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

时间:2023-08-08 16:36:39 作者:江sx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篇一

罗曼·罗兰史诗般展现一个平凡而伟大生命波澜壮阔一生的这本书,多少年来,我总是常读常新,惊异着人类非凡的创造力博大的爱情和精深的美。

败落了经济的家庭、音乐的灵魂上的薰陶,是约翰·克里斯朵夫生长的沃土。正如鲁迅说的,从繁华坠入困顿,才最能感受人世间的冷暖炎凉。一切灾祸的好处就是,它像一根鞭子,时时抽打着,不允许你闲散。艰难中的亲情,更容易化成束缚肉与灵的责任。倒是一个衣食无忧无牵无挂的人,临到一片空虚的时间,就会毫无依傍,没有强迫他往前走的驱动力,他的前行只是习惯,他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到哪儿去。

而约翰·克里斯朵夫在很小的年纪上就要工作。正如伏尔泰说的:“工作免除了三大流弊:生活乏味、胡作非为、一贫如洗”也成长了他一生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性。而人啊,不管一生成就了一些什么,品性就是构建成功质量的原材料。

正在世界观形成的当口,深刻认识了祖父成功的阳光,父亲堕落的阴影。他看出了父亲是给人生打败的,这颗不幸的灵魂,随波逐流放荡不羁地向着“欲壑”滑落,全然没有一点反抗的勇气,最后只得对着虚度的一生哀嚎叹息。呵呵,这个倒霉的父亲,给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不仅是这些,他遗留给儿子的,是天性里的天真和人生最可宝贵的好奇心,这好奇心不会被时间冲淡而是越来越强烈。

正如罗曼·罗兰写的,大半的人一过青春就死掉了,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着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的日子里做的、说的、想的、喜欢的一切,一天天地重复着,而且越来越机械越来越离谱出格。这种天真和好奇,做成了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活泼泼的生命力。

祖父“个人奋斗”、出人头地的教育中最危险的部分:骄傲与没落的贵族气,被他母亲的“温良恭俭让”的榜样和舅舅“做个平常的人,做好份内的事”、虔诚、欢乐、安贫乐道的思想影响给克服了。只要我们肯进入到民众深处,我们就有机会遇到他舅舅那样的人,思想、人生的重大话题,在他们那里变得亲切,变成人之常情。而每一个成年人,只要他心里有爱,有游经人生社会的阅历,有足够的聪明,他都有机会成为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舅舅那样深刻而亲切的人。

约翰·克里斯朵夫没有经过系统文化教养,造成了他本质上的纯朴“粗野”、性格上的豪放“不羁”.他不须刻意、花大力气兴许仍不会如意的“反朴归真”,确定了他的平民性,同时音乐的魅力——身为长子有机会耳濡目染祖父的辉煌和艺术,使他早熟,且一陷到底,造就了他思想的丰富多彩。

音乐如禅,正巧是“直击人心,不立文字”的。

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篇二

这一卷‘女朋友们’,除了对雅葛丽娜、塞西尔、法朗梭阿士、亚诺太太的大篇描写,还提及了弥娜和葛拉齐亚。

弥娜,克里斯朵夫的初恋。在克里斯朵夫的记忆里,是个美丽的像鲜花般的少女。

克里斯朵夫回到故乡的时候,偶然碰到了弥娜。他耐着性子,想在这个如今美丽而肥胖、一直叽叽呱呱、大声叫嚷的女人身上找到他的小弥娜;然而,他失败了,他的小弥娜,从这个女人身上已经几乎寻觅不到了,真是相见不如怀念,一些美好的回忆只能让它在记忆里沉睡吧!

葛拉齐亚,这个充满了自然灵性的女子,她认识克里斯朵夫的时候,还是个小姑娘,和表姐高兰德一起跟着克里斯朵夫学习钢琴,那时候她就觉察出了克里斯朵夫的可贵之处,默默的喜欢着他。

克里斯朵夫终于见到她了,他们愉快的交谈,克里斯朵夫对葛拉齐亚既感动又有温情,他爱上了葛拉齐亚(作者这么写的,可是我觉得有那么一点点突兀,不过,爱情本身就是莫名其妙的,谁知道怎么就爱上了呢,爱情本身就是一个谜。),而葛拉齐亚如今对他,只有恬静的友谊了。

