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教案 长方形的面积小学数学教案(通用9篇)

时间:2023-09-28 01:04:43 作者:BW笔侠 小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教案 长方形的面积小学数学教案(通用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教案篇一

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师准备卷尺,生准备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2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面积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2、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面积单位,并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

二、新课。

1、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根据生的`回答,是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画长方形时用1分米表示1厘米):

生答,师小结并板书:5times;3=15

长times;宽=面积

2、练习。“做一做”的题目,让生先量出它的长和宽,再计算它的面积。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厘米,再计算。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2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习二十八的第3题。

先让一生与老师共同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再让生计算。

三、作业

练习二十八的第4、5题。

小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教案篇二

一复习旧知。

1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2.5米,高0.6米。

(2)底面直径4厘米,高10厘米。

(3)底面半径1.5分米,高8分米。

2求出下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1)长方体的长为4厘米,宽为7厘米,高为9厘米。

(2)正方体的棱长为6分米。

3讨论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甲: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的总和。

学生乙: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只要计算长方体相互对立的3个面的面积,3个面的面积相加再乘以2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棱长乘以棱长再乘以6。

二新课导入。

1教师:以前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表面积的求法,那么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圆柱的表面积又是如何计算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和探索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2学生讨论:你认为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哪一部分?它由几个面组成?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反馈小节: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的总和,圆柱的表面积由一个侧面机和两个底面组成。(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两个底面积=圆柱的表面积)

4教师进行圆柱模型表面展开演示。

(1)学生说说展开的侧面是什么图形。

学生:圆柱展开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

(2)学生说说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长方体的长(或宽)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宽(或长)等于圆柱的高。

(3)圆柱的侧面积是怎样计算的?抽生回答进行复习整理。(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3)圆柱的底面积怎么计算?(复习底面积的计算方法)。

5说说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圆柱体?哪些表面是完整的,哪些表面是不完整的?

学生举例:完整的圆柱有两个底面,不完整的圆柱只有一个底面(如水桶)或者根本就没有底面(如烟囱)。

教师:所以我们每个同学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要特别认真,要特别注意这个圆柱到底有几个底面。

三新课教学。

1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4.5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课件演示)

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3反馈评价:

(1)侧面积:2×2×3.14=56.52(平方分米)

(2)底面积:3.14×2×2=12.56(平方分米)

(3)表面积:56.52+12.56=81.64(平方分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81.64平方分米。

4学生质疑。

5教师强调答题过程的清楚完整和计算的正确。

6教学小节: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一般要分成几步来计算呀?

四反馈练习:试一试。

1学生尝试练习:要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50厘米,底面直径为3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2学生交流练习结果(注意计算结果的要求)。

3教师评议。

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四舍五入法和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计算使用材料的用量时为确保使用材料的充足通常都使用进一法,计算结果如果使用四舍五入法也许会出现使用材料不足的现象。

五拓展练习

1教师发给学生教具,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测量。

2学生自行计算所需的材料。

3计算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的答案为什么会有不同?哪里出现偏差了?

学生甲:可能是数据的测量不准确。

学生乙:可能是计算出现错误。

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如果数据测量不准确或者计算出现错误,或许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这种损失也许是不可估量的,但事实上它又是很容易避免的。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六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图形的表面积(单位:厘米)(略)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表面积。

(1)底面周长是21.52厘米,高2.5分米。

(2)底面半径0.6米,高2米。

(3)底面直径10分米,高80厘米。

3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盒,底面直径是16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

4一个圆柱铁桶(没盖),高是5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做一个这样的铁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小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教案篇三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小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教案篇四

1.确定“转化”的策略。

预设:

引导学生明确:我们是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同学们再想想,我们又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

师:对了,我们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转化”成其它图形的方法来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2.尝试“转化”。

师:那么,怎样才能把圆形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其它图形呢?(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请大家看屏幕(利用课件演示),老师先给大家一点提示。

小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教案篇五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要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小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折叠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2.能力目标:进行操作、观察、分析、比较、交流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用事实验证事物的能力,而不是用主观臆断事物的属性。

教学过程:

一、反馈作业

2.师:刚才也有同学谈到其实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是对称图形。老师说它们可以称为轴对称图形。

二、新课探究

1.师:你能不能把一个等腰

三角形折一折分成2个部分,使这2部分完全重合?

