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已立项做开题报告(汇总17篇)

时间:2023-11-22 10:05:35 作者:笔尘 课题已立项做开题报告(汇总17篇)

开题报告需要明确研究目的,即我们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以及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开题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开题报告有所帮助。

教育立项课题开题报告范文优选

本课题组主研人员均为本科以上学历,60%的主研人员为中学高级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曾获国家级、省(市)、县级一、二、三等奖,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对本课题有着深厚的研究兴趣,在论证选题过程中已搜集了大量资料,有关工委、教委和街道办领导的关怀,有县教研室的专业支持,有学校在人力物力的保证,本课题组全体成员对课题研究的圆满成功充满了信心。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理论问题:农村留守子女是新时期的产物,对他们的教育尚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本课题应创造性地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2、实践问题: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新课题,怎样在这个新领域创造出符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我们倡导老师们努力进行实践,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1、以转变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

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活动,转变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长为主力”。

要求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与,发挥教师在实验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学生的需求,以激发学生内因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投入实验,解决家长认识和责任问题,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联系社会力量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从留守家庭典型学生到普遍的留守家庭学生研究寻找教育规律。虽然都是留守家庭学生,表现也有好、中、差之分,要因材施教探究不同对象的最佳教育方法予以推广,取得实验的成功。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通过家访、问卷和会议等多种方式广泛采集个案,从个别到一般进行多个轮回的分析研究,汇集成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调查报告。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个案采集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报告法、行动研究法。

六、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研究报告、总结、论文、音像资料、案例精编等。

教育立项课题开题报告范文优选

二、课题组名称:

湘阴县玉华中学农村中学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课题组。

三、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教育是什么?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_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_的说法。语文是百科之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更能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然而,现在学生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几乎很少有人坚持下来的,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养成语文学习习惯上不愿多出力。语文学习习惯较差,短期内看不出对学生能力的影响,但常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质将大幅度下降。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能力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提高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实效性迫在眉睫,成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且触及习惯养成的研究非常多。国内外关于习惯培养的课题研究,构建了全方位的内容结构体系和途径方法体系,但研究对象较广,多是针对整个中学阶段的学生,且研究范围较广。但是对于习惯养成关键时期的初中关注不多,对单一学科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不多。我们的研究意在对初中学学生语文学科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作更细致、更具体的研究,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五、课题界定:

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界定:所谓语文学习习惯,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后形成并发展为学生个人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语文的倾向。农村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以农村中学生为培养对象,以语文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据统计,习惯在大多数语文活动中处于轴承地位,如:形成好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是:学习习惯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影响占5%,其它占25%,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学习习惯是影响语文科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从语文学科的开始阶段,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学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有计划地、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国内外有关学习习惯形成研究成果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学习习惯是个人内部自相适应的一种自动化行为的动力系统。习惯一旦养成,人们的优势心理反应是维持一种习惯而不是去改变这种习惯,这是学习习惯形成应遵循的心理规则。并且,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再者,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其他学科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素质能力的提高。

(2)现实意义。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有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甚至高尚品德的形成,高尚情感的培养等方面起到相辅相成的迁移促进作用。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以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现代化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掌握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基本技能,有效服务社会的劳动者;才有可能培养出一大批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会劳动,具有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因此,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古今中外教育家的高度重视。

古今中外教育家对“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他们对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作用都进行了精确的阐述。

习惯培养的问题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外国也很早就有人提出过。十七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3、“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教育学家认为,要使下一代成为健全的社会的“人”,最关键的就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掌握种种良好的行为方式,并把它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以之,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因此,“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思想,本质上也是一种终身教育的思想。叶圣陶就曾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可见,他当时强调“养成良好习惯”的一个思想本源和重要内涵,就是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教育的思想在今天也仍然是一种先进的面向未来的思想,并已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思潮,这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整个社会大教育、大文化发展和进步的一项奠基工程。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各校实际,所以我们以立足课题研究,来探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入手,把学习习惯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尝试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激活德育内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七、理论依据:

1、以国家教育改革决定为总纲。

2、以新《语文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为指引。

3、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接受美学”为支撑。

4、广泛汲取先进的教育理论素养及整个教学领域的改革成果。

八、研究目标: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人才,从本质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课题旨在调查了解学生平时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情况的现状,分析、归纳语文教师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习惯养成的操作规程,使学生持之以恒地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进行语文学习,使他们主动而有创造性的获取语文知识,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情感和道德修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九、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问卷表,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习惯的自我的认识和评价。

2、在平时的教学中,观察目前在校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关注学习习惯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了解成绩优异者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方法。

3、调查结束后,研究人员制定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具体可行措施,对学生习惯养成进行跟踪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结合实际找到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4、及时反馈信息,总结经验不足,探讨语文学习习惯养成产生的影响,找出可推广的习惯及养成方法。最终形成成果。

十、研究方法:

1、查找文献法。

2、调查问卷法。

3、分阶段检查法。

4、定期训练法。

十一、实施步骤: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开展宣传动员,采用多种形式,全面深入地围绕方案目标开展对应内容的具体研究部署。基本操作如下:

1、期初制定调查问卷表,对中学12个班作调查取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对语文的预习、听记、作业、复习、书写、阅读、写作等几个方面的习惯。

2、在常规的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及时了解和观察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1)明确细目标,养成好习惯。

学习习惯的初步养成:七年级第一学期始学教育。

学习习惯的基本养成:八年级第一学期巩固教育。——学习习惯的全面养成:九年级第一学期提升教育。

具体要求: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书写认真清楚、保质保量地完成家庭作业、自觉阅读课外书籍。

具体方法:老师和课代表、小组长共同实施打分和监督,由课代表及时记录,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折算。做到每天组长查,每周课代表查,每月教师的小范围抽查,每学期教师的全面检查,并打总分反馈。

(2)抓好基本功,促进好习惯。

首先,要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写字习惯的培养。各班一月一次对学生写字进行指导。

