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川导游词精选

时间:2023-06-28 17:48:02 作者:曹czj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四川导游词精选篇一

各位女士、先生,您们好!欢迎大家游览蜀南竹海。

相信各位在这广阔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绿色海洋里,一定会被她那幽深、清丽、秀雅的大自然之美所吸引,留下难忘的深刻印象。

现在,我们就乘车启程,请允许我先介绍一下蜀南竹海的简况。

蜀南竹海位于xx市管辖的长宁、江安两县相连的连天山余脉,距xx市区60公里,是一个以竹景为主要特色,兼有文物古迹的风景名胜区。

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竹林密布,碧浪接天,1986年列为四川省重点风景名胜区,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又被国家旅游局评选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近10年来,蜀南竹海的开发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国家和省上重点推出的旅游线路之一,并列为四川省4个优先开发的旅游景区之一。

蜀南竹海又名万岭箐。

万岭形容山乡之广阔,箐就是巨大的竹林。

相传北宋大诗人黄庭坚被贬官到戎州(今宜宾)时,来此寻幽访古,面对翠秀无边的竹海,连声赞叹:"壮哉,竹波万里,峨眉姊妹耳!"乡人敬酒请题辞,黄推开酒碗说:"秀色使吾醉矣",就用竹扫帚作笔在百壁上大书"万岭箐"三个巨字。

而今字迹虽已风化,万岭箐之名却洞用至今。

竹海怎样形成呢?说法很多,有说太古时候女娲炼五色百补天,将剩下的红石堆放于此,成了万山红岭。

后来,仙女瑶箐因犯天条被玉帝贬下凡间,来到这里,见一片赤土实在可惜,就营造了万顷竹海。

又一种传说是:诸葛亮南征班师回朝经过这里,当时万山裸露,赤日流火,山道生烟,熔了蜀军的马蹄,20万战马倒毙,战士们狼狈退走,弃于山壑的马鞭意长成了成片竹林。

如今,竹海内溪河中很多马蹄形的水幽,就因河沟正是当年的石路,是马走过留下的痕迹。

这些传说,不过是人们臆造的神话,反映了人们对竹海美得神奇超凡的一种赞誉。

其实,竹海的来历,应该是由于这里的地理位置和土壤气候条件太好。

大家知道吗?这里虽然山峦起伏,海拔只有400—1180米,全年平均气温摄氏15.5度,无霜期345天,常年降雨量有1250毫米,空气湿度常正85%左右,肥沃的土壤,暖湿的气候,十分适合竹的生长。

再加上历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培植和粗心呵护,才造就和保留下今天这浩淼万顷的竹的海洋。

所以应当说蜀南竹海既是大自然的赐予,也是竹乡人民世代劳动的成果。

一句话:竹海是天人结合的产物。

竹海风光,四季不同,晴晦各异。

春天,新笋齐发,花开鸟鸣,处处生机一片;盛夏,新竹添翠,林风送爽,满目清凉世界;金秋,修篁如黛,红叶逞娇;隆冬,峰峦铺银,翡翠披纱。

晴天,万顷竹浪筛金溢彩,令人心神如醉;雾中,竹海笼烟,景物迷离,如人梦幻仙境。

总之,无论何时,只要您展开想象的翅膀,你就会在这景象万千的竹海中领略到无穷的妙趣。

现在,我们从宜宾驱车过金沙江大桥,出陈塘关,经xx县城,就到了清澈的清江。

秀丽的清江为竹海的外围景区,象一条玉带,连系着长宁、江安、兴文、xx县的一座座城镇山村。

清澈的江水,夹岸的竹林,富绕的田野,点缀些村舍人家,你们如果乘船或竹排而下,真的会有"人在画中游"的感受。

现在我们已到达蜀南竹海的西大门,大门外石刻的"竹海"两个大字是张爱萍将军的手笔。

西大门是一座用楠竹建造的碑坊,巧妙的设计,突显出这里是竹的'天下。

过牌坊行一公里,豁然开朗,小桥到了。

小桥是长宁万岭镇政府和竹海管理的所在地,也是蜀南竹海西景区的食宿娱乐和购物中心。

镇上有中西结合、古典幽雅的二星级酒店、竹海宾馆,现代建筑的蜀南宾馆,以及小巧、别致的农家小楼。

请随我进入景区!博物馆墨溪河忘忧谷

从小桥河上行,过了龙潭,一条用整石铺成的石板桥,桥长5米,宽1米,石板厚0.75米。

这么沉重的大石板如何运来了可见竹乡人民对力学早有研究,此桥原是两块大石板,现已断了一块在沟里。

传说是清军被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领军击败,追逃至此,想断桥阻挡追兵,石板太厚打不断,就用桐油硫磺来烧,右边一块石板刚炸裂,太平军已经追来,清军望风而逃,石达开的队伍扑灭火焰,救下半边石桥,又用小条石补好断桥,竹农感激,称它为翼王桥。

翼王桥旁,是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长宁竹海博物馆",以陈列展出竹类资源、竹文化发展,以及竹类工艺品为主,现已征集实物资料800多件,内容丰富,很长见识,请大家进去参观(博物馆有专门解说)。

过桥左走,一条溪流黝黑如墨,就是墨溪河。

传说这溪水泛黑的原因,是当年黄庭坚题罢"万岭箐"三字大笔一甩,落入溪中,染黑了一溪山水,染黑两岸兰花,连溪中的动物也染黑了。

其实,捧起溪水,清亮透明,那来黑色?原来是因为溪流的百河床长满深绿的青苔,在两岸竹林密拥、天光暗淡的相映下,造成这眼前奇景。

溪上几座竹桥、石板桥朴素无华,把墨溪装点得更幽深了。

上一里处是九叠泉,每叠一米左右,从山顶叠泻而下,半掩于竹林中,很有韵味,由于水小岩高,撒落成一片烟雨,笼罩在山壁之上,又因壁石像一个龙头,人们称这一景叫"烟雨龙宫"。

峭壁右边有一山洞叫"猴子洞",原来水帘挂在洞口,也算一景,曾有诗人咏它"洞门开凿自何年?深谷高陵江变迁。唯有水帘流不去,至今常挂翠岩边。"可惜而今也?"常挂"了。

在墨溪大门右侧有竹海索道,全长2700余米,乘索道缆车而上,可达竹海中心景区的观海楼、翡翠长廊等景点。

从索道上看竹海,眼界更宽,景观更壮,另有一番情趣。

过翼王桥向右,穿慈竹林,走绵竹溪,前面竹大林密,光线隐暗,林风拂来,凉意浸人,溪中乱石杂陈,有的长满青苔,有的披着汀兰,有的却长出小树,偶尔会看见在溪面上跳跃的水鸟,使人顿生远离红尘的宁静感觉,这就是忘忧谷。

说起忘忧谷,还有一段美的故事呢?相传当年竹海外面居住着曾姓和杜姓的大家族,两家因山林地界之争而世代为仇。

后来曾家有一子叫曾男,而杜家有一女小名杜鹃。

曾男自幼聪明能千,杜鹃心灵手巧,他俩深深爱恋着世代相仇的对方,这就遭到双方家族的反对,软禁严守,棍棒相逼,但二人矢志不移,毫不屈服。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支白额猛虎咆哮着冲进曾家大院,吓退家丁,抓破牢门,驮起曾男越墙而去。

也在同一夜晚,杜家也发现软禁在秀楼上的杜鹃突然失踪。

据说是两人的苦恋,感动了瑶箐仙子,派使者把他们接到竹海里来了。

多年以后,人们发现这条谷中长出一种高大伟岸的常青大树,与之相依的是一种开着一簇簇粉红花的清艳娇柔的灌木,人们都说那就是他二人的化身。

于是就叫大树为桢楠,称这种花树为杜鹃。

这谷中还常有翠色鸟儿唱着歌儿赞美这一对永世相伴的情侣,仔细听来仿佛是叫"忘忧忘忧,有情人终成眷属"。

按这个故事的说法,这忘忧谷的得名原来是鸟儿叫出来的。

天生桥是忘忧谷的主要景点,它是水力的杰作,溪水从巨石中猛挤出来,飞冲直下,冲出一个天然拱洞,正像一座小桥。

请看桥旁这个高4米,宽5米,长6米的巨石,刀斩斧劈般切开一道约60公分宽的石缝,周身挂满藤萝,却从石缝中冲出一排玉柱似的楠竹,好象是竹子凿开石崖,刺向天空,故名"石破天惊"。

啊,是什么雷声贯耳!请抬头看,原来此地三面高峰耸峙,迎面一条高大瀑布从云雾中坠落,就地溅起一片蒙蒙水雾,直奔谷口而去。

瀑布里那个凹进的岩腔被水帘掩荫,显得有些神秘,人?"飞帘琼宫"。

观云亭翡翠长廊观海楼

沿小桥公路上行三公里,观云亭高耸于山丘之上。

这里原名轿子石,传说清同治元年,翼王石达开在山下的官兴大败清兵,清兵主将唐友耕重伤无法骑马,坐轿到此,听说追兵来了,吓得丢下轿子跑了。

路中的大石就是当年的轿子。

观云亭临岩而立,远山隐隐,凉风习习,山下块块梯田,秋后像重重排列的明镜,入夏似层层叠放的绿毯,一派恬静的山乡秀色。

若遇阴天,又是另一番景象,但见满壑云雾滚滚,远山近景变得若有若无,自身也似乎化于云雾之中了。

从观云亭前行,地势逐渐平缓,竹林更显得苍郁和幽深,这里两旁绿竹齐向路中拥来,遮天蔽日,人们穿行于林中红砂路上,就象走进碧红相间的玉石隧道一般,但觉林风阵阵,竹涛萧萧,身心一片清凉,此处就是著名的翡翠长廊了。

今天正好天晴,请看这一道道的阳光,透过枝间叶缝,筛下点点金色光斑,这时的长廊色泽多而明快,简直变成了一条美丽的画廊了,大家慢步走着,一定会对"心旷神怡"四个字有更深的体会。

出长廊到了观海楼。

此楼本为林业部门撩望林区火警之用,游人也可上去登高望远,体会一下碧波万顷的竹海气势。

仙寓洞天宝寨

穿过长廊,走出林带,眼前天光大现,原来已面临绝壁。

我们站在"普渡众生"的观音神像前,脚下是万丈深谷,奇险惊心!身旁有飞瀑从山崖直落谷底,这就是十三叠泉。

深谷那面的一片山岩叫挂榜岩,传说是仙寓洞成仙的邵道人招收道徒时,将录取名单题在石壁上,因此得召。

大家从台阶下来,沿石道穿过水帘就到仙寓洞了。

这股水帘高约5米,宽约3米,不同季节水势有所变化,因为在阳光照射下常显出几种色彩,被称为"紫云佛光"。

石壁上那一条20公分宽的链条图案,天然造就,色泽斑驳,人们说它是仙女留在这里的一条项链。

仙寓洞实际并不算洞,而是一条长约500米的半边山洞,背靠绝壁,前临深谷,我们四川叫做"洼岩腔"。

这里从前飞阁流丹,香火兴旺。

洞中分为卧佛殿、大佛殿、二佛殿、玉皇殿、天公地母殿、灵官殿,还有明朝王德年间重修殿堂的碑文。

现在殿阁都己不在,只残留下几壁明代的摩崖造像,也不同程度的风化了。

请看这一壁灵官造像,高1米左右,脚踏风火轮,手举打神鞭,瞪圆双目,张开大口,威风凛凛,刻工粗犷有力。

还有一块完好的明刻九龙碑,在高50公分,宽30公分的石块上刻出九条石龙,昂首翘尾,活灵活现。

石洞顶板上题刻文字很多,可惜苏东坡所题已不存在。

记得他题的是一付对联:"天际出悬岩,石窍玲珑,问混浊何年凿破;云中寻古洞,篆烟缥缈,看神仙海外飞来。

"请各位品味一下,苏老先生见境生情的这一问一看,不正好给仙寓洞增添了深长的妙趣吗!

二佛殿前悬岩上那道飞瀑直泻的水幽里,卷卧着一条石牛,此景叫"天河饮牛"。

相传有年大早,织女怕老牛渴死,要拉他上天,老牛坚持要协助竹仙播完竹后才与竹仙一齐回到天上。

眼见此地无水解渴,老牛就要渴死,织女又再犯天条,用织梭凿破了天河,放下一股清泉来救老牛,而此时老牛已因又累又渴死去化成了一条百牛。

其实这是竹棍术,大旱不断,清冽可口,有健胃肠助消化的功能,是理想的减肥健体的山泉水。

仙寓洞地处万岭箐的最高峰下,风光相当美丽。

晴天,百里山河尽收眼底,使人心胸舒展;雨日则雾缠嶂岫,四周一片溟蒙,恍如飘涉于云天之上。

前人有一首诗说:"仙寓之上高插天,上有石洞悬其巅,一径盘空绝人迹,只许猿鹤时翩跹。

"现在路道修得好了,我们会觉得这诗说得夸张了一点。

但是,茫茫竹海中这一处高山景观,确也为竹海添色不少,既到竹海,这里是不可不游的。

往前我们到天宝寨,据说天宝寨是邵道人修仙的地方。

请看寨口这根有10多米的石柱,顶上一方石头形如伞盖,危而不坠,这就叫"黄伞百"。

民间传说,寨前本无此百。

邵道人在寨中修炼成仙飞到丰都,恰好遇见竹海人陈员济的阴魂,邵道人可怜他被官家苛税逼死,又认为他升仙后第一个遇见的乡里算是有缘,就说:"你死得太冤,我赠你20年的阳寿,你快快回去。

"当时大雨如注,邵借给一把雨伞,陈回到竹海果然活了过来,把伞送还到寨边放下,这把伞就变成了这座石崖。

天宝寨全长1500米左右,高约20米,宽处约10米,大部分是半边山洞,部分是人工凿成的山洞,洞上绝壁凌空,洞下削壁千纫,陡不可攀,为古代"蛮军"屯兵的山寨,沿山壁小路曲折前行,内有13道独具匠心的坚固的百寨门,门墙上有箭眼,即使被敌人打进洞来也能门门设防,步步退守,的确十分险要。

1997年,在洞中雕凿了《三十六计》,精选人们熟悉的战例,以浅浮雕刻成巨幅画图,大家可进去参观。

七彩飞瀑青龙湖夕佳山民居

从天宝寨再东去约3公里,就到了xx县的万里镇。

这里是蜀南竹海东景区的旅游接待中心,镇上有竹海山庄等宾馆。

走出万里镇,沿公路几百米,就到了"七彩飞瀑"景点。

上游水流到此已经无路可走,只好跳下高岩,形成了三叠而下的瀑布,高达200公尺,气势非凡,声震数里。

如是阴雨天,满谷被雾气笼罩,时浓时淡,瀑布也随着时隐时现,犹如云中白龙,又是一番情趣。

请大家注意看,所谓七彩飞瀑是指三叠瀑布的中叠,高约50米,宽度4-5米,因位置高低适当,又在竹山边沿,对面空旷,日照强烈时水面折射出瑰丽夺目的七彩颜色,而且能随日照上下浮动,有时彩虹般的色彩也延展到下叠瀑布上段和落瀑坠地激起的水幛上,洁白的水流摇动着斑斓多姿的彩光,这种活动的景色真要胜过挂在天上的彩虹呢!

