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叶青青课文(汇总16篇)

时间:2023-12-17 21:14:08 作者:字海

范文范本是学习和模仿的对象,通过分析和借鉴范文的优点和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如果你对写作总结感到困惑,不妨看一看以下的范文示例,或许可以给你带来一些灵感。

莲叶青青读后感

课上,我们观看了一位教师关于上《莲叶青青》这课的视频,从中我们可以汲取优秀的教学方法,改进正常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多媒体教学是现在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生动形象的丰富了教学内容。课件的导入,带领学生进入上课环境,不再是单纯的教室口头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增添了上课时的乐趣,学生不再埋头盯视课文,或者神游天边,教师也能很好的掌控教学进度,了解学生疑难困惑。课堂上的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倡导自主学习是很必要的。

但是,在此视频中,这位教师能更全方位照顾到更多学生,将更完美,个别学生的师生互动,会使有些本想积极发言的学生少了机会,从而降低了上课效率和积极性。

我觉得,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将会在今后的课堂及生活中得到积累,不断完善自己。

莲叶青青读后感

教师是个让人肃然起敬的职业,同时又是个充满竞争力的行业,所以要想在这个行业立足,干得出色,必须有过人之处,“征服”那些孩子们。而作为未来准教师的我们,若不能掌握一定的专业基本功,很难在教师岗位上站稳。

为了提高自己的基本功,这学期我们开设了教师基本功(教育技能)这门课。第一节课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一个讲课视频,讲课内容是四年级下册语文课《莲叶青青》,课文内容主要是讲作者夏日在玄武湖看到了莲叶想到自己的外祖母,回忆外祖母当年亲自种植莲的情景,以及外祖母用莲叶帮助别人的事情,由此表达作者对外祖母的思念和热爱之情。视频中的教师通过提问学生有关莲的诗句导入课文,以此也可以拓展学生课外积累的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该教师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地方就是课时意识很清晰,她的第一课时主要以学生自由朗读,先把课文读通理顺,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语句。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

在与学生共同把课文梳理了之后,提取课文中的相关信息,例如“课文中描写莲叶的语句有哪些?”“外祖母对莲叶的爱表现在哪里?”“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答案并大声朗读出来,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为第二课时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但是在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该教学过程过多地一问一答,形式单一古板,影响了课堂的一种创新氛围,缺乏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难以营造一种活跃轻松的氛围。该教师通过提出并解决的问题提炼出一个主题“本课写莲叶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外祖母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第一课时的学习对课文有了初步整体理解,教师以“外祖母是个怎样的人”来小结,“关爱他人”、“为人善良”、“乐于助人”是学生回答的`最多的,以此来总结外祖母的为人,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像文中的外祖母一样具备这些品质,把这种品质传递下去,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但是此次的结课比较仓促,时间安排上不紧凑,切记:上课前要做大量的时间安排和准备,万万不可拖堂。

该教学视频的教学过程有利有弊,但更多的时值得我们学习的,教师的基本功远远不止这些,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基本功。

第一次上教师基本功课,感觉很不错。尤其是那个22条名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老师提醒了我们关于教师上课一些需要注意的部分,这些都是很珍贵的经验。

言归正传,今天老师给我们放了一个四年级语文的《莲叶青青》的教学视频,我看后感觉这个老师教的整体很不错,但还是又很多的细节不太好,对于“准老师”的我们又很多借鉴的地方。

首先先从这节课总体来说,它是《莲叶青青》的第一个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生字词,通过阅读和朗读理解全文,然后感悟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整个《莲叶青青》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把握与突破处理得当。教学过程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这个老师很好的抓住了第一课时的需要,重点放在了朗读上,整节课上朗读的比重占了很大的部分,这让初学课文的学生可以很好的并且迅速的理解文章,为下面的教学做出了很大的铺垫……对学生阅读的能力的培养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重视朗读的训练指导是无可厚非的,可还应多尊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会感受,不要给学生太多朗读的限制。

在朗读过后,教师通过不断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开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文章,找到文章的重点,明白这篇文章所想要表达的主旨。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充分回答问题,最后把最重要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环环相扣之后,学生通过自己动脑解决了问题。这个很符合新大纲的要求。是我们所需要借鉴和学习的内容。但是我自己认为,这个老师启发的步骤比较单一,一味的提问和回答,容易使学生丧失兴趣,应该增加更多的引导和启发的方式。

