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求职简历

时间:2023-07-30 07:57:26 作者:曹czj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屈原求职简历篇一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缘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可任兮。

纷緼宜修,姱而不醜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为终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经为象兮。

屈原求职简历篇二

二、教学重点、难点:

2、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

导入  :

背景简介:

简介屈原的生平和影响:

本文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和刚正不阿的正直品德。

关于史传“变体”: 

词句疏通

一、实词

(一)通假字:

(二)一字多义:

3、此五霸之伐也(    )。 3、今背本而趋末( )

7、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2、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 2、其志洁,其行廉( )

3、约从离衡( )   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

4、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   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6、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

5、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

(三)、古今异义

二、虚词

1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9、家祭无忘告乃翁(       )

三、翻译

1、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3、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4、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5、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屈原求职简历篇三

读了林汉达写的《屈原投江》,我深有感想。楚怀王听内奸的话,把自己的命都丢了,楚顷襄王做了王之后,不但把屈原的官职抹掉,还重用了内奸,公元前278年,秦国把楚国的国都打下,屈原知道楚国没救了,就投江了。

我觉得屈原这样做是错的,他犯了两个错误,第一,直接指出楚王的错误,楚王听了肯定不高兴,也不会听取他的意见,相比《不受蒙蔽》中的琴师,跟屈原表达方式完全不同,他用弹琴的道理指出了齐王不管国事的问题,劝服了齐王,把国事治理得井井有条。换一种表达的方法,有时会更有用的。第二,他跳江是错误的选择,这时候,他应该到列国去,请求列国的国王重用他,侧面救国,而不在那儿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说楚王,因为这时候楚王什么都听不进去,到时什么都晚了。

我认为楚王也不对,他跟齐桓公一样,齐桓公固执已见,讳疾忌医,楚王也一样,不听取忠臣的劝告,只听内奸的话,从这故事中,我明白一个道理: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要防微杜渐。

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就是为什么这时候,楚国没有其他的忠臣帮助屈原,难道当时就只有屈原最爱国吗?在我反复阅读这后,才发现大臣们都变成内奸小人了,楚国的民心也变了,特别是在楚国被秦国打败了以后,逃的逃,躲的躲,这时的楚国已经是个废国,屈原知道楚国没有救了,就投江自杀了。

林汉达爷爷的故事就是那么生动有趣,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历史,还让我们学到了怎么组织语言。

屈原求职简历篇四

2、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屈原《离骚》

6、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屈原《橘颂》

7、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

8、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屈原《楚辞·渔父》

9、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屈原《楚辞》

10、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楚辞》

屈原求职简历篇五

屈原神情黯然,骨瘦如柴,走在洞庭湖的一条支流岸边,不知在想些什么,这条江叫汩罗江。

那是屈原人生最暗淡的时刻。

他永远热爱着楚国,永远热泪盈眶,可是楚怀王和楚顷襄王两代君主都听信谗言,被蒙蔽了双眼。屈原,一个那样爱国的诗人、政治家终被流放。楚国灭亡的消息传来时,他就在汨罗江抱石自沉了,满怀苦闷,满怀绝望。

屈原虽然死了,但是诗歌却活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运了一口“悬日月"的真气,大笔纵横“唰唰”几下就给后世的文人开辟了几条出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目成。”

“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

这条叫相思大道,一条全年二十四小时堵车的路,每个人都走过。

“离骚,是离别的忧伤,在中国文化里,没有被命运蹂躏过,没有把屈原头像设为屏保的文人,不足以聊诗歌”。

屈原求职简历篇六

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

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

君回翔兮以下,踰空桑兮从女;

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

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

吾与君兮齐速,导帝之兮九坑;

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

一阴兮一阳,众莫知兮余所为;

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

老冉冉兮既极,不寖近兮愈疏;

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

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

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何为?

屈原求职简历篇七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

政治理想诗人形象

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

(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任——疏——黜——迁——投

活动的时间为序,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任——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黜——迁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投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身后影响

四、布置作业:熟读翻译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3、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明确:作者从解题、成因、内容、风格四方面介绍了《离骚》。“其文约……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段话,是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的,说明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洁志行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二、重点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几件大事:第一,受骗绝齐,第二兵败丹淅,第三复释张仪,第四诸侯击楚,第五赴秦身死,第六为秦所灭。屈原个人的遭遇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三、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明确:体会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体会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愤慨惋惜之情。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鱼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四、熟读课文,体味:司马迁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着屈原那样正道直行的品格,有着屈原那样深厚而又执著的感情。他景仰屈原,同情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哀怨之情。

五、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六、《信陵君窃符救赵》本篇重在引导学生自学,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本篇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略)

七、学生自读《语文读本》中:《孔子世家》、《伯夷列传》、《毛遂自荐》、《鲁仲义不帝连秦》《贾生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货殖传序》。

屈原求职简历篇八

1. 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

2.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3. 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

4. 归来兮!不可以久些。

5. 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

6. 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

7.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8.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9.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

10.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屈原求职简历篇九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九歌·东君》)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九歌·山鬼》)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九歌·山鬼》)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九歌·礼魂》)

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九章·抽思》)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九章·抽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九章·抽思》)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九章·怀沙》)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九章·涉江》)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九章·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九章·涉江》)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九章·涉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

薄暮雷电,归何忧?(《天问》)

魂兮归来!(《招魂》)

目极千里兮,伤心悲。(《招魂》)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 》)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 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招魂》)

