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理论文参考高一 高中地理论文(优秀10篇)

时间:2023-09-25 02:57:40 作者:念青松 最新地理论文参考高一 高中地理论文(优秀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论文参考高一篇一

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使地理课堂符合新课程的理念,适应新课改的浪潮,焕发新的活力,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有效载体。主要涉及民主氛围的营造,课堂情境的创设,生活中地理知识的挖掘和应用,以及评价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希望通过此次初浅的探讨,能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课堂形式提供参考,为实现新课程目标服务。

新课程;民主合作;焕发活力;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是主体意识的本质特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学生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地理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呢?笔者以为: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愉悦时,观察较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而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良好的情绪和美好的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

(一)师生平等,民主合作

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当从传统的、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旧框框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服务者”和“配角”,构建一种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交流的“沙龙”。

(二)学会倾听,多角度的赏识学生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育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探索的态度对教师提出质疑乃至争辩,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的“教学对等”的“关系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不断的激励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切实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说明,如果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很高,思维也会非常活跃。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的时间,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一幕幕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积极健康的心态,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满腔热情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思维和情感,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那么教师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地理思维能力,形成独特的地理语言,逐步掌握正确的地理习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合作的情境与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们自己互相帮助,摸着石头过河,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与价值。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是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

比如在教学《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文,我给学生提供了临海医药化工招投标的具体材料,分组让同学们作为各乡镇代表来投标,提出自己承办这一项目的优点,并明确自己存在的缺点及解决办法,客观指出对方的不足。对于这样的一节课,学生热情高涨,积极的参与讨论。

当然我事先提供了学生该思考的方向,这样可以避免讨论的范围太多太大,离题太远。这可以使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再比如在知识疑难处进行交流,在知识辨析时与人交流,可以更明确事物的本质特征,分清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对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文我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让人类成为被告,其他生物作为原告,学生分组分别扮演这些角色展开辩论,这些别开生面的课堂形式让学生的激情得以释放,思维的灵光不断闪现。

我一向主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一)生活实例融入地理

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城市的高楼,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家乡的小河,农民的菜地,以及阳光雨露等等,如此亲切,如此触手可及,全成了学习地理的素材。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地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二)地理问题回归生活

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问“我们生活的城市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能否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甚至有学生写成文章提交给相关部门。又如在《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教学中,提前一周让学生去了解临海灵湖湿地的相关情况,同时撰写保护湿地的倡议书,并在上课时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提炼出教材中的观点后再修改自己的倡议书,其中不乏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的课堂的活力,同时也达到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以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地理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如:思考时是否积极,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没有创新精神等。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地理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器”。比如:教师在一堂课结束前,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你认为今天课堂上有什么收获?你在课堂上哪些方面有了提高?

(2)、你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哪一环节感到最满意,哪一环节感到最不满意?为什么?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及原因,回顾一节课的学习过程,客观地评价这一节课的得失,使学生正确地看待学习。

地理论文参考高一篇二

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人才的强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发展状态,因此,做好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更多知识渊博的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精英人才还需要有健康、乐观的心理,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必然意义。本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教材中所隐含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样就使得高中生只是单纯地学习地理知识,无法通过此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强化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这样的情况,地理教师应该对教学进行重新认识,深入挖掘教材中潜藏的心理健康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地理教学相结合,以此来实现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中地理教师想要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首先教师就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教师的思想观念对其教学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教师具备了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之后,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就会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反之,教师则会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因此,教师要从自身入手,树立心理健康理念。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进行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学生具有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之后,就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对其中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挖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地理学习成绩,同时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比如说,当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地球上的水》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知识讲解,一方面是讲解地理知识,对地球上的水资源组成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地表水、地下水的区别,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思想的引入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水的重要性,然后渗透节约用水的观念,以此来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师想要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地理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以教材为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若是教师脱离教材,引用课外资料来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就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教师必须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懂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学生地理知识,附带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心理教育知识。

