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导游词 南明山大佛寺导游词实用

时间:2023-05-04 13:59:12 作者:曹czj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南明山大佛寺导游词篇一

坐落在浙江省新昌县西南的`南明山。

大佛寺创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原名石城寺,宋初改名宝相寺,清初又称南明寺,民国十四年(1925)始称大佛寺。南朝齐永明三年(485),开窟凿小石佛千余尊,次年(486)扩开凿大石佛像,至梁天监十五年(516)石弥勒大像方始完工。隋开皇十七年(579),智者大师圆寂于大石佛像前。

大佛寺因石雕弥勒大佛像而名扬中外,民间称其为弥勒道场。大佛寺自明万历年间起,以临济为宗。

大佛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千佛院、大雄宝殿、大佛殿、地藏殿、西方殿、方丈殿、“智者大师纪念法塔”、两个放生池以及东西厢房等。

大佛寺与日本佛教天台宗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日本比睿山天台宗开祖最澄于唐贞元二十年(804)入唐求法,到此参学。大中七年(853),最澄的弟子义真之徒园珍、园载入唐历访名刹,于公元885年到石城寺。此后,日本佛教界凡到天台国清寺朝拜者,必到新昌大佛寺朝礼大佛和智者大师塔。

1983年,大佛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南明山大佛寺导游词篇二

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通常需要用到导游词来辅助讲解,导游词具有注重口语化、精简凝练、重点突出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导游词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蒙山大佛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头部早在元代就已经崩落,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去了原有的`风采。由于寺毁阁倾,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山坡泥石里,仅现胸颈部分。对这尊大佛的考查,现仅触及其一半,剩下的还需清理发掘,无怪乎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峨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已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

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附近,主峰高1325米。蒙山为古太原县八景之一,故有“蒙山晓月”之称。史籍记载这尊大佛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年)始凿,经五个皇帝二十余年,至后主高纬时凿成。《北齐书》记载在《后主恒纪》中:“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所以称为“晋阳西山大佛”。《北史》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宫”指历史上著名的晋阳宫,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据有关部门测量,晋阳西山大佛现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一说66米,一说70多米,比乐山大佛略高),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bamiyan)大佛”(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3至7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西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时值6世纪。如按“巴”佛凿于“7世纪”来说,我晋阳西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13年)早162年。据此,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传说李渊做太原留守时曾参拜蒙山大佛,当晚就梦见佛光普照,以为祥瑞,从而坚定起兵决心。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于显庆五年(660年)幸晋阳瞻拜(此寺及南十余里的龙山童子寺瞻礼二寺大佛),次年又派专使赐大佛袈裟,以“五色光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并州。晚唐晋王李克用再建大阁,五年用工三十万。五代后晋的时候,北平王北京留守刘知远,重修庄严阁,共五层一百三十间。北汉刘继元在蒙山顶造避暑宫,开化峪内设御驾桥。宋时又在蒙山开化前寺建连理二塔。元末(1368年),寺毁阁倾,大佛头部脱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晋恭王朱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从此便埋没六百余年。

大佛往下不远,就是开化寺,遗址在一片桃花林中,除连理二塔外,只剩一堆残砖败瓦。可谁又曾想到这很不起眼的寺院就是东魏高僧昙鸾弘修的净土法门,东魏孝静帝“勒令住并州大寺”,日本净土真宗经籍载为“并州大岩寺”,北齐高洋赐额“开化”寺,曾是佛教净土宗的早期道场。仰望着大佛,大佛头颅毁损崩落,不知踪迹,腹上岩石大部分早已风化崩落,胸下淹没于乱石瓦砾之中,一幅惨败不堪的情形,实属千古遗憾。站在大佛臂上,古晋阳城尽收眼底,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只觉往事越千年,倏忽间沧海桑田,海枯石烂。

南明山大佛寺导游词篇三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旅游从业人员,时常需要用到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加深游客对景点的印象,是提升讲解水平的重要工具。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川千佛寨导游词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黄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游览著名的千佛寨。

千佛寨位于安岳县城西北五华里的大云山上,是安岳石刻的重要旅游景区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环山怪石凌空,古木参天,藤萝挂壁,古为县城官绅纳凉之所,文人读书之地,被称为“千佛寨森林公园”。这里是一个由西向东呈狭长形的天然岩寨,整个造像区长达705米。它得名不完全是因石刻造像多之故,而与所刻的“千佛龛”特别多有关。据统计,在现存105龛3061尊雕像中,刻有千佛的就有8处,其尊数在2000左右。

千佛寨摩岩造像是安岳200多处石刻中开创最早的一处,也是造像时代延续最长的一处,从隋朝开皇年间直到民国22年的1300多年中,各时代都有不同规模的代表性作品,而以唐开元至南宋的庆元的640多年为该处石刻营建的鼎盛时期。

