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学小论文 数学小论文五下(5篇)

时间:2023-06-24 10:52:31 作者:曹czj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数学小论文 数学小论文五下(5篇)篇一

摘要:数学由于自身具有的特殊性,让很多学生望而止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得转变观念,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其次,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最后,改变教学手段,只有如此,才能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育观念;学习兴趣;教学手段;教学语言

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数学学习要远比语文、英语等科目难度大的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应用性,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尚未成熟,所以有时候对某些数学知识很难理解,尽管教师总是耐心细致的讲解,不厌其烦的重复,风趣幽默而又形象的比喻,但课堂教学效率却始终也提不上去。那究竟该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自参加工作以来,长期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下面就结合多年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

实际教学中,大多教师可能都有类似这样的经历,一节知识内容本来很简单,可一堂课下来,学生却一问三不知,作业交上来更是一塌糊涂,往往我们都会气个半死,认为自己的学生太笨,无奈第二天还得从头再来。虽然教师都是出于好意,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但这与时下提倡的高效课堂十分不符,试想:如果每堂课都这么上,一学期的教学任务能按时完成吗?而如果真这么做了,把数学知识的理解机械重复的灌输给学生,那又何谈灵活运用呢?俗话说,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知识重在理解和运用,而不在于死记硬背。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教师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看问题,而很少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认为很简单的知识,在学生眼里却并不简单,例如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及判定,两种相关联的量,若商一定为正比例,若积一定为反比例,若和差一定则不成比例,对教师而言,就这么一句话概括了三四节课的知识重点,但学生学起来,一周下来会判断的也没几个。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其实都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怪象,那就是一所学校里,数学科任教师都喜欢带高年级,而很少有教师主动要求带低年级,因为低年级的教学内容太简单了。大家可能会问,简单了还不好吗?正是因为太简单了,所以才不好教会学生。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就得学会转变教育观念,要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思考应该运用何种手段来教学而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数学

同样的班级,同样的学生,让不同的教师来上课,其课堂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实际教学中有好多教师从不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而总是一味的埋怨学生太笨,太懒,不听话,且不知,他在埋怨学生的同时,学生可能也在鄙视他。在我看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得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自己,从而喜欢自己的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自古以来,凡事都很注重培养兴趣。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首先,学会运用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语言。数学学科本就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再板着脸,从上课开始就一副严肃冷漠的表情和那种一成不变的语调,一直持续到下课,可想而知,这种煎熬有多难耐。所以,作为一名数学科任教师,一定要懂幽默知风趣,巧妙运用合理的课堂教学语言美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环境。例如我在课堂提问时,不是对学生直呼其名,这样显得过于正式,过于严肃,而是以某先生,某女士来指名回答,时不时引起学生的阵阵笑声,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不紧张了。有时候,在讲解知识时,来两句很不太标准的英文,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讲一个笑话,或讲一段离奇的传说等等,博得学生哈哈大笑。总之,我的课堂不像传统教法下那么紧张严肃,每节课学生总有期待,总有欢笑。其次,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我的记忆里,过去的数学教师总是那么神圣而不可侵犯,有时候题不会做问也不是,不问也不是,去问教师吧,他让你读两遍题目,然后问你会做了吗,你不得不说会了,否则就开骂了,其实会什么呀,读两遍题目就会了还用得着问教师吗?不去问吧,不会做最后又要受到指责,这样一来,那课堂上愿意听讲的恐怕少之又少了。学会和学生交朋友,才能接近学生,打开学生的心扉,真正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只有解决了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最后,多实验,多实践。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一堂能吸引学生眼球的数学课一定要建立在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之上。例如我在教学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时候,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把全班学生每5-6人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每组下发实验器材,接着指名给学生讲一讲乌鸦喝水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听故事受到启发,尝试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想办法测量并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又如,我在教学如何运用比例知识通过测量物体影长来计算物体实际高度的知识时,把学生直接带出课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寻找校园较高的物体,如旗杆,教学楼等无法测量高度的实物,经历通过测量影长运用比例知识计算物体实际高度的过程,从而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做各种有趣的实验,并亲身经历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三、改变教学手段,营造和谐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数学科任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备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传统教法下,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缺乏,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形势下,数学教师要大胆尝试并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参与式合作学习方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即把全班学生根据学习差异、个性特点等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堂课依据学习内容的难易度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流程,通过小组合作,成果展示,随堂测评等各种形式实现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最新数学小论文 数学小论文五下(5篇)篇二

