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诸葛亮有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论诸葛亮的生平(大全8篇)

时间:2023-10-15 14:20:34 作者:梦幻泡 最新读诸葛亮有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论诸葛亮的生平(大全8篇)

梦想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希望,是我们奋斗的源泉。不要怕失败,失败是成功的一部分,它会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追求梦想。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梦想实现经验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读诸葛亮有感篇一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响。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率领步骑五万人前往,大破马谡于街亭。而同时赵云寡不敌众,失利于箕谷。诸葛亮乃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

同年冬,诸葛亮趁魏兵东下,关中虚弱,趁机北伐,出兵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魏将郝昭所拒,诸葛亮劝降不成,而又粮草不继,不得已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天,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

据《汉晋春秋》记载,同年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司马懿退还保营。该史料后被《资治通鉴》引用。

《晋书》则记魏军卸甲轻装,日夜兼程,在汉阳与诸葛亮相遇,司马懿派将军牛金率轻骑做饵,诸葛亮退兵至祁山,屯兵卤城,据南北二山,堵水筑围墙。魏军攻破,大破蜀军,俘获斩首数万。而陈寿所著《三国志》里,两种说法均无记载。

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诸葛亮还师。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与司马懿对於渭南,并约吴国共同发兵。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

司马懿曾向蜀汉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多少,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

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国境内与魏国百姓共同种粮自给自足,打算长期驻扎下去,但诸葛亮却因过于操劳而病重。

读诸葛亮有感篇二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读诸葛亮有感篇三

收山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草卦,水儿偏能用火攻。

――题记

闲话三国,品读孔明,感慨万千。调侃诸葛亮,领略他的傲人风姿。

游白帝城,览托孤堂。孔明当时恐怕处境并不好,杜甫曾挥笔谈到:“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此诗有抑有扬,提及那兵败东吴,孔明定惆怅。这千古遗憾怎能容忍?调侃孔明的伤痛,感受历代王朝,战火纷飞,尔虞我诈。

伤痛归伤痛,调侃伤感岂不太单调,若说他的光辉成就,何时才能道清!虽是道不清,但也听我随口侃两句。孔明辅佐刘备建立西蜀,联吴抗曹。虽实力相差悬殊,但孔明用“阴谋、阳谋、明说、暗斗”的方式既保全自身,又火烧赤壁,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孔明曾有“出师表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挫败,但他的足智多谋;他的博学多识;他的忠心不二,谁又能说明呢?他怀着赤裸裸的爱国心,为刘备打下一片江山。在战场,他的名字犹如地狱罗刹,让人闻风丧胆。在文学,他的才华横溢,他苍劲的笔法,他的壮志豪情又有谁能效仿?这就是诸葛亮。

闲论三国,看尽无数英雄豪杰的身姿,看尽三国的战火妖娆,看尽孔明的辉煌。感慨他的人生,调侃他,读出无数心得。

读诸葛亮有感篇四

建安十三年(2),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同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并大破刘军。

刘备败走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如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曹操军遭受了非常大的损失,而此时曹操军中又爆发瘟疫,曹操不得已引军北还。

读诸葛亮有感篇五

读完《三国演义》,我对一个人的印象特别深,他“火烧赤壁”、“七擒孟获”、“摆空城计”,非凡的智慧令后人赞叹不已。他,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他辅佐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功劳。他足智多谋,有着超人的胆略,真不愧是智慧的化身。

他利用大雾天气,顺理成章地从曹操那儿“借”来十万支箭,他的足智多谋可见一斑;他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令曹操不战而败,落荒而逃,他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七擒孟获,又七放孟获,让孟获心服口服,最终归顺了诸葛亮;他在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蜂拥而来时,大开城门,自己则在敌楼前悠然焚香、从容弹琴,是司马懿以为有诈,急忙退兵,诸葛亮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打退了十五万大军。

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葛亮也有失算的时候。他让满肚子军书,却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去守街亭,不就等于白白丢到街亭吗?最终,街亭还是失守了。

诸葛亮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伟大的发明家。他见粮草转运不便,便发明了“木牛流马”,从此,运输粮草方便多了。这木牛流马还能通过扭转舌头来“停止”或“行走”,十分奇妙。

诸葛亮虽然不像关羽、张飞、赵云一样英勇善战,但是他在蜀国有着崇高的地位。这不只因为他有着过人的才智,还因为他饿高尚品质,令世人尊敬与爱戴。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足智多谋、有杰出军事才能的英雄。