短暂的相见,葛拉齐亚就要随着丈夫离开巴黎去美国了。

他们的这次相遇,就这样结束了。不过我觉得,他们终还是要有交集的。

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篇三

读了克里斯多夫让我明白了许多,让我受益最深的就是忍耐,这极为平常的两个字眼,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只要在愤怒的时候,忍耐一下,也许就不会惹上大祸。

约翰.克利斯朵夫讲述了他从小到大受到的遭遇,但是,他尽量不把这些事放在心上,因为他从小音乐天赋非常好,所以家里除了妈妈和祖父其他人都嫉妒他,他从小就缺少呵护,后来,祖父去世了,家里人都欺负它,只有他妈妈保护着他,他的爸爸因为没有祖父的看守,变成了一个酒鬼,喝酒使他爸爸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没法,十一岁的克里斯多夫去外面打工,不管什么时候他都要忍耐,他要忍耐十一岁就要上班的痛苦,和家里人对他的嫉妒。他一天可以说都在忍耐。

读了这本书我确实受益匪浅,李小龙被迫出国时,在手心写了一个忍字,看来忍耐非常重要。

说到我,那就不行了,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的忍耐度可以说接近0,别人一说我,我就急。就拿上次期末考试来说吧,期末考试考完以后,妈妈就说,你这次考试数学绝对考不好,我忍住愤怒,问为什么,妈妈说:“看你平时做题?”我的愤怒如火山喷发一般,一下涌出,跟妈妈大吵起来,读完这本书,想想当时,真是可笑,为何发那么大火呢?忍耐一下就过去了。

只要在愤怒的时候忍耐一下,就会避免许多不必要,读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篇四

有朋友问我冉阿让的一生幸福吗?(他是一个高尚的人)我说:不!他过得是半个人生,因为他没有拥有友情和爱情,他过的是孤独的一生。而约翰·克里斯朵夫生命中最生动的部分,是由友谊和爱情充实着的。

友谊和爱情是人类相互吸引先天带了性与灵的色彩,它是灵魂思想甚至肉体最好的营养。罗曼·罗兰用了抒情的笔调写了这段总会给我感动的话:“我有了一个朋友了!„„找到了一颗灵魂,使你在苦恼中有所依傍,有个温柔而安全的托身之地,使你惊魂未定之时能够喘息一会:那是多么甜美啊!”爱情,不过是友情的深化物而已。

童年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第一次“呼朋唤伴”是在母亲做“佣人”的女主人家里羞辱地被排斥。加上他过早地担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使他奠定了孤独的人生基调,他的每一次交友,在他都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少年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同几乎一切人一样,异性的朋友总在同性朋友之后。同性朋友的亲昵就带了性“启蒙”的意味,罗曼·罗兰在这本书里,给约翰·克里斯朵夫青少年时代的每一个朋友,在后来都有了一个对应成熟的人。

约翰·克里斯朵夫最早的朋友是奥多(相对应的是:奥利维,说到这,我在读这本书时,多希望奥利维的姐姐安多纳德能够遇上并爱上约翰·克里斯朵夫!可惜他们擦肩而过!)。奥多身上的女性成份与约翰·克里斯朵夫男子汉气魄的相互吸引,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性渴望吸收异己品性的表现。

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奥多的友情简直像爱情,他们热烈相拥地作“短途旅行”、一天没见着就相互地写信。约翰·克里斯朵夫热烈地写道:“爱是没有两种方式的„„噢,不!的确有两种,一种是把整个身心去爱人家,一种是只把自己浮表的一部分去爱人家——但愿我永远不要害上这种心灵的吝啬病”,全然用的是情书的口吻。

如果说爱情是嫣红,友情就是粉红色的。我也得学罗曼·罗兰的样儿,赞美纯洁的友情——人哪,就像黑暗里赶路的过客,隐忍着孤独的恐惧和落寞的苦闷,怀着相同心思和愿望的人们,因了相互地不认识而防备着、怀疑着,时时还或有不意地碰撞造成了相互的伤害。《牛虻》里蒙泰里尼就这样在亚瑟就面前惨痛地忏悔后,带着滴血的手和破碎的心猝然离世的(哦,也就是亚瑟和琼玛的误会,造成了他们一生的疼痛)。

人,需要相互地联接,因为每一个生命就是一个世界,就是自然界力的一种表现方式。而天才一半就是因为他能把周围的伟大都吸收过来使自己强健有力的。仔细看了看,隔离人们的,全是人类自己的缺乏自信的自傲和自卑(在我眼中,傲和卑有一样的性质)。