从飞瀑往东沿公路前行1.5公里,就见到右边一个不小的出间平湖。

它原名万里龙潭,顾名思义,它算是万里乡水最深的地方了。

因为水质清澈,湖身蜿蜒,头大尾小,现在叫做青龙湖。

湖面约有2平方公里,从岸边看去,四周翠竹拥抱,岸上绿草如茵,湖中倒影如画,水天一色,真使人清心爽目。

如在晴天的早上和黄昏时分,阳光从东边或西边射向湖面,那满湖的粼粼金波,映衬着湖边略显朦胧的竹丛和湖中两座若沉若浮的碧玉般小岛,更令人感受到大自然无穷的魅力。

湖中备有游船和竹排,乘坐游湖,别有情趣。

各位如有兴致,不妨一试。

请大家上车,我们到离这里20公里的"夕佳山民居"游览。

夕佳山民居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清代庄园。

始建于明朝末年,清顺治年间进行扩建,民国十九年又新辟一小花园——怡园,形成现在占地1万多平方米,有房屋108间的大型园林建筑。

庄园在四周一片郁郁葱葱的桢楠树林簇拥下,由两个对称的"四合院"组成,客厅、堂屋、花厅、绣楼分布其间,错落有致。

建筑群中的石台阶、栏杆、柱石上的龙凤花草浮雕,刀法精湛,镂刻细腻,图案精彩,形态自然,而且保存完好。

整个庄园展示出清代的民间建筑技艺水平,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幽雅别致的怡园是近代建筑,有四季常青之树,八节不谢之花,曲径萦回,阴影浮动,堪称佳境。

屋后的桢楠树林有60多亩。

每年春季,数千只白鹭来此栖息,很为庄园生色。

1988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xx县夕佳山民俗博物馆",以庄园为馆址,以利于庄园建筑的保护和用其展出川南地区民俗文物资料,介绍四川民间社会风俗文化生活。

1996年,夕佳山民居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博物馆藏有文物1千多件,分别以《耕织劳作》、《食俗服饰》、《祭礼信件》、《婚俗》、《葬俗》、《民间工艺》、《民间舞蹈》、《戏剧》等专题展出,欢迎大家参观。

说着说着就到达夕佳山民居点了,让我们一齐下车观赏。

庄园有专门的解说人员为大家介绍。

各位朋友,今天的游程到此告一段落了。

蜀南竹海景点众多,有的正在规划开发之中,有的是因为时间关系不能都去游览。

我想:留下一点悬念未尝不是好事,也许因此会吸引大家再来竹海作客,谢谢大家同我的美好合作!

1.上海景点口试导游词

2.四川导游词

3.四川景区导游词

4.四川导游词精选

5.四川导游词大全

6.四川导游词范文

7.四川成都导游词

8.四川景点导游词

最新四川导游词精选篇二

四川是天府之国,位于中国西南地区,那么如何写关于四川导游词呢?下面推荐介绍关于四川导游词范文,欢迎阅读!

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内陆大省,地处长江上游。

全省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名列第5位(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青海),人口8500万,仅次于河南、山东,是中国第三人口大省。

主要民族有汉、藏、彝、羌、回、苗等53种,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13 种,是中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四川虽不靠海,又不沿边,对外交通相对闭塞,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在国内,只要是受过中等教育的人,一提到四川就会立即想到:啊,那是“天府之国”’一个古老又富饶的地方!外国人了解四川,恐怕以下三个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一是当代世界伟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出生在四川;二是四川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不仅把中国的卫星送上了天,而且还把美国生产的卫星送上了太空,这不得不使许多外国人对四川另眼相看。

三是四川是大熊猫的故乡。

为使外省人或外国人更透彻地认识四川,我在这里给导游先生(女士)们说说四川的古今梗概。

天府之国历史悠久

在远古时代,四川为巴、蜀两个国家统治着,过去一般认为是在商周时期(即公元前11世纪至前5世纪)建立的国家。

现根据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推断,早在4000年前,蜀人就已经在川西平原建立起了奴隶制国家。

《华阳国志》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封,蜀与焉”。

以前认为,这一记载多根据传说,不一定可信。

三星堆文物的出土,人们才相信,蜀国的历史至少应向前推1000年。

“蜀”的名称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

蜀的祖先据说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一支,他们沿岷江流域南迁进人四川盆地,被称为“氐族”,并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传说中最早称王的是蚕丛和鱼凫,以后是柏灌。

到了杜宇王朝,正是中国的西周时期;开明王朝则是中原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316年,泰国趁蜀国和巴国发生战争之机,派大将司马错率军南下,一举灭掉了蜀国和巴国,使四川地区统一于中华帝国的版图之内,古代蜀国的历史就此结束。

此后,又因历代帝王都将统治巴蜀的最高治所设在成都,而成都为古蜀都,“蜀”也就成了四川地区的地简称。

因此,三国时,刘备占据四川称帝,史称“蜀汉”;五代时,王建和孟知祥先后占据四川称帝,史称“前蜀”和“后蜀”。

关于“蜀”名称的来历,史书记载中有两种说法:一说蜀就是蚕,是因古蜀王蚕丛教民栽桑养蚕,使四川成为中国最早养蚕的地方,因而得名。

另一种说法是,蜀是一种形态象蚕、但能螫人的毒虫,因此“蜀”很可能是商朝统治者对蜀人的一种贱称。

巴族的记载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叫“巴方”,大约生活在今陕西省汉水流域,以后逐渐向东南方向迁移,进入今湖北清江流域和四川东部(大部分在今重庆市境)。

关于“巴”名称的来历说法不一:有说是因川东两条河流的形状而得名;有说是川东盛产的一种植物“巴茅”而得名;还有以虫、蛇之属来解释的。

另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巴人居石穴,川东人称石为巴,因此得名。

巴国建国的时间不详,春秋战国时期经常与楚国发生战争,因此都城不断迁徒,合川、丰都、阆中、重庆都作过都城,以重庆的时间最长。

秦灭巴、蜀后,在四川推行郡县制,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

汉初增设了广汉郡,·汉武帝元封5年(前106年),在全国设13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部。

三国末年,魏灭蜀后,分割益州,另置梁州。

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一直沿用梁、益二州建制。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道。

唐玄宗开元23年(公元735年),剑南道又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川”字开始在四川地区区划名称中出现。

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州县大加减并,宋军灭掉后蜀政权后设置西川路,开宝6年(公元973年),又分设峡西路;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 年),又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宋真宗咸平4年(公元l001年),将川峡路一分为四,目p益州路(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后改潼川路)、利州路(州治广元)、夔州路(州治奉节),合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来。

元朝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川峡四路全并成四川行中书省,“四川省”名自此问世。

明、清时期,四川省建制未变,疆域已达川西高原和凉山地区。

民国时期,四川形成军阀割据局面,行政建制极不统一。

1935年,蒋介石势力进人四川后,把四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及西康行政督察区; 1939年,又将西康督察区和四川的17、18督察区合并为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直到1955年撤销西康省,将金沙江以东地区划归四川,四川省的西部省界最后确定下来。

1997年3月,重庆市升格为中央直辖市,并将涪陵、万县二市和黔江地区划归重庆。

划归重庆市的土地面积共8.2万平方公里,人口 3002万。

现在的四川省共有21个地区(市、州)辖县(县级市、区)128个。

四川为何被称为“天府之国”?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由来已久。

1.历史上所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四川盆地,并不包括现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

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称“天府”。

2.四川盆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古称“四塞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这就更有利于它社会经济的发展。

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

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逃到四川成都避乱,当时的成都,在他们眼里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当然就要被称为“天府之国”了。

那么,“天府之国”的名称到底是怎么得来的?据考证,“天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本是一种官名,其职责是“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

凡国之玉镇、大宝藏器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而藏之”。

可见,“天府”是专门保管国家珍宝、库藏的一种官史,后人用以来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物产富饶的地方。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战国策·秦策》中记述纵横家苏秦对秦惠王说的一段话:“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变,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

以上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关中平原是富庶之地。

历史上最早称四川为“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

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在所著《华阳国志》中称:“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天府之国”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逐渐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后来还进入了中学教科书,因而成为家喻户晓的一条地理常识。

巴山蜀水风光无限四川的地势与中国的地势相拟:西高东低。

长江自西向东横贯而过,黄河亦在川西北挂角而去。

四川西部被称为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的边缘部分,高寒少雨,地广人稀;东部为四川盆地,面积达16.2万平方公里,是著名的中国四大盆地(其他三个盆地分别是: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中最富饶多姿的一个。

四川盆地的边缘由东边的巫山,南边的大娄山、大凉山、西边的邛崃山、岷山、北边的大巴山、米仓山等连结而成。

境内的河流大都从这些山地中流出汇入长江。

因大巴山、巫山、大娄山界内属古代巴国地域,以山地、丘陵为主;以成都平原为中心为古蜀地域,四川的.主要河流大都从这里经过流人长江,故历史上习惯于把四川的山水简称“巴山蜀水”。

古人说:“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巴山蜀水,绚丽多姿,自古为文人学士所景仰。

且盆地四周山脉构造各异,景观独特。

盆地东缘山脉——巫山山脉,现属重庆市地域,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自西向东横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壮丽多姿,被称为中国的山水画廊。

盆地南缘山脉,指宜宾到奉节的长江以南山地,主要山脉有大娄山、七曜山、武陵山等,是境内峰林、溶洞、槽谷、落水洞,暗河等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山地。

区域内有金佛山、四面山,蜀南竹海风景区、兴文石海洞乡,筠连溶洞,重庆的万盛石林、武隆溶洞等岩溶地貌景观。

盆地西缘山脉——龙门山、邛崃山。

龙门山是广元到都江堰市之间、岷江以东许多山脉的总称,主要山脉有九顶山、茶坪山和龙门山,属岷山的东南延伸部分,是一条褶皱断块山脉,也是四川各时代地层发育最全的山脉。

境区内有九峰山、莹华山风景区,龙池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和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龙门山还是岷江和沱江的天然分水岭。

邛崃山是都江堰市到天全县一线岷江以西山地的总称,主要山脉有巴朗山、夹金山和二郎山等,是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天然地理分界线和农业界线:东部为农业区,西部为半农半牧区。

这里有冰川分布,生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有著名的卧龙、蜂桶寨、喇叭河等自然保护区;有青城山、西岭雪山、峨眉山、蒙山、夹金山等风景名胜区和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

盆地北缘山脉——米仓山和大巴山,总称大巴山脉,是秦岭的东南分支,是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的界山,也是嘉陵江和汉水的分水岭。

大巴山东西绵延500多公里,故有“千里巴山”之称,是四川盆地北部的天然屏障,它阻止了北方的冷空气南侵,对四川盆地冬暖春早气候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区域内有以溶洞景观为主的诺水河风景区和以奇峰峡谷为主要景观的光雾山风景名胜区。

大巴山还是古代四川通向中原的陆路交通要道,保留至今的还有金牛道、五丁峡、明月峡栈道,以及米仓道、陈仓道等古战场遗迹。

川西高原山地有:大凉山,介于四川盆地与川西南山地之间,是大、小凉山的总称,是我国东部湿润亚热带气候和西部干湿交替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因而东西的动植物区系截然不同,东北坡产大熊猫,有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和螺髻山、泸山等风景名胜区,又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沙鲁里山,位于甘孜、凉山州西部,是金沙江和雅砻江的天然分水岭。

主要山脉有雀儿山、索龙山、海子山、木拉山等,南北绵亘500—600公里,向南伸入云南境内,东西宽200多公里,是四川最长、最宽的山系。

这里是四川冰川、湖群最集中的地区,仅理塘至稻城间就有400多个。

被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的亚丁自然保护区就在稻城县境内。

大雪山,位于甘孜州东部,是大渡河和雅砻江的分水岭,由北向南有党岭山、折多山、贡嘎山、紫眉山等,南北延伸400多公里,是横断山系主要山峰之一。

贡嘎山主峰海拔7556米,是四川最高的山峰,被称为“蜀山之王”,也是古冰川发育最完全的山地。

著名的贡嘎山风景名胜区,海螺沟冰川公园是中外游客向往之地。

大雪山是四川境内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东部西部的地貌、气候、农业和民族都有很大差别,四川西部的所谓“关内”和“关外”以此山为界。

岷山,位于四川西北部川甘两省边境,南北长500多公里。

四川境内是岷山的中南段,主要山脉有红岗山、羊拱山、鹧鸪山、雪宝顶等。

岷山中高山湖泊甚多,著名的有九寨沟、黄龙牟尼沟等。

另有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

还有唐家河、王朗、白河、白水河等6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岷山还是岷江、涪江、白龙江 (嘉陵江上源)和黄河支流白河、黑河的分水源地。

四川西部高原山地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现大渡河边、夹金山脊、大雪山、红原草地、千里岷山都留下了不少红军长征遗迹。

因此,中央在松潘川主寺修建了红军长征纪念碑园。

这里是“重走长征路”旅游线路最惊险、绝妙的地段。

四川境内河流众多,有大小河流近千条,主要河流水系有:金沙江水系。

金沙江是四川同西藏的界河,四川境内的流域面积有20万平方公里,是一条峡谷型河流,水能资源约占整个长江的43%,流域内的森林蓄积量占四川的48%。

也是省内自然生态保存完好和藏民族风情独特的地区。

其中最大的支流雅砻江,全长1500公里(四川境内1375公里),由于河床狭窄、岸陡谷深,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在攀枝花市境内建成的二滩电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水力发电站,所形成的二滩水库是目前四川最大的内陆湖,已成为水上旅游场地。

岷江水系。

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也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水力资源丰富,茂县、汶川一带为羌族聚居区;都江堰至乐山为中游,是成都平原主要灌溉水系;乐山至宜宾为下游,以航运为主。

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最大的支流大渡河,全长1150公里,比岷江正流还长415公里,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是四川漂流旅游的主要河流。

还有青衣江,古称平羌江,沿途多风光名胜,著名的有碧峰峡、中岩风景区及平羌江小三峡等景观。

沱江水系。

沱江又名外江、中江,因《史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记述而得名,沱江上游有绵远河、石亭江、湔江三个源头,均发源于九顶山。

沱江进入成都平原后,由岷江水系分出的柏条河、青白江于金堂汇入沱江,所以沱江与岷江被称为“双生”河流,金堂以上为上游,资中以下为下游,最后在泸州注入长江,全长702公里。

