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的感悟和看法

时间:2023-08-08 15:15:19 作者:江sx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感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感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政府工作报告的感悟和看法篇一

“孔乙己”,许多人都不陌生,因为大家在中学语文教材上学过。1918年,近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创作白话小说《孔乙己》,发表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第六卷上,后编入《呐喊》。

小说描写了清末的知识份子“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麻木,生活上懒惰穷困,在嘲笑戏谑中混度日子,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该文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2023年2月,一句“失意书生”的独白登上热搜: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该内容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孔乙己被当代网友重新解构,并如同“林黛玉文学”一样,“孔乙己文学”成为近段时间网络热梗,席卷了各大网络平台,让多数大学毕业生都以此来进行自嘲——念了大学,却找不到心仪工作的困顿和苦闷。

孔乙己是如何流行起来的?舆情传播分析:

“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这个网络梗最早可以追溯到1月底,最早在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上传播。2月25日,“孔乙己文学”登上社交媒体热搜,阅读量超过1亿。3月16日,“央视网”发表评论文章《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共青团中央”发表评论文章《脱不掉的长衫?我为什么不喜欢“孔乙己文学”》,引发大众激烈讨论,直接将舆情热度推到新的高峰,仅这一天产生的相关信息量就达到9万。

2023年1月27日0时-3月17日14时,“孔乙己文学”相关网络信息量约28万。从整体上看,全网对于“孔乙己文学”以中性表达为主,占比57%。但分时间段看,3月16日开始,“恶”的情绪高涨。

政府工作报告的感悟和看法篇二

一、服从管理,虚心学习

做为一名收银领班,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在领导合理安排下,努力完成所交代的业务,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不管是前台收银还是餐饮收银都代表着_的形象,言行举止一定要符合_的标准,收银员职责要求和工作纪律铭记在心,虚心接受领导对自己的批评和员工的建议,坚持向领导和同事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二、注重细节,服务第一

我们的工作是直接面对客人,收银是整个工作中最后一个环节,作为收银员我们应牢记,要百分百的用心服务,要想客人之所想急客人之所急,我牢记着一句话:服务工作无小事,一切应从细节入手。正是这样,多为客人考虑一点,自己的服务质量将提高一点,一点点的积累,一点点的进步,不仅证实了自己的能力,也为收银工作中增添光彩,努力努力,顾客是上帝。当然,面对客人时难免出现差错,但要学会客服困难,遇到问题及时上报领导,在原则的基础上灵活处理。

三、尊重自己的工作,尊重每一个人

作为一名收银领班我跟收银员讲要作一名好的收银员必须具备一颗积极、热情、主动、周到耐心的心态去服务每一位顾客,在工作中偶尔会遇到很多不愉快的事,但是我们都必须克服,不能在工作中带有负面的情绪,因为这样不仅使自己的心情不好同时也会在对客服务中影响到客人,我们每天多会遇到不同的客人,不同的客人有不同的脾气,应针对不同的客人我们提供不同的服务,面对客人时脸上始终要保持微笑,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要让客人体会到亲切感,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客人,得到客人的认可,这样才是成功的服务。

四、明确目标,正确把握

面对收银工作我跟她们讲要用学习的眼光去看待工作,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熟练的掌握收银操作流程和收银工具。要学的东西有很多,从工作的开始就给自己定一个方向,要做到什么程度是要给自己一个完美的交待,明确自己的目标,让自己更清楚自己正在做什么和下一步需要怎么做。

五、再接再厉,永创佳绩

没有好的个人,只有好的团队,每一年都会有每一年的收获,20_已经到来了,我坚信在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团结一心将会迎来龙腾虎跃的一年。以上是我个人的总结,希望领导多提宝贵意见。

政府工作报告的感悟和看法篇三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上述出自鲁迅经典小说《孔乙己》的片段,相信读过书的人都不会陌生。少年时,每每读到这些文字,都会忍俊不禁。年长后,再读这些文字,却不免引起共情,多少有些“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的感慨。

说起孔乙己,近段时间,一则“孔乙己文学”的词条冲上了微博热搜。诸如“如果我没上过大学,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丝”之类的“孔乙己文学”引发热议。一些大学生在评论区留言称,在思想上无法接受从事学历门槛低的工作,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读书学习没有意义。大学学历成了一些人身上无形的枷锁。应该说,大学生的这些想法,一直都潜伏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只是因时因地之不同,没有形成今天火爆网络的局面。“孔乙己文学”透露的实际上是某种心态,相比很多人择业的“高不能低不就”,学历则如同孔乙己身上脱不下的长衫,既束缚了自身的发展,也成为了一道社会课题,亟待解决。

