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教育方面毕业论文 浅谈作文中的心理教育精选

时间:2023-06-01 18:48:32 作者:曹czj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浅谈作文中的心理教育篇一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镜子。这一特点决定了作文在心理教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面对知识社会和学习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共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有责任感、人格完善的人,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21世纪教育所关注的核心目标。

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范式观点的提出,着手于学生现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强调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还要启迪悟性,引导学生感悟社会、人生、自然及文学、艺术、现代科技,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性,使学生有话要说。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拓展学生的视野,力求体现使生活成为作文的内容,使作文成为生活的载体这一理念。

学作文就是要使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为此,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作文过程中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以教学艺术为支撑,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儿童心理与所有其他事物一样,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这个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儿童作文心理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旧的、比较稳定一面的'原有作文心理结构和水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是包含复杂构造的多种心理因素的总和。它大致由下列成分组成:1.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各种作文心理能力的发展水平;2.语文知识、写作知识的水平,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的水平;3.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习惯等非认知因素的水平;4.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表现;5.注意力、心境、态度等当时的心理状态。

原有的作文心理结构与水平既有积极的因素,又存在着不足的、或有待发展的一面。儿童作文心理内部矛盾的另一方面--儿童在实践中产生的种种作文新需要,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则是经常代表着新的、比较活跃的一面的。儿童的作文需要通常是由社会和教育对儿童的要求转化而来的。这种需要是多层面的,它主要有--完成学习任务、避免作文不合格或作文成绩下降威胁的需要;渴望同父母、老师、伙伴交流见闻感受的需要;完成集体交给自己汇报、总结、调查等任务的需要;希望自己作文成功,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他人公正的评价和称赞,获得同伴尊敬的需要等等。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抓好生活这个源。所谓生活包括的面是很广的。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是生活;让学生接触社会,与各种人打交道是生活,带学生参加各种班队活动也是生活。总之,我们应当把作文训练的触角伸向学生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到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他倾吐的欲望。

我们力主提倡学生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学生在写作的艰苦劳动中,要随心所欲,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都可以大写特写。阳光明媚,春风轻拂可以写,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也可以写,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一俯一仰,凡人凡事都可以写。整个写作过程中,应该要积要参与作者的感情体验,做到感同身受,撞击出心灵的火花。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写出他自然而然的内心喷涌而出的生活感受来。

培养学生审美观,通过感知陶冶学生情操。教育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做好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习良好的道德是不可忽视的内容。把国情、养成教育同作文有机联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审美教育,使学生认识大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美的潜力,不断鞭策自已创造价值的事。让学生在作文的构思中悟出真、善、丑恶,捕捉生活中的灵感在作文中,使作文不空假,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从而突出作文的个性。

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学认为,人的意志可以调节人的内外活动,它会推动一个人去达到一定的目的或排除与目的相矛盾的愿望与行动。小学生身心正处于幼稚和半幼稚状态,意志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在作文中,要培养学生的恒心。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认真观察、长期练笔,特别是通过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来不断克服困难,增强耐挫力才能提高。由此可见,学生意志力的发展是要建立在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基础上的。那么,顽强而不急于求成,坚忍不拔而知难而退,持之以恒而又不一暴十寒等优秀品质就会逐渐养成。这将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人生道路上终身受益。

坚持写好日记是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写好日记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必经之途。学生学好心理日记,让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心中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感情,有助于克服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从而逐渐形成健康心理。同时,也可通过日记这篇反映学生的心理活动的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依据。

浅谈作文中的心理教育篇二

;

宁夏大学小学教育自考本科

毕 业 论 文

浅谈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姓 名: 韩瑞瑞

指导老师: 叶 宁

专 业: 初等教育

学 号: 20120501040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二十日

浅谈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韩瑞瑞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吴忠,751100)

【摘要】阅读教学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存在着一定问题。应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教师应改变阅读教学理念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课内外相结合的阅读教学内容、建立和谐阅读的师生关系,学校要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家长自身要积极培养阅读习惯、重视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采取恰当的阅读教育方式;社会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我国从古代开始就注重阅读,提倡阅读,诗人杜甫曾提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写作水平的高低,也关系着语文功底的扎实与否。