沱江的主要支流有10条,流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

沱江主要流经盆地丘陵地区,是古蜀文化最集中地域之一,主要有广汉三星堆遗迹,成都附近的三国蜀汉遗迹、资中古城、自贡恐龙、盐都遗迹等。

嘉陵江水系。

嘉陵江古称阆水、渝水,嘉陵一名出自陕西省西凤县的嘉陵谷。

上源有白龙江、西汉水。

白龙江发源于四川若尔盖县的郎木寺,西汉水发源于秦岭,略阳两河口以下称嘉陵江,两江在昭化汇合,全长l120公里,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流经广元、南充、广安,到重庆市注入长江。

昭化以上为上游,昭化至合川段为中游。

嘉陵江支流众多,最大的两条是涪江和渠江。

涪江发源于岷山雪宝顶,流经绵阳、德阳、遂宁、广安等川中丘陵地区,全长700公里;渠江发源于大巴山,又称潜水,流经巴中、达州,至渠县三汇镇始称渠江,全长720公里;两江均于合川与嘉陵江汇合。

嘉陵江是四川水路运输的主要河流,仅干流流经的13个县市的运输量即占四川内河航运量的1/4。

嘉陵江流域是四川古蜀道遗迹和三国蜀汉遗迹分布最集中的区域,是四川北部和东部的一条重要旅游线路。

巴蜀大地资源富集四川是中国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可称为中国西部的资源大省。

就土地资源而言,四川的耕地、林地、草地、水面资源在全国都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

其中,耕地面积456.04万公顷,是中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林地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30%左右,森林主要分布于江河上游。

从1963年开始,四川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建成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40处,总面积233.4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4.81%。

全省森林蓄积量13.9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6,是中国第三大林区。

四川的草原、草坡面积约1600多万公顷,特别是西部的红原、若尔盖草原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

就动物资源而言,全省有维管束植物9000多种,约占全国的1/3,是一个天然基因库;动物资源中仅脊椎动物就有1100多种,约占全国的40%;鸟类和珍稀动物约占全国的一半。

资源植物全省有4000种以上。

其中,中药材品种多、产量大,是中国三大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

珍贵植物达100种以上,水杉、银杉、珙桐、树蕨等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珍稀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等,其中大熊猫还是四川的特产动物,四川因此被称为“熊猫的故乡”。

四川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蕴藏量达1.5亿千瓦,仅次于西藏,居中国第二位;可开发的水能资源量1.1亿千瓦,占中国总量的24% ,居中国首位。

四川也是中国矿产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有“世界地质博物馆”的雅称。

目前已找到的矿产有132种,已探明工业储量的有94种。

四川矿产蕴藏的特点是:相对集中且伴生矿多,在地区范围内矿种组合好、配套程度高。

其中,钒、钛、钙、芒硝、萤石、天然气、硫铁矿储量居中国第一位。

攀西地区是黑色,有色金属和稀土矿的集中产地。

四川还是中国的旅游资源大省。

全省有黄龙、九寨沟两处风景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截至目前为止,全国只有3处);峨眉山、乐山大佛被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为止,全国也只有4处);另有青城山、都江堰正在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

目前四川有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9处(全国有 120处),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最丰富的省分之一;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座;另有省级风景名胜区4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00个。

天府之土经济繁荣

四川是中国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尤其是成都平原,自古就是中国的粮仓。

远古时期,四川人就学会了栽桑养蚕,到汉代,成都的织锦业已发展成专门的手工业,国家设有专门官吏管理织锦业,蜀锦成为朝庭的主要贡品,并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中亚和地中海一带;四川的制盐业、冶铁业在汉代已具有相当规模。

隋唐时期,四川的粮食生产已自给有余,据史书记载,武德二年“运剑南米,以实京师”,又以“剑南义仓米百万石救饥人”。

经济作物方面,四川的葶麻种植已具有相当规模,仅贡麻织品就有绵布、葛布、筒布、弥牟布等很多品种;四川是茶叶生长的发源地之一,很早就发明了烘焙之法,境内名茶辈出,尤以蒙顶的石花号称第一,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之誉;制盐业、造纸业在汉唐时期已很发达,当时四川生产的黄、白麻纸供朝庭书写文书和诏书的专用纸,成都制的蜀笺纸更是闻名全国。

经济的发展使四川成为历代王朝的重要经济基地。

据唐代陈子昂的《蜀州安危疏》称:“国家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陇西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莫不取办于蜀,此诚国之珍府”。

宋元时期,四川的农业、手工业都得到进一步发展,织锦业出现了官营的织锦工场;随着制纸业的发展,出现了雕板印刷业;井盐开采技术方面发明了卓筒井的凿井工艺,使用了冲击式钻头。

商业更加发达,成都每月都有专业市场,并出现了商业资本。

明清时期,四川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生产品种和经济门类不断增多,普遍开始种棉花;矿业方面,除铁的生产外,金、银、铜的开采业也发展起来;丝织业出现了地域分工,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具备了相当规模;商业资本开始渗入到手工业部门。

四川现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经济总量指标较高,在中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总量占西部l0省、市、区总量的1/3。

但四川有8000多万人口,所以人均水平仍然较低,贫困地区数量不小。

四川最突出的经济成果是解决了8000多万人的吃饭问题。

粮食总产量占中国西部10省、市、区总和的1/3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保持在400公斤以上。

四川还是中国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之一,农产品除满足本省需求外,还有粮食、油料及其他经济作物产品大量外销,其中尤以猪肉外调约占全国的l/3左右,一时有“川猪安天下”之说。

四川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是川西平原的温江等23个县,粮食总产量约占全省的14%;棉花生产基地则是川中和川北的金堂、中江等19个县(市、区),其总产量占全省的90%以上;甘蔗生产基地集中在内江、南克、攀枝花的20余县(市、区),其产量占全省70%以上;油菜生产集中在川西平原;芝麻生产集中在达州和宜宾等地;烤烟生产在凉山、宜宾;畜牧业则主要在川西高原牧区。

四川现代工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四川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中国的大后方,不少兵工厂由沿海迁入,部分私营企业也迁入四川,壮大了四川的经济基础;这一时期,四川的工业主要集中在重庆市。

四川工业发展的第二次高潮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和“二五”时期,当时国家把建设重点放在成、渝两市;“二五”时期,工业建设项目逐步向铁路沿线和长江两岸分布,但成渝两市的工业总产值仍占全省的60%以上。

四川工业发展的第三次高潮是60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

当时,国家从战备需要考虑,把从沿海到内地的中国大陆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决定重点建设三线,四川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大量的工业企业、军工企业(后均转为民用产品生产)和科研机构迁入,从而奠定了四川雄厚的工业基础。

工业布局也在盆地内部全面展开,彻底改变了工业布局畸形发展的状况,成渝两地的工业总产值在全省所占比例进一步下降,并涌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如宝成铁路沿线的广元、绵阳、江油、德阳、广汉;成渝铁路线上的资阳、内江、简阳;成昆铁路线上的乐山、西昌、攀枝花;襄渝铁路线上的达川、万源;以及长江沿岸的宜宾、白贡、泸州等。

今天的四川,工业企业门类繁多,在全国40个工业门类中,四川就有37个。

其中,冶金、采矿、化工、机械、宇航、电子、食品工业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四川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机械、电子工业基地。

工业实力在中国西部占领先优势。

目前,四川加快了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已制订并开始实施优先培育拳头产品和支柱产业,以及改造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规划,以谋求新的发展。

四川确定的支柱产业是:水电能源、电子信息、机械冶金、旅游、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等六大产业。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

据考古资料,四川最早的处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是1951年在资阳黄鳝溪发掘的一个人类头骨和许多哺乳动物化石。

这个头骨所代表的人种被考古学家命名为“资阳”人,属早期的新人类型,比北京山顶洞人原始。

四川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遗址分布比较广泛,川西平原和雅安、芦山、天全、木里、西昌等百余处都有发现。

奴隶制社会时期,四川长期由巴、蜀两个国家统治着,古代巴蜀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巴蜀文化。

史书载,古代巴人能歌善舞,汉初的乐人曾加以整理,谓之“巴渝舞”;巴人喜欢用镦于和钲一类的打击乐器,贵族用的乐器以编钟最为精致,涪陵小田溪出土的编钟14件,通身以浇铸和错金的技法饰以兽面、蟠夔和几何纹组成的图案。

在古巴蜀文化遗迹中最引入注目的是蜀人的大石遗迹和巴人的悬棺葬。

史载、古蜀国“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斤、为墓志”。

此大石即传说中的成都石笋,保存至今还有现文化公园内的支机石。

古蜀国文化遗址最集中的代表是广汉三星堆遗址,它将蜀国历史上推至9000多年前,使四川无可争议地被确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物雕像、金手杖和枝叶繁茂的青铜神树、头像、面具等大批珍贵文物,展示出公元前2000多年前古蜀文化的历史丰彩,它标志着古蜀人的文化、宗教和地域特性的形成。

以及古蜀人在绘画、雕塑、冶金、浇铸、打磨等方面的精湛技艺。

秦汉时期,古巴蜀地区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巴蜀文化得到空前发展。

最突出的标志是,汉景帝时,蜀郡守交翁在成都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校《蜀郡郡学》,又称《文翁石室》,据载,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曾在石室教过学。

四川在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是文学:一是郭舍人在乐山的乌尤山注释《尔雅》,现尔雅台遗址尚存;二是名传千古的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有《子虚赋》、《上林赋》等多篇名著流传后世。

三是汉代另一著名辞赋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杨雄也有《法言》、《太玄》、《方言》、《蜀王本纪》、《长扬赋》等名篇巨著传于后世。

此外还有著名辞赋家王褒、李尤等。

汉代遗存下来最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一是汉阙,二是画像砖。

“阙”是汉代官吏为显示自己的官爵和地位修建的一种纪念碑。

根据朝庭规定,奉禄至二千石以上的官吏才可以生前在门前立阙观,死后在墓前立墓阙。

四川保留至今的汉阙有绵阳的平阳府君阙、雅安的高颐阙、渠县的冯焕阙、沈君府阙、夹江的杨宗阙和杨畅阙、德阳的上庸长阙等。

所有这些阙的建筑造型、碑石的浮雕人物、车马、鸟兽图案,汉隶碑文等都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汉代画像砖多从汉墓中发掘而出,四川汉墓甚多,尤以东汉墓最多。

画像砖是装饰墓壁的艺术品,它题材丰富,构图独立而完整,结构严谨,无论从表现手法和艺术形象上去观察,都具备了绘画艺术的特征,是一种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的绘画作品。

作品内容有表现生产的播种、收获、采莲、摘桑、取卤制盐、弋射行猎等图案,也有表现建筑的门阙、楼观、庭院、仓房,以及表现官僚地主生活的场面和神话故事的图案等。

三国及两晋南北朝时期,四川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是史学。

当时,四川先后出了谯周、陈寿、常璩等著名的史学家。

谯周,字允、西充县人,三国时蜀国名士,蜀亡后,司马昭封周谯为阳城亭侯,其主要著作有《古史考》、《法训》、《蜀本纪》、《益州记》、《三边记》等。

其中以《古史考》最有名,它引证旧典对《史记》的一些谬误作了纠正,为当时学者所推祟。

陈寿,字承祚,南充人,西晋著名史学家,著有《益部耆旧传》、《蜀相诸葛亮传》等。

他最大的成就是撰写了《三国志》65卷,被誉为“良史”。

常璩,字道将,今祟州市人,东晋著名史学家,所著《华阳国志》是一部有名的地方性通史著作,其《蜀史》部分较《三国志》更为详尽。

隋唐时期,四川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成果是诗歌和石刻艺术。

唐代著名诗人几乎都到过四川,巴山蜀水秀丽的自然风光、繁荣的社会经济、丰富多彩的民俗民情,为诗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其中生于四川或长期滞留四川的诗人有被称“诗仙”的李白,四川江油人,24岁时才离开四川,他描绘成都的繁荣盛况和蜀中山川名胜的诗篇,干余年来一直在四川民间广为传颂;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曾两次居留四川,他留给后世的1400多首诗歌中,有240多首诗歌写于成都,有400多首写于奉节,几乎占他诗集的一半。

还有射洪人陈子昂,很得武则天赏识,他倡导诗歌要恢复“汉魏风骨”,所著《感遇诗》为李白、杜甫所称赞,有《陈伯玉集》留传于世;还有生于成都的女诗人薛涛,其传奇的身世和清婉、感人的诗篇很得唐代诗人的同情与赞赏,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元稹等都与其有唱和之作。

此外,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元稹、令狐楚、裴度、杜牧、刘禹锡、张籍等都曾逗留四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代是四川石窟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保留到现在的还有广元千佛崖、皇泽寺摩崖石刻、巴中南龛石窟、安岳石刻、夹江千佛崖、乐山大佛等。

宋元时期也是四川文化名人辈出的时代,《宋史》所载蜀人入列传的就有185人之多,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是苏氏父子,特别是苏轼,被称为一代文豪。

史学界也出现了范祖禹、范镇、李焘、费著等几位大史学家,著名史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新唐书》、《民族谱》、《成都志》等都凝聚着他们毕生的心血。

宋代四川还有画家文同、医学家唐慎微、数学家秦九韶等出类拔萃的人物。

明清时期,四川虽没有出现唐宋时期那样有名望的人物,但也出了不少人才,如文学、戏剧界的杨慎、费密、彭端叔、李调元、张问陶;思想家唐甄、刘光弟;书画家竹禅、赵熙;科学家张鹏翻、张宗法等。

当今的四川是中国的科研和教育基地。

这里有举世闻名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有中国最大的受控热核聚变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有中国西部的“硅谷”——绵阳科学电子城。

四川拥有科技人员113万,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6名,科技队伍阵容名列中国前茅。

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成都分院是中国西部规模最大的先进计量测试机构。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输研究所、西南磁学研究所等,是中国重要的高科技研究机构。

此外,四川还有200多所独立的科研机构和6800多所民营科研机构。

在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四川实施了新兴产业工程和改造传统产业工程并举的方针,目前正全面实施的“千亿工程”,即是到本世纪末通过发展科技产业和推进科技成果在全社会的应用,实现产值一千亿元人民币。

目前四川的教育是以近5万所小学,4500多所中学作保证的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占四川人口10%的青少年都能进校接受义务教育。

求职以后的成人亦可进入50多所成人高校接受成人高等教育。

400多所职业学校所进行的职业技术教育则将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最紧密地结合起来。

全省的42所普通高等学校中,有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四川大学,有中国著名的华西医科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

西部大开发四川怎么办

中国政府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给四川今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

四川在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所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中国东部向西部延伸的前沿,又是联系中国西南和西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四川的经济总量在西部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而目前的生态环境形势问题不少;四川还是中国优势资源的富集区之一,许多资源还有待开发;四川又是拥有高科技和国防尖端工业优势的中国可靠战略基地,如何发挥这一优势,促进四川经济大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根据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今后10年发展目标是:建成中国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新的跨越。