之所以这样说,不妨来看看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据公开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仅为280万人,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人,达到1076万人,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高自然是好事,可以让更多人接受良好的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大有裨益。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那就是高校毕业生每年俱增,就业岗位却严重不足。从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重课本轻实践、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高分低能等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在此背景之下,出现“如果我没有读过书,我可以找别的活,但我偏偏又读过书”之类的“孔乙己文学”也就不难理解。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长期以来根深蒂固。时至今日,不论是富家子弟,还是寒门学子,读名牌大学,考研、读博等已成为学习的“潜规则”。如果没有高学历这个“敲门砖”,似乎意味着找不到好的工作。现实中,政府机关也好,国企、事业单位也罢,越来越多的招聘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甚至还不乏“985”“211”等夺人字眼。于是乎,大家一拥而上追求高学历,却忽视了课本之外个人能力的提升,“大街上扔一块石子能砸到三个博士七个硕士”的一幕已逐渐从荧屏走向生活。

著名作家余华在评价鲁迅的《孔乙己》时,称其为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只此一句,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尴尬处境展现得淋漓尽致。不论哪个年代,读书肯定是好的。孔乙己读过不少书,却靠替人抄书为生,一生穷困潦倒。“孔乙己文学”的背后,其实站着很多人的影子。对于不少高校毕业生来说,宁愿选择月薪两三千元的行政文员,也不愿选择月薪六七千元的工厂普工。孔乙己的长衫成了他身份的象征。作为现代人,如何将学历这件“长衫”脱下,除了教育机制的改革与配套机制的完善,也与每个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密不可分。

但愿“孔乙己文学”仅仅停留于文学层面,更多的人能从孔乙己的影子中走出,以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也重新认识这个世界。职业不分贵贱,劳动值得尊重。愿越来越多的人勇敢地脱下“长衫”,以青春的姿态步入时代的舞台,绽放出亮丽的光彩。

政府工作报告的感悟和看法篇四

如题,在批判有高学历的年轻人不愿“自降身段”来从事一些低端行业。

我也来说几句吧,《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在酒馆里喝酒的孔乙己,因为自卑和不被理解而被人嘲笑和羞辱,最后他因为一场打斗而离开了这个酒馆。这个故事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尊严。

故事中的孔乙己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出身贫寒,没有文化,甚至无法读写。他的外表和行为不符合一般的社会规范,因此被人歧视和嘲笑。然而,这个故事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在于孔乙己的内心世界。他虽然没有文化,但他有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他喜欢打太极,喜欢听曲子,也会哭泣和感动。他并不像外面看上去那么粗俗和愚蠢。他的内心世界比表面更加丰富和复杂,这也是他的尊严所在。

故事中的社会环境也揭示了一个社会的不公。孔乙己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没有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反而被嘲笑和排斥。这种社会的不公对于底层人物来说是毁灭性的,他们往往没有机会去改变自己的处境,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这种不公。这也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弊端。

孔乙己的长衫是小人物仅存的尊严,长衫退下终成“牛马”,我还是喜欢身边都是有精神,有血肉的人,而非“四处牛马”!

政府工作报告的感悟和看法篇五

编者按:作者作为一名老师也是一名父亲深深感到教育的无奈,下面我们来看看他对教育的感悟吧!

元旦放假了,女儿却要参加学校补课,我们也只能宅在家里,否则心里会有愧疚感,幸好女儿内心不太排斥。虽然从小到大,我们就没有强求她去参加各类培训班,可内心却总也不踏实,处于中国这样一种教育大氛围下,更多的是一种无奈、无力。当你无力改变时,只能“随大流”了。

另一种现象,就是力图逃避,选择出国读书。在看《移民的理由》时曾记下这样一段话,我宁愿把他送到英国去。我也不指望他能上牛津、剑桥,我就是希望他能回到我小时候那样:上下学能自己走,走几条马路就到学校,遇到陌生人也不害怕,不用家长去接,路上没有那么多汽车,汽车知道避让行人,不用给老师送礼和拍马屁,就这么简单。

