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 基于化学素养的化学方程式书写研究精选

时间:2023-05-16 13:55:07 作者:曹czj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基于化学素养的化学方程式书写研究篇一

;

摘   要:化学方程的书写是化学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化学素养的化学方程式书写研究过程包括问题的提出、自编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分析结果等,由此指出创设未知情境能够提升化学素养,以期通过此研究对教育同行设计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初中;复习课;化学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冯· 劳厄说过: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的东西。由此推出,当学生将具体的化学事实性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在学生头脑中“剩下的东西”就是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所形成的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即植根于学生头脑中的化学基本观念。这些观念是学生成长发展所需要的化学素养,我们将它称之为化学学科素养,即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头脑中留存的,是对化学科学的本质、特征、价值的基本概括性认识。

在初中化学方程式的复习课教学中,教师易出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中的50个化学方程式(上册28个、下册22个),不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和核心概念,学生囫囵吞枣,疲于应付;不注重实验现象和微观分析的功能性;强化训练,侧重题海战术等;只能看到显性的知识,不能看到知识背后的观念、思想与方法;教学深度达不到素养要求的层次,初中化学课程的设置使教师的教学视野囿于中考的准备而无暇关注学科整体的价值、思想方法体系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利于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设计了《生活情境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研究课并组织学生现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数据,剖析问题,以期由此梳理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困境的成因,并以此指导今后的教学。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本研究遵循问题解决的相关理论,针对某中学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性的探索和研究。

(二)研究對象

某中学的154名学生参与了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34份。

(三)测试材料

自编某县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其中含6个选择题,一个主观题。用“门口学习网”app在线扫描,即时获得数据。

(四)研究办法

问卷法和座谈法。

(五)研究过程

1.问题情境的创设

2.实施操作

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即首先回顾化学方程式的三层涵义,然后理解文字表达式的不足或符号表达式的重要性,笔者设计内容见表格。

从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够初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的化合价、化学式的正确书写是基本掌握的,但对于陌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综合运用存在较大问题。

陌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中考常考的内容。通过统计发现其考查的形式有两种:(1)根据已给的化学方程式判断书写的正误,这主要在选择题中考查;(2)根据题给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由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出:12.1%的学生认为不会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主要原因是不会写元素符号,18.2%的学生则认为是因为不清楚为什么反应导致的,33.3%的学生认为是不知道化合价导致的;42.4%的学生认为是因为不能由反应现象联想到反应物和生成物,所以导致不会撰写化学方程式的。这说明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进行真实的实验操作,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说实验方式,是不足以使学生形成宏观辨识的化学素养的。即任何化学结论都是以实验为支撑,实验是化学的精髓,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涉及教师层面,有36.4%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讲授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时没有使学生理解透彻所以学生不会写;27.3%的学生认为是因为演示实验做得少,实验现象不清楚,现象背后的化学反应不明朗导致的;27.3%的学生认为是因为不清楚教材的编排是按照宏观现象、微观分析、符号表征设计而导致思维联结不紧凑造成的;只有6.1%的学生认为是因为教师直接让学生背诵化合价口诀,而没有使学生真正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来龙去脉而导致的。

(二)化学方程式的识记方法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有30.3%的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12.1%的学生采用由一般到特例的识记方式;18.2%的学生是根据制备气体的类别识记的,如制氧气类有过氧化氢、电解水、氯酸钾、高锰酸钾等都可以制氧气;而39.4%的学生是根据化学反应的类型,即将教材中的第5单元和第2单元归为化合反应类,第6单元为分解反应类,第8单元为置换反应类,第11~12单元为复分解反应类的方式进行识记的。

(三)化学方程式的识记难点分析

对于化学方程式中的书写难点之化合价的统计:36.4%的学生可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判断;42.4%的学生根据其他化合物中同种元素的化合价判断;18.2%的学生选择依据化合价代数和判断,这说明学生对于化合价的简单成因还缺少基本认识。