这个老师的普通话有点不太好,这是看视频时周围同学一致的反应,这也给我们提了很大的醒,普通话对于一个老师是至关重要的。我记得于永正老师的普通话也带着浓浓的徐州味,但是在他的教学中,他的朗读富有感情,可以让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他的情感。

这个老师的时间把握不太好,下课铃已经打响了很长时间,可是教师的教学内容还在进行,大约托了十分钟之久,我认为这个是教学中的大忌。让听课老师产生显著地影响,给人以太年轻,没有经验的印象。

整体说了,这个老师整节课还是很流畅的,每个教学环节过渡很好,就是一些教学环节中细节处理的不够好。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重视每个教学环节中的细节。

莲叶青青读后感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抓住重点词句,领悟祖母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并使同学受到教育和熏陶。

设计理念: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荷花亭亭玉立,高雅脱俗,曾是许多文人墨客称赞描写的对象。同学们一定也积累了许多描写荷花的诗词,能悲几首给老师听听吗?(学生交流后出示有关描写荷花的句子读一读)。

2、读了这些诗句,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或让你想到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交流后板书:祖母种荷送荷)。

三、学习2-4自然段。

1、指名读祖母栽种荷花的部分,其他同学认真听一听,看看祖母对待种荷花这件事的态度怎样?这种态度让你想到哪些词语?(板:视如珍宝珍爱无比)。

2、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祖母对荷花的喜爱的呢?自读2-4段,划出有关语句,重点词下加:“。”,还可在旁边写上感受。

3、学生默读思考划句,教师巡视。

四、学习5-7自然段。

1、请同学们用同样的学习方法自学5-7自然段。

2、交流。

读了这几段,你觉得祖母对剪荷叶这件事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板:毫不在乎)。

你从哪些语句看出的?(交流后板书:赶快“咔”一声最大)。

祖母种荷花时对那些荷花珍爱无比,而现在却又毫不吝啬地把荷叶煎了送人,难道是祖母突然不爱荷花了吗?速读后交流。(板书:善良乐于助人)小结:这也是爱让心爱的东西发挥应有的作用,给他人也带去快乐,带来益处,这是一种特别的爱,这种爱中包含了更多的善良和助人为乐。

五、总结升华。

2、开头老师说那一池无边的荷叶使作者生出了许多感动,此时,你明白作者感动什么了吗?看到荷叶,他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完成填空:在那一池无边的荷叶间,我看到了。

3、现在老师还想问一下,本问明明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用莲叶青青为题?总结:因为那青青的莲叶上,映出了祖母那一颗善良慈爱的心,因为那青青的莲叶上有着祖母关爱,帮助他人的影子。莲叶是祖母的最爱,她如珍宝般地栽种荷花,而后又无私地送荷叶,这一切都缘自于他对荷花的爱,对他人的爱,这爱中包含了更多的慷慨和慈爱。更因为那片片青青的莲叶也启示了我要做一个热于助人的人,要把爱的火把传向世界的每个角落。(板书:借物喻人)。

六、作业。

莲叶青青读后感

我们在公开课上学了一篇课文――莲叶青青。

课文记叙了作者看到一池的莲叶,回想起了祖母和一些往事,从祖母剪荷叶给小孩治疮,说明了祖母拥有乐于助人、善良、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文章利用睹物思人的方法令我感触很深!

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想到了我们学校一位六年级的学长,他和父母去青鹅仙游玩时,和父母走丢了,人们知道这件事后,纷纷上山去寻找,都废寝忘食,不分昼夜。这些人善良、乐于助人,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文中祖母的品质十分相似。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大家的帮助下,这位学长平平安安的回来了!