读诸葛亮有感篇六

读完全文,我有许多感想。

首先,我也赞同“诸葛亮是人不是神”的说法。毕竟诸葛亮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其次,我不赞同文章说“诸葛亮是一群笨蛋中较为聪明的一个。”原因在于文章所举的例子有不少错误。

第二:文章提到平定南方的叛乱,之所以要七次“平定”是诸葛亮的做法不能令人心服。我认为七擒七纵以攻心为主才能体现诸葛亮的诚意使叛乱从“根部”去除。

至于“空城计”。诸葛亮能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如此镇定地用计吓退司马懿。这难道还体现不出诸葛亮十分聪明吗?文章说到:“司马懿能察其弱点,攻其弱点,将诸葛亮置于极度危险中由此看来,司马懿比诸葛亮聪明一大截。”如果正是如此,为何当时不下令攻城,而吓得火速撤退呢?要证明诸葛亮比司马懿聪明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的数十万大军居然被诸葛亮的木像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地往后速退数十里,从此司马懿落了个“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笑柄。

我认为,诸葛亮真正的“智慧”在于他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在有雾的情况下使十几条草船轻而易举地向曹操“借”借来了十万多支箭;在“华容道,捉放曹”中,又是诸葛亮算准曹操要走的线路,一一派人埋伏,使曹操狼狈不堪。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总而言之,我认为诸葛亮的确使一代奇才,不愧称为“卧龙”。

读诸葛亮有感篇七

读了《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我被诸葛亮的智慧所折服。在制作木牛流马时,他竟然别有用心的做出了个舌头,只要一转它的舌头,就推不动了。

“诸葛亮让王平带着木牛流马去运粮食,并且大招旗鼓,让魏军知道,让他们来劫粮。魏军按计划过来劫粮,王平让蜀军把木牛流马的舌头转过来,马上逃离。”

读到这里,我忍不住想知道,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等魏军把木牛流马推回大营后,司马懿让属下把粮食都放在木牛流马上,再运到后山。诸葛亮见时机成熟,便让关兴领1000人去抢粮。关兴带人把木牛流马抢过来,把舌头扭回来,推走了。

司马懿派人去追,被诸葛亮用妙计吓跑了。

诸葛亮的智慧让我震惊,他利用木牛流马“坑蒙拐骗”了司马懿不少粮食,还把司马懿吓得够呛。诸葛亮如此聪明,即使是使用现代化科技也不可能像他那样的神通广大,叱咤风云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他的智慧,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而且诸葛亮不仅有智慧,还有了不起的本事。

读诸葛亮有感篇八

在《三国演义》中,蜀国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听信谗言,不重用姜维,终于导致了蜀国的灭亡。这似乎已成为现代人对蜀国灭亡的共识了。然而,要是拆穿西洋镜,换个角度看,蜀国之所以灭亡,刘禅的昏庸固然是原因之一,而蜀国国策不得民心,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不符合实际,更是蜀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为什么不符合实际呢?这还得从诸葛亮的北代谈起。诸葛亮虽然在北伐中屡败魏国,但从总体的战略上却是失算的,应该说是聪明人做出的违背客观实际的糊涂事。

诸葛亮在“王业不偏安”的思想指导下,多次主动北征。曹魏采取战略防御方针,以逸待劳,拒险固守。这样,蜀军往往因长途征战,粮草不济,不能以战养战,屡遭挫败,最终也弄得蜀国变得疲惫不堪。

诸葛亮死后,他那不符合实际的战略方针也未曾改变,因为继任者姜维,也是个心存汉室,主张王业不偏安的将领。更不看客观条件是否成熟,有无可能,也连年出兵北伐,竟有九伐中原之说。长期而频繁的战争,动师扰民,严重的损耗了国力,终于把疲惫的蜀国拖到了崩溃的境地。

当时,吴国一使臣出使蜀国后回去报告说,所到之处,士皆饥色,民皆菜色。蜀国境况如此,又怎能安邦定国,统一天下呢?据史书记载,蜀汉灭亡时,有户28万,人口94万,却养了4万官史,万士兵。平均7户养一官史,9人负担1个人士兵!老百姓负担这么重,怎么能长治久安呢?!

历史反复证明,任何雄才大略的人物,包括具有诸葛亮一样聪明才智的伟大人物,如果试图干那种超越客观条件的事情,都只能以失败为其归宿。蜀国的灭亡就是最有力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