其次,要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必须提倡阅读习惯的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可以班为单位,进行课外阅读比赛。学校成立阅读兴趣小组,指派专人负责,定期指导检查。

最后,要提高语文的整体素养,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积累素材,积累语言,累技巧)。成立写作兴趣小组,定期进行指导检查。

3、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进行及时评价。

第三阶段:发展深化阶段(-):落实课题方案,全面进入实施研究阶段,召开阶段性成果汇报、对实施阶段研究情况进行反思,修改实施方案,进行深化性、拓展性研究。定期开展汇报,交流各校成果。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收集数据、资料,分析整理研究资料,

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研究报告,整理课题成果。

综上所述,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习惯。因此,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只要在语文学习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懈地努力,就能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为高一级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做好铺垫。所以,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收获耕耘的乐趣。

十二、成员分工:

十三、经费管理:

资料费:约3万元,用于教师购买书籍,订阅资料及撰写论文、报告所需费用(120xx元);学生订阅资料(18000元)。

器材费:约150000元,用于维修语音室,阅览室,广播站等多种功能室及添置部分器材。

奖励费用:用于研究中对有突出贡献的成员进行奖励(20xx0元)。

十四、主要成果及目前行动情况:

1、成立了课题组,进行了成员分工,组织进行了校本理论学习。

2、撰写了开题报告。

3、制定调查问卷表,对中学12个班作调查取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对语文的预习、听记、作业、复习、书写、阅读、写作等几个方面的习惯。

教育立项课题开题报告范文优选

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_感恩_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然而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幼儿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众星捧月的地位,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出现了娇惯任性、情绪波动大、攻击性行为较多等亲社会行为极差的现象。曾有调查表明认为现在的孩子普遍不懂得体谅父母辛苦的占76%;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事,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的占68%;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关心,却不懂得要主动向别人表示感激或感谢的占58%。这一结果说明现在的幼儿只懂得受恩而不懂得感恩。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知恩图报”,“点滴之恩,涌泉相报”等历来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2、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许多人的心中大打折扣,甚至很淡薄,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惟“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只知接受,不知责任……“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程度。孩子们不知道感谢大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的培育之恩,加之当今社会一些不良的影响,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感恩意识在现代发展中势必削弱。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人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及幼儿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通过感恩教育,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孩子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孩子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目前有关感恩教育的方面的探索较多,但多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对幼儿园孩子的感恩教育缺乏,本研究将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为幼儿教育工作带来新的突破。

1、(一)陶行知思教学合一理论——陶行知强调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法必须根据学法进行,同时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感恩教育研究中,教师从各个领域,多种途径筛选了适合幼儿实践的感恩场景及感恩教育活动,同时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智力发展特点及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愿学、乐学。《_中央_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要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3、《_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三条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使适龄儿童在品德、智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4、《教育法》总则第六条指出:教育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一)通过感恩教育使幼儿“知恩”,明白爱是双向的,感恩与“图报”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感恩教育中坚持以活动为载体,鼓励幼儿参与,让幼儿亲身体验,在体验中学会感恩,在体验中培养社会责任感,传递爱心,回报社会,并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使感恩逐步上升为一种基础教育文化。

(二)通过感恩教育,使幼儿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学会如何去报答父母、老师、朋友、他人。对周围的人和事充满感激之情。

(一)知恩教育。

生命是相互依存的,每样东西都依赖于其他事物而存在。任何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处处受到恩赐;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老师对孩子有教育之恩,同伴对我们有互助之恩。所以知恩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二)感恩意识的培养。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是值得所有人用一生去珍视的爱的教育。所以要从小抓好幼儿感恩意识的培养,幼儿年龄小,期望他们做什么特别感恩的事情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当前我们应从小事抓起,将感恩意识的培养作为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幼儿如何向感恩对象实施感恩的研究。

幼儿时期的感恩对象应该从幼儿身边的人着手:包括父母、老师、同伴。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学会感恩、实施感恩。

1、感恩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同时引导孩子学会向父母感恩是感恩其他社会成员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感恩父母方面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和劳动、工作状况,体谅父母劳作的艰辛不对父母怀有敌意。

(2)牢记父母的生日,并能在重大节日予以真诚的祝福。

(3)不乱花钱,知道父母工作辛苦,赚钱不容易。

(4)自己的事情自己办,不给父母添麻烦。

(5)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父母减轻负担。

(6)对待父母有礼貌,早晚起居要问安。

(7)批评教育不顶撞,不提不合理要求等等。

2、感恩老师。

(1)尊重并理解老师的教学要求,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

(2)愿意主动和老师交流,真诚给予老师祝福和帮助,对老师有礼貌,成为老师的朋友。

3、感恩同伴。

(1)关心身边的同伴,不争抢玩具,能与周边同学和睦相处。

(2)团结互助,体察同学的困难,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3)不欺负同伴、打骂同伴,礼貌待人。

(一)研究的原则。

1、儿童性原则。

课题的研究过程坚持以幼儿为本,不仅将幼儿视为课题工作的中心,而且将幼儿看做课题实施的主体,在课题的课例研究中课程目标制定及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均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2、发展性原则。

课题研究过程满足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启发幼儿的思想,最大限度地支持包括求职、能力在内的各种素质发展。注重教育的启发性,长远性及儿童参与活动的自主性。

3、体验性原则。

体验性原则是感恩教育实施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因为离开了体验实践体验,活动本身就失去价值。本课题的研究除了将感恩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个领域,实施课例教育研究外,还特别注重感恩教育实践,通过实践实现对感恩的理解和体验。体验实践的过程正是感恩内化的过程。

(二)研究的对象。

延川县东关幼儿园5-6周岁幼儿。

(三)研究的方法。

研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注重课例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系统分析与典型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具体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文献法:对有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对研究者进一步了解感恩教育在其他领域已有的成果及如何借鉴别人的常处,弥补幼儿感恩教育研究的实践方法缺乏是十分必要的。

