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粮食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粮食企业年终工作总结如何写大全

时间:2023-04-29 11:08:10 作者:曹czj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总结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总结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总结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粮食企业年终工作总结如何写篇一

20__年,县粮食局将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省委八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市粮食工作思路,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一、加强监管,依法行政,切实维护粮食市场秩序

认真落实好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积极行使好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职能作用,组织和指导、督促国有粮食企业发挥好市场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入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深入基层、农村,严格按照市政府最低粮食收购价格政策,坚持优质优价,以质论价,不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不抬级抬价,损害企业和国家利益。

一是要继续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我省的实施办法。切实履行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职责,依法加强粮食市场监管,认真做好粮食收购企业入市资格审核工作,加强对我县24户取得收购资格企业的指导、服务和监管,提高监管服务水平。以九月粮食流通监督大检查活动月为契机,认真组织开展粮食收购政策落实情况、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加强对成品粮油市场检查,加大对涉粮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提高粮食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维护好市场秩序。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加强对粮食生产、消费、市场、库存、质量等监测。加强报告制度,做到每周一次及时准确上报粮油价格信息,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县人民政府和上级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蔓延。

三是要高度重视质量管理。要继续完善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加大对原粮卫生和粮食加工环境的监督检查,确保粮食收购、保管、出库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确保粮油产品质量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加强领导,加大对20__年粮经种植结构的调研工作力度

20__年,我县粮经种植结构调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市局要求还相差一定距离。在新的一年里,应加大粮经种植结构的调研工作力度,领导亲自挂帅,更加深层次的摸清我县粮经种植比重,找准工作突破口,以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总结经验,在市粮食局的帮助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完成好20__年粮经种植结构调研,并通过调研,随时掌握粮经变化情况,把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如实的反应给政府,为政府提供准确数据,科学合理的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及时调整粮经种植结构,确保我县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开展固定粮情调查及市场价格调研工作

根据省、市有关固定粮情调查通知精神,结合实际,认真开展我县22户农户存量情况调查,并积极主动深入调查户了解检查粮食收支台帐登记,指导农户认真记录各项粮食收支情况,收集、整理和分析农户粮食存粮数据,认真填写调查表,及时向上级反映真实数据,提供科学决策。同时加大对粮食市场的监测力度,每周对我县粮食价格及市场动态进行监测,对监测收集到的情况认真进行分析预测,做到每周一次及时准确上报粮油价格监测周报表,为市局及时的提供掌握市场粮食价格变动情况。

四、多措并举,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的指导

要完善对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目标责任考核。明确责任,抓好落实,通过考核,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效果。进一步完善购销网络,优化布局和结构。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切实加大企业资产盘活力度,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夯实主渠道基础。要认真做好军粮供应工作,优化军供网点布局,加强军供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军粮供应综合服务和整体保障能力。

五、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进一步加强机关自身建设

一是要按照省委关于学习实践活动要实现“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云南”的目标要求和市委、县委的安排部署,以“打牢科学发展基础,建设人民满意队伍,提升“三个核心指标”,构建富裕和谐__”为主要内容,继续巩固和拓展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不断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本领,确保学习实践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是要认真抓好干部职工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面对粮食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现实情况,粮食系统干部职工要用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增加新本领、新技能,以适应现实的需要。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努力提高粮食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是要根据粮食行业特点和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以良好的作风推动工作,全面完成好粮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各项任务。

四是要严格贯彻执行省政府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推进落实好省政府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着力打造阳光政府,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对行政权利的监督制约,着力提高领导干部执行力、创新力。强化机关工作人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和法治意识,进一步推动法制机关、服务机关、廉洁机关建设。

五是要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按照省委提出的“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和市委提出的在干部队伍中加强作风建设和群众中加强组织建设以及近期张玲芳书记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抓好三支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纪律严、作风硬、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粮食工作队伍。

同时,要认真完成县委、政府安排部署的烤烟、核桃管护等各项中心工作任务,抓好信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保证辖区内无信访、治安、刑事、腐败等案件的发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粮食企业年终工作总结如何写篇二

;

龙头企业何以难成“龙头”—对我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调查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结构调整是基础,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近几年来,我县龙头企业发展较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增收,扩充了农村经济总量,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但是,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龙头”效应还不明显,龙头企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我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现状,积极探索入世后农业竞争加剧背景下我县龙头企业的发展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状:不成“龙头”的龙头企业

近几年来,随着县委、县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1+5”工程的逐步实施,以开发本地资源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并初步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经营机制。但由于龙头企业的龙头效应不强,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协调机制还不完善,产业化经营的一些环节还处于游离状态,龙头企业尚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龙头”。

(一)有龙头企业,但规模小,“龙头”功能不强。仅从产值来看,如果把我县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龙头企业,全县目前已发展到174家,形成了竹木制品、葛食品、肉类食品、茶叶等几大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004年这些企业实现产值7亿多元。其中竹木制品加工企业发展迅速,产值100万元以上的竹木制品加工企业已达140多家;葛食品加工企业已发展4家,新上了“竹乡”、“庆发”、“凌氏”三家企业;茶叶加工企业发展缓慢,目前全县有一定影响的茶叶加工企业有4家,注重品牌建设的新上企业有鸬鹚渡镇的金山茶厂,另外3家分别为雪峰山茶厂、天问茶厂和仙圣山茶厂;肉类食品加工企业仍以“腊大哥”、“牛魔王”、“桃花江土鸡”为代表;粮食加工企业有品牌影响的有“贡民”米业和修山面业公司。虽然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数量大,但企业个体规模小,产品类同,作为龙头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占领市场的拓展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