对于化学方程式中的书写难点之给予信息题的统计,对陌生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的认知:12.1%的学生认为教材中没有的化学方程式直接弃写;33.3%的学生自认信息搜集加工能力不足;54.5%的学生认为如果信息足够多,可以尝试书写。这些数据说明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认知还是基本尚可的,但对化学素养的形成还是不够的。

通过这节研究课的学习,42.4%的学生对书写化学方程式已有信心,60.6%的学生认为好像找到了点眉目,但还是不太会写。对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教学需要循序渐进,如此化学素养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相关热词搜索:;

基于化学素养的化学方程式书写研究篇二

根据常州市教科院和_区教师发展中心工作计划,本学期初中化学教研工作的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深度推进课程改革、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工作重心,以教师和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教科研为手段,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加强对课程与教材的研究,加强对课堂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加强对考试命题与评价的研究,加强学科教学资源的建设。优化方法,创新方式,立足服务,正确指导,有效管理,力求在新形势下本区域初中化学学科教科研工作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

1、加强对课程建设的研究。深度学习《课程标准》和教材,重视对初中新课程标准研制进展的学习与研究,加强初高中衔接融合研究。进一步总结课改经验,重点在科学探究和课堂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初步形成具有_特色的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与方法,力争做到高水平、有创新、出成果。

2、加强对教学策略的研究。认真学习《常州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加强对主题式教学和课堂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加大技术改变课堂的探索和实践,加强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努力创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打造化学精彩课堂,引领师生成长;强化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与创新,倡导实验探究,优化实验教学设计,不断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3、加强对中考试题的研究。重视《考试说明》的学习与研究,认清形势、把握方向,及时总结,制定科学有效的备考策略和详细计划并有效实施。认真做好模考的分析研究工作,及时调整各校的复习方法和措施,做到宏观把握,微观协调,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4、加强对教研方式的研究。立足校本教研,加强对各校化学备课组的建设与指导,邀请专家对部分学校进行学科专项调研,加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着眼区域教研,加强校际合作,努力倡导主题研究式教研活动、学术沙龙活动、同题异构及异题同构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营造初中化学教学的学术研究氛围;加强与常州大市内各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适时组织并做好向先进地区、单位的学习交流活动,进一步拓宽广大初中化学老师参与交流和研究的路径和平台。致力网络教研,充分利用和开发网络资源,积极研究和开展网络教研,做到共享资源,分享经验与智慧;积极组织各校参与省教研室“教学新时空”在线学习和同步教研活动。

5、加强对课题建设的研究。做好新一轮省级课题的申报准备工作,抓好已立项课题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引导各校确定研究方向和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教学实际问题、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并在课程改革中从实施、评价和教学技术等方面开展多角度、多层面的专项性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能有针对性的细化和落实,改善研究方式,提高研究效果,提升教科研能力与水平。

6、加强对教师发展的研究。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努力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和条件。组建阶梯式的成长团队,吸引不同年龄段发展基础好的教师加入阶梯式成长团队,通过开展系列主体参与式活动,促进不同层次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指导学科基地和送培活动,充分发挥专家型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基地学校的垂范、辐射效应,强力扶持部分学校化学学科的品质提升和有效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拔节成长,实现团队建设与教师个人发展的有机统一。

三、主要活动

二月份:

1、期末试卷分析和教学情况交流活动。

2、结合现场教学调研进行校本教研活动。

3、常州市初中化学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前期准备工作。

三月份:

1、结合现场教学调研进行校本教研活动。

2、学科基地活动。

3、组织选手参加常州市初中化学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

4、组织参加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走进常州活动。

四月份:

1、结合现场教学调研进行校本教研活动。

2、各协作片初中化学复习研讨活动。

3、学生自愿参加化学活动周“金钥匙”竞赛活动。

4、学科基地活动。

5、专题复习研讨活动。

五月份:

1、组织各校进行考试情况分析及复习研讨活动。

2、结合现场教学调研进行校本教研活动。

3、学科基地活动。

4、中考理科实验操作考核。

5、专题复习研讨活动。

六月份:

1、迎接中考并组织有关教师参加阅卷工作。

2、进行本学期教研、科研工作的总结工作。

3、组织部分学校参加江苏省教研室重大项目(初中化学)阶段性研讨活动。

4、部署暑期教师培训活动。(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基于化学素养的化学方程式书写研究篇三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8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假期我读了一本有关课堂教学的书籍,书名是《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数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刚开始对核心素养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书的作者余文森老师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帮我理清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是教育方向,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老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教人。

书中的第二章提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的。”由此我想到了我所教的音乐学科,每首歌曲不光是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绪、速度等各种音乐要素,更重要的是理解歌曲想让我们理解的背景、价值观,更是通过歌曲对学生进行感性教育。比如:《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它让学生了解乌鸦反哺的故事,懂得感恩、孝敬父母的道理。让我感受到教人要比教书难。

除了阅读了教育书籍,在假期中,我还聆听了三场音乐讲座,也是让我受益匪浅。首先是朱晓老师的《评价促成长,学生稳步前进》,她提出课堂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师生在课堂上提高学习质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加强学生学习的动机。但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评价时要遵循学生年龄的.特点,注重评价的内外全面融合,适合主体发展。然后是缪海云老师带来的《“浸”入其中,方得“真味”》,这堂课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鲜的名词——沉浸式教学,简单来说是一种追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投入的教学方式,学生“沉浸”在教学环境中,达到积极、高效的学习体验,并能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教材,充分制定课堂的学习目标,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给学生审美上的沉浸。最后是高谊老师提出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从中我了解到教学的前提是教师预设,而生成基于预设,是预设的提高和创造过程,预设是根本,生成是灵魂,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学生成长。这就对我们老师要有较高的要求,要深入钻研音乐教材,才能具有生成的深度和勇气,还要确立“为学习而设计”“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预设观,当然,老师的综合素养也要过硬,基本功更是不能落下。

基于化学素养的化学方程式书写研究篇四

;

依据新课标,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核心素养是课程学习的内涵体现,学生形成相应的核心素养,既是学习成效的体现,同时又能作用于后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下面我就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怎样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谈谈我的一点浅显的看法。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首先要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步表征。“核心素养”的界定意味着学校课程与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开启了新时代的知识观与学习观。

教师在规划教学目标时应深刻认识每个学习主题对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功能和价值,整体设计教学目标避免生硬地照搬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例如,水的净化单元的教学目标可设计如下:1、辨识蒸馏水与天然水。2、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煮沸和蒸馏这六种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培养化学实验的基本素养。3、通过对一杯浑浊的天然水进行净化的实验探究,学生认识净化水的各种方法与净化程度,4、通过参与水的净化过程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对生活、生命、社会的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5、直观感受纯净水的来之不易,从而提高学生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意识。目标1、2侧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目标3侧重学生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4、5侧重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

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明确、一致性,支持学生学习目标,关注教学目标,系统性关注思维能力提升,关注生成性目标,并且实际上也蕴含了学习结果,检测方式与评价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依据核心素养内涵、课程目标及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设计教学目标。

传统的课堂教学遵循“从单个知识点的识记到理解到应用”的认知路径。这种碎片化、点状式的教学,割裂了知识的内在联系,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所谓的双基,却严重妨碍了核心素养的形成。而新课标重视大概念教学,大概念统领是新课标课程内容设计的重要理念。大概念教学是通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实现知识的整体性。单元整体教学突出知识建构过程,对教学单元进行整体性设计。而单元整体教学以整体的视角,充分考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完整知识载体的基础上形成核心观念。而教师要完成单元教学设计,就要从课时视角向单元视角转变,立足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重新组合教学内容,还要思考学生的认知逻辑障碍,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等。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基于核心素养来理解课程内容体系。核心素养内容化是课程内容的突出特点,每个学习主题的内容结构同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高度契合,全面反映落实化学课程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和课程目标。