比如说,当教师想要为学生讲解《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从地理知识入手,为学生讲解在旅游开发中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如何保护环境,当教师讲解完地理知识,教师就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为学生讲解一下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等,然后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旅游过程中对环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以后旅游过程中就会自觉地不乱扔垃圾,不在景观建筑上乱写乱画,进行文明旅游。

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因为地理知识较为抽象,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过程中会采用实践活动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来习得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外实践是比较常见的,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理性的认识来影响学生感性的认识,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心理也能够健康发展。结合课外实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以教材中的活动探究课题为基础,教师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在探究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是教师将学生带入到自然环境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切身的感受来了解自然,清楚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意义,以及如何和谐相处。同时通过野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比如说,当教师想要为学生讲解《环境污染与防治》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城市垃圾清理情况进行调查。当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之后,学生就能够认识到自己不应该乱扔垃圾,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对环境进行保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垃圾清理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知晓任何一件工作都有其难处,想要做好就必须克服重重困难,以此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的地理知识,还应该借助地理教学这一平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来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进而确保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地理论文参考高一篇三

摘要:为了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文章在探讨微课教学的特点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对高中地理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组织培训,提升教师制作微课的技能;扎根课堂,探索微课应用模式;组织微课大赛,助力微课教学三个方面提出了高中地理微课教学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微课;课堂教学

地理这一学科是一门集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包括了多个领域的知识。

要想让学生扎实掌握其理论知识,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而“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对高中地理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给地理教师的教学带来启发。

一、微课教学的特点与必要性

微课与传统课程相比具有方便、灵活、有针对性等特点。

微课可以是视频文件也可以是音频文件,它的灵活性有助于教师灵活教学。

同时,微课能够创建出一个体验式的教学环境,方便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除此之外,微课的针对性特点,有助于将教学的重难点在课堂上进行突出讲解。

以往的高中地理课堂大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枯燥单调,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将教学内容讲解透彻,学生也不容易理解。

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微课这种短小精悍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益处。

地理论文参考高一篇四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根据“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时刻体现地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不仅学会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习到的地理知识来更好地应用和服务于生活。

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向学生阐述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乐于接受地理、学习地理、应用地理。

关键词:地理知识生活现象分析能力生活

一、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地理教学要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用地理知识来进行解释和说明,激发学生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从而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根据讲授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促进了课堂教学。

如讲“日界线”时,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讲一个故事:有个孕妇乘坐海轮由西向东航行,在接近日界线的时候,生下了一个女婴,越过日界线后又生下了一个女婴。

先出世的当然是姐姐,这一天正好是xx年元月1日,而后出世的妹妹是在日界线东侧出世的,日期是xx年12月31日,于是妹妹的年龄就比姐姐大一岁。

在讲述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给同学提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

同学们讨论总结之后,一些头脑反应较快的同学则能举一反三地列举其他例子:阿拉伯地区的居民服饰为什么以白色长袍为主,我国藏族牧民则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藏袍等等。

教学中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例如,教室里贴的课程表及一个学期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其实也是很好的教材,从“月相”的讲解,联系校历表中的“星期”,从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

例如,当学校更换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在课堂中问学生:“上个学期18点30分上晚自习,天已暗下来了,而现在为什么19点30分上晚自习,天仍大亮”

……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更好地了解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灵活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中国教育过于重视动脑,而比较不重视动手实践,虽然思维活跃了,但是接受的知识都是死的,除非用于实际的运用中。

让学生学习地理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地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阐述一些生活现象,使地理这门学科的实践性有所增强。

因此,应结合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地理论文参考高一篇五

一、认真分析,积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年教育教学计划。

本学年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鲁教版地理新教材。本人承担六年级的地理教学任务,希望该年级学生通过一学年的学习,了解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的技能。但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基础较差,并且地理是中考选择的科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我是一名新教师,这样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通过与学生的课堂交流、课后谈话,分析和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呼声和感受。六年级学生是刚从小学毕业,所以在初中第一年的学习中一定要给他们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上课听课、思考回答问题、记笔记、课后的巩固复习等各方面。