(二)有品牌,但品牌效应不明显。目前,全县共有5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了产品商标,并打造出了系列农产品品牌,如“春秋”凉席、“探坦”葛食品系列、“竹乡”葛食品系列、“贡民”米业、“ 犇 腾”牛肉系列、“腊大哥”中猪系列,“乡里红”粉丝、“美人窝”茶叶、“桃花江”土鸡等品牌。“牛魔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犇腾”牛肉系列开发了30多个品种,被国家内贸局授予“中国肉类食品十佳放心品牌”;“春秋”凉席获得了2002年湖南第四届农博会金奖;罗家坪竹胶板厂的“新花”牌竹胶板被评为省级名牌;南方国立阳光木业生产的“华春”牌产品获得了中国环保产品标志认证。同时,一些企业为做强品牌,积极与科研机构和院校联姻,聘请技术人才,加大产品科技含量,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扩大了品牌的知名度。如桃花江葛食品有限公司高薪聘请2名教授,年薪达7万元,与湖南农大、天津营养研究院进行了联姻,保证了产品质量和生产的稳定,提升了品牌形象。虽然我县农产品品牌多,但我县的这些品牌大部分只在县内或市内有一定名气,市外或省外的知名度不高,主要是由于生产规模小,精深加工不够,品牌宣传受资金的制约,因而仍未打造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的品牌。

(三)有基地,但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我县有以石牛江、牛田、高桥、灰山港、浮邱山等为主的优质商品粮基地10万余亩,以修山、石牛江、武潭等地为主的葛基地5000亩,优质茶叶基地400多亩,竹资源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县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这些基地农民结成了利益联结关系,如“贡民”米业去年与农户签定8000亩优质稻收购合同,其中80%已兑现;桃花江葛食品有限公司去年10月实现资产重组后,今年与基地30户农户签订了300亩葛根收购协议;金山茶厂“美人窝”茶叶建设了100亩规范化栽培良种茶园;雪峰山茶厂形成了200亩优质茶园;“牛魔王”投入30多万元用于更新品种、提供种牛等基地建设,与栗山河、乍埠等10多个乡镇、200多户农户签订了1000多头牛的收购订单。但总体来看,企业与基地农户的联结缺乏稳定合理的有效机制,基地与企业没有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双方义务和权利不明确或无规范措施,有单方面违约或毁约现象,如去年发展优质水稻订单农业6万亩,收购时,优质稻市场价高于合同收购价,一部分农民便将稻谷卖给粮贩子。特别是作为我县“1+5”工程重要产业链的葛产业、中猪产业、土鸡产业和薯企业,企业与基地的联结和合作显得十分松散,如灰山港葛食品厂前两年由于从农民手中收购的葛根利用率低,品种达不到要求,造成一方面葛根卖不出,另一方面葛食品厂收购原材料困难,企业和农户均未获取较大的利益。

(四)有市场,但市场份额小。一方面,我县农产品具有“桃花江”这一大品牌效应,又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挖;另一方面,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外地设立了近300个销售窗口,建设了一支近600人的专业销售队伍,建立了一定的市场网络,部分农产品加工品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有的农产品加工品还打入了国际市场,如“春秋”牌凉席在浙江、长沙、深圳等地一些大型超市十分热销,在一般凉席仅为90元的情况下,这一凉席销售价达到每床200元以上,该厂产品去年还出口到东南亚和韩国等一些国家,今年出口的订单已占该厂产量的一半,达7500床;“牛魔王”建立了企业网站,通过在互联网上发布产品信息,收到了阿联酉等一些阿拉伯国家每月订购10吨产品的订单。但由于我县农产品加工规模小,有市场而无产品,加上精深加工企业少,加工粗糙,附加值不高,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难以取得大的市场份额,如葛产业的龙头企业桃花江葛食品有限公司也只在安徽、北京、山东和省内的长沙占有一些市场;“春秋”凉席的出口也是以广西的一家企业为中介,而不是直接占领国际市场;“牛魔王”收到的产品出口订单,由于实际加工能力有限而保证不了客户的订购需求。

问题:内困外扰的组合

目前,发展水平低、规模小、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导致这种局面,既有企业自身内部因素的制约,又有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缺乏发展的先进观念,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削弱了全县的整体竞争力。一方面有些投资者原始积累少,观念保守,在投资方向上求取回报的心理十分迫切,注重收效快的项目,看到哪个项目赚钱快就向哪个项目投资,缺乏深入的市场调查和分析,造成重复建设。另一方面,政府考虑的重点是税收,部门考虑的重点是利益,缺乏对行业的规范和管理,缺乏对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长远性考虑,因而既使资源有优势、市场有需求,但同类企业过多而且分散经营,个体规模偏小,反而削弱了全县某一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为搞活企业,不少企业不惜以降低产品价格为代价,造成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最终步入恶性循环,如竹木胶板产业就是一个教训深刻的例子。竹胶板在刚发展时,售价高的每立方米达到4000多元,去年降到2480元;木胶板从2001年的每张120元,降到去年的60多元。