一、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概念

“阅读能力是指完成对文章的阅读所应该具备的本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是在积累阅读量的前提下提高阅读能力的质的过程。语文阅读能力表现在阅读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

(一)阅读的认知能力

阅读的认知能力即阅读的吸收能力,是指学生接受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本能力。

(二)阅读的理解能力

阅读的理解能力即阅读的感悟能力,是对阅读内容的感知、感悟和领会,同时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形成一种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能力。

(三)阅读的想象能力

阅读的想象能力是以阅读主体对阅读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为前提,运用自己的想象能力对阅读内容进行加工与改造,使阅读内容更加丰富,创造性地体现新的知识内容。

(四)阅读的思维能力

阅读的思维能力是对阅读的发展和延伸,是阅读主体处理阅读中遇到的疑惑或不解时拥有的一种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促使阅读主体从阅读材料中体会到更加丰富且生动的内涵。

二、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及意义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其语文学习兴趣、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其价值观、人格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长远的影响作用。

(一)有助于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对其阅读兴趣培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根据阅读内容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氛围,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黄果树听瀑》一文中,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完“瀑布如雷轰鸣,山谷回应,我们仿佛置身于圆形乐池中,四周乐声奏鸣,人若浮身于一片声浪,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让人真正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恢宏。”[]教师有感情的泛读这段话之后,美景的视觉感进入大脑,学生就会有置身于黄果树瀑布中的感觉,从而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能有效的活跃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有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阅读的内容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知识和思想。在阅读中,快速有效地领会阅读材料的信息并感知语义,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感悟阅读内容能够让学生加深对信息的理解和体验,这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对于学生建构良好的心灵世界也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三)有助于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良好的阅读对学生的价值观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过程中,随着阅读内容的变化和故事情节的波动而体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态度,能够影响学生识别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对事物辨析时指引方向,明辨是非。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不完全直接体现,而是长久永恒的过程。

(四)有助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好的书籍令学生终生受益,阅读内容中蕴含的哲理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具有很大的帮助。比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不仅教会作者怎样做人,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面对生活中的诱惑时应放弃个人利益,以道德的标准进行抉择。因此,阅读能在学生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通过领悟其中的道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正能量以及积极意义,从而更好地健全他们的人格。

三、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因此,找出问题所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采取针对性策略来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最终提高阅读能力。

(一)学校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固守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

受应试教育长期影响,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大多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课堂缺乏活力,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课文《走遍天下书为侣》的第一段里写到:“如果你独自架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的书,一盒扑克牌,一个百音盒,还是一只口琴…”[]在回答“你会选择哪一样?”这一问题时,有的老师只按照教学方案来进行讲授,自问自答说“我会选择一本书。”只是告诉学生选择书才是对的,其他的不需要考虑。而不是对学生进行提问,了解学生的选择与想法,更没有做到启发学生,让学生独立的思考。因此学生在听课学习过程中扮演着被动者的角色,对教师的灌输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2. 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讲授—接受为主要教学方法,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导致课堂教学气氛单调乏味,缺乏活力。另外,教师没有培养使用图文卡片和多媒体等有趣教学工具授课的习惯,因此学生对阅读学习提不起兴趣,注意力集中不到位,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

3. 阅读教学内容以课本知识为主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理论的灌输,轻视对实践的探索。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滔滔不绝地讲解着课本知识,不加任何感情色彩,学生体会不到阅读材料的真正含义和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学到的只是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不能很好的理解阅读内容。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只局限于课本上死记硬背的答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分离,导致学生失去对阅读学习的兴趣,负面情绪增加,课堂氛围失去活力。

4.以教师为阅读主体的师生关系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关系。教师的泛读占据了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课堂主要围绕教师活动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导致学生的个性培养受到一定限制,久而久之学生丧失独自思考的能力,缺失阅读的主体性。