二、认真备课、上课,细致批阅作业。

(一)一堂好课,前提还在于备课的质量好与坏。“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离不开夜以继日的研究教材及学生、查阅资料、学习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手段。由于第一次走上初中的讲台,第一次参与初中的地理教学工作,第一次接触新教材,对教材的思想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把握不足,所以,我经常为了备好一堂课,不厌其烦的问同事,尤其向那些在地理教学中积累丰富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从他们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到图书室查找资料,到网络上查找各种媒体等,为上好一堂课竭尽所能,付出了许多的精力,也为课堂良好教学奠定了基础。因此,每次课堂下来,我都有种充实的感觉,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汗水没有白流,同学们开心的笑容是我最大的鼓励与快乐。

(二)精讲精练抓提高。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了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避免了面面俱到、拖泥带水等一些问题。在上学期的第五章内容《发展与合作》讲解中,我重点交给学生们如何总结归纳教材内容,把比较烦杂的内容梳理清楚,从领土面积、人口、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四个方面了解各个国家之间的差异,最后又回到各个国家地位是平等的,这样本章内容条理究非常清楚,学生也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做到精选、精练,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地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了复习效率。

(三)地图训练抓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科的一种特殊语言,学生地理成绩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地理图表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高低。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在上课的时候都要把世界地图挂在黑板上,从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教学中培养他们读图分析能力。尤其是在地理期末复习中,我重点以读图分析为主,就是让学生明白,地理教学尤其是世界地理教学必须学会识图。教学中我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图知识,重点掌握最基本的地图阅读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图像思维能力,掌握读图技巧,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熟练地掌握图文转换方法,,逐步建立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完成对地理事物的准确定位,对重要大洲和重要国家的准确位置的掌握。

三、深入教研教改,加强校本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

1、积极进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实践。现正值教学改革的新时期,一场教育的革命正在兴起,尤其以新教材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思想蓬勃发展,只有融入这时代的步伐,都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教改的活动,把学习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来。本学期学校搞了新岗教师帮扶对子活动,我也积极的参加。在整个活动中,我学会了听课;学会了评课;学会了备课;学会了讲课;学会了……我知道我学到的这些只是皮毛和其他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没有办法相比较。可是,这是一种进步,一种来自内心最深处的喜悦油然而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以后工作和学习中去我将会更加积极、主动,以高昂的斗志投入到新的教学中。

四、注重能力培养,实施素质教育。

本人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把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动手加深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如在本学期开始,在班里组织了小地球仪的制作比赛,有不少同学制作的地球仪非常标准,不好的同学也自己针对自己的错误加以修改。总之,在活动中,他们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动手实践中增加了知识,巩固了知识。学年的工作很快就要结束,还有很多的工作有待完成。“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理由”,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保持现在的工作状态,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地理论文参考高一篇六

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还能拓宽高中地理教学的深度。本文就此展开了讨论,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从而使环保成为学生的一种理念。

高中地理;教学;环保教育;措施

地理是高中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旨在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从而促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为了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高中地理教师应当重视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引导学生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为了更好地能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找到教学与环保的契合点,高中地理教师应当重视充分挖掘出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环保素材,并采用合理的方法加以应用,使其能够助力于环保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纵观高中地理教材,不难发现其中有关环保教育的素材、实例并不少。这就表明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势在必行。例如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教学中,其重点讲述的内容就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教师在教学时,应当认真分析教材,找到关键素材并加以整合,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航拍录象中的一个个镜头与视角,让学生“走进”我们美丽的绍兴新城。这一环节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会升华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够主动地进入本节课的内容。然后教师再展示出城市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通过前后强烈的对比,达到一种振聋发聩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环保的必要性。除却这种方法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教材中的环保素材创设情境、探究活动等,让学生真正深入到课堂学习中,真正理解环保的内涵。总的来说,素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应充分把握教材内容,并采用合理的方法突出教材中的环保素材,从而为环保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传统的灌输式地理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可能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厌烦感。那么环保教育更无从谈起。为此,高中地理教师若要在教学中合理地渗透环保教育,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学生、教材实际选择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化教学方法形式多样、种类繁多。高中地理教师要从教学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创设高效地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例如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节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环境问题。如小黑河污染、出现土地荒漠化、宠物狗随地大小便、冬天变得比以前暖多了等现象都是学生能够感受到、接触到的环境问题。这样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给出材料,并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如酸雨、雾霾、全球气候变温等资料均能使用。接下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查找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通过这种探究式学习活动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还能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相比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当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其它学习方法。比如教师还可以给出有关环境问题的案例,而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实现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或者教师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最终在互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环保的必要性。总的来说,高中地理教师若要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不必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模式,应当灵活地应用较为适合的教学方法,从而真正将环保教育渗透其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总之,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后实践中,教师都可以渗透环保教育,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认知,并提升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促使其能够真正落实环保行动。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环保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增强教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重视转变教学理念,从挖掘教材中的环保素材、创新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增加地理教学内容实践机会三个方面入手渗透环保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从而为我国环保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不仅是新课改逐渐深入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高中地理教学逐渐完善的客观需求。

