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招的新闻稿 新闻稿的写作实用

时间:2023-04-29 20:39:49 作者:曹czj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新闻稿的写作篇一

新闻特写是区别于消息与通讯和一种体裁。

它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做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

2.新闻

特写的特点

(1)生动而集中地再现场景与人物。

(2)渲染与烘托气氛,形成视觉——神经——情感——思维的感应过程。

(3)透视全局。

新闻特写共分以下几种:

(1)事件特写: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

(2)场面特写: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

(3)人物特写: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

(4)景物特写:对于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

(5)工作特写:对于某一工作场面的生动再现。

(6)杂记性特写:各种具有特写价值的新闻现场之生动再现。

第一,选准一个“镜头”(包括选准一个片断、一个情节),加以“放大”。

第二,要抓住人物和事物的特点。

第三,要抓生动的形象,捕捉人物、事物的动态、动势。

第四,要抓有感情色彩的东西。

情能感人,要善于把人的喜怒惊思忧悲恐的感情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让情融于事中,使情满而不溢。

第五,要抓取新闻事件的高潮部分。

第六,要运用较多的描绘手法,把已逝的情景写得栩栩如生,但必须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不能夸张、虚构,更不能合理想象。

一:广播新闻稿的写作意义

对学校的意义:

对个人的意义:

(1)培养同学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

二:广播新闻稿的写作目的:

促学校发展促、促进个人成才

三:新闻概念:

2:以简短的语言通过报纸、网络、广播等媒体,最快、最准确、最真实的向人们传播最新的信息。

四:新闻的四个基本特点:

第四,新闻报道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宣传,促进校园文化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第三,新闻应当让事实说话。

第二,新闻是对重要事情的报道或评述。

什么是重要的事情呢?就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事情。

第一,新闻报道最近发生的最新事情。

就是说,新闻必须报道新鲜的事情,而不是讲已经过去的事!

掌握新闻的特点,对小记者是很重要的。

一:什么事情?(何事);

二:谁参与这件事?(何人);

三:这件事发生在什么(何时);

四:什么地方?(何地);

五: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何因);

六: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何果)。

六:对六要素的要求:

当然,只要你认真负责,耐心细致调查研究,就可以做到新闻准确、精美、真实。

七:广播新闻稿的格式:

n 标题(位于中间)

n 正文

n (1)导语:交代事情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

n (2)内容:用简短的语言准确的表述整件事的内容;

n (3)结尾:交代本事的影响及意义。

八:新闻稿写作中的四个要点:

四、虚心请教,大胆投稿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五、表述流畅。

1)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2)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

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

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

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处处皆新闻了”。

在上班下班、吃饭、出差旅游、住宿乘车等看似没有新闻的场合,都能发现新闻线索。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

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

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1)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

“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

2)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

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

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特别是在学校里,它以学年度为单位,许多教育教学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生活学习方式,从时间上来说,都带有周期性循环的特点。

如每年秋季是学校招收新同学的时间,每年都有教师节,每年都有相同的学生社团活动。

如果每年的新闻报道,都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是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找出一个观察人物、事物、问题的新角度,从人物、事物、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入手,给读者以新的信息,那就势必使写出来的新闻失去心意,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无味、如同嚼蜡。

角度是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成功与否。

最佳角度的选择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甚至可以变旧闻为新闻。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

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与听众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校园新闻素材的搜集与积累:

3:留意校园各处张贴栏的海报,上面会发现很多的校园新闻;

4:关注校园网站新闻中心、校报、及校内其它院系的各种发行的刊物;(从不同角度写同一新闻)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 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和听众的注意力。

2)学会写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

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4)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

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听众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1.新闻稿件写作

2.新闻稿件写作技巧-新闻稿件写作技巧

3.新闻稿写作规范

4.新闻稿写作要素

5.新闻稿写作要点

6.文章写作新闻稿

7.新闻稿写作要求

8.新闻稿写作培训

新闻稿的写作篇二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舟车劳顿,于中午十二点到达xx县金牛镇政府,在镇政府热情的招待下,我们快速解决了午饭和安排好住宿。

为了引导青少年切身感受暑期社会实践,更好的探究金牛镇发展的奥秘,以金牛镇台商工业园为切点,于当日下午,在金牛镇团委书记张振纲的带领牵头下,我们参观了台商工业园的两个典型企业代表。

十分详细的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我们介绍了生产制作流程,队员们在参观的同时和张总进行积极的提问交流,过程气氛活跃,队员们收获颇丰。

掌握了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强了文化建设,保证了产品质量,就是掌握了发展的奥秘。

另外,我们请教了张总当代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问题,他为我们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学得精,做的实,学好专业知识,掌握技能,“技术就是金钱,能力就是饭碗”!

为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2014年11月29日下午,在学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老师xx的带领下,我们xx大学就业协会部分会员赴xx公司进行了参观学习。

广西xx创立于一九九八年三月,是一家集生产、销售、设计于一体的手套供应商。

公司为顾客提供自行研发、生产的各式手套产品,拥有vgo、ilond、vgreen三大自主创立的国际品牌,是中国商务部和广西商务厅重点支持的出口企业。

我们到达后受到公司接待人员韦经理及其同事的热烈欢迎,随后我们分小组对公司的生产生产车间进行了参观,在参观过程中,会员们以谦虚的态度向工作人员们积极提问,而工作人员也仔细的为队员们进行了解答。

工作人员们详细的介绍了手套的生产的整个流程,及车间管理的模式。

看着一排排流水线工人们,正在马不停蹄的工作着,在大学的我们了解了车间工作者的艰辛,明白了一副手套的来之不易,不仅要学习他们的吃苦耐劳,更懂得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参观完生产车间后,我们来到企业的会议室,召开了企业主管与大学生深入交流学习的座谈会,会议开始前行政经理xx用ppt的形式给我们展示了企业的规模、文化和发展方向。

xx经理也是我们的毕业校友,在接下来的交流会中xx学姐和各部门经理们耐心细致的为我们解答了好多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就像xx师姐说的那样,两种思想碰撞就不止两种思想了。

这次座谈会深入的提高了我们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态度。

对学校应用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更增强了我们xx大学就业协会为同学们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的责任感。

这次的企业参观活动,让我们明白了企业的发展、成功离不开每一位员工兢兢业业的付出,更懂得了xxx公司提出的’梦想,激情,专注,创新”的内涵。

今天,我们收获满满!

新闻稿的写作篇三

新闻稿是区别于消息与通讯和一种体裁。

它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做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

(1)生动而集中地再现场景与人物。

(2)渲染与烘托气氛,形成视觉——神经——情感——思维的感应过程。

(3)透视全局。

(1)事件稿: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

(2)场面稿: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

(3)人物稿: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

(4)景物稿:对于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

(5)工作稿:对于某一工作场面的生动再现。

(6)杂记性稿:各种具有稿价值的新闻现场之生动再现。

第一,选准一个“镜头”(包括选准一个片断、一个情节),加以“放大”。

第二,要抓住人物和事物的特点。

第三,要抓生动的形象,捕捉人物、事物的动态、动势。

第四,要抓有感情色彩的东西。

情能感人,要善于把人的喜怒惊思忧悲恐的感情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让情融于事中,使情满而不溢。

第五,要抓取新闻事件的高潮部分。

第六,要运用较多的描绘手法,把已逝的情景写得栩栩如生,但必须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不能夸张、虚构,更不能合理想象。

实例一

特殊的捐赠

子彬昌

下午3点刚过,门厅接待捐款的刘云杰老师告诉我:“王镜师傅又来了!”在场的人心里都一阵高兴,我撂下手头工作赶忙走到前厅:“大冷的天,这么远您怎么来了?”我问。

他迎过来,右手拿着200块钱一扬:“这不,我把这钱捐了。”

王镜——就是那位住在北京黄杉木店周转房、捡破烂向希望工程和其他社会福利事业捐款万元的退休老工人。

今天出现在我眼前的王镜老人,无论从脸色上,还是穿着上,都和以往来时大不一样了:他的脸黑中透出红润,而且胖了;身穿黑色棉外套、土黄色新工作罩裤,足下一双黑色包头胶底棉鞋,显得干净利落。

老人立即反驳道:“不能!无论如何我也不能要。人家一片好心。退休费我足够用了,还是捐给希望工程,给贫困山区办教育吧。”说着,他转过脸对刘老师说:“你一定要写人家的名字,我把收据给他寄去,好好谢谢人家。这情我领了。”“我琢磨,退回去也太不尽人情。