可见,乐于助人,无处不在,只要有心,做到是不难的。

莲叶青青读后感

今天下午,我们几位年轻老师都上了教研课,我打头阵40分钟过去了,对于我的这堂课我也有许多的想法。

这是四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莲叶青青》,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在这堂课中我认为,我还是比较好的抓住了第一课时的特点,第五单元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由读、默读等方式对整篇课文有一个认识,进而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提炼出,写人写事的文章中要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来概括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在第二环节时,让学生体会祖母对莲叶的爱时,我请学生通过读句子再看图片图文结合的方式来理解,祖母对于连夜那浓浓的爱,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

整堂课上下来,其实还是有不少的遗憾,对于体会祖母对莲叶的爱,我首先让学生对于祖母是如何种荷叶在文中进行寻找,学生找出一句就讲一句,这样就使得文章上下文之间缺少了联系进而主次不够分明,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是单一的句段的理解,是学生不能真正的深刻的体会祖母对于莲叶的爱。一堂课上下来发现自己许多的问题,今后还将继续努力,多学习,多请教。

莲叶青青读后感

这节课上,我们观看了《莲叶青青》的教学视频,这是一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通过观察和体会,我看到了其中的优点和一些缺点。

在课上,老师很亲切地讲述课文,情感丰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老师在板书上面,写得很慢,这样可以让学生们知道一笔一划,我们今后做老师的也要重视这一点。老师一开始就通过图片来引入课题,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课文。并且老师还问学生们有没有一些和课题有关的,这也可以使同学们回味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学生们读课文时,老师对他们个别交流,这样也使同学们合作交流,提高教学效率。通过读字,读词,读句子,读段落,读文章,让学生们掌握了文中的字词,体会到文章的内涵,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还有些不足,就是多尊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会,不要过多的要书同学们,忽视了他们的自主性,这样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有要抓好课堂上的时间,以免课下上不完。如果我要上这堂课,我要努力学习这位老师的经验,和明确教学目标,把握重难点,发挥教师引导和促进学生能参与活动的作用,多方位多角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本文的主旨。

莲叶青青读后感

整堂课中,老师充分发挥了引导作用,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以图片激趣导入,让学生回忆了关于荷花的诗句,是一种对先前知识的巩固方式。接着引入课文,板书《莲叶青青》,让学生进行第一次自由朗读,对学生不熟悉的文中词语让学生自行纠错引读,达到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词语的目的,比起教师进行灌输,相信这种方法更加有效。

其次,教师关注到了让学生朗读课文的重要性。从学生朗读全文掌握全文大意,到朗读课文重点语段,再到朗读课文重点语句做赏析、理解,咀嚼重点词语品出其中深意,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课文逐层深入理解,最后梳理完课文,又发现文章是首尾呼应的,又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其实整篇文章都是联系密切的。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整个过程,是教会学生一种准确读懂文章的方法,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这也更有利于学生深入课文,比如课例中教师举出文中语句祖母对待荷叶如同祖母对待孙子一般,让学生联系到生活实际谈谈祖母是如何对待孙子的,是加深学生的课文的感知,也是提醒学生注意生活中家人的关爱。

最后,可以发现整堂课中,学生的参与度是极高的,注意力也非常集中,几乎所有对于课文的理解都由学生自己得出,很好地融入了课堂,这堂课的成效可见一斑。这要求教师有很好的引导能力,对教材课文的理解足够深入,做出流畅的梳理。相信学生有充分课前预习和教师有课前充分备课才能如此契合。

但是,也有一些细节上的不足。可以发现教师选择起立回答的学生有固定性,大多是中间到前排的几个固定的学生,这不利于发挥其他同学的积极性。教师的板书不够合理,字体不大,内容比较单薄,不利于学生通过板书梳理课文。

莲叶青青读后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读7个会认字,学会本课生字以及新词;理解“斑驳陆离、罢了”等词的意思。

3.通过理解感悟重点词句,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

4.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理解感悟重点词句,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出示荷叶图,要求学生说说当自己看到一池碧绿的莲叶时,会想些什么?导入:当作者看到玄武湖的田田莲叶就会心生感动,想起祖母,为什么呢?学习了课文《莲叶青青》就知道了。

2.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朗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想知道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和新词。

3.教师分发学习纸条,巡视。

4.检查自学情况:

(1)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组词。

(3)重点指导书写“斑、缸、替”。

5.找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解决环节一质疑中容易解决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小组内互动交流。

2.反馈分段情况。(教学预设:)。

第一段(1):写作者由玄武湖那一望无际的田田莲叶勾起了对祖母的回忆。

第二段(2-4):回忆了祖母每年在自家的院子里种植荷花的情景。

第三段(5-7):写祖母把自己喜爱的荷叶剪下来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疮。

第四段(8):照应开头,写我看着一池的莲叶想到了祖母,令“我”感动。

3.指出回忆祖母令“我”感动的事的部分,并再次概括内容。

4.谈感受,朗读。

提出学习任务: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句子。

2.展示自己积累到的诗句。谈谈作者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诗句的原因。(那些句子都不能与祖母相比,“我”只想到祖母。)。

