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王阳明演讲稿(实用7篇)

时间:2023-08-29 09:17:52 作者:影墨 2023年王阳明演讲稿(实用7篇)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的直观性使其与听众直接交流,极易感染和打动听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演讲稿模板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王阳明演讲稿篇一

年初三,我和妈妈来到王阳明故居,只见门口竖着石碑,碑上刻着花纹,上面还写着“新建伯”。

刚跨进拱形院门,就来到后花园,一棵棵绿树拔地而起,池塘里虽不见荷花,但一池莲梗昭示着夏季曾有的灿烂,分明有一种顽强的精神,水中倒映着葱郁的竹林。

走出后花园就来到大厅,大厅门上挂着一块匾,匾上写着“真三不朽”,走进大厅,那里平时是接待客人是用的,绕出来再上二楼有一个西花厅,东边是他祖父睡的,西边就是“瑞云楼”,据说王阳明的母亲生王阳明的时候,有一团祥云罩在楼顶上,还有一道霞光,所以这楼叫“瑞云楼”。厅里的墙上挂着号称“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图。

走下楼就能看到家塾、王阳明书房、王阳明妹绣房等,后院还有佛堂和膳房,佛堂里放着许多凳子,一个香炉,一个垫子,厨房里有土灶、吊桶等杂物。

在王阳明的事迹展厅的小玻璃柜台上陈列着他的毛笔书法,那字遒劲俊美,在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王阳明秉烛夜读,坐在灯下展开书卷挥洒着写下洋洋大作的情景。

王阳明到处讲学,在全国各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废除了“程朱理学”,研究“知行合一”,他的文韬武略,使他在距今500多年留下宗师的殷殷风范,他的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尊敬。

王阳明演讲稿篇二

《传奇王阳明》这本书很容易看,就是翻一翻的速度就能读明白,不需要费心思去死磕,百家讲坛负责把干货稀释到接受无障碍,挑起一点兴趣,这是最好状态。

董平在书里面表现出的对王阳明的崇拜之情,就好像程晓流讲解围棋时上课动不动就是吴清源曾经这样说,吴清源曾经那样说,很容易明白。他们崇拜他,自然不在立言,立言的哲学家太多了。太上立德,然后立功,然后立言。德这件事情不好说,然而王阳明立功,立言,却终于将功值得炫耀的部分在各种阴差阳错间消弭了,就显出他的不一般来。

要读懂阳明的思想一定要看年谱。他的年谱叫《王阳明先生年谱》。是他的学生给辑的。王老师,是他传给后人的头衔。不是欧阳文忠公年谱,不是王荆公年谱,所有关于功名的骄傲在他这里都没有。他倒是真的白衣渡江书生挂帅过,不过死的时候只有学生来送行,文成是他的谥号,直到许多许多年之后换代才加上的谥号。

功成身退,无道则隐是很多人追求的状态,有些人,比如说孔子说到没有做到,还有一些,说到,做到,但并不是出自本心,倒是被逼的,比如他。可是在这样被逼的时候依然能够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就很了不起。当然,他可能不是真的看开,不过死鸭子嘴硬,可有这样的胆量在弥留之际依然嘴硬着的,也是一种风骨。

他的字很好,寓赣州上海日翁手札有董赵的味道,不过又没有那么矜持,有一点恰到好处的锋芒。说起来很有意思,心学这一派的大师总让人觉得亲近些,有人气些,锋芒也好,怪癖也罢,总之比理学那派活泼。好像口才很好,能够在辩论的时候把朱熹骂的汗流浃背连连说我没有想到这点的陆象山,当然还有十五岁离家出走考察塞外军事,十七岁和道士对谈误了洞房花烛的王阳明。