可我又不能要,还是给希望工程,顶好!”我一边聆听,一边凑过去接过老人手中的一个信封,那上面写着:河南洛阳一拖公司油泵厂安环科高防。

我明白了,这200块钱就是素不相识的高防同志看了中国青年报1994年12月19日刊登的《黄杉木店陋室铭》后汇给王境老人的。

这就是数天前发生在北京北新桥香饵胡同3号——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捐款大厅的一幕动人情景。

实例二

时代需要最可爱的人

——记著名 作家魏巍同李国安会见

一双写英雄的手和一双紧握钻杆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28日下午,76岁的老作家魏巍在他的寓所会见了北京的军区给水工程团“模范团长”李国安。

“老首长,我从小就读了您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在志愿军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起了老前辈,想起了舍生忘死的志愿军英雄。”李国安崇敬地对魏老说。

看着挂满军功章的李国安,魏老若有所思。

实例三

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

本报通讯员 刘柱石

3月12日下午3点,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在湖南省吉首市政府五楼会议室举行。

能容纳500多人的会议室里,端坐着全市49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他们将通过闭卷考试获得任职“科技资格”。

主考官:分管农业的市委副书记宋友达和副市长胡德敏。

监考:市委组织部长。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题目《农业综合技术测验题》,涉及本地主要农作物、林果业及养殖业等方面的实用技术。

3点15分,考生开始答卷。

考场上格外肃静,只听见沙沙的答卷声。

担任监考员的市委组织部两位副部长,目光不停地扫视着,有两名考生刚一交头接耳,便被提出警告。

4点过后,便有考生交卷,郭老师浏览几份试卷后告诉笔者,考得好的能得90多分。

考试结束后,笔者在考场采访了宋副书记和胡副市长,他们说,市委、市政府采取考“科技资格”的办法,“逼”乡镇领导带头学农业技术,以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带领群众科技致富的实际本领。

一个有头脑,会思考的记者,写文章的手法必定多种多样,不会以一种模式、一种文章结构去套所有的稿件。

而文章的写法有千万种,任何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只能管仲窥豹,以见一斑。

本文更不例外,仅以导语的几种比较常见的写作方式,探讨中国大陆新闻报纸文本(区别于美国新闻文本、香港新闻文本、台湾新闻文本与其他华语传媒新闻文本)模式的写法。

有一说一式

引用当事人原话或描写事件场面,再加以说明。

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导语写法。

用途:几乎一切社会生活领域。

例:“哎呦,集团公司出新报纸了,还不孬唻!我得好好看看。”这是济宁能源发展集团职工在拿到《济宁能源发展报》创刊号的第一反应。

又:“三次,好!成交!”拍卖师一声锤响,慕x的防弹奔驰被以160万元的价格拍卖。

新闻写作要点:切忌用得过多过滥

直击日期式

以日期为第一陈述对象,后带主语、谓语,直接叙述。

对事件本身不做丝毫重构和渲染。

用途:多用于国内政治大事件的描写及评述。

新闻写作要点:政治性文章属于“雷区”,只宜照引新华社的陈述原文,不宜评论。

至多加一个“有媒体形容”或“观察家认为”、“异史氏曰”;(《南风窗》在这方面可算敢为天下先,但它也似乎有些滥用之嫌。)

在引用中,要注意尽量不使其语言风格全盘操控自己。

更要提防此类党报语言贯穿其他稿件。

变形煽情式

乍一看是直击日期式导语,但外包了文学手法,变成一种半实半虚的叙述加煽情。

用途:全民面子工程类文章,如奥运,姚明,刘翔,中国人质事件。

新闻写作要点:这种文章需要写得毫不脸红。

可以使用排比句式,可以让那些热血沸腾,文风酸软,癖好煽情的人来操刀。

但一定要用于没有丝毫争议的单纯话题。

新闻写作要点:此类题材的文章,应多用前瞻性口吻。

要用人文关怀冲淡些许的“官”味,多半要重视发挥人大、政协等“橡皮图章”的作用。

最多更少式

用判断句式,先下一个定义,给某种事物以一个名分地位,再接事实叙述。

句中可使用些夸张的文学笔法。

定义中,“最”多,“更”少,有时也加个“之一”的尾巴。

用途:多用于文化、娱乐、生活领域。

新闻写作要点:谨防夸张过分,不要充溢过多的激情、感叹号或溢美之词,变成一种软文。

那样做的害处是文章看起来很天真或是很媚俗化。

低俗炒作,是娱乐新闻很容易犯的毛病。

文章应从多个角度披露娱乐现象背后的影子、背景、支持物的真相,引发读者反思。

刻意炒作式

从新闻事实提炼出让人感觉意外的本质,需要特别挖掘细节或知识。

一般都是媒体“先入为主”,即先掌握了细节或知识本身,再去刻意地套新闻事实。

往往有特别的效果。

用途:特定目的,如媒体的自我炒作或一些具有特别意义的历史性事件。

新闻写作要点:只要掌握了特定的细节或知识,往里一套即可。

这种写法的实质是:用知识起到冲击力的作用,可谓“曲径通幽”。

但切记不要起冲击力很强的标题,让人读过标题就知道了内容。

民谚开路式

用时下流行的俗话、俚语开头,引人入胜,彰显媒体的民间扎根意识。

但后面一定要接点评。

用途:可以适当开玩笑的公众性问题。

如非典、电荒、盗版等。

新闻写作要点:激愤式、破坏式、色情化民谣不能用,唯一可用的只有调侃式的。

但也要慎用。

有些问题是“不宜接触”的,如河南人妖魔化、维吾尔族小偷、爱滋村等过分敏感和残酷的社会问题。

拿这些问题开玩笑会显得媒体很没有社会责任感。

轻重对比式

用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在对比之下让人眼前一亮或是触发深思的细节放在一起做导语。

用途:多用于能用两个新闻点产生强烈对比效果的新闻事实。

例:“一个花十几元买来的柯达彩色胶卷,逼得市委副书记下跪认错。”

又:“一场下了几个小时的暴雨,引起了国家总理的关注。”

新闻写作要点:对细节的轻重取舍,是考验记者观察力和文笔功夫的重要途径。

不要为了追求对比效果而硬拉甚至编造不相干的两个新闻点。

殿议巷谈式

用冷静的审视者身份,重新解读某些已被媒体炒得市井皆知的新热名词。

用途:已成为公众新闻热点,但争议颇多,不宜炒作和渲染的领域。

如宝马案、g7革命和国家审计署报告等。

例:“从2003年6月开始,国家审计署的报告被冠以“风暴”之名。”

新闻写作要点:这类话题往往在事件表面下是难以移动的真相,公众也许都心知肚明。

过度倾向光明和激情的一面,会让文章本身幼稚;而剑走“野”锋,又有愤青李承鹏之疑。

因此,只能竭力中庸。

《新京报》有云:要汲取党报的理性、负责任精神与都市报的灵活快速优点。

公报私仇式

用讥诮和裁决的口气,对某些失去国家权力庇护、成为众矢之的的人和事物进行解构。

用途:那些国家竭力显示自己要与之脱开干系的灰色领域。

如暴力拆迁、医药暴利、土地协议出让等。

新闻写作要点:千万不要把打击对象误解为落马的贪官。

牢记:只讥大款,不骂高干。

赵本山的《卖拐》,在地方台播出时,台词“头大脖粗,不是高干,就是伙夫”;到央视播出时被改为“不是大款,就是伙夫”。

这并不是胆怯,而是另有避讳。

对“死老虎”肆无忌惮的语言暴力很容易使一份媒体失去理性形象,成为小报。

追溯历史式

用些煽情的文学语言,透出历史的厚重。

用途:多用于历史追溯类、文化艺术生活类文章。

新闻写作要点:千万不要拘泥于文物古迹的现在模样,应该尽量关注历史进程中风物的变迁、人脉的兴旺,争取挖掘些让人愕然良久或是回味无穷的历史真相(如果用野史的话应说明),塑造出一个人文关怀的历史群像。

记者的文笔要灵动,选材要广泛,头脑要开阔,切忌死板的资料照抄堆砌。

不要煽情,多用冷静的口吻渲染淡淡的忧思,就像叶广芩的小说。

历史老人不喜欢吵闹,我们应该懂得他的脾气。

一切喧嚣,一切辉煌,最后都将归于寂静。

电影预告式

用别出心裁的文学语言和排比式的句子架构对某种事物进行特定角度的形容,最后予以说明。

彷佛《银屏导视》中对下周电影的预告。

用途:民间生活领域的几乎一切社会话题。

新闻写作要点:这种文章的体裁是很广泛的,广泛得已没有什么特别要说。

电影场景式

一开始就用排比的句式交代新闻要素,如时间地点,甚至天气。

仿佛电影剧本在事先设定场景。

用途:本用于需要渲染某种“特别”气氛的稿件,例:“大年初五。迎春灯会。密虹公园彩虹桥。天空繁星密布。这些美好的字眼,谁也不会把它们和惨剧联系在一起。然而,这是无法否认的现实。”随着《南方周末》文本模式的流通,这种写法渐渐用于越来越多的稿件尤其是特稿。