[1]蔡淑花.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保教育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xx.

[3]于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xx.

地理论文参考高一篇七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如何营造愉快教育氛围地理课堂,本人从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着手;把地理知识抽象事物形象化,营造愉快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会成功,体验愉快;利用活动和提高老师自身的形象等等措施融入地理课堂,把地理课堂营造成1个和谐融洽、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地理课堂、愉快教育

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1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与个体的认知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愉快是1种积极的情绪,它能促进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的运转,可以使人们提高行动的效率,起到推动的作用。夸美纽斯也主张“课堂应当是1个快乐的地方”。

怎样才能在地理课堂中营造1个和谐融洽、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呢?我的体会是:

1、培养兴趣,创建愉快学习原动力。

1.适时联系学生所关心的时事热点进行教学。

学生总是比较喜欢新鲜的事物,时事热点由于具有较新的时效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讲西亚这1章之前,我联系当时阿富汗反恐战争为时事热点的情况,首先提出问题:现在正激烈进行的“反恐战争”发生在哪个国家呀?学生1致喊到:阿富汗!那么阿富汗位于亚洲的哪个部分呢?学生们便纷纷开始翻查地图,于是,很自然地进入了该章节的学习。再如,在讲巴西1节时,我对巴西国家队在世界杯上的表现稍作评论,便使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借用诗歌,谜语讲解地理事物。

诗歌,谜语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比较特殊的格式、形式。他们能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在讲到《山地垂直自然地带分布图》时,我选用了白居易的“人间4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山地气温及热量的垂直变化,这使得地理事物更加直观、鲜明。还有,在讲“地图”时,我采用谜语导入:容纳万水千山,胸怀5湖4海,藏下天下名山,浑身绚丽多彩。通过谜语,使学生形成轮廓概念,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地图特征、作用等的印象。

3、通过相关的历史故事来辅助学生记忆,理解。

地理事物和天下万物1样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正是过去的延续。在讲到非洲政治地图的变化时,我指导学生看图并提问;为什么非洲许多国家之间的边界会呈明显的几何图形呀?很多学生踊跃猜测。最后,我给出答案,造成这种疆界的划分主要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为了便于达成交易,就直接在地图上用尺子划分各殖民地的边界,从而形成了非洲许多国家直线边界的特点。大家恍然大悟。

4、积极开展第2课堂,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除定期开展第2课堂活动外,还先后组织学生参观天象馆、气象卫星观测站等科普基地,拍摄月球表面、太阳黑子等天文照片,不断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提高地理兴趣。经过1年的准备,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电脑排版,自编了1份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天、地、人》地理杂志,既提高了自己应用知识的水平,又使全校同学能1齐分享他们的成果与快乐。