5.校园阅读氛围欠佳

在一些学校中,领导和教师对阅读氛围的营造缺乏主动的意识和积极的行动。教室走廊的专栏内容主要由学校的简介跟教师的介绍来填充,很少见一些名言名句或者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班级的板报一般也都是学生日常表现中获得小红花的数量,很少有与阅读相关的内容。

(二)家庭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家长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绝大多数家长都有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家长空闲之余的兴趣也大多集中在数码设备上,即使有的家长通过电子图书进行阅读,但容易给孩子形成家长在玩儿手机或电脑的印象。家长对纸质阅读内容的疏远使得家长自身难以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导致家长对孩子的阅读指导不力,与孩子之间缺乏对阅读的探讨和交流,从而使孩子的阅读能力难以大幅度提高。

2.家长对孩子阅读能力指导缺乏耐心

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阅读,由于识字量有限等原因,阅读时的速度较慢,文章对他们来说也比较长。而家长因工作繁忙等原因,对孩子的非正式性作业——阅读不上心,也不会耐心听完孩子“漫长”的阅读,更不会仔细地指导孩子阅读;再加上孩子天性好玩,没有家长的看护和监督就更不能自主的完成阅读作业。久而久之,孩子的阅读能力因家长缺乏耐心指导而进展缓慢。

3.家长对孩子的阅读教育方式不科学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在对孩子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方面关心不够,偶尔关心也只是草草了事,很多家长让孩子报课外阅读辅导班,把阅读的指导任务交给辅导班的老师;此外,学校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家长每天陪孩子一起阅读一篇作品并签字,但家长也只是做一些表面工作,不仅不会监督孩子,也不会陪孩子一起阅读,只用签名蒙混过关。这些做法不但没有给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典范,而且对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成为一定的阻碍,影响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社会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社会阅读环境欠佳

目前,社会提供的关于阅读方面的硬件环境和设备不充分也是导致学生不能热爱阅读的原因之一。社会在阅读方面没有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使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图书馆的建立并没有发挥其巨大的作用,相反更像是一座城市的地标而已;书店的商业利益浓厚,使得可参考、阅读的图书越来越少。即便学生有意想阅读,却因为眼前外在设备不充足而打消了阅读的念头,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随之降低,其阅读兴趣也就不再强烈了。

2.社会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

阅读有时不仅仅依靠个人自觉来完成,外界所提供的阅读氛围也非常重要,它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条件之一。从目前社会的角度而言,整个社会没有很好的阅读氛围。社会上没有组织阅读的相关活动,也没有社会组织对于阅读进行有力的宣传,而且大部分地区没有建立“读书日”,读书的气氛始终不浓厚,没有形成阅读热潮。

四、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好小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

(一)学校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教师改变阅读教学理念,增强阅读教学创新意识

由于阅读课不作为考试的范畴,所以逐渐成为摆设,对学生起不到有力地促进作用。教师应改变阅读教学理念,认识到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性,阅读能力对学生其他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阅读课让学生自习或自己阅读文章而不加以引导的现象,增强阅读教学的创新意识,不仅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而且还要采取多样化有趣的教学方法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指导,从而使学生对阅读产生热爱,课后自己也会主动进行阅读,最后达到阅读能力的提高。

2.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不仅有教师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教学方法也要多样化,采取多媒体、图画、制作幻灯片或做游戏等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来对枯燥的阅读课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阅读内容。如《草原》一文中“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插入“河”的图片,观察“明如玻璃的河”的图片,真正体会河的清澈。还能插入“鞭子”的声音,听着声音闭着眼体会鞭子轻轻的响声,学生仿佛置身于广阔无边的草原当中,既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教师提供课内外相结合的阅读教学内容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教给学生课本中的知识,而且教学内容也要与一定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与课外相关联的、适合学生的阅读教学内容。课外阅读是阅读的拓展和延伸,它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文知识,积累阅读经验,从中获取阅读方法和技巧,为提高阅读能力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在解析枯燥难懂的阅读内容时与课外的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掌握阅读内容。