新闻写作要点:这种写法,似乎记者就在现场实时采访,容易给读者一种身在其中的真实感觉。

这是其优点。

但使用过分就容易给人以虚假感,不太适用于都市新闻。

深度新闻尚可,但最好也只限于描写一个记者亲眼目睹发生的场景。

国人反思式

用煽情的语言不遗余力地鼓动和号召,看似平等却隐含着一道坚固的玻璃天花板。

有些李绅“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和白居易“自问是何人”的意味。

用途:都市报的民工题材、三农题材。

新闻写作要点:通过媒体以农民工口吻自诩,为农民工代言的,绝大多数都不是农民工。

无庸讳言,这就是我国的现实国情。

此类文章尽量多煽情,多用前瞻性口吻,尽量不让读者有所察觉。

真相很让人尴尬。

以俗代雅式

用通俗易懂的概念,解释高深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领域话题。

用途:可用于知识性要闻稿件。

例:用一年有多少个“蓝天”来衡量城市环境的好坏,对老百姓来说,显然远比公布一大堆只有专家才能看懂的数字更有说服力。

新闻写作要点:有时候,导语需要承担标题所起不到的作用。

如果标题和导语一脉相承,互相抢“倒金字塔第一层”的地位,抢着让人一目了然的话,更多的就强调了视觉冲击力,难以给读者留下“这是一张负责、科学的主流大报”印象。

对涵盖些知识性的稿件,大可不必“一根肠子通到底”。

终审判决式

用深恶痛绝的口气,一连串各方面的综述,配以比较夸张的形容词,最终一个“这就是”,彻底判定一种事物的高度和性质。

用途:需要打击且不用担心舆论反扑的社会负面事物,如传销。

新闻写作要点:这种导语一开始就确定了批评报道的基调,打击力度过狠,脸谱化倾向严重。

优点是简明,高效,省事;缺点是造成僵化,否定事物的变化,对对立双方都会造成心理压力。慎用。

一般的新闻稿写作,有下列原则必须注意:

1. “新”闻重点:既然是“新”闻稿,讲的就不能是“旧”闻,就算是“旧”闻,你也要想办法旧瓶装新酒、老树出新枝。

新闻界常常流传一个笑话:这个新闻可以吃很多天!事实上除了第一天就真的“新”之外,第二天开始就只是找不同的切点切入新闻,因此只有切口是新的,其他的都不新。

2. 强调主题,其他以辅助资料整理:一则新闻稿一定只强调一个主题,次要的可以放在后面,更次要的或是补充说明的,直接提供附件或是辅助资料即可,否则太多的主题反而会模糊了焦点,变成没有主题。

例如儿童奶粉卖点是在有益身体的菌种,最好从头到尾都绕着这个主题转,不要一下子又强调奶粉的维他命b群含量有多高。

3. 倒三角形,每段均可独立:除了特殊的特稿、新闻分析或是专题报导之外,一般新闻写作最典型的就是所谓倒三角形的“倒宝塔式”。

也就是愈重要的愈放在前面,因此最重点的内容当然要放在第一段的导语部分,同时导语也不宜过长,视情形而定,一般不会超过一百个字。

新闻写作发展出这种相当特别的写作风格,当然是为了适应新闻快速、直接的特性,直接告诉读者到底要说些什么。

尤其是一份报纸厚厚的好几十版,每天见报的新闻上百则,读者不可一一看完,因此必须以最简短的方式让读者立即明了最重要的内容,如果读者有兴趣就继续阅读,否则即可就此打住。

同样地,倒宝塔式新闻写作的段落依重要性递减,且各段独立,对于有排版时间压力的编辑而言,只要看前几段就可以掌握重点,如果版面有限,更可以直接后面整段整段地大笔删除,而不会影响全文。

因为在讲究又新、又快的新闻作业环境,包括读者和老编是都没有耐心的。

因此千万记住不要讲究所谓的启承转合,直接开门见山就可以了。

4. 五个“w”与一个“h”: where, when, who, what, why, how:倒三角形的新闻写作,最重点的第一段叫作“导语”(lead),基本上由五个“w”和一个“h”等六个要素所组成。

不过要注意的是,一般新闻稿写作新手,往往照本宣科、依法办事,误以为导言一定要将这六个要素全部塞进去,结果使得导言啰啰嗦嗦,毫无重点可言。

因此在这六个要素中,判断哪几个比较重点,就写哪几个,一般而言,两三个就很多了,其他的留到后面的段落再交待就好。

例如这次产品邀请麦当娜代言,那么最重要的就是who(麦当娜)和what(代言产品),其他的都不重要,导言中就免了。

5. 能引起读者注意的标题:就如同前几章提过的,新闻标题必须将此次新闻主题简单扼要地说明出来,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不至于成为垃圾桶内的废纸。

6. 基本新闻稿体裁及联络人:简单地说,基本新闻稿体裁,就是一般的新闻稿,只要遵循上述写作重点,基本上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千万不要因自己的文笔好就自作主张,写成旷世散文或小说巨作,即使它犹如史诗般伟大,最后仍会进了垃圾桶。

同时不要忘了在新闻稿末注明联络人的姓名和电话等信息,如果记者需要进一步的信息时,才知道该找谁。

7. 照片:一张好照片见报的效果往往胜过数千字的'文稿,但照片一定要配合新闻主题,不要新产品上市,却给了一堆人头照,只为了拍老板的马屁。

同时要注意照片一定要清晰,具有朦胧美的艺术照还是留给自己欣赏吧。

8. 新闻资料袋及附件:新闻资料袋及附件可以让记者更清楚地了解背景和其他的细节,并满足记者多种新闻角度的需求。

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有许多大学生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校园媒体(比如校报)的学生记者、各社会媒体在校园中聘任的通讯员、特约学生记者、新闻专业的学生等。

在这里我们统称为大学生记者。

由于大学生记者并不是都来自新闻专业,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如何写好新闻稿往往成为不少大学生记者的难题。

就算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又因为没有实践经验,对此也觉得吃力。

在这里,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我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第一、积累新闻素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靠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

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大学生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

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

他说:“一个作家。因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者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

一个大学生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第二、选好新闻题材。

新闻素材经选择的、集中、提炼,其中一部分被记者写入新闻作品。

我们常说:“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

采访到的材料多,稿子里使用的材料少,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但是,如果不想办法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让大量的、有生活气息的材料“烂”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初学新闻报道的大学生记者,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的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他们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

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

而没有被选为新闻题材的素材,也不是全无用处。

它还可以作为新闻背景,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度;或者作为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帮助记者捕捉和深化主题;或者应用到其他新闻体裁中,搞好新闻素材的综合利用。

第三、找准新闻角度。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

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

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

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特别是在学校里,它以学年度为单位,许多教育教学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生活学习方式,从时间上来说,都带有周期性循环的特点。

如每年上半年是毕业生就业的时期,每年秋季是学校招收新同学的时间,每年都有教师节,每年都有学生到工厂、学校、机关和农村实习等等。

如果每年的新闻报道,都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的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找出一个观察人物、事物、问题的新角度,从人物、事物、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入手,给读者以新的信息,那就势必使写出来的新闻失去心意,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从而使时间失去报道的必要性。

角度是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成功与否。

最佳角度的选择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甚至可以变新闻为旧闻。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

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一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

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此外,要写好新闻稿,大学生记者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闻敏感性,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当然,这些新闻素养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

大学生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新闻稿的写作篇四

“忆往昔风雨兼程,岁月如歌;看今朝二十华诞,桃李芬芳”,“二十载春风秋雨,二十载夏桑秋实”。西京学院在风雨中度过了辉煌20年,迎来了光荣的20年校庆。

20年的风风雨雨,20年的艰苦历程,20年的光辉岁月。西京学院在这二十年取得了属于自己的成就。让社会真正的认可了西京的教育水平,认可了西京学子的能力与素质。

西京学院建于1994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至今,随国家改革开放的起承转合而几经历练,西京学院在白手起家、百废待兴的情势下快速扩张,整合推进。而今,面对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态势,西京人沐浴着和谐的荣光与骄傲已然成为阔步前行的源动力。这里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西京园里如此和谐地交融,美丽而伟大。