作为一位教育中人,作为一位父亲,我时常感到焦虑,也理解了许多家长为什么竭尽全力买学区房、为什么幼升小及小升初四处择校、为什么周末满大街陪孩子上课?因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然后看看别人,他有我没有,就焦虑了。

看多了一些专家、官员批评家长的“盲从跟风的行为”,这往往是局外人的姿态,因为他们发表言论时,其子女可能已经过了这段岁月、可能学在国外、可能“资源”丰富无忧愁。可作为家长正应了一句吆喝: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我们希望这种现象能够尽快消失,正如波兰教育哲学家苏科多斯基所说:目前的现实不是唯一的现象,因而不能构成教育的唯一要求。着眼未来的教育精神超越了目前的范围,应从共创明天的现象为目标。

我期待!

作者|石爱平

政府工作报告的感悟和看法篇六

要脱掉年轻人思想的“长衫”,也要脱掉当代制度的“长衫”,适应时代的发展。

先说结论:寒门再难出贵子,教育带来的投资回报率在明显下降,当下大量的年轻人毕业即失业,无论是不断地被动去卷自己的学历,或是不愿意接受一些看起来不是这个学历该干的事情,都被困在学历的困局里难以走出来,但读书仍然是小镇青年寻找人生出路实现跃迁的一条最重要的渠道,但不是唯一途径。

2023年2月,“失意书生”的一句独白登上热搜:“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引发年轻网友共情,大量创作孔乙己文学,喊出了当下年轻人读了书也无法寻找到合适工作的失意与困顿。而这之前,年轻网友们已借助“发疯文学”来表达工作与生活中的不满。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相信很多90后的同学都在中学课本上学过这篇文章。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3月16日,央视网的一篇《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再次让“孔乙己文学”引爆网络。

学历的价值,只有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的情况下才能得以体现。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枷锁。

一时的困难不等于一生的失败。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孔乙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

3月17日,中国共青团的《脱不掉的长衫?我为什么不喜欢“孔乙己文学”》更是让整个评论区彻底炸屏。

如果我们思想上还有所谓“脱不掉的长衫”的包袱,被“长衫”束缚住自己的个人发展,恐怕无法弯下腰来听呼声、挽起裤腿下田地,可能会错过在广阔天地中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必然出路。我们都应意识到,不管身处怎样的时代环境,一个人总会遇到困难,但面对困难是放松要求、绕道而行,是自暴自弃、直接“躺平”,还是迎难而上、战胜自我,考验着每个年轻人抉择的勇气和坚持的毅力。我们只有脱掉了思想上的“长衫”,才能真正跑起来。

诚然两篇文章都指出了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当下的年轻人当然不能够做孔乙己那样精神麻木不仁,生活四体不勤的“伪知识分子”。但是不要忘了鲁迅创作文章最重要的目的是反映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当下经济下行,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生活成本却在不断的上涨,而资本和市场的内卷使得年轻人在躺平与内卷中不断仰卧起坐,前有大量公司裁员断臂求生,后有试用期因为水倒太满被辞退。当代年轻人所谓的孔乙己文学,不仅是对自己教育投资缩水的不满,还是对当下资本控制下就业形势困难,工作内卷严重,收入与付出严重不对等的控诉。

首先,年轻人要正视当下学历缩水,教育回报率已经大幅降低的事实。但是不要放弃自己的学历与能力,即使在扩招的情况下,高学历在全国人口比例中仍旧是少数。我们不要过多去瞄准少部分岗位和企业,大可以看看蓝领和新农人的市场,我们的学习能力和知识也可以和新的时代与岗位结合,创造更多的可能。

其次,资本的不断膨胀,带来的是少部分人的收益不断上涨,但大多数人却只能为老板的新车奋斗。大量无意义和非临时性质的加班占据了年轻人的大量时间,却又因为一杯水、一杯酒而被克扣工资与奖金。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与劳动法,不要只让年轻人脱掉思想的“长衫”,而忽略掉制度的“长衫”。

政府工作报告的感悟和看法篇七

编者按: 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下面我们来看看《小窥农村“家校教育”》这篇文章吧!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物价上涨,人民币贬值,人们对于钱有了更为强烈的观念和认知,特别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而对于农村的每所学校来说,孩子家长常年外出打工,往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于奔跑,便疏于对家庭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技巧的掌握。更有家长对孩子是放手不管,促使学校成了教育的承包机构,家庭教育也随之学校化,造成众多的孩子们输在家庭教育上。