3.朗读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斑驳陆离”;了解作者的心事,感情朗读句子。(预设:对祖母的思念,作者由景到人,触景生情。)。

提出学习要求。

五、小结。

感悟作者对祖母的思念之情。

小结:引导学生体会“我”对祖母的思念。

六、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把5-7自然段多读几次。

2.抄写生字。

莲叶青青读后感

《莲叶青青》是第五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4篇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表现并赞美了父爱、母爱、师爱、亲邻间的爱。学习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莲叶青青》一文讲的是作者回忆祖母十分喜爱荷花,每年都在自家的院子里种着一缸荷花,荷叶长大了,她却把荷叶剪下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疮的事。课文赞美了祖母那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之情。课文语言生动、简练,作者由景到人,触景生情,运用了首尾呼应,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3、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感悟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学习课文的`写法。

二、说教法及学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核心就是实现全面的交流与沟通。在教学活动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关注文本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促进高效阅读。

在教学中,我结合本文特点即:课文语言优美、耐人寻味。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方法。将重点放在体会祖母对荷叶的喜爱和后来祖母毫不犹豫地剪下荷叶送给别人治疮这两部分内容的感悟上。教学时,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采用了“生自读―谈体会―师点拨――生再感悟―感情朗读”这样的方法使学生一步步对课文进行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解决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人物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四年级孩子已经具备了自学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针对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特点,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议”的方法学习。

三、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渗透写法。

出示多媒体课件荷叶图:这就是一望无际的田田莲叶,到了炎炎夏日,莲叶亭亭地舒展开,色泽碧绿,青翠清凉。

同学们看着眼前的一池莲叶,你有什么感想?

可作者的感想与我们大不一样,一看到青青莲叶,就触景生情,不由得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莲叶青青》一起回忆祖母那令人感动的往事。

(出示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生谈感受,师设悬念,由物到人,渗透写法。这篇课文看似写景其实写人,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学生不易接受。在开始时做这样的铺垫,为结尾学习写法,奠定基础,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整体阅读,把握重点。

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一部分回忆了祖母那些令“我”心生感动的事(板书:感动)。

是什么事竟让我如此感动?(再次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着问题自主读书,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学生汇报(板书1、十分喜莲2、剪叶治疮)。

(三)品析词句,体会情感。

1、品析2―4自然段,体会喜爱。

学生默读2―4自然段,画出有关词句,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河泥的选用、种种藕、小莲叶冒尖、长出小莲叶、莲叶长大等过程中,体会祖母是怎样种植荷花的,荷叶慢慢长大她的心情怎样。

学生汇报时试着用“当……祖母……”句式说一说。(这样设计意在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进行创造性学习。)。

感动我的是祖母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因为是十分喜爱,种植荷花十分慎重,下足了功夫,才会“令人吃惊”

再次找到感动自己的句子练习朗读,品味词句,读出感情。

(让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再次读书,读中品、品中读,感受到了祖母对莲叶的特殊喜爱之情,为下文体会祖母的高尚品质,做好铺垫)。

2、品析5―7自然段,体会关爱。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讲祖母把自己喜爱的荷叶剪下来送给别人孩子治疮。表现了祖母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而这正是“我”怀念祖母的根本原因。

(本环节设计,重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在疑难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体会感悟课文内容,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和见解。)。

首先,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

小组学习,适时点拨。

(学生通过细读品味、思考、理解、感悟句子所蕴含的深意,体会祖母的善良、朴实、无私。使学生之情、教师之情、作者之情产生共鸣。)。

此时,你想对祖母说些什么?