西京学院的建立与发展与我国的经济建设、思想改革同步进行。回顾整个发展过程,院长任万钧说,没有改革开放,中国就没有民办教育;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西京学院的今天;没有科学发展这把金钥匙,打不开民办高教的未来之门。

西京学院的发展是艰难而缓慢的。那个时候,民办大学面临着极其不利的处境:诸如国家不纳入高等学校招生计划;毕业后不能进入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就业,不能进入干部编制;甚至,坐火车也不能享受半价待遇这时,“办西京大学,并与北京、东京、南京大学齐名”的追求,在当时的语境中显得有些格外另类或者狂妄。然而,有教无类、登记入学、宽进严出、自主择业,民办高校天生的这些特点,不正是高教改革的方向吗?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不都是这么办的吗?更何况,当时,“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标准是30%,美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为47%,一般发展中国家达15%,我国目前仅为5%。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达到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标准,都是通过发展私立教育来实现的。我国要达到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标准,积极发展民办教育是必由之路。”院长任万钧梳理西京学院早期创办者的办学初衷时说。

西京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本科高校,被广大学生和家长誉为“读书的好地方”。 学校从最初的`一穷二白到现在有教职工1787人。其中专职教师110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681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占教师总数的31%。学校坚持“教授治校、教授治教”的原则,有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省政府高校咨询委员、陕西省教学名师担任各学科带头人。

单位”,其办学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陕西日报》等多家中央、地方媒体报道。新时期,西京人正在以热情和智慧努力开创民办高教事业辉煌未来!

西京学院院长任万钧说过:“差异化战略以了解学生需求为起点,以满足学生及用人单位差异化、多样化需求为终点。” 而今,面对公办、民办高校林立,我国大学真正步入了“战国时代”,如何在这纷纭的竞争中寻找自己的“定位点”,发掘自己的“生长点”,抢占自己的“制高点”?西京人回答: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我们唯有不断探索和跋涉。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聪明智慧而又勤奋的西京人从未停止过思考和追求,而总是抢抓机遇,与时俱进。随着民办高教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逐步由对上大学机会的需求,转变为对优质教育资源和差异化教育培养的需求。

“满园桃李,莫看作他人儿孙;一树蓓蕾,皆当成自家子弟”。这是任万钧写的一副对联;“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是任万钧提出的办学理念;“璞玉浑金”是任万钧的教育追求。“热爱自己的学生是校长的基本素质”西京学院从建校初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财大气粗”,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与成功的教育理念是离不开的。

我们坚定地相信,西京学院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新闻稿的写作篇五

优秀公关新闻稿范文,在一个公司里公关是很重要的,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公关新闻稿范文,欢迎阅读!

各位新闻单位的朋友:

上午好。

非常感谢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省委决定,今年6月到12月,在全省集中开展一次省市县三级联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

今天上午,我们刚刚召开了动员会作出部署,标志着这次公选工作从现在开始全面启动。

下面,我就这次公选的有关情况,向大家作一个简要介绍。

一、关于这次公选的主要目的

这次公选是省委从当前全省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是我省贯彻落实中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的实际步骤和重大举措。

以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方式公选千名领导干部,这在我省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为什么要搞这样一次公选?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为振兴发展聚人才、为深化改革趟路子、为干部流动添活力、为班子换届作准备。

为振兴发展聚人才,就是要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以开放的眼界、开放的视野、开放的胸襟,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选拔一批吉林振兴发展急需的高素质领导干部,为推进我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提供有力的干部人才保证。

为深化改革趟路子,就是要以这次公选为突破口,以改革的勇气,打破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在干部制度改革上迈出新步伐,为形成具有吉林特色的干部人事制度体系做出探索、积累经验,提高干部选任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

为干部流动添活力,就是要通过这次公选,畅通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的渠道,畅通省市机关与基层干部流动的渠道,拓展基层干部成长空间,建立重视基层、面向基层的干部培养选拔链,激发干部队伍的活力。

为班子换届作准备,就是要提前谋划、早做准备,为明年各级领导班子换届储备一批干部,防止和避免换届时出现干部大进大出和急用现找问题的发生,保证各级领导班子顺利交接和平稳过渡。

二、关于这次公选的基本原则

这次公选规模大、社会关注度高。

在公选工作的谋划设计和组织实施上,我们坚持五条原则:

一是把公开透明贯穿公选全过程。

实行“阳光操作”,凡是能公开的都进行公开,使广大干部群众及时知情、广泛参与、有效监督,提高公选的公信度。

二是把制度创新贯穿公选全过程。

充分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我省实际,在公选的组织方式、笔试、面试、考察、讨论决定等各个环节、各个步骤上,力求创新,力求突破,努力形成务实管用、特色鲜明的公选机制。

三是把激发活力贯穿公选全过程。

注重面向海内外选拔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注重选拔具有丰富基层领导经历的优秀干部,核心是选拔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各类人才,给每个有能力的人以参与机会,树立起凭能力、凭业绩用人的鲜明导向。

四是把人岗相适贯穿公选全过程。

这次公选要充分体现人岗相适的原则,做到资格条件与岗位相宜,试题设计与岗位相联,拟任人选与岗位相适,把优秀人才选配到最合适、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

五是把上下联动贯穿公选全过程。

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动,既统一组织、分级实施,又不统得过死,尊重基层的创新精神。

三、关于这次公选的总体安排

这次公选,全省共拿出厅处科级领导职位1262个,其中,省、市(州)、县(市、区)管职位852个,省、市(州)直属部门管职位410个。

在省、市(州)、县(市、区)管职位中,省管职位50个,市(州)管职位166个,县(市、区)管职位636个,基本涵盖了各个领域、各个层次。

为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和促进优秀人才的合理流动,省管职位面向全国选拔,市州管职位不低于1/3面向全省选拔,县(市、区)管职位不低于1/3面向所在市州选拔。

同时,根据中央关于公选的有关规定,我们着眼打破身份、地域、学历、任职条件和年龄条件等限制,立足本地,放眼全国,让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到竞争中来。

这次公选共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

按照省委要求,从5月中旬开始,我们就着手启动公选的各项准备工作,研究制定了我省公选方案,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分级研究提出了公选的具体职位和资格条件,同时专门建立了吉林省公选网。

目前,省市县三级公选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第二阶段为报名和资格审查阶段。

省市县三级分别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组织受理网上报名,进行网上资格审查。

这次公选的报名、资格审查等都通过吉林省公选网进行。

第三阶段为考试阶段。

由省市县三级根据实际自行设计和组织公选考试。

在考试方法上大胆突破创新,省管职位考试实行“三关九试”,从素质、能力、经验、作风、心理、潜力、岗位适应度等多方位、多侧面、多角度测试和评价干部,努力“让干得好的考得好”,坚决防止“高分低能”干部和“考试族”走上领导岗位。

第四阶段为考察阶段。

把干部的能力、潜质、经历、业绩和群众认可度作为评价要素,采取“两公示”、“三否决”和“三位一体”量化评价的办法,由省市县三级党委组织部门分级组织考察,使知识层次相对较高、工作业绩相对突出、实践经验相对丰富的干部突出出来,切实做到“让能力强的选得上、让作风实的出得来”。

第五阶段为决定任命阶段。

坚持扩大决策民主,实行全程差额,即差额面试、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提名、差额票决。

按照职位管理权限,副职人选提交党委常委会差额票决,正职人选提交全委会差额票决。

拟任人选经过讨论决定并分级公示后,正式任命。

对通过公开选拔任职的干部,分级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岗前培训班。

四、关于这次公选的组织领导

为确保这次公选组织有序、顺利实施,省委专门成立

了吉林省2010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黄燕明同志担任,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委政法委等12个部门负责人和9个市州党委常委、组织部长任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配备六个工作组,包括综合协调和政策制定组、考试命题和岗前培训组、信息公开和宣传报道组、资格审查和人选考察组、纪律监督组、后勤和技术保障组。

市、县两级分别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

在公选的具体操作上,选拔省市县管领导干部实行“五统五分”,就是省委组织部制定总体工作方案,省市县三级统一组织领导、统一政策要求、统一时间安排、统一发布信息、统一宣传报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省市县三级分级提出公选职位和资格条件、分级受理报名和资格审查、分级组织笔试面试、分级组织考察、分级决定任用。

选拔省市直部门管领导干部实行“三统三分”,就是省委组织部统一安排部署,统一政策要求,统一时间进度,各部门分头制定方案、分头确定选拔职位、分头组织实施。

以上是今天新闻发布的主要内容。

明天公选《公告》将在省内外部分新闻媒体刊播发,下一步我们还将就公选的有关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

