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影响你的钱袋子

时间:2023-08-08 15:08:01 作者:WJ王杰

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报告帮助人们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政府工作报告影响你的钱袋子篇一

“减税降费”具体包括“税收减免”和“取消或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两部分。

减税降费是财政政策。更加确切地说减税降费属于财政政策里面涉及税收的相关政策。国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一部分应该收取的税费给免掉。通过这样的政策,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影响就业和国民的收入情况。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对于财政政策来说,主要可以使用的工具除了上面提到的税收以外,还是财政支出,以及借贷水平。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对收入进行再次分配,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

在税收方面,可以改变税种的征税范围以及税率结构。

(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劳务报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五)经营所得;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七)财产租赁所得;

(八)财产转让所得;

(九)偶然所得。

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以下称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非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项计算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取得前款第五项至第九项所得,依照本法规定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

政府工作报告影响你的钱袋子篇二

岁末年初,多部委召开工作会议透露2023年施策重点,财政部等负责人发声,涉及民生、住房、财政、教育等领域的一系列政策将影响你的“钱袋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3年哪些政策影响你的钱袋子,希望大家喜欢!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国计民生的关键处”,财政部部长刘昆日前表示,2023年,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但不会在民生支出上退步,将保持适当支出强度,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具体来看,今年的民生支出重点覆盖教育、医疗、社保、生态、“三保”等,与你我生活息息相关。

教育方面,继续增加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规模,研究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医疗方面,保障好疫情防控所需资金,适当提高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社保方面,积极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和经济回暖,财政增收有基础,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支出规模将继续扩大,且支出中用于疫情防控的支出将会降低,用于“三保”和基建的支出将会增加。

根治欠薪,加强农民工兜底保障

1月3日,人社部召开深入推进根治欠薪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多措并举推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协调妥善解决困难行业企业的欠薪问题;加强对生活困难农民工的兜底保障,用好相关储备资金和政策;用好失信联合惩戒手段,严厉惩治恶意欠薪违法行为。

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欠薪问题出现较大反弹,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面临更加复杂局面。

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对中新经纬表示,整治欠薪,首先是稳民心,稳农民工队伍。其次,在经济困难的特定形势下,通过追讨欠薪,让各类存在欠薪问题或者现象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依法依规管理企业。最后,做好欠薪工作对于2023年促进经济的复苏也起到助力作用。

在苏海南看来,有些体制内的大型企业,特别有些建筑企业,对于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该付的一定要付。中小微企业可能要结合实际情况精准妥善处理企劳关系,正确认定欠薪,并且追缴。

保障刚性住房需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四季度例会提出,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金融服务,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国家把新市民、年轻人作为未来支持住房平稳发展的生力军,意味着过去的购房需求很难维持下去,必须要寻找楼市新生的、可持续的力量。”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提到,珠三角新市民、年轻人的住房自有率只有50%左右。新市民为主,意味着租购并举,大力发展保租房,而不是原来的商品房,特别是高价商品房。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总监严跃进对中新经纬表示,在需求端保障新市民住房需求的政策基调,对于2023年的房地产市场有积极作用。信贷成本降低、额度增加,首先是影响市场交易量,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房价总体还是能够保持稳定,主要是在于需求端的保障。

完善税费优惠政策

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有效改善了市场主体预期。特别是2022年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万亿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明确,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更直接更有效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完善税费支持政策,根据实际情况,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着力纾解企业困难。

对此,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2023年仍会继续减税降费,但规模可能会低于2022年的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等3.7万,主要缘于2022年留抵退税力度超预期、达2.3万亿元。

赵伟认为,2023年的减税降费方向重点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市场主体、促进就业,针对中小微企业、创业就业等减税缓税,二是促进投资、产业升级转型的,对制造业企业、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和研发税收的优惠政策。

温彬预计,2023年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3万亿元,高于上年预算设定值5000亿元,但比上年实际执行值少了1万亿元,这主要是因为于大规模存量增值税留抵退税实施后,2023年的增量退税空间十分有限,企业端减税降费力度将会降低,居民端支持力度将会更大。

新冠疫情防控政策重大调整:实行“乙类乙管”

2023年1月8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将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自2020年1月20日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传染病甲类防控措施后,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

实施“乙类乙管”,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调整疫情信息发布频次和内容。

与此同时,中外人员往来暂行措施也将于2023年1月8日起实施:来华人员在行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者可来华;不再对入境人员实施全员核酸检测;分阶段增加国际客运航班数量,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