再次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文本。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凭借自己的情感与文本对话,感悟深刻、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感染。使学生主观能动地去学习,体验阅读的快乐。)。

(四)首尾呼应,学法悟情。

让学生把开头和结尾连起来读一读,体会文章首尾照应的写法。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祖母深切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有了前面的铺垫,体会本文的写法就水到渠成。渗透写法,意在使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方法,学以致用,提高习作水平。)。

(五)拓展延伸,课堂总结。

出示:爱,是祖母救治乡邻的青青莲叶。

爱,是xx。

(此环节的设计,将朗读与写话相结合,让感悟的情感同时留于笔端,此时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总结: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别人的关爱,我们也要关爱别人,只要人人伸出关爱之手,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最后在歌曲《爱的奉献》中结束全课。

莲叶青青读后感

整合内容:四年级下册《莲叶青青》+主题丛书《姥姥的粮食》节选。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回忆祖母十分喜爱荷叶,每年都在自家的院子里种着一缸荷花,荷叶长大了,她却把荷叶剪下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疮的事。课文赞美了祖母那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祖母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板书课题。

2、古人看到荷花想到用诗句来赞美它,可文中的作者许永,他看到青青莲叶,想到的却是祖母。还令他生出了许多感动。到底令作者感动的是什么呢?这节课,就让咱们一起走进课文《莲叶青青》,探个明白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祖母的哪两件事?

三、品读2-4自然段,体会喜爱。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哪段写祖母种植荷花?

2、请齐读第2自然段,想想祖母是怎样种植荷花的?(出示文段)。

(1)你们接触过河泥吗?这样的泥在雇人挑来时,祖母是怎样看成色的?(出示句子)。

(2)祖母又是怎样挑种藕的?

(3)在种藕时,她又是怎么做的呢?(出示句子)。

(4)祖母是如此的喜爱荷花,种藕种下之后她就不管不顾了吗?(出示句子)。

3、祖母就这样守着荷花缸,一天、两天、三天……直到有一天,当小荷叶长出来时(引读),祖母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当看到有人夸她的荷叶时(引读),祖母就把人家让进来,倒贴茶水请人欣赏。

4、从祖母种荷花、守荷花、请人欣赏荷花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祖母如此喜爱荷花,在她眼里荷花平日有什么用场?

四、品析5-7自然段,感悟善良。

1、看到一个非亲非故的小孩生疮了,祖母是怎么做的?快速默读第5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来。(出示句子))。

(1)祖母剪荷叶时犹豫过吗?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师生合作推波助澜式朗读重点语句。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2、那祖母只剪了一只荷叶吗?

3、面对整缸萧条的荷叶祖母怎么说?(出示句子)。

(1)“罢了”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不开花了还说派上了大用场?

4、请你用一句话来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五、总结学法,整合内容。

依据整合点,整合阅读《姥姥的粮食》。

1、大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画出文中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姥姥什么样的品质?

1、课堂小结。

2、推荐读物:四年级下册丛书3《小男孩大爱心》。

莲叶青青心得体会

莲叶青青,这是一句诗句,也是一种美丽的场景。我曾经看过很多关于这句诗句的描写,也曾在自己的诗篇中使用过这个句子,但是从来没有真正地体验过它所代表的意思。然而,最近我有了一次深刻的体验,让我重新认识了“莲叶青青”的美丽。

首先,我要说的是,莲叶青青并不只是一种颜色的形容词,它背后包含着更深刻的内涵。莲花本身就象征着纯洁和高尚,而莲叶则代表着不畏泥泞的品质。莲叶上的露珠和水滴更是代表着经过洗礼的美丽和带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因此,当我们看到“莲叶青青”的时候,我们不仅应该想到那清新的颜色,还要思考在这背后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其次,我在实际生活中见到了“莲叶青青”带来的美丽。有一次,我去了一座小城镇,在那里见到了一个被称为“莲花池”的景点。当我走近这个莲花池时,我看到了一片绿叶,随着池水轻轻荡漾,真的让我感到一种平静和舒适。我不仅看到了莲叶的绿色,还看到了每一片叶子和水中反映的阳光、天空、云朵和树影,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美妙的画面。站在莲池旁,我感到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滋润,仿佛自己被带到了一个安静的天堂。

第三,我认为“莲叶青青”的美丽不仅是在物质上的颜色和形状,更在于它象征着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已经越来越繁杂了,我们需要的从来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场景,还需要许多其他的东西来丰富我们的生活。但是,当我们看到“莲叶青青”的时候,我们或许会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需要简化,是否需要舍弃一些不必要的物品和活动,追求一种更纯粹的心灵的生活。