4.建立以小学生为主体的和谐阅读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进行阅读教学时老师除了有感情的范读并对学生指导阅读方法外,剩余的时间应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因此,阅读教学中,课堂要围绕学生进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接收并学习阅读内容。

5.学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浓厚的阅读氛围使学生进行阅读时能够全神贯注的投入在书本上,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方面要建设并利用好图书馆,在教学楼的走廊里添加名人名言、好词好段等可供学生阅读的材料,在班级的板报中适当涉及与阅读有关的内容,在班级活动中举办关于阅读的活动等,让学生置身于阅读氛围之中,不自觉地产生阅读的愿望。

(二)家庭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家长自身要积极培养阅读习惯

家长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积极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树立阅读的好榜样;在阅读中尽量不使用电子产品,阅读纸质书籍,合理安排时间,持之以恒,形成阅读的好习惯,以此间接影响孩子形成阅读的习惯与兴趣,做到工作阅读两不误。

2.家长要重视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心孩子的阅读是每一个家长的应尽的义务。孩子做完作业之后家长陪伴孩子一起阅读,一天至少读一篇文章并监督孩子认真阅读。家长在陪读过程中有孩子理解不透彻的地方要进行耐心地指导,平常多跟老师交流,探讨提高孩子阅读能力的方法,借鉴老师的指导方法并与自己的指导方法相结合,为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多做努力。

3.家长要采取恰当的阅读教育方式

家长首先要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并与孩子进行阅读方面的交流和沟通,用“朋友”的身份与孩子和睦相处,能在阅读方面进行良好的互动。其次,家长要关心孩子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满足孩子正当的阅读需求。此外,家长要恰当评价孩子的阅读能力水平,根据孩子的阅读能力水平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不能让孩子因阅读内容太简单而失去阅读兴趣,也不能因阅读内容太复杂而怀有畏难情绪。

(三)社会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1.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政府要加大对阅读设施的投入力度,以社区为单位建设图书馆,提供完善的阅读设备条件,可以让学生在社区内享有阅读的便利条件。此外,还要对书店和图书馆进行指导和管理,让学生享有更多的可供阅读的图书,以便于学生借书和买书。

2.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学生能够全神贯注阅读的前提是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因此社会要加大对阅读的宣传力度,并建立阅读室,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另外,鼓励举办更多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从中更好的去体会阅读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阅读是基础环节,也是核心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意义重大,因此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升。

【注释】

[1]马乃福.低年级的阅读教学[j].学园,2014(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

[3]周玉军.黄果树听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课标版,2011(157).

[4]尤安·艾肯.走遍天下书为侣[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9).

[5]老舍.草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

参考文献

[1]冯巧丽.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4).

[2]张立秋.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2(1).

[3]谢志美.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契合途径研究[j].科教文汇,2014(229).

[4]娄阿利.9-12岁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培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8).

[5]唐小琴.小学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j].读写算(教研版),2015(16)

[6]黄如进.浅谈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

[7]田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亚太教育,2015(33)

[8]赵才.浅议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j].读写算(教研版),2015(7)

[9]贺丽萍.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2006(25).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作文中的心理教育篇三

小学社会课是关于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综合课,[小学社会]谈小学社会课的社会性。实现儿童个体社会化是社会课的宗旨。因此,社会课的教学要始终围绕“社会”这个基点使用教材、组织教学和开展活动。具体说应在严格依照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参的基础上,重点做到以下两点。

丰富教学内容和提炼社会课观点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社会课教材与教学不是同一概念,由于教材内容有限,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补充现实生活中的新鲜材料、新鲜信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领受到社会和时代的脉搏及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对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渴望。反对满足于课本上有限的篇幅和照本宣科。同时还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交流信息。课前就某一专题搜集图片、资料、见闻;课堂上互相交流、主动参与教学,发表各自的见解。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发展了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生逐渐学会用因果关系的方法把握事物,学会越来越细致地观察外部世界的事物及现象。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提供这些材料的同时应注重把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知识中提炼社会课观点,始终把社会常识放到社会背景下去认识。抓住小学社会课特点,把握社会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及区别。如:同样讲“交通”,思想品德课侧重如何遵守交通秩序,注意交通安全;而社会课则侧重交通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小学生乘坐车船的能力;思想教育方面则从交通管理的角度来讲交通安全的问题,包括一些工程技术和法制手段。

