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述教学反思(通用9篇)

时间:2023-10-08 14:50:26 作者:雅蕊 故事讲述教学反思(通用9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故事讲述教学反思篇一

教学内容:折纸(书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掌握不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推理和概括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中培养积极参与活动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教、学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人准备正方形纸片、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给下面每组分数通分。

1/3和4/93/4和5/6

2、回顾,计算下面各题,并想一想你是怎样想的?

1/5+2/5=3/7+2/7=1/9+5/9=

二、揭示课题

3、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折纸与涂色的情况。

4、现在要计算两张纸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怎样列算式?

5、请你估计一下,两次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想一想,这个算式要怎样计算。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不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板书)

三、自主探索。

1、认真看书自学p66页,然后在练习本上完成p66的试一试。

2、同桌互相讨论、交流“如何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

3、交流汇报。

(1)“1/2与1/4在图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当每份都相同时,才可以直接相加。”

(2)“每份不同也就是说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直接相加。”

(3)“所以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应该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4)“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四、归纳总结方法:

1、指名板演,试一试,并根据计算发现什么?

2、归纳计算方法:

不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看图填一填。

2、数学小医生。

3/4+1/6=4/10=2/54/9-2/5=2/4=1/2

六、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你认为进行分母不同的分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七、作业:课本p67第3、4、5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折纸》

故事讲述教学反思篇二

由于本课教学内容是线的认识,小学四年级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不容易掌握它们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我是这样预设以下情节的。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火车的轨道是怎样的?斑马线是怎样的?等等这样的问题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我们从日常生活体验数学知识,如从三个图形中归纳总结出直线、射线和线段,学生从直观到抽象,从生活中的事例到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而且符合学生发展的认知体系。这样的情景设计即完成了衔接了新课内容,培养了学生的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在小组合作前,我先是让同学们看到直线、射线、线段以及结合图上,说一说三种线的特点(独立思考3分钟),用自己的话说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让学生敞开心扉,对三种线的理解到底是怎样的,再通过小组合作相互理解、相互促进、达成共识。完全在学生开放的情景模式下展开。有的教学搞小组合作在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是不完美的,是不以不同学生发展为基础的。假如说在小组合作前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这往往是优等生的专利,而后进生只能是跟着走路没思考。在小组合作4分后时我也和同学们互相交流说一说,逐步引导从端点、长度、与直线的关系中说一说。学生完全开放学习后要适当的引导是有必要,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轻负高质是现代教学的一个永恒话题,我们不能脱离这个目标。

3、实践活动、体会规律

让学生动手操作,体现了学生自主性。从学生自己玩中体会通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从学生枯燥乏味的教学中解脱出来,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学的有滋有味,发挥了学生自己应有的个性特点。

4、综合运用、感知提升

在综合运用上我考虑了新教材学生们忽视的内容是在同一直线上点上几点数一数这里面有多少条直线,多少条射线,多少条线段?这样的内容为什么要设计进去,因为据我的教学经验学生做这类题学生很容易做错,而且通过这一联系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新知,加深学生对三种线的认识。在看一看中学生很容易把线段看错。搞一个小游戏,从而把本课气氛推向完成一个精美的结局。

故事讲述教学反思篇三

本节课,我预设让学生观察情境中出现的数据,引导学生得到两方面内容:

1、三个数中288是28.8的10倍,28.8是2.88的10倍。

2、让学生体会到引起依次缩小到前一个数的1/10的原因是小数点向左移动移动引起的。做好这两点后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加以验证。验证完后,我再启发学生想,若向右移动会怎么样?然后再验证,最后得到一个普遍结论。但在实际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观察完后,学生说得非常好。把向右移动也说出来了,这让我感觉非常欣慰,同时也觉得提前预设的时候还是把学生低估了。

在合作与探究学习中,学生发现并掌握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在练习设计时,注意知识的梯度,循序渐进,学生解决就容易了许多。例如,0.01÷10=()时0.01÷100=()时,0.01÷1000=()时,在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是很容易出错的。

在授课的时候,不断地追问学生你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这样想?加强这两个问题,不断强化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但在实际检查学习效果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比原来缩小10倍的结论掌握并不是非常到位,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比原来缩小了一倍,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比原来缩小了两倍。出现这个问题说明学生对于概念没有理解十分透彻,但造成这个原因我想是在课前复习导入的时候我做得不是非常好,我基本上没有扎实的复习相关的内容,才造成后面学生出现新知后感到突然,也造成个别学生掌握不是非常好。