2、调查法:感恩教育是现实性、实践性很强的问题,闭门造车是很难达到预期成果的。同时现今的感恩教育已被很多人关注,但对幼儿的感恩教育尚属起步阶段,为使研究成果更具现实意义,促进幼儿感恩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在前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同时通过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多种途径收集了大量原始数据及资料,为研究奠定了较牢固的基础。

3、个案研究法:采用选取个案、制定计划、搜集资料、分析研究的方法,从整体上对一个幼儿或几个幼儿进行深入考察,以了解在对其实施了一系列感恩教育之后,幼儿的发展过程及详细情况。

4、行动研究法:主要采用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四个步骤,着重分析自然状态下在幼儿园实施感恩教育出现的问题,对幼儿参与的各项活动作现场记录与研究,注重观察和资料的搜集,不断提出改进教育的方案和计划,进一步充实和修正方案,调整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方法,不断提出新的目标。

5、观察法:将幼儿置于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被观察对象的外部表现作直接观察,并进行详细地记录,收集有关事物的资料,然后加以分析解释,获得对所有研究问题的认识,得出感恩教育的成效。

(一)准备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1月)。

组织研究队伍,反复讨论,拟定研究方案,并通过方案明确了目的、任务、主要内容、主要方法、具体步骤、职责分工等。

(二)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1月)。

1、20xx年10月起本人到图书馆、书店查阅大量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将这类文献进行搜集,并初步整理、分析。

2、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感恩教育的研究。重要围绕“感恩父母”、“感恩老师”、

“感恩同伴”三个方面进行活动方案设计,并通过多途径参与,多形式促进和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其真正体验感恩并乐于实践感恩。

(三)结题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1月)。

在前面两个阶段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各种观察记录、表格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验证在5——6岁幼儿身上进行感恩教育的可行性和教育价值。

(一)融于生活,渗透积累。

为使感恩教育成为一种自觉和行为,我们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幼儿的谈话、游戏、活动、突发事件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注意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坚持常规要求贯彻始终。

高校立项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一、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教育立项课题开题报告范文优选

鄞江中学始建于19xx年,是一所普通农村中学,地处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薄弱的鄞西农村。为摆脱困境,学校从19xx起开始实施美术教育的改革,并于同年成立了第一个美术兴趣小组,学生纷纷积极报名参加,虽然没有在较短的时间里很快的提高升学率,但学生毕业后都能很快找到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受此鼓舞,学校坚定了走“以美兴校”之路的信心——依托宁波市鄞县的人文资源,结合本地区市场的需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以此为指导思想,兴趣小组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日趋正规有序,层次也不断提升。1992年县教委同意学校在稳步提高普通班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创办一个美术专业班。从兴趣小组到美术专业班,学校的“以美兴校、形成特色”战略目标初步得以实现。

近年来,鄞江中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探索、持续沉淀、认真总结,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美术教育带动普通教育,以美术特色质量全面教学质量”的特色办学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xx年学校被评为浙江省首批特色高中,20xx年被评为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20xx年更是被评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

然而,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我们发现这种“普通班和专业班并存,以专业班带动普通班”的办学模式只适应了当时特定历史时期学校发展的需求。因为这种模式从本质上说,仍是一种以高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特别是普通班的学生而言,美术教育、美的教育因高考的挤压依然被挤压到极其边缘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下,新课程所要求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专业第一”、“升学第一”的状态。显然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

在提倡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把教育价值取向定位在升学上,定位在部分学生的身上,是很不合时宜的,也势必造成学校新的被动和滞后。为此,我们将总结经验,深化研究,希望探索出一条“生活化”的富有特色的美术教育之路:在保持专业教育特色的同时,能够利用学校现有的美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促进学生和谐个性和艺术素质的全面发展,力求使“美”成为所有学生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方式,进而对广大农村地区学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家价值。

二、研究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美”,是指以美术教育为原始切口和主要载体的美育结果,即学生在学校受全面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享受美、感悟美、创造美,让美成为所有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形成素养以得到终身受益的享受。

“所有学生”,是指全校的每一个学生,而不仅仅指美术专业班的学生。作为一所具有美术教育特色的学校,她的每一学生都应享受优质的美术教学资源,因为他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接受良好的美术教育。

“精神动力”和“生活方式”,是指学生主体对学习和生活的认知态度、价值理性、核心动机、审美习惯等在一定时空、相关人际、抽象客体、物象客体中的作用性反应中所呈现的状态。本课题重点关注学生的在校生活阶段的各种状态,也适当涉及非在校时段和将来的生活预期。为此,贴近生活实际的美术教学,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将使他们改善生活的逻辑结构。

“特色美术学校”,是指在以美术教育为特色的学校群中,再以一定的内涵发展的方式区别于该群体的学校。本课题研究所追求的正是以“全体性而非选择性、生活化而非专业化”为特色的“美术特色学校”。

三、研究目标。

全员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美术家,而是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格素质,使全体受教育者掌握美术史论的初浅知识,习得形象感知、形象思维、形象想象、形象表现等多种美术能力,提高审美修养。简言之,学校全员美术教育的终极目的应当是通过美的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影响和改善社会的精神风貌和物质环境。

因此,我们认为建设农村特色美术学校的目标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明确学校定位,确立合乎社会和地区需要、合乎学校现状和前景的办学理念,并以此为指导,不断推动学校“以美兴校,形成特色”战略向前发展,由“美术特色学校”转向“特色美术学校”,由注重部分学生转向注重全体学生。

2.立足学生发展,建构“以美术熏陶为经线,以生活方式为纬线”的教育框架,依托本地的人文资源,结合本地市场的需求,开发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精神生活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使美的教育渗透到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以促进学生和谐个性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其将来的生活质量。

