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师素养议论文 幼儿教师师德的议论文-议论文优秀

时间:2023-06-01 18:48:33 作者:曹czj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幼儿教师师德的议论文-议论文篇一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教师师德的议论文-议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师德是教师必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职业要求,是一种有感染力的品行,是一种自觉内化的高尚情感。自古以来,师以德为本,育师先育德。所以一名合格的教师,既是一名合格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幼儿教师是人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是第一开智者,是教幼儿如何做人的先行者。我们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我们是幼儿效仿的榜样,所以,我们幼儿教师必须正人先正己,加强自身世界观的改造,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

幼儿教师的职业是苦中求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有远大的理想,才能积极地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的义务,才能自觉地、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组织幼儿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有了崇高的理想,就会以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用自己的心血去浇灌幼儿的心田,把“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化红烛照人囊。”作为我们幼儿教师的座右铭。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使我们的教师在奉献自己,燃烧自己的同时,感受到我们工作中的有苦有乐,乐在其中,而且同时我们自身也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正是这种成就感、荣誉感、幸福感激励者我们幼儿教师在事业上不断攀登开拓,坚忍不拔,位幼儿教育事业辛勤耕耘。

热爱幼儿是一种纯洁、高尚的感情,是做好幼教工作的前提和起点。热爱幼儿、关心幼儿、了解幼儿等一切生活、学习、活动等各种情况是幼儿教师对幼儿真正的爱,也是幼儿教师师德的核心,这种胜似母爱的爱是一种不讲付出、不计回报、无私的、广泛地且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我们幼儿教师工作的感情基础。幼儿一旦体会到教师的'这种情感的爱,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最终达到完成历史赋予我们幼儿教师的崇高使命。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幼儿教师无声的人格力量。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说明身教重于言教。尤其是幼儿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回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教师的道德水平,决定着幼儿的道德水准。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伸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因此,我们做幼儿教师的一定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给幼儿以楷模之影响。日常工作中注重自身的修养,做到文明、礼貌,善于与人合作,待人真诚,有耐心、不急躁,谈吐文雅,朴素,活波大方,端庄、整洁,诚实有自信,表里如一,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塑人,导之以行,以行正人。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作为幼儿教师要勇于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进入新境界,培养造就新型人才,不断提高自身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多读书、广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来丰富知识,获取信息,从而更加了解有关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发展的新动向,获取第一手有价值的教育理论,做一个真正博学多才的人。是教师在幼儿面前更有说服力、教育力、指导力、凝聚力和亲和力,从而使教的师德得以升华。幼儿教师的师德是人格和道德的双重力量,这种力量将影响幼儿的一生,也是幼儿走入未来的立身之本。

有人把幼儿教师比作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其责任重大,事业崇高;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人把教师比喻成灯塔,风雨中放射执着的红光,指引着航船前进的方向……,所有这些都是赞美教师的伟大和我们教师所肩负责任的重大,那么,我们教师就一定要不愧于人们赋予我们的这些光荣称号,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拼搏,遵守职业道德以博爱做基础,以自身的言行为榜样,为把每棵幼苗都培养成栋梁之材奉献出我们自己的一切力量。

幼儿教师师德的议论文-议论文篇二

社会环境层面上,主要表现为浮躁和功利,快餐文化和网络游戏盛行。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使高职生大部分时间用在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上,或者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迷失自己,放逐自己,迷恋充斥着空虚与欲望的网络小说。社会中消极的示范,已经让高职生缺乏学习有关人文学科方面知识和接受文学经典给养的兴趣,很少有机会接受人文知识方面的熏陶。高职院校层面上,对高职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重视不够。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受固有观念的影响,重技术技能教育,轻人文素养教育,关注学生经来的“生计”,而忽视了学生未来的“生活”。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人文素养课程开设较少甚至不开,专业课程中人文教育的渗透更是微乎其微。承担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更多的任务放到团委、学生管理等部门,不能形成全院联动,共同育人的工作机制。教师层面上,承担专业课的教师因受到自身教育理念及知识水平的影响,在授课中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动性,他们或者认为进行此类教育是应景的,让学生掌握实实在在的技能才是关键,这些务“虚”的内容没有多大必要,或者在涉及人文素质教育时生硬地将其灌输进去,不能通过灵活生动的方式,去激发学生、感动学生,从而造成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也打击了教师进行这方面培养的积极性。学生层面上,通过调查发现,高职生看过文学经典读本的比例偏低,看过5本以内经典作品的占不到30%,大部分学生接触过经典,但是通过改编之后的影视资料了解的,这些资料有一些共同的倾向,即不尊重作品原著,改编的成分比较大;同时,观看影像与阅读原著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不同,阅读更能让人沉下心去细细品味作品中所蕴含的道理及启示。此外,学生的课余时间更多地放到考级,考证方面,没有更多的余力去阅读文学经典著作。