看到题目后,有的人开动脑筋,寻找方法;有的人望着天花板干瞪眼;我绞尽脑汁使劲地想,终于思考出一种方法,于是赶紧举起小手,老师便叫我起来回答,我大声地说:“100-4=96米;96÷2=48米;80-4=76米;76÷2=38米;38×48=1824平方米”。

沈老师又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夏雨航站起来回答,他连说了好几个算式,可我们却不懂。

老师又让大家想其他方法,大家看起来信心十足,但又害怕不对又都低下了头。

于是沈老师就带着我们一起理解了各个算式,这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这节课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肯想,就一定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

最新数学小论文 数学小论文五下(5篇)篇三

摘 要:本文从教学内容选择生活化是小学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窗口”,教师要有效把握住这一“窗口”,就必须从理论、备课、生活、创新四个方面准备,同时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实施机制等方面谈了一些体会。

关键词:窗口 生活化 实施机制

小学数学从编排结构与情景设计上都匠心独具,体现出新课程理念,那么怎样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呢?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生活化是其必由途径。下面谈谈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些体会。

一、数学教学内容选择生活化

数学教学内容选择生活化是小学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窗口”,教师要有效把握住这一“窗口”,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准备。一是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准备。没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思想理论基础,就不知道从何下手,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并能站在其前沿,方能跟随课改潮流,使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新课程告诉我们以教材为凭借,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为数学教学生活化打开了“窗口”。二是备课中要体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因为备课就是为了上课,如果在备课这一环节没有充分准备,就难以把握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度,也不利于上课时的选材与发挥。至少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容应心中有数,或是相关内容有可供选择的探讨例子。三是为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生活准备。这是要求教师注意观察生活、研究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以数学的眼光洞察生活,体会数学的功能与妙趣,从而为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里做准备。使自己在教学中从容地选择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容,有利于自己厚积薄发,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心理与年龄特征的内容。四是挑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要符合时代生活特征,具有创新的思维特征,更能激发学生创新心理需求。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这主要是强调教学方法与生活化教学内容保持协调一致。要使教学方法生活化就必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置身其中,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带来的乐趣,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他们在学习中彰显自己的创新思维,让学习的动机更加明确,动力更加充沛。如教学“测量长度”,我先让他们怎样知道自己的身高,需要使用哪些工具。随后我让他们选出一人,再分组讨论怎样给他(她)量,并试着给量一量,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再量一量。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6)克和千克时,从学生每天吃的蛋奶引入,再让他们动手称一称,从而让他们在感知中体会克和千克的关系。认知身边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学生易于理解,印象深刻。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

四、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机制

一是要选准内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这种方法。必须要选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丰富感知力的内容,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把他们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因地制宜,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准教学内容。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考虑到本地山区学生的居住环境,秋季学生喜爱捡拾核桃、板栗等果实的活动,导入时问学生;“星期天你在家附近的树下捡了多少颗核桃(或板栗)?”学生都很兴奋地告诉我他们各自的成果,然后我接着问:“同桌两人一共捡到多少核桃(或板栗)?”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计算起来。之后我让部分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有两位同学在计算中忘记加进“1”,一位不知进“1”怎么办,我让他们根据以前所学展开小组讨论,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时我再与他们一道归纳小结。数学是身边的学问,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时,应注意所设计的数学问题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只有综合了这些因素,才能有效激活数学课堂教学,使数学教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二是要把握好恰当的契机进行切入,这与每个教师的教学艺术有关。如果在教学时运用学生身边的悬念,巧妙的问题设置可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当然使用多媒体技术、远教ip等都能作为很好的凭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三是教学设计要富有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常教常新教学相长。四是要有灵活的教学机制。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提倡他们仔细观察事物(生活),大胆质疑、动手验证,合作分享。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宜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留给他们展示自我、创新自我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在创造中成长,并形成主动与人合作、共同分享成功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分享成功时共享欢乐时光。