老朱家出一种可以和老高家比肩为国朝双阙的怪异人种,不过也催生了很多有眼光的人。比如说王阳明,比如说写明夷待访录的黄宗羲,还比如写古诗评选的王夫之,按说该提他张子正蒙注一类的代表作,但我觉得王夫之的杂文犀利幽默很有意思,比他正经的文章要好看,我喜欢他当然是因为他说我家丕殿的好话,但能在那么多年曹植最高的定论中说他作的可见是个有意思的人。我不喜欢顾炎武,我觉得日知录有寡妇心态。当然,也许以后也会喜欢,就像我小时候很讨厌钱穆觉得他写文章四平八稳还不如童书业,不过他的中国思想史六讲就是好文章。

呵呵,说了这么多,建议不了解阳明先生生平的人可以读读这本书,如果想真正的了解阳明先生,那您可要花功夫了,必须要了解他的阳明心学, 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写的真好,如果您不太感兴趣,那您可以读读他的散文,先生一生中写过许多文章,被收入《古文观止》作范文的有三篇,都堪称千古名篇,不可不读。

王阳明演讲稿篇三

2、天理即人欲——王阳明

6、攻吾之短者是吾师。——王守仁

7、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守仁

10、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王阳明

11、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12、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王阳明

15、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王守仁

16、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守仁

17、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王阳明

18、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

19、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王守仁《传习录》

21、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王阳明

24、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守仁

26、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28、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阳明《传习录》

30、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王阳明

31、谦虚其心,宏大其量。——王阳明《传习录》

34、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王守仁

36、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王阳明

37、为学大病在好名。——王守仁

4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王守仁

41、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王守仁

42、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王阳明

44、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王阳明《传习录》

45、一念开明,反身而诚——王阳明《传习录》

47、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

48、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王阳明

50、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王守仁

52、“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王守仁《传习录》

53、勿忘勿助必有事焉——王阳明

55、心无外物,物以心生——王阳明

王阳明演讲稿篇四

王阳明,又叫王守仁,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的哲学著作有:《答顾东桥书》、《传习录》、《答友人问》、《大学问》、《语录》;诗歌有《立春》、《观傀儡次韵》、《舟山除夕》;散文有《瘗旅文》、《与毛宪副》;散曲《归隐》;作品集有《王文成公全书》亦称《阳明全集》等。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译文】善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扩充它;恶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制止它。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译文】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最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译文】读书写文章怎么能累人呢?是人自己被读书作文的得失观念所拖累了。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译文】你没看着这花的时候,这个花和你的心同归于寂静。当你来看这个花的时候,这个花的颜色和你看的同一时刻明白起来。因此知道这个花不在你的心外。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葬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译文】眼睛没有本体,以万物的颜色为本体。耳朵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声音为本体。鼻子没有本体,以万物的气息为本体。口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味道为本体。心没有本体,以天地万物感应的是与非为本体。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

【译文】初始之心的明亮,皎洁的就像白天的太阳,没有犯了错误而自己不知道的,但是令人担心的是不能改正错误。一念之间改正了错误,当时就获得了初始之心。一个人谁能不犯错误?改正错误是可贵的。

古人之学,切实为己。不徒事于讲说。

【译文】古人留下的学问,是切切实实对自己有好处的,不只是用于讲学谈论。

时习之要,只是谨独。

【译文】孔子“学而时习之”中“时习”的要领,只是独处时要谨慎小心。

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工夫之难+倍。

【译文】人在官场中修行,和隐居山林修行相比,功夫难上十倍。

此心之良知,昭然不昧,万古一日。

【译文】这颗心的良知,显著、明显地挂在那里不曾晦暗过,万古以来就像那个不变的太阳。

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

【译文】做学问的根本在于立志,志向一旦立定那么做学问的功夫已经成功一半了。

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

【译文】恶念,是后天形成的习气;善念,是先天的本性。

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

【译文】繁华过眼只有三更那么短,名利牵人也只有一根线那么长。

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译文】山中不要说没有好东西供你享用,这里的明月和清风是不用花钱买的。

