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北京 乡情小学作文优质

时间:2023-06-01 20:29:07 作者:曹czj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乡情小学作文篇一

妈妈告诉我,北京是她的故乡。

离开故乡已经十余年了,但故乡的暖意犹存于她的心底。

忘不了故乡,那里有神秘而古老的故宫和金碧辉煌的殿堂;那里有恢宏富丽的颐和园和清澈明净的昆明湖;那里有庄严雄伟的天安门和巍峨屹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那里更是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地方……那里永远是她心中最温情的一角。远眺长城,那灰白相间的斑驳城墙,正在保卫着北京城,让她的她心底多了一份踏实与宁静。即便是那圆明园,一方方汉白玉的残垣断壁上,也镌刻着多少昔日的辉煌?北京,是历史,是现在,是将来,更是她永远的故乡。

故乡永存,乡情永恒。

当冬天来临,除夕的钟声敲响,她的内心再次溢满了乡情。洁白的.饺子、震天的鞭炮声、飘舞的雪花、孩子们红红的脸颊……无论是在南方的家中,还是在海外舒适的酒店里,她都会思念起她的家乡,她那永恒的“家”。四合院,青瓦白墙,大红灯笼,冰糖葫芦,欢乐的人群……,却少了她的身影。莹白的杯盏,在她眼中却不及故乡的粗瓷大碗;精致的菜肴,却让她思念故乡简单的水饺。

故乡永存,乡情永恒。

妈妈说,北京是她的故乡。

故乡永存,乡情永恒……

乡情小学作文篇二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提示:学生可以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谈,也可以抓住课文详细描写的地方谈。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初读课文后可填写以下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提示:这是对课文写作内容与写作顺序的进一步感知,引导学生充分调用以前的知识储备,积极进行思考交流。

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在教学过程中,初读课文后,可先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老师适时点拨,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关于表达方法的领悟,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并着重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比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夸赞腊八蒜;又如,“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另外还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

附 词句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对词语的理解。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提示: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述,有较强的画面感,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比如,“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这一画面可以反映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节日的内涵。

目的一是扩展节日习俗信息;二是训练浏览,提高浏览速度,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三是与课文相关部分比较,学习不同的写法。比如《过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再如《除夕》,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习俗,可以让学生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腊月初旬开始: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

除夕: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十五宵节: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春节的内涵:代表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乡情小学作文篇三

妈妈告诉我,北京是她的故乡。

离开故乡已经十余年了,但故乡的暖意犹存于她的心底。

忘不了故乡,那里有神秘而古老的故宫和金碧辉煌的殿堂;那里有恢宏富丽的颐和园和清澈明净的昆明湖;那里有庄严雄伟的天安门和巍峨屹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那里更是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地方……那里永远是她心中最温情的一角。远眺长城,那灰白相间的斑驳城墙,正在保卫着北京城,让她的她心底多了一份踏实与宁静。即便是那圆明园,一方方汉白玉的残垣断壁上,也镌刻着多少昔日的辉煌?北京,是历史,是现在,是将来,更是她永远的故乡。

故乡永存,乡情永恒。

当冬天来临,除夕的钟声敲响,她的内心再次溢满了乡情。洁白的饺子、震天的鞭炮声、飘舞的雪花、孩子们红红的脸颊……无论是在南方的家中,还是在海外舒适的酒店里,她都会思念起她的家乡,她那永恒的“家”。四合院,青瓦白墙,大红灯笼,冰糖葫芦,欢乐的人群……,却少了她的身影。莹白的杯盏,在她眼中却不及故乡的粗瓷大碗;精致的菜肴,却让她思念故乡简单的水饺。

故乡永存,乡情永恒。

妈妈说,北京是她的故乡。

故乡永存,乡情永恒……

乡情小学作文篇四

这是一首中国气息浓厚的作品,京味儿十足,歌词都是和实际北京生活相关的内容,表现了北京的孩子对自己城市的热爱。歌曲结构为带再现的三段体。

1、通过欣赏感受北京城市的美好风光,民俗文化,增进爱国之情。

2、通过欣赏感受歌曲的京腔京韵,培养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1、聆听音乐,感受歌曲中的“京味”与北京城市的变化。

2、 “京味”从何而来?引导孩子从“旋律、歌词儿化音”中去发现、并模唱会成为难点。

(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谈话导入

从北京奥运会主题开始谈起,引导到感慨北京的变化真大这个话题上。(教师播放2008奥运会开幕式视频。)

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做一个事先的准备,收集有关北京的人文古迹与现代文明建筑,师生共同交流。例如:故宫、长城、天安门、水立方、鸟巢等,对于北京城的孩子则可以强调自主交流。

教师简单介绍北京: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北京市面积16,807、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54、2平方公里(中国城市第1名)。北京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在历史上曾为五代都城,在从辽朝起的8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我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的城市。传统文化有:庙宇、胡同、四合院、中轴线、城池、京剧、燕京八景等。(教师播放故乡的北京视频。)

教师总结:祖国的心脏是北京,北京城以其独特的文化与位置名扬海外。今天的音乐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名叫《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二、歌曲学习