3.优化师资队伍,完善培养机制,通过专业教师的创作机制和进修体制,充分挖掘全体教师的潜力,加速锤炼,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引领和指导学生的校园生活。

4.尝试建立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农村高中特色美术教育的管理体制,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活动项目等提供系统的支持与保障。

5.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和高中阶段美术人才培养的选拔机制、有效途径、具体方法和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6.以美术特色教育的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带动学校音乐和体育特色的发展,从而使学校逐步走上一条立体化、综合化的发展道路。

这几个部分的目标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但最终还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四、课题的实施。

(一)打造一个能充分感知的生活化的“美”的环境。

1.不断完善专业教学设施。20xx年,学校投资新建了3660平方米艺术馆,内设12间画室、2个展厅(教师作品展厅和学生作品展厅)、1间精品收藏室、1所400平方米的陶艺工作室,多个教师工作室等,各类美术教具一应俱全。校园内的环境布置突出了特色美术学校的特点,学校被评为宁波市“园林式校园”,安置了八位现代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和四大发明等16座雕塑。学校还在图书大楼内开辟了美术专用阅览室和作品展览厅。为更有利地开展艺术活动,又将在教学大楼1—5层大厅安置陈列橱,并拟于20xx年对艺术馆进行改造。(负责人:徐惠银)。

2.主办《中国水彩》杂志。由中国美协主编、鄞江中学主办的水彩方面唯一的国家级刊物《中国水彩》20xx年落户我校,至今已出版了46期,并将继续主办下去;《中国水彩》成为学生接触高雅艺术的最好载体。20xx年与宁波市联合举办了第七届全国水彩画写生大赛,20xx年组织了水彩艺委会成员象山采风活动,均取得了巨大反响。在此带动下,宁波已成为中国水彩画的活动中心。20xx年3月我校组织了《中国水彩年鉴》的编写工作,填补了中国百年水彩历史的空白。(负责人:徐惠银)。

3.承办学术研讨会和画展。目前我校已经成为宁波市艺术研讨中心,每年举办市级以上研讨活动两次。我校还协办了第9届全国“水彩画、粉画展”,组织《中国水彩年鉴》第二次联会。我们将继续承办各类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学术研讨会和各类画展。(负责人:徐惠银、骆建钧、陶育义)。

4.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积极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发挥特长,展现自我,定于每年的5月举办以“美”为系列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负责人:华成峰)。

5.兴办民俗文化研究会。我校与鄞江镇政府合作设立画家写生基地,并成立镇级陶艺馆,举办民俗(庙会)文化研究会,举办画展。(负责人:徐惠银、华成峰)。

(二)组建一套使美成为学生生活方式的管理体系。

1.行政管理系统(校长室、艺术处、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总务处)。

2.子课题管理系统(艺术处、教科室)。

3.艺术馆(所)管理系统(艺术处、总务处)。

4.课程管理系统(教务处、艺术处)。

5.学生管理(课程选择后)(教务处、艺术处)。

教育立项课题开题报告范文优选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根据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经充分准备,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一般课题《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课题组于2009年10月12日在云南民族大学莲花校区行政楼五会议室进行了开题论证。课题负责人王江屏向省内管理学以及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方面的专家省教育厅宣传_部桂正华部长、云南民族大学李若青教授和字如祥研究员以及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的相关领导、工作人员详细汇报了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目标和框架内容、研究方法和组织分工、研究经费分配和预期成果等。评议专家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认真审议,明确指出研究计划的具体要求和可操作的规范步骤,要求该课题在开题后要把责任落实到课题组的每个成员,确保研究任务按时按质完成。课题组成员王江屏、杨泽泉、和金光、刘睿、高莹参加了开题会议,并与专家们一起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深入讨论,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具体分工、职责要求和实施步骤等。开题报告根据专家意见进行认真修改后报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同意该课题可以开题研究。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本课题为《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是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立项编号cy09014),于2009年9月正式立项。

一、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课题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课题研究的开展对建立和完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探索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径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同时,该课题也是在当今公众和大众传媒越来越关注高校发展、高校新闻事件的“聚焦化”、高校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这一不可阻挡的新形势下,树立和维护高校良好形象,进一步提升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能力的的重要环节。该课题的研究还是高校加强舆论引导,做好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校园舆论氛围,培育良好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和谐平安校园,维护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它还对有效疏导和化解高校师生思想中存在的困惑与不解,激励师生积极应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有着积极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此项研究促进改变高校应急管理理念滞后、师生危机意识淡薄的现状,建立健全我国高校的宣传工作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高校应急管理水平提供理论研究基础、参考资料和对策建议。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在此项研究中,我们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3.寻找解决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反应及时性不足,信息准确性、公开性、透明度不高,学校各相关部门协调不顺、职责不清,执行过程中效益损耗过多等问题的新途径。

(二)研究框架与内容。

第一部分:当前我国高校宣传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第二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现状。

1.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2.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立的可行性。

3.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面临的全新挑战。

第三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概述。

1.危机及危机相关因素理论。

2.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类型、影响及后果。

3.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的概念。

立项课题开题报告的文本简析

交代课题的由来(谁主持的什么课题,什么时候由什么部门批准立项及文号、课题编号等);介绍参加课题论证的课题组成员,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关键概念要揭示内涵,锁定外延;应对研究范围、对象、性质作出人为的设定。