奥冲就是我们班的一个典型的孩子。

奥冲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的溺爱宠坏了他,他有许多的坏毛病,如:不完成作业,偷东西,说脏话,爱打架……爸爸工作繁忙,很少管教孩子,认为孩子还是顺其自然成长的好。妈妈对这个儿子更是疼爱有加,不舍得打骂,导致奥冲诸多的坏毛病无法得到改正。

在家贪玩,或者说是个贪玩的勤奋小子。奥冲很厌恶写作业,家庭作业总是很少见他完成。偶有偷零用钱的坏习惯。

也许是因为他的年龄长与其他同学的缘故,他总认为自己是“大侠”。父母在他看来就是自己的保护神,无论做错了什么也改变不了他是父母心目中宝贝儿子的事实。老师的话他似懂非懂。

由于父亲是位农民工,常年不在家,更别谈找时间管教孩子。奥冲的妈妈对奥冲特别溺爱,奥冲每天的家庭作业都是她来负责检查。又因妈妈不识字,每次只是随口一问:“奥冲,今天的作业完成了吗?”“完成了”。奥冲的回答始终是这三个字。

在我看来,这样一个孩子首先是被爷爷奶奶宠坏了,不良习惯以及他的“唯我独尊”的种子是爷爷奶奶为其种植的。其次,奥冲爸爸太忙于工作,没有给孩子留点时间。奥冲爸爸更有不正确的观念:认为孩子的成长顺其自然,给他吃饱穿暖就够了,不需家长的指导。最后,奥冲妈妈的溺爱滋养了奥冲从幼小时爷爷奶奶为其种下的种子,让它得以生根发芽。

对于奥冲的这种情况我采取一下措施:

1、多交流

作为班主任,我没事就问他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让自己成为他的第一个朋友。他常和我诉说遇到的困难,我用真诚去感动他,师生间的关系因此而显得民主和谐。我曾对他说:“做个好孩子,千万不能去“欺负”不识字的妈妈,爸妈将你接到身边,就是希望你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学到更多的知识,‘望子成龙’,爸妈希望你比他们强。”之后,他能主动将自己写好的作业拿给妈妈看。从交流中我初步寻找到了开启奥冲内心世界的“钥匙”。

2、放大闪光点

用“放大镜”观察奥冲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奥冲当然也不例外。之前说的他是个“贪玩”的勤奋小子,因为他是那么的爱劳动,他那份劳动的热情换来了劳动委员的职务,“英雄的用武之地”换来了一个快乐、有荣誉感的奥冲。在学习上的脱节,与其他授课老师商量着为他补习,更是在班级安排了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与他“师徒结对”,使他在取得进步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激发他更强的上进心和自觉性。在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时,给奥冲讲述李镇西老师对孩子们说的“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同学们因奥冲的热心的服务感到幸福。

3、多表扬

看着奥冲一点一滴的进步,我总是在班上表扬他,让同学们的掌声给他更多的动力。并电话联系奥冲家长向他们报喜。看到奥冲的进步,奥冲的爸妈端正了对孩子教育的问题。一致认为小孩子需要父母及老师正确的引导,他爸爸甚至转变教育观点:留点时间给孩子。父母挣再多的钱将来都是为了孩子。但若只望着树开出怎样绚丽的花朵,而不顾及树根汲取了多少营养,那这样的树木甚至不会有花蕊的时候,它终究会枯死。奥冲的爸爸抽点时间陪同孩子一起购物……这才是给孩子的爱,一个完整家庭的爱。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奥冲的家庭有了明显的转变。从爸爸的放手不管到每天细心的指导;从妈妈的溺爱到求助老师共同教育好孩子。父母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孩子成功的关键。特别是奥冲,在学习上他积极多了,从入学来的52分到期末的76分,这是成绩上的一个较大的进步。

像我们这样民工子弟的孩子,其家庭教育众多是失败的,父母没有文化,没有教育的意识、没有时间去过问孩子。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不能及时的得到父母给予正确的帮助和指导。

