄工作者和城镇基层工作者深入思考、积极探索的问题。

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人们价值观改变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让人忧心,亟待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保障机制。首先应建立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次,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在调查中,有6位空巢老人的生活、身体特别不好,他们没有生活来源,只靠低保维持生活,且身体不好,视力差,他们非常期望政府、社会组织的关怀,所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保障机制可以适度缓解了老年人生活和就医压力。

(二)处理好居家养老及社会养老的关系。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养老方式是现在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几千年文化习俗的影响,目前我们应该推崇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要加强“孝道”文化宣传,提高民众家庭养老意识。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理念深入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子女与老人同住,如建房时首先要考虑安排好老人的住房,给照料老年父母的子女每年增加休假期等。在社会养老方面,除了政府加强主导作用,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和加大硬件设施建设的力度外,还要做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构建空巢老人关爱服务体系。一是建立空巢老人数据库。将社区60岁以上空巢老人建立信息齐全、资料齐备、一人一档的数据库。二是构筑空巢老人关爱服务网络。通过组建空巢老人关爱服务队、开展“空巢老人关爱结对”活动,互助服务活动、抓好日常生活服务工作等,灵活开展关爱服务工作。三是完善帮困救助体系。整合各种帮困资源,为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帮助,坚持做到“重大节日面上帮、特困对象重点帮、突发事件及时帮”。四是健全应急预案机制。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结对关爱管理制度、上门察看制度、电话慰问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制度等,以保尽早发现和及时处理老年人的特殊困难,避免意外情况发生。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在街道、社区各级党政领导支持下,调整充实社区老年组织机构,采取就地、小型、分散的原则,组织老年人开展娱乐、健身、读报、看电视、上老年电大、短途旅游等内容的各项活动,特别要鼓励、引导“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加室内外各种活动。充分发挥老年活动中心的作用。改变过去单一搓麻将现象,设置电视、聊天、健身、棋牌等多种活动项目,组织老年人学习政治时事,开展各种趣味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空巢老人”融入其中,参与社会活动,消除孤独寂寞感。

(四)加强家庭监护,确保“空巢老人”安全。“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现,常使老人处于无人照顾,突发疾病抢救不及时,生命受到威胁状况,这是“空巢老人”面临的安全问题。社区要分工专人负责“空巢老人”家庭管理,调查摸清辖区内“空巢老人”家庭的基本情况,并建立家庭档案。组织社会闲散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定点、定人为“空巢老人”提供买菜烧饭、购物、打扫卫生等低偿家政服务;组织志愿者、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等成立爱心互助队伍,采取结对帮扶办法,对高龄、体弱行动不便且经济拮据的“空巢老人”提供无偿服务,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

据了解,在我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的出现,折射出我国传统养老方式和保障体系正遭遇巨大的冲击。

目前,我国已经明确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养老模式。按照韩克庆的分析,空巢现象所折射出的传统养老方式的困境包括: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有待完善;护理服务亟需发展。

首先是生活保障。主要是经济方面,尤其是农村地区老人的养老问题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任务,目前的新农保水平还太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城市“空巢老人”将不再是贬义词,而是意味着有房、有独立经济能力、有单独的生活空间、生活质量更高,这部分人的经济保障不是问题。因此在这方面,人们更应该关注广大农村的“空巢老人”。 其次是日常照料服务。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服务,是当前应对老龄化的核心问题。目前的老年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既缺乏专业的管理公司,又缺乏大批专业的护理员。如养老护理员,全国只有两万多人,而实际需求接近千万。

最后是精神慰藉。目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主要靠家政服务员,专业的心理从业人员较少。 在不少专家看来,受到冲击最为严重的正是作为养老最基础的家庭层面。

随着空巢问题的凸显,今年初,一场关于“常回家看看”的立法讨论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据了解,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拟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对于上述规定,不少市民认为,“精神赡养出自心关乎情,属于道德上的义务,而不是法律上的责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伊密,则对上述规定的可操作性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常”是什么概念,法律能否规定一周回去一次,还是一个月回去一次,一次多长时间?既然条文中并没有明确的要求,这便没有操作性。同时,法律能不能把常回家看看、打电话列入工作考核标准中?这同样也没有可行性。“常回家看看”作为一种理念、观念和要求是应该的,但作为一个法律条款就没有太大的可能性。“如果不能操作,法律就形同虚设,那么其尊严和威信也会大受影响”。