一要避免教学过程形式化。不能为数学教学生活化而生搬硬套。二要避免教学准备不充分、仓促上阵。易造成教学目标不明、效果不显,挫伤学生学习热情。三要避免教学环节戏剧化。不能人为地一折又一折,波澜起伏,高潮迭起。而应根据教情学情恰当引导、适时深入,自然形成高潮。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与反思。数学教学生活化是以生活化的情景为基础的,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任何背离这一原则的做法,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最新数学小论文 数学小论文五下(5篇)篇四

孙一、王二、张三、李四四位水手乘坐的小船不幸被大风吹到了一座荒岛边,可整个岛上除了椰子树就是灌木林与野草。为了生存他们只好把所有的椰子都采摘下来,堆放在一起。天黑了,大家又累又困来不及分摊椰子就躺下睡着了。

夜里1点钟,孙一醒来,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他看伙伴们睡得正香,就轻手轻脚地爬起来,走到椰子旁,把椰子分成相等的4份,见还多出1个,就把那个椰子吃了,然后把自己的一份藏起来后躺下继续睡觉。夜里2点钟,王二醒了过来。他见伙伴们呼呼大睡,也轻手轻脚地爬起来,走到椰子旁,把椰子分成相等的4份,见还多了1个,就把多出的那个椰子吃了,然后把自己的一份藏好后躺下继续睡觉。

夜里3点钟,张三又醒了。他看伙伴们睡得很香,就轻手轻脚地爬起来,走到椰子旁,把椰子分成相等的4份,见还多了1个,就把那个椰子吃了,然后把自己的一份藏好后躺下继续睡觉。夜里4点钟,李四又醒了。四周静悄悄的,伙伴们都在睡梦中。李四就轻手轻脚地爬起来,走到椰子旁,把椰子平均分成相等的4份,见还多了1个,就把那个椰子吃了,然后把自己的一份藏起来躺下继续睡觉。

天亮了,大家都装着什么也没发生,吵着说:“饿死了,快分椰子吃。”椰子正好可分成4份,每份60个。分完后大家低头吃了起来。

(429/3)*4+1=573(个)。

伙伴们都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后,孙一也坐不住了,如实交待了他在1点的所作所为。大家终于明白昨天采摘的椰子总共应有(573/3)*4+1=765(个)。

通过这件事,四位水手认识到:只有大家坦诚相待,才能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最新数学小论文 数学小论文五下(5篇)篇五

学校的集体学习进度曲线和按个体能力的学习进度曲线存在巨大差异

我们考虑围棋的学习,有的小孩,7-8岁就到业余五段,有些孩子则一辈子也到不了业余一段;个体之间差异是非常巨大的。所以,以围棋老师来说,如果小孩水平到了,你7岁能上业余5段,老师不会因为你年龄低,而让你晚几年上。同样,你8岁只有级位水平,认为自己年龄到了,想打5段,老师也不会同意。

所以,个体学习曲线是和个体能力有关的。如同龟兔赛跑。

但是学校教育的进度,不是根据哪个人来制定,是一个要适应全社会的,针对所有人的平均偏下的“社会虚拟人”的进度曲线。乌龟兔子,按一个速度跑。乌龟不适应,兔子也不会适应。这种曲线适应整个社会的需求,但是并不是考虑到个体需求。

所以,学有余力的人,根据个人能力,或者奥数,或者超前学习。使个体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数学能力,只有在对抗困难的过程中,才能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发展。

当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远远超出了当前学习的内容,你需要加量,加难度,体现更快更高更强。困难是能力发展的磨刀石,在克服困难,和困难对抗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种发展具有循序渐进的特征。

一个人克服困难10年,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另一个过得很安逸,按社会平均进度曲线,体验不到太多的困难。那么前者的能力,无疑会充分发展。