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只是阶梯。

【译文】万般真理我自己本身就具足,《六经》原来只是求得真理的阶梯。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译文】问问您什么事情让您每日心神不定?原来是在烦恼场中错用了功夫。不要说圣人之门没有口诀,“良知”两个字就是修行参证的秘诀。

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译文】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就按这个修行看起来很玄妙。把这个方法说给世人听却没有人相信,反而从身体之外寻觅神仙。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君子之学以明其心。

【译文】君子做学问是用来明心见性的。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译文】立志成为圣人,就能成为圣人。立志成为贤人,就能成为贤人。

人言不如自悔之真。

【译文】别人说的不如自己悔悟获得的真切。

君子小人之分,只是能诚意与不能诚意。

【译文】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是在于能否诚心诚意。

王阳明演讲稿篇五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8、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9、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10、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1、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3、人生大病,只是“傲”字。

14、知行合一。

15、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1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7、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1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9、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王阳明演讲稿篇六

看阳明先生的书,阳明学的思想大概是下面的一首诗: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易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最开始阳明先生学习朱熹等儒家理学方面的知识,以格物为思想主旨来悟道,导致阳明先生没搞清楚悟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在龙场悟道得出:圣人之道,吾性足矣!八个大字。

以和知行合一。思想体系大概是这样的:人心就是他所说的本体,阳明先生认为每个人的本体都是无善无恶的;而在生活和工作当中为人处事容易受到欲望和私心所左右而偏离了本体,从而做出事情有善有恶;而每个人都是拥有良知的,无论是圣贤还是盗匪都拥有良知,在做事的时候良知会站出来评价此事是善抑或是恶;只有在做事的时候取善去恶,才是真正的格物。

求学悟道的路途好像登珠穆拉玛峰的羊肠小径,儒家、道家、佛家或者西方哲学等都是登山的小路,他们偶尔会在某一点汇合又会在岔路口远离,但终归在顶点又会相遇。不要纠结于学习哪一家的智慧,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就好了。求学悟道就好像攀登珠穆拉玛峰,在最初的七千米并不是很难,但再向上每一百米都会付出更多努力,在最后的一百米更是要付出常年累月的努力去完成,等登上顶峰之后就可以看到世界万物的规律和人性的善恶,这就是悟道。

如何攀登高峰呢,古代圣人留下的书中基本上说得都是你应该怎样做,只有这样做才不会出错不会受伤害,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贡献;或者说出自己悟道的感觉,只要有和他感觉差不多的时候,就离上道不远了。凡是书中可以表达的只是一种别人的思想,对每个人而言思考的过程才是真正的思想。所以如果想要攀登高峰就要做得知行合一,只有多想多做,在做事中找出规律学到知识,然后做更多的事。老子说: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也就是说,只要努力工作立功了,才能有能力去评价,然后告诉大家自己是怎么做的,说得多了就成为模范,成为大家标榜学习的榜样。友情提示:如果想要成为优秀讲师或成为模范代表就必须先做出点成绩来。对老子这句话也是我断章取义、胡猜乱蒙的,不足以称为正解。

子曾经曰:唯上智下愚不移。也就是说最有智慧的人和最愚蠢的人不会改变自己。

不是说愚蠢的人不希望自己做得更好,而是愚蠢的人拒绝学习和改变而导致自己没办法做得更好。

王阳明演讲稿篇七

3、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王阳明

5、一念开明,反身而诚——王阳明

6、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王阳明

9、天理即人欲——王阳明

10、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王阳明

11、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12、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王阳明

13、“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王阳明

14、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王阳明

17、攻吾之短者是吾师。——王阳明

23、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王阳明

24、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王阳明

25、“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王阳明

27、心无外物,物以心生——王阳明

28、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阳明

29、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

32、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王阳明

33、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王阳明

35、勿忘勿助必有事焉——王阳明

37、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

41、圣人处此更有何通?——王阳明

44、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47、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王阳明

48、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