介绍现实背景;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动态);选题的价值、意义。

先说目标,再说内容;目标应先讲直接目标,再讲终极目标;内容应对准直接目标(均用条文式)。

详细列举什么时段研究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怎么研究的(对应内容、目标)。

既要有隐性的成功(学生进步、教师成长、学校发展),也要有显性成果(可用表格列出)。

教育立项课题开题报告范文优选

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小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越来越多的出现学习焦虑、人际交往紧张、青春期困惑等心理问题。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小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必须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来抓紧抓好。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一些家长总以为孩子只有感冒发烧才是得了病,出现学习障碍、多动症、焦虑、厌学、胆小、说谎、不守纪律、打架等就不是病。而我们的学校和老师们也总是把着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上,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考虑开设相应的课程,来帮助他们了解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来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因而连续两年发生两起七年级女生死亡事件,虽没有给学校造成太多的损失,但给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其实健康是由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方面组成,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要随时经常注意学生心理的微妙变化,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切不可等闲视之。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上述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决定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由于我校地理位置特殊,处于城郊结合部,情况比较复杂,教育压力更大,教育难度更大。连续两年发生两起七年级女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走上不归路,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给学校造成极大的负面效应。本着对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关心,我们开始探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学校申报了《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这一省级课题。

这一课题的研究符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崭新的课题,近年来得到不少学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德育改革、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措施。

怎样培养教育好这些学生,把他们塑造成能自食其力、对社会建设有用的人,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积极地、建设性地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并通过自我教育,使之不断自我完善是本课题研究的宗旨。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从不良行为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社会活动,交往情况,家庭关系状况等方面,深入调查,准确地掌握中小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

2、学生进入青春期心理准备教育的研究。对少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的研究。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的研究。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4、研究班集体对不良行为中学生心理的转化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研究。

5、中学生常见的逆反心理分析与对策;克服自卑心理的对策。

6、探索转化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探索心育与德育的关系,提高德育的实效。

7、中学生常见的早恋心理分析与对策;中学生冲动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8、从学科特点、学生心理素质入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的研究。

9、学校教育中家庭教育功能的研究。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本课题的研究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信任原则:教育的成功在于信任。只有师生之间建立起真正的信任感,才能使学生在教育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学生的这种寄托情感可促使学生愿意把自己心里的秘密告诉老师;愿意请老师帮助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激发自己坚定信念的内驱力。信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在感染和陶冶学生的心灵,从而促进学生自觉地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灵和种种隐私,他们会从老师的帮助中获取力量,在老师的指导中得到安慰,在老师的爱抚中得到理解。

高校立项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教育专心于未来。教育是若干年后什么都去掉,留下的积淀――真善美。因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在为未来奠基。

时代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问题。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少先队员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1“习惯”,是指人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久而久之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

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因而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2、养成教育,一课题的界定般物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

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xx市人民路小学是淮北市首家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队工作方面积极探索。鉴于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重智轻德较为普遍的情况,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

(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城区、矿区、农村等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

(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优化,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寄宿制、小班化办学体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

1、探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理论方面,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有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实践方面美国更加注重“自然教育”,引导孩子“自我成长”。

我国心理学界有一些学者关注儿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前三者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

课题开题报告

(1)名称要准确、规范。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1)研究的目的一般从三个方面阐述:

教育科研目标,阐述要探索、研究、总结什么科学规律;。

育人目标,阐述课题研究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工作目标,阐述课题研究对整体工作的促进作用。

(2)意义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

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

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所以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实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1)研究范围的限定。

a、对研究对象的界定。总体范围和正确选取研究对象的样本。

b、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要下比较明确的定义,可以使该课题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使课题思路明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和评价研究的合理性。

2)研究的内容。

研究课题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有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就可以依据研究内容设计更为具体的研究方案。

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

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

课题开题报告

我长期带小学数学,且一直教的是老教材。我常常在想这样一个问题,老教材就是单一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可能导致优生认为太简单满不在乎,中等生认为刚合适容易满足,差生认为太难失去信心的局面,使学生思维受到局限,课堂气氛冷清,无法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自从去年秋季学期我使用新教材后,豁然开朗,原来新教材中创设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因此,我认为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值得认真研究、探讨。

我认为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有以下几大功能。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发现信息,并能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解答,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发现信息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合作的机会,也让学生聆听他人的想法,启发自己的思维。

(三)建立模型。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去解释一些现象,或解决一些问题。

(四)培养能力。

有效的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团协作能力,从而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反馈教学信息。

有效的情境也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过程,都是可通过学生发现信息,解答问题的情况,了解他们对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

(六)促进课堂教学。

生动有趣的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是轻松而快乐的。

三、文献综述。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关心学习。

1、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知识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由学生自己通过主动动探索得出论。

2、“思维”的心理学分析。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要让儿童多动手操作、多观察。

3、课堂教学论。

《新课标》指出: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体验。

1、理论学习和收集资料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深入学习有效情境的有关理论,掌握创设与利用有效情境的方法。

2、研究分析资料阶段(20xx年1月-20xx年4月)。

通过现场看课、网上查找、杂志阅读等方式收集专家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初步整理出情境教学的典型片段;通过听普通教师的课并进行现场录音(包括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录音)收集教学实录并初步整理出情境教学的典型片段。然后根据理论分析,制定出对情境教学的参照目标,总同类型的课不同的策略方法。

3、自我实践阶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根据阶段分析研究的果,进行对比性实践,总性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对比和反思,验证阶段性研究的成果。

4、总、题阶段(20xx年6月)。

回顾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根据实践检验的情况进一步深化研究所得出的论,写一份有计划、有实施、有案例的关于课堂情境教学的研究报告,展示一堂运用研究论所驾驭的课堂。

五、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课题研究主要利用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法等方法进行。

(1)调查法,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2)文献法。搜集利用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3)经验总法。广泛总实验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1、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有效地创设与利用情境教学的能力,以情境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采用理论研究、对照研究、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水平、科研水平。

4、通过对课堂教学环节的个案研究、分析,总出情境教学对学生的兴趣、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题报告可以分为标题、前言、主文、尾语和附件等5个部分。