小学社会课与其他学科一样有许多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模拟游戏、角色扮演等,但因社会课具有社会性,所以应注意用课堂操作、社会实践和专题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以便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课堂操作与社会实践的方法强调的是知行统一,是能力培养的好方法之一。如乘坐车船、寄信、打电话、存取款等项内容,都涉及能力的问题。而在培养能力时应做到课堂动手操作与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操作时认真做好教材中的“做一做”、“活动”等内容。不能一带而过,光说不练。同时要面向社会这个大课堂,依靠和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使学生走出课堂,体验、学习在课堂中感受不到和学习不到的东西。如带领学生参观现代化的饲养场,使学生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形成对比。

专题研究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从正在学习的内容中自由选定研究题目,使学生自发地寻找所需的信息资料,运用资料组织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以此培养科研能力和创造力。如美国教师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自己需要而且比自己能够记忆多得多的知识;另一个是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如第三册教材中历史知识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历史感,教师可安排学生学习写小论文。比如围绕我国历史上反对外来侵略斗争有哪些,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对自己有何启示等方面进行研究。这种专题研究的方法将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也将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迅速形成学习能力。

浅谈作文中的心理教育篇四

郭沫若先生曾经这样说:“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情感教育、美的教育入手。一个人对父母、对同伴、对周围的人有了深厚的感情,才能服务于社会,立足于社会。”幼儿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环境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逐步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意识,既是现代儿童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他们的义务和责任。所谓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情感的种类十分多,它渗透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情感不仅仅是成人的专利,幼儿也不例外,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应该让幼儿懂得人与环境、与动物、植物和大地间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与情感。有研究表明,促进人类积极保护环境,关心地球的首要因素,是他们在儿童时期就认识和热爱大自然,即所谓的“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因此,运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幼儿环境教育,帮助幼儿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意识,养成自觉的环保行为习惯,并使之成为儿童天性的一部分,是一件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大事,它不仅使儿童终身受益,而且还能起到“教育一代人,影响三代人”的作用,有效地推动和促进家庭和社区的环境保护工作。环境教育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词。环境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答案是不同。有效的环境教育应该是渗透式的,相联系的。环境教育是要帮人们了解他们生活的真实环境,并且培养他们的发现力。环境教育要帮助人们自己决定生活方式。此外,环境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环境教育十分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学民主,强调实践与创新,这些都是与素质教育不谋而合、相互协调的。切实加强幼儿园环境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幼儿的环境意识,而且有利于全面提升幼儿的整体素质。幼儿园作为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其环境的好坏对幼儿身体及心理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环境作为幼儿园的一种隐性课程,能对幼儿产生感染和熏陶的教育作用,尤其对幼儿的情感教育更有着“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效果。

一、幼儿园环境教育必须以幼儿的生活实践为基础

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内容虽然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和地域色彩,但其来源却是确定的,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环境教育的总体目标,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针,立足启蒙教育,科学地确定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基本内容。因此,幼儿园环境教育必须以幼儿的生活实践为基础,以幼儿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水、空气、土壤、树木花草、鸟兽虫鱼等环境要素以及幼儿周围现实存在、正在发生着的环境问题作为基本内容。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为了避免使幼儿对环境问题产生恐惧感和悲观情绪,幼儿园环境教育内容的组织必须以正面引导为主,强调环境中美的事物与现象,使幼儿在自然之美的熏陶下和愉快的参与中,充分体验自己是大地的孩子,是生态系统的一员。在介绍周边的环境问题时,必须侧重介绍有效的解决办法,特别是人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改善环境中的重要作用,让幼儿懂得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世界上环境教育的课程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独授课模式,一类是多学科渗透模式。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幼儿园环境教育一方面可以采用综合主题活动的教学形式,围绕不同的环境教育主题,有计划地组织系列活动。另一方面必须在各领域、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与环境教育目标相关的因素,并且及时剥离有背于环境教育目标的教学内容,努力实现环境教育在幼儿园各领域、各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使综合性的环境教育主题活动与各领域、各学科的渗透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语言渗透环境教育