屈原求职简历篇十

屈原,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官至左徒,约于公元前340年,出生在一个王公贵族之家。他的父亲在楚国不仅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大臣,对子女从小要求严格,注重教育。由于他的哥哥身有残疾,不能入朝做官,父亲便寄厚望于他这个小儿子的身上,三岁时教他识字,五岁时向他灌输做人的道理。屈原本人自幼不但天资聪颖且很有志气,下决心不辜负父亲的厚望。他学习刻苦,锲而不舍,刚刚八岁的时候,就成为学宫中的高材生了,有时连老师也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望。

屈原从小喜欢读文学,尤喜读民歌、民谣。可是在他那个年代,民歌民谣被作为野书看待,在学宫里是决不允许读的。屈原只好每天下学后回家读。

屈原一抬头,见是老师,急忙拿起书就走了。老师有点不高兴,心想:屈原平时是很有礼貌的,怎么今日连个招呼不打就走了?他又一想,也许是一见天晚了,急忙回家,忘记了打招呼;况且,屈原又是自己的得意门生,天资聪明,学习用功,别人要学一天的内容,他两个时辰就学会了,所以今日之事也就没有在意。

屈原辩解说:“课本上的我已经全背熟了。”

老师不让把这些书带到学宫,他就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在家中读,在放学的路上读。不料,后来又被老师发现了,便找到屈原家中,在他的父亲面前告了一状。父亲大怒,不仅将屈原大加训斥,还强行收走了屈原的所有课外书。

自从书被收走后,屈原心急火燎,一连几天闷闷不乐,饭也吃得越来越少。对此屈原的姐姐女媭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女媭对读书、写字也十分喜欢,只是因为她是个女子,念到十一二岁,就被父亲逼着辍学了。她十分同情弟弟的处境,她也在想:老师和父亲所认为的坏书,究竟坏在哪里?难道只有那些读了能做官的书才是好书吗?但天下做官的人毕竟不多,难道大多数人因为做不了官就不能念书了吗?况且弟弟对那些仕途之经已读得滚瓜烂熟,他另外多学一点有什么不好呢?基于这种想法,屈原的姐姐趁父亲不注意的时候,又把被父亲收走的那些书悄悄弄到手,还给了弟弟。

屈原一见,高兴得流着眼泪说:“你真是我的好姐姐!”

不过,姐姐又给弟弟规定:看课外书可以,不能影响学宫的功课,并且不能再让老师和父亲发现。屈原痛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屈原又高兴地上学去了。在课堂上,他学得十分认真,老师提出的所有问题,他没有不会回答的。几天后,老师又跑到屈原家中,特地在屈原父亲的面前将他大加赞扬了一番。父亲听了,心中自然高兴,对屈原就放松了看管。不过,姐姐却发现,屈原近来每天放学,都比过去晚回来两个时辰,是在学宫学习呢,还是下学后玩去了?姐姐开始留神。

这一天,在快放学的时候,姐姐去了学宫,刚刚赶到,正巧放学,只见屈原第一个跑了出来。姐姐见屈原没有看到她,就跟在后边,看看屈原到底放学后去干什么。她跟着跟着,发现屈原拐弯向后山走去。姐姐更加怀疑了,紧追不舍。

当来到山脚下,姐姐见屈原一拐弯就没影了,于是四下寻找,可仍不见弟弟的影子,便高声喊道:“弟弟……”然而回答她的,是山间回响。

正在她十分着急的时候,发现在一棵树的后面,有一个小山洞,洞口刚好能进去一个人。姐姐找弟弟心切,忘了害怕,就一步一步走进山洞里。开始,里面黑糊糊的,什么也看不见。又走了一段,便看到了亮光;再往前走,她惊异地发现,里边是个露天山洞,屈原正坐在一块石头上,借着从洞顶射进来的阳光,聚精会神地读书。

姐姐笑着说:“来看看你在干什么。”

姐姐点点头说:“这里是不错,不过,老师课堂上讲的你都学会了吗?”

屈原说:“姐姐的话我从不敢忘记。不信,随便让你考问。”说着,便把课本递给了姐姐。

据说,屈原就是从这天开始,每天放学后都要在山洞里学习两个时辰。节假日,姐姐为了让屈原多一点时间学习,把饭给他送到洞中吃。

一晃三年过去了,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屈原没有一天不来洞中学习的。就是在这小小的山洞里,屈原不仅熟读了《诗经》中的《风》、《雅》、《颂》等三百篇,还从民歌、民谣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学会了写诗作词,后来终于成了一位划时代的大诗人。

据说,在他刚满十岁的时候,就能吟赋作诗了,而且寓意深刻,气势磅礴,显露出惊人的才华。十五岁那年,屈原就被楚怀王召到朝中做了官。

屈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一到朝中,便竭尽全力,为楚怀王出谋划策,修明法度,选任贤能,联齐制秦,富国强兵;特别是在外交方面,他充分运用自己的丰富知识和惊人的口才,既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又得到各诸侯国对楚国的尊重。楚怀王为有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外交家而感到十分自豪。但是后来,由于他的卓越才华受到上官大夫靳尚的妒忌,逐渐被不明真相的楚怀王疏远了,以至被贬降为三闾大夫,流放汉北。楚顷襄王时,他再度被流放江南。在此期间,他因忧伤国事,发愤写下了我国文学史上的杰作《离骚》。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人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县北),端午(即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终因国破家亡,怀着满腔的哀怨和愤怒,自投汨罗江殉国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