开展这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是我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崭新实践,是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用人环境的重大举措。

对这项工作,我们还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完善,这次公选工作中难免会有疏漏,真诚希望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对我们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批评。

我想我们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共同把这次公选打造成民心工程、正气工程、精品工程。

谢谢大家。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

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

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

(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处处皆新闻了”。

在上班下班、吃饭、出差旅游、住宿乘车等看似没有新闻的场合,都能发现新闻线索。

发表在《人民日报》通讯《新风饭馆有新风》

(2),就是记者吃饭时发现的新闻。

写出这骗通讯的记者哪天外出采访,中午赶不回报社吃饭,于是顺便走进北京西单新风饭馆。

饭馆里早已挤满了人。

记者正站在饭桌边踌躇,一位热情的老服务员笑着招呼,并且很快帮助记者找了座位。

对比另外的一些饭馆服务态度不好的情景,记者立即感到这里有新闻。

经过一番采访,记者写出了这篇通讯,为饭馆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

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

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

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

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

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

一个校报

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新闻素材经选择、集中、提炼,其中一部分被记者写入新闻作品。

我们常说:“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

采访到的材料多,稿子里使用的材料少,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但是,如果不想办法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让大量的、有生活气息的材料“烂”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初学新闻报道的大学生记者,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的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他们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

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

而没有被选为新闻题材的素材,也不是全无用处。

它还可以作为新闻背景,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度;或者作为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帮助记者捕捉和深化主题;或者应用到其他新闻体裁中,搞好新闻素材的综合利用。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

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

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

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特别是在学校里,它以学年度为单位,许多教育教学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生活学习方式,从时间上来说,都带有周期性循环的特点。

如每年上半年是毕业生就业的时期,每年秋季是学校招收新同学的时间,每年都有教师节,每年都有学生到工厂、学校、机关和农村实习等等。

如果每年的'新闻报道,都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的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找出一个观察人物、事物、问题的新角度,从人物、事物、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入手,给读者以新的信息,那就势必使写出来的新闻失去心意,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从而使时间失去报道的必要性。

角度是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成功与否。

最佳角度的选择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甚至可以变新闻为旧闻。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

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

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

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

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

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

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

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

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

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

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四、虚心请教,大胆投稿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作为大学生记者,由于缺乏对新闻知识较为系统的学习,新闻写作经验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写出第一篇新闻稿难免不尽如人意。

要使新闻稿基本上达到发表的水平,最学生便捷的途径,就是虚心请教、不耻下问。

一是向有一定经验的高年级记者请教。

从事过一定新闻采访写作实践的高年级记者,具备了一定的新闻实践经验,能够比较有针对性地解决在校园新闻采访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使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能够少走弯路,尽快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

且学生记者之间朝夕相处,便于接近,易于沟通,能够大大缩短新闻稿的修改时间;一是向师长主要是校报编辑老师、新闻学专业老师和社会媒体的老师请教。

校报编辑老师能够按照报纸的报道思想和基本要求,根据自己所体验的读者心理和新闻写作体验,校正和知道学生记者的新闻采访和写作。

新闻专业老师则可以主要从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技巧上加以指导,使写出来的新闻稿更加符合新闻呢理论的要求。

社会媒体老师更是能全面的站在社会时间实践的角度来指导写作,为以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好基础。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

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

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

有的初学新闻的学生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

其实,由于校园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

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

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

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

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

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是十分关键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大学生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对于企业而言,公关新闻是关于企业且有利于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培育良好公众关系的新近事实的报道。

请注意,这里有四个关键点:

a) 关于企业,写的内容里,一定是要和企业有关,而且是要和企业想要重点表述的内容有关,不能信口开河,特别是关键地带(开头结尾)一定要重点表述企业宣传核心。

b) 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请注意“塑造”这个词,并不是单纯说企业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领先,就是塑造了良好形象,相反,自卖自夸只会招致读者反感,媒体记者也无法发布。

所谓塑造,就是通过各种语言描述客观事实,烘托气氛,最终让读者得出人们要传播的信息结论。

c) 培育良好公共关系,这一条相对较为宏观,属于公关公司策划范畴,人们可以不必过多考虑。

d)新近事实,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定要把最新最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情传播开来。

新闻稿的写作篇六

(一)学校新闻的概念

学校新闻,是以宣传为手段反映学校当前学习与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学校内部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经常大量运用的一种文体。

学校新闻,是学校消息、通讯、新闻特写与速写等体裁的统称。

(二)学校新闻稿的特点

1.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

学校新闻,要求报道学校真实的事实。

2.实证性实证性,就是说学校新闻要让事实本身说话。

事实的基本要素,一般应交待人、事、时、地、因果、怎样、意义等七个要素。

3.及时性

学校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和评述。

这就要求必须有新的事实、新的内容,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新的意义。

4.开放性

学校新闻是不受空间限制的一种宣传形式,具有冲破闭锁隔绝现象的开放性。

学校通讯员在撰写新闻稿件时,必须要把握好新闻其开放性的特点。

(三)学校新闻稿的写作方法

1.善于捕捉

要写出好的学校新闻,就要善于捕捉蕴藏在现实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丰富而有意义的新闻题材。

要注意深入教育实践与教育生活,留心各种各样的校园事情,将新的分析思考写进“新闻手记”。

2.勤于采访

学校通讯员的实践,实际上就是采访的实践。

采访是一门专门的科学,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

通讯员的采访要想顺利进行并获得效果,就要学会拟写采访提纲,找准采访对象,注意采访方式。

3.精于构思

获得采访后的真实情况,就要精心构思,动手写出学校新闻稿。

一篇学校新闻稿立什么样主题,选取什么材料表现主题,材料的详略处理与先后安排等等,通讯员都得一丝不苟地精心构思。

4.疾于运笔

运笔要“疾”,不仅仅是从时间上要求快,而且须快中求好。

(一)学校通讯的概念

学校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学校里的教育教学事件或师生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校报、校园广播常用的文体。

(二)学校通讯的特点

一般来说,学校通讯有四大特点:

1.真实性。

2.客观性。

3.时间性。

4.形象性。

(三)学校通讯的分类

1.按内容分

学校通讯一般分为学校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

学校通讯分为一般学校记事通讯、访问记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1.主题要明确

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2.材料要精选

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学校教育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3.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

写教育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

当然,写人也离不开写事。

4.角度要新颖

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

(五)常见学校通讯文体简介

1.学校人物通讯

所谓学校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学校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

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学校内外的共同财富。

2.学校事件通讯

所谓学校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学校新闻事件。

写事当然离不开事件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画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为了写好事来写人。

3.学校工作通讯

所谓学校工作通讯,就是反映学校贯彻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学校教育问题等报道。

它是校报、校刊、校园网上经常用于指导学校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

4.学校概貌通讯

学校概貌通讯又称学校风貌通讯。

它是以反映校园生活、人情交往、校园风光和日新月异的教改成就为主的报道。

概貌通讯与事件通讯不同,它不是围绕一个人物或一个中心事件来写,也不要求写一件事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而是围绕主题集中各方面的风貌和特色。

在表达方式上,往往运用点上具体事例来叙述和描写学校的一个年级、一个班级、一个科组、一种特色、一个办学理念的风貌变化,展现学校随着时代的步伐和人的思想境界的变化。

一般采取“巡礼”、“纪行”、“散记”、“侧记”等形式,向师生介绍。

5.学校小故事(小通讯)

反映学校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通常表现一人一事,线索单一而有故事情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

三、学校消息稿的写作

(一)学校消息的概念

学校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学校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师生普遍关心的事实。

在众多的新闻体裁中,消息最为常用。

(二)学校消息的特点

1.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真实是消息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

事实是它的本源,也是它令师生信服的基础。

真实,就是事实真实,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不可虚构。

准确,就是每个事实,包括细节都准确无误。

2.内容新鲜,具有价值。

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

消息只有新,才能引起师生的注意,先睹为快。

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师生。

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物。

3.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迅速是消息的价值,消息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消息的价值,“新闻”则变成了“旧闻”。

时效,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

4.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简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标志。

所谓简短,就是“三言两语,记清事实;寥寥数笔,显出精神;概括而不流于抽象,简短而不陷于疏漏”,用笔要简洁利落,内容要集中精炼。

(三)学校消息的种类

1.学校动态消息

学校动态消息是迅速而准确地报道学校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的活动和学校各项建设与发展中最新出现的新情况、新动态、新成就、新问题的一种文体。