在教学关系上,强调从教走向学,倡导学习方式变革,一直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但是,整体而言教的本位意识和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推进教育学关系的根本性调整,从根本上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是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建立新课堂的首要任务。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学,教的价值也就荡然无存;没有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无异于缘木求鱼。核心素养不是外在于学生的知识符号,而是长在学生身上的品格能力,只能由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慢慢形成。在课堂教学中,学的能动性、独立性、自主性越来越强的时候,就越来越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形成。当然,教学乃有教之学,教的重要性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要融入、转化到学的过程之中,成为学生学的助力、支撑、导向。

在课堂教学中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是创立新型教学、实现核心素养的最实际的切入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应占据课堂的主要时空。学生学习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既可以是个体独立的,也可以是小组协作的,还可以是全班交流互动的。而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也可以根据需要提供各种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只有全力推进教与学的根本性调整,切实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才是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和长久之计。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听讲、理解、记忆、背诵、作业、考试”为主要活动的“双基”本位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之中,收获的仅仅是所谓“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解题技能。这种教学是一种“浅加工”的认识型的学习,它无助于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只有基于实践、通过实践的认识,才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学科实践的育人方式中,学科知识往往是以情境、问题、任务、项目的方式进行“登山式”的呈现和推进,这样就倒逼着学生必须去经历、去参与、去探究、去完成、去创作,而不是简单的听、记、背、练。

学科实践强调“学科性”,要求用独特的学科方式学习学科,以化学的方式学习化学。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价值,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育人功能,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教学中还要适当增加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这对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充分认识科学探究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价值,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有效组织和实施探究教学。还可以结合教学实际,自主研发跨学科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比如,教学溶液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设置溶液调配小实验,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教师先对溶液的相关知识做出讲解,然后设置配制溶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动手操作。这样一来,通过实际动手,学生就能对溶液的相关知识形成更加深人的理解。

总之,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科实践在学科学习中的核心地位,让学科实践成为学科教学的新常态。

相关热词搜索:;

基于化学素养的化学方程式书写研究篇五

;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进行学习,而且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这样才有助于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在初中阶段,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会开始接触化学这门学科,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这门学科,所以培养初中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会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化学学科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对于化学素养来说,是九年级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一种能力,一旦学生能够掌握这种能力,就能够有效避免外界的干扰,从而最大限度的运用它,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化学素养主要由三个方面所构成,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化学知识素养、化学思想素养和化学实验素养,因此,这也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去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能够提高九年级学生的整体化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从而能够让化学学科素养在终生都能够发挥出作用[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都已经无法在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为了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需要对教育事业进行改革创新。教育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观点,对于化学学科来说,在不断的阶段,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初中、高中、高校的化学学科素养都是不同的,所以学科素养在每个阶段所发挥出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在初中化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学校缺乏对化学学科的重视程度,有关化学学科的教学设施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第二,一些初中学校化学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背诵,忽视了化学实验的作用,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够将化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第三,部分化学教师思想过于陈旧,不善于运用新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导致课堂教学变的枯燥乏味,学生也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2]。

1.结合实际生活,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对于初中化学知识来说,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生活中随处可见化学知识,所以,在初中化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拉近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例如,教师在教学“自然界中的水”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的内容,在正式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学校周围的水域进行调查,探究水资源被污染的程度,然后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水资源污染的严重性。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水资源的保护进行时刻的关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出相关的化学实验,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在实践中增强学生对化学的重视程度。

2.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对于初中生来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如果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就会自主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生也会更加深刻的理解化学学科知识,并且能够加深对化学知识点的记忆。例如,教师在教学金属元素的知识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设备,以视频或者图片的方式将教学内容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全面的了解多种金属元素的性质。这样一来,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也会变的更加丰富多彩,能够为乏味的化学知识学习增添趣味性,从而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3]。