目前中学数学的特点是,一直到高中之前,其实都很简单。中考的难度也不大。(中学的平面几何,因式分解很难,可是学校的要求不会太高,中考难度很低,略微难的,就会归为竞赛级)这样等于9年时间,学生没有对抗困难的经验。但是高中后,难度却突然加大,学生还没适应,高考就已经结束。等于在难度上,到高中给学生一个突然袭击。学生会稀里糊涂的败下阵来。

我想数学学习,要始终对抗困难。假如高中之前,始终在于困难的强对抗中前进,那么高中数学会自然的适应。如果安逸9年,突然去适应,你又没有时间,会很难。

陈省身说,“数学首先要思考起来,同时数学思考就需要大量时间,我怀疑现在学校给学生的时间是否足够”。比如说,因式分解,平面几何,乃至高中的一些数学,都需要很多时间去慢慢思考,慢慢领悟。但是,对于学校里的教学,前面过于简单,到了因式分解这块,该深入思考,反复练习的,却一带而过。

考虑到初高中各科都耗费时间,学生还要求分数,很难想象学生能否平心静气的,以专研的态度,时间充分的进行思考。对于一个初高中生来说,2个小时做不出来,就可能为牺牲两个小时的时间而肉痛。更不可想象旷日持久的研究问题。时间不允许。

但是提前学习,在小学段思考这些问题,时间就很充足。没有时间压力。可以做到心态非常放松的品味数学。

幅度非常超前的提前学习,相当于非常好的预习,这样将来在上课,就清楚自己的问题在哪里。集中听自己问题所在。当别人进行基础训练,自己就只需要拔高。当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大量投入时间思考。因为基础的问题,都不用思考。只需思考少量提高的问题。

一般人能都差不多。假如普通人能够充分利用时间优势,充分发展了能力。则为超越有天赋的人,提供了一种可能。假如同样从高中开始发力,普通人会迅速被有天赋的人甩开。但假如高中之前,普通人就发力了5年用于高中内容的学习,方法得当,那么被高手迅速甩开的概率就会急剧降低,甚至反超。

超前学习,仍然是循序渐进的。认知曲线实际较为平滑。当然中学的内容,需要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个方面年龄太小,不容易适应。(所以年龄太小我建议学做棋类的习题,这个有棋子可以摆放,形象的数学)。奥数实际上比超前学习的认知曲线,更加陡峭,几乎是等于很有限的知识的条件下,赤手空拳的爬悬崖。

这个反超,对于决定大学,乃至整个人生,建立孩子的自信,都有重大意义。

超前学习,学习质量尤其关键。如果只是死记硬背的灌输一些知识,那不但没有什么用处,反而是提前强化了一种恶习。

超前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是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问题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而不是越来越肤浅。

这个学习曲线,完全基于孩子的年龄和认知能力。不能拔苗助长。陶哲轩7岁开始微积分。我家孩子7-8岁期间,我完全没管数学。是从9岁开始系统学习(学前学过一年)。

我家感觉能学,原因还在于,5-8岁,做了大量围棋题,能做难度3-4段的题,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基于这个基础,敢于后面的学习。

所以,能学习什么,能学多块,完全根据孩子的能力,年龄段,和投入的时间多种因素衡量。

数学能力的提高,本质上是能深刻的理解和解决问题。如果超前学习的人,不能深刻理解和解决掉所学的问题。学习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线上。那意义不是太大。只能能深刻理解和解决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才能在对抗困难的过程中,获得更高的发展。

如果只是理解了课本上的内容,那么对于学习能力的提高意义也不是特别大。

时间是个硬伤,没有时间什么也干不了。很多小学生,就算不学数学,都已经忙得一塌糊涂了,根本没有时间来进行超前学习。

如果不是老司机,那么成功概率也会下降。

总体来看,我对绝大多数普通家庭进行超前学习,并不看好,各种条件都不具备,即便偶尔有的超前学习,可能也不是基于面向能力发展的,而是单纯知识灌输,学习质量也很低。但是极少数具备条件的,可以尝试。超前学习,在现有条件下,不具有普遍性。

一般家庭,可不急于超前学习,而是先学会发展数学能力,如果数学能力提高了,超前学习的发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当前的学习层次上,实在无事可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