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多篇通用

时间:2023-06-23 08:54:41 作者:曹czj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多篇通用篇一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一)、范读课文

1、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4段)——看戏中(5—30段)——看戏后(31一40段)。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民风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多篇通用篇二

【教材解读】(包括学习内容分析,考试时不写)

【设计理念】(考试时不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都有,可分述,亦可合称为“教学重难点”,二者各自最多一两点,不可多。)

【教学方法】(考试时不写)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可以多写为“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例如:问题导入、承上启下导入、检查预习导入等。

2.板书课题,师生齐读课题。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课文自由朗读。

【导入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教心学等理论。】

1.介绍篇幅、生字个数,落实重难点生字词的教学。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1.促读: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2.促问: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3.促思: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4.促说: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本环节解决文本的整体问题)

1.第一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生个人朗读、谈体会。

师的评价语。

2.第二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谈体会。

师的评价语。

3.第n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生齐声朗读、谈体会。

师的评价语。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1.小结引读。(对二、三、四环节进行小总结。)

2.师生对话。(一般是为了攻克一篇课文的难点问题。)

3.激情引读。(通过学生自由朗读来思考重难点问题。)

4.再读体会。(通过学生默读、写批注体会来解决重难点。)

5.师生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个人起立交流心得、并及时评点提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1.引导质疑。(例如:争鸣式)

(教师通过提问,引起学生质疑课文难点问题,并默读思考。)

2.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联系实际进行拓展教育。)

3.总结下课。

(结合板书总结一堂课的教学、点题结束课堂。)

4.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作业应体现分层性;作业设计的形式

应体现多样性;作业的内容应体现趣味性;作业的内容应

体现实践性〈练了会用〉。)

【本环节及作业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附:

【板书设计】

概括式、对比式、板画式、线条(图表)式等。

3.初中语文起始课--怎样学好初中语文 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多篇通用篇三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内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并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及诗歌中的名句。

2、以诵读促思考,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坚持正直品质的风格。

重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一、导入新课

1、以李白有“诗仙”之美誉引出作者介绍,请学生吟诵学过的李白诗篇。

2、简介写作背景。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李白诗篇。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简介作者,为课文学习做好必要的铺垫。诗人是一人在饮酒还是与人共饮?学生根据预习回答。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

二、初步理解,整体把握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大意。

2、词义答疑,出示重点词。除课下注释外,可补充:“徘徊”:来回走。

三、深入研读

1、既然诗人在独饮,为什么要写成“三人”?具体是哪“三人”?

2、如何看待谈笑风生的成三人?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

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

4、月”、“影”伴“我”月下饮酒,看似诗人自得其乐,场面热闹,实则写尽凄凉孤独。让学生通过读,沉浸到文本中,品味诗歌的深层内涵。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要适时指导,点拨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

四、深层探究

1、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

2、李白究竟为何孤独?

(1)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

(2)他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

(3)他对现实人生的领悟与拒绝,让他感到孤独。

3、李白如何看待自己的孤独?

(1)”永”__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

(2)”期”__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独处境,但却陶醉于这一处境。

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

4、揭示诗歌的主旨。自读,诗人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在仙境中重逢,可见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单落寞。读—品—悟,感悟本诗的深层内涵。

5、诗仙,既然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处,就会凭虚御风,飘逸高洁,如同高高挂在斗牛之间的一轮清辉。李白的月亮,皆源于孤独。李白——”仙而人者”。

五、总结全诗

1、点明全诗的情感脉络。

2、想象在诗中的作用。由独而不独,到不独而独,独到不独的过程,体会诗人看似自得其乐,实则凄凉孤独的复杂感情。揭示本诗的情感内涵及写作特色。

六、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多篇通用篇四

1、 初步掌握写信的格式。

2、 语言要真挚感人,简练,事例要突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目标2

1、以感受亲情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以是散文的形式,语言要真挚感人,格式要正确,字数600字以上。

2、写法点拨。

(1) 教师指导写信的格式。

(2) 如何展 示情感的真实信度?

1、 学生读作文选中的有关文章。

2、 学生讨论、思考

3、 45分钟快速成文。

作文讲评

一、讲评目标:

1、 认识自己文章存在的不足及如何解决

2、 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讲评过程:

1、 文章的优点:

(1)、题目新颖 ,体裁是散文。

(2)、内容真实,感人至深。莫先乎情,只有自己的 真情之作,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且不论文章写得是否成功,而是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叙真事,抒真情。

2.缺点:(1)、格式不正确。大部分同学署名没有写在一行上,此致、敬礼的格式不对。

(2)事例的选择过于陈旧、古老。例:送雨伞,棉衣、送上医院、洗衣、做饭等,虽说是要求学平 常生活中的 小事,但是要把古老的话题写出新颖独特,不是一般的文学功底,因此选材是关键。

(3)语言不真挚感人。大部分同学的作 文读了不能催人泪下,要让父 母看了确实感动,或认为做的不好。

3、 措施(1)、听读优秀作文。

(2)、学生修改自己文章,找出文章 存在 的问题。

(3)交流,批改。

以“感受亲情”为话 题作文

1、 初步掌握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

2、 学习细致观察生活,感受亲情回 报爱。

3、中心明确,突出亲情,语言真挚感人。

目标2

以“感受亲情”为话题写记叙文,600字。

2、写法点拨。

如何展示情感的真实信度?

4、 学生读《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中的有关文章。

5、 学生讨论、思考

6、 45分钟快速成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多篇通用篇五

教学目标

1、 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

2、 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 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 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齐读

1、“学而时习”章

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

(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

(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

(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2、“吾日三省”章

(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是什么人?

(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

(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哪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