新客规明确儿童票购买规则:开启“双轨制”

2023年1月1日起将施行的新《铁路旅客运输规程》(以下简称“新客规”),针对广大旅客关注的儿童购票问题,正式开启“双轨制”规定,即区分车票实名制和非实名制的情形,分别按照年龄和身高销售儿童票,为儿童购票乘车提供切实优惠和便利。

新客规明确,实行车票实名制情况下,儿童旅客以年龄划分优惠标准。随同成年人乘车的儿童,年满6周岁且未满14周岁的应当购买儿童优惠票;年满14周岁,应购买全价票。每一名持票成年人旅客可免费携带一名未满6周岁且不单独占用席位的儿童乘车,超过一名时,超过人数应购买儿童优惠票。儿童年龄按乘车日期计算。

新客规还进一步加大对部分群体公共服务方面的倾斜:增加了对视力残疾旅客的照顾,允许他们携带导盲犬进站乘车;同时还提出,铁路运输企业要为老幼病残孕旅客等提供优先购票、优先乘车等服务,为老年人和其他需要帮助的旅客提供必要的人工服务。

新妇女权益保障法:健全生育相关保障制度

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新法完善了促进男女平等的顶层设计,为妇女创造公平的就业创业环境,明确妇女享有与男性平等的财产权,同时扩大了对其人身安全保护令保护范围等。

此外,新法还建立健全了生育相关的保障制度。比如,规定国家实行婚前、孕前、孕产期和产后保健制度,逐步建立妇女全生育周期系统保健制度,实行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婴幼儿托育服务等。

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提出更严格的问责处罚条款

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新法全面体现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和最严肃的问责“四个最严”要求,从生产环节到加工、消费环节实现农产品的全过程监管。

在处罚和问责方面,新法对于有关部门、检测机构、生产经营企业都提出了更详细更严格的处罚条款。对于检测机构,法律明确了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应当与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对于检测人员,因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因出具虚假检测报告导致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检测人员,终身不得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

此外,新法还提高了对销售农药、兽药等化学物质残留或者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行为的罚款数额。

药品注册申请实施电子申报:无需提交纸质资料

根据国家药监局关于实施药品注册申请电子申报的公告,自2023年1月1日起,申请人提交的国家药监局审评审批药品注册申请以及审评过程中补充资料等,调整为以电子形式提交申报资料,申请人无需提交纸质申报资料。现有工作程序不变。

自公告实施之日起,药品注册申请受理行政许可电子文书由“药品业务应用系统”“药品ectd注册系统”即时推送,受理行政许可电子文书与纸质文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举报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最高奖20万元

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发布的《违法违规使用医疗保障基金举报奖励办法》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办法》明确把针对所有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行为的举报纳入奖励范围,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规定按照案值的一定比例给予举报人一次性奖励。同时将奖励金额上限由10万元提升至20万元,并设置了最低200元的奖励金额下限,发挥奖励激励作用,积极鼓励、引导群众参与社会监督。

《办法》强调依法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各级医保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信息予以保密,不得将举报人个人信息、举报情况等泄露给被举报人或者与办理举报工作无关的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群众举报可以实名,也可以匿名。

《办法》明确,举报人应当对举报内容及其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责,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健全跨省异地就医服务体系,就医结算能力显升

根据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的通知》,《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经办规程》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规程》明确参保人员完成异地就医备案后,在备案地开通的所有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均可享受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

根据要求,2025年底前,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体系和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将更加健全,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支撑作用将持续强化,国家异地就医结算能力将显著提升。

整治手机预装app乱象,明确终端企业主体责任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行为的通告》中指出,2023年1月1日起,生产企业应确保移动智能终端中除基本功能软件外的预置应用软件均可卸载,并提供安全便捷的卸载方式供用户选择。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应用软件(app)产业的迅猛发展和不断创新,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例如,强行预装在手机中的app,侵害了不少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

《通知》明确细化了“不可卸载”预置app的定义和范围,指出不可卸载的app应限于系统设置、多媒体摄录、接打电话等少数基本功能软件,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并明确终端生产企业主体责任。

一批地方性新规关照民生,涉及电力、自建房等

除了全国性法律法规的实施,不少地方性条例法规也有很多亮点。

比如,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在全国首次将患者“临终决定权”——“生前预嘱”写入地方性法规,于2023年1月1日施行,其中明确,医疗机构在患者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者临终时实施医疗措施,应当尊重患者的“生前预嘱”。