高职教育是“人”的教育,我们培养学生不仅仅是让其成“材”,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其成“才”。文学经典阅读可以很好地让高职生完成从“材”到“才”的转变。

(一)文学经典阅读可以丰富高职生的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精神文明成果,比如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就涉及到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艺术知识、宗教知识等等,是一个大宝库,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可以获得极为丰厚的知识给养。

(二)文学经典阅读可以培养高职生的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指从人道主义和人文主义出发体现出的为人处事的一种胸怀。文学经典作品读的越多,读者的胸怀就会越广阔,人生感受就会越丰富,还可以从作品中获取积极健康的做人和做事的准则,使内心得到安宁,心灵能够丰盈,能用一种更加和谐的姿态去对待自我,对待社会,对待人生。

(一)增加文学类选修课程,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适当增加一些文学方面的选修课程,并具体规定学生应获取的这类课程的学分,作为学生获取毕业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执行。在课程开设方面,可设置《中外文学名著导读》《品味儒家经典》《唐宋词欣赏》《明清小说欣赏》《四大名著导读》《当代名家名作讲评》等,给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高职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课程。为保证学习效果,更新课程的考核方式,比如可采取提交论文、排演话剧、文学创作、我说名著等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强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将人文素质的培养渗透到学生内心深处,真正收到实效,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注重经典文本细读,建立恰当的阅读方式

高职院校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所谓细读,是立足于文本、从文本出发的阅读,也就是充分阅读,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高职学生在进行经典文学阅读时,应注意回归原著、尊重原著,最好不要采用那些简介本,删节本,并在参考注释解析的基础上,勤做笔记,认真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如此才能内化成自己的精神和给养,品味作品所带给读者的一种独特的魅力。

(三)利用微信、网站等新媒体途径,营造浓厚的阅读文学经典氛围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学经典,营造浓厚氛围。可以通过广播、宣传橱窗,开设文学经典专栏,分期分批地介绍经典名著,内容可以涉及作品的梗概介绍、作者介绍、作品创作背景以及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等,从而引发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通过学院网站,开设专门的“文学经典大家谈”栏目,增设一些名家讲座资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收听到名家谈名作的精彩内容,甚至可以在网上进行互动;开设系列文学经典讲座,邀请当地有研究专长的文化学者、某个领域的资深教授,为学生提供精神盛宴,并进而提升他们学经典,提素质的积极性。

(四)依托学院文学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学活动

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文学社团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拓展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考虑设立国学社、文学社、演讲社、诗歌朗诵协会等人文社团,这是开展文学经典阅读活动推广活动的好平台,依托文学社团可以开展文学经典读书会、文学经典读书笔记展览和评比、文学经典阅读沙龙、文学经典朗诵和演讲比赛等活动,并注意挖掘人才,打造精品社团,让社团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和学院的亮点,从而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积极健康的环境感受经典魅力,接受文学熏陶。此外,学校社团管理部门和指导老师也要做好文学社团的指导工作,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和考核手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任丽娟 杨东静 单位: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

(一)手机移动教育具备了成熟的物质技术条件

从手机硬件条件来说,目前的智能手机配置普遍较高,手机计算速度相当于数年前的电脑计算水平,流畅地应用多媒体。就手机软件技术而言,随着手机cpu性能的迅速提升,以及gprs、3g、4g技术的开发利用,众多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都为各种多媒体软件安装及运行架构了良好平台,手机应用软件被不断开发和嵌入,且常常免费提供给用户。学习者除了借助各种辅助学习软件,如基于移动通信的gprs业务(手机上网和彩信)、手机阅读软件、语音辅助学习类手机应用软件等等,在手掌上涉猎各方面知识,摄取丰富资讯外,还可以在手机上安装微信(wechat)、即时通信(im)、微博(microblog)、维基(wiki)等社交软件,搭建学习交互平台。手机软硬件技术日新月异,伴随着智能手机的疾速普及以及3g向4g的阔步迈进,手机移动教育正迎来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手机移动学习

因其特有的泛在化、个性化、交互性学习优势深受大学生青睐移动互联网被誉为“数字金矿”,它与手机的联姻掀起了手机移动学习的热潮。手机随身携带,随处联网,学习主体本是不断移动的个体,学习真正实现无人不可、无处不在、无时不能。在手机上开展学习,学习者能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把握与教师或学习伙伴互动交流的方式和节奏,其信息推送功能还能为学习者呈现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构建个性化的学习发展模型。[5]手机能够实现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学习者可以采取同步或异步方式与专家、教师、学习伙伴等进行交互,既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定制与反馈学习信息,又可以通过论坛、群组、微博、微信等随时发表见解与他人分享。高职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g时代湖北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研究”项目组于2014年5月间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天门职业学院两所高职院校,对316名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100%的学生手机能够连接移动互联网,80.7%的学生希望所属学校通过手机主动向自己传递教育教学信息,83.2%的学生希望图书馆为自己提供手机上网和手机短信服务,81.6%的学生愿意通过手机学习微课程。这组调查数据显示了高职生对手机移动教育的期待,这种指尖上的教育契合了他们的学习心理。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载体,整合校内外的人文教育资源,探索一条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又满足高职生自主学习需求的手机人文素养培育新路。

