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艰难复苏的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复苏发展的心得和感悟大全

时间:2023-06-01 21:48:58 作者:曹czj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感悟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感悟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经济复苏发展的心得和感悟篇一

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 2020 年极不平凡。这一年历经艰难险阻,成绩来之不易。新的一年,要牢牢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凝心聚力、共克时艰。

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苦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

面对严峻复杂形势、艰巨繁重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国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民生得到有力保障……不平凡之年,我国交出不平凡的成绩单。

新冠疫情凸显全球治理体系的缺陷和不足,也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意义愈加彰显。聚焦当前,修复疫情带来的急性损伤、巩固经济复苏势头需要全球合力;着眼长远,建设更好的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也需各国精诚合作。

中国顺应时代之需,勇当推进全球多边合作的‚行动派‛,为构建更具韧性、更可持续和更加包容的世界经济凝心聚力。

中国坚定不移推进可持续发展。在全球治理面临的四大赤字中,发展赤字是重要一项。中国致力于以发展实现减贫,经过 8年持续努力,今年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贫困县已经全部摘帽,近 1 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从中国看世界,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需主动求变;从世界看中国,新发展格局下的新气象,值得期待。中国将携手世界积蓄破冰融雪的力量,开拓互利共赢的发展新天地。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但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会议鲜明提出了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五大规律性认识。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要办好自己的事,坚持底线思维‛。

越是面对不确定性,越要主动作为。,会议在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基础上,增加了‚可持续性‛,体现短期和长期的结合。我国经济稳定恢复的同时,还有一些领域和行业没有完全恢复到常态。前期为应对疫情出台的一些政策不能急于退出。

‘把握好政策时度效’,更注重针对性和抵达力。财政政策更强调提质增效。比如,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上主动作为。保持适度支出强度与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相结合,更注重风险防范。

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在一些关键点上发力见效‛……一系列提法引人关注。未来改革更注重在供需两端发力,更强调畅通二字。要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适配性,同时加强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形成供需之间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坚持问题导向的任务部署和一系列举措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必将有力推动‘十四五’发展新突破。

经济复苏发展的心得和感悟篇二

;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深受新冠疫情冲击,中国经济亦未能独善其身。如何趋利避害,化危为机,考验着中国的智慧和决策力。

全球经济陷入严重衰退

2020年初,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席卷全球,各国不得不采取严格的封锁措施,致使世界经济在上半年急转直下,全球进入同步且深度的经济衰退。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的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下滑4.4%,为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其中,美国经济将衰退4.3%,欧元区经济将衰退8.3%,印度经济更是令人吃惊地将衰退10.3%;而中国经济将增长1.9%,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正增长的经济体。

过去几个月,随着各国逐步放松封锁措施,短期内全球经济出现一定反弹,但随后将经历艰难的“爬坡”过程。在全球范围内,疫情仍在肆虐,特别是美国、巴西、印度等主要经济体新增病例居高不下,欧洲疫情进入秋天以来大幅反弹,全球经济复苏将面临重大考验。今后世界经济的复苏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疫情的控制,其中最关键的是疫苗的研发进程。而从目前各国疫苗研发进度来看,真正有效疫苗的正式上市时间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由于疫情导致全球人员流动受限,目前多国零售、娱乐等场所活动依然低迷,劳动力市场受到经济活动急剧下滑的灾难性打击。经济衰退的同步性还导致国际贸易与投资大幅下降,加剧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形成恶性循环。据imf预测,2020年国际贸易量(货物+服务)将下降10.4%;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将下降40%。所有这些都预示,未来全球经济复苏过程将漫长而艰难。

各国货币刺激政策长期化

为应对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央行推行了通过收购国债及公司债等方式向市场注资的货币宽松政策。到目前为止,仅美联储一家就已经购买了3万亿美元资产。随着疫情反复,各国刺激政策难以退出,甚至可能进一步加码。美联储主席鲍威尔8月宣布,美联储成员一致同意采取平均通胀目标政策,这一政策终结了过去30多年采取的预防性提前加息措施。这项决定是美联储2012年将通胀目标设定在2%之后做出的最重大的货币政策架构变革,意味着美联储可能很长时间不会加息,低利率的货币政策环境将长期存在。根据美联储的声明,所谓平均通胀目标政策,就是在通胀长期低于2%的目标后,允许让通胀在一段时间内高于2%,从而使通胀达到长期平均2%的水准。鲍威尔称,他将平均通胀目标视为形式灵活的弹性政策。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9月底表示,随着欧洲新冠肺炎病例出现新一轮激增,欧洲央行随时准备推出更多刺激措施来支持欧元区经济。许多分析师预测,欧洲央行将在12月把1.35万亿欧元的紧急债券购买计划增加约5000亿欧元。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10月表示,日本央行用以缓解新冠疫情对经济冲击的工具尚未用尽,准备采取进一步的货币宽松措施。发达国家央行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将释放巨量流动性,给全球经济埋下通胀的种子。