(一)标题。

(二)前言。

简述课题概况,包括课题来源及级别、历时、对课题成果的总体评价作用意义。

(三)主文。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课题的一般情况,阐述课题的背景;指明课题目标、研究思路及原则;说明研究历时及阶段,并分析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和特点。(2)课题的研究成果,简要阐明本课题的基本观点及其逻辑联系;着重揭示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强调本课题与实践的关联性、乃至在实践工作中应用的阶段性成果。(3)课题的评价性意见,自我评价———根据国内外、所在地区和同类单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现状,对本课题的地位给予正确的定位,并提示本研究成果的作用及前景。

备课组、教研组、教科室评价———综述各级组织对本课题的意见,并注明典型评语。

实践者的评价———如果本课题在实践中已有应用端倪,则可给出实践者的反馈意见。

本研究希望得到支持。

录像设备、录音设备、网络设备、同事之间、文献资料。

立项课题开题报告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

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

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多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有的已有不少科研成果。

三、课题概念界定

(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员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者、申报立项评审者、课题组组长、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省级评奖和信息公布者等人员的管理。使以上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的观念。

(4)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控因素质量管理,即对影响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管理工作的可控因素(如课题质量标准、课题经费、研究进程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目标管理。

(5)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能够量化的尽可能数量化。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及特点。

(2)国内外科研课题管理的动态与趋势。

(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

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依据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的理论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包括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标准)构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4、省级规划课题质量信息管

理系统开发(包括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含课题申报系统、课题信息储存、管理、发布系统以及课题库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5、试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

(1)制订文件。

(2)组织培训。

(3)分组实施

(4)反馈、分析、整理信息。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文件。

2、邀请有关专家作全面质量管理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的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3、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教育科研传统管理的经验,吸取精华,为建构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模式打好基础。

4、通过座谈、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教育研究专家和管理专家的意见。

5、将研究成果及时在湖南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活动中进行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课题开题报告

1、建构主义理论;2、行动学习理论;3、人本主义理论。

关于课堂有效学习的内涵。

(1)课堂有效学习是相对于无效和低效学习而言的。

(2)学生的发展就其内涵,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缺少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发展就其层次,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教学促进发展,就是把最近发展区不断转化为现有发展区;发展就其形式,有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为标志的发展,新课程强调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发展就其机制,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新课程在注重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发展的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不可预知的生成性发展;发展就其时间,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新课程既注重即时的可测性和量化的当下发展,更关注面向未来、着眼于可持续和发展后劲与潜力的终身发展。

课题研究将从调研课堂上无效教学现象、分析致因入手,研究课堂“有效学习”个案,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点,引领教师积极应用,构建以“有效学习”为主导的教学体系。

对课堂上无效教学现象进行调研,分析致因,针对无效学习现象,开展对应策略研究。

立足于科学性、可行性、灵活性和有创意性,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研究。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与教学效果的研究,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和能力的科学评价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完善小学数学课程评价体系,丰富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要点与基本策略,开题报告《研究性开题报告》。

为了了解《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这些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1)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换套新的教材,或是说用了新的标准问题,其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里面的情况发生变化,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人们十分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是否是探索性的、自主性的、研究性的学习。

(2)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讨论的是个体的人,是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人.当代教育研究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使学生在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和谐统一。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3)该领域研究发展趋势分析。

新世纪的基础教育需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虽然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于正确的效益观、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有效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有效教学评价的标准等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实践,在实施推广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因此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研究”,对构建小学数学课程评价体系所作的理念与实践的探索,将对课改的深入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我们课题研究人员应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系统的学习“建构主义”等相关理论,学习外地老师的教研教改经验。积极提供研究课,写好研究课设计方案、教学后记、案例分析等材料。还要认真地听研究课,参加说课、评课、信息交流、心得体会交流等研讨活动。

最后,祝愿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圆满成功!

课题开题报告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片面强调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推理的形式化,忽视数学的创造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评价,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习惯于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综合的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它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极为不利。

面对21世纪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四种最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并认为学会合作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竞争与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和必然趋势,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相处更是新世纪人生存的需要。

我们一贯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就是要承认差异,张扬个性,提高素质,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模式。我们高二数学教学模式课题组对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作了有益的探索,进行了各种尝试,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教学为主要手段,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点评与小结。

分层教学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有三个前提: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之间,不仅有数学认知结构上的差异,也有在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而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上能力的差异,还有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的差异,这些差异无一例外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大小不一的影响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也即ld,英语为learningdisability);其次,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只要提供给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采取不同的对学生学习障碍的矫正策略,不同的学生都会有提高,或者说每个学生都可以建构起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知识与能力双赢的结果;第三,从新的教学观看,高中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而不是一味地只要求不同的学生来适应教师所创设的单调的、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中学生数学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研究目标:在数学教学中,实施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它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使学生各取所需,学有所得;优化教育环境。

研究内容:前提条件:首先,从现状看,我们高中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实际上存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基于学生达到会考水平的知识与能力层次要求,另一个是参加高考,进入大学进行深造的要求。两者都不可偏废。这就要求教师对会考和高考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上的不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是对会考说明的深刻领会,另一方面是对高考说明的认真研究,作为高二数学教师,尤其要研究两个说明对学生要求上的差异。

其次,学生与各个层次的要求如何对号入座?我们对学生属于哪一种层次所要求的学生,应持有一种不带有任何偏见的、动态的观点。对于我们认为是属于能参加高考进一步深造的第一层次的学生,任何时候都不能降低要求;对于大部份学生来说,是处在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之间的学生,实际上也只有少数学生。对第二层次学生的把握,是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在。进行分层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存在的学习障碍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研究各个层次学生存在的问题,再因材施教。

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比较分析法。

研究过程:通过一、转变教学理念,调整课程设置。

二、调整教学内容,保证各有所得。

三、变换辅导方式,培养自学能力。

进行分层教学,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

关键问题: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经过自身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全体学生奋发向上的自信心,并对促进学生形成乐观、顽强的心理品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差生的转变和提高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称赞,促进了学校、家长、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形成,从而优化了教育环境。改变了只抓少数尖子生的做法,使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落实。