萨皮纳,这个萌动着“性”之芽、“灵”之根的女性,吸引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是她布尔乔亚的清高、对人生之剧无力感情引起的懒洋洋的处世态度和性情上的真诚与纯净。和她对应的,是葛拉齐亚——我也爱这个女人。

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她们完成了一场灵的爱情。在这里,我不由想起一个朋友对这种爱情的定义:纯灵,纯精神的爱,是真爱。世所罕见,它不具有任何欲望和需求,因而超越普通爱的归属、忠诚、承诺、责任,因为它是一种心灵追求,所以没有所谓的背叛,也不会有痛苦。它所以难得,一是它本来就境界高,二是它又要求两个人都具有同样的境界。它的表征是,在扰攘不息的心头始终保持着一片平和。

正如葛拉齐亚说的:“我认为这样更好。我们没有让友谊受到共同生活的考验,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把最纯洁的东西亵渎了,不是更好吗?”难怪王小波说罗曼·罗兰把美写得清清楚楚,这可是人世间的一种大美呢。

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篇五

早听闻作家罗曼·罗兰,曾凭借《约翰·克里斯朵夫》一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事,所以我一直很期待阅读这一本史诗般的巨著,这次终于在寒假时有幸借阅。

作者通过主人公一生的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了人道主义与英雄主义。

而主人公约翰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与我们普通人一样有着朴素的情感,他是那么的真诚和善良,但同时他也是伟大的,他虽一生坎坷,遭受重重阻碍,却也未向困难屈服。他追求真理,不迷信,不虚伪,面对着舆论,他依然顽强的战斗着。

约翰坎坷的经历促成了他心灵的升华,一连串的危机震撼着他的心灵,荡涤着他的灵魂。最终,他通过了炼狱之路,一步一步到达了自由的境地。

约翰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人生的导师,阅读他的奋斗史,我们知道人生不仅会有明媚的阳光,同时必有坎坷与危机这些凄冷的风雨。但,无论如何,我们在各种环境下,都应向约翰学习,去坚信我们的信念,永远保持着一颗乐观向上之心,学会积极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等我翻过书籍最后的一页,深夜已经寂静了,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愿我学会在生活的风浪中磨砺自己,使自己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篇六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主人公约翰出生在莱茵河畔的音乐世家。他的家族很多人都从事音乐事业,而且他本身也对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天赋。由于受到舅舅和祖父的影响,他对音乐有很强的情感,他非常坚强,音乐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但是他的思想却没有被世人理解,他非常孤独。后来因为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

在法国许多人看到了他的才华,但是由于他不愿意向上层人士屈服。最终他经过不断地努力成为了一代音乐大师。

这是一部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

我读完以后感受到克里斯朵夫其实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是他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被嘲讽甚至被诽谤,但是他始终没有选择低头和放弃。

从这部小说中,我想到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是不可以被打倒”。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压力,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选择放弃,这是一种非常不可取的。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希望以后我们尽量改正自己,独立面对问题。

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篇七

每次读完长篇都有一种失落的感觉,尤其是这一次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花了1个半月时间。据说这本书影响了很多人,我却有点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完整地读下来。

作者对人的各个时期的心理把握得十分到位。从克利斯朵夫小婴儿的时候,到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各个时期遇到的不同问题,人会产生什么心理,都清楚地分析出来。以时间为主线,穿插了克利斯朵夫的几个重要的人生片断。如小时候,他与祖父和父母的关系,少年时期的友情和初恋,青年时期的爱情和事业,中年时期的友情和爱情,老年时期的友情等。整个作品的结构设计得很精巧。当然这是一部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小说,毫无疑问是本好书,可是如果早几年遇到这本书,我却不一定对他感兴趣; 而现在,受制于表达能力,我也不一定能讲出来他的好。

写几个我印象比较深的片断吧。

(有没有觉得,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这种什么都不是的人,真是人生中可怕的东西。)

克利斯朵夫想要离开家乡外出闯荡的时候,他的母亲不同意,他的两个弟弟也趁机出来抨击他们的哥哥,说他不孝顺,其实他这两个弟弟才是不孝。他的妈妈整天向他诉苦,就怕他离开。甚至她还用错了方法,她向邻居抱怨克利斯朵夫不孝顺,结果邻居们也说他不孝,简直把他气死了。后来克利斯朵夫不得不逃亡到法国,他们俩又和解了,克利斯朵夫常常写信回家,老母亲也写简单的回信。在老母亲觉得自己不行了的时候,克利斯朵夫不顾被捕的风险,硬是回家见了妈妈最后一面。