(二)缺乏发展的融资渠道,限制了企业的规模扩大。目前,财政对龙头企业投入和银信部门对龙头企业支持非常有限,特别是对企业启动的各种扶持都非常小,尤其是很难争取到作为主渠道的银信部门的支持,加上企业自身吸纳民间资本能力不强,投入主要是依靠企业的自身积累。由于缺乏对科技创新、扩大市场和基地建设的投入,企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企业档次难以提升,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小打小闹的基础上。如“贡民”米业去年在接洽一浙江老板时,老板要求订购每月4个火车皮的产品,但“贡民”米业生产设备仍是1992年的设备,加工能力达不到老板的要求,致使一大笔生意白白流失。由于资金的缺乏,大多数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远小于设计生产能力,桃花江葛食品公司设计生产能力为5000吨,实际生产只有1500吨;牛魔王食品责任有限公司设计生产能力可创产值3000万元,而去年实现产值仅120万元;“春秋”凉席由于资金匮乏,规模小,年产值仅100多万元,达不到一般纳税人的资格,产品在外地商场销售时,每床凉席还需缴纳28元的税款,实际上造成了税收流失到了县外。

(三)缺乏发展的优秀人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企业的管理、科研、营销等各个环节和领域,都需要优秀的人才作保障,而我县的现实是大部分企业的投资者就是管理者、技术工和销售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市场营运水平都非常低,制约了管理创新、工艺创新、科技创新和营销手段的创新。桃花江葛食品有限公司资产重组前由于技术不过关,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生产的60吨葛奶被全部倒掉。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营销方面就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策划人员,大都是老方法、老套路,在外面找市场靠关系,本县消费靠“带着感情”。

(四)缺乏发展的良好环境,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当前,我县软环境还存在部门收费过高、服务少、税赋不公和企业周边环境不优等问题。一些部门仍然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的倾向,收费标准中就高不就低,企业负担很重;一些地方的社会治安欠佳,社会闲荡人员敲诈外地客商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水口山乡就发生过社会闲荡人员敲诈外地司机的事件;带黑社会性质人员欺诈外地来桃办厂的客商,或恶意到企业挑衅滋事;当地政府和社会治安机构未能依法维护企业和投资者的的合法权益,这些问题极坏地影响了桃江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投资者的创业热情,动摇了创业者把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

建议:发展与提高并重

推动我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应立足我县农业资源和企业现状的实际,坚持以“发展与提高并重”为原则,对粮食、肉类及其他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发展为主,对竹木产业、葛产业应以壮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档次为主。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给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包括从资金、生产、技术、信息、销售等方面提供支持,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和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要规范行业管理,企业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运作,全面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走现代企业的发展之路。

(一)制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规划。以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为原则,按产业分类明确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短期、中期发展目标和任务,明确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发展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制定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规划。

(二)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加强产品质量体系建设。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逐步实施,我县不少龙头企业的产品难以进入国内国际市场,这是入世后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因此要尽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产品标准化水平,规范行业管理。一是加快标准体制建设,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并力争通过iso9000系列及相当水平的质量体系认证。二是加快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通过与农业科技示范区、外向型农业开发区相结合,建设安全、优质、出口创汇农产品基地。三是实行准入制度,从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制定标准,严格控制新上同类产品加工企业,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积极扩大外贸出口,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入wto后,一方面,外国农产品会大量引入我国,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环境也会大为改善,龙头企业应充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创汇,并针对国际市场的变化,不断扩大出口空间。要对重点龙头企业赋予进出口经营权,优先安排出口配额,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建立窗口,拓宽对外联系和销售渠道,提高企业的产品档次,增加龙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要把本土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引进外商投资同等对待,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在财税政策上扶持。对认定的龙头企业,在本地政府权限内给予一定年限的企业所得税、农村特产税减免,并尽可能给予其他税费方面的必要减免。二是在贷款政策上扶持。我县许多龙头加工企业因缺乏资金,无力上项目、扩规模,自身势力难以增强,也不能让农户得到更多的实惠。建议设立农业产业化项目专项贷款,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和壮大,由县财政贴息,企业分期偿还。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利用农业、林业、水利开发资金和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星火计划”等专项资金向重点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基地投放,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创造条件,利用债卷、股票等筹资。四是在外经外贸政策上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将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列入招商引资的项目范围,扩大利用外资,发展龙头“三资”企业。五是在科技政策上扶持。对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制品的生产技术,给予科研攻关支持和技术推广服务。六是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软环境的优化关键在治理,对存在的问题,要以铁的手腕整治,该处理的处理,该整改的整改,以起到震摄作用。同时,建议聘请企业负责人代表为软环境监督员,加强对有关部门、乡镇软环境治理工作的监督,由县优办组织,每月召集监督员召开一次软环境评议会。

(五)建立健全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机制和经营机制。为保证龙头企业获取稳定的原料和货源,解决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户之间松散的不稳定的单独买卖关系问题,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把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按照自愿互利、扶持基地、服务农户的原则,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帮助改善生产基地的生产条件、发放预付定金、贴息贷款、生产扶持金,内销种苗、饲料,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服务,包销产品部分利润返还等多种途径,扶持原料基地和农户的生产。另外,通过政府补一点、龙头企业拿一点、从基地农户的销售收入中提一点等筹资渠道,建立风险基金,搞好自我保护,当基地农户的产品在市场价格下滑时予以补贴,使生产者有利可图。这样既可避免农户生产的剧烈波动,又可有效地防止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大起大落。同时,利用合同契约或股份合作章程等方式,明确产加销各方的权利义务。当市场价格下滑时,龙头企业应按照保护价收购基地农户的产品,不应拒绝收购;当市场价格上涨时,基地农户也应按协议价格向龙头企业交售农副产品,不应拒售。

