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宜昌端午习俗演讲稿 端午习俗演讲稿(精选6篇)

时间:2023-10-08 14:51:40 作者:JQ文豪 最新宜昌端午习俗演讲稿 端午习俗演讲稿(精选6篇)

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那么演讲稿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演讲稿模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宜昌端午习俗演讲稿篇一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粽子的种类非常多呢,如果按照地域分的话,大致有南,北之分。另外,就是包粽子的叶子的种类,也有南,北之分。

粽子的南北之分:

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

而北方人呢,就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

就口味而言,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

因为是周日,所以妈妈在家也忙着包粽子。准备了很多材料,最主要的是粽叶、糯米,还有不同种类的“馅”,有蜜枣、豆沙、红豆、鲜肉、花生米,最后就是扎粽叶的线。

宜昌端午习俗演讲稿篇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幽幽端午情》

同学们,五月五日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产生于战国时期,经过很多朝代,一直源远流长,至今有20__多年的历史,它被世人蒙上了一层纱,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揭开那神秘的面纱吧。

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感人故事吧。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主张联齐抗秦,因此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而被去职,被赶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的都城,他眼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在五月五日,他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汩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人民衰痛异常,就在江面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并且以芦叶包馅料投入江中,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后来人们为纪念屈原这位英雄,将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怎能忘记吃粽子呢?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中国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的馅料种类繁多,北方常用的是小枣;南方则有豆沙、水果、鲜肉、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一直盛行,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各国。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句俗语表现了端午节热闹欢快的情景。当今的端午节不单是纪念屈原,而且也在展现人们和谐幸福的生活。

最后祝大家节日快乐。

宜昌端午习俗演讲稿篇三

老师们、同学们!

包粽子、插艾草、赛龙舟、系五彩线……听到这些习俗,大家猜到我说的是什么节日了吗?对,是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名重午节、五月节,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以前。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如今,端午节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20__年5月20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一起,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__年9月30日,这个节日又人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时值夏季,正是疾病开始流行的季节,因此端午节表达了人民驱邪避恶,以求身心平安的美好愿望。关于端午节起源的各种传说,更增添了它的文化内涵。无论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缅怀吴国大将军伍子胥,还是悼念孝女曹娥和鉴湖女侠秋瑾,都表现出孝敬长辈、热爱祖国的传统美德,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紧密贴合。

其中最广为传颂的当数伟大的诗人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的故事。他矢志不渝地追求真理,坚定不移地追随故国的脚步,他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忧国忧民的政治理想,以及为理想献身的高尚情操,正是端午文化的.灵魂。

心系人民的人,人民永不忘记他。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争先恐后地划船去拯救,于是才有振奋人心的端午赛龙舟的民俗;人们将饭团、鸡蛋投入江里,以免江里的鱼鳖伤及屈原的遗体,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吃粽子的民俗。

我们今天过传统节日,根本意义在于对中华文化精髓的传承。中华民族的特色就是有强劲的历史记忆。尊重历史,牢记过去,社会才能正道前进。这才是端午节对当今社会真正的意义所在。因此,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庆祝传统节日不仅是延续一种风俗习惯,更是对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传承。

宜昌端午习俗演讲稿篇四

同学们、老师们:

我今天的内容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同学们,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今年的端午节是6月日,也就是本周四。关于端午节起源的很多,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汨罗江。当时他62岁。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

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中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今年的端午节放假为3天,也就是本周四五六,周日正常上课。在放假期间请同学们要注意安全,特别是最近流感比较严重,尽量少去公共场所。最后,祝同学们过一个愉快的、安全的端午节。

谢谢大家!

宜昌端午习俗演讲稿篇五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重午节。关于端午节还有一道儿歌呢:“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每年我们都要吃粽子,传说是:“屈原投江,老百姓怕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喂鱼、虾。”我们还要把菖蒲绑成一束,挂在门前,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去除不祥的宝剑,用来避邪驱魔。

我们端午节最隆重的活动就是划龙舟。他的来历是: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我们现代人以划龙舟来纪念屈原。

我知道的端午知识还可以吧!你们知道吗?不知道就来看看吧!

宜昌端午习俗演讲稿篇六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今天是端午节,大街小巷到处洋溢着过节的气氛,超市里人山人海,商家抓住这一机遇在搞特价卖粽子;大街上到处是提着礼物串门的人们,走到楼道里各家各户的门把手上都插着艾叶,我们家也不例外,奶奶准备好了江米、粽叶、白糖、蜜枣、花生和绳子准备包粽子。

正当我们正准备开始包粽子的时侯,门铃突然响了起来,我一开门,原来是大姑和大姑夫来了。他们也马上加入到了我们的包粽子队伍中来。十分钟过去了,门铃又响了,我又过去开门,啊,原来是李霏姐姐和魏涛哥哥来了,奶奶又多了两个帮手,正在包的时候,奶奶的手机又响了,原来是三姑打电话说她们一家三口一会儿就到了,啊,端午节真热闹呀,全家人都到齐了。

我也不甘示弱,开始动手包粽子了,我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奶奶的样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个蜜枣和花生,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还顺利地完成了一大半。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跳出来。我急得直跺脚,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围”——去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气,我们终于包出了一个个精美的粽子,高兴极了。粽子是包完了,下面我们又要开始包糖糕和菜角了,奶奶准备了面粉、发酵粉、糖、水,开始做糖糕了。首先我们把面粉和发酵粉放进盆里,和了五分钟后,再放水,接着和五分钟。到那时,面就被和的软软的了。我们再把糖放进里面,不多不少,甜味又好,到第三步了,我们把锅洗了后,把糖糕放进锅里。

我们吃着又香又甜的粽子、糖糕、还有香香脆脆的菜角。哇,我咬了一口,简直是人间美味啊!这个端午节过得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