它是校报、校园网上使用最多的一类新闻报道形式。

学校的重大新闻以及简讯都属于动态消息。

如,我校的科研动态,重要人物来访,我校与香港姊妹学校联谊活动等。

2.学校典型消息

学校典型消息也叫学校经验消息,它是学校对学校某一方面的工作或对一些具体部门、年级、班级、科组等典型经验、成功做法集中报道的一种文体。

这种消息是在介绍经验、做法之后,总结经验,揭示规律,以达到以点带面,推动学校工作的目的。

如 《真心诚意促均衡,实效帮扶谋发展》(深圳市龙岗区实验学校“千校扶千校”工作经验介绍)。

3.学校综合消息

学校综合消息是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部门、各具特色、性质相同的事实综合在一起,并体现一个主题的报道。

它的特点是在综合、概括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见解,揭示规律。

如,《重本求新,务实奋进》(以实干精神人民满意的学校体育特色工作)。

4.学校述评消息

又称“记者述评”、“新闻述评”。

它是一种兼有消息与评论作用的新闻。

它是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穿插评论或抒发感慨,从而分析说明所报道事实的本质和意义。

它的特点是边叙边评,要求以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为依据,针对教育事实进行评说,并要求观点正确,评论得当。

如,《分清支流与主流,莫把教师当保姆》(针对学校安全工作,教师到底处于什么角色)。

在我们的生活,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

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

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

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

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处处皆新闻了”。

在上班下班、吃饭、出差旅游、住宿乘车等看似没有新闻的场合,都能发现新闻线索。

发表在《人民日报》通讯《新风饭馆有新风》(2),就是记者吃饭时发现的新闻。

写出这骗通讯的记者哪天外出采访,中午赶不回报社吃饭,于是顺便走进北京西单新风饭馆。

饭馆里早已挤满了人。

记者正站在饭桌边踌躇,一位热情的老服务员笑着招呼,并且很快帮助记者找了座位。

对比另外的一些饭馆服务态度不好的情景,记者立即感到这里有新闻。

经过一番采访,记者写出了这篇通讯,为饭馆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

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

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

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

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

他说:“一个作家。

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

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

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

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

”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

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新闻素材经选择、集中、提炼,其中一部分被记者写入新闻作品。

我们常说:“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

采访到的材料多,稿子里使用的材料少,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但是,如果不想办法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让大量的、有生活气息的材料“烂”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初学新闻报道的大学生记者,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的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他们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

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

而没有被选为新闻题材的素材,也不是全无用处。

它还可以作为新闻背景,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度;或者作为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帮助记者捕捉和深化主题;或者应用到其他新闻体裁中,搞好新闻素材的综合利用。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

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

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

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特别是在学校里,它以学年度为单位,许多教育教学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生活学习方式,从时间上来说,都带有周期性循环的特点。

如每年上半年是毕业生就业的时期,每年秋季是学校招收新同学的时间,每年都有教师节,每年都有学生到工厂、学校、机关和农村实习等等。

如果每年的新闻报道,都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的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找出一个观察人物、事物、问题的新角度,从人物、事物、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入手,给读者以新的信息,那就势必使写出来的新闻失去心意,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从而使时间失去报道的必要性。

角度是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成功与否。

最佳角度的选择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甚至可以变新闻为旧闻。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

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

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

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

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

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

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

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

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

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

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

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四、虚心请教,大胆投稿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作为大学生记者,由于缺乏对新闻知识较为系统的学习,新闻写作经验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写出第一篇新闻稿难免不尽如人意。

要使新闻稿基本上达到发表的水平,最学生便捷的途径,就是虚心请教、不耻下问。

一是向有一定经验的高年级记者请教。

从事过一定新闻采访写作实践的高年级记者,具备了一定的新闻实践经验,能够比较有针对性地解决在校园新闻采访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使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能够少走弯路,尽快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

且学生记者之间朝夕相处,便于接近,易于沟通,能够大大缩短新闻稿的修改时间;一是向师长主要是校报编辑老师、新闻学专业老师和社会媒体的老师请教。

校报编辑老师能够按照报纸的报道思想和基本要求,根据自己所体验的读者心理和新闻写作体验,校正和知道学生记者的新闻采访和写作。

新闻专业老师则可以主要从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技巧上加以指导,使写出来的新闻稿更加符合新闻呢理论的要求。

社会媒体老师更是能全面的站在社会时间实践的角度来指导写作,为以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好基础。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

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

有的初学新闻的学生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

其实,由于校园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

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

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

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

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

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是十分关键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大学生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新闻稿的写作篇七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处处皆新闻了”。在上班下班、吃饭、出差旅游、住宿乘车等看似没有新闻的场合,都能发现新闻线索。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网友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校园记者培训内容四:如何写好新闻稿

第一、积累新闻素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大学生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第二、选好新闻题材。

犯的一个毛病,就的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他们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 而没有被选为新闻题材的素材,也不是全无用处。它还可以作为新闻背景,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度;或者作为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帮助记者捕捉和深化主题;或者应用到其他新闻体裁中,搞好新闻素材的综合利用。

第三、找准新闻角度。

《新闻稿写作技巧精选》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新闻稿的写作篇八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舟车劳顿,于中午十二点到达xx县金牛镇政府,在镇政府热情的招待下,我们快速解决了午饭和安排好住宿。

为了引导青少年切身感受暑期社会实践,更好的探究金牛镇发展的奥秘,以金牛镇台商工业园为切点,于当日下午,在金牛镇团委书记张振纲的带领牵头下,我们参观了台商工业园的两个典型企业代表。

十分详细的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我们介绍了生产制作流程,队员们在参观的同时和张总进行积极的提问交流,过程气氛活跃,队员们收获颇丰。

让我们印象颇深一条企业标语“时间是金钱,效益是武器,品质是武器”给了我们深刻体会,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无论是先进大规模企业还是乡镇个体私营企业,掌握了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强了文化建设,保证了产品质量,就是掌握了发展的奥秘。

另外,我们请教了张总当代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问题,他为我们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学得精,做的实,学好专业知识,掌握技能,“技术就是金钱,能力就是饭碗”!

为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2014年11月29日下午,在学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老师xx的带领下,我们xx大学就业协会部分会员赴xx公司进行了参观学习。

广西xx创立于一九九八年三月,是一家集生产、销售、设计于一体的手套供应商。

公司为顾客提供自行研发、生产的各式手套产品,拥有vgo、ilond、vgreen三大自主创立的国际品牌,是中国商务部和广西商务厅重点支持的出口企业。

我们到达后受到公司接待人员韦经理及其同事的热烈欢迎,随后我们分小组对公司的生产生产车间进行了参观,在参观过程中,会员们以谦虚的态度向工作人员们积极提问,而工作人员也仔细的为队员们进行了解答。

工作人员们详细的介绍了手套的生产的整个流程,及车间管理的模式。

看着一排排流水线工人们,正在马不停蹄的工作着,在大学的我们了解了车间工作者的.艰辛,明白了一副手套的来之不易,不仅要学习他们的吃苦耐劳,更懂得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参观完生产车间后,我们来到企业的会议室,召开了企业主管与大学生深入交流学习的座谈会,会议开始前行政经理xx用ppt的形式给我们展示了企业的规模、文化和发展方向。

xx经理也是我们的毕业校友,在接下来的交流会中xx学姐和各部门经理们耐心细致的为我们解答了好多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就像xx师姐说的那样,两种思想碰撞就不止两种思想了。

这次座谈会深入的提高了我们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态度。

企业的行政部覃助理也说:“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学习,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企业,书本可以丢,知识不能丢;无论何时都要有过强的心理素质去面对各种挑战。

更增进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学校应用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更增强了我们xx大学就业协会为同学们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的责任感。

这次的企业参观活动,让我们明白了企业的发展、成功离不开每一位员工兢兢业业的付出,更懂得了xxx公司提出的’梦想,激情,专注,创新”的内涵。

今天,我们收获满满!