2.师:大家都可以这样做到,那么谁能指一指我们是沿着哪一条线对折才能使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吗?(学生指)

师:我们把这条能使图形对折

后重合的直线称为对称轴。(板书)我们通常用虚线来表示对称轴。(学生用虚线表示)

3.学生探究

师:你能不能用找到等腰三角形对称轴的方法来找一找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

(学生尝试)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找的?你找到几条?

(图形对折,是否完全重合)

3.小结: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而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却一条对称轴也没有。

三、探究作业

1.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也有对称轴,我请同学们回家去找一下,用剪刀和纸把它剪出来,看谁剪得最多。

2.想不出的同学可以问问现在5年级的同学,他们会给你们帮助的。

小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教案篇七

教材版本: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目标:

1.能够按三角形的内角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掌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

2.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3.通过探究过程,体验独立思考、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按角、边的角度,把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

能够区别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区分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学段认识角、直角、锐角、钝角、平角、直角。可见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平面图形的知识,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对他们来说比较轻松和顺利。所以,教师可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讨论,动手操作来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亲自体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中形成概念。

教学准备:

白板多媒体,一副三角板,每个学习小组七个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之前都学过哪些角?

(2)屏幕上是什么角?(白板上有一个锐角,将角旋转至90度,至钝角,分别追问是什么角?)

(4)你对三角形都有哪些了解?

2.导入新课

(1)展示白板上的7个三角形,它们一样吗?什么都不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帮助学生系统思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给三角形分类的必要性。为下面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氛围的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分类

(1)独立思考,你准备怎么分类?。

(2)小组交流,按照你的想法把白板上的7个三角形进行分类。

(3)小组合作,教师深入指导。分好的同学交流思想。

(4)汇报分类结果

a按角度分类:1号4号7号分为一类;2、5分为一类:3、6号分为一类。

b按边分类:1、2、3为一类;4、5、6、为一类。7单独为一类。

2.教学按角分类

(1)学生说明为什么按角分把三角形分为三类?这三类各有什么特征?(教师及时板书重点内容)

(2)根据这三类三角形角的特征,给三角形起名字。

(3)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锐角?最少有几个锐角?最多几个直角?最多有几个钝角?

(4)知识小结,及时练习

让生随便画三角形,并说明自己画的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教学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1)学生说明第二种分法的依据,你是怎么知道4号、5号、6号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而7号三条边都相等?(小组讨论、交流、操作、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具备了用尺子量、对折比较等多种线段、图形等对比的方法,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动手兴趣,提高操作能力。)

(2)学生自学白板上的内容。并用三角尺说出对应的名称。

(3)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因特殊的边的关系而名,你们猜一猜,它们的角又有怎样的特殊性呢?(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5)汇报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里,角之间的关系,并说明验证方法。

(6)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设计意图:学生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既有结果的展示,更有过程的展示,让参与的同学都能感受到合作学习的愉快和成功。同时也教了其他孩子一种学习方法。

4.探究用图形表示三角形的分类(展台展示学生作品)

(1)自学课本,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2)合上课本,自己在练习本上再画一遍关系图。

(3)用同样的方法,尝试把三角形从边的角度分类后的三类三角形的关系也用椭圆图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课本,发现知识,验证知识,总结知识,并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解决新的问题。让学生明白自学的方向、方法、目的,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概括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合作。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三、课堂小结,知识拓展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以表格的形式出现,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把7个三角形放在相应的位置。探究出被分为7类。并非如表格所示的9类。通过这个设计,让学生明确分类首先要确定角度,同时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严密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明确数学的严密性。)

四、交流收获,总结质疑

五、课堂小结

在今天学习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想和大家共同分享?或者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拿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按边分

锐角三角形(三个锐角)不等边三角形(三边不等)

直角三角形(一个直角)等腰三角形(两边相等)

钝角三角形(一个钝角)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小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教案篇八