克利斯朵夫的生命中有几段感情,但是都没有发展到结婚,这真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如果说他初恋的女孩不值得他爱,他爱过的单身母亲也配不上他,那个傻傻的阿达更是一个笑话,那么他后来遇到几个人都有几分可惜。

那个法国女教师与他的爱情,像一朵在半夜盛开的昙花,还没来得及被人欣赏就凋谢了,而且很巧妙的是,她的与她相依为命的弟弟却恰好是能欣赏克利斯朵夫才华的人,两个人后来的相知相扶更是感人,她的弟弟代替她成为了克利斯朵夫最好的朋友。

(好一个轰轰烈烈,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理想中的恋爱对象不能和自己走进婚姻殿堂的原因之一吧。大多数人都希望爱得热烈,却没有对热烈过后平淡的生活有心理准备。)

再后来,克利斯朵夫爱上了朋友的妻子,他用音乐解开了她的禁锢,并且点燃了她的热情之火。然而这终就是不被祝福的爱,而且是困难重重的爱,有着连勇敢的克利斯朵夫也不能冲破的篱笆---道德。多年后克利斯朵夫想到她,在教堂里,他们相见了,却没认出彼此,就这样擦肩而过。生活又恢复到一坛死水的状态,哪怕你心里翻起巨大的浪花,却也只能是曾经的沧海了。

最后出场的是我欣赏的一位女性,这样的女性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她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悄悄爱上了克利斯朵夫,当时他只是教她堂姐音乐,顺便也教她。而她却是真正地欣赏他的音乐,赞叹他的才华。然而她后来嫁给了伯爵,她仍然通过自己的力量暗中帮助克利斯朵夫。当克利斯朵夫超长的反射弧终于意识是谁在帮他的时候,她却要搬家了。克利斯朵夫想要她的爱情,可是timing早已经过了。当克利斯朵夫去意大利又遇上她时,她的丈夫已故,还留下一双儿女。克利斯朵夫想要和她结婚,可是她说她经历了婚姻,觉得婚姻会破坏他们的友谊。而后来克利斯朵夫再也不敢提起的时候,她又想给他想要的东西---婚姻。然而,她的儿子,一个小恶魔,对克利斯朵夫怀有敌意,生生地把这两个相爱的人再次拆开。他们的爱情一直在阴差阳错之中,但是他们为了爱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有意义。因为她的出现,克利斯朵夫变得平和多了。克利斯多夫还促成了她女儿和他最好朋友的儿子的婚姻,那时他是一个可爱的老人。

书中最后说:古教堂门前圣者克利斯朵夫像之下拉丁文铭文为:

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之于我的理解,我觉得当读者了解了克利斯朵夫一生的故事,应该能从他的遭遇里看到希望,勇敢的克利斯朵夫会给你启示,让你能够正直地走自己的路。克利斯朵夫也是在生活的磨砺下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既能和这个世界和平相处,又能坚持走自己的路。这是一条战斗者之路,也是一条强者之路。

最后,我觉得应该感谢傅雷先生,我觉得他翻译得很棒,谢谢他把克利斯朵夫带给中国读者。

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篇八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跑完了一场马拉松。因为了它实在太长了。但读完后,我感触良多,一下子明白了很多事。克里斯多夫,他坚强,他不屈,他孤独,但他孤独的灵魂里,却有着英雄的血液,他的一生就是一部英雄的史诗。

他出生在莱茵河畔的音乐世家,对应音乐有着过人的天赋,又受他舅舅和祖父的影响,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他很坚强,才十多岁就要养家糊口,在这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中,他的音乐造诣更深了。但他的思想却不为世人所理解,他很孤独。最终他因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

在法国,很多人看到了他的音乐才华,同样,他们对克里斯多夫坚持自己的风格不为理解。因此,他四处碰壁,生活落魄。一个流落他乡的天才,宁可饿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屈服,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操啊!