新闻稿的写作篇九

;

新闻稿的写法

注意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选取一个新闻进行写就可以了

1、新闻要素:不可忽略5w1h。(who、what、when、where、why、how)

2、新闻构成:题、文、图、表。

3、题:简要、突出、吸引人。

4、文:导语100至200字:开宗明义,人事时地物。

5、主体300至500字:深入浅出,阐扬主旨。

6、结语100字:简洁有力,强调该新闻的意义与影响,或预告下阶段活动。

7、图:视需要加入有助于读者理解的图片。

8、表:视需要加入有助于读者理解的表格。

9、写作要律:具有新闻价值、正确的格式、动人的标题。简洁切要的内容、平易友善的叙述、高度可读性、篇幅以1至2页为宜(一页尤佳)。写作技巧:清晰简洁、段落分明、使用短句、排版清爽。切忌偏离事实、交代不清、内容空洞。一篇好的新闻稿除了必须具有新闻价值、把握主诉求与正确的格式外,行文应力求简洁切要,叙述应有事实基础,文稿标题则以简要、突出、吸引人为原则,用字要避免冷僻艰深,以提高文稿的可读性。

此外,篇幅也不宜长篇大论,一般以1至2页为原则,必要时可以加入图表,增加文稿的专业性,切忌内容空洞、语意不清、夸大不实。

倒金字塔结构是绝大多数客观报道的写作规则,被广泛运用到严肃刊物的写作中,同时也是最为常见和最为短小的新闻写作叙事结构。内容上表现在在一篇新闻中,先是把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放在导语中,导语中又往往是将最精彩的内容放在最前端;而在新闻主体部分,各段内容也是依照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犹如倒置的金字塔,上面大而重,下面小而轻。此种写作方式是目前媒体常用的写作方式,亦即将新闻中最重要的消息写在第一段,或是以「新闻提要」的方式呈现在新闻的最前端,此种方式有助于媒体编辑下标题,亦有助于阅听人快速清楚新闻重点。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在导语中写一个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比如一场球赛刚刚结束,观众/读者/听众们最想知道的是结果,或者是某个球员的发挥情况,就先从这里写起。

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同时注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因为这种格式不是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时间顺序,所以在写作时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按受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来安排事件要素。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性程度依次写下去。

正金字塔式此种写作方式刚好与「倒金字塔式」相反,是以时间发生顺序作为行文结构的写作方式,依序分别是引言、过程、结果,采渐入高潮的方式,将新闻重点摆在文末,一般多用于特写。

折衷式又叫新华体。此种写作方式为「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的折衷,亦即,新闻中最重要的讯息仍然在导言中呈现,接著,则依新闻的时间性或逻辑性叙述。我们国家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遵循时间顺序,但是这种“讲故事”的写法已经不适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一般人没有时间听你讲长篇大论),所以“新华体”在吸收中外新闻报道之长的情况下诞生了。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平铺直叙式顾名思义,此种写作方式就是注重行文的起、承、转、合,力求文字的流畅精准。对教师组织而言,由于时常必须发表对特定教育政策、事件的看法,此种写作方式反而适合组织在发表声明时使用。

最近很流行一种叫做“华尔街日报体”(dee)的格式,这个格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文首特写新闻事件中的一个“镜头”,一般是以一个人的言行为主,从而引出整个的新闻报道,比如央行关于房贷要加息的消息,新闻报道就可以从一个普通市民的住房贷款行为写起,比较能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范文的话,你随便打个“通讯稿”就一大堆了。也不知道你具体想要那方面事件的稿子,就说一下怎么写吧。

新闻稿写作技巧

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写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处处皆新闻了”。在上班下班、吃饭、出差旅游、住宿乘车等看似没有新闻的场合,都能发现新闻线索。发表在《人民日报》通讯《新风饭馆有新风》(2),就是记者吃饭时发现的新闻。写出这骗通讯的记者哪天外出采访,中午赶不回报社吃饭,于是顺便走进北京西单新风饭馆。饭馆里早已挤满了人。记者正

站在饭桌边踌躇,一位热情的老服务员笑着招呼,并且很快帮助记者找了座位。对比另外的一些饭馆服务态度不好的情景,记者立即感到这里有新闻。经过一番采访,记者写出了这篇通讯,为饭馆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新接触新闻的记者,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最后才能成为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记者。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所看到的一切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新闻素材经选择、集中、提炼,其中一部分被记者写入新闻作品。我们常说:“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采访到的材料多,稿子里使用的材料少,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不想办法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让大量的、有生活气息的材料“烂”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初学新闻报道的记者,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的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他们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而没有被选为新闻题材的素材,也不是全无用处。它还可以作为新闻背景,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度;或者作为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帮助记者捕捉和深化主题;或者应用到其他新闻体裁中,搞好新闻素材的综合利用。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

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在学校里,它以学年度为单位,许多教育教学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生活学习方式,从时间上来说,都带有周期性循环的特点。如每年上半年是毕业生就业的时期,每年秋季是学校招收新同学的时间,每年都有教师节,每年都有学生到工厂、学校、机关和农村实习等等。如果每年的新闻报道,都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的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找出一个观察人物、事物、问题的新角度,从人物、事物、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入手,给读者以新的信息,那就势必使写出来的新闻失去心意,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从而使时间失去报道的必要性。角度是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成功与否。最佳角度的选择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甚至可以变新闻为旧闻。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初学新闻的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四、虚心请教,大胆投稿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作为记者,由于缺乏对新闻知识较为系统的学习,新闻写作经验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写出第一篇新闻稿难免不尽如人意。要使新闻稿基本上达到发表的水平,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一是向有一定经验的记者请教。从事过一定新闻采访写作实践的记者,具备了一定的新闻实践经验,能够比较有针对性地解决在校园新闻采访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使初学新闻的记者能够少走弯路,尽快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且记者之间朝夕相处,便于接近,易于沟通,能够大大缩短新闻稿的修改时间;一是向编辑、新闻学专业老师和社会媒体的老师请教。编辑老师能够按照报纸的报道思想和基本要求,根据自己所体验的读者

心理和新闻写作体验,校正和知道记者的新闻采访和写作。新闻专业老师则可以主要从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技巧上加以指导,使写出来的新闻稿更加符合新闻呢理论的要求。社会媒体老师更是能全面的站在社会时间实践的角度来指导写作,为以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好基础。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有的初学新闻的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因此,作为一个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

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个人体会:写好新闻,主要是写好消息。因为,消息,是新闻的主体。

那么,消息,按具体行业或具体事件来分,有政治、经济、会、文教、科技、体育、政法、国际等新闻。

按各行各业新闻报道的共性来分,有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报道、调查报告、新闻述评等。

怎么写最好?格式如何?简单地说:一篇消息通常包括导语、主体、结尾三部分。或者,形象的讲,一篇消息要求达到“凤头、猪肚、豹尾”。

1、导语:消息开头的一段话。作用有两个,一是用最简明的语言把消息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告诉读者;二是它应当像诱饵一样把读者吸引住,使他们有兴趣往下看,欲罢不能。因此,一篇好的消息,在导语上是要很下功夫的!所谓“凤头”。

2、主体部分。要毫不矫柔造作,极少形容雕琢、清晰无误地把事情说清楚;内容要足,信息量要大。所谓“猪肚”。

3、结尾部分。结尾,对消息来说不是很重要。正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的:“故事一讲完,文章即结束。”所谓“豹尾”。但是,对有些消息来说,写一个或者发人深省、或者催人振作、或者给人希望的结尾,也很有意义。

新闻稿,一定不要过多引用晦涩难懂的“专家语言”、“专业语言”或大话空话套话,否则,读者不买帐。

消息导语,即消息的开头部分。一般指开头部分的头一句或几句话,或第一个自然段。消息导语是消息这一文体特有的概念,是消息与其他文体区别的重要特征。重视并研究消息导语的写作,历来是新闻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导语的撰写能力通常是作为选择记者的主要标准之一。美国现代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说:“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那就是写好导语。”“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了消息。”

如何写好消息导语,许多新闻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谈论这一点时,首先应弄清楚,一条好的消息导语应具有哪些品格,然后才是考虑写作中如何实现这些品格。

一条优秀的消息导语须具备的品格是:

第一,开启全篇,吸引读者;

第二,包含并突出了新闻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第三,表现新闻事实的时新性;

第四,简短。

-如何开启全篇吸引读者-

任何一篇文章的开头,都应具有开启全篇吸引读者的品格,消息导语尤其如此。从词义的角度来看,英语中的“导语”一词的意思是引导、引入;汉语中的“导”字,也有诱导、指导、引导之意。导语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吸引读者往下读,最好是非读不可。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说:“导语需要你付出最大的力量。它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

如何在“导”上做文章,至少有三个方面应予以注意。

第一,要吸引读者,首先要在导语的内容上努力考虑如何去接近读者。一些高明的记者常常善于把他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与普通读者联系起来,设法点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请比较下面两条导语的写法:

你的财产税终于减不成了。

市议会昨晚决定,保持税收率不变……

——转引自(美)威廉.梅茨《怎样写新闻》

为确保飞行安全,中国民航总局日前做出决定,从今年4月1日起至6月30日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东跑道将关闭整修。为此,中国民航总局要求有关航空公司尽量将被调整的航班安排到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或石家庄正定机场。

(新华社1996年3月11日电)