我致力于语言教育方面的探索──户外大自然情境讲述的研究,试图通过研究拓宽幼儿语言发展的途径,以达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语言功效:从室内到室外,园内到园外,从人文景观到自然景观以及良好语言环境的营造等,可以说,这些实验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教师的语言态度是一种隐性课程。

教师的语言态度是一种隐性课程,“语言态度”是指人们对语言的看法和所采取的行动,这种看法和行动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这里所说的“教师语言态度”是指包括教师对自身和对幼儿两个方面的语言态度。教师积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随时调控自己的情绪,严格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及良好的心境,处处给幼儿树立榜样,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幼儿,以极高的热情和兴趣去参与幼儿的各项活动,用自身愉快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去引导幼儿天天生活在一个欢乐的大家庭中。每位教师的语言态度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或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只是程度不一而已),而这种倾向性必然对幼儿的语言态度、语言能力和语言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教师自身的语言态度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教师自身的语言态度对幼儿产生的影响。语言态度本身可从不同的角度区分为情感和理智两方面,幼儿的语言态度是属于情感化的,因为幼儿的生活经验贫乏,语言水平低,不能对特定语言实用价值和社会地位进行理性的评价,因而幼儿的语言能力除外在教育外很大程度上依存于教师的语言态度。如幼儿在倾听教师讲述时在情绪、情感上常常有较明显的`反应,我们常看到这样的镜头: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幼儿伴随着老师的讲述不时表现出与故事意境相一致的或喜、或悲、或笑、或哭、或高兴、或生气的表情和动作,得意之处甚至会跳起来。因此,教师自身的语言态度(声情并茂)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教师必须学会以境激情。

教师还必须学会以境激情,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环境是产生情感的直接因素,幼儿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并易受周围环境的感染。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而从环境中所得到的这些刺激和印象,就会对幼儿产生某种影响,例如单亲家庭环境与气氛,容易形成孩子孤僻、敏感、逆反的情绪;欢乐家庭容易造成孩子愉快的情绪。这就是环境的教育功能。幼儿教师不仅要会巧妙地利用环境,也要能积极的创设环境,通过优化情境,激发幼儿的感受,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幼儿园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幼儿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渠道;幼儿园的室内外物质环境和保教人员的行为习惯等潜在课程因素对于幼儿环境意识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4、在环境中的语言教育。

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的基本支撑点是“在环境中的教育”。热爱大自然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天生就对自然环境中的水、土、空气、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会乐此不疲地连续观察和亲近身边的一根草、一朵花、一洼水、一只小虫子……,从中获得无穷乐趣。因此,幼儿园环境教育必须以幼儿生活环境为课堂,强调“在环境中的教育”,引导幼儿自主地欣赏和观察日常生活中具体的自然景观、环境要素和环境问题,初步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努力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最终采取行动,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教师对幼儿的态度产生的影响。

教师对幼儿的态度产生的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同样也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教师如果对幼儿的对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行为表达持关注、支持和认可,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就能激起幼儿更强的欲望,幼儿就会更想说、更爱做,当然也就更乐说、更能做;反之,如果教师对幼儿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行为不闻不问、否认、缄默,也会影响幼儿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行为的积极性。在这方面,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是我们的好榜样,他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愁的神色,抑郁的面容,甚至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 维护和增进幼儿的正确对环境保护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既要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又要关注人文环境的建设;即要注重专门的语言环境教育活动,又要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即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少数幼儿;即要幼儿园高度重视,又要家庭社会的关注、参与。只有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引导幼儿在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欣赏、体验中,在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环保活动的参与中,充分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交往和合作的能力,以及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与实践的初步技能。顺应、发展幼儿热爱大自然的天性,并以此为基础,启迪幼儿的环境意识,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帮助他们初步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并以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去关心他人、关心生命、关心自然,最终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发展,人格得以完善,成为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