中国应打造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

面对世界经济遭遇的“百年一遇”的罕见困局,中国应采取有效对策,从根本上说,就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发展格局。

转向以“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和未来大趋势。自2009年开始,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商品出口国,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也面临着国际市场的“增长极限”。在此背景下,中国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扩大内需,使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彻底告别了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最近,中国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提出构建国内大循环,其重要性不亚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落地应主要依托消费内循环和科技内循环两大抓手进行。

首先是将促进内需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需要加大对“新基建”的支持力度,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和经济增长点。应更加重视超大城市群建设,加快农民工安置、戶口等相关制度的调整与改革,通过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来扩大内需。

要长期坚持“房住不炒”原则,防止房价过快上涨。高房价会降低社会总消费需求,提高商业运营成本,分流生产性投资。在外需旺盛时,高房价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不明显,但在一个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体中,高房价会严重抑制生产性活动。即使房价走高会带来短期财富效应,但长期必然会导致国家经济空心化,降低国际竞争力,甚至引发经济衰退。因此,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将资金通过股市、债市等渠道引向生产性活动,为内需长期向好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这是形成国内大循环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对此,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促进原创理论的产生和原创发现的形成。同时要加强应用研究,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的有机衔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三是以“六保”为目标,实施灵活的刺激政策,加快市场化改革。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政策力度和可持续性,不搞“大水漫灌”,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以促进经济金融平稳运行。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看得见的手”对经济的过多干预。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长期稳定的发展预期;着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切实畅通产业循环。

需要指出的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要转向狭义的“自力更生”,更不是重回“闭关锁国”或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内外需相互促进,综合发力。中国经济将在“内循环”中实现补短板、扩内需,打破外部技术和贸易壁垒,更加高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内循环”的发展壮大有助于中国经济抵御全球乱局下的外部冲击,在“外循环”中将更为灵活主动,从而“受惠于外而不受制于外”。事实上,在当前疫情重击全球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背景下,中国正在大力推动和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向全球投资者进一步开放市场,稳定外国投资者预期,提振投资信心,努力实现各方共赢。

展望未来,在新的内外“双循环”下,中国将从全球价值链中的供给中心升级为供给和需求双中心。而且,凭借“内循环”的韧性,中国将为全球经济提供宝贵的“稳定锚”,进而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全球价值链、经贸体系和治理格局的重塑优化。可以说,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不仅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推动中国经济回归均循的有效战略,更有望长远驱动中国经济更上一层楼,成为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关键一步。

相关热词搜索:;

经济复苏发展的心得和感悟篇三

;

【达达文库编辑按】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要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小编为您整理了《在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经济发展-心得体会》,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要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并强调,“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对本就复苏艰难的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疫情发展变化的不确定性,带来了经济和金融走势的不确定性,也为理论研究提出了一项任务:要透过复杂多变的现象,从不确定性中找到或创造一定的确定性。一方面,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应继续保持定力、增强信心,抓紧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无论是保住就业民生、实现脱贫目标,还是防范化解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支撑,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要用改革开放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目前疫情仍在世界蔓延,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看到疫情及其影响的严重性,密切关注事态的变化趋势,又要认识到,在疫情冲击这一巨大的不确定性中,依然可以看到一定的确定性:

从国内来看,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总体看是一个短期冲击。首先,对需求的影响相对较小。虽然服务消费需求多数难以得到回补,但产品的消费性需求和生产性需求,随着复工复产的扎实推进,大多数能得到较快回补。所以,市场需求在疫情过后会有大幅反弹,并拉动经济实现v形增长。其次,不会轻易导致产业供应链断裂。企业停产减产会出现财务上的暂时困难,但只要时间不是很长,并得到政府或相关方面的援助,很多企业就可以渡过难关。而且,大多数企业生产要素保持着完好状态,生产能力没有受到破坏,随着市场恢复正常运行,产业供应链就能够很快运转起来。最后,不会导致金融机构的倒闭。疫情是短期的外部冲击,中央已快速实施了相关的金融支持政策,企业和家庭出现债务违约的情况相对较少,因此,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机构不会受到较大冲击,呆坏账上升的矛盾也可以在经济反弹后得到较快缓解。因此,若无其他意外事件冲击,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能够很快恢复正常运行。