相关热词搜索:;

粮食企业年终工作总结如何写篇三

;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粮食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经营模式依旧是“小弱散”,缺乏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从粮食企业的现状来看,现阶段的粮食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庞大,但是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就粮食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管理不善的原因以及加强管理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粮食企业  固定资产  管理

一、加强对粮食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的必要性

粮食行业是指从事粮食相关性质的生产、服务的单位或者个体组织结构体系的总称。中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6.61亿吨,粮食产量波动幅度在合理区间范围内。2018年,我国谷物产量达到6.1亿吨,占粮食总产量的90%以上,目前,中国的谷物自给率已经超过95%。而且近几年,稻谷和小麦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粮食仓容规模来看,其规模不断扩大,设施功能不断完善,粮食的安全储备能力不断增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增加了收入水平,增强了贫困地区的粮食获取能力,有效的解决了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起市场机制改革,到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的部署。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粮食企业转变固有的传统经营理念,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历史因素,粮食流通中的利益关系等错综复杂,导致改革面临着诸多阻碍。甚至有少数粮食企业趁机维护个人的利益,无视法律和政策的约束,通过违规、违法的手段满足个人利益,造成粮食企业市场混乱,发展受阻,打破了粮食行业形成的平衡状态,增加了体制改革的难度。因此,我们需要正视加强对粮食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二、粮食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流程不规范,资产账目不清晰

近年来,大多数粮食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流动频繁,而且有从业资格的部分工作人员非科班出身,专业基础较差,部分工作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在工作过程中,对粮食企业的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善,不按相关规定执行。存在账目建立时,只建立总账,不建明细分类账的情况,因此,很多粮食企业的固定资产账目不清楚,财务管理流程不规范,阻碍粮食企业的发展。

(二)资产核销随意,处置不合法

有相当一部分粮食企业在报废和变卖固定资产时,只向上级管理部门报告,进行审批,草草了事。有的固定资产已经全部计提折旧,但是该固定资产仍然存在,出现实际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情况,还有的固定资产未经鉴定就被随意报废,或者把固定资产当易耗品,形成了账外资产,对粮食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到位。

(三)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损失较大

粮食企业的两次改革之后,粮食企业进行了大量的裁员,办公用品等固定资产出现了很多的闲置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三、粮食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不善的主要原因

(一)资产管理监督不到位,法律意识淡薄

粮食企业数量庞大,而且近年来大多数粮食企业的发展不景气,粮食企业的部分领导和财务工作人员,放松了工作制度标准,法律意识淡薄,相关的监管政府部门在监管工作上也有所放松,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部分粮食企业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出现疏忽,没有依法办事。

(二)企业发展较差,经济亏损,资产短缺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和粮食企业的改革,但是多数粮食企业的经营理念没有及时更新,外加受到市场和政府等多方面的影响,粮食企业普遍出现亏损的情况,而且亏损数额巨大,粮食企业采取违规、违法的手段卖粮和变卖固定资产,粮食企业难以维持基本的经营运转,更难以做到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三)资产管理观念陈旧,不符合制度体系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粮食企业的改革,导致粮食企业固有的传统经营理念无法满足现阶段的粮食企业的发展,从而出现诸多的发展问题。粮食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理念不及时更新,不符合制度体系改革,发展前景将堪忧。

四、加强对粮食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对管理宣传的力度

让粮食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深入了解粮食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要加强粮食企业的工作人员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其次,要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工作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让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做到自觉按照规定办事,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责任,为企业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力度

粮食局、财政局等相关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需要相互配合,分兵把关,加强对粮食企业固定资产的监管力度。对各个粮食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详细的核查,确认粮食企业固定资产的真实性,将监管责任落实到位。对固定资产尤其是有实无账的,比如已计提折旧,且账面价值很小,但是该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远大于账面价值的要进行彻底的评估和清点。另外,加强信息反馈和责任追究,维护体制改革的发展大局,推进粮食体制改革。因此,监管部门应该加大对粮食企业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定期盘点固定资产和库存,做到账面清楚。对个别无视法律、政策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三)加强法律意识,规范管理

监察部门要强化政府职能,与其他相关部门相互配合,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严格对粮食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监管,依法查处企业和相关人员的违法行为,防止粮食企业固定资产的流失,比如违规处置固定资产、侵吞固定资产等违法行为,对该种违规、违法行为严惩不贷,加强粮食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推动粮食体制改革。

五、结束语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粮食企业的改革,使粮食企业的发展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有诸多的挑战。为了解决粮食企业市场混乱,对粮食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不善的局面,粮食企业需要从全方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管理宣传的力度,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监管力度和法律意识,加强对粮食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粮食企业年终工作总结如何写篇四

(一)发展现状

通过量化分析,全面梳理总结评价发展的现状,特点,总结工作经验。总结评价要通过规范的表格对主要目标指标师实现情况,“十一五“重点项目(年加工能力10万吨及以上)建设,“十一五”建设需求等进行典型调查分析。总结的数据以20xx年为起点,由于没到“十一五“末,所以采用20xx年末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二)存在问题

在行业发展现状评价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找准行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主要差距和问题,作为“十一五”行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三)面临形势