对此,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老年法属于社会类立法,因此具体细节不可能规定得很清楚。但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以前,法院一般不会受理这种诉讼,但现在法院要立案审理。此类案件毕竟不同于一般的诉讼,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多方面决定的,既有司法上的判决,也有行政上的督促,还有调解组织的调解等。另外,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人民调解组织在这方面要发挥作用,主要是对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和监护人不履行监护义务的,要督促他们履行自己的义务。

“立法新修订要求儿女‘常回家看看’,既是立法的进步,也反映了当前比较严峻的养老形势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中国未来养老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为其有效补充。从老年人权益保护的角度看,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增加精神慰藉的内容,不仅强化了子女的陪护责任,无疑也是对老年人更高层面的需求,也就是精神需求的保护。同时,立法也不是单纯将精神慰藉的功能捆绑给家庭,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不仅是子女的义务,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韩克庆说。

农村调查报告 农村调查报告被禁(七篇)篇五

为了使自己漫长的暑假生活更充实而有意义,我进行了一次关于农村老人生活的社会调查。调查对象是我所在家乡的老人,目的是了解现代老人的生活状况,让老人们在晚年能够更多地体会到亲人、朋友、社会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以更幸福地感觉快乐地面对生活。同时,也呼吁身边的人们去关爱老人,爱护老人,尊敬老人。

老人的世界需要的是爱,当然我们的世界需要的也是爱,只是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爱,但愿我们能把爱给予老人们多一些,在他们有生之年能过得更快乐,更幸福。

我所调查的村有326户人家,其中家庭中和老人一起生活的有84户占比例为25.77%;有41户是老人和子女分居,占比例为12.58%;其余201户家庭中没有老人(60岁以上的)。在我所调查的几户两辈子共同生活的家庭中,有56户家中的老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比较满足,占比例约为66.67%;有28户家中的老人对自己的现状不很满意,占比例约为33.3%。 在我所调查的41位独居老人中,有29位老人认为自己的生活还不错,占比例为70.8%;有8位老人生活于养老院,靠政府生活,但是生活得还不错,占19.5%;有4位老人生活处于物质水平追求尚不完善阶段,占9.8%。

第一篇 靠赡养生活的老人

两个儿子家轮流吃,即大儿子家吃一个月,二儿子家吃一个月。

老人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满足不仅是建立在物质条件满足的状况之下的,精神生活也是需要一些调味剂的,做年轻一代的不要干涉老人的自由,可以让他们的生活更轻松,适当地放纵老人们进行一些娱乐活动,比如玩扑克、打麻将等。

第二篇靠自理独立生活的老人

贾老人,现年74岁,身体康健,老伴范老人今年71岁,半年前患了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家庭条件不错。每个月都有老伴八到九百的退休金维持,老两口子也有一些自己的饿积蓄。他们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已经成家,常年在外,只要过年过节回家看看,也给一些生活费,还算孝敬;儿子和媳妇是出了名的小气。

第三篇独居生活中的老人

刘老人,现年68岁,由于身体不好,经常生病,现在和保姆一起生活。儿子常年在外,有时间的时候也回家看看,负责保姆的工资和家里的一切开销。女儿家离的很远,女儿有时间也回家看看,接济一些日常生活,比如给带些米、面、油等等,也给定额的生活费。

老人虽然和保姆在一起生活,但是不在一起住,所以老人的生活是孤独的。老人说自己感觉还很幸福,毕竟孩子们都很孝顺,对自己又关心。老人有时间就出去窜门,或者是打牌等等。老人的晚年生活是孤独中充满乐趣的,自己也是自由的,生活由自己支配。

1.物质追求尚不能满足的老人,一般是无儿无女的或是儿女英年早逝的。可见,中国的农村老人是一个需要全社会给予特别关注的特殊的弱势群体,社会应当加大保障力度。

2.家庭中有病残老人的,老人的生活一般都不是很好,自立的能力不足,家庭关爱也太少。可见,我们应当广泛普及爱老敬老的宣传活动,尤其要对现在的年轻家庭进行特殊的敬老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最重要的还是道德规范和法律宣传。