如果有机会再次执教这节课,我将做如下几点改变:

1、课前预设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2、在学生自主验证结论后,应该出示一些数据,让学生再次观察认识,强化学生刚刚形成的概念。

3、课后练习在设计中要有改变。多元化一些。

故事讲述教学反思篇四

一是课题的引入。这里我让学生自己画喜欢的角,然后同位之间进行比较大小,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组。一种是直接用眼睛就能看出来的,另外的是仅靠眼睛是看不出来的,尤其是两个角比较接近的时候,究竟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有的学生说用直角三角板去量一量,但通过操作也很难下结论。还有的说把他们剪下来比一比就好了,这是一种方法,但不能知道究竟是大了多少或是小了多少。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二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在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看看你在它脸上有什么发现?”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发言是那么的踊跃。说明学生是具备自主探索能力的。在教学认识1°角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你认为1°的角有多大(用手势表示);再阅读书本看看1°的角到底有多大;最后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在教学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首先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并说出为什么?其次在量角器上读出同一线两个角的度数。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让学生明白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最后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

三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课堂上学生不仅会量,而且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很好。大部分学生都能说这个角是从0度开始向哪边展开的,这就分清了究竟看的是哪个刻度上的数。在组织学生量角练习时,让学生量刚才自己的角,激发学生量角的热情,增添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是探究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以及与角的两边张开程度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观察、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唯恐学生不明白有些内容讲重复的太多,导致下面练习的时间不够。

2.当一个学生第一次尝试量角量错后,却忽略了他的再次量角。

3.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

4.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

5. 各个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凑,过度的地方处理的不够理想当然,课无完课,人就是在错误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成长起来的。

故事讲述教学反思篇五

《线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的新知识,在这一节中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境,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并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还要会用字母正确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能够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的条数。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需要生活化,靠生活来理解数学。学校和课堂是教学的第一生活资源库,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线的认识,这是一节抽象的概念课,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如果不让学生利用生活去理解,那很难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中,教师敏锐地抓住排队这一生活情境,感触线段、射线、直线是笔直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以展示生活。

(二)充分让学生自主参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线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到的活生生的知识,学生在原有的生活中就时时能看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做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理解数学的真实。有了排队的这一形象的感观情境,学生思维的匣子就打开了,一个个“我发现了”应运而生,我发现了问题,我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发现是从学生的角度去发现的,当测量队伍的长度时,学生测量方法的多样化,令老师惊叹。就是那一个近乎平常的解决测量排列队伍的长度——线段的长度——只要拿尺测量两端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就可以测量出队伍的长度。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的一系列特征就形象化、具体化了。

(三)综合运用、感知提升

在综合运用上我考虑了新教材忽视的内容是在同一直线上点上几点数一数这里面有多少条直线,多少条射线,多少条线段?这样的内容为什么要设计进去,因为据我的教学经验学生做这类题很容易做错,而且通过这一联系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新知,加深学生对三种线的认识。在看一看中学生很容易把线段看错。搞一个小游戏,从而把本课气氛推向完成一个精美的结局。

故事讲述教学反思篇六

在讲课前,我认真地钻研了本课教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比较真实的动物与经过艺术加工的动物有哪些差别?

2、通过塑造心目中最喜欢的动物形象,抓住特点来表现。这两个教学目标的设计意图,我认为一是,学生在比较中明了艺术的表现是要经过对现实的加工、夸张、变形、简化等过程的;二是,在学生动手创作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我可谓是挖空心思。搜集了交响乐《动物狂欢节》的几个片段,准备了相应的动物图片,还搭建了一座“动物乐园”,设计的教具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虽然自认为准备得很充分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还是发现了一些漏洞。激趣导课的部分过于生硬了,让学生在接受新课时有点摸不清头脑。让孩子们听音乐,猜一猜狂欢节都请来了哪些动物?有的孩子说出了正确的答案,但是由于我引导得不够,加上音乐声音太小,大部分孩子都没听出来。在后面的设计创作环节过后,我要求学生们把优秀的作品放到“动物乐园”中它们应该活动的地方,然后应该进行评价,这个环节我也放弃了,因为普遍的作品过小,孩子们都看不清楚。