2、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事物形象化,营造愉快氛围。

1、巧设比喻,便于记忆。

恰当地运用1些比喻,常起到“调味品”的作用,将知识趣味化。我们可把足球强国意大利的主体轮廓图形比作1只长筒靴,而西西里岛比作1只足球;将非洲的轮廓比喻为1把火炬。再如,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时,可指着《1月、7月世界等温线分布图》,因势利导:这弯弯的等温线是否更像1个安图享受的人呢?热时向冷的地方(高纬)跑(突出),冷时向热(低纬)的地方跑(突出)。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通过图片、实物标本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正所谓:百闻不如1见。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低,将地理事物形象化,直观化更有助于他们理解。因此,讲到“陆地地形”时,学生如何才能区别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呢?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将各种典型地形的图片投影出来,同学们在观察归纳后便都明白了。再如讲到“矿产资源”这1节时,学生对石英、方解石、硫铁矿等矿物比较陌生,我便将相应的1系列矿物标本呈现在大家面前。同学们1时兴致高涨,很感兴趣。

3、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体验愉快

1、鼓励为主,给学生更多的肯定。

学生都渴望别人的了解,也比较爱面子,很多人害怕在课堂之上答错问题。所以课堂中,我很少点名提问。1般是将较复杂的问题分拆成几个小问题,按列或排让学生依次作答,使每个人参与的次数和成功的机会大增;若遇到学生不会回答或回答不正确时,我会马上给予鼓励和启发。逐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克服不良的心理习惯。

2、唤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对成功的渴望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没有竞争就没有成功。虽然时间比较少,但我们还是见缝插针组织了3次地理竞赛。比赛时无论场上队员还是场外观众,都全神贯注不肯放过主持人所说的每个字。如果本队选手答错了,马上传来1片惋叹之声,而1旦本队选手答对问题,便即刻欣喜若狂,呐喊欢呼,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3、具体对待,树立自信。

有个别学生由于小学基础太差,对学习地理产生较大的畏难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除了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之外;课堂之上,我亦会适时问他们1些简单的问题,或他们所擅长的有关知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如:在讲到“美国的工业分布”这1知识点时,我提问1个对篮球很感兴趣的学生:这是1道扩展题,请看这幅《美国工业区和主要城市分布图》,然后依次说出用以上主要城市命名的nba各个球队的名称。当这个学生1口气说出10几个颇有意思的球队名称时,班中掌声雷动。

4、利用活动,引导愉快的行为

“学”的主体是学生,1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只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是要看学生学得如何。所以,我会在课堂上安排1些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主动的去学习,这也是愉快教学不可缺少的1个环节。尤其是初1学生,年龄在13岁左右,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都10分旺盛的时期,如果能满足他们这1心理要求,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有进1步的发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很多适合学生参与的小活动。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我安排学生制作“小地球仪”、“中国地图”、“手抄报”等活动性作业,并在课堂上及时进行讲评。同学们都很积极的参与其中。在讲到北美的“5大湖”时,我要求每位同学画1幅5大湖形状简图,然后,要求他们默记5大湖的名称,先提问能够记住两个、3个、4个名称的同学,再提问记住5大湖名称的同学。这样,不同知识水平的同学都能参与进来。没有畏难情绪,能够愉快地接受这些知识。

1 2下1页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1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应让学生自己通过学习去寻找答案。如讲“非洲的地形”时,因内容多、不易记住,我就先在黑板上画了1幅非洲轮廓图。然后按高原、山脉、盆地3个 地形区分成组,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填到黑板上,最后再填上几个小的地形区,填完后让其他同学判断正误。整个课堂都活起来了,而且还产生了小小的争议。这时我再出面解答出现了的问题,然后边画边讲了“东非大裂谷”。这样1幅完整的非洲地形图就完成了。因为是同学们自己填上去的,所以印象特别深,原本枯燥的东西也因此而变得快活丰富了。

课堂上这些实践活动,能引导学生及时的参与。所以,它能不断地引起和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需要。