3.老人的幸福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整个公民道德建设,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尤其是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制约着“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我们应当从社会政治制度本身出发,寻求最根本的解决老人问题的途径。

4.老人与年轻人两辈人之间的关爱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家庭财产状况及老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制约和影响着。由此可见,我们应当树立平等、公平观念,无论是自己家的老人,还是别人家的老人,都应当善待老人,不能心存偏激,更不能因家庭财产多寡和老人地位而冷落老人。

总之,老人是一个需要特殊关爱和帮助的族群,年轻人应当以孝敬老人为出发点来面对自己身边的每一位老人,让他们更幸福地去走完剩余的人生,让我们挽起平等的手共同构建这个社会的永久和谐。

农村调查报告 农村调查报告被禁(七篇)篇六

为了解、掌握五里镇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在中心校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自20xx年8月起,开展历时1年多的调研工作,掌握了丰富的一手资料。现将调研结果分析报告如下,以期对深入开展和提升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这次学生基本情况及心理发展状况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我们严格遵循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富强初中、四合九年制学校、民主九年制学校等校初中各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有效问卷6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80%。

(1)我们课题组采用《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况调查问卷》,本问卷共设计28道相关问题。涵盖学校基本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及心理健康开展情况等四大项内容。

(2)课题组采用自编的《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对3校的管理者及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涉及到6个开放式问题,即: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下一步此项工作计划与设想等。

调查组通过对调查问卷汇总和分析,组织邀请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进行座谈会,大家达成共识:农村初中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清,不到位,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要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心理咨询室、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即可,至于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那是政教处、德育处、班主任、心理教师、政治教师的事,与自己的工作无关。一些教师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大多数学校仍然使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来进行心理教育,甚至所配备的心理咨询老师就是政教主任,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混为一谈。还有的将心理健康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更有甚者,还要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还有,更多的社会群体关注的是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认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所以,我们研究者应该把关注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般只在各校七年级开设,约占调查学校的62%,有极少数的学校将其作为必修课,更多的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校本活动课程,课时是很难保证的。有些学校课表上呈现《心理健康教育课》,其实并未按课表上课,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实效性。

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主设计和进行的,约占46%,随意性强,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学校在经费和人手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难度,很多工作不了了之,最终搁置或者放弃。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方面,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每个学校都安排了健康课;无专职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室设置形式化、设施简陋、开放度低,未形成常态化。

农村中学在这方面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农村教师接受了大量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训,但不成系统,且具体要求也不够明确。加之近几年,大量教师流入城市,农村学校编制紧缺,在岗教师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要求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师资编制,并把它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作为评估、考核学校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方面形成适合农村学校及农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同时,学校的环境建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切实解决目前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设施不完备、经费投入不足、教师工作量未计入、缺少相关的图书及资料等现实问题。学校要在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的同时,校领导要亲自过问、专门负责,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常规课程管理之中,保证其课程时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教师抓起,必须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保障。当前,应特别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部门应把此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倡导所有教师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时,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提高校长及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多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咨询技巧,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心理教师的流动性大、专业教师少、兼职教师业务不熟练及培训机会少等现实问题。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教师。同时要注意加强对专职心理教师的交流、学习与再培训工作,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中坚骨干。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学校而言,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学校要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学校要经常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研讨会和学术交流;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氛围,重视环境育人。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可产生深远的的影响,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对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从而起到一种正面的引导作用。

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的状况,学校应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深入的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

“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致使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由此特殊的心理问题往往出在特殊的学生身上,关爱特殊学生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关爱特殊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实施办法,将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我们认为: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工作,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发动多方力量,健全关爱机制,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制度上加强管理,从措施上进行深化,切实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机制和环境,把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实做好。

农村调查报告 农村调查报告被禁(七篇)篇七

前言:

近年来环境保护一直是热议的话题。而一个国家的环境影响的不仅仅只是这个国家,这关系到全球。例如,现在的全球变暖问题,不少国家已经加入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来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我们把环境的破坏的焦点都放在了比较发达的城市,但是我认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村地广人稀,农村环保问题也应该受到关注。由此我在农村开始了这次调研。