3.注重化学实验教学,锻炼学生探究的能力。

对于化学学科来说,是一门理论结合实验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引导、激励学生勇于参加实验活动,并在实验活动中积极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和体会科学探究的手段和方法,这样一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有关燃烧的知识时,通常情况下,教师并不会直接为学生解决教材中的知识,而是会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主要负责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保证实验能够顺利的完成。比如,一组学生会将白磷直接放入水中进行观察,另一组学生则会在将白磷放到金属铜片上进行观察,思考白磷能够燃烧的必备条件,并将两组实验进行对比,能够让学生明白白磷的燃烧不仅需要达到着火点,还要具备氧气。另外,化学实验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能够做到完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化学实验,这样能够使化学实验的内容更加的丰富。

对于社会责任来说,是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培養学生的社会责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教师在教学“铁及化合物应用”时,首先,教师会为学生讲解铁元素的重要性,并针对重要作用开展化学实验。为了证明铁元素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可以开展相应的化学实验,学生可以使用氧化剂对需要进行检测的溶液中的成分进行分析,如果溶液变成红色,则证明液体中含有铁元素,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也能够感受到自身的社会责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吕小鸿(1973.10-),男,籍贯:江西广丰,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实验中学,职称: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①教学情景的创设②高效课堂的打造③命题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基于化学素养的化学方程式书写研究篇六

在新一轮课改中提出的核心素养概念,对初中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教学必须注重能力和品格的培养,讲究利用有限的时间将教学效果最大化。文章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常见教法为例展开论述。

核心素养是应对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和品格,能够持续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适应其一生所生存的社会,这种能力和品格就应当是抽象的、可指导解决众多问题、处理很多事情的思想、方法,教师都知道,这些非具体的内容是需要化为具体并假以时日才能为学生所内化的。初中地理的核心素养包括地图的判读能力、区域的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谐人地关系的观念、发现地理问题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容不比其他学科少,但时间不多,每周只有两节课,这更需要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因此,教师掌握各种规律作延伸,采用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等,就成为课堂上的必然。常规的教学环节则常常蕴含着很多可供挖掘的培养机会,所以探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并深入研究其在实际运用中的技巧与效果,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所有学科教师的共识。初中地理虽然课时少,但内容不多也简单,若能推动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是很有用的,因此我十分注重这一学习方法。根据初中生学习地理的特点,我采用榜样法、活动法、分散法等进行示范和推动。例如,我将自己在网上看到的各种学习方法,把文字有趣有用的,按照原文读给大家听;或把既视感强的内容做成视频放给学生看;再把效果不错的、自己也有心得的,整合后介绍给大家。比如“复习黄河,你想象自己从源头巴颜喀拉山脉,乘一条小船出发,两岸长满了绿油油的青稞、豌豆,山坡上有奔跑的藏山羊,有低头吃草的牦牛,为啥呢?因为人家海拔高啊,很快顺流而下来到了一片‘桃花源’,那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会我掉下一个瀑布,一会掉下一个瀑布……”这是原文介绍的。又如整理了一下某位老师的经验:如果要梳理各地的相关地理知识,可以对照地图,首先按照气候条件进行划分,区分常规的和特殊的进行排列,这样学生的读图能力增强了,又比单纯地看文字记忆印象更深。当然,这样的介绍并非最终目的,主要还是想鼓励学生们,以模仿继而创新的方法,从多个渠道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能让自己学得轻松的方法。所以我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多以活动的形式,给学生提供能吸引他们高质量完成的兴趣点,且每次安排的量都不会大,一定限于他们能接受的范围内。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时,我设计了三个活动,其中一个是“了解中国地势的特点,认识它对气候、河流和交通的影响”。接着,我让学生课后在地图上找到自己家乡在中国地势图上的位置,并说说这一地势对家乡气候、河流和交通的影响,这既能帮助学生读图和认知区域,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过程。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一方面有鼓励学生向每天相处时间最长的同学寻求及时的帮助,解决问题,符合学习及时性特点;另一方面也寄托着教师能以小团体的形式,带动好学上进、主动多思的班级学习风气的希望。但要让这种方法运行起来并不容易,教师要做好花费一定时间的心理准备,这对于每周只有两节的地理课是比较奢侈的,但考虑到一般在新生入学不久,摸清学生情况后就可以开始了,初期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四人一组交流时,虽然说了交流的内容,就是将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可很多学生就一句话“没问题。”我说:“如果没问题我就问了。”问题一出口,我就感觉到自己对学生的逼迫,当他们急忙回答“不不不不”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必须改变方式,给他们更具体的指导,于是我告诉他们:“如果先做‘同步练习’,或者‘课课通’,把其中不会做的提出来,就是最好的问题;还有在看教材的过程中,放慢一点速度,不要一晃而过,那么其中就可能会有一些不懂意思的词句,这也是问题。”在这个提示下,学生们的提问思路日益清晰,随着对这两种提问熟练程度的增加,问题的来源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所提的问题也因发自学生内心而有质量。然后我再结合练习上、作业上的题目,与学生们分析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需要我们掌握的,让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善于发现有用的问题并知道怎么解决。在合作学习中,我不仅让学生探究教学内容,也会抽时间让他们讨论学习方法及其运用。我从来不会用记录的方式,约束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中来,因为这就是另一种逼迫,所以我一般会在学生学会交流什么、什么时候交流后,建议他们建立一本优秀收藏本,里面记录自己平时遇到的优秀解题思路、别人好的学习方法、经自己整合后的适合自己的学法等,上课时,若遇到学生没有答题思路、需要新的启发,忘了学过的内容,需要复习弥补等的时候,我就会适度地“开启优秀”,让学生们想想他们的收藏中有没有值得借鉴的东西。