1、市场竞争基本形势;

2、传统产业产品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

3、“十一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解决“三农“问题,确保全省粮食安全出发,优化全省粮油加工业发展布局和构建区域化,专业化粮油加工体系,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大力扶持和培育粮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和产业集群,推进全省粮食加工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方便,卫生,营养的粮油加工产品;使粮油加工业的发展成为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的原则;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创新驱动,拉长产业链,绿化环保等);

3、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4、体现地方特色和优先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原则。

(三)发展目标

1、优化产业结构;

2、培育龙头企业和国家名牌粮油产品;

4、提高经济效益;

5、提升我省粮油加工业在全国的位次。

(四)主要任务工业

1、完善工业布局。根据本地优势发展粮油加工产业,通过土地置换,兼并重组等方式,打造粮油加工产业园区。

2、引进,开发粮油深加工技术,延长产业链,增加粮油加工综合经济效益。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5、加强资源综利用,发展低碳经济。

6、建立和完善粮油加工应急供应保障体系。

(五)重点项目

1、粮油加工产业园区(基地)项目(同一区域内以粮油加工业为主,粮油加工企业在3个以上的产业园区)。如何规划,建设,采取什么措施,增加多少产能,市场分析与经济效益预测。

2、粮油深加工项目。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加强粮食资源综合利用,增加产品附加值。

3、规划发展具有相当规模和产业链较长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增强企业竞争力,扩大订单农业,带动农户增收。

4、粮油加工企业节能减排与技术改造项目。

5、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项目。明确种类,品种,产量规划,提高其年产量占粮油加工总产量的比重。

(六)政策措施

1、产业指导政策。

2、企业扶持政策。

3、科技支撑措施。

4、行政服务与市场规范措施。

粮食企业年终工作总结如何写篇五

吴小勇一直从事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工作,先后担任过咸阳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食品检测室主任、副所长。2013年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后,吴小勇到咸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担任副主任、质量和技术负责人。

改革之初,由于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是在原药品检验所的基础上重建,没有取得食品检验资质,无法开展食品检验业务。“当时面临的客观条件极其艰苦,既没有实验办公场所,也没有仪器设备,更没有足够的运行经费,专业技术人员也只有划转来的8名同志。”该中心一名老同志回忆说。为了尽快取得食品检验资质,全面开展食品监督检验业务,在市级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下,该中心租用了一所大学的废旧教室改造成实验室,又聘用了10余名大学生担任检验员。

作为单位的质量和技术负责人,吴小勇深知责任重大,他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在时间紧、任务重且无任何资料借鉴的情况下,全身心投入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资质认可工作,主持完成了30余万字质量体系文件的撰写工作,亲自制定、安排食品模拟试验工作方案,确定了模拟品种和项目参数。从收集标准、配置检验仪器、加强人员培训、规划实验流程到解决试验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等,吴小勇始终坚守在工作第一线。

在2014年迎接国家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期间,他身先士卒,加班加点,废寝忘食,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奋战在工作岗位上。在专家组现场评审结束的当天,吴小勇因劳累过度晕倒在实验室,被送到医院挂上吊瓶后,他心系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举着吊瓶又重返工作岗位。在他和团队不懈努力下,最终,咸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定评审工作,成为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首家通过国家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的市级检验机构。

自2013年机构改革至今,吴小勇带领检测中心技术团队,砥砺奋进、开拓进取,先后圆满完成资质认定扩项、标准变更、地址变更评审10次。如今的咸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已发展到具备食品40大类333个产品2747个参数、药品和洁净度检测等4大类577个参数的检验能力,综合检验能力位列全省前茅。

2014年2月,原国家食药总局印发《关于开展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咸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紧抓改革试点契机,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整市推进、区域设置、垂直管理”的改革思路,着力解决县级检验机构“小、散、乱、弱、瘫”等问题。在咸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省级、市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该中心深入开展调研论证,紧密结合咸阳实际,提出了“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整合检测资源,构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一干四支”新格局的建设构想,即以咸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为主干,将咸阳市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建设四个区域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分中心作为分支机构,形成机构区域型、资源共享型、技术互补型检验体系。

这一改革思路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了检验资源整合的先河,得到了原国家食药总局和原陕西省食药局的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将咸阳市确定为整市推进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城市。

思路既定,雷厉风行。如何让项目落地实施并取得实效,成为解决问题关键。在中心领导班子的精心部署下,吴小勇带领技术团队深入全市13个县市区开展资源摸底工作,紧密结合“一干四支”机构布局的特点,以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科学的业务预判为指引,确定了国内领先的现代化实验室建设方案,系统规划了实验室的总体布局和检验流程,提出了以分场所形式取得检验资质和检验能力的建设方向。

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建设,2017年,“一干四支”五座现代化实验楼全面建成并取得检验资质,实现了省钱节编、精简机构、吸引人才、强化能力、树立权威等诸多建设目标。2017年12月,原国家食药总局在咸阳市组织召开了全国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工作现场会,将“咸阳模式”确定为标杆和样板,向全国进行推广。

2018年,按照咸阳市食品监督抽检“市级统管”总体部署,咸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年检验任务量达到2万余批次,是以往任务量的4倍,全面达到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食品检验量每年每千人4批次的标准。