最后,我想说,对于每个人来说,“莲叶青青”的内涵和意义或许会有所不同。但是,无论你如何理解它和享受它,都可以让你得到一些特殊的感觉和启示。我们要学会欣赏身边的美好,也要学会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节奏,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滋养和安慰。

总之,“莲叶青青”是一首很美的诗,也是一种非常美好的生活状态。它可以展示出绿色、纯洁、坚韧和舒适等多种元素,同时也能让我们对于生活质量和方式有一些新的思考。希望我们都能在“莲叶青青”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快乐和感悟,创造一份独特和美妙的生活。

莲叶青青教学反思

《莲叶青青》是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生字词的同时,学习作者借物喻人、首尾呼应的写法,懂得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根据张 超同学的实际情况,我对其学习这一课的目标作了适当的调整:会认“莲、玄、斑、肘、疮”等字,会写“玄、孙、剪、替”等四个字,掌握“一缸、孙子、代替、 剪刀”等词语;能正确地读课文,通过多读能理解句子的意思;熟悉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讲什么,感受祖母为人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在学习的过程中, 希望培养张超集中注意力听讲,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大胆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希望通过教学中的关注有意识地培养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中,我发现:

(1)张超同学愿意举手发言。他一共举了两次手,第一次是复习阶段读词语时,我请他来读,他读对了;第二次是谈自己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我请 了别的同学来回答后才想到应该请他来说,但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过并未感觉到他很失望。

(2)张超同学在读书时显得很不自信,具体表现为不敢大声发出声 音,有些跟不上同学的节奏。

(3)张超同学在小组学习时显得很被动,只有聆听,没有发言。

针对以上情况我又做了进一步的了解、分析:

1.张超同学喜欢语文,他自己感觉在语文方面学的还可以。针对他确定的生字词目标能完成,听写过关;在对课文的理解方面,只要听清了老师的引导,很多时候都能说到点子上。适当的表扬鼓励,使他在这一方面有一定的信心。信心是兴趣的源泉。

2.读书时表现出的不自信,是因为文中有些字他还不认识,或是不能很快读准字音,因为怕出错,所以不敢出声。只要多读多练,熟悉以后,他还是能读流利。关键是抽什么时间、怎样来帮助他熟读课文。

3.在小组学习中,其他孩子鼓励过他,要他发言,但他就是只听不说话。他总是对老师说小组内的同学爱批评他,所以不接受助学伙伴的帮助。我想,这其中有助学伙 伴缺乏经验和耐心的因素,同时也有他不自信、过于防备他人而表现出的任性。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教会助学伙伴帮助其的方法外,还要培养助学伙伴的良好品质 及帮扶能力。而对于张超本人,应该是鼓励与教育相结合,既要与他交流谈心,鼓励他参与到学习中去,又要对他提出相应的'要求:听从助学伙伴的引导,接受助学 伙伴的帮助。

4.教学时,老师应多关注张超。当他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时,应该表示出对其的赞赏,当然这种赞赏不一定要全班同学都知道,可 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告诉他。在一节课中,当他能举手回答问题时,可以抽他答一、两个问题,如果没有请他来说,可以以眼神、走到身旁轻声询问的方式提示他—— 老师已知道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尽量使他感觉和班里其他孩子一样,同时也让班上其他孩子感觉不出他是个特殊的孩子。

莲叶青青心得体会

“莲叶青青”这是一句美妙的诗句。在中国古诗词中,莲花是被赞美的象征。莲花作为一种生命之花,不仅代表着纯洁与高贵,更有温暖和光芒自生自灭的力量。当我们看到荷塘中的莲花,或是在池塘边看到青青莲叶点缀水面,一股荡漾着心灵的情感就涌上心头,我们有时会惊叹,原来这个世界还有这样美丽的存在。

莲花叶子的颜色是青绿色的,它的根深叶茂,不受藻类的污染。莲叶所在的茎是中空的,就像修行者一样,中空无物而身如莲花。展开的莲叶如同大海的波涛一般,随着水面的飞逝而缓缓荡漾,美妙而动人,它最美的在于那复叶过程中的与花相呼应的变化,通过风吹时莲叶所进行的摇摆,它所带来的音响,让我们听到了自然的音乐。

莲叶信仰有着深厚的涵义,一叶传仙,化无穷,叶散馨香,化身众生。有了这样的信仰,自然就有了一股向上的力量,以及朝气蓬勃的拼力建设的决心。生命本身也是如此,不断的进化、变化、成长。这正是一切生命的途径与归宿。