奥冲的问题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引起的,奥冲的成长代表着家庭教育的成功。作为家长,应在孩子身上多花些时间与精力,给予孩子家庭的温暖。最后希望各位家长明白:真正的教育者,不是没有失误,只是他总会从失误中汲取新的前进的力量。几乎可以这么绝对地说,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优秀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犯下的错误……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遍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因素之一。而这里的“教育家”不仅指教师,更是指奥冲的父母。

作者|高平五小 李金婵

政府工作报告的感悟和看法篇八

最近“孔乙己文学”引发热议,孔乙己是鲁迅笔下一个迂腐的读书人,生活穷困潦倒,身无分文,但依旧不愿意脱下身上的长衫,只为证明自己有别于干苦力的“短衣帮”。

很多网友纷纷留下“学历不仅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了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身上脱不下的长衫”等自比“孔乙己”的评论。

这般无奈的自我调侃真实甚至略带残忍地揭露了年轻人面对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读了大学却找不到心仪工作又不愿向下兼容的尴尬处境。

这背后也是当代年轻人面对无处不在的压力和难以把控的人生却找不到情绪出口的现状,在雍和宫度过平和的几个小时仿佛成了迷茫生活的解药。

不可否认,这种生活的无力感并不都是源自“孔乙己”般地自视清高,很多时候就算自己想要脱去“长衫”,但世俗的要求、家人的期盼等让我们不得不顾及。我们试图在社会的要求、自我的要求和父母的要求中寻求一个心安的平衡,但这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可是,面对“孔乙己式”的困境我们是无法永远在互联网上“狂欢”的,每个人都要回到现实世界,而雍和宫也不是真正的避世之所,平静和安宁不会从天而降,我们得通过努力才能获得。

也许每一个人在面对失败和困境时,内心都有一个“孔乙己”的声音在叫嚣着不甘,甚至想要逃避,可是困境不会因此消失,焦虑和痛苦却会随之而来,回避只会让焦虑得以延续甚至愈演愈烈。

孔乙己的悲剧一定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制度,但无论环境如何,人生海海,没有一个人是可以脱离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而存在的,所以孔乙己最大的困境来自内心的失调,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差距把他困在一件破旧的长衫下。

陷入“孔乙己式”的困境或许是无解的,但请相信,只要你愿意踏出去,生活一定是有解的。

1、接受焦虑,不要害怕

首先要知道焦虑情绪的产生是为了保护我们,是从远古时期就存在的,人类为了能够及时地应对危险而在基因中保留下来的机制。

当焦虑来临的时候不要害怕,要允许它的存在,适当的焦虑情绪可以帮助我们保持活力、及时解决那些即将出现,但“能够”被改变的不好的事情,毋庸置疑,这是一件好事。

2、拆解目标,逐个击破

当你被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困难绊住了脚步,可以先停一下,给自己一点时间,尽可能详细地梳理清楚摆在面前的所有难题。

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去尝试解决,再以此类推,要缓慢、稳健地改变,每走一点都是了不起的进步。

要记得在克服每一个小困难之后给自己奖励,即使失败了也要对自己宽容一点,但千万别放弃。

3、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拒绝一味地追求及时快感

进行多巴胺戒断训练,尝试一天不去碰那些会带来及时满足的东西,比如不吃垃圾食品、不刷短视频等。沉下心去坚持做一件事,比如长跑、读书,过程虽痛苦,但过后身体会分泌内啡肽。多巴胺和内啡肽是人体内的两种激素,都能够提供快乐,但两者的运行机制是不同的。

多巴胺是一种奖励机制,当你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它就会分泌,是一种即时满足,但这种快乐一旦停下来就会令我们焦虑不安,身心俱疲。

内啡肽是一种补偿机制,它的分泌是吝啬的,是一种延迟满足,它给我们带来的是成就感和内心的宁静。

4、放平心态不是摆烂

要学会去接纳生活本来的样子,它会给你意外的礼物也会给你当头棒喝,对于生活的反复无常你要对自己真诚并且不断尝试,也要做好准备面对有可能的事与愿违。快乐和幸福是你努力维护的平静生活下的副产品,尽人事才能听天命。

最后想借用罗翔老师的一段话“请你务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次万次,毫不犹豫地拯救自己于这世间水火。”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生活的解药,勇敢前行。

政府工作报告的感悟和看法篇九

本来“孔乙己文学”在网上就已经被传播的很火了,但这一次,因为共青团中央发布的一篇《脱不掉的长衫?我为什么不喜欢“孔乙己文学”》文章又再次登上热搜,让所谓的“孔乙己文学”迎来了二次高潮热论。