其中几项战略性的指标是:到2010年,全省1、2、3产业的比重将由现在的25:42:33达到15:45:40;全省城市化的水平达到30%以上;全省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7%以内;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00公里;1、2、3级公路达到1.3万公里。

2005年,全省通讯光缆铺设达到10万公里;交换机容量2700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1900万户;电话普及率达21.9%。

为实现上述目标,四川加速开发的重点是:1.适度超前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即大力开展以公路为中心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网、气网、通讯网、广播电话网的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主要工作是:搞好天然林保护工程;认真贯彻执行中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综合治理;加快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的进度。

3.着力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努力建设旅游大省。

主要工作是: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规划;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切实提高旅游业全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4.大力推进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

水资源的开发,争取国家实施“西电东送”、“南电北送”的战略;生物资源的开发,搞好深度加工,形成产业优势;搞好天然气资源开发,争取把四川建成全国的天然气化工基地;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重点是钒、钛资源和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

5.进一步实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主要工作目标是: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结构;积极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加速发展高科技术产业;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及加快国防尖端工业发展等。

各位游客大家好!很荣幸成为你们这次的导游。

我叫xx,你们就叫我xx。

对了,这次我们一起去游览的是被誉为充满梦幻与诗意的童话世界——九寨沟。

俗话说“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归来不看水。”正是冲着九寨沟的水,现在,我就带你们去看看这水吧!九寨沟的水,纯净碧绿,四周有千年古木和奇花异草。

倒影斑斓,气象万千。

夏日的九寨沟掩映在苍翠欲滴的浓荫之中,五色的海子.流水梳理着翠绿的树枝和水草,银帘般的瀑布抒发着四季中最为恣意的激情。

在这片原始而神秘的土地上,几乎所有的水都是碧绿的,晶莹剔透、清纯洁净,那样微微地荡漾着,将夏日的暑气都消解在这水中了。

这里的鱼,自在而旁若无人地游着,在3000多米的高原上,让人感叹鱼像在天上游着。

山水相映,林水相亲。

请游客再来看“五花海”顾名思义,它有五种颜色,在水底有五朵绽放的花朵,在阳光的照射下于水下的沉木互染,显示出团团色彩。

看过“五花海”,跟着我往前走,来看看“珍珠滩”吧,“珍珠滩”瀑布宽200米,落差最大的可达40米,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珍珠滩”激起以万计的水,阳光照射,晶莹夺目,像无数珍珠,满珠滚动。

大家可不要制造垃圾,不然,美丽的“珍珠滩”既要“毁容”你又要被罚款了!

当然,美丽的风景少不了美丽的传说,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传说也同样的美丽。

传说在十分遥远的年代,神女的情人送给她一面宝镜,神女因兴奋而不慎失手把宝镜摔成了108块,这108块碎片便成了108个被称作“翠海”的彩色湖泊。

我的讲解到这儿结束了,别的奥秘就请大家亲自探索.体会。

愿美丽的九寨沟会给你们带来美好的心情!

1.四川导游词

2.四川景区导游词

3.四川导游词大全

4.四川导游词范文

5.四川成都导游词

6.四川景点导游词

7.四川概况导游词

8.四川英语导游词

最新四川导游词精选篇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各位到九寨沟观光游览!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以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

九寨沟海拔在2千米以上,遍布原始森林, 它的总面积6万多公顷,三条主沟形成y形分布,总长达60余公里。

水是九寨沟的精灵,湖、泉、滩、瀑将108个海子连成一体, “鱼在天上游,鸟在水中飞,树在水中生,水在林间流”等神奇景观只有在这里才得一见,九寨沟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唯一一个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顶桂冠的圣地。

相传男神达戈把宝镜送给色嫫的时候,色嫫的时候,色嫫不小心失手打破了镜子,破碎的镜片就变成了九寨沟内108块海子,宝镜变成了五光十色的海子美丽无比!海子就是我们这里的藏民对高山湖泊的称呼。

九寨沟因此得名!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男山神达戈和女山神沃诺色镆热烈相恋。这里的恶魔蛇魔扎惊慕色嫫的美色,反对达戈进沟,就发动了赶走达戈、抢劫色嫫的战争。恶战中,色嫫险些被恶魔抢走,色嫫在慌乱中把达戈送给她的定情之物——宝镜掉落下地,摔成了108个碎片,变成了散步沟内的108个海子。达戈和蛇魔扎从沟内打到沟口,万山之祖扎依扎嘎伸出了援助之手,以一座屏风似得山崖挡住恶魔退路,又以一声霹雳恶魔埋进山崖,只露出了一张丑恶的脸。山崖就是宝镜岩,原来就叫魔鬼岩,崖面上的鬼脸依稀可见。从此,九寨沟恢复了宁静和祥和, )

我重点介绍的珍珠滩和五花海两个景点。

我们来到珍珠滩,日则沟和南日沟的交界处,有一片坡度平缓,长满了各种灌木丛的浅滩,长约100米水流在此经过多级跌落河谷,声音震耳欲聋。

激流在倾斜而凹凸不平的乳黄色钙化滩面上溅起无数水珠,阳光下,点点水珠就像巨型扇贝里的粒粒珍珠,远看河中流动着一河洁白的珍珠。

珍珠滩由此命名。

山间栈道会带给您来到九寨沟的精华地段珍珠滩瀑布,瀑布呈新月形,宽162.5米,高21米,最大落差40米,站在瀑布下边,腾飞的水雾扑面而一,顿生一种沁人心脾、清心爽朗的感觉。

珍珠滩瀑布以它磅礴的气势成了《西游记》片头景的拍摄点.

现在我们来到了有“九寨沟一绝”和“九寨精华”之誉的五花海。

在五花海,同一水域,呈现出鹅黄、墨绿、深蓝、藏青等色,斑驳迷离,色彩缤纷,这大自然妙笔涂抹的色彩,是那么大胆、强烈而又富于变幻,让人惊叹。

因为水里有二百多钟藻类和矿物,又因为太阳光的折射反射,所以海子形成各种不同的颜色。

一些枯死的老树漂在水里,树干上有长出小树小草,海子就显得更美丽和生机了。

相信一天的游览让您舍不得离开享有“童话世界”之誉的九寨沟了吧。

好了,今天,我们游览到此结束了,祝大家旅途愉快,再见!

各位佳宾,欢迎大家到我们这座著名的川北古城游览。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城市建在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聚结交汇处,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形势十分险要。

前人说它前控六路之师,后据西蜀之粟,左通荆襄,右出秦陇。

自古就是一座军事重镇,198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我们今天的游程安排是:先去游览张飞庙和锦屏山,然后参观游览极有特色的古城保护区。

现在,请允许我先把阆中古城的特色,概略地作一介绍,以作为各位实地游览前的引导。

阆中之古,首先是古城历史悠久。

阆中是古巴国的.都城。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伐纣,得到巴人的大力协助牧野之战就是由巴人组成的虎贲军出战,凌殷人倒戈,而取得胜利。

周王朝建立后封巴人为子国,都江州(即今重庆),因避楚国之逼,迁都阆中。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灭巴后置巴西郡,设阆中县。

此后历代皆为郡、州、府、道的治所,也是那时川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仅以建县的历史计算,至今已有2300多年。

第二是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具有影响的名人辈出,古迹犹存。

阆中这座山水秀丽的古城,不仅吸引了历代众多的名人贤士来此游览居停,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迹。

而且古城本身就是一个地灵人杰,人才辈出的地方。

汉武帝时,这里诞生了伟大的天文学家和历算家落下闳,其后有东汉时期的大气象学家任文孙父子和 三国时期的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天文学家。

前后400年间,阆中出了这么多成就卓著的天文学家实在了不起。

此外,三国良将马忠、谋士程畿、南宋抗金猛将张宪、元明花木兰式女英雄韩娥,清代农民起义领袖兰廷瑞等都出生在这里。

有人统计出:从晚唐到清朝1000多年间,阆中先后出了4个状元,94个进士,几百个举人。

阆中又是革命老区。

1933年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在阆中地区转战3年之久,并建立了阆中、阆南苏维埃政权,19000多阆中优秀儿女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

第三是古城保存比较完整,文物价值很高。

改革开放以来,阆中的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城市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

与此同时,市政府十分重视对古城区和文物古迹的维修保护,特别是令现代建筑界十分关注的古城格局,古风浓郁的上百条古街道和成群连片的四川古民后,更是十分珍贵的人文瑰宝。

许多人参观之后,总是赞叹不已,连称别处少见。

好,就说到这里,张飞庙到了。

桓侯祠墓张飞庙

各位佳宾,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名闻遐迩的桓侯祠,亦称张飞庙。

张飞,字益德(翼德),东汉末年跟随刘备起兵,情同手足。

刘备定益州称帝后,封张飞为司隶校尉、巴西太守镇守阆中前后七年之久。

公元221年,张飞为急于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逼迫部下赶制白盔白甲,被部将范强、张达杀害,葬于阆中,被追封为桓侯。

阆中追慕张飞忠勇,于墓前建阙立庙,岁祀不缺。

唐时庙叫:张侯祠,明代称雄威庙,清代以来才叫 桓侯祠。

现存的张飞庙是一组唐代风格的明、清建筑四合院,由山门、敌万楼、牌坊、大殿、厢房等组成,占地5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建造精美。

山门为明代重建,正门上端悬挂的汉桓侯祠大匾为最近逝世的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书写。

跨进八字形的大门,便是高耸的敌万楼。

敌万是说张飞有力敌万天之勇。

楼为明初所建,重檐歇山式屋顶,四瓣镶成的梅花方形柱,翘角连云、气势不凡。

两边侧殿为文物展览室和群塑厅。

文物展出有1000多件。

请看这百碑文字:汉将军飞,率精兵万人大破贼首张都于八蒙,立马勒铭。

据说是张飞亲笔书写,足见张飞不仅是一员猛将,而且是一位造诣颇深的书法家。

世人说张飞是粗中有细,这石碑算得一件证物。

群塑馆里根据《三国演义》描写的张飞主要业绩制作的六组雕塑,各位都熟悉《三国演义》,不用我再作解说,就请一一看去。

走进大殿,中间端坐一尊竖眉瞠目,状貌威猛的张飞,却怎么是头戴王冠,身着锦袍,手捧玉笏的塑像呢?原来在清朝嘉庆年间,张飞被追封为桓侯大帝,殿上塑的是他的冠冕文身坐像。

塑像两边是长子张苞执蛇矛、功曹马齐捧丹书。

左右两壁是岳飞草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将大殿烘托出一派威严而儒雅的气氛。

后殿实为墓亭,古雅简朴,肃然卓立。

亭柱一副对联:

随先主逐鹿中原,北征南战,地只西川称帝业;

剩残躯付诸荒冢,春去冬来,人犹千古吊忠魂。

上联写张飞追随刘备一生征战,但实现统一全国的壮志未酬,英魂仍存遗憾。

下联说他死后,此墓虽只埋了无头之躯,但人们纪念其忠勇的情怀千古不衰。

无头之躯有一个民间传说,据说张飞被杀后,凶手范强、张达二人割下头颅,想拿到东吴献给孙权,作为进身之阶,他们乘船顺长江东下时听说孙权正向刘备求和,二人惊惶无措就把张飞的头抛入江中,浮到云阳地界被一位渔翁捞起,葬在云阳凤凰山麓。

这就是张头葬云阳,身葬阆中的悲壮故事。

墓亭下窝庐形约有拱穴内,端坐着张飞的武身像。

请看,这像真是豹头环眼,燕颌虎须的猛张飞了吧!像前摆的盘龙石斗窝叫长明灯。

据说,张飞驻守阆中时,曹魏大将张梆带领5 万大军进攻巴西首府阆中,当时张飞守卒不过万人,在宕渠与张合相拒,前后50日,张飞依靠当地人民的支持,从梓潼山小路直取张合大本营瓦口隘,大败张合,取得保境安民的胜利,阆中人感戴他在他死后,特意选取最好的石头精工雕成这座长明灯。

千百年来,每到清明节,人们都要为张飞扫墓,给长明灯献油

张飞墓高约6米,方圆100多平方米,全用黄土垒成,宛如一个椭圆形的小山峦,岁月沧桑,墓穴无恙。

墓上古木森森,碧草茵茵,似乎印证出千百年来无数后人对这位勇猛刚强、嫉恶如仇的张三爷的敬爱。

阆苑仙境锦屏山

来此就是阆中市有嘉陵第一江山之你的锦屏山风景区。

请看这锦屏山山势起伏,峰峦相连,山上林木葱郁,鸟语花香,山下水流湍急的嘉陵江象一条碧玉带从山脚蜿蜒而过,山水相融,组成一幅秀丽清雅的天然图画,吸引了历代多少的文人名士来此留连。

比如大家熟知的唐代诗人杜甫、李商隐,大画家吴道子,宋代文豪苏东坡、诗人黄庭坚、陆游等,都曾为锦屏山风光所倾倒。

杜甫的诗中称为阆中城南天下稀。

近几年景区进行了一番修葺整治,更添新的风采,特别是自然美景与历史文化的交相辉映,充分展现了阆中游览的古雅品位,使我们感悟到它既是观光之旅,又是知识之旅。

现在就让我们以景区内的古迹名胜作为标志,一路游览下去。

这里是阆中杜少陵祠,纪念杜甫的祠庙。

杜甫曾在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八月和广德二年两次来到阆中,并举家在此居住半年之久,其间写下了60多首诗歌。

他在《阆山歌》和《阆水歌》中,赞美阆中的山己觉气与嵩华敌,阆中的水石黛碧玉相因依。

杜少陵祠依山而筑,保持了唐宋时代肃穆典雅的风格,祠堂前厅悬挂的70多幅诗词木刻和字画,寄托了对诗人的怀念;两旁厢房陈列有古文物、古木漆家具等,增添了祠堂的古意。

正殿是汉白玉的杜甫立像,正在挥笔凝神,推敲词句,构思新章。

这尊雕塑,己非古物,但我们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乾道八年两次到阆中瞻仰少陵祠后,在《游锦屏谒少陵祠堂》一诗中写他当时看到的杜甫塑像的情景,可得到一些印象。

诗说:虚堂奉祀子杜子,眉宇高寒照江水,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原不死。

眉宇高寒的杜甫,孤独地但却长久地留在祠中,受后人凭吊,也就是留芳百世了。

一路观景而行,己到宋烈文侯祠,也就是张宪祠了。

说张宪,可能有的人感到陌生,但只要说是岳飞身边的爱将,知道的就多了。

张宪是锦屏山这一带的人,南宋时岳飞领兵抗金,张宪投入岳飞帐下为将。

他骁善战,赤胆忠心,功授副都统制,深受岳飞的器重,并招之为婿。

在岳家军直捣朱仙镇,即将痛饮黄龙时,以宋高宗为首的投降派害怕岳飞迎回徽、钦二帝后,自己丧失皇位,连发12道金牌召岳飞班师,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谋害岳飞。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 年1月27日),年仅27岁的张宪同岳飞父子一同被害于杭州风波亭,葬于离岳墓不远的东山港口。