一、调查情况

1、调查原因

我发现近年来我的家乡广西桂林市灌阳县新街乡萍涧村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差,很多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这给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小村庄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我想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来对我村人民做一个简单的环保意识调查,进而对农村环保意识小范围的做一次调查,从而分析了解周遭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我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展开了此次调查。

2、调查对象情况

这只是家乡的一两个典型的例子,还有很多环境被污染的现象,在此不能一

一列出。

(2)走访了解人们环保意识的形成。

(3)宣扬环保的重要性,使农民能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

二、调查内容

1、调查时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我们村里,年老的人很多人都不认识字,所以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对于不识字的老人,我主要采取的措施是以口头形式问答。在发放问卷的同时,应该跟他们聊一聊,他们会给我们很多不知道的信息。我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同时,跟他们了解一些我表面上看不到的环境方面的事,以及纠正他们对环境问题的一些错误观点。一些比较有知识的老人,知道的环境问题比较多,跟我说了很多我村的环境现状,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这里还是要很感谢他们的支持和配合。我发放了50份问卷,回收了49份。

2、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

3、通过调查发现问题

近年来政府部门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重视,家电下乡等优惠政策使得很多人用上了电器,公路也修起来了,打开了农村的大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民因此过上了小康生活……但是,农村的环境问题却很少受到关注。大家都知道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破坏环境的物质,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工业的支持,而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生活的环境变差。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废气及废水,污染尤为严重。臭氧层被破坏、出现酸雨,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全球的气候变暖,温度升高,冰雪消融、海平面上升;水资源被污染;日渐恶劣的气候……这些都是环境污染所造成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保监察力度也加大了。但是在农村,大型工厂较少,人口分布广,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相对于城市人口稠密的工业城市的污染,农村的污染不算什么,这也正是人们忽视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经过调查发现,我所在地的农村环保宣传极少,政府部门对农村的环保也不够重视。一些小化工、小印染、小皮革、小造纸、小冶金、及畜牧养殖等农村小作坊工厂的不断增加,每天排放着大量的烟尘和污水,由于规模较小他们没有能力(为了利益最大化也不愿增加投入)进行环保,而政府部门也常常会忽视这些小型工厂的环保问题;我们家乡所在地是两江汇合处,近年来由于村民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江水被污染严重,捕鱼的人也越来越多而且没有节制,江里的鱼种减少,政府部门开始明令禁止不准捕鱼,但是一到晚上仍然还是可以看到很多人不顾政府部门的禁止,依旧在江边用电捕鱼;虫害季节,种田的人们都会给菜地杀虫,人们在配农药时在给农药灌水的河边,随手乱扔农药瓶、农药袋等,不仅严重污染了河水,还造成垃圾污染,原来的装农药的是玻璃瓶,现在换成了塑料瓶,但是无论哪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分解都很难的……我想不只是我们家乡如此,很多地方由于农民环境意识薄弱,不知道污染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即使有政府的明令禁止,他们仍会知法犯法,破坏环境的人仍然不在少数,况且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很少管这些环境问题,村民更加不会了解自己的举动会危害到环境。或许这表面看只是一些小问题,但是这么多小的问题加起来就不知不觉地变成一个大的环境问题。

三、结论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农村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而关键在于农民的环保意识十分薄弱。农村人口基数大,分布较广,所以要治理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首先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思想观念入手。农村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半途辍学的孩子更是不计其数,总体来讲接触外界比较多的外出经商者和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对相关于环境方面的知识较常年在田地里耕种的本分农民懂得多。所以首先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比如可以在农村进行发传单、演讲、墙报等宣传方式进行宣传,以媒体的方式告知人们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严重的后果,使人们首先能在思想上有所改变,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哪些举动是污染环境的,从而可以在行为上有所改变。其次,可以组织一些专业人士,帮助他们以不污染环境为基础进行发家致富,带动农村经济的同时改善农村的环境。还有政府部门不仅要加大环保的宣传,还应该加强环保的监察,对于那些破坏环境的个人和单位给予严重的处罚并对其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

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的环境一定会再好起来,一定会创建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