人们经常用莲叶来鼓励人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在经历了各种灾难、忍受了各种困苦之后,莲叶始终保持着生机,甚至孕育了最美的莲花。莲叶就是一个榜样,代表了坚强、韧性和不屈不挠的品质。岿然不动的莲叶,还给我们带来了长者的智慧,低调傲世,不哗不闹,我们也应该以谦卑的心态积累实践经验,取得更大的成功。

四段:共同追求一份清静。

莲叶青青淼淼,不止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且也引导她们共同追求一份清静。在缺乏人文关怀和自由意识的现代尘世里,我们也需要有这样一个追求清静心境的指引。莲叶青青的美需要被悟到,需要被觉察到,需要被追求到。在追求过程中,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鉴赏力,赏识莲花滋味。这样的追求,源于我们心灵的需要。

五段:结尾。

莲叶青青,不仅仅是美和清静的象征,她更是对人们自我性格及情感管制的一个提醒,同时莲叶也给人们提供了一条追求清静心境的道路。回头看看,我们的心灵是否已经被令人陶醉的莲叶所撼动,是否已经感受到那悠然感性的生活态度。对此,我们只有静下心来,去感受自然、感悟自我,在自我修炼中,一定能获得宁静澄心的境界。

莲叶青青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经典词句,采用个别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朗读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效果很是不错,整体朗读得到逐层提高,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如在教学文中“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看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在学生抓住“一脸欣喜”、“不以为然”、“新生的孙子”关键词谈感受后,教师紧紧抓住“新生的孙子”让学生谈谈奶奶平时对自己的爱,以此激发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共鸣,使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带进文本中,同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提出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和老师对话的“底气”。在教学中,因为重视了深层地引申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使学生“底气”很足,感悟有深度。具体如:分析理解重点句“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赶快、最大”体会出了祖母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再朗读中教师反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将以前祖母对荷叶的态度与此时她的举动进行对比,在对比读中理解祖母高尚的品质。再如:当学生认同、赞赏祖母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时,适时让学生完成了写话的训练,再次深化学生的感情,让思想教育更牢固地扎根在学生的心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结构、特点等。

我在教学中注意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开头由玄武湖那一望无际的莲叶勾起对祖母的回忆,引起下文。结尾照应开头:“如今看到这一池的莲叶,就像看到了一池的清凉。假如祖母拥有这一池的清凉,她又会高高兴兴地把它分送给许多人吧!”教学时,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把开头和结尾连起来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祖母深切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这节课教学,体现的专题是抓重点词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教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平实有效,体现教师很好的教学素质,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是语文的工具性能得到扎实有效的训练。

虽然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问题,但教师主要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在读中实现文道统一的教学理念,使课堂气氛和谐,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愉快学习。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虽然有许多闪光点,但也存在许多不足。

在教学中,我虽然能抓住文中的经典词句,采用个别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朗读引导学生反复品味,但是有些地方效果不佳,如:文中“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看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在学生抓住“一脸欣喜”、“不以为然”、“新生的孙子”关键词谈感受后,本该紧紧抓住“新生的孙子”让学生谈谈奶奶平时对自己的爱,以此激发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共鸣,可我却越俎代疱,以“如果我病了,奶奶会怎么做?如果我饿了,奶奶又会怎么做?”等,挟制了学生的思维,也许有的奶奶对孙子的爱不是体现在这的。因此,学生无法把自己的感受带进文本中,也就无法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

教学中,因为有些地方忽略了深层地引申学生的情感体验,具体如:分析理解重点句“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虽然学生抓住关键词“赶快、最大”体会出了祖母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可是朗读中却语调平淡,似乎没什么感动的。由于担心时间的原因,我只好带过了。细想来,其实当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将以前祖母对荷叶的态度与此时她的举动进行对比,在对比读中理解祖母高尚的品质。再如:当学生认同、赞赏祖母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时,我应该适时让学生谈谈自己身边这样的人或事,再次深化学生的感情,让思想教育更牢固地扎根在学生的心里。