《上海市妇女权益保障条例》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明确禁止就业歧视,将性别歧视行为纳入劳动保障监察范围;明确对家庭暴力行为处置,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纳入各地区、各单位平安建设工作范围。

浙江省颁布《浙江省电力条例》,这是我国“双碳”目标提出后颁布的第一部综合型地方性电力法规。《条例》从需求侧管理入手,对需求响应、电力负荷预测和可中断负荷做出详细规定。

安徽省社会科学领域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安徽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社科普及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科普及经费保障机制。

全国首部专门规范居民自建房安全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湖南省居民自建房安全管理若干规定》明确了用作经营的居民自建房的安全管理责任,规定了居民自建房的经营业态一般不得超过三种,对消费人数和服务人数也作了规定,同时建立了危房处置制度、安全排查等制度。

01

医保跨省异地就医可直接结算

《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经办规程》2023年1月1日起实施,明确跨省异地长期居住或跨省临时外出就医的参保人员均可以申请办理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跨省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办理登记备案后,备案长期有效,没有就医次数限制。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备案有效期原则上不少于6个月,有效期内可在就医地多次就诊并享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不需要就诊一次备案一次。

支持跨省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在备案地和参保地双向享受医保待遇。跨省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备案有效期内确需回参保地就医的,可以在参保地享受医保结算服务,原则上不低于参保地跨省转诊转院待遇水平。

02

举报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最高奖20万元

《违法违规使用医疗保障基金举报奖励办法》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明确把针对所有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行为的举报纳入奖励范围,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规定按照案值的一定比例给予举报人一次性奖励。《奖励办法》提到,对符合奖励条件的举报人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最高不超过20万元,最低不少于200元。

政府工作报告影响你的钱袋子篇三

有很多政策都会影响你的2023钱袋子,那么2023年这些政策影响你的钱袋子详细内容是什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3年这些政策影响你的钱袋子详细内容,以供参考,欢迎大家收藏并分享哟!

岁末年初,多部委召开工作会议透露2023年施策重点,财政部等负责人发声,涉及民生、住房、财政、教育等领域的一系列政策将影响你的“钱袋子”。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国计民生的关键处”,财政部部长刘昆日前表示,2023年,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但不会在民生支出上退步,将保持适当支出强度,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具体来看,今年的民生支出重点覆盖教育、医疗、社保、生态、“三保”等,与你我生活息息相关。

教育方面,继续增加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规模,研究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医疗方面,保障好疫情防控所需资金,适当提高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社保方面,积极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和经济回暖,财政增收有基础,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支出规模将继续扩大,且支出中用于疫情防控的支出将会降低,用于“三保”和基建的支出将会增加。

根治欠薪,加强农民工兜底保障

1月3日,人社部召开深入推进根治欠薪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多措并举推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协调妥善解决困难行业企业的欠薪问题;加强对生活困难农民工的兜底保障,用好相关储备资金和政策;用好失信联合惩戒手段,严厉惩治恶意欠薪违法行为。

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欠薪问题出现较大反弹,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面临更加复杂局面。

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对中新经纬表示,整治欠薪,首先是稳民心,稳农民工队伍。其次,在经济困难的特定形势下,通过追讨欠薪,让各类存在欠薪问题或者现象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依法依规管理企业。最后,做好欠薪工作对于2023年促进经济的复苏也起到助力作用。

在苏海南看来,有些体制内的大型企业,特别有些建筑企业,对于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该付的一定要付。中小微企业可能要结合实际情况精准妥善处理企劳关系,正确认定欠薪,并且追缴。

保障刚性住房需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四季度例会提出,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金融服务,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国家把新市民、年轻人作为未来支持住房平稳发展的生力军,意味着过去的购房需求很难维持下去,必须要寻找楼市新生的、可持续的力量。”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提到,珠三角新市民、年轻人的住房自有率只有50%左右。新市民为主,意味着租购并举,大力发展保租房,而不是原来的商品房,特别是高价商品房。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总监严跃进对中新经纬表示,在需求端保障新市民住房需求的政策基调,对于2023年的房地产市场有积极作用。信贷成本降低、额度增加,首先是影响市场交易量,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房价总体还是能够保持稳定,主要是在于需求端的保障。