从国际看,随着各国在疫情防控中不断积累经验并提升应对能力,只要加强各国之间密切合作,互相支持,就会呈现办法总比困难多的良性循环,使全球的抗疫工作取得确定性的结果。但若境外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国际贸易和投资继续下行或低迷,就将从需求端和供应链两方面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出口下滑幅度加大,导致国内相关生产收缩,这方面受影响的产业主要是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消费品制造业、原材料加工业等;
进口供给影响加大,导致国内相关生产收缩,这方面受影响的产业主要是进口依赖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受到以上两种情况的波及影响,国内同类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会加剧,进而影响国内产业供应链的有效循环,使部分上下游企业的市场销售、生产发展出现新的困难。然而,也要看到,我国工业体系相当完备,整个制造业生产配套、转换和替代能力很强,横向发展很有韧性,即使受到国际贸易和供应链的较大影响,多数产业也能较快恢复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六保’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要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面对国际市场剧烈动荡和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趋势,我国明确提出运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合理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力促进内需扩大和支持外需拓展,坚决平抑市场主体的不稳定情绪。当前实施好稳增长政策,要坚持防控疫情与发展生产协调推进,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各方面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积极做好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工作。作为“六稳”的一项重要内容,稳预期需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稳定资本市场预期。资本市场是经济的风向标,稳定资本市场对于稳定金融和经济运行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疫情防控成效显著,经济增长明显回升,资本市场具有平稳上涨的有利条件,需要继续加以引导以增强市场信心。二是稳定中小微企业信心。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困难增多的情况下,政府要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和引导,增强他们的投资发展信心。三是稳定外商投资。外资的流入或流出主要取决于对一国市场前景的预期,受全球疫情影响,当前外资企业的经营决策处于不稳定状态。要稳定外资企业对中国投资市场的预期,就必须加强引导,增强其对我国经济发展潜力、更加开放的政策和改善营商环境等方面的预期。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具体举措主要包括:政府及时发布抗疫成果、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并加以客观解读;
及时采取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推动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落实并督查公布落实情况;
多种形式加强与市场主体的有效沟通。

千方百计完成好稳就业的重要任务。就业在“六稳”和“六保”中都居于首要位置。应对疫情冲击,需要特别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是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的主要来源,还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针对就业压力大的进城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要注重分类施策,增强稳就业效果。广开各种就业门路和渠道,在推动各项社会事业投资发展以吸收就业人员的同时,大力推进各类创新创业、灵活就业、职业培训活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力军,就业密度高、灵活性强,对他们的帮扶本身就有稳就业的效果。为此,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减免税费、金融支持等优惠政策力度,帮助他们克服复工复产和经营发展中的困难。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已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必须真正让这些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取得稳就业的良好效果。

把促进居民消费放到扩大内需的重要位置。更多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和电商、微信等交易平台,使居民消费需求得到展现和释放。同时,研究疫情防控基本结束后扩大消费的条件,做好全面扩大消费的预案。二季度开始,扩大居民消费的重点是促进消费需求回补和消费潜力释放,包括促进部分未来需求提前释放。为此,应调动各部门、各地方扩大消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结合起来,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力度和可持续性。要对居民消费潜力、消费倾向进行区别分析,实施分类调节。对于低收入家庭,主要是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可实施发放消费券、加强社保救济、商品下乡补贴等政策;
对于中等收入家庭,主要是促进他们扩大近期消费,可对节能环保产品、大件商品以旧换新等消费实施更多优惠政策;
对于中高收入家庭,主要是引导他们扩大高端消费,需要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下调高档商品税率、鼓励延长带薪休假等。

发挥好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主要是扩大政府投资,稳定和促进市场化投资。一是政府要扩大公共投资尤其是民生投资,这些领域的投资本就是政府职责,只是在时序上进行了提前,比如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二是政府扩大投资既是为了稳增长,也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前者是短期任务,后者是长期要求。为此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在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提升投资质量、优化投资结构,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三是政府扩大投资要有利于拉动民间投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比如,政府扩大新基建投资,反映了产业升级的趋势,能够引起社会资金的兴趣,可以拉动更多的民间投资。

为稳定和扩大出口创造有利条件。在国际经贸形势好转之前,我国应积极寻找出口机会,调整进出口供应链,并为下一阶段扩大出口做好准备。一是围绕境外应对疫情中出现的新需求,积极扩大各国急需的疫情防护用品、医疗器械和药品、日用消费品以及扩大生产所需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出口。二是协调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电商、微信等新技术、新平台,为受到境外市场影响的出口企业寻找国内市场。三是研究疫情结束后的新增需求,积极做好扩大出口的准备工作。随着境外疫情形势好转,国际贸易和投资将会出现反弹,对于国际市场可能出现的新需求,要进行多方面预测分析,做好相应预案。

(作者系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李晓恒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