《莲叶青青》这篇课文最明显的写作特点就是首尾呼应。因为它不是教学目标,所以教学中,我只是让学生找出了前后两个自然段,告诉他们这种写作方法就是首尾呼应,然后就让学生们分组齐读了两段话。也许孩子们只记住了,《莲叶青青》这一课作者用到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可什么叫首尾呼应?怎么运用?他们可能还不很清楚。我应该让他们找一找,第一段中的哪句话和最后一段中的哪句话是相互呼应的,再提倡他们结合课堂作业《xxxx的爱》来试着运用这种写作方法,从而真正落实“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除了以上说的几点外,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中高年级来说了解写作方法也是不可忽略的。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莲叶青青》心得体会

《莲叶青青》是中国作家茅盾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草地人杨春生为主角,讲述了他在改造旧社会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和追求理想的故事。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深感受到了作家对于时代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思考与追求。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莲叶青青》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进行阐述,并谈谈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文章将简要概括《莲叶青青》的故事情节。小说以杨春生的成长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他从青年时期到中年的生活历程。杨春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但他积极向上,勤奋好学,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学校。在学校里,他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帮助同学们解决实际困难,表达了对不公正现象的不满和对社会进步的追求。他毕业后进入农村工作队,积极投身到土地革命的运动中,领导农民们斗争和改造旧社会。小说通过杨春生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他在历史洪流中的奋斗和奉献。

其次,文章将探讨《莲叶青青》所传递的主题思想。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茅盾先生通过杨春生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对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追求。小说中描写了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农民的苦难生活,展现了传统社会的黑暗面。然而,杨春生通过自己的成长和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农民群众带来了希望和改善。茅盾先生通过小说,呼吁广大读者关注社会不公正现象,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以及个体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莲叶青青》所传递的主题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接下来,文章将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杨春生作为小说的主角,具有坚毅、善良和勤奋的性格特征。他以个人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改造旧社会,实现农民的解放。在他的带领下,农民们积极学习,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建设起了美好的新生活。小说中还有一些其他形象鲜明的人物,如杨春生的父亲杨发文,他坚持原则,教育杨春生坚持正义;还有共产党员叶曌,他忠诚于党的事业,为民族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每个人物形象都展现了特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最后,文章将谈谈我个人的心得体会。通过阅读《莲叶青青》,我从中感受到了作家对于时代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思考和追求。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不公和个体的抗争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每个人都应该向杨春生这样的坚毅善良的人物学习,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做出贡献。同时,作为读者,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农民群众的生活,为了共同的梦想而努力。

总之,《莲叶青青》是一部展现社会变革和人民奋斗的优秀小说。它通过杨春生等人物的故事,揭示了社会不公正现象,传达了追求进步和幸福的主题思想。在阅读中,我深受启发,深刻感受到了个体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可以从中汲取力量,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莲叶青青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回忆祖母十分喜爱荷叶,每年都在自家的院子里种着一缸荷花,荷叶长大了,却把荷叶剪下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疮的事。课文赞美了祖母那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祖母深深的怀念之情。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耐人寻味,因而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文本上,教学时按照初读——研读——熟读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会祖母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但当有人需要荷叶治病时,祖母毫不犹豫地奉献出荷叶,感受祖母的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根据我们学校导学稿的模式,教学“再读课文,理清思路。”环节时,我采用“化难为易”的方法,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将难解决的问题一步步分解。

我先让学生找首尾呼应的句子,并告诉他们首尾呼应的句子独立成段,然后设计的一个问题是“作者回忆了祖母的几件事?”。这样步步分解,学生就会不太费力地将课文分为三段或四段。

在此环节,我还点拨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要学会运用“睹物思人”、“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为了达到学以致用,在检测巩固中,我让学生用此方法设计一个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学生思虑片刻,便刷刷地动起笔来。而后,又滔滔不绝地讲起自己“睹物思人”的往事来。这不仅化解了分段的难度,也训练了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细读课文、理解内容。”环节,我紧紧围绕课后题设计问题,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然后让学生反复读,细细品味这些描写祖母动作、语言的文字,并说出自己的体会。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由感性上升为理性,从而体会出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当谈到本节课的收获时,学生七嘴八舌,不仅收获了荷叶的妙用(泡茶、治疮),更收获了一份人间大爱(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贵品质)。孩子们决心做一个像祖母一样为人善良、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人,甘愿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教学,不仅仅要教学生学会学习,还要教学生学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