经过本课的教学,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扬长避短,改进教学方法。

故事讲述教学反思篇七

在《大家都说普通话》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运用方言与孩子交流来引起他们的兴趣,再导出儿歌的题目。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由浅入深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学到本课应该掌握的知识。但在教学中仍然出现了许多需要再改动的地方。

第一,在时间的安排上不够恰当。对于这节课安排的内容较多,对于重要知识点与非重点把握的时间不够有分寸,导致在课程结束后还有几个环节没有落实,今后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更加注意。

第二,对于生字教学的方法还有待提高。生字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在这次的课堂上为了赶完教学环节,对于生字的教学方面不够细致,还停留在依据教案来讲课的水平上。

第四,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够多,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很好的理解课文的意义。

《大家都说普通话》是实验教材一年级的一篇课文,安排在学完汉语拼音的声母之后。课文用童稚的语言,拟人的手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学习汉语拼音对加快识字的意义。

教学目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学习汉语拼音对说普通话的作用。

教学重点:据拼音识字,能看拼音读出每个音节的声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举一些方言例子。(引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兴趣)

2、怎样说话让大家一听就会明白呢?(说普通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家都说普通话》。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听录音。

二、合作探究

1、让学生看拼音,读出每个音节的声母。

2、在课文中“·”标出自己认识的字,读给组员听一听。

3、老师出示:“架、普、话”。

问:你们认识这几个字吗?(不认识)

4、教师马上给字注音。

问:拼一拼看,读什么?谁告诉老师你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看拼音)

5、学习“冬冬的金钥匙”

6、师生共同小结学习汉语拼音的作用。

7、听录音读课文。

8、学习练习读课文。

9、小组读课文。

10、 指名读文。

11、 识字。

三、拓展延伸,理解升华

1、师生再读“金钥匙”。

2、问:如果你以后入场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你应该怎么办?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些汉语拼音掌握的好的学生,已经体会到学好汉语拼音的喜悦,享受到了成功的欢乐,如:杨宏鹏当老师出示“架”字,大家都傻了眼说不认识,老师马上注上拼音,他一下子拼了出来,得到了老师称赞时,你看那张幼小的脸上,,流出的喜悦,你看表现出的神情是那么得意,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学习汉语拼音的重要性。看到学生的这种表现,老师也感到了莫大的欣慰。

故事讲述教学反思篇八

与学生接触的一学期中,我初步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自学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用心。在课前没有能够充分把握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让学生学习看书。通过教材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在课内熟记规律。在读书中引到学生会看书能质疑。交流中学生提出这个规律有什么应用。借此我又让让学生阅读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的方法。对于移动小数一位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大多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但是在练习时我发现学生的迁移能力较差,在移动小数点二位和三位的练习中,学生的反应比较迟缓,不能很快的按教师的要求移动小数点。练习强化中,在移动小数点的过程中,我采取了详细讲解,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所发生的变化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在练习过程中,对程度依次提升,先是着重练习小数点向右一位的练习,而后逐渐向小数点向右二位、三位进行过渡,使学生学会运用迁移。一节课反复训练只有一两名学生有困难,其他学生掌握很好。本节虽然只学了向右移动,但我看到了孩子的进步。

故事讲述教学反思篇九

本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知识的获得和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有效地达到了课程的要求。

1、设疑引新,激发探究意识。出示由相同数字组成的两种不同情况的小数。首先让学生体会到两组小数的特点,产生为什么第二组数的大小变化的疑问,促使进一步观察得出是因为小数点移动了,然后又会产生小数点的移动到底会怎样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呢?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做好积极参与学习的准备。

2、改变模式,以自主探索为核心。新课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自主观察,合作讨论。并没有接给学生讲解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有何规律,而是让学生自主去观察,去探索寻求知识的方法,并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将自主猜想,得出的结论,向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使得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引导学生在思考中猜测规律,在合作中探索规律,在交流中发现规律,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动眼、动口、动脑,参与学习讨论总结规律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了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3、练习设计,改变枯燥无味。首先让新知与巩固练习穿插进行,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加深印象。其次,设计有坡度练习,由浅入深,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学会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让练习变得有趣,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比一比谁是最棒的数学医生,增加了童趣,让学生先诊断后下药,使学生不仅很好掌握知识(知道哪错了)更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对症下药)让学生当医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的同时,增加了本节课知识的理解,也发挥了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

4、存在不足,有待以后改进,本节课虽然有很多讨论活动,但我在引导的过程中缺乏适当的鼓励,课堂气氛后来不如先前活跃,少部分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表现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