(一)通过校园无线网络、wap技术等学习人文课程

课程本是人文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职院校除了已开设的人文素养课程不足外,其人文课程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也常受鞑伐。高职生理论学习动力不足,但动手能力强,喜欢在行动中学习,基于手机的'课程学习能够构建自主学习模式,调动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综合素养。适合手机移动学习,以慕课、微课为典型代表的在线人文课程资源已经非常丰富。国内专业的慕课公开课在线教育平台慕课网集聚了爱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国公开课、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等十余个颇具影响力的在线课程网站,甚至包括coursera、edx、udacity等国际慕课“三巨头”,众多人文类课程资源唾手可得。和慕课一样风靡教育领域的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趣味性强的特征,也与碎片化的手机阅读一拍即合,众多教育机构争先恐后开发微课程。国家开放大学开通了汇聚优质微、小课程资源共享、学习的公共平台——“5分钟课程网”,现有近万个“5分钟课程”,计划到2015年建成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涵盖数百个学科领域的3万个“5分钟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者登陆该平台学习后,能通过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进行成果转换,由此获得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或文化休闲教育等学分。还有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课程网、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凤凰微课网等汇聚了海量的适合高职生学习的人文课程微课资源。这些课程网站适应手机访问需要,设计了手机互联网接口,高职生可利用一切碎片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解决人文课程在校内难以足量开设、课内学习时间不足的矛盾。由于高职生对这些课程信息并不十分了解,有的课程资源需要付费才能使用,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批量购买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叫好又叫座的课程菜单,供他们自由选择,适时学习。学校甚至可规定在线学习人文课程的门数或学分,以网上学习学分替换校内课程学分,限定选课范围和比例,引导学生通过“指尖上的媒体”自主学习。

(二)通过手机图书馆阅读经典人文作品

人文经典能够经受历史考验,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树立起不朽的价值丰碑。高职生阅读人文经典能够领略其丰富的文史哲艺内涵,架设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互通的桥梁,接受经典文化春风化雨般的渗透和浸润,从而胸怀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理想,传承《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理念,弘扬“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秉持《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操守,塑造《孟子》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6]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为当代社会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传播空间,助推了空前繁荣的文化生产,其信息资源承载能力超乎想象,能将古今中外卷帙浩繁的人文经典囊括无遗。图书馆是高职院校文献信息的集散地和传播枢纽,能承担引导、指导大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人文经典的重任,让大学生通过访问web网页、访问基于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的数字资源、扫描电子书借阅机上的二维码等方式,将图书馆“装入”手机中。图书馆应该编制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本校高职生必读书目,根据不同的专业可稍有侧重,联手教务处、各教学单位制定阅读考核办法,使人文经典阅读进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阅读量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学分,从制度上约束、推动高职生阅读人文经典,诱导他们逐渐疏离娱乐化的浅俗阅读,投身激发理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深度阅读。

(三)通过手机短信和微博、微信获取人文资讯

信息时代高职生容易迷失在海量信息中,浩如烟海的资讯有时也难辨真伪和良莠。学校应该慎重遴选契合高职教育本质、有价值且受欢迎的人文资讯,通过手机短信和微博、微信等方式推送给学生,让他们汲取鲜活丰富的人文养料。首先,智能手机的短信功能可以推送文本、图片、音频、视频,或者组合各种多媒体文件,高职院校应该构建基于手机短信息的移动学习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创建学习群组,创建能够通过手机发送的文本、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的人文知识库,譬如各种人文讲座的音频和视频,给高职生群组学习者或个别学习者量身定制人文知识学习内容,随时发送短信或语音留言给学习者群组或个体;学习者则利用该系统定制人文咨询短信息,设定其接收的频率和密度,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策略,适时求教教育者,与学习伙伴进行异地沟通交流。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以传统楹联培育高职生人文素养,每周二和周四,每名学生的手机都会收到学校发送的蕴含丰富哲理的楹联短信,这些“编外教师的话”教他们做人、求学、立业,成为他们课余翻阅、玩味品鉴的精神食粮。其次,高职院校可建立官方微博和人文素质教师个人微博,编制一张无形的信息发布网,适时发布有吸引力的人文信息。另外,学校还可搭建校园微信平台,开通学校公众账号,使在校生成为用户,发布多媒体人文资讯供他们学习分享。