深度思考是学习达到了一定境界之后方有的活动,学生必须十分熟悉地理知识,形成一定能力后才可能有独立的深刻思考,而不仅只是借助别人的想法。目前初中生学习地理,多只重视对教材上现有结论的记忆、理解和运用,通常不会脱离课本进行实地的观察或对媒介上看到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分析,对生活中的地理关心的不多,关联的少。对此我非常注意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思路梳理,在他们解答问题后,通常会问问“你是怎么想到的?”或者“能不能给我们说说你回答这个问题的思路?”当他们养成了注意思维过程的时候,培养核心素养的“基肥”也就培育好了。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讲的是从往常工业中剥离出来的“高技术产业”,独立成节说明它的地位日益重要,但与工农业还是有紧密联系的。在教学第二个内容“高技术产业的分布”时,我提出了三个问题,其中两个问题分别是“分布在哪些地区”和“原因是什么”,学生能够从教材上找到答案。为了引导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网络,将分布原因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思考,我继续追问:“你能发现它跟工业的分布有什么关系吗?”这个问题很容易,原因的第一点就是“工业基础强”,但后面的问题才是关键:为什么要跟工业有关联,那跟农业有关联吗?为什么?其实正儿八经的回答并不是重点,主要是希望引导学生发现地理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而在脑子里构建一张知识网,而不是学过之后,只懂得零星的地理知识,这是学生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的良好底子。

在入行不久教学时,我经常会考虑到多占用地理学习的时间,会不会影响到其他中考科目的学习,因为平时确实偶有听到有类似的议论,但随着教龄的增加,我发现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各学科之间的学习是相通的,不仅学法可以通用,就是知识也是相互帮衬的,因为我也听到学生说,某某老师上课会说,我现在要先帮你们补地理、补历史,因为这些都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自己学科的教学内容,因此现在我的教学完全处于放开状态,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题,鼓励他们自主学习,注重合作探究,引导他们思考寻找规律,这些全都不怕占用课外时间。我相信,只要教学不采用“题海战术”,只要它是思维性的,各科就只会相辅相成,而且这种辅助还会出现在学生步入社会后,甚至延伸至他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想这应该就是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基于化学素养的化学方程式书写研究篇七

新的一轮以课程和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初中化学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阶段教育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我们必须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推进教学改革。今年暑假与开学前期,我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澄迈县20xx年化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学习后,我觉得新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化,明确化,方法化,也更符号学生的实际。

从价值取向上看,改版后的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些许的变化。

(一)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部分精英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提高科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二)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加强评价改革指导。新课标从过去单一的期中考,期末考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转变为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学习后,我们今后教学应该怎么做?