千佛寨的摩崖造像充分展示了我国石刻艺术各时代的风格和特征,有很高的历史、美学研究价值:一是“西方三圣”、“三世佛”等雕塑有明显的隋代遗风,面部略呈长方形,额部广阔,高鼻深目,鼻梁隆起通入额部,眼大唇薄,下腭宽大突出,头部螺结小而矮,衣纹深而稀疏,无华丽缨络装饰,线条粗犷,总体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实为明显的隋代遗风,隐约包含着西方犍陀罗雕刻艺术痕迹。二是此处盛唐雕塑所占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内容也最丰富。从地理位置看又大部集中在南岩。如现在保存完好的21个“释迦说法龛”,不但龛窟大小形状基本相同,而且内容也完全一致。正中结跏趺座释迦牟尼佛,两边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排列有序,龛的左右及后壁上部均雕刻着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摩喉罗迦、八紧那罗等“天龙八部神将”。这些造像面部都圆润丰满,肌肤润腴,肉感十分强烈,佛头多着高发髻,穿袒肩袈裟,菩萨头戴宝冠,有少量缨络装饰,衣摺飘逸,线条柔和流畅,佛头上均饰以华蓋流梳,两侧有菩提树衬托,显得十分庄重华丽,具有典型唐代龛窟造像特征。三是北岩造像多着通肩袈裟,身体修长,挺肚束腰,臂部微向右扭。装饰华丽,缨络满身,线条细腻,衣摺浑重,充分表现出五代和北宋艺术风格。至于明清民国时期的造像相比艺术质量就较差了。

千佛寨石刻不但内容丰富,雕刻精美,与安岳其他石刻区相比还有其显著的特点和风格。

千佛寨造像龛以小型、平顶、桃型唐龛为主。龛高、宽一般在1.5米至2米之间,深1米左右,龛楣为桃型、龛沿以六瓣莲花装饰,这种龛窟造形明显不同于安岳其他石刻区。莲花,在中国开始作为一种观赏花卉为人们所喜爱,随着佛教的传入,莲花被赋予圣洁美的属性。印度更崇尚莲花,据说,拯救世界的大神毗显奴,以肚脐中生出梵天,梵天是坐在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佛教更与莲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佛陀出身时就伴有莲花。在早期的佛教雕刻中,常用一朵莲花来代表佛陀本人,通常借助莲花来形象地唤醒大地苍生要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才能达到至高无尚的解脱境界,所以该处龛窟外沿以莲花图案为饰,与宣传佛教教义引诱众生归依佛法有着密切关系。

千佛寨雕刻内容南岩以“释迦说法图”为主,占21龛,北岩多造站立的佛、菩萨群像,这一方面可能与时代有关系;唐多造“说法图”,而五代、宋以至明清多刻站立的五佛、七佛或千手千眼观音、明王经变故事相等题材。另一方面可能与佛教的宗教有关,唐代禅宗盛行而安岳西北方面的石窟寺如卧佛院、青竹寺、云峰寺、寂光寺等多为禅宗著名道场。五代和宋特别是从北宋开始佛教密宗也逐渐影响县城以北,因而千佛寨五代以后的雕刻内容就不是那么规范统一了,单是“千手千眼”观音像就有四处,二佛四菩萨或五菩萨站在一起的也不少。

千佛寨力士雕塑特别多,而且十分精美。据统计现存的`各类型力士就有42尊,特别是唐和五代的造像龛外,左右都雕刻有不同风格的力士。力士作为佛教的护法神祇,起着拱卫护法摄服邪念的特殊作用,在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中有着明显的艺术特征。千佛寨唐龛外的力士,高一般不超过1米,头顶着高发髻,脸部为椭圆形,唇薄、鼻翘目深,横眉怒目平视前方,上身祼露,发达的胸部肌肉分成大小不等的数块,腹部略突,十分合符人体胸大肌理的解剖原理。腰部以绳作带紧束腰间,下身着短裙,那有力的双腿隐约可见,这系我国盛唐时期流行的所谓“褒衣博带”服饰在佛教造像艺术上的反映。用力的小腿青筋突出,双脚赤踝作斜八字站立,大有虎视眈眈,跃跃欲试的雄风。显示出力大无穷,征服一切邪恶的神威。这些精美的力士雕像具有很强的力度感和艺术感,无疑是千佛寨数千雕塑中的珍品。