完善税费优惠政策

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有效改善了市场主体预期。特别是2022年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万亿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明确,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更直接更有效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完善税费支持政策,根据实际情况,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着力纾解企业困难。

对此,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2023年仍会继续减税降费,但规模可能会低于2022年的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等3.7万,主要缘于2022年留抵退税力度超预期、达2.3万亿元。

赵伟认为,2023年的减税降费方向重点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市场主体、促进就业,针对中小微企业、创业就业等减税缓税,二是促进投资、产业升级转型的,对制造业企业、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和研发税收的优惠政策。

温彬预计,2023年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3万亿元,高于上年预算设定值5000亿元,但比上年实际执行值少了1万亿元,这主要是因为于大规模存量增值税留抵退税实施后,2023年的增量退税空间十分有限,企业端减税降费力度将会降低,居民端支持力度将会更大。

减税降费是政府简政放权在社会经济领域的深化和体现,是一系列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措施。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和服务,让企业轻装前进,鼓励社会创业。减税降费是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增长,重新激发市场活力的一项重要举措。稳定和完善经济政策,要进一步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政府出台减税降费政策的最终目的是搞活经济,解决和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出现的新问题,尤其是要通过企业,通过减税降费最终实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减税降费政策内容是:第一,提高小规模增值税纳税人的起征点,将月销售额从3万元调整到10万元,即月销售额在10万元以下的不用缴纳增值税。第二,放宽小规模微利企业标准,加大优惠力度,就是放宽认定条件。放宽条件为:企业总资产不超过5000万元,从业人员不超过300人,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第三,小规模纳税人缴纳的部分地方税可以减半征收。第四,扩大初创科技型企业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对创投企业和天使投资人投资初创科技型企业,可按投资额的70%扣除应纳税所得额。

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持续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各项工作。要扎实开展欠薪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加大欠薪易发多发领域排查力度,依法严厉惩处恶意欠薪行为,落实工资保证金等制度,确保农民工及时足额拿到工资。加大农民工就业帮扶,对失业农民工、困难农民工及时予以失业补助、困难救助,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

政府工作报告影响你的钱袋子篇四

“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国计民生的关键处”,财政部部长刘昆日前表示,2023年,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但不会在民生支出上退步,将保持适当支出强度,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具体来看,今年的民生支出重点覆盖教育、医疗、社保、生态、“三保”等,与你我生活息息相关。

教育方面,继续增加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规模,研究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医疗方面,保障好疫情防控所需资金,适当提高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社保方面,积极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和经济回暖,财政增收有基础,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支出规模将继续扩大,且支出中用于疫情防控的支出将会降低,用于“三保”和基建的支出将会增加。

根治欠薪,加强农民工兜底保障

1月3日,人社部召开深入推进根治欠薪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多措并举推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协调妥善解决困难行业企业的欠薪问题;加强对生活困难农民工的兜底保障,用好相关储备资金和政策;用好失信联合惩戒手段,严厉惩治恶意欠薪违法行为。

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欠薪问题出现较大反弹,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面临更加复杂局面。

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对中新经纬表示,整治欠薪,首先是稳民心,稳农民工队伍。其次,在经济困难的特定形势下,通过追讨欠薪,让各类存在欠薪问题或者现象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依法依规管理企业。最后,做好欠薪工作对于2023年促进经济的复苏也起到助力作用。

在苏海南看来,有些体制内的大型企业,特别有些建筑企业,对于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该付的一定要付。中小微企业可能要结合实际情况精准妥善处理企劳关系,正确认定欠薪,并且追缴。

保障刚性住房需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四季度例会提出,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金融服务,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国家把新市民、年轻人作为未来支持住房平稳发展的生力军,意味着过去的购房需求很难维持下去,必须要寻找楼市新生的、可持续的力量。”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提到,珠三角新市民、年轻人的住房自有率只有50%左右。新市民为主,意味着租购并举,大力发展保租房,而不是原来的商品房,特别是高价商品房。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总监严跃进对中新经纬表示,在需求端保障新市民住房需求的政策基调,对于2023年的房地产市场有积极作用。信贷成本降低、额度增加,首先是影响市场交易量,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房价总体还是能够保持稳定,主要是在于需求端的保障。

完善税费优惠政策

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有效改善了市场主体预期。特别是2022年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万亿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明确,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更直接更有效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完善税费支持政策,根据实际情况,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着力纾解企业困难。