20年后,金兵再次南侵,刚刚登基的孝宗皇帝为了激励臣民抗金,对岳家军来了个平反加封,张宪被追封为龙神卫士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又赠宁远承宣使。

明代,再追封为烈文侯,在家乡阆州建祠纪念。

张宪祠占地约30亩,座西向东,三面环山,地形象一把圈椅,前人把祠堂选在锦屏山腰的这个地段,可算是一块风水宝地。

再加上那苍劲傲岸的青松翠柏,刚柔相济的香樟绿杨,把祠庙围得严严实实,更显得庄重静穆。

张宪的塑像放在院中而不在殿内,也是一种匠心独具的表现:张宪功高蒙冤,壮志未酬,人虽死,心不甘,所以塑像不稳坐殿中而是立在陛下。

你看他身披金甲,左手按剑,右手抚腰,威严挺立。

再看他的神情,园睁怒目,仿佛在问:抗金保国,何罪之有?紧蹙双眉,似乎对未能劝住岳飞班师回朝而痛心疾首。

看到这里,联想西子湖畔那流芳千古的岳王坟和遗臭万年的秦桧跪像,我们都会感受到历史是最公正的民心是最公道的。

现在看到的是观星楼,观星楼是阆中古城的骄傲。

我们开始说过,在祖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灿澜星空中,阆中出现过群星争耀的壮丽图景。

他孕育和诞生了伟大的天文学家落下闳、任文孙父子和周舒祖孙三代等,为我国天文、气象学做出卓越贡献的英才,使阆中成为我国汉唐时期最大的天文研究中心。

特别是世界天文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太初历》作者,伟大的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落下闳。

落下闳(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字长公,阆中市人,精通天文,擅长历算,受汉武帝征聘,官至太史待诏。

一生中对天文科学的最大贡献有三个:一是创立了浑天说,认为宇宙是变化的,而且变化是有规律的;二是创制浑天仪,是当时世界上最科学、最精密的天体观察仪,并建立了观星楼;三是制太初历,为历史上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历法。

落下闳的天文研究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天文研究都有较大的影响。

英国的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他是世界天文学领域里灿烂的星座。

在落下闳的影响之下,汉末又诞生了任文孙、任文公父子天文学家,任氏父子在继承落下闳天文研究的基础上,在气象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能够预报风雨、旱灾、洪灾,对天文气象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国时,阆中的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献身于天文事业,成为继任氏父子之后的又一天文世家。

他们在自己的庭院中建筑了测天台,不避寒暑,长年观察,辛勤地积累资料,加以判断,从而得出十分准确的结论。

由于阆中天文研究人才辈出,故历代诸多天文研究行家被吸引来此。

唐初,著名天文学家袁天罡在高宗时(650年)也来到阆中,继续天文数学研究,李淳风死后亦葬于阆中。

前面那座古朴的大殿是锦屏碑林,里面收藏着历代名人书画墨迹260多件,刻工精美,内容丰富。

其中的张飞立马勒铭 汉隶碑,杜甫的诗篇,吴道子的观音,郑板桥的竹,张善子的虎,最受称道。

来此是八仙洞,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此修道。

洞深孔多米,宽约17米,塑有八仙神像,洞外飞仙阁檐牙高耸,古树浓荫遮地,真有钟灵毓秀的味道,难怪唐代星象学家袁天罡在山壁上大书此山磨灭,英灵乃绝八个大字。

也许正由于吕洞宾在此修道的传说,后人在山上修起一座群体建筑构成的宫观,定名为吕祖阁。

建筑依山势走向,以中心阁楼为主体,配以偏殿,长廊,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

有人说,站在锦屏山八仙洞口看阆中古城,最能看出古城的佳妙风水和前人建城的高超构思。

你看,嘉陵江在山下绕了一个大弯,把对岸形成一半岛,江水澄碧,就像一条玉带束腰,而古城就建在半岛上,盘龙山有如一条巨龙绕伏其后,锦屏山似一道画屏遮护在前,左右群山扶持,城中街市如花开叶布,与山水相照应,使古城奠基于同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之上,体现了 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思想,很有科考价值。

我是不懂风水之学的,只觉得从锦屏山看古城,那山水城楼交相辉映的美景,真是令人陶醉。

还是陆游的诗说得好: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城廓如锦屏。

涉江亲到锦屏山,却望城廓如丹青。

也难怪杜甫写诗称赞锦屏山来游此地不知还了。

各位佳宾,是否也有同感呢! 古城民居

我们现在去游览阆中古城保护区,观赏的方式是自由组合,步行游览,xx的时候返回住地。

阆中的古城保护区,多系明清建筑,也有些在风格上还保留着唐末时期特色。

古城以巍峨高耸的华光楼为轴心,成扇形面展开,大街宽不过8米、小巷则仅两三米,一色青瓦平房,朴素淡雅。

街巷布满民居古院,推开院门,多有照壁,转过照壁方能入院。

进得一院,还有二院三院,大院套小院,天井连天井,池台花木,回廊亭榭,古色古香。

再仔细观看,长檐遮街,上面的瓦当吊檐,下面的木质门窗,都有花纹雕饰,特别是那些木条花格窗,其图案千姿百态,争奇斗巧,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艺术品。

门窗的上抹板、隔板、腰华板、下抹板,又各有雕刻,或为禽鸟,或为花卉,或镌刻福、禄、寿、喜,除象征吉祥如意外,还有浓郁的审美情趣。

各个民居古院,其建筑风格也各不相同,或为商家华丽型,或为文人典雅型,还有官家宏大气派的和呈 多字形的大院。

如果住在一个大院宾馆里,透过花窗观看院中花木池台,禁不住一股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真有味道。

好了,我只说这些,个中意趣,各位在游览中自能体会,我们回头再相互交流。

1.四川景点导游词大全

2.四川导游词

3.四川景区导游词

4.四川导游词精选

5.四川导游词范文

6.四川成都导游词

7.四川景点导游词

8.四川概况导游词

最新四川导游词精选篇四

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内陆大省,地处长江上游。

全省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名列第5位(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青海),人口8500万,仅次于河南、山东,是中国第三人口大省。

主要民族有汉、藏、彝、羌、回、苗等53种,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13种,是中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四川虽不靠海,又不沿边,对外交通相对闭塞,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在国内,只要是受过中等教育的人,一提到四川就会立即想到:啊,那是“天府之国”’一个古老又富饶的地方!外国人了解四川,恐怕以下三个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一是当代世界伟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出生在四川;二是四川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不仅把中国的卫星送上了天,而且还把美国生产的卫星送上了太空,这不得不使许多外国人对四川另眼相看。

三是四川是大熊猫的故乡。

为使外省人或外国人更透彻地认识四川,我在这里给导游先生(女士)们说说四川的古今梗概。

在远古时代,四川为巴、蜀两个国家统治着,过去一般认为是在商周时期(即公元前11世纪至前5世纪)建立的国家。

现根据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推断,早在4000年前,蜀人就已经在川西平原建立起了奴隶制国家。

《华阳国志》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封,蜀与焉”。

以前认为,这一记载多根据传说,不一定可信。

三星堆文物的出土,人们才相信,蜀国的历史至少应向前推1000年。

“蜀”的名称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

蜀的祖先据说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一支,他们沿岷江流域南迁进人四川盆地,被称为“氐族”,并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传说中最早称王的是蚕丛和鱼凫,以后是柏灌。

到了杜宇王朝,正是中国的西周时期;开明王朝则是中原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316年,泰国趁蜀国和巴国发生战争之机,派大将司马错率军南下,一举灭掉了蜀国和巴国,使四川地区统一于中华帝国的版图之内,古代蜀国的历史就此结束。

此后,又因历代帝王都将统治巴蜀的最高治所设在成都,而成都为古蜀都,“蜀”也就成了四川地区的地简称。

因此,三国时,刘备占据四川称帝,史称“蜀汉”;五代时,王建和孟知祥先后占据四川称帝,史称“前蜀”和“后蜀”。

关于“蜀”名称的来历,史书记载中有两种说法:一说蜀就是蚕,是因古蜀王蚕丛教民栽桑养蚕,使四川成为中国最早养蚕的地方,因而得名。

另一种说法是,蜀是一种形态象蚕、但能螫人的毒虫,因此“蜀”很可能是商朝统治者对蜀人的一种贱称。

巴族的记载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叫“巴方”,大约生活在今陕西省汉水流域,以后逐渐向东南方向迁移,进入今湖北清江流域和四川东部(大部分在今重庆市境)。

关于“巴”名称的来历说法不一:有说是因川东两条河流的形状而得名;有说是川东盛产的一种植物“巴茅”而得名;还有以虫、蛇之属来解释的。

另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巴人居石穴,川东人称石为巴,因此得名。

巴国建国的时间不详,春秋战国时期经常与楚国发生战争,因此都城不断迁徒,合川、丰都、阆中、重庆都作过都城,以重庆的时间最长。

秦灭巴、蜀后,在四川推行郡县制,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

汉初增设了广汉郡,·汉武帝元封5年(前106年),在全国设13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部。

三国末年,魏灭蜀后,分割益州,另置梁州。

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一直沿用梁、益二州建制。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道。

唐玄宗开元23年(公元735年),剑南道又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川”字开始在四川地区区划名称中出现。

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州县大加减并,宋军灭掉后蜀政权后设置西川路,开宝6年(公元973年),又分设峡西路;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又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宋真宗咸平4年(公元l001年),将川峡路一分为四,目p益州路(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后改潼川路)、利州路(州治广元)、夔州路(州治奉节),合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来。

元朝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川峡四路全并成四川行中书省,“四川省”名自此问世。

明、清时期,四川省建制未变,疆域已达川西高原和凉山地区。

民国时期,四川形成军阀割据局面,行政建制极不统一。

1935年,蒋介石势力进人四川后,把四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及西康行政督察区;1939年,又将西康督察区和四川的17、18督察区合并为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直到1955年撤销西康省,将金沙江以东地区划归四川,四川省的西部省界最后确定下来。

1997年3月,重庆市升格为中央直辖市,并将涪陵、万县二市和黔江地区划归重庆。

划归重庆市的土地面积共8.2万平方公里,人口3002万。

现在的四川省共有21个地区(市、州)辖县(县级市、区)128个。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由来已久。

1.历史上所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四川盆地,并不包括现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

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称“天府”。

2.四川盆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古称“四塞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这就更有利于它社会经济的发展。

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

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逃到四川成都避乱,当时的成都,在他们眼里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当然就要被称为“天府之国”了。

那么,“天府之国”的名称到底是怎么得来的?据考证,“天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本是一种官名,其职责是“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

凡国之玉镇、大宝藏器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而藏之”。

可见,“天府”是专门保管国家珍宝、库藏的一种官史,后人用以来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物产富饶的地方。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战国策·秦策》中记述纵横家苏秦对秦惠王说的一段话:“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变,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

以上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关中平原是富庶之地。

历史上最早称四川为“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

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在所著《华阳国志》中称:“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天府之国”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逐渐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后来还进入了中学教科书,因而成为家喻户晓的一条地理常识。

巴山蜀水风光无限四川的地势与中国的地势相拟:西高东低。

长江自西向东横贯而过,黄河亦在川西北挂角而去。

四川西部被称为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的边缘部分,高寒少雨,地广人稀;东部为四川盆地,面积达16.2万平方公里,是著名的中国四大盆地(其他三个盆地分别是: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中最富饶多姿的一个。

四川盆地的边缘由东边的巫山,南边的大娄山、大凉山、西边的邛崃山、岷山、北边的大巴山、米仓山等连结而成。

境内的河流大都从这些山地中流出汇入长江。

因大巴山、巫山、大娄山界内属古代巴国地域,以山地、丘陵为主;以成都平原为中心为古蜀地域,四川的主要河流大都从这里经过流人长江,故历史上习惯于把四川的山水简称“巴山蜀水”。

古人说:“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巴山蜀水,绚丽多姿,自古为文人学士所景仰。

且盆地四周山脉构造各异,景观独特。

盆地东缘山脉——巫山山脉,现属重庆市地域,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自西向东横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壮丽多姿,被称为中国的山水画廊。

盆地南缘山脉,指宜宾到奉节的长江以南山地,主要山脉有大娄山、七曜山、武陵山等,是境内峰林、溶洞、槽谷、落水洞,暗河等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山地。

区域内有金佛山、四面山,蜀南竹海风景区、兴文石海洞乡,筠连溶洞,重庆的万盛石林、武隆溶洞等岩溶地貌景观。

盆地西缘山脉——龙门山、邛崃山。

龙门山是广元到都江堰市之间、岷江以东许多山脉的总称,主要山脉有九顶山、茶坪山和龙门山,属岷山的东南延伸部分,是一条褶皱断块山脉,也是四川各时代地层发育最全的山脉。

境区内有九峰山、莹华山风景区,龙池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和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龙门山还是岷江和沱江的天然分水岭。

邛崃山是都江堰市到天全县一线岷江以西山地的总称,主要山脉有巴朗山、夹金山和二郎山等,是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天然地理分界线和农业界线:东部为农业区,西部为半农半牧区。

这里有冰川分布,生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有著名的卧龙、蜂桶寨、喇叭河等自然保护区;有青城山、西岭雪山、峨眉山、蒙山、夹金山等风景名胜区和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

盆地北缘山脉——米仓山和大巴山,总称大巴山脉,是秦岭的东南分支,是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的界山,也是嘉陵江和汉水的分水岭。

大巴山东西绵延500多公里,故有“千里巴山”之称,是四川盆地北部的天然屏障,它阻止了北方的冷空气南侵,对四川盆地冬暖春早气候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区域内有以溶洞景观为主的诺水河风景区和以奇峰峡谷为主要景观的光雾山风景名胜区。

大巴山还是古代四川通向中原的陆路交通要道,保留至今的还有金牛道、五丁峡、明月峡栈道,以及米仓道、陈仓道等古战场遗迹。

川西高原山地有:大凉山,介于四川盆地与川西南山地之间,是大、小凉山的总称,是我国东部湿润亚热带气候和西部干湿交替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因而东西的动植物区系截然不同,东北坡产大熊猫,有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和螺髻山、泸山等风景名胜区,又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沙鲁里山,位于甘孜、凉山州西部,是金沙江和雅砻江的天然分水岭。