(四)利用社会性软件开展交互式人文素养培育活动

qq、wiki等社交软件被高职生广泛采用,已经成为他们遨游网络世界并须臾难离的工具。它的零技术障碍优势、语音和视频的出现为移动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不仅扩展了学习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更广的学习渠道,而且突破了时空限制,为学习者搭建了交流协作的极好平台,实现了及时灵活的信息沟通。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优酷视频适时上传人文课程教学、人文讲座或人文素质拓展活动视频,告知学生随时收看,使用腾讯qq等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讨论区,就人文课程教学、讲座或素质拓展活动,如人文知识竞赛、文体竞赛、演讲比赛、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开展适时的集体讨论,带来真正意义上的集体思维和集体行动,实现教师和众多高职生的思想碰撞、协作学习。高职生也可通过社交网络第一时间找到各领域的专家,求得他们的观点和见解,开阔视野,补充人文知识和经验。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高职院校必须首先教高职生学会做人,立德树人。每个高职生都承载着家庭的厚望,他们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引导他们求真、向善、唯美是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移动互联网是一座数字金矿,扎根其中的手机移动教育能够高效传递人文知识,熏陶和熔铸人文精神,高职院校可以有效利用手机这一教育载体,着力培育高职生的人文素养。

幼儿教师师德的议论文-议论文篇三

二、媒介素养悄然绽放的基石

(一)构建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手段多元化

将网络资源导入语文教学,学生在提取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信息时,就提高了识别资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网络“bbs”、博客、微博的交互功能可使学生实现广域交流,学生发帖、跟贴、回帖,教师也可以用过这一媒介与学生沟通、传递知识、可开展网络主题性阅读等,这不但可以获取所需的资源,还可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二)开展多角度的课堂媒介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解读教材文本的同时,辅以图片、影视资料等媒介素材,循序渐进地将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最后提高对媒介信息的认知、筛选、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我在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时,有意识的选取了新闻、小说、作文这三个模块。策略1:新闻模块中,让图片说出更多的情感【教材篇目】苏教版必修2《落日》【教学构思与感受】《落日》其学习目标要求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恨,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从题材选择上特别适合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落日”这个标题意味深长,耐人咀嚼。教材中,出现了制作精美的图片,这些图片或让文本中的各种关系更为清晰,或更加明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图片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对于图片往往一眼带过,或仅注意到了停留在图片表面上的一些信息,却没有留意到图片的.细节、隐藏在图片背后的重要信息。课前让学生自主寻找日本侵华战争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与媒介资源的整合,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学生们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形成自己对图片的个性化的认识,有理有据地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有力的控诉。策略2:小说模块中,跟影视作品学“画”人【教材篇目】苏教版必修2《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构思与感受】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是授课的重点。然而对于古典名著,学生一直抱有畏惧心理,一是文言文语言习惯让人觉得晦涩,从情感上便有了距离;二是古典名著中的很多词语用法和意义较为生僻,阻碍了学生阅读;三是古代名著多重情节与动作描写,这对于女生来说就缺少吸引力。因此,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我播放了87版《红楼梦》这一集,让学生在电视剧中反观文中“进贾府”“寒暄见面”“摔玉”“进餐”等情节中人物的性格,并进行人物描写练习。策略3:作文模块中,巧观新闻找素材【教材篇目】议论文写作技巧指导【教学设想】对于同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反应与解读。因此,处于媒介传播终端的我们来说,应该具有良好的解读新闻的能力:一是如何认清新闻有它不客观与真实的一面;二是在新闻面前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及选取能力。在授课中,我试图要解决的问题是:1.谁是信息的作者,这则信息的目的是什么?2.不同的人在解读这则信息的时候,会有怎样理解上的差异?3.这则信息背后还有什么潜台词?4.你能够从这则新闻中获得哪些信息?这一环节,不但让学生在面对新闻的时候够不盲从,更加理性地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分析新闻的真伪与写作的立场及态度,更学会了从新闻本身出发,从自己的立场与思考出发,对新闻进行解读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并非只给出学生倍受质疑的新闻或是以偏概全的例子,而是给他们正反两种角度的新闻,让他们运用自己的判断力进行解读与分析,避免一味剖析负面新闻或伪新闻,造成学生对新闻本身的误读。

二、总结

媒介已成为青少年成长里程中的重要元素,这就需要社会、学校、教师,甚至是学生家庭几方面共同努力,在尊重授课对象的现实条件与文化语境条件下,达成相互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使媒介素养教育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

作者:李爽 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新海高级中学

幼儿教师师德的议论文-议论文篇四

一、填空题。

1、请写出下列词语的正确读音。

脊梁(jǐ liáng ) 黄芪(huáng qí) 戏谑(xì xuè)

2、陋的第一笔是(横撇弯钩),凸的书写笔顺是(竖、 横 、竖 、横折折折 、横)。

3、下列成语分别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鱼贯而入(比喻 ) 一手遮天(夸张 )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 钱塘湖春行 》。

5、“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郭沫若对小说《 聊斋志异》的评价。

6、议论文按其论证方式可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鲁迅的《“友邦惊诧”论》属于(驳论 ),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属于(立论 )。