面对艰巨的检验任务,吴小勇使命在肩、勇挑重担,在承受病痛的情况下,依旧加班加点忘我工作。2018年3月,由于长期腹痛未及时检查导致结肠憩室穿孔,被紧急送往医院手术。术后恢复期间,医生要求住院至少半个月,但他心系技术工作,仅住院一周就默默返回工作岗位。2014年至今,他组织完成食品药品检验已达万余批次,先后参与省市16起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所有检验报告无一例差错,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在开展检验业务的同时,吴小勇带领团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积极推动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工作,每年组织参加“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食品安全周、实验室开放日等科普宣传活动,为政府部门、学校、企业等讲授食品安全知识达3000余人次。他主笔起草的《地理标志产品 淳化荞面饸饹》《淳化荞面饸饹制作工艺及技术规程》等陕西地方标准,编发的《食品安全专项抽检质量分析报告》等,为食品安全监管和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供了技术指导。他先后在《粮食加工》《绿色科技》等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他参与编著《食品添加剂安全与应用》《食以安为先》等科普类图书两本,为广大群众及生产企业提供了科普学习读本。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他逆行冲锋,奔走在食药监督抽检第一线。按照咸阳市市场_的总体部署,针对易变质的酱卤肉制品、豆制品等,以及呼吸系统用药、抗生素和抗病毒类药物,组织开展了专项抽检工作。同时,联合各县市区市场_在农贸市场、疫情防控蔬菜便民供应点、便利超市等场所,组织开展食品现场快检6959批次,检出阳性样品21批次,用实际行动捍卫了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不用扬鞭自奋蹄。在食品安全战线,正是有了吴小勇这些敬业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忠诚为民的先进个人,才筑起了坚实的食品安全技术防线,有效维护了老百姓“舌尖上”的食品安全。

粮食企业年终工作总结如何写篇六

;

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建国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了一整套特殊的管理办法。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粮食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显露出来。我市作为国家确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市(县),从去年开始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对企业进行了一些改革,完成了对睐山饲料厂、机面厂等国有粮油工业企业、饲料工业企业的改革,但粮食企业人员多、成本高、竞争力低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亏损仍然存在,企业举步维艰。

电话:022-(此处可能涉及隐私号码/数字)