千佛寨北岩的“药师佛经变”龛,具有独特的造像风格和雕刻手法:药师佛结伽趺坐正中金刚坐上,左右雕有药师八大菩萨站像。龛后壁上方华盖飘逸、菩提辉映,两侧二男性飞天对衬,显得十分庄严华丽。药师佛本名“药师琉璃光如来”,又有“大医王佛”、“医王善逝”等称号,为东方净土琉璃国之教主,据《药师经》载:“以此善根,顾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时,有八菩萨来示其道路。”这就是药师佛左右八菩萨的来由。佛座下并排站立药师十二神将,又称十二药叉,为药师如来的守护神。像高80公分,手执各种法器,摆着不同的姿势、攥拳怒目,情态十分森严,雕刻也颇为精美。更值得注意是此龛的左右二壁上,分别刻有12组浅浮雕小像,高不盈寸,以生动形像的组合画来展示“九横死”和“药师十二誓愿”的经变故事内容。这些画面,形象地勾画出千百年前的社会风貌和世态人情,是一幅刻在石壁上的历史画卷,从雕刻艺术上来看别具一格,全用圆刀作浅浮雕精工细琢而成,造型生动,设计精美,飞禽走兽活灵活现,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石窟艺术中又一风格之珍品,这样完整的“药师经变”摩崖造像,不但在四川其他石窟中未有,而且在中国石窟雕刻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好了!今天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大家玩得开不开心?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拍照留念,不过要做文明游客。希望下次还能给你们介绍美丽的风景。

南明山大佛寺导游词篇四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大家如果想了解这个景点,就请阅读小编分享的:乐山大佛导游词吧!

游客们,今天我们参观的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弥勒佛石像—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坐落在我国四川省西南部,周围便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这三条大江,统称“乐山三江”。

它通高71米;肩宽24米;耳朵有7米长,每个耳朵能钻进去两个人;它的眼睛和嘴巴长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长度是5.6米。

令人想不到的是,它头的直径竟有10米,有5层楼那么高呢!而它的手指却有8.4米长,不要说与大佛比,就是个大佛的手指比,你也小得不得了。

它的膝盖到脚背总长28米,脚宽8.5米,如果人挨人站着,它的每只脚可以站100多人呢!乐山大佛头上的发髻有1021个。

人们说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建于公元713年,可以计算一下,乐山大佛已经矗立在这1200多年了!

乐山大佛两侧的岩石叫做“红砂岩”,是一种容易风化的岩石。

乐山大佛为什么能保存1200年呢?因为它的位置处于凌云山西面阴坡处,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

乐山大佛是一个名叫海通的和尚发起建造的。

当时,岷江水势汹涌,常常淹死过路的行人。

海通和尚一忍心看下去,于是便筹集巨款,修筑乐山大佛,愿它能抵住这汹涌的江水。

当时,一名财主想得到这笔巨款,当海通知道了他的想法以后,便对财主说:“我宁愿把我的眼珠挖下来,也不会给你这笔钱。

他见财主不信,便用双手挖下了自己的眼珠。

财主见了,吓得魂飞魄散,这才打消了念头。

过后,海通又号召了很多人来修筑乐山大佛。

就这样,人们一锤锤地修造了90年,乐山大佛才修筑成功。

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了,希望我的介绍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各位到乐山大佛景区来观光旅游。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古佛——乐山大佛。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佛,通高71米,肩膀的宽度是24米,头的直径是10米,耳朵有7米长,嘴巴和眼睛的长度是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长度是5.6米,颈高3米,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的宽度是8.5米,头上的发髻有l021个。

乐山大佛雄伟壮观,人们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初年(也就是公元713年),竣工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大家可以计算一下,乐山大佛矗立于此已经1200年了。

设计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大佛两侧的岩石。

这种岩石叫红砂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

那么大佛为什么能历经1200年“风雨不动安如山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大佛所处的位置。

大佛位于凌云山西面的阴坡上,加之佛体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佛身处于江弯地段,隐藏于山体之中,减少了风雨侵蚀和水流冲刷,因此岩石风化较缓慢。

不仅如此,乐山大佛还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

在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对佛像的浸蚀;大佛头上发髻的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排水道与佛体衣服折皱连成排水渠道网,也避免了雨水对佛体的浸蚀。

可见,乐山大佛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

除此之外,大佛在竣工之后,还曾经修造了一个高13层的楼阁复盖,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

虽然乐山大佛有着十分完善的保护系统,然而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

因此,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曾对乐山大佛进行过多次维修,其中工程较大的是1963年的维修。

1982年,乐山大佛经国务院公布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乐山大佛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乐山大佛己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一笔宝贵遗产。

海师堂

那么,是谁为我们创造了这笔财富?当初修大佛的目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参观海师堂。

海师堂里的三尊塑像就是修建乐山大佛的功臣。

首先我们看中间这一位,大佛的始建者——海通禅师,他是贵州人氏,当年在凌云山上结茅为僧。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水势相当的凶猛,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件。