主要山脉有雀儿山、索龙山、海子山、木拉山等,南北绵亘500—600公里,向南伸入云南境内,东西宽200多公里,是四川最长、最宽的山系。

这里是四川冰川、湖群最集中的地区,仅理塘至稻城间就有400多个。

被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的亚丁自然保护区就在稻城县境内。

大雪山,位于甘孜州东部,是大渡河和雅砻江的分水岭,由北向南有党岭山、折多山、贡嘎山、紫眉山等,南北延伸400多公里,是横断山系主要山峰之一。

贡嘎山主峰海拔7556米,是四川最高的山峰,被称为“蜀山之王”,也是古冰川发育最完全的山地。

著名的贡嘎山风景名胜区,海螺沟冰川公园是中外游客向往之地。

大雪山是四川境内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东部西部的地貌、气候、农业和民族都有很大差别,四川西部的所谓“关内”和“关外”以此山为界。

岷山,位于四川西北部川甘两省边境,南北长500多公里。

四川境内是岷山的中南段,主要山脉有红岗山、羊拱山、鹧鸪山、雪宝顶等。

岷山中高山湖泊甚多,著名的有九寨沟、黄龙牟尼沟等。另有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

还有唐家河、王朗、白河、白水河等6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岷山还是岷江、涪江、白龙江(嘉陵江上源)和黄河支流白河、黑河的分水源地。

四川西部高原山地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现大渡河边、夹金山脊、大雪山、红原草地、千里岷山都留下了不少红军长征遗迹。

因此,中央在松潘川主寺修建了红军长征纪念碑园。

这里是“重走长征路”旅游线路最惊险、绝妙的地段。

四川境内河流众多,有大小河流近千条,主要河流水系有:金沙江水系。

金沙江是四川同西藏的界河,四川境内的流域面积有20万平方公里,是一条峡谷型河流,水能资源约占整个长江的43%,流域内的森林蓄积量占四川的48%。

也是省内自然生态保存完好和藏民族风情独特的地区。

其中最大的支流雅砻江,全长1500公里(四川境内1375公里),由于河床狭窄、岸陡谷深,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在攀枝花市境内建成的二滩电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水力发电站,所形成的二滩水库是目前四川最大的内陆湖,已成为水上旅游场地。

岷江水系。

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也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水力资源丰富,茂县、汶川一带为羌族聚居区;都江堰至乐山为中游,是成都平原主要灌溉水系;乐山至宜宾为下游,以航运为主。

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最大的支流大渡河,全长1150公里,比岷江正流还长415公里,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是四川漂流旅游的主要河流。

还有青衣江,古称平羌江,沿途多风光名胜,著名的有碧峰峡、中岩风景区及平羌江小三峡等景观。

沱江水系。

沱江又名外江、中江,因《史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记述而得名,沱江上游有绵远河、石亭江、湔江三个源头,均发源于九顶山。

沱江进入成都平原后,由岷江水系分出的柏条河、青白江于金堂汇入沱江,所以沱江与岷江被称为“双生”河流,金堂以上为上游,资中以下为下游,最后在泸州注入长江,全长702公里。

沱江的主要支流有10条,流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

沱江主要流经盆地丘陵地区,是古蜀文化最集中地域之一,主要有广汉三星堆遗迹,成都附近的三国蜀汉遗迹、资中古城、自贡恐龙、盐都遗迹等。

嘉陵江水系。

嘉陵江古称阆水、渝水,嘉陵一名出自陕西省西凤县的嘉陵谷。

上源有白龙江、西汉水。

白龙江发源于四川若尔盖县的郎木寺,西汉水发源于秦岭,略阳两河口以下称嘉陵江,两江在昭化汇合,全长l120公里,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流经广元、南充、广安,到重庆市注入长江。

昭化以上为上游,昭化至合川段为中游。

嘉陵江支流众多,最大的两条是涪江和渠江。

涪江发源于岷山雪宝顶,流经绵阳、德阳、遂宁、广安等川中丘陵地区,全长700公里;渠江发源于大巴山,又称潜水,流经巴中、达州,至渠县三汇镇始称渠江,全长720公里;两江均于合川与嘉陵江汇合。

嘉陵江是四川水路运输的主要河流,仅干流流经的13个县市的运输量即占四川内河航运量的1/4。

嘉陵江流域是四川古蜀道遗迹和三国蜀汉遗迹分布最集中的区域,是四川北部和东部的一条重要旅游线路。

巴蜀大地资源富集四川是中国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可称为中国西部的资源大省。

就土地资源而言,四川的耕地、林地、草地、水面资源在全国都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

其中,耕地面积456.04万公顷,是中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林地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30%左右,森林主要分布于江河上游。

从1963年开始,四川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建成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40处,总面积233.4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81%。

全省森林蓄积量13.9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6,是中国第三大林区。

四川的草原、草坡面积约1600多万公顷,特别是西部的红原、若尔盖草原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

就动物资源而言,全省有维管束植物9000多种,约占全国的1/3,是一个天然基因库;动物资源中仅脊椎动物就有1100多种,约占全国的40%;鸟类和珍稀动物约占全国的一半。

资源植物全省有4000种以上。

其中,中药材品种多、产量大,是中国三大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

珍贵植物达100种以上,水杉、银杉、珙桐、树蕨等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珍稀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等,其中大熊猫还是四川的特产动物,四川因此被称为“熊猫的故乡”。

四川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蕴藏量达1.5亿千瓦,仅次于西藏,居中国第二位;可开发的水能资源量1.1亿千瓦,占中国总量的24% ,居中国首位。

四川也是中国矿产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有“世界地质博物馆”的雅称。

目前已找到的矿产有132种,已探明工业储量的有94种。

四川矿产蕴藏的特点是:相对集中且伴生矿多,在地区范围内矿种组合好、配套程度高。

其中,钒、钛、钙、芒硝、萤石、天然气、硫铁矿储量居中国第一位。

攀西地区是黑色,有色金属和稀土矿的集中产地。

四川还是中国的旅游资源大省。

全省有黄龙、九寨沟两处风景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截至目前为止,全国只有3处);峨眉山、乐山大佛被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为止,全国也只有4处);另有青城山、都江堰正在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

目前四川有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9处(全国有120处),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最丰富的省分之一;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座;另有省级风景名胜区4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0个。

四川是中国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尤其是成都平原,自古就是中国的粮仓。

远古时期,四川人就学会了栽桑养蚕,到汉代,成都的织锦业已发展成专门的手工业,国家设有专门官吏管理织锦业,蜀锦成为朝庭的主要贡品,并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中亚和地中海一带;四川的制盐业、冶铁业在汉代已具有相当规模。

隋唐时期,四川的粮食生产已自给有余,据史书记载,武德二年“运剑南米,以实京师”,又以“剑南义仓米百万石救饥人”。

经济作物方面,四川的葶麻种植已具有相当规模,仅贡麻织品就有绵布、葛布、筒布、弥牟布等很多品种;四川是茶叶生长的发源地之一,很早就发明了烘焙之法,境内名茶辈出,尤以蒙顶的石花号称第一,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之誉;制盐业、造纸业在汉唐时期已很发达,当时四川生产的黄、白麻纸供朝庭书写文书和诏书的专用纸,成都制的蜀笺纸更是闻名全国。

经济的发展使四川成为历代王朝的重要经济基地。

据唐代陈子昂的《蜀州安危疏》称:“国家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陇西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莫不取办于蜀,此诚国之珍府”。

宋元时期,四川的农业、手工业都得到进一步发展,织锦业出现了官营的织锦工场;随着制纸业的发展,出现了雕板印刷业;井盐开采技术方面发明了卓筒井的凿井工艺,使用了冲击式钻头。

商业更加发达,成都每月都有专业市场,并出现了商业资本。

明清时期,四川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生产品种和经济门类不断增多,普遍开始种棉花;矿业方面,除铁的生产外,金、银、铜的开采业也发展起来;丝织业出现了地域分工,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具备了相当规模;商业资本开始渗入到手工业部门。

四川现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经济总量指标较高,在中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总量占西部l0省、市、区总量的1/3。

但四川有8000多万人口,所以人均水平仍然较低,贫困地区数量不小。

四川最突出的经济成果是解决了8000多万人的吃饭问题。

粮食总产量占中国西部10省、市、区总和的1/3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保持在400公斤以上。

四川还是中国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之一,农产品除满足本省需求外,还有粮食、油料及其他经济作物产品大量外销,其中尤以猪肉外调约占全国的l/3左右,一时有“川猪安天下”之说。

四川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是川西平原的温江等23个县,粮食总产量约占全省的14%;棉花生产基地则是川中和川北的金堂、中江等19个县(市、区),其总产量占全省的90%以上;甘蔗生产基地集中在内江、南克、攀枝花的20余县(市、区),其产量占全省70%以上;油菜生产集中在川西平原;芝麻生产集中在达州和宜宾等地;烤烟生产在凉山、宜宾;畜牧业则主要在川西高原牧区。

四川现代工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四川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中国的大后方,不少兵工厂由沿海迁入,部分私营企业也迁入四川,壮大了四川的经济基础;这一时期,四川的工业主要集中在重庆市。

四川工业发展的第二次高潮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和“二五”时期,当时国家把建设重点放在成、渝两市;“二五”时期,工业建设项目逐步向铁路沿线和长江两岸分布,但成渝两市的工业总产值仍占全省的60%以上。

四川工业发展的第三次高潮是60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

当时,国家从战备需要考虑,把从沿海到内地的中国大陆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决定重点建设三线,四川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大量的工业企业、军工企业(后均转为民用产品生产)和科研机构迁入,从而奠定了四川雄厚的工业基础。

工业布局也在盆地内部全面展开,彻底改变了工业布局畸形发展的状况,成渝两地的工业总产值在全省所占比例进一步下降,并涌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如宝成铁路沿线的广元、绵阳、江油、德阳、广汉;成渝铁路线上的资阳、内江、简阳;成昆铁路线上的'乐山、西昌、攀枝花;襄渝铁路线上的达川、万源;以及长江沿岸的宜宾、白贡、泸州等。

今天的四川,工业企业门类繁多,在全国40个工业门类中,四川就有37个。

其中,冶金、采矿、化工、机械、宇航、电子、食品工业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四川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机械、电子工业基地。

工业实力在中国西部占领先优势。

目前,四川加快了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已制订并开始实施优先培育拳头产品和支柱产业,以及改造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规划,以谋求新的发展。

四川确定的支柱产业是:水电能源、电子信息、机械冶金、旅游、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等六大产业。

据考古资料,四川最早的处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是1951年在资阳黄鳝溪发掘的一个人类头骨和许多哺乳动物化石。

这个头骨所代表的人种被考古学家命名为“资阳”人,属早期的新人类型,比北京山顶洞人原始。

四川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遗址分布比较广泛,川西平原和雅安、芦山、天全、木里、西昌等百余处都有发现。

奴隶制社会时期,四川长期由巴、蜀两个国家统治着,古代巴蜀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巴蜀文化。

史书载,古代巴人能歌善舞,汉初的乐人曾加以整理,谓之“巴渝舞”;巴人喜欢用镦于和钲一类的打击乐器,贵族用的乐器以编钟最为精致,涪陵小田溪出土的编钟14件,通身以浇铸和错金的技法饰以兽面、蟠夔和几何纹组成的图案。

在古巴蜀文化遗迹中最引入注目的是蜀人的大石遗迹和巴人的悬棺葬。

史载、古蜀国“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斤、为墓志”。

此大石即传说中的成都石笋,保存至今还有现文化公园内的支机石。

古蜀国文化遗址最集中的代表是广汉三星堆遗址,它将蜀国历史上推至9000多年前,使四川无可争议地被确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物雕像、金手杖和枝叶繁茂的青铜神树、头像、面具等大批珍贵文物,展示出公元前2000多年前古蜀文化的历史丰彩,它标志着古蜀人的文化、宗教和地域特性的形成。

以及古蜀人在绘画、雕塑、冶金、浇铸、打磨等方面的精湛技艺。

秦汉时期,古巴蜀地区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巴蜀文化得到空前发展。

最突出的标志是,汉景帝时,蜀郡守交翁在成都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校《蜀郡郡学》,又称《文翁石室》,据载,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曾在石室教过学。

四川在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是文学:一是郭舍人在乐山的乌尤山注释《尔雅》,现尔雅台遗址尚存;二是名传千古的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有《子虚赋》、《上林赋》等多篇名著流传后世。

三是汉代另一著名辞赋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杨雄也有《法言》、《太玄》、《方言》、《蜀王本纪》、《长扬赋》等名篇巨著传于后世。

此外还有著名辞赋家王褒、李尤等。

汉代遗存下来最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一是汉阙,二是画像砖。

“阙”是汉代官吏为显示自己的官爵和地位修建的一种纪念碑。

根据朝庭规定,奉禄至二千石以上的官吏才可以生前在门前立阙观,死后在墓前立墓阙。

四川保留至今的汉阙有绵阳的平阳府君阙、雅安的高颐阙、渠县的冯焕阙、沈君府阙、夹江的杨宗阙和杨畅阙、德阳的上庸长阙等。

所有这些阙的建筑造型、碑石的浮雕人物、车马、鸟兽图案,汉隶碑文等都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汉代画像砖多从汉墓中发掘而出,四川汉墓甚多,尤以东汉墓最多。

画像砖是装饰墓壁的艺术品,它题材丰富,构图独立而完整,结构严谨,无论从表现手法和艺术形象上去观察,都具备了绘画艺术的特征,是一种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的绘画作品。

作品内容有表现生产的播种、收获、采莲、摘桑、取卤制盐、弋射行猎等图案,也有表现建筑的门阙、楼观、庭院、仓房,以及表现官僚地主生活的场面和神话故事的图案等。

三国及两晋南北朝时期,四川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是史学。

当时,四川先后出了谯周、陈寿、常璩等著名的史学家。

谯周,字允、西充县人,三国时蜀国名士,蜀亡后,司马昭封周谯为阳城亭侯,其主要著作有《古史考》、《法训》、《蜀本纪》、《益州记》、《三边记》等。

其中以《古史考》最有名,它引证旧典对《史记》的一些谬误作了纠正,为当时学者所推祟。

陈寿,字承祚,南充人,西晋著名史学家,著有《益部耆旧传》、《蜀相诸葛亮传》等。

他最大的成就是撰写了《三国志》65卷,被誉为“良史”。

常璩,字道将,今祟州市人,东晋著名史学家,所著《华阳国志》是一部有名的地方性通史著作,其《蜀史》部分较《三国志》更为详尽。

隋唐时期,四川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成果是诗歌和石刻艺术。

唐代著名诗人几乎都到过四川,巴山蜀水秀丽的自然风光、繁荣的社会经济、丰富多彩的民俗民情,为诗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其中生于四川或长期滞留四川的诗人有被称“诗仙”的李白,四川江油人,24岁时才离开四川,他描绘成都的繁荣盛况和蜀中山川名胜的诗篇,干余年来一直在四川民间广为传颂;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曾两次居留四川,他留给后世的1400多首诗歌中,有240多首诗歌写于成都,有400多首写于奉节,几乎占他诗集的一半。