克里斯多夫,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有很多毛病甚至缺陷,但他有一个高尚的灵魂,有一种遇挫不怕,创作不休的精神。这就够了,英雄不是没有卑劣的情操,只是没有被它俘虏罢了。

这本书给我另一个震撼是克里斯多夫和奥利维埃之间忠贞的友谊。他们初识时,就对对方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好感。他们同住一间屋子的日子,每天经历着贫穷的煎熬和不得志的苦闷。但这些日子却是他们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相濡以沫,无话不说,心灵相惜。鲁迅说:“人生的一知己足矣!”虽然后来他们之间有过一些误会,但最终和好如初。他们之间那种情之真,爱之切,确实让人潸然泪下。

因此,当奥利维埃不幸惨死之后,他崩溃了,累了,那如火的热情消退了。这是他人生的另一个转折。他在瑞士隐居十年,潜心创作。当他再次回到巴黎时,他发现自己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人们谈中格格不入的落魄音乐家了。他名声大噪,大的音乐被人们争相演唱。面对这一切,他只是笑笑,泰然面对这一切。如果这发生在十几年前,他一定高兴坏了。

是啊,这时的克里斯多夫变了。他不再是当初那个易怒,暴躁的他了。他冷静了,升华了。现在的他,淡泊,无所争,生活中只有音乐和他最爱的人葛拉齐娅。

一本书完,一个英雄走完了他的一生,平凡而伟大。充满了精彩,贫穷过,失意过,拼搏过,爱过,伤心过,满足过,成功过。这就够了。


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篇九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还是在高中,那时上基本能力课时,老师曾向我们推荐过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罗曼。罗兰,他曾因本书而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因此我对这本书一直很期待,这次终于在寒假时有幸借阅。

《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共十卷,石油罗曼罗兰从1904到1913年以每年以一卷的速度完成的史诗般的巨著。他通过主人公一生的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了人道主义与英雄主义,描写了主人公的一生,从儿时的觉醒到青年时代的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与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

我喜欢读书,但却不擅长读书。当我获得一本好书时,我并不急于去读完它,而只是想慢慢的享受它,就像当我遇到一个朋友,我并不急于去了解她的全部,而想与她慢慢熟悉渐渐的去了解她一样。因此,我只在每晚睡觉前读几页,所以,对于这本书我只读了其中的七卷,但却已被主人公深深的折服,深深的感受到他是一位既伟大而又平凡的人。

约翰是平凡的,因为他想我们普通人一样有着平常朴素的情感。对于友情他是绝对坦诚的,在与朋友的交谈中他是毫无顾忌的。对待朋友他又是温柔的,例如,在他与儿时的朋友奥托的信中,他会亲切的称他为:我亲爱的,我的灵魂。同时他又是慷慨的,他曾这样说过:虽然我不富有,但是我还是有能力款待我的朋友,把我所有的一切都拿出来给我的朋友,这是我最大的快乐。但有时他对朋友也是严格的。由于他是那样的真诚,自己完全坦诚的对待朋友,同时也希望朋友对自己也是完全真诚,不允许有丝毫的谎言和虚伪。

在爱情方面他是纯真的,当米娜外出旅行沉浸在游玩的乐趣而没有按时返回时,他却在故乡终日思念,为她是否生病担心。当他与萨比娜单独在一起时,黄昏中,他们只是静静的坐着,甚至不说一句话。他心中的爱情犹如早晨带露的玫瑰,芳香而又清新,不染一丝尘埃。

在亲情方面他十分热爱着他的家人,尽管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对于父母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对于弟弟他是一个懂事的哥哥。由于父亲的颓废,家境衰败,以致他常常忍饥挨饿,甚至在十几岁时就担负起养活全家的重担。

约翰又是伟大的。因为他一生坎坷,遭受重重阻碍,但他却从未向困难屈服。为了追求真理,他不迷信权威,不虚伪奉承,甚至激烈的抨击那些在他看来高高在上的人物,而使他自身陷入舆论的围攻,但他却依然顽强的战斗着,在流亡法国时,面对各种低俗文化的影响,他依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保持着自己对美好信念和高尚优秀品质的不懈追求。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依然执着于自己的音乐事业,保持着乐观的精神。

坎坷的经历促成了他心灵的升华,一连串的危机震撼着他的心灵,荡涤他的灵魂,通过炼狱之路,他一步一步到达了自由的境地。他的奋斗史无不向我i们昭示着虽然人生既有明媚的阳光与,也有凄冷的风雨,但无论在何种环境下,我们都应坚信我们的信念,永远保持着一颗乐观向上之心,积极的迎接生活的挑战,在生活的风浪中磨砺自己,使自己成为生活中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