对此,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2023年仍会继续减税降费,但规模可能会低于2022年的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等3.7万,主要缘于2022年留抵退税力度超预期、达2.3万亿元。

赵伟认为,2023年的减税降费方向重点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市场主体、促进就业,针对中小微企业、创业就业等减税缓税,二是促进投资、产业升级转型的,对制造业企业、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和研发税收的优惠政策。

温彬预计,2023年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3万亿元,高于上年预算设定值5000亿元,但比上年实际执行值少了1万亿元,这主要是因为于大规模存量增值税留抵退税实施后,2023年的增量退税空间十分有限,企业端减税降费力度将会降低,居民端支持力度将会更大。

政府工作报告影响你的钱袋子篇五

2023年这些政策影响你的钱袋子!快来看看2023年哪些政策影响你的钱袋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3年这些政策影响你的钱袋子,以供参考,欢迎大家收藏并分享哟!

岁末年初,多部委召开工作会议透露2023年施策重点,财政部等负责人发声,涉及民生、住房、财政、教育等领域的一系列政策将影响你的“钱袋子”。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国计民生的关键处”,财政部部长刘昆日前表示,2023年,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但不会在民生支出上退步,将保持适当支出强度,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具体来看,今年的民生支出重点覆盖教育、医疗、社保、生态、“三保”等,与你我生活息息相关。

教育方面,继续增加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规模,研究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医疗方面,保障好疫情防控所需资金,适当提高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社保方面,积极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和经济回暖,财政增收有基础,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支出规模将继续扩大,且支出中用于疫情防控的支出将会降低,用于“三保”和基建的支出将会增加。

资料图 中新经纬摄

根治欠薪,加强农民工兜底保障

1月3日,人社部召开深入推进根治欠薪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多措并举推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协调妥善解决困难行业企业的欠薪问题;加强对生活困难农民工的兜底保障,用好相关储备资金和政策;用好失信联合惩戒手段,严厉惩治恶意欠薪违法行为。

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欠薪问题出现较大反弹,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面临更加复杂局面。

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对中新经纬表示,整治欠薪,首先是稳民心,稳农民工队伍。其次,在经济困难的特定形势下,通过追讨欠薪,让各类存在欠薪问题或者现象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依法依规管理企业。最后,做好欠薪工作对于2023年促进经济的复苏也起到助力作用。

在苏海南看来,有些体制内的大型企业,特别有些建筑企业,对于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该付的一定要付。中小微企业可能要结合实际情况精准妥善处理企劳关系,正确认定欠薪,并且追缴。

保障刚性住房需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四季度例会提出,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金融服务,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国家把新市民、年轻人作为未来支持住房平稳发展的生力军,意味着过去的购房需求很难维持下去,必须要寻找楼市新生的、可持续的力量。”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提到,珠三角新市民、年轻人的住房自有率只有50%左右。新市民为主,意味着租购并举,大力发展保租房,而不是原来的商品房,特别是高价商品房。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总监严跃进对中新经纬表示,在需求端保障新市民住房需求的政策基调,对于2023年的房地产市场有积极作用。信贷成本降低、额度增加,首先是影响市场交易量,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房价总体还是能够保持稳定,主要是在于需求端的保障。

完善税费优惠政策

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有效改善了市场主体预期。特别是2022年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万亿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明确,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更直接更有效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完善税费支持政策,根据实际情况,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着力纾解企业困难。

对此,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2023年仍会继续减税降费,但规模可能会低于2022年的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等3.7万,主要缘于2022年留抵退税力度超预期、达2.3万亿元。

赵伟认为,2023年的减税降费方向重点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市场主体、促进就业,针对中小微企业、创业就业等减税缓税,二是促进投资、产业升级转型的,对制造业企业、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和研发税收的优惠政策。

温彬预计,2023年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3万亿元,高于上年预算设定值5000亿元,但比上年实际执行值少了1万亿元,这主要是因为于大规模存量增值税留抵退税实施后,2023年的增量退税空间十分有限,企业端减税降费力度将会降低,居民端支持力度将会更大。

一、紧迫性需求。简单地说就是解决人居住的最基本需求,就像穿衣、吃饭、工作等一样。对于没有房子的人来说,能拥有一套住房是一种刚性需求。因此刚性需求其中一个意思就是基本需求。