7、语文教学应在(师生 )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 )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 )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这句名言体现出的教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教育法 )。

9、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10、《爱的教育》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 )。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思想最早出自《 论语 为政 》。

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二、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陨落 奥恼懊恼 心旷神怡 b、赃物 震憾震撼 德高望重

c、绵延 弛骋 顾名思意义 d、迁徙 颠沛 迫不及待

2、词语“详略”是由“详”与“略”一对意思相反的字组成。下列词语中,完全由意思相反的字组成的一组是(c )

a、前后 快慢 运输 b、春秋 手脚 出入

c、优劣 曲直 装卸 d、问答 抑制 厚薄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被用来形容治学的第三境界。这句话借用哪一位作家的作品?(b )

a、柳永 b、辛弃疾

c、苏轼 d、李清照

4、因戊戌变法失败而慷慨就义,并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诗句的是( a )

a、谭嗣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杨锐

5、下面作品中不是黄蓓佳所作的一组是( c )

c、《我和我的影子》张之路《山羊不吃天堂草》曹文轩

2d、《亲亲我的妈妈》《你是我的宝贝》

6、其著作被誉为“获得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教育家是( b)

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7、学生作文修改的评价要:(d )

a、①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20xx年8月24日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6届大会,将“九大行星”改正为“八大行星”,被排除的大行星是( c )

a、土星 b、天王星 c、冥王星 d、海王星

9、“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说明了教学工作具有(c )

a、长期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连续性

10、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中外教育家分别是(a )和( b )。

a、孔子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孟子

三、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16分)

1、“哀兵必胜,侵略者必将遭到可耻的失败。”“哀”在本句中是“悲痛、悲哀”的意思。 (× )

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话强调了创作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 √ )

3、《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指出,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500字。250 (× )

4、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 )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 (× )

6、“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老舍鲁迅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 (× )

7、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

8、当今世界最著名、学术声望最高的奖是诺贝尔奖,设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等奖项。没有数学 (× )

四、连线题。

1、

《欧也妮 葛朗台》———— 巴尔扎克

《茶花女》———— 小仲马

《童年》———— 高尔基

《罗密欧与未丽叶》———— 莎士比亚

2、

卧薪尝胆———— 勾践

高山流水 ———— 俞伯牙

鞠躬尽瘁 ———— 诸葛亮

暗渡陈仓 ———— 刘邦

3、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4、

业精于勤,荒于嬉 ———— 韩愈

男儿须读五车书———— 杜甫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荀子

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 ———— 庄子

五、简答题

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的10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如果达到了这10条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3、新课程关于教学的建议是什么?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5)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六、分析题。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观察插图,看看司马迁正在——

生:司马迁正在专心致志地写《史记》。

师: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他的动作、神态是怎样的?

生:司马迁一手按住竹简,一手紧握毛笔,认认真真地写着。

师: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我一定要写完这本史书,完成父亲的遗愿。

师:大家能不能更具体地想象一下司马迁是怎么样写《史记》的吗?

生:司马迁在昏暗的油灯下聚精会神地写着写着,他是那样的认真。

师:想象很不错啊!

生:夜深人静,窗外寒风呼啸,司马迁不由自主地缩了缩脖子,但是他并没有停下来,而是搓了搓手,继续埋头苦写。

师:你说得更具体了。你们知道司马迁这样忘我的工作是为什么吗?

生:他要完成父亲的遗愿。

生:他要用实际行动来洗刷自己身受的耻辱。

生:他在想:我的死要有价值,要比泰山还要重。

生:我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能自暴自弃。

生:司马迁,你是我学习的榜样!

生:司马迁,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生:司马迁,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

……

案例分析:教者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司马迁这个人物的动作、神态、内心活动,引导学生触及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并顺势要求学生与人物“对话”,表达了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我认为教者这样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让他们意识到人活着,就要活得有意义,不能只考虑一己私利,而要追求生命的价值。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真正意义所在。事实证明,教学效果是不错的,让学生由表及里,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住了人物形象。

幼儿教师师德的议论文-议论文篇五

摘 要:小学语文基本素质是听说读写,它以能力训练为主,重视文化熏陶,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怎样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小学语文的基本素质,将是本文的核心。

关键词:语文 素质 培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如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能力训练,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呢?下面我就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我认为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要培养学生“听”的兴趣。教师上课生动、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爱听的积极性,让学生受到了美的陶冶,培养了“听”的兴趣,更为学习课文作好了铺垫,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的个性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加以引导,使学生学会在听的过程中,用点头、微笑、赞许、关注的眼神来注视对方,用表情及简短的语言来启发对方,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允许对方发表和保留不同的意见。