但不管是读过《孔乙己》的人,还是读过《脱不掉的长衫?我为什么不喜欢“孔乙己文学”》的人,亦或是两个都看过的人,其实很明显就能发现为什么共青团中央文章底部的评论和文章原文冲突会那么大,原因只不过是两者站位不一样,对“孔乙己”这个人解读时的切入点不同而已。

网友站的是孔乙己的“长衫”身份;共青团中央站的是孔乙己的“好喝懒做”本性;前者面向时代发出呐喊,后者注重与其向外求索,不如向内生长;前者更看重当下现实,后者主推长期主义真理。两者之间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谁对谁错,不过是立场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辞早已是过去式,生于当下的大社会环境里,不可否认:教育一定是重中之重,读书一定有用,而大学生也一定有属于自己的学识优势。

不论是996,还是007,大部分当代大学生的职场生活并不是付出与收获能完全成正比;再加之,目前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很难再能和以前所谓的稀缺身份就能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来相提并论;所以身负成家立业重担的年轻人很容易陷进“卷也卷不过,躺又躺不平”的焦虑状态中。

而要解决这种现象的方式无非就分两种:

主观方式:丰富自己,不做像孔乙己一样好喝懒做且偷窃的摆烂之人,能靠自己的读书写字为别人提供服务获得报酬也是一种生存技能,先保障生活,再追求生活。这可能也算共青团中央发文的初衷。

仔细读过《孔乙己》,就不难看出鲁迅写这个人物的时候,也是将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这两方面集中在一起呈现的,而不单单只是将悲剧的主要责任落在其中一方头上。

所以,自诩为当代孔乙己的年轻人或是大学生们,生活很难,职场很难,压力很大.....这些确确实实是我们正在面临的心酸和不易,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去承认每个时代的发展都做不到十全十美,肯定会存在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也需要解决很多落在普通群众身上的实际问题,更何况你我都清楚,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事情。

既然一时难以改变外在条件,倒不如我们先以个体的身份做好自己,毕竟抱怨并不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政府工作报告的感悟和看法篇十

编者按:最近一篇拉黑父母的留美大学生千字文引起社会的关注,由此作者深感家庭教育的无奈,也给家长一些提醒,下面我们来看看《那个写万字文数落父母 、20xx年春节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留美北大生后来会怎么样呢?》这篇文章吧!

这个期末有点冷。

福州那起,网议说是“友好的母亲勒死了乖巧的儿子”。

万字控诉原文网上并不全,能看到对事件较为完整叙述的就是红星新闻的长篇采访稿了。很多电视新闻里也在播,一下子就成了网络热点,参与的网民甚众。

网民喜欢站队。在立场比真相重要的平面世界里,站队通常依靠的是情绪、情感,以及政治正确。

一端是站父母、批评王猛的(沿用新闻稿中的化名。我不愿用孩子一词,因为对三十出头的成年人,用孩子一词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他们的核武器便是孝道,诸如父母养育之恩等,以道德判断出手,这个比较厉害,力道很足;其次是谈性格缺陷和心理疾病的,这个比较复杂,很难一下子说清楚。

一端是站王猛、批判父母的,当时是指家庭教育之过。

上了年纪的多站父母,几多辛酸不易,说起来全是泪;年轻人多站王猛,吐槽曾遭受的种种“不幸”。

孩子所谓的不幸,在父母那里竟全是爱。

这是怎样的理论错位和实践偏移?

于是出现了:父母一生都在等一句“我爱你”,而子女一生都在等一句“对不起”。你有你的期待,我有我的方向,即使回得了家,灵魂反向而行,也终难相遇。

网友说,“童年一盎司的阴影会形成长大后一千吨的自毁”。

但哪些事会构成阴影?哪些不会?有些经常被家长打的孩子依旧念着父母的好;有些只挨过爹妈一次打,却耿耿于怀,整日抚摸伤口就是不结痂。

谁心里没个账本?