5、加强自身素质,创造“愉快教师”形象。

要让学生“愉快”,首先教师必须“愉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1个会心的微笑、1个亲切的眼神、1句幽默的发问、1个循循善诱的举止,甚至整洁、典雅的衣着,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和积极向上的求知情趣。因此,教师要注意精心备课,博览群书,充分准备。课堂上利用各种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美好的愉快学习气氛,达到师生间的协调默契,将学生引导进神圣的科学殿堂。对于课堂可能出现的不愉快因素,教师要以宽容、大度的气质,巧妙地融而消之。另外,还要注意作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让那些后进生逐渐加入到有趣的课堂教学中来。

作为地理科学教师,应该认识到我们正处在改革探索时期,认识到我们肩负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任务。只要我们努力探索,重视地理学的愉快教学,勤于实践,1定能够扎扎实实地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地理论文参考高一篇八

地理学科是一门常识性的学科。如何够在地理的课堂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让地理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本次研究就针对这一问题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地理课程;课堂气氛;教学质量

新课标的改革对于地理课程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以学生为核心的学习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主动的参加并有发明性地展开,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这就要求老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寻找新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来对地理课堂进行改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首先,高中地理的课程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地理信息的收集,并能够用一些地理知识进行相关信息的分析,同时能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地理问题。老师要根据新课标的一些准则,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严肃对待备课,在对教材内容的内部实质意义、整体体系、独特的地方熟悉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的进行教学目的的预设,编著教案,使讲课重点突出、打破不容易解决的地方、对热点进行分析,调动课堂上学生们的积极性,通过让课堂的气氛有很好的展现,最终达到地理课程教学的目的。

1.教学意境创设

地理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有着情境性,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意境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课堂预设的问题作为知识的概括和升华,难度比较大,不过,很多学生都可以从这些问题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找到好的思维模式。然而,老师不要把答案直接给学生,应该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经过他们的思考,去探索研究问题的独特性和差别。

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老是难于摆脱直接提问的牢笼。

好多问题都没有层次性,都只是浅层级的剖析性问题,就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平时遇到的都是困难程度较大的一些问题,老师要注意问题的深度和层次,可以把困难程度较大的问题进行分解,预设有一定层次的子问题,慢慢的将学生引向新的高度去进行深刻地思考,使他们能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更深刻。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我们通过多媒体设施,把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一些知识,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增长了教学效果,在多媒体的带动下学生会更加的积极主动,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都会得到提升。

3.课堂启发式教学手段

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自主的参加多端的开放的探索追究式学习活动,取得知识和经验的一种教学形式。经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快捷和独立。教师通过对一些问题的巧妙设计,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深入思考中,这样也非常有利于课堂气氛的维持,还增加了教学内容的深度。

4.课堂中评比模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地理学习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的情意、举止神情、价值观的变动,使其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实际现象可以看出,多元的综合评价模式的使用是突破点。所以,在学生的地理学习综合评价方面,不止要关心注视学生学业方面的绩效,还要关心注视其学习经验的多种表达,关心注视其感情、举止、神情、价值观的变动进展。在评价形式上,要重视定性和定量的结合,把老师评价和学生自行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合理的结合到一起。

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出这样的教学经验,那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在地理课堂中,课堂气氛就是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地理课程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对于课堂内容的巧妙设计,让学生不断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不断地跟着教师的思维来走,这种情况下容易到达教学目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1、动机的培养

严格的讲,激发动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学生在每个环节的学习中发现其进步,教师都要表扬鼓励,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特别是在学习目标呈现后的学习动机激发,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尝试自学。二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鼓励。

2、个性能力的培养

同样的教材,不同的学生阅读后都有截然不同的见解和情感体验。这时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创造性设计,重构有现实价值的认识,并让学生在仔细揣摩教材、掌握各种基础知识,用各种方法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最终形成个性化见解,引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概括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学生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越能揭示没有认识过的某些同类新事物的实质,并把新事物纳入已有的经验系统中去。地理知识领域广阔,内容纷繁复杂、知识点零星散乱。因此,在学习教材时,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分析概括教材的主干和要点。主干知识一目了然,给学生搭建了知识框架,提供了知识支撑点,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4、探究能力的培养