创新之处:我们利用多媒体电脑向学生展示科技发展史尤其是数学发展史,让学生意识到重要的问题历来都是推动数学科学前进最重要的力量,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善于提出问题并表现出非凡的“提问”才华的人,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

四、研究基础(包括现有的研究工作基础、研究的外部条件、课题组人员结构、研究经费、设备等)。

一、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坐不住。

二、题时书写经常忽视关键词语或数据,论证时逻辑混乱。

三、做作业速度太慢,时间拖得太久。

四、不愿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作必要的记忆。

五、不爱阅读或阅读理解能力差。

六、上课没有记笔记的习惯,不愿进行思考,所提问题层次低。

以上均为我校存在学习障碍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以利于不同的学生克服自己的学习障碍为目标而采取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增强了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使学生各取所需,学有所得;融洽了师生关系,促进了良好学风和教风的形成与巩固。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思想素质较高,但对分层教学意义和作用认识的不足。分层教学的决策和具体实施还有一定的差距,可更现实、更具体、更周到,尤其不能出现优生不优,差生更差的局面。分层教学的模式仍有可改进或优化的地方。

我们分层教学模式的改革仍在实验和实践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感到,学生的负担减轻了,但教师的负担加重了,怎样把教师的负担也减下来,还应当继续探讨,也是决策者们应当探讨的课题。

设备:多媒体、计算器、部分教具。

五、成果形式(主要研究阶段、最终完成时间、最终成果形式)。

主要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改革的指导思想,“立足会考,兼顾高考,培养兴趣,发展特长,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的要求,并确定了“开齐基础课,上满提高课,落实活动课”的可操作性方案。

第二阶段: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进行分层。

第三阶段:从高一开始对教学内容就进行分层次安排。在调整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变换了辅导方式。我们采取了“个别辅导,分类推进”的办法。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为下次分层的实施,打下基础,总结经验。

最终完成时间:20xx年6月。

最终成果形式:论文、研究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

我校《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是云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过程中,网络凭借其信息储存的容量大,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高度共享性与扩展性以及交流的实时性和便利性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打破了学生仅以教科书作为知识来源的唯一渠道的局限,为改变长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为各类教育资源的多层次开放和建设创立了有利的条件。而专题学习网站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完备的系统的知识,而且还能创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几年,国内外对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与应用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各种专题的学习网站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在其建设与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深入开展专题学习网站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另外,选择“信息技术”作为专题也适合我校的实际。而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资源可以为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提供完整而丰富的知识体系与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将成为我们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手段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良好载体。

1、教育信息化理论。

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学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实现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实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依据,对我校中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从内容和手段的校本化进行实践研究。

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泰州市教育局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力度;我校即将建立局域网,利用现有各班的教学平台组成教育网络,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我校中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

理论部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知识和方法。

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等信息技术能力;将计算机等教育技术有效、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的教学能力。

2、我校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手段。

教育技术集中培训: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经验,采用任务探究的方式,结合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践进行教育技术的共同学习和研究。

结合:通过培训任务的完成,体验教学新方法、新理念,对之展开研究,进行创新。

本课题是由我校领导及教师以高中学生为主要对象,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的信息技术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应用性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行为研究法和统计研究方法。

第一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申报开题。

前期,我们结合“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的要求,开展了调查研究,收集反映教师教学现状能力和信息技术使用水平的问卷资料,组织相关人员,酝酿课题、说明立案的理由及研究的可行性,为课题的研究目标打好基础。

2、现在,我校中青年教师对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使用,停留在什么样的层面上?

3、中青年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通过这个过程的调查与研究,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对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有了更进一步了解,都积极投入到研究行列。

第二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课题实施。

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是老生常谈,但就我校目前的情况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我们先从理论上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再在技术上提高教师的驾驭能力,最后培训他们具体运用技术,整合多方面知识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可以方便的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和接受远程培训,可以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与别人进行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交流,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所以在校本培训中我们不断地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第三阶段(20xx年8月----20xx年9月)总结提升成果展示阶段我校教导处根据培训计划,每月开展一次培训活动。通过三年以来的培训,我校从青年教师“目前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况”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效果”对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培训教师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1、利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高质量。2、研究报告3、论文4、学生作品。

课题开题报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获取探究信息及如何去进行自主探究。因此,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课程资源显得非常重要,而初中物理课程资源极其复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探究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并把开发的课程资源利用于课堂,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在一定的资源帮助下,完成即定的探究目的,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2、研究意义。

“初中物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面对初中物理课程资源繁多,杂乱,不均衡”等问题,开展分内容、分形式的研究,并通过实践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用于课堂,获得真发展。小课题研究是一种小步子推进、从小环节切入、研究小问题的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种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研究、注重实用的实践研究。

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比较典型的有教材、学科知识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的是相对广义的概念。

1、研究目标。

开发和利用初中物理课程资源,如针对初中物理课程,开发、整理对应的教案、课件、图片、视频、实验、课堂练习、试卷、拓展的课外小实验、相应的课后阅读材料,并进行归纳。把整理好的课程资源应用于课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活动,使学生由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迁移,学会创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有个性的教学设计方案,学生学案,从而促进物理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研究内容。

针对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分块进行课程安排,对各块内容,根据内容特点,确定开发课程资源的形式。并对开发的各种课程资源应用于课堂。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课程开发的各种资源能否切合学生学习实际,能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否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否在互学互助中使学生的思维和个性获得发展,这些都与教师个人的课堂引导、教学方法及对各种课程资源的合理应用有关。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论是创设问题情境,还是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以及课堂练习活动和同伴互助活动等,都必须注意相关的时间安排和课程资源的内容形式进行一定的取舍,以及教师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方面,都应注重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指向性和挑战性,更应注重有效性与实用性。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宽松、风趣、幽默、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学会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自主探究来学习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并将这种思维和方法运用于学习其他学科,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为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有价值的辅助资源,使课堂教学在落实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推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一支有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整合、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广符合物理学科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实际的经验与模式。