然而,这一切光环的背后,却是王猛和父母的决裂:20xx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甚至还准备再到北大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

“肆意操控”“冲突”“炫耀”……这是他对父母的评价,列举出来满满的琐屑之事。

一名成年男子,沉湎在过去,把现实中遭遇的一切都归咎于原生家庭,他“内向,敏感,不善交际”,他要救赎自己,同时也希望救赎到正在成长中的新生代家庭。

我不站队。

这位王同学值得同情,他正在老去的父母也值得同情。

归因固然重要,怎么办更重要。

王同学愿意站出来,大胆地开口叙说,并进行心理咨询,这是他的自救。我们不必吐槽他,连他的父母都选择原谅,并接受被拉黑的现实。

所以千万不要用孝去攻击或去劝说,我一直认为爱比孝更重要,爱是我想这么做,孝是我应该这么做。前者会有更多的自我愉悦,而后者会是自我压迫。

人生应该是在愉悦中进行的。

他们只是还不会做最好的父母而已。只要有爱,就算是及格的父母。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没有80分、没有满分就赶尽杀绝。

王同学的父母教育失败了,我们一要帮王同学,二要帮他父母。

“你喜欢什么就聊什么”,王猛的父亲现在开始转变语气了,并且表示在“期待一个契机,给他时间和空间。”他们认为在关系的重建上,主动权仍在儿子那边,家的大门永远打开,“你走近,我不会反手推开你”。

简直就是爱的告白,但这个爱并没有得到儿子的回应。

重建亲密关系没那么容易。

如果孩子幼年时,就能学会这样等待,学会平等对话,明白界限感,明白再小的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会有独立的诉求与渴望,有自己的喜好与尊严,那么一切或许就不会发生。

现在既然发生了,那么就只能亡羊补牢了,继续爱,并且尊重与等待。

旁观者千万别补刀了,痛苦的孩子背后一定是痛苦的家长,你们的落井下石会把孩子与父母双双逼到绝境的。

做好你自己,反思你自己,是不是也有过同样的干涉与焦虑?只是感谢上苍,你的孩子没有走远走偏而已。

同样的教育方式,不一定有相同的结果。因为遗传性格环境后来的经历某种契机突变等等,都会在成长中起作用。正确的教育目的,也不一定搭配有科学的教育方式,正确的教育方式(比如原则性很强),也不一定正确处理好了教育重点(比如抗挫折能力、交往能力)……成长是个综合工程,任何一个小偏差,都有可能酿就后果。

王同学这样,是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父母只是其中之一。

在失去孩子的爱时,父母会有更多不可言说的痛,这也需要社会来拯救。他们付出过爱,也仍旧怀有爱,他们不应该被唾弃,被抛弃。

不能用一句”活该“把他们扔进冰窟,绝望而终。他们不应该承受如此的恶果。

帮助王同学学会重新去爱、去接纳,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他们让你看到了这个世界,推动你拥有了现在的学历与眼界,帮你在更高层次上去认识爱与教育,认识自我……如果没有这样的家庭约束与推动,你可能根本就不是什么状元,也没有什么北大留美之类的,也写不出这样有影响的万字文,可能在小城某个角落里闷声做工呢。

换个角度,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与体会。

而王同学的未来也是我更关心的。

一味地帮他出气打气,鞭挞父母,固然解气,但不解决问题。心理问题已经形成,那就得有专业的干预。他自己都明了的东西,我们更得明白。把科学的交给科学,不要用键盘侠的一时痛快,加重别人的伤痛。

然后是他需要自信,多多的自信。如果你恰巧在他身边,不妨多给点。相信他的聪慧撑得起你给的。他需要大大小小的成功来巩固这个自信,现实很残酷,给不来成功,但你可以让他明白成功也分大小、分远近、分人。

他还需要多多的爱与尊重。他选择勇敢地发出万字文,这不是不孝之罪,也不是自曝其短,他想找个契机去释放,去寻求人生转折而已。压抑太久的人,总需要一次爆发,你理解就好。

另外,万字人成了热点,引发了家庭教育的热议,算是他额外给社会做出的贡献;他要告诉那些年轻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他的经历给正在当父母的人很多提醒与思考。我们应该感谢他。

我私底下更愿意把这想象成是一个精心策划的爆款文,他父母留给他的痛并没有那么深,他的心理也没有那么脆弱与偏激,他们并没有彼此分离。这样想着,我就会心安很多。

为王同学祈福!就算他不能放下,选择了继续拉黑父母,但只要不拉黑全世界就好。

为开头提到的那位老师、那位家长和孩子默哀!

愿世间有爱,更有道。

作者|卷子

公众号|卷子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