教学目的:

1、认识红绿两种颜色。

2、将红绿进行分类。

3、体验游戏学习中的乐趣。

教学准备:

1、装有红、绿两种颜料水的瓶子。

2、红色、绿色玩具饼干。

3、红色、绿色小毛驴。

4、红色、绿色标志。

教学过程:

1、布置场景

老师在场景中准备好与幼儿人数相等的红、绿两种颜色的小毛驴。

2、教师出示红、绿两色标志,请幼儿骑着小毛驴按照标志颜色分类排队,从而体会同种颜色排在一起的快乐。

老师:你的小毛驴是什么颜色的?你把它骑到什么颜色的标志后面了?

幼儿认识颜色标志,幼儿把自己的小毛驴骑到颜色标志处排队。

游戏一:颜色集合

红色集合:幼儿把装有红色颜料水的瓶子送到红色小毛驴后面。

黄色集合:幼儿把装有绿色颜料水的瓶子送到绿色小毛驴后面。

游戏二:给小毛驴送饼干

小孩小孩真爱玩,走一走,跳一跳,请把红色的饼干送给小毛驴吃。

小孩小孩真爱玩,走一走,跳一跳,请把绿色的饼干送给小毛驴吃。

教学总结:

活动中幼儿以亲历亲为的方式学习,体验游戏学习中的乐趣,同时学会了将红绿两种颜色进行分类。

小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教案篇九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出示课本上的图片

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同学们找的都很好,那这里面什么图形最多呢?

生:三角形。

师:很好,那同学们知道它们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三角形组成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画一画,构建概念

师:既然同学们都已经认识了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动手画一画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先拿出一张白纸,看谁画的又快又好。

(学生独立画,师巡视了解学生画的情况。选择学生画得不正确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如果学生没有,则把事先准备的以下图形也贴在黑板上。)

(1)(2)(3)

生:不是。

师:为什么不是呢?(指着第一个)这个为什么不是呢?生:因为这三条线和线之间没有连在一起。

师:(指着第二个)这个呢?

生:那两条线段不应该出头。

师:那最后一个为什么不是呢?

生:那条线段应该是直线。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观察能力都特别强。那谁能画出一个三角形呢?

(指明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

师:非常好。同学们比较总结一下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老师进行加工)

即得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板书概念,用红色粉笔写“围成”)

师:什么叫“围成”?同学们能用手势表示“围成”的意思吗?四人小组拉演示一下。

师:能把“围成”说成“组成”吗?你怎样理解“组成”?

(有的学生说“不能”,也有个别学生说“能”。引导学生说出“组成”不一定要首尾连接形成封闭图形。)

师:说得很好,(指着刚才的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都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但它们都不是围成的,所以不是三角形。

三:了解三角形的组成

生:是。

(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并用课件演示: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

师:三角形的身上除了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角以外还有两位新朋友,知道它是谁吗?

生:底和高。

(小组展示画法)

师:同学们自学的很好,画法都正确。如果再规范一点就会更完美了,当然我们要借助三角板。老师来演示一遍,然后大家共同来总结一下怎么画高?哪部分是底?(出示画高的课件)

(老师引导性的提问:“如果以三角形的另一条边为底边,你还能画出其它的高吗?”,引发学生发现从另外两个顶点还可能画出两条高,每个三角形一共有3条高。画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学生可能只会画一条高。再展示学生的作品时,教师可特意各找一个画钝角三角形、画锐角三角形和画直角三角形的学生上来展示,如果学生没有画到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老师则让学生尝试画一画这两种三角形的所有高。)

(课件演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的三条高。)出示下面的三角形,让学生说出每条高和它对应的底。

(展示时,强调底和高的对应,重点讲解直角三角形中以一条直角边作为底的情况。展示钝角三角形时重点强调在三角形外面的高的情况。)

五:动手操作探索特征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研究发现了三角形的许多知识,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下面我让一名同学上来用两手分别捏着这三个图形的两个角看发现了什么?(拿出事先用纸条做好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

(指明学生上台演示学生得出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下面来看看这三个物体是不是也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