3.要培养学生掌握“听”的科学方法。要求学生集中精力,面对说话的人和所表述的话题,注重唤起相关的知识、资料、概念和想象,形成有关这个话题相关的互动。围绕对方说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对所听到的词句及重点都要有心理反应和认知上的反馈,在“听”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快速的总结和评价,对所听到的内容能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观念,从而在心中牢记需要记忆的.内容。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过程就是“说”。教学上的“说”,不只是教师授课、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应该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思想的技能训练。因此,这种“说”的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1.在课堂内进行“说”的训练。课堂上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将课堂这个舞台真正交到学生手中,为他们创设一个最佳的语言环境。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几分钟谈谈昨天的报纸,说说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时讯,让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敢于就教学内容发出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围绕教材,旁征博引,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他们说话的本领。 2.在课堂内进行叙述、说明等“说”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介绍自己、口头描述周围的人和事等;也可以结合课本中散文、诗歌、剧本、小说等不同的语言特色,使课堂教学适当地小品化、朗诵化、故事化。

三、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重视课文的朗读、精读、泛读、略读,却往往轻视“读”的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应该在重视朗读、精读的基础上,更强调泛读、速读的能力训练。

有步骤的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理解、领悟、应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首先是读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理解,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能够快速地掌握书本内容的结构、思路、特点。其三是领悟,注重读后有所启发、有所感触、有所创新,能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其四是应用,将书本的知识和自己的体会运用在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检验自己的阅读成果。

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我认为语文教学上的“写”,应该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过程。

1.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写作。如上《两小儿辩日》时,可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课本剧编写和表演,根据文章主旨进行小型辩论赛,课后让学生把课本剧和辩论赛内容写成作文。这样有趣的活动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写作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以记叙熟悉的生活为主,使学生写自己所熟悉的内容,能够克服写作训练中的盲目性和畏难情绪。

3.写作训练还与平时的观察、思考密不可分。教师要指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通过学生实际的体验,唤起他们的思维和兴趣,从而写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教学理念下,“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能力的训练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它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只有抓住这四种基本能力的训练,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上下五千年.语文新课程标准,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语文教学大纲》.《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09年第z1期。

幼儿教师师德的议论文-议论文篇六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高级层次。在大量人文知识输入的基础上,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养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是通过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教材内容的知识进行传授的。英语新课程的内容是每个单元都有的,关键的问题在于教学方法是否适当,这就要求统观教材,认真备课,以达到上课时渗透人文素养教育。有时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出自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人文素养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还可以师生共同去发展阅读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从而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情操的养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与阅读材料中的那些杰出的中外人物跨越时空的交流,学生能够感受他们的人格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憾和熏陶。例如,海伦的自强不息、特蕾沙修女的博爱、弗兰克林的爱国和博学都为青少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疏导,身教言传,在中外优秀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杰出的人文榜样作用的激励下,在教师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是可以慢慢地育化出来的,在教学中自然会体验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1.英语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英语新课程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熏陶有机地融为一体,是英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许多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从事多年英语教学,已经习惯了就语言谈语言,就知识论知识的教学理念,而人文知识往往是一带而过,不能适应新课改中关于人文素养培养的需要。当前,英语教师不仅需要用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来感染和影响学生,还要用渊博的文化知识、比较广博的百科知识和解答能力,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

2.英语教师要让学习空间充满文化色彩。课堂是进行教学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场所。但仅有课堂还远远不够,还要对学生课外生活进行有效延伸。利用课余间隙时间,师生可以组织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定期活动,分享阅读体验,提高人文素养。在阅读活动中,教师需注意正确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从情境、篇章、词句中学习英语知识,汲取人文素养的精华。此外,师生共同布置励志的英语格言、优美的英语短诗、著名欧美名人名言、英语新闻播报等都是装点教室、宿舍、宣传橱窗的好素材,让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伴随着青少年学生一天天健康成长、成人、成才。

幼儿教师师德的议论文-议论文篇七

最基本的文学常识和艺术欣赏能力都在倒退,这对高校毕业生日后的发展必然会产生影响的。此外,在社会利益和不良风气的熏陶下,许多学生因为缺乏独立健全的人格,思想逐渐堕落。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就一蹶不振等等这些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错位,是值得当代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教育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让学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毋庸置疑,汉语言文学是提升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陶冶高尚的情怀,提升自我精神涵养,甚至可以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那么针对高等院校学生目前存在的一些人文素质方面的问题,我们也在积极的探索新的解决办法和途径,希望可以通过汉语言文学教育培养出更多更加优秀的高校人才。

汉语言文学教育本身,就个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文字和语言有一定的驾驭能力。选择优秀的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渊博的知识会让学生领会到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深刻感悟文学的魅力,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此外,教师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体,就要身体力行,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气质修为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多数汉语言文学教材中的作品都生动形象的反映了某种社会现象,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恰当的时机,深刻诠释人文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中的人物魅力,体会字字珠玑的睿语箴言,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大学语文的考试方法多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这种考察方法是学生最为反感的,也就失去了原本的学习热情,因此这里不建议采用闭卷考核的形式。笔者建议可以采用一些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进行改进,比如说通过课生学生的交流情况、读书笔记的记录情况、人文精神和自身素质的进步情况和学习心得的交流情况来综合考量学生的汉语言学习情况,对学生给与充分的肯定,充分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生活教人求真,学习交流感受也应该来源于生活,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各方面素质,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拨和指导,提倡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深刻体会为人处事的内涵。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操。