1、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形成研究成果的验证证据。

2、研究步骤。

(1)20xx年5—6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召开课题申报研究会,广泛搜集、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提高对课题内涵的认识,制定研究计划,落实具体任务。

进行讨论、研讨,形成一系列有效的课程资源系统,课题组成员之间实现资源共享。

(3)20xx年1~6月,全面实施阶段。课题组研究重点放在把已开发的各种课程资源应用于课堂,课题组成员进行公开课汇报,在课堂上合理、充分地利用各种课题组开发的课程资源,并与普通课堂进行比较,进一步完善课程资源内容。课题组成员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及论文,并将其汇编成册,鼓励成员在cn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为本课题下一阶段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4)20xx年7~12月,利用课堂教学渗透有效的课改思想,构建目标体系。加强课堂教学研讨、交流活动。在这一阶段,注意将课程资源进一步系统化、合理化、完整化,并对课程资源的使用注意延续性,并通过各种评估方法,评估课程资源应用在课堂中的作用。各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及经验文章力求在cn刊物发表。

(5)20xx年1—6月,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全面总结经验,将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建立一套完整的初中物理教学评价体系;并接受评估验收。本课题的后续研究可对以上步骤作适当调整后滚动进行。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形成系统的初中物理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的内容有效,贴近初中物理课堂。初中物理课程资源来源于课堂,形成于课堂,应用于课堂,对初中物理课堂带来一定的成效。

1、整理收集一系列完整有效、实用的初中物理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2、收集汇编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成员的公开课教案、实验改进方案、优质课光盘、学生学习成果汇编、研究论文汇编、中期及后期研究报告等。

3、收集汇编一系列课题组成员的各种获奖证书和荣誉证书,包括论文获奖证书、教学比武获奖证书、指导学生参赛获奖证书、各级政府表彰荣誉证书等。

学年课题立项开题报告范文

研究背景:“探究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正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落地生根。关于探究学习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成长。目前国内小学“探究型”课程的开发较为迅速,但探究性学习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实践经验较少。鉴于上述状况,加强小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科学学习过程是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引入“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彻底改变教师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的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的方式,按照开展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合作下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

应用价值:现阶段关于“探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比较多,然而真正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学的却比较少。研究的时间几乎都在课堂之外进行,而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践与研究的几乎没有。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预计通过此课题初步形成“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的模式和框架以及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策略,使之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科学实现再创造,使小学科学顺应人类学习的需要,从抽象、严谨、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以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再现科学的基本过程,再现科学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力求探索、构建一个注重小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注重课堂互动,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让小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以小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小学生发展为取向,使小学生个体在有限的学习历程中去掌握无限增长知识的能力--“学会探究”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评述:目前,省内外研究者对小学科学教学探究性学习已有一定研究,也有些初步的成果,但是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尚有所欠缺,小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差,缺乏与生活的真实联系,小学生还没真正的学会自我探究,自我探索的学习能力,有的形式还是以前的教学模式,很多研究者对小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研究还有所欠缺,应用到课堂实践中的方式不够新颖,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通过上述分析,有必要对课堂教学的探究式学习进行研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新的课程理念已经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观念并走进课堂教学之中,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教师和学生同新课程一道成长起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尤其是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为进一步推广探究性学习,并对之进行深入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内外环境。

人员上:我校成立课题小组。课题小组成员具有多年科研实验管理经验的科研实践经验。同时我校具有良好的教育科研传统,学校领导大力支持科研工作,肯在教育科研上投入人力、物力,又为顺利实施此项研究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

研究工作基础:

(1)对相关的研究已有了一年的尝试;。

(2)收集并学习了国内外有关的理论资料和先进经验;。

(3)通过对前一阶段的尝试性教学的总结,对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新的设想。

1、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科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生的学习不是自外向内的灌输而是由内向外的生长。

3、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课题组成员需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增强指导和实施实验的能力。经常阅读和借鉴各种教育刊物上成功的理论、经验及案例,提高课堂实践能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学习名优学校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为我们的实验增添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加强文献研究,准确定位我们的研究方向,确保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价值。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培养小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构建课堂探究学习的理论体系为目标,以实验研究为主要方法,探索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操作策略,创新探究性学习的思维策略,积累成功的教学案例,同时通过实验研究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丰富并完善探究学习的理论。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探究学习的特征及教学模式的研究。

(2)探究学习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

(3)小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研究。

(4)探究性学习思维策略的研究。

(5)探究性学习成功案例的积累与研究。

20xx年3月至20xx年9月,我们成立了课题组,查阅了相关文献,对课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申报了该项课题,并已经获得立项审批。同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有关实验方面的技术、理论、学科教学的理念等方面的培训。为开展实验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采用实验班与对比班前后测,实验班进行实验处理,对比班不进行实验处理,在实验中克服无关因素的干扰,获取真实可靠的实验数据。最后通过前后测以及实验班与对比班的中期测量、终期测量来比较实验的效果。

(一)起始阶段:(——)。

1.学习理论,开展调查研究,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对策,确定研究课题;。

2.确定课题组长及课题组人员,做好课题申报工作。

(二)实验与研究阶段:(——20xx.7)。

1.按设计的课题方案全面实施,同时做好开题论证工作;。

2.运用理论为先导的策略,指导课题深入研究,保证课题的发展;。

5.课题组围绕课题出刊一期以论文、教案为主的研究专集;。

6.每学期开展一次课题展示活动;。

7.在加强平时常态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小学生探究学习的个案和范例集。

(三)实验总结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对实验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分析,总结研究效果,撰写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收集、整理选编课题组研究的优秀教案、论文及典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为结题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申请结题。

学生方面: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老师方面: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探究水平得到发展。

学校方面:形成具有科学探究氛围和特色的学校,学校自身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