还有射洪人陈子昂,很得武则天赏识,他倡导诗歌要恢复“汉魏风骨”,所著《感遇诗》为李白、杜甫所称赞,有《陈伯玉集》留传于世;还有生于成都的女诗人薛涛,其传奇的身世和清婉、感人的诗篇很得唐代诗人的同情与赞赏,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元稹等都与其有唱和之作。

此外,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元稹、令狐楚、裴度、杜牧、刘禹锡、张籍等都曾逗留四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代是四川石窟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保留到现在的还有广元千佛崖、皇泽寺摩崖石刻、巴中南龛石窟、安岳石刻、夹江千佛崖、乐山大佛等。

宋元时期也是四川文化名人辈出的时代,《宋史》所载蜀人入列传的就有185人之多,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是苏氏父子,特别是苏轼,被称为一代文豪。

史学界也出现了范祖禹、范镇、李焘、费著等几位大史学家,著名史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新唐书》、《民族谱》、《成都志》等都凝聚着他们毕生的心血。

宋代四川还有画家文同、医学家唐慎微、数学家秦九韶等出类拔萃的人物。

明清时期,四川虽没有出现唐宋时期那样有名望的人物,但也出了不少人才,如文学、戏剧界的杨慎、费密、彭端叔、李调元、张问陶;思想家唐甄、刘光弟;书画家竹禅、赵熙;科学家张鹏翻、张宗法等。

当今的四川是中国的科研和教育基地。

这里有举世闻名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有中国最大的受控热核聚变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有中国西部的“硅谷”——绵阳科学电子城。

四川拥有科技人员113万,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6名,科技队伍阵容名列中国前茅。

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成都分院是中国西部规模最大的先进计量测试机构。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输研究所、西南磁学研究所等,是中国重要的高科技研究机构。

此外,四川还有200多所独立的科研机构和6800多所民营科研机构。

在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四川实施了新兴产业工程和改造传统产业工程并举的方针,目前正全面实施的“千亿工程”,即是到本世纪末通过发展科技产业和推进科技成果在全社会的应用,实现产值一千亿元人民币。

目前四川的教育是以近5万所小学,4500多所中学作保证的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占四川人口10%的青少年都能进校接受义务教育。

求职以后的成人亦可进入50多所成人高校接受成人高等教育。

400多所职业学校所进行的职业技术教育则将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最紧密地结合起来。

全省的42所普通高等学校中,有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四川大学,有中国著名的华西医科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

中国政府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给四川今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

四川在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所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中国东部向西部延伸的前沿,又是联系中国西南和西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四川的经济总量在西部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而目前的生态环境形势问题不少;四川还是中国优势资源的富集区之一,许多资源还有待开发;四川又是拥有高科技和国防尖端工业优势的中国可靠战略基地,如何发挥这一优势,促进四川经济大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根据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今后10年发展目标是:建成中国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新的跨越。

其中几项战略性的指标是:到2010年,全省1、2、3产业的比重将由现在的25:42:33达到15:45:40;全省城市化的水平达到30%以上;全省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7%以内;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00公里;1、2、3级公路达到1.3万公里。

2005年,全省通讯光缆铺设达到10万公里;交换机容量2700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1900万户;电话普及率达21.9%。

为实现上述目标,四川加速开发的重点是:1.适度超前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即大力开展以公路为中心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网、气网、通讯网、广播电话网的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主要工作是:搞好天然林保护工程;认真贯彻执行中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综合治理;加快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的进度。

3.着力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努力建设旅游大省。

主要工作是: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规划;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切实提高旅游业全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4.大力推进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

水资源的开发,争取国家实施“西电东送”、“南电北送”的战略;生物资源的开发,搞好深度加工,形成产业优势;搞好天然气资源开发,争取把四川建成全国的天然气化工基地;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重点是钒、钛资源和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

5.进一步实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主要工作目标是: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结构;积极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加速发展高科技术产业;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及加快国防尖端工业发展等。

1.四川牟尼沟导游词范文

2.四川导游词

3.四川峨眉山导游词范文

4.四川乐山大佛导游词范文

5.四川千佛寨导游词范文

6.2016四川导游词

7.四川导游词精选

8.四川导游词大全

最新四川导游词精选篇五

关于四川导游词范文,怎么写才更显得专业,下面小编整理推荐四川省峨眉山导游词材料,欢迎阅读与借鉴。

四川“天府之国”,人们总是将两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自古,巴山蜀水、人杰地灵、风景秀丽。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数不胜数。那么这一次呢?将带大家去领略一下一次别样的旅行。我们将由成都出发前往峨眉山,途中游览乐山。距离呢?大约在160公里左右,行车时间要用三个小时。

那为什么要反此次旅行称为别样的旅行呢?因为,此次游览路线可以把它说成是一次佛教文化之旅,大家可以体验一种佛教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行程当中。乐山!有号称世界第一大佛之称的乐山大佛,“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体验一下它的辉宏气势,并且可以让大家置身其间,临时抱一抱佛脚。峨眉山!称“峨眉天下秀”、“仙山福地”,又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在中国,甚至国外,佛教徒或信教民众中影响极为深远。而且,在由成都出发至双流、新津、彭山、眉山、夹江。在夹并分道,一边前往乐山大佛,一边前往峨眉山。一路之上,大家可听可看的东西真的是太多啦!并能领略到川西南地区所特有的田园和“竹笼”风光。四川自古“天府之国”农业发达,“水旱从人,不知饥瑾”(那一个是四川地区的人民勤劳朴实,但是四川自古交通难为。这虽然是它的缺点,却也成为四川少有破坏,保留下众多的民俗,特有的风情。连抗战期间蒋介石先生也将自已的行政官邸搬到四川重庆)。而且,从成都不能超过乐山、峨眉的途中大家还可以看到川西坝子非常有特点的一种民居方式被称做“竹笼”式的建筑。在沃野千里的田野上,星星点点的房屋总是座落于葱绿的竹林当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景观。

好了!该言归正传介绍一下峨眉和乐山啦!先讲一讲乐山。乐山!古称嘉州。古语有云:“蜀之山水在嘉州,州之胜曰凌云”。这里山灵水秀,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会合于凌云山下,龟城山、凌云山、乌尤山、马鞍山临江屏列,风光雄秀西南。

凌云册位于乐山城岷江东岸,卓然秀拔,唐朝时在这里倚山开凿的佛像是当今世界上的第一大佛。大佛依山而建,威镇三江,面对峨眉,历经丢掉风雨,依然完好无缺,不得不让我们吧为观止!那大家认为这个世界第一大佛是雕凿的我们众多佛像中的那一位呢?它是一尊弥勒坐佛像。

在1989年,一位来自广东顺德的老先生在游历乐山大佛时,拍摄了一组照片,无意中发现乌山、龟城山、凌云山联接在一起时就好像是一尊佛像仰卧。乌尤山、形如其头,且五观、口、鼻、眼可以清晰可见。凌云山状如其身,龟城山状如其脚,游客观后,无不谓之其神似。还将其同三峡神女、云南石林的阿诗玛石像相比较。一时之间引来无数的游客纷纷前来一睹睡佛的尊容。

据史料记载,秦孝文王时,蜀郡守李冰凿离堆,以“避沫水之害”。而这离堆呢?就是今天的乌尤山,为睡佛的头顶。但无匚不成书的是,乐山碱化是人工与大自然在无意中的一种巧合吧!也可能不愿意如此,乐山碱化开凿的位置端坐于睡佛的心脏部位,是无意这中的一种匚合,还是古人在开凿时的`一种刻意安排。现在我们已无从得知。

乐山大佛是当今上最大的古代摩崖造象。依凌云山而建,有“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之称。大佛始建于唐开元初年(公元731年)完工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803年),历时九十年的时间。大佛造型伟岸高大,通高71.2米,头上发髻1021个,而且大佛各部位比例适度,巨细和谐,而这一切的却完成于1000多年以前。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使我们不得不为之佩服称之为奇迹。

开凿乐山大佛的发起人是当时的海通法师。对于这位高僧的生平,已无法考证了。只知道他是贵州人,结束于凌云山。他见三次水汇聚山下,惊涛拍岸,过往船只时有船毁人亡之情。于是发宏誓,开凿佛像,欲仰仗无边法。“易暴浪为安流”。于是海通历尽艰辛,到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动工凿佛。后人为纪念海通法师,就在巨佛左面约30米处将一座崖墓改造成“海师洞”。海通修大佛的业绩载于唐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中,大佛修建完工,为当时的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韦皋,叙述了海通开凿大佛的缘由,及章仇兼琼继修,韦皋以“俸钱五十万佐其费”得以峻工的经过据史料记载,大佛建成以后,曾有一覆盖大佛全身的楼阁,名大佛阁,宁时称“天宁阁”,后毁于兵灾。

大佛历边为九曲栈道,左边为凌云栈道。瞻仰大佛,可沿九曲栈道而下,九曲栈道为唐时修建大佛开凿,共173阶。大佛脚下右侧有一洞,题为“天洞”。入“天洞”上凌云栈道。凌云栈道开凿于1983年全长500米是一条独具特色的路线,栈道出口,即名楼。壁津楼。

参观完乐山大佛后呢,各位游客可以通过峨乐高速公路直达峨眉山。天下名山僧占多,自古既是如此更何况峨眉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蜀国多仙山,峨眉藐难匹”。大诗人李白赞美峨眉山的诗句至今仍淬于民间。但峨眉册的百里秀色,那短短几句诗又怎能道其万一呢?欲识“庐山真面目”髯到峨眉走一遭。峨眉山海拔高度为3099米。与莽莽昆仑一脉相连。在平均海拔只有500米左右的四川盆地川西地区突然拔地而起,真可称得上是“雄秀西南”。《水经注》里记载:“从成都远望大峨、二峨两山相对屹立,细长俊美,好象美女的两道弯弯的蛾眉”。峨眉山由此而得名。

峨眉山远非一个“秀”字就可以将其所有的景色全部包含其中,是集“雄、秀、奇、险、幽”为一体的特色,故唐朝诗人李白将其尊称为“仙山”。“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胜景更是让峨眉远近闻名,为海内外游客所向往。

县以山为名。在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置县时,称峨眉山所在地为峨眉县,由此可见当时的峨眉山已是相当有名气的咯!到了明代,峨眉山又被人誉为“震旦第一山”。

有人把峨眉山称为仙家之地,在秦汉时期就有人在此驻足,并有方士在山上隐居,开坛设炉,结庐山终了。到了汉末三国之际,道教开始在峨眉山传教。而西来的佛教则是在两晋时开始在峨眉山上修建寺庙,佛道之争在峨眉山上也很激烈。唐宋时期,三教并存。可是到了明代,道教开始衰落,到了清初,一些道观更改为寺,从此神仙无踪无影,遍山菩萨金相。佛孝称峨眉山为“大光明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到清代为止全山先后所建大小寺庙170余座。

峨眉山全山较为有特点的寺庙比如起点寺庙报国寺,唯一的尼姑寺院,伏虎寺,金顶华藏寺,半山腰外的万年寺等都是峨眉山非常有特点的寺庙。

那么峨眉除了以它独有的佛教文化吸引着大家它还有其它的景观也是值和人们去游玩观赏的。比如说:报国寺门前的凤凰堡上安放的“圣积晚钟”是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所铸。重12.5吨,高2.3米,口径2米,仅次于中国最大的现存于北京大钏寺的大铜钟,有巴蜀钟王之称,钟上还刻有部份佛经《阿含经》以及历代统治者与峨眉山佛教的渊源泉关系,此钟表里共刻有61600余字,由于它铸造于圣积寺,晚上才敲,故名圣积晚钟。据说它第敲击一次,声音可延续1分50秒左右,可传音40里。

在峨眉山最有趣又最受欢迎的动物是“峨山猴”。“峨山猴”称“灵猴”又叫“猕猴”。当地人叫它“山儿”,朝山的居士又把它叫做“猴居士”。可是,这猴子也和人一样咯!脾气有好有坏。它们有时向游人索要食物,但决不强抢估吃。它们常爱 嬉戏。但也有占山为王者,夹道抢劫,无所不为,实在让你哭笑不得。

当你游历完峨眉山的佛教寺院,从冥冥梵音中走出。从辉宏的殿堂当中走出来的时候,一定会为这四大佛教名山这一的峨眉山而感叹不以。再回首,遥望巍峨飘渺的山峰,你不尽回想到她秀丽的景色,壮阔的气势,深奥的佛教内含,玩味她幽深的意境。使人一时忆起明代诗人解缙的两句诗“两川风景世间少,令人长忆峨眉山”。让更多的朋友到峨眉山来游玩,将她的美景尽收眼底。将她的美景长记心中,留下一切最美的回忆。

推荐阅读:

四川乐山大佛导游词

贵州黄果树瀑布导游词

乐山大佛导游词

四川羌寨导游词

四川九寨沟导游词

中国文化遗产导游词

1.四川导游词

2.四川景区导游词

3.四川导游词精选

4.四川导游词大全

5.四川导游词范文

6.四川成都导游词

7.四川景点导游词

8.四川概况导游词

最新四川导游词精选篇六

各位来宾,热烈欢迎各位来碑园参观。人们穿行在"九黄公路"上,不管是去九寨沟和黄龙旅游,还是因公因事路过,都会在松潘川主寺这个四路交汇的集镇上看到东方一座耸立山顶的金碑。人们相告说:那就是红军长征纪念总碑。也许还因此讲起当年红军长征的英雄故事。但是,真正走进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参观园中记述长征史实的艺术群雕所展现的老一代革命先辈的艰苦卓绝、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带给我们心灵的感受和精神上的收获,那就绝不是远眺一下金碑所能达到的。

气势磅礴的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是一个把日山草地的自然风貌,同现代雕塑和建筑艺术巧妙地融汇为一个整体的纪念性艺术杰作。红军长征纪念碑不仅有耸立于元宝山顶?"团结胜利"主碑,还有一座由群雕、浮雕、亭台、馆舍、湖泊组成的碑园,以大量文字和形象的手段,向人们展示出长征——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革命史诗,使每位参观者无不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积极的启示。1991年,四川省政府公布碑园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又确定为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人们归纳碑园的景观为八景:黎明火种、断壁浮雕、三军铜像、英雄群雕、翠湖红柳、金秋兰亭、金碑夕照、火矩碑文。

现在,请随我依次参观。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碑园大门简洁、庄严,门墙正面的园名是邓小平同志的亲笔。用黑花岗石镌刻的《碑志》,以390个字的精炼文字,热情而又如实地讲述了红军长征的'伟业丰功和在这里建碑的意义,书法秀劲,雕刻精细,值得一读。

前面叫"种子广场"。广场中心的雕塑名为"黎明火种",是碑园的"序曲"。这座雕塑将直径的公分的亚金铜球,放置在三块黑色巨石交替组成的"火山"下,比喻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深受三座大山重压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进步势力,就象生机勃勃的种子,要破土而出,推翻旧世界,创建新中国。"黎明火种"象征地表现了红军产生的时代背景。

这里是碑园陈列馆,面积约700平方米,包括陈列室、接待室、过厅、办公用房等。陈列室面积140多平方米,呈八边形,规模小巧却很精致。陈列品突出"碑"的特点,用匾额和图片展示长征主题的文物和掌故。精而不杂,别具一格。请看门厅的墙上悬挂的10块楠木匾额,镌刻的是中央领导人和红军老前辈为碑园写的题词,这是碑园独有的馆藏墨宝。跨进陈列室,迎面是长征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3位杰出领导人的照片、毛泽东主席书写的著名七律诗《长征》。两侧的6面墙上,依次悬挂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和近40幅图片,展示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长征时的出发地,途中经过的重大险阻,召开的重要会议,进行激烈战斗的地方,最后到达的目的地,以及新中国建立以后,在这些地方修建的纪念碑和纪念设施。我们顺着这个方向看下去,就象沿着长征路,重温中国革命历程中最艰苦的一段历史,相信会得到巨大的激励和有益的启迪。

陈列馆中这只企鹅标本,是红军老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原副司令员杨国宇去南极考察带来的两只标本之一(另一只在仪陇朱德故居纪念馆)。我想,远赴南极考察可算是新时期的一次"长征",标本陈放在这里确实很有意义。

陈列馆后面是24亩水面的翠湖,翠湖依山傍水,秀丽天成。而且水源充沛、四季不枯。湖畔松柏常青,临岷江一面可见沿江岸的红柳白杨,迎风摇曳,生意盎然,很是好看。可是,我们今天不去游湖,还是过栈桥,上山坡台阶去参观碑园雕塑吧。

这是"断壁浮雕"。它由一块单面浮雕和一块双面浮雕组成,高3米,长度分别为9米和9.6米。在两块灰白色的花岗石上,雕塑家用写实的手法,塑造了50个形象逼真的人物,生动地再现了红军被迫作战略转移,出发长征时,同生死与共的苏区父老乡亲深情相别的情景。

请注意,这座双面浮雕为什么从中断开呢?