在第一条导语中,作者着意用了第二人称“你”,并且提到与“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两点都无疑是接近读者的桥梁。它将一件看上去似乎很遥远的新闻事实与读者的利益直接挂钩,读者读这条消息时,与其说是关心政府出台的新政策,还不如说是在关心自己的事情。而第二条导语只是直接陈述一项“决定”,未考虑这项决定与读者有何种联系。如果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表明这将对读者产生什么影响,如读者在这段时间内若乘机到北京,有可能发现飞机只是降落在天津或石家庄等等,这对吸引读者无疑是有益的。

第二,手法上不拘一格,努力把导语写得生动活泼。这一点,在第三代导语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在导语发展史上,第一代导语追求对事实的完整概括,通常

是要素齐全而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第二代导语改变了这一情况,重点突出新闻中主要内容,以朴实见长。第三代导语则既要突出新闻的主要内容,同时又要在表现手法上突破单一的写作形式,以多姿多态的面孔吸引读者。例如:全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换回一大笔外汇。(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这条消息是报道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的职工如何设计出一种更新更美的印有鸳鸯戏水图案的床单,打开对外销路的。鸳鸯戏水的图案在“文革”中曾被斥为“鼓吹谈情说爱”而被判了死刑。导语巧借这一事实,用比喻手法生动地突出了新闻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要使导语写得生动活泼,记者得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多年来,有关追悼会的报道,几乎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女记者郭玲春的报道《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却突破了以往写作的老框框:

新华社北京1982年7月16日电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这里,作者仅用52字就把一个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交代出来了,而且一反陈规,用描写式导语报道名人逝世,令人耳目一新。

第三,语言表达应努力做到明晰易懂。如果读者要费很大的劲才能把导语读完,或者读后不知所云,那么十有八九要把读者的阅读兴趣冲走。

一些初学写报道的人,总是千方百计想把消息导语写漂亮些,结果是或堆砌辞藻,或雕琢生造,把本来可以表达得明晓的内容弄得晦涩费解,这就起不到诱导的作用。

-让导语包含并突出新闻中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首先要考虑导语中是否包含了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美国亨特学院新闻学教授詹姆斯.阿伦森曾应中国外交部新闻司邀请来华讲学,他举例说明导语应有实质性内容:

我们访问了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陈英。

阿伦森认为,这样的导语“只会令读者望而生厌,不愿再看下去。其结果是,往往由于导语的缘故,就使读者错过了一些重要人物的有趣的新闻”。所以,他主张改为:

植物遗传学家陈英在1973年和别人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两个水稻新品种。

其次,有些导语其中虽包含了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但并没有将它放在突出的位置。试比较曾报道过去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两条消息的导语:

我国政府新近颁布了一项计划生育的新政策,即一对夫妇只准生两个孩子,最好只生一个。

一位外国记者写法不一样,他写道:

生两个好,生一个更好——这就是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生娃娃的新政策。

第一条导语虽然也将计划生育的新政策内容包含其中了,但两相比较,后者则更加突出了,自然更受读者欢迎。

要做到既“包含”又“突出”,在写作时就要考虑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学会用比较的办法确定新闻六要素中哪些是最重要的。

请看关于扩建运动场报道的四条导语:

请看关于扩建运动场报道的四条导语:

昨天,西南大学校长宣布,由于上一季度数以千计的球迷没有座位,学校的足球场将扩大50%,工程费用将靠增加学费解决。

西南大学校长昨天宣布,由于上一季度数以千计的球迷没有座位,学校足球场将扩大50%,工程费用将靠增加学费解决。

西南大学将通过增加学费筹集资金,把足球场扩大50%,这是因为数以千计的球迷上季度没有座位。该校乡长昨天宣布说。

西南大学足球场将扩大50%,因为上季度数以千计的球迷没有座位。大学校长宣布说,工程费用将靠增加学费解决。

这四条导语所包含的新闻要素一致,但排列时却有差异。这差异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对各新闻要素的价值衡量。第一、二条导语强调的是新闻要素中的“为何”,第一条导语还特别把“何时”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但这些并不是新闻的重要部分。第三条导语强调的是怎样筹集资金的,突出的是“怎样”这一要素,也不算最好的导语。第四条导语突出“何事”,开门见山地直接提出足球场扩建这一新闻事实。这才是最重要的内容。

第二,从读者的角度去考虑,什么要素是读者最为关心的。毫无疑问,读者最为关心的内容,理所当然是记者在报道中应特别加以突出的。但在一些报道中,二者并未取得一致。

1994年11月24日《长沙晚报》头版发了一条消息,主题是《电影盛会已落幕无名英雄始登台》,报道“第三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进行总结表彰”。从标题和报道的目的看,主要报道电影节组委会总结半个月前在长沙召开的电影节上社会各界作出的贡献,表彰了一批“无名英雄”。这些“无名英雄”是谁,这当是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但这条消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本报讯第三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组委会昨日在湖南宾馆举行总结表彰大会,省市领导和电影节组委会负责人xxx、xx……等出席。

“无名英雄”何在?直到文章的结尾才“始登台”。这种不分主次的错误做法成了某些会议新闻报道的模式,反映了在一些人心中的“官本位”观念,关心的是谁出席了会议,而不是去满足读者的兴趣。范长江说,“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越是群众关注的,越应加以突出。

第三,在表达上应做到开门见山,力避空泛。导语写作贵在开篇有物,切忌空洞、充满概念和口号。前面提到的一些优秀导语,都是这方面的范例。然而在某些新闻导语中,空泛的语言、抽象的概念、流行的口号,往往挤掉了重要新鲜的事实。如:

xx市xx学校深入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广大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相关热词搜索:;

新闻稿的写作篇十

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写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

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

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

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

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处处皆新闻了”。

在上班下班、吃饭、出差旅游、住宿乘车等看似没有新闻的场合,都能发现新闻线索。

发表在《人民日报》通讯《新风饭馆有新风》,就是记者吃饭时发现的新闻。

写出这骗通讯的记者哪天外出采访,中午赶不回报社吃饭,于是顺便走进北京西单新风饭馆。

饭馆里早已挤满了人。

记者正站在饭桌边踌躇,一位热情的老服务员笑着招呼,并且很快帮助记者找了座位。

对比另外的一些饭馆服务态度不好的情景,记者立即感到这里有新闻。

经过一番采访,记者写出了这篇通讯,为饭馆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

新接触新闻的记者,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

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最后才能成为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记者。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

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

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

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所看到的一切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

一个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新闻素材经选择、集中、提炼,其中一部分被记者写入新闻作品。

我们常说:“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

采访到的材料多,稿子里使用的材料少,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但是,如果不想办法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让大量的、有生活气息的材料“烂”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初学新闻报道的记者,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的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他们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

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

而没有被选为新闻题材的素材,也不是全无用处。

它还可以作为新闻背景,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度;或者作为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帮助记者捕捉和深化主题;或者应用到其他新闻体裁中,搞好新闻素材的综合利用。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

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

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

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特别是在学校里,它以学年度为单位,许多教育教学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生活学习方式,从时间上来说,都带有周期性循环的特点。

如每年上半年是毕业生就业的时期,每年秋季是学校招收新同学的时间,每年都有教师节,每年都有学生到工厂、学校、机关和农村实习等等。

如果每年的新闻报道,都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的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找出一个观察人物、事物、问题的新角度,从人物、事物、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入手,给读者以新的信息,那就势必使写出来的新闻失去心意,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从而使时间失去报道的必要性。

角度是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成功与否。

最佳角度的选择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甚至可以变新闻为旧闻。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

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

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

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

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

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初学新闻的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

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

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

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

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

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

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作为记者,由于缺乏对新闻知识较为系统的学习,新闻写作经验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写出第一篇新闻稿难免不尽如人意。

要使新闻稿基本上达到发表的水平,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虚心请教、不耻下问。

一是向有一定经验的记者请教。

从事过一定新闻采访写作实践的记者,具备了一定的新闻实践经验,能够比较有针对性地解决在校园新闻采访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使初学新闻的记者能够少走弯路,尽快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

且记者之间朝夕相处,便于接近,易于沟通,能够大大缩短新闻稿的修改时间;一是向编辑、新闻学专业老师和社会媒体的老师请教。

编辑老师能够按照报纸的报道思想和基本要求,根据自己所体验的读者心理和新闻写作体验,校正和知道记者的新闻采访和写作。

新闻专业老师则可以主要从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技巧上加以指导,使写出来的新闻稿更加符合新闻呢理论的要求。

社会媒体老师更是能全面的站在社会时间实践的角度来指导写作,为以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好基础。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

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

有的初学新闻的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

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

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

因此,作为一个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

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

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

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