改革是国有粮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

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加人wto,国

内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接轨将是历史的必然,

粮食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而摆脱困境的唯一出

路只有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增强企业的生存

能力和竞争能力,只有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才

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政企分开,理顺体制是改革的前提。

市粮食局是市政府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其职

责应是指导,监督、服务,工作重点应调整为贯彻落

实国家粮食政策,对粮食流通实施宏观管理,引导

国有粮食企业搞好粮食流通;指导国有粮食企业改

革和为国有粮食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

国有粮食企业领导班子和企业执行政策法规情况

进行监督,对违规行为进行监察。因此,不能对国有

粮食企业一统二包三揽,更不能行政部门企业化、

企业主体行政化。粮食局必须与国有粮食企业实行

政企分开,决不能再去捆企业手脚,更不能视为自

·:;·咨411,*i-l,";1充2002/01

己的附属物。必须让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同

时,国有粮食企业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

识,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转换经营

机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

展,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决不能躺在粮食

局怀抱里要奶吃、要向市场找饭吃。必须面向市场求

生存、开拓市场求发展。

(二)加快改制,分流消肿是改革的重点

当前,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和关

键时期。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实施减员分流消肿已成

为关系粮改工作成败的重点和难点。必须加大力度,

采取多种灵活有效措施,实现减员50%的目标。

1.分流消肿措施。(1)在做好宣传、动员的基础

上,鼓励职工经过自愿申请,单位同意,劳动部门鉴

证,解除职工与企业的劳动合同关系,职工自谋出

路,企业按规定给予一次性的经济补偿。(2)不再实

行停薪留职办法,对原停薪留职人员劝其解除劳动

合同关系,并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3)鼓励职工到

粮食系统以外行业谋职,并给予一次性适当补贴。对

积极安置粮食企业职工并达到一定数量的私营企业

给予政策支持。(4)以企业资产与私营企业合资、合

作,共同开发,既安置了职工,又增强了活力。(5)部

分山区资产变现困难的企业,以资产处置的方式,把

资产划给职工,买断工龄,由职工自主经营,自求发

展。(6)对部分年龄(工龄)较大(长)的职工,可采取

提前退休分流。(7)积极开拓业务,进行业务分流,除

经营粮油外,可采取多元化经营方式,分流业务、分

流人员。(8)季节性分流。在粮食收购季节,适当增加

上岗人员。收购季节后,所增加人员下岗分流。

2.拓展筹集粮改资金渠道。由于资金短缺,制

约着企业改制进程,要解放思想,打开思路,积极筹

集粮改资金加快改制:一是对现有企业的优良资产

进行合资合作开发或处置变现,安置职工;二是将同

处城区的城关粮站与外北粮站合并,对城关粮站西

仓40余亩土地使用权进行有偿转让(出租),资金用

于安置职工;三是各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对闲置资产

进行处置,筹措改制资金;四是由上岗职工出资筹集

资金买断下岗职工工龄。

(三)粮食企业组织创新是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

1.粮食购销主附营业务分离。我市粮食企业

中,有部分粮站开展了附营业务,但业务量都较小,

不具备分设法人企业条件。要实行主附经营人财物

分开,独立核算,不断开拓市场,壮大附营业务,增强

附营实力,走出一条主业发展、附业兴旺的路子。

一体制改革

2.按照有利于粮食购销的合理流通和不同的

经济区域,对现有基层粮食企业重新进行总体调整

组合。收粮甚少,仓房设施条件差,经营上入不敷出

的企业,在不影响粮食收购前提下,实行布局调整,

该撤的撤、该并的并,做到保证收购、布局合理。

3.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与相关经营企业的

联合合作。在认真做好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

确保资金封闭运行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粮食购销

企业掌握粮源的优势,积极稳慎地开展与粮食加工、

饲料生产、食品加工、粮食零售和种养殖等企业的经

济联合与合作。不仅经营原粮,也应经营成品粮,发

展产、购、销一体化经营。争创品牌,打造粮食龙头企

业。要创造条件,向贸工农一体化方向发展,通过产

销联合、联购联销、代购代销、代储代运、委托购销、

委托加工等形式,搞活企业经营,增强发展后劲。

(四)改革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实现机制创新

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通过改革调整合并的单位,要充分引人竞争机

制,在劳动用工上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劳动

合同管理,竞争上岗,择优上岗,能进能出。在干部人

事管理上实行聘任制,公开选聘,能上能下。在企业

机构人员设置上要根据各个企业经营业务量,按照

人人尽全力,工作满负荷的要求,实行定员定岗。打

破企业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体制,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建立以岗位为基础,与企业经济效益和个

人贡献挂钩的激励工资制度,切实做到工资收人能

增能减。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改革收人分配办法,建

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经营

管理者,逐步推行法人代表年薪制。·

(五)加强指导是粮食企业改革成功的保证

粮食改革涉及农村、农业、农民乃至整个经济发

展的大局。涉及面广,难度系数大、矛盾多、敏感性

强。它是一项攻坚性改革、风险性改革,稍有不慎就

会带来社会震荡,需要精心操作,各方支持,否则,难

以成功。因此,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协调一

致,政策明确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国有粮食企

业改革的进程,促进粮食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省邓味市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王学东)

相关热词搜索:;

粮食企业年终工作总结如何写篇七

;

摘要    近年来,吉林省依托丰富的产地资源优势,粮食加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转化能力持续增强,综合效益稳中有升,粮食加工业作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产业内部、政府和外资企业3个方面分析吉林省粮食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推进吉林省粮食加工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粮食加工;转型升级;现状;问题;对策;吉林省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7-0243-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2019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实现粮食安全与现代高效农业的统一。吉林省作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是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商品粮基地,但是近年来粮食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加工企业亏损乃至破产的现象普遍,粮食加工产业作为粮食产业最重要的价值创造主体和流通枢纽,却成为产业发展的短板。吉林省必须坚持“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加快粮食加工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强力推进由粮食大省向粮食强省迈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1    吉林省粮食加工业现状

1.1    产业基础扎实稳定

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促使吉林省粮食产业由单纯粮食种植向优质高效农业转变,2019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3 878万t,净增加量位列全国第一,占全国粮食总增量的41.2%。2013年以来已连续7年超过3 500万t,并且能够根据市场需要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粮食品质,大力发展专用玉米、優质水稻和高蛋白大豆等优质粮食作物,主要粮食的优质品率达到90%。主要商品粮基地县建设稳步推进,吉林省粮食加工业依托丰富的粮食资源优势,粮食产业化经营取得长足发展。

1.2    粮食加工转化能力持续增强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提出到 2020 年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88%的目标任务。吉林省常年加工粮食1 500万t以上,其中玉米深加工能力1 500万t左右,实际加工量1 000万t以上,近50%的玉米、80%的稻米都要经过加工转化。全省粮食加工企业基本以股份制企业为龙头、民营企业为主导,2019年从事粮食生产加工的省级龙头企业达到230个,占总量的40%,销售收入达580亿元,涌现了黄龙、天景食品集团等发展较好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10万t以上的在产企业有14户,形成了淀粉及其衍生物、酒精、生物化工三大系列产品,淀粉产量居全国第2位,并且产品不断向纺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方向延伸。

1.3    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有所提高

吉林省粮油加工企业通过不断加强产品和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能力,粮食加工技术和设备水平不断提高,推进产业循环和废弃物利用。企业采取先进的技术,充分挖掘农产品副产物和粮油加工副产物的价值,不断提高粮食的综合利用率。益海嘉里(吉林)等大型企业把大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稻壳作为发电原料,稻壳灰用来制作活性炭,米糠炼油,并从中提取卵磷脂、肌醇、谷维素等,有效保证了农产品加工品有效供给。这种利用方式树立了行业典范,催生了农产品加工新生态,提高了企业效益和农民收入。

1.4    大力推行粮食产业品牌战略

吉林省粮食加工产品不断向“绿”“特”“精”转变,打造特色高效农业品牌,粮食产业加速由产品经济、数量经济向绿色经济、品牌经济转变,“吉字号”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吉林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达222个,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龙头企业134个,认证产品426个,其中包括吉林大米、绿色大米、杂粮杂豆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德惠小町米”“前郭北显米业”“乾安黄小米”等品牌的影响力得到持续巩固和提升,扶余“四粒红花生”被批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主产区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命名为“出口花生质量安全示范区”。