1、初听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词。(《北京的孩子逛北京》音频)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对照歌词再次聆听歌曲,留意歌曲中都唱到了哪些景点和人文?并做好记录。

师生交流。

2、用富有特色的北京话朗读歌词,体会京腔京韵。

这一教学环节设计针对南方教师与学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可以着重抓住儿化音来进行练习,例如:胡同儿、动物园儿、一份儿等。还可以在学生朗读地基础上加上打击乐器来伴奏,以增强音乐的“动感”。

3、二度欣赏,感受歌曲的旋律变化。

师:请大家再次聆听歌曲,边听边哼唱歌曲的旋律,留意旋律有何特点,跟我们以往听到的儿童歌曲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演唱、教师伴奏、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带有着浓郁的“京腔、京韵”的旋律特点,将祖国的国粹“京剧”的音调运用在歌曲的创作上,加上这又是一首描写北京新城的歌曲,更增添了这首歌曲的地域特点与民族性,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让我们对伟大祖国又有了一份热爱之情!

4、欣赏《北京的孩子逛北京》动画,学唱歌曲。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富有“京味”特色的感觉尝试演唱吗?

三、巩固与拓展

看歌词,欣赏《故乡是北京》音频。

(歌词)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名城。

静静的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

不说那,天坛的明月,北海的风。

卢沟桥的狮子,潭柘寺的松。

唱不够那红墙碧瓦的太和殿。

道不尽那十里长街卧彩虹。

只看那紫藤古槐四合院。

便觉的甜丝丝,脆生生,京腔京韵自多情。

不说那高耸的大厦,旋转的厅。

电子街的机房,夜市上的灯。

唱不够那新潮欢涌王府井。

道不尽那名厨佳肴色香浓。

单想那,油条豆浆家常饼。

便勾起细悠悠,密茸茸,甘美芬芳故乡情。

四、课堂小结

北国风光无限好,音乐作品皆动听!还有更多的音乐作品,我们今后会慢慢学习和欣赏。

乡情小学作文篇五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提示:学生可以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谈,也可以抓住课文详细描写的地方谈。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初读课文后可填写以下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提示:这是对课文写作内容与写作顺序的进一步感知,引导学生充分调用以前的知识储备,积极进行思考交流。

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在教学过程中,初读课文后,可先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老师适时点拨,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关于表达方法的领悟,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并着重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比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夸赞腊八蒜;又如,“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另外还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

附词句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对词语的理解。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提示: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述,有较强的画面感,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比如,“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这一画面可以反映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节日的内涵。

目的一是扩展节日习俗信息;二是训练浏览,提高浏览速度,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三是与课文相关部分比较,学习不同的写法。比如《过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再如《除夕》,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习俗,可以让学生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腊月初旬开始: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

除夕: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十五宵节: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春节的内涵:代表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乡情小学作文篇六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敬仰的圣地。而生长在北京的人们则对这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现代化城市具有深厚的感情。《故乡是北京》这首歌曲正是倾吐了生长于北京的人们对乡土怀恋的情绪。歌曲既描述了北京古城的传统景物(如天坛、北海、卢沟桥等),也展现了现代都市的风貌(如高楼大厦、旋转厅、电子街的机房等)。但歌曲更以最普通而又最富代表性的食物——四合院和油条、豆浆、家常饼,来触发积淀于心中的乡情,使人感到情真意切,朴实而贴近生活。歌曲的旋律吸取了京剧和京韵大鼓的音乐素材,赋予了歌曲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欣赏:《故乡是北京》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音乐游戏:

1、听音乐拍节奏。

2、听辨五种铜管乐器音色特点。

3、说出五种乐器的共同点。

三、欣赏《故乡是北京》

1、欣赏京剧片段,辨别京胡和二胡两种乐器。

2、初听歌曲《故乡是北京》,思考:与刚才所听京剧有何关联?

(1) 体验京腔京韵,学唱“京腔京韵自多情”这句旋律。

(2) 京胡伴奏

(3) 现代乐队

3、复听。

思考:

(1) 歌曲中都描写了北京哪些地方?

a. 中国古代建筑,体现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

b. 现代建筑,体现北京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2) 为什么作者走遍了大江南北他还是最爱北京呢?

(3) 作者怎样在歌曲中描述对北京的怀念之情呢?

(4) 讲解什么是戏歌。

四、总结:

(1) 请学生讲述去北京游玩的故事。

(2) 集体演唱《北京欢迎你》。

乡情小学作文篇七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提示:学生可以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谈,也可以抓住课文详细描写的地方谈。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初读课文后可填写以下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提示:这是对课文写作内容与写作顺序的进一步感知,引导学生充分调用以前的知识储备,积极进行思考交流。

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在教学过程中,初读课文后,可先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老师适时点拨,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关于表达方法的领悟,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并着重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比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夸赞腊八蒜;又如,“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另外还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

附词句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对词语的理解。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提示: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述,有较强的画面感,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比如,“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这一画面可以反映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节日的内涵。

目的一是扩展节日习俗信息;二是训练浏览,提高浏览速度,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三是与课文相关部分比较,学习不同的写法。比如《过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再如《除夕》,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习俗,可以让学生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腊月初旬开始: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

除夕: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十五宵节: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春节的内涵:代表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