(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一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是这个道理。化学教学不应该过多求同,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感受体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中的一条,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课程标准的始终。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内容意义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学会观察、试验、分类、比较等基本方法。

(三)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科学素养上

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化学课程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化学教学评价正经历从知识取向、能力取向、实际应用取向向科学素养的多元取向的转变。

总之, 我认为首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也体现出了教学内容、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智力开发和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力争与时代进步。

基于化学素养的化学方程式书写研究篇八

;

[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结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通过问题引领、启发探究、示范创新等途径优化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学科思维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化学学科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学科素养,化学实验,探究,创新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媒体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如何搭建适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平台,改变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学的重点。现结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谈谈本人对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问题引领,发挥主体性,培养学科思维意识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而化学实验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它是化学科学认识之源,是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养成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

例如,“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探究(片段):

问题1:(教师展示汽水冒泡的图片)这是我们平时常见的情景,你知道这些是什么气泡吗?它们为什么会冒出来?(学生回答是二氧化碳,因为打开瓶盖后瓶内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变小,气体逸出)

问题2:二氧化碳是否只溶于水呢?它有没有和水发生反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实验探究:①制取二氧化碳,并通入水中;②制取二氧化碳,并通人紫色石蕊试剂中)

问题3:实验能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吗?你还有什么疑惑?(学生回答不能,有可能是二氧化碳直接和紫色石蕊试剂发生反应)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后回答:二氧化碳并不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而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生成物使之变红。

通过这样的层层递进式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获得知识的过程,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初步体会到对比实验的思想方法及作用,这对学生后续化学学习意义重大。

二、启发探究,激活思维,培养分析探究能力

例如,学习了o2的性质与制取后,接下来将学习co2的实验室制法。于是,教师指导学生从选择仪器人手设计co2的制取装置,在这过程中教师充分放手,必要时给予启发引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问题1: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2可用哪些仪器做反应容器?(学生回答:试管、锥形瓶、广口瓶等)

学生观察讨论后一致认为:只要改单孔塞为双孔塞,插入一个漏斗即可。

学生认真思考后回答:把长颈漏斗末端浸没在液面下,如图3;也可以换成分液漏斗,既能防止co2逸出,又能控制反应的速率,如图4。

学生互相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图5装置;教师接着组织学生选择收集装置,再确定操作过程,设计实验方案,经过师生讨论后再进行分组实验。

通过上述启发、讨论、分析、探究过程,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思维活跃,“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弄清儀器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从整体上掌握这一类装置的特点(优缺点)及使用原理,提升了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示范创新,唤醒创新意识,提高实验创新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创新人才的培养要贯穿于各级各类的教育。”在化学教学中,若教师能时常给予学生一些创造性改进的实验创新示范,不仅能优化教学效果,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唤醒和创新思维的锻炼也是大有裨益的。

问题2:为什么溶液没有变浑浊?究竟有没有发生反应呢?

学生提出猜想:(1)没有发生反应;(2)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易溶于水的na2co3

实验探究1:①取少量反应后的未知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剂;②取少量na2co3溶于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剂。

问题3:根据实验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回答:无法通过酚酞证明反应的发生,因为na2co3溶液也显碱性。可往反应后的溶液中加盐酸试试看。

实验探究2:取少量反应后的未知溶液,滴入足量稀盐酸。

学生讨论,提出方案:这是一个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可参照“空气中o2体积分数测定”的实验原理改进装置,设计对比实验,比较反应前后容器中气压的大小。

实验探究3:改进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展示一个集满co2的软塑料瓶,打开瓶塞,迅速倒诶一定量的naoh溶液后立即盖紧瓶塞。

创新是化学实验教学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上述的实验探究,鼓励学生集思广益,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中实现对知识的认知,与教师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相比,学生的印象和认识要深刻得多,他们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体验和认知,提高了实验创新能力。

总之,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研究,从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着眼优化实验教学设计,搭建适合学生实验探究的平台用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和教育科研价值。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