汉语言文学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的,我们在选择最佳的方式将权利留给学生,尽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尽可能多的和学生交流,通过文化的熏陶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最重要的是,以汉语言文学为代表的教育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引导和教育起到关键的作用。笔者认为,各大高校也应该逐步增加对该类课程的投入力度,充分重视起来,力求通过汉语言文化的熏陶和文化素养的沉淀,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校人才。

幼儿教师师德的议论文-议论文篇八

随着中职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图书馆原有图书及信息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和适应现在教学实践的需求。图书馆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做好与教务、系部教师的沟通,收集信息,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分析研究学校专业设置以及教学过程的调整变化;关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更新发展,研究新旧学科的变换更替,及时制订和补充适合专业发展要求的文献资料,采取多种形式通报或登陆校园网,及时发布馆藏新增各类图书信息,想方设法提高所有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要定期与广大师生做好沟通交流,进行图书信息普及教育和文献检索培训每年新生入校和新教工上岗后,需及时组织师生进行图书馆基本情况介绍,让广大师生了解各项管理制度、借阅程序、管理信息等;分期分批开设讲座,以案例形式讲解管理使用流程、方法、要求,使他们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多种检索数据库内容、信息资源的方法,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使图书馆既能补充现有课堂学习,又能使学生了解专业最新动态和发展,引导学生养成独立钻研的习惯。

图书馆教师应有过硬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图书馆教师,仅有满腔热情是不够的,必须具备丰富的业务知识和熟练的技能。首先要有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的基础知识,熟悉图书的分类布局、借阅流程及各项制度。更要有广博的专业文化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基本操作维护技能以及一定的外语水平。现代图书管理不只是简单被动的借书与还书,而是要担当信息咨询、网络导航等多种角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技术,快速准确地查询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数据信息。由此可见,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图书馆教师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全体图书馆教师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强获得知识分析信息的能力,运用自己的学识更好地为师生服务,真正成为能跟上时代潮流的管理能手、服务能手。

提高图书馆教师素养的几点建议

1.学校领导班子应高度重视,齐抓共管

图书馆教师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注重培养和提高现有人员的整体素质,必要时引进个别高端人才,以起到以点带面、以面带动全馆全方位发展的作用。

2.理顺关系,全面规划

学校应根据现有全体人员的学历背景、专业特点与现有工作需要,合理管理安排,统一布局,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3.统一制订全面的培训提升计划

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全体图书馆教师的心理学、社交礼仪、图书馆学等综合素养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使命感和人际沟通能力。通过“走出去”有针对性地引导馆员进行专业进修以及学历、学位的提升教育。

4.引入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

建立自我约束和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奖罚激励制度,鼓励教师争取多种形式的在职专业学习提升。(本文作者:裴占柱、李敬、柴凤兰 单位:河南化工职业学院)

幼儿教师师德的议论文-议论文篇九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笔者在此文中,首先界定了自然生命的概念,然后从珍爱每一个学生,挖掘人文学科中丰富的生命资源,感受自然学科蕴涵的生命力量,开发课程之外的生命教育资源几个方面,提出了教师应该具备欣赏生命的素质。

自然生命 教师素质 关注

自然生命是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的存在方式,是人的一切高级生命存在的物质前提。

“这种生命的根本特点是:由自然给予,具有自在性质,非人所能自主;服从自然的法则,与肉身结为一体,有生也有死,作为种性同等存在于一切个体身上。

生命是基础,没有了生命其他一切和生命有关的活动也就会消失,想要生命之树傲霜迎雪,自然生命之根基不可动摇。

教师在教书育人时,首先应该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来对待,教师要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有生命的人,他的教化也是对有生命的人展开的。

欣赏自然生命是教师的基础素质。

欣赏自然生命不仅是关注肉体的存在,还要关心生命的成长,这是欣赏自然生命的延伸。

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关爱他人;开展人际交往的教育,学会欣赏、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尊重自我生命的同时尊重他人生命,和平相处、修己善群,达到相互的和谐与共融。

无论从哪个角度解释人生命内涵都离不开一个共识,即人的自然生命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生命存在,和生命有关的一切活动才能进行,生命是基础。

培养一个合格的人才,生命的质量是第一位的,生命健康的人才能做出对社会的应有贡献,社会才能和谐。

教师作为生命的拥有者,理应懂得欣赏自然生命,生命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最具雕琢的东西,我们没有理由不敬畏她,欣赏她。

欣赏自然生命就是欣赏人类的存在,爱惜世界的一切生命就是爱惜自己的生命。

在教师素质建构中,我们把爱视为一种能力,一种品质,一种生命力,将其作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爱的素质比教师的专业素质更为重要。