有意断开是雕塑家别具匠心的创造。断开的设计,加重了当年红军离开苏区的被迫气氛,增强了苏区送别时战士和乡亲间依依不舍的鱼水深情的表达。结合浮雕上的图案,那挥泪忍痛、万千叮咛,以及相互的劝勉和祝福,跃然入目。

一个断口,似乎说从此一别,咫尺天涯;而两边殷殷挥别的眼神,却显现出对革命事业无比的坚毅和坚定的信心。我们在被浮雕的形象深深感动之际,不能不叹服这种艺术创作手法的巨大魅力。

请看两块浮雕之间的"三军铜像"。三个红军战士,象征红军长征的一、二、四三个方面军。他们好似刚从断壁浮雕上走出来的红军代表,背向而立、表情刚毅而信心百倍,正挥手向苏区人民作别。三军铜像与断壁浮雕相互结合成一个整体意境,名称?"告别苏区"。

离开"告别苏区"雕塑,我们就去参观反映红军走上万里征途的"艰苦历程"大型群雕。

远看这座群雕,整体象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又象一骑昂首飞驰的骏马。深刻体现中国工农红军的崇高理想和革命精神。

"艰苦历程"群雕所刻画的人物、故事分为9组:

第一组"开路先峰"。由一名威武的红军战士和刚强的藏族向导组成,走在队伍最前面。他们是长征中无数尖刀部队和侦察英雄的代表,军民并肩,顶风踏浪,斩关夺隘,为部队打开北上抗日之路。凝视这组雕像,仿佛听见攻克娄山关的枪声,看到飞夺泸定桥的峰火,还有许多粉碎敌人围追堵截的英雄故事,都不断在脑海里涌现出来。

第二组"勇往直前"。两名年龄不同的红军战士手握钢枪,凝视前方的眼神和前倾的身形表现出坚定、沉着,一往无前,他们是无数浴血征战的红军英雄的缩影。

西侧,由艰难跋涉的3名红军战士组成的雕塑是第三组,叫"团结北上"。你看,他们长途行军,连续作战,一身征尘,满脸硝烟。然而共同的革命理想革命目标,使他们满怀必胜的信念,坚定团结就是力量的信心,紧跟党中央、携手共进、北上抗日。3名战士代表着红军三个方面军并肩北上,不断奏响团结胜利的凯歌。

第四组在东侧,叫"山间小憩"。表现战斗间隙,红军战士稍事休息的生动情景。年长的战士坐下吸烟,年轻一点的战士正利用这短短的休息时间,在山崖上刻出一条标语:"红军万岁"。既表达出红军的坚定信念,又表现了红军出色的政治工作。看那斜倚石壁的指挥员、凝神静思,似乎在考虑着下一步的计划。百洞前一对青年红军,喁喁谈着他们的理想、战斗和美好的明天。这组展示长征战士生活中相对宁静的一幕,多么真实,多么令人感动!

这一组由一位怀抱婴儿的骑马女战士和一个正送上酥油茶的藏族姑娘组成的雕塑叫"草地情深"。在枪林弹雨和征途上,一个红军的后代诞生了,然而父辈正浴血前进,妈妈也时刻面对着死亡威胁。眼前,巍巍雪山,茫茫草地,朔风凛冽,饥寒交迫,人马断粮,奶水枯竭,孩子怎能生存?妈妈的心在流血。忽然,一顶帐蓬在地平线上出现,一位美丽健壮的藏族姑娘跑来了,她迎接红军来到草地,为红军送来热腾腾的、香喷喷的奶茶。红军得到了藏族人民的理解和帮助,红军的后代得到了生的希望。藏汉团结干革命,草地情深似海洋。

第六组是"征途葬礼"。要奋斗就会有牺牲,长征的胜利是多少优秀的红军战士流血牺牲换来的。红军长征由最初的尤多万人,到胜利会师时只剩下3万多人。可以想见征途之艰险、壮烈达到何等严重的程度。一路上红军战士不仅与敌人斗,还要与天斗,与地斗,与饥饿病痛斗。尤其是在日山草地的那段历程,高海拔的地势,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处处隐藏着吃人的雪崩、陷人的沼泽。远离人烟,缺衣断粮,被迫吃草根,煮皮带,尝尽了人间难以想象的困苦。许多同志身体极度衰弱,病残交加,睡下去就不再醒来,坐下来就再不起去。这里用一名手捧鲜花的彝族战士在墓前悼念牺牲的红军战友的雕塑,表现了震撼心灵的悲痛场面。你看他眼含热泪,跪在墓前正垂头泣别。墓前没有石碑、没有碑铭,只有青山埋忠骨。我们的革命先辈有的这样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却至今不出埋骨何处,这组雕塑就作为后人对他们深情纪念的表达吧!

前面这一组是"前仆后继",表现红军战士坚毅勇敢,一往无前的精神。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决不停止北上抗日的步伐。

这一座独立凝思的红军指挥员雕塑的名称叫"回顾思考"。他那高大威武的身躯,深沉睿智的眼神,正穿过历史的烟云,遥望走过的千山万水,心中涌现出血染的漫漫征程,无数牺牲的战友,难忘的沿途乡亲情……。他在思索什么!啊,他似乎在说:"让历史作证,长征的胜利是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百折不挠,必将取得最后胜利,而我们作为长征胜利的幸存者,一定要继承先烈遗志,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朋友们,这位红军指挥员的思绪,带给我们这些后来人的启迪该是什么呢?不用我多说,我想这也是雕塑取名"回顾思考"的深一层涵义吧。

最后一组雕塑叫"英灵会聚",就在群雕的顶端,彩云中一个个若隐的红军头像,让人神思遐想。它象征红军先烈英灵长存九霄,与日月同辉。也象征着先烈精神不死,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激励着活着的人们"不要忘记过去",努力建设美好的未来。

大型群雕的参观到此告一段落,让我们登上石阶山道,走过红柱蓝亭,去瞻仰金碑。

红军长征团结胜利纪念碑,以冲霄凌云之势,矗立于海拔3100多米的元宝山顶,总高度41.3米。碑身高为26.5米,为三角立柱体造型,钢筋水泥结构,优质仿金材料——亚金铜贴面。每面上方镶嵌一颗搪瓷红五角星,象征三大主力红军坚强团结。碑顶的红军战士铜像高14.8米,一手举枪,一手握花,双手高举成"v"字形,象征欢呼长征胜利。碑下是2.5米高的汉白玉基座,象征雪山。碑基地面辅设绿色水磨石,象征草地。总体寓意"雪山草地树金碑"。

面对这座光采夺目的"团结胜利纪念碑",仰望碑顶的红军战士铜像,身披羊皮背心,迎风挺立,目光炯炯,英勇刚毅,豪情万丈,不禁令人肃然起敬,从心底喊出一句"红军万岁"!

这座金碑在每个晴天的下午6点前后,受阳光斜照,亚金铜的碑体金光四射,通体闪耀,时而在四周还映射出五彩的虹影,极为壮观。人们称之为"金碑夕照"。

金碑后面这座形似火炬的人造花岗石碑,叫"火炬碑文"。象征革命火炬的巨石上面,镌刻着毛泽东主席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说的三句话:"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言简意深,是对红军长征历史意义最好的概括。碑园以此作为整个碑园的"结束语",也是对修建这座碑园的重大意义的表述,更是希望所有参观者在结束参观之后能认同这个历史的结论,从而受到更多的启发和教育。

我们现在走上了后寺。这里是黄龙洞,这个洞也叫佛爷洞,三佛洞,寻真洞。请大家慢慢下到洞里,有带手电筒的吗?请走前面。这个洞也就是一般的溶洞。溶洞里面形成的主要有石笋、石钟乳,也是由于水的作用形成各式的钙华沉积,但与露天岩溶的差别很大。看见这三尊被碳酸钙沉淀物覆盖的雕塑吗?这就是三佛像,中间的那一尊就是黄龙。古人有诗说:"石床与古佛,构造知何年?天浆滴出石钟乳,洞底应有龙潜渊"。这洞里的水最后在百里之外的松潘县岷江乡观音岩鱼洞口流出,而且还产一种头上有红星的鱼,据说是当年专供黄龙食用的。

现在我们返回地面。"洞中方一日,地上已千年",再不出去您可能不认得一切了。

大家可以去看看后寺。看门上的匾额:正看是什么:"黄龙古寺",右看:"飞阁流丹",左看:"山空水碧"。其实这一匾额启示我们一个道理:无论什么景观,您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都有不同的色彩和形状,都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凡事都要多方面了解,不能大而化之。否则,就象一首打油诗所说的:远看大石头,近看石头大,石头果然大,果然大石头。除了石头,什么也没看出来。

现在出寺到寺后去看五彩池群。"飞来玉璋叠茏葱,雪岭晶寒峙碧空。谷口云霞香绚烂,溢水彩池信玲珑。天开图画芳池里,水漾琉璃夕照红。层层仙池参芳艳,镇海玉池精华中。"写这首诗的人早已魂归天外,也没留下名字,但是他却眼光独到地描绘出五彩池的绝妙景观。

这里海拔3522至3569米,形成有400多个彩池,面积达1056平方米。请大家一直保持深呼吸。

看见池中的百塔和石碑了么?相传唐代开国元勋程咬金的孙儿夫妇,也就是程世昌夫妇,在这里修炼,羽化后葬在池边,日积月累,钙华沉积掩盖了碑和塔。唐朝至今有千多年,那么千年的钙华这么高,黄龙的岁数有多大?清末有个叫祈鼎求的诗人写了一首诗,前几句说:"君不见,程生访道居此间,洞中七日证仙缘,渴饮玉泉食石髓,夫妻羽化上池?"好了。如果有力气的朋友愿意,可以跟我去"喊泉"看看,不愿走的可以在这里照像休息,等会儿回来的人给你们谈谈观感。

这是"喊泉"。大家轻点。一齐来大喊一声"达美溪修"。看,泉水出来了。"达美溪修"是赐圣水的意思。其实这是声场不同引起的现象。距地表一定的高处的水同一定的地面空气压强处于相持平衡状态时,水不流动,当喊叫声使空气震动,压强超过一定限度时,地下水就被压迫而出。

传说,黄龙真人在这里修炼时,附近三寨十八堡山民生了一种怪疮,夏天一到更是蛆涌脓流,痛不欲生。黄龙就叫义女达美去拯救山民。达美目睹惨景,忍不住热泪奔涌,乡民们就捧泪点疮,全都好了。后来达美就摘了一只眼放在这里让人们喊她的名字来祈水。少了一只眼的达美也就化为玉翠山。大家看,那就是黄龙睡美人,达美变的。

现在我们又回到后寺,让我们来想想上山前的几个问题。请大家深呼吸。为什么?大家知道当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达到11104个/立方厘米时,人们的学习、工作效率可以成倍提高,免疫力得以增强,这里的负离子浓度为18400个/立方厘米,比大连海滨还高三倍。所以我刚才叫大家深呼吸。

现在我们来谈谈黄龙形成的时间。

相传玉皇大帝的七仙女下凡不归,玉帝大怒,派天兵天将捉拿,七仙女就骑马往这沟里跑,天兵天马乱踏在沟里就铸成了彩池。

还有一个传说是黄龙真人的弟子磨豆腐,因贪玩忘记锅中煮沸了的豆浆,豆浆溢出来顺沟而下,变成彩池和金沙滩。

传说毕竟是传说,那么黄龙究竟形成于何时呢?大家猜猜,1万年,不对,10万年,太多。我们现在站的脚下是一条完整的第四纪古冰川底碛。大约距今3万年前,当冰川退缩后,地下泉水开始重新塑造这一古冰川遗迹——底碛,让它披上五彩缤纷的外衣,科学上称为"冰川型钙华"。具体说来是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冰川退缩后,森林茂密地生长起来,那时松、柳丛生,根系交错。这时上游,也就是我们站的这地方往上一带浅层中富含重碳酸钙的潜水出露地层后,呈片状流撒向整个沟床,在那些杉树、柳树和其它树中穿行。因为气温、水温、潜水承压力等多种因素条件的骤然变化,水中富含的碳酸盐纷纷析出着于这些冰川底碛横七竖八的断枝残根上,慢慢就形成一个个彩池。由于地貌的凸凹不平,加之树根的盘曲,枯枝、败叶、石块、局部阻塞和受热不均,使水的蒸发量速度不一,造成钙华堆砌上差异很大,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彩池和滩流。

好了,游程将尽,让我们一齐高歌下山。还记得上山时我说的一句四川话吗?"上山脚杆软。"现在你可体会到下山的滋味了:"下山打闪闪"。就是这脚好象支不起力似的。可你一想到您又游览了一处世界自然遗产,你就会非常非常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