通过地理课堂中的探究性教学,学生能够获得初中地理课程中有关自然和区域的地理知识,同时展示学生的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以及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的“地图”一节时,先把学生课前绘制的“校园平面图”和教师绘制的“校园平面图”,通过多媒体投影对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对比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再次在校园内进行实地测量,再次动手绘制校园平面图,并在课堂上交流,结合生活经历体验。

5、情感能力的培养

情感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亲和的人际情境和互动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让课堂教学在学生、教师、情境诸因素的互动过程中展开,促使学生的认识情感达到最佳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理体验与课堂氛围最终达到高度和谐。

教师要以自己的爱心和激情唤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

6、想象力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优势,运用多种手段、方法和大量的信息资源作为教学支撑,去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获取地理知识、认识地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速他们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肖海丰.探究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2]徐红玫.地图教学与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之刍议[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

地理论文参考高一篇九

“兴趣+爱好=超动力”

---论兴趣对地理教学的影响

洞溪九年制学校 卓志喜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指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让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广泛接触丰富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法宝,它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习的酵母,有了它,学生再不会昏昏欲睡,再不会被迫去学,不信你也来试试看!下面我就把从教几年来的一些小的做法和大家分享。

一、趣味导课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通过富有情趣的导言,使课堂开始便形成一种活跃而愉快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掌握新知识的强烈愿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导入新课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大致归纳成如下几类。

1.以“之最”来导入新课

在区域地理讲授之前,通过“地理之最”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亚洲地形特征时,先提问:世界最高峰是什么山峰?海拔为多少米?在讲述南极洲时,可用世界上位置最南、平均海拔最高、气温最低而冰层最厚来导入南极洲;可用“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作为日本地理的开端;用“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引入中东地区的讲述。

地理论文参考高一篇十

摘要: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真正认识、欣赏所处的环境。本文首先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分析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对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中地理;培养;人文精神

一、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人

文精神的现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以下不足: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一些学生缺乏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地理学科的育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和体现。同时,部分学生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首先,教师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有待提高。很多教师对人文精神一知半解,只是将地理教学作为谋生的方法,忽略了对学生性情和品质的培养;其次,教师并没有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第三,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教师通常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学效果不理想;最后,教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限于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致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地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二、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1.融入乡土地理,丰富地理教学内容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乡土地理,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和变化,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发展观,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人文主义精神。如在教学《产业转移》时,教师可以设计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学生家乡的发展历程,暗线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可以先讲述学生家乡经济落后的局面,然后介绍家乡通过建立工业发展园区、吸引外资、实施产业转移等策略,最终成为经济发展水平不逊于全国大多数地方的城市,提升学生内心的自豪感,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并以此为基础,延伸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等内容,实现了人文精神的渗透。

2.利用探究教学,深化学生的人文精神

探究教学是指学生选择特定的地理问题,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最终得出相关的结论。如在教学《为何要停止开发北大荒》时,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探究的问题和方向,并按照教材内容提出探究问题:“为何要停止开发北大荒?”学生在思考讨论后,再对问题进行细化;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需要搜集哪些地理资料。如北大荒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地理环境以及开发前后的情况等;再次,教师要把学生分为两个讨论小组,第一个讨论小组梳理北大荒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并展开讨论:“为什么要开发北大荒?”第二个讨论小组梳理北大荒开发前后的情况,并展开讨论:“北大荒开发后为什么又要停止?”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北大荒以前被开发,是因为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能大幅度提升粮食的产量。但在开发一段时间后,北大荒的湿地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生物多样性锐减、黑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所以要停止开发北大荒。”

3.组织地理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地理课堂,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地理活动,引导学生考察学过的地理现象,通过亲身参与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会讲到某些地方的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但学生并没有深刻的体会。如果教师能带领学生展开实际调查,那么学生对我国环境污染的情况就会有切身的认识,从而将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铭记于心,这是渗透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笔者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现状,同时结合教学案例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但因为个人条件和能力有限,研究不够广泛,开发出的人文精神教学资源有限。希望其他学者在后续研究中,不断深入剖析,开发出更多的人文资源,以期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