在生命教育中,教师首先应自爱,然后应该博爱,而后则应充分体现教育爱。

要热爱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热爱孩子是教育素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是教育素养的“实质”,是教育艺术的“基础”。

他充满激情地说:“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孩子’”。

“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深沉的爱,父母亲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我们的教育应是对完整生命的关注,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

一个教师如果没有爱心,不努力去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只配当个教书匠,不可能成为学生精神上的教育者、指导者。

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的爱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爱,是在理性指导下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爱,是润泽学生生命的爱。

如果教师不热爱学生,没有浓厚的从教情感和人文关怀,生命就会在爱的荒漠中枯萎、凋零。

长期以来,我们在课堂上传递知识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把“传递”和“保存”当作其主要的任务,往往没有重视或者是忽视了蕴涵在课程中丰富的生命资源,很多教师没有成为课堂上的“有心人”,没有用心去感受、去聆听学科中生命的足音,没有激发自我和学生们去找寻和体验学科中蕴藏的真善美。

我们以语文学科为例。

语文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体验和美感的世界。

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可以通过语言展现出来。

人对世界的感知,对自然的赞叹,对美的如痴如醉,对恶的痛心疾首,万般愁绪、千般柔情都融入了语言的世界,融入了生命的血液之中。

有一个小学生在读了语文课文中巴金写的《鸟的天堂》后,说:“这篇写的太美太有意思了。

我最爱读这几句话:‘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眼前闪耀,似乎每一个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这几句话真让我感动,使我第一次感觉到树、鸟和我们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一样是美好的。

从而使现在的孩子无法融入那样的感情世界。

教师应该拥有敏锐的生命洞察力、唤醒和丰富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通过语言感受生命的美好,在美好的生命中升华对生命的情感。

教师用自己的心灵和充满生命色彩的语言文字给学生一个丰盈的生命世界。

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这样的误区,即认为只有语文、音乐、历史等这样的人文学科才具有感性的形式,才能够唤醒人的生命情感,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这样抽象深奥的原理公式无法体现丰富的生命世界。

其实则不然,无论是物理与化学,生物和天文,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每一次进步,都与人类生命的力量密切相关,都是人的生命的创造。

我们往往认同这些学科的工具性价值而忽略它们其中蕴涵的生命力量。

“当爱因斯坦以e=c2的公式表达自己关于质能关系的思考结果时,他就培育出了物理学也是科学最美的智慧之花。

就科学实验而言,它的神秘、精巧、变化、活跃的实验过程裹挟着运动的美,从宇宙天体到矿石标本、从生态系统到原子结构、从基因工程到人工智能、从环境保护到化学元素,无不折射出对称的妙趣和复杂的诱惑。

……这样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难道不正是以想象的方式揭示逻辑的力量,以感性的表达展现理性的规律吗?而且,紧张的思维活动本身就是人的‘智慧的体操’,思维过程中那疑问迭出的悬念、逻辑严密的推理、旁征博引的论证、豁然开朗的顿悟等,都可以使人享受到发现的快乐。

如果我们再换一种视角,将自然科学的发现与其历史背景结合起来,我们更能看到科学家的勇气与智慧,看到历史的需要与时代的进步,看到人类潜能不断开发并不断丰富人类的潜能。

关涉到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在冷静严谨的自然学科中引领学生共同感受生命沸腾的脉动声;如何激励学生拥有探索真理、创造世界的生命力。

这一切的要求“都服务于教师教学的成功,使教师具有丰富的、扎实的知识底蕴,能在科学体系中把握自己讲授的学科,能使知识在教学中不只是以教学符号形式存在,以推理、结论方式出现,而且能展示知识本身发展的无限性与生命力,能把知识活化,在教学中真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人生的统一,充分发挥学科知识全面育人的价值。

只要用心、用生命去感受,其实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同样具有生命脉动的旋律,只不过他们传递的方式不同罢了。

在校园生活中,我们往往把知识获取的场所默认为教学秩序井然的课堂上,教学的资源来自于标准化、统一化的课程设置。

师生之间的正式交往为完成教育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制度化交往或工作交往,交往地点在学校,时间在课堂。

我们往往忽略了师生之间的非正式交往和课堂之外所蕴涵的丰富的教学资源。

生命教育的资源无处不在,等待着我们用心真切的发现和体会。

除了课堂之外,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可以把生命意识活化到这些资源当中,充分挖掘其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影响力,让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学校中时刻感受生命的活力,建设立体式的生命教育模式,打造班级、校园、课堂互动的生命教育链条。

于漪曾经说过:教育的特点是细水长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在学科知识方面具有扎实的功底,在课堂上从容镇定的发挥;还在于他在课堂之外是否善于判断、捕捉、综合、接通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生命的律动;在于他是否能够在学生心田里撒播生命的种子。

(4)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江海学刊,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