2    吉林省粮食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粮食加工业虽然取得了良好发展,但是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由于产业起步晚,仍然无法摆脱分散、落后的特点,转型升级压力很大。山东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粮食产业全国领先,通过对比就可以看出吉林省粮食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粮食库存高,企业利润低、开工率低。吉林省粮食加工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初加工产能过剩,多数粮食以原粮形式出省,没能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强势,粮油加工效益流失较多。创新能力弱,企业整体科技研发投入少,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没能形成梯次投入开发格局,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低,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2018年,吉林省粮食加工转化率达55%,山东省粮食产业产值4 016亿元,位列全国首位,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153%,居全国主产省第一,加工转化能力接近吉林省的3倍。

企业规模和管理水平限制了吉林省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截至2018年,山东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接近9 600家,农民合作社达到19.2万家,而吉林省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6 51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76家,多数粮油加工企业还属于中小型企业,生产工艺简单,产权结构和企业经营管理带有家族式特征,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企业家的素质和管理理念仍需提升,缺乏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融合、同行业抱团发展的理念,影响产业升级。

2.2    粮食加工企业融资困难

资金一直是影响粮食加工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粮食加工企业粮食收购时间集中、库存时间长、对资金的季节性需求量大,加重了企业资金压力。财政支持、员工入股、社会投资是粮食加工企业的3种主要融资方式,但是政府支持有限、申请困难,加上受近2年国内外市场不景气等宏观因素影响,企业吸引资金少,大多数中小企业面临有效抵押不足的困境,往往很难获批金融机构贷款,一旦原材料、劳动力价格上涨或者市场波动,企业就会面临资金危机,经营艰难。

2.3    政府行业管理有欠缺

粮食加工业关乎国家粮食安全,而农产品市场机制尚且不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目前仍是引导和规范粮食加工业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1]。自2010年以来,山东省成立了粮食加工领导小组,建立并完善工作会商制度,把促进粮食精深加工和主食产业化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并且确立关键指标,提出阶段性量化目标,强化落实各级政府职责,加强督查考核,确保工作实效[2]。吉林省虽然制定和执行了相关政策和规划,但产业引导和实施落地还不到位,政府没有为粮食加工产业营造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没能形成良好的工作推进机制和方法。

2.4    外资进入加剧了粮食加工业的竞争

外资粮食加工企业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管理严格,拥有较强竞争力,加大了区域内本土企业在原粮采购和产品销售方面的压力,外资企业采取高价收购优质粮源以及全产业鏈的发展模式[3],其庞大的规模和强大的实力使本土企业无法与之抗衡,外资粮商的区域市场垄断地位日益形成,这可能会干扰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影响粮食加工业的产业安全。可以说,外资粮食加工企业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我国粮食加工产业的质量提升,也可能威胁我国粮食安全[4]。

3    吉林省粮食加工业转型升级对策

吉林省粮食加工业要实现产业提升,必须在推进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上取得新突破,在重点项目建设、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在打造特色品牌、提高市场化水平上取得新进展,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化发展水平。

3.1    提升行业内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1.1    培育领军型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大力实施规模化战略。在政策扶持、资源配置等方面向行业影响力大、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倾斜,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的粮食集团,向研发、收购、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方向发展,延长产业链,打造带动力强的领军型企业,提升行业水平[5]。形成大企业引领、主导产业突出、中小企业配套、上下游协作的集群集聚的发展格局,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

3.1.2    完善内部管理,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宏观决策、项目谋划、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逐步形成与现代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避免家族式管理和小农意识带来的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能,一方面增加粮企研发投入,加强企业自主研发;另一方面改进技术、更新设备,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同时,促进粮企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3.1.3    做强质量品牌,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提高粮食精深加工和主食加工水平,主动适应城乡居民粮食消费需求升级的新形势,打造安全绿色有机粮食加工产品品牌,建立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实现从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防控。开发营养、安全、健康、便捷的多元化食品,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主食结构。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进“互联网+粮食”“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等产销模式;推行“粮食+”新业态,促进产业融合,推行“粮食加工业+乡村旅游”“粮食加工业+特色小镇建设”等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3.2    优化外部环境,加强政府服务和指导

继续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把优质粮食工程列入政府重点工作并纳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把推进粮食精深加工和主食产业化工程纳入政府绩效管理,设立领导小组,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严格提出分阶段量化指标,强化督导考核问责,保证粮食加工相关政策规划落地生根[6]。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提供行政审批、税收减免、招商引资、融资担保等方面的支持,为企业减负,创优环境,促进产业,但是要从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转化效率、市场需求、产品结构、环保等方面制订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促进企业提档升级。

3.3    政企合作,拓宽融资渠道

搭建融资平台,利用省内现有的各类贷款担保平台,重点解决中小企业因抵押物不足难以获得银信部门贷款的难题,探索建立省级龙头企业贷款担保公司,撬动银信部门资金投入粮食加工业;加快农业信贷政府担保体系建设,为加工企业提供担保或贴息服务;积极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或者上市融资,积极与民间资本合作;探索龙头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集合票据等新型融资方式;鼓励企业家引进战略合作投资者,行业内或按产业链条开展产业联盟,实现合作共赢。

3.4    防范外资企业形成行业垄断

在对国外资本的监管中要严格执行外商投资管理办法和反垄断法,销售额和资产达到一定规模的外资粮食加工企业要按照规定及时上报。必要时管理部门要委任独立董事,加强对外资企业的内部监管。及时遏制外资粮食加工企业的扩张,严格审查其收购或者并购行为,合理分配市场份额。

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本土粮食加工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牵制外资企业,促进粮食加工市场的合理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4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