二、弹性需求。看似可有可无,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尤其随着物质基础的改善,人们对居住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比如子女长大,原有的房子无法满足两代或者三代人同时居住,换套大房子,改善一下居住环境,这也是属于刚需需求。这一类型二套房居多,且房屋面积偏大。多数情况下,后者被称之为改善性需求,虽然也属于刚性需求,但是市场上有所区分。

刚性需求人群买房的特点

特点一:购房经验不足

因为没有过买房经验,对于房地产上的很多专业的名词并不熟悉。一方面在选房时不知道什么样的户型好,什么样的楼层最佳,另一方面购买二手房时也容易被中介牵着鼻子走。。在面对房地产市场各种广告噱头时很难做到全面考虑、多方衡量,理性买房。

特点二:需求比较迫切

刚需房是基础性需求、底部需求,是市场中消费群体最大的一部分。因为买房是他们最基础的需求之一,所购房屋也有其实际的用处,比如自住或者结婚等,所以买房对他们而言,也是一件比较着急的事情。

特点三:买房预算不多

刚需族多是年轻人,有的刚毕业,可能首付也得从家里面先借一些出来,所以预算不会太多。刚需族买房除了挑房子本身,更多的是在挑价格,只有价格合理了,买得起,才入得了刚需的法眼。

另外,一些开发商还将刚需族做了个分类,从单纯刚需的角度分为三类:

第一是单身刚需房,面积大概在50平米左右,购房人以单身为主、户型以单室为主。这一类住房的消费群体可能是刚参加工作不久,拥有一定资金可以购房,但这一类人还会准备二次置业,不是一次到位。

第二类就是新婚刚需房,住房面积在65—70平米左右,一般两房或者一房半,这一类人也是初始刚需,考虑到结婚因素进行购房。有了孩子还会进行二次置业,但一般情况下对这部分人而言,这个住房会延续较长的居住时间。

第三类就是三口刚需房,这类房需的特点是一次到位。这一部分人很多情况下是人们常说的“啃老族”,当然也存在一些客观因素,毕竟收入有限,所以要靠父母资助,或是全额或是局部。此外还有父母从外地过来,与其同住,有小孩,也有父母加小孩,单独与父母或与子女住,有可能搞一个小书房自己在家办公,这种三房大概80—90平方米,一般都是白领年轻人。

上述都是纯刚需房,它有一个优点就是面积不超过90平米,能在金融支持方面能得到一些优惠,且90平米便于按揭,贷款的利率相对比较低一些。

刚需买房需要注意的问题

注意一:恶补购房知识

房价居高不下,买房可不是儿戏,因此,初次置业者在买房前学习了解一些房地产基础知识是必需的。对于房地产这个对售购双方来说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消费者主动缩小信息差距,总会减少盲目购买或者上当购买的机会。因为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正在发展和逐步成熟的新兴产业,所以购房者在准备购房之前更需要对楼市有所了解。

注意二:提前作好预算

应当根据自己的收入、支出等实际情况来确定适合自己的楼盘。不要一买房就是要买三室两厅,一步到位。而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好好规划一下,其实能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就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额外负担,而培养有梯度的消费观很重要。

注意三:提高法律意识

无论多法盲,在两个时刻是一定要有法律意识的,一是下定金的时候。买房下定金时应注意明确所购房屋的具体位置、面积、价格;明确签正式买卖合同时间;明确定金数额和交付时间,明确定金返还形式。另一个就是签合同的时候,如今购房引发的纠纷也越来越多,在购期房中,其潜在风险很大,那么如何避免它,或者在发生纠纷时,如何对自己有利呢?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业内人士建议,购房者在与开发商进行购房合同的签订时,要请律师去办理,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注意四:贷款约定要谨慎

签订购房合同时,尽管目前市都是网上签约,合同也有规范化的样本,但是尤其在政策多变期间,买家还是要谨慎签订合同,尤其是一些细节,需要有明确的约定。有两点尤其重要,那就是要约定贷款按揭办不下来时的处理方式;以及约定对双方公平的违约责任及合同解除条件。这是避免在时下贷款政策多变下,可能发生的纠纷问题。

1、对个人出租住房取得的所得减按10%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2、对个人出租、承租住房签订的租赁合同,免征印花税。

3、对个人出租住房,不区分用途,在3%税率的基础上减半征收营业税,按4%的税率征收房产税,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4、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按市场价格向个人出租用于居住的住房,减按4%的税率征收房产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