海通和尚大发慈悲之心,准备修建大佛来镇水患。

于是四处化缘,筹得不少的钱财。

当时有一位贪官见财眼开,准备敲诈勒索他,海通法师义正严辞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意思是说,我自己的眼睛都可以挖下来给你,但你休想得到这笔佛财。

那个贪官居然蛮横无礼地要他试一试,海通禅师大义凛然地一手捧盘,一手挖出了自己的双眼。

贪官吓坏了,从此以后没再为难他。

海通禅师造佛时年事已高,所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他就圆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来。

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20万,继续修造乐山大佛,由于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经费,于是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

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到京赴任,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五十万两继续修建乐山大佛。

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后历经90年时间,乐山大佛终于彻底完工,并且通体施金,华丽的佛衣和宝相庄严的佛体交相辉映。

九曲栈道

现在大家对大佛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九曲栈道到大佛脚看全景。

我们脚下的九曲栈道是同乐山大佛一起修建的,共有173个台阶,最宽的地方是1.45米,最窄的地方仅有o.6米。

大家沿途可以欣赏一下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龛。

这些佛像神态各异,工艺精妙,可与中国四大石窟的佛像相媲美,遗憾的是它们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

我们已经来到大佛脚下,请大家抬起头来仰视大佛,感受一下他的高大和壮观。

各位游客还可以仔细看看最近才发现的位于大佛心脏部位的小佛头像。

宗教内涵

顺便,我再给大家讲解一下乐山大佛的宗教内涵。

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它是一尊弥勒佛。

为什么要造一尊弥勒佛呢?这和唐代崇拜弥勒佛有密切的关系。

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他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释迦牟尼死后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将接替佛祖的地位,于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广传佛法,普渡众生。

佛经上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所以人们自然渴望他能尽快降临人间,全国各地因此盛行塑造弥勒佛像。

到了武周时期,一代女皇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

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

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故乐山大佛的弥勒身份也因此决定了。

有的游客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乐山大佛这尊弥勒佛跟寺庙里的弥勒佛造像不一样呢?这是因为寺庙里的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

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他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其实在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现在寺庙里的布袋弥勒。

乐山大佛是承前启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

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

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但是他的面相却具有汉族人的共同特点。

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时尚。

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信心和决心。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中辉煌灿烂的阶段,造像着力表现了佛的“神情”。

乐山大佛温文尔雅的神情,和蔼可亲的神态,以及凝思中蕴含智慧,威严中带有慈祥的面容,都让人情不自禁产生崇敬与亲切的感觉。

我想大家在惊叹乐山大佛高大与壮观的同时,还不能不赞叹它的造像工艺的精美。

好了,现在我请大家自由活动,十分钟后我们沿着1983年新修的凌云栈道往上走,去参观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

各位游客,在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乐山古代的一种墓葬习俗。

说起墓葬习俗,大家也许比较熟悉川东长江两岸的悬棺吧。

而在川西,特别是乐山地区则流行一种凿山为墓的安葬方式。

它的主要特征是:沿着浅丘、山谷挖凿一个方形的洞穴,然后将尸体和棺材、陪葬品等放人洞中。

墓制的结构完全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而从外部看上去,则是一个个深邃神秘的山洞。

这种墓葬因流行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故而称为东汉崖墓。

在乐山范围内约有上万座这样的崖墓,而在这些崖墓群中,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墓群则是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麻浩崖墓,它长约200米,宽约25米,共有544座墓。

大家知道,人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无论你是乐观的面对还是悲观的面对,生死是一个人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所以人们对死亡的无奈就只好衍生出一种祈求、一种愿望,希望死去以后,能过着比生存时好的生活。

再加上当时受到道家思想影响,认为西王母、女蜗这些神仙所居的地方都是石屋,便说凿山为室可成神仙,故而这种墓制形式逐渐流行开来。

东汉时期,乐山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地处交通要道,人口不断增加,社会阶级关系、政治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地方大族的形成和思想文化上受儒家的影响,“忠、孝、仁、信、节、义”观念最为突出。

而在“仁孝”的思想下,生时孝养,死后厚葬,自然是不可免的了。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耗费巨资来修建崖墓便应运而生,前后流行了400年之久。

好,现在我们的目的地到了,请大家先抬头看看这个门匾“麻浩崖墓”。

麻浩是我们身后边的这条河,是由先秦蜀郡太守李冰为避沫水之害所开凿的溢洪道。

墓地因此而叫“麻浩崖墓”。

这块匾是咱们的文坛巨匠郭沫若老先生1965年所题写的。

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认为乐山最值得一看的是什么?也许游客朋友都会不加思索的说——乐山大佛,对吧?是的。

而咱们郭老却说了,能与乐山大佛媲美的只有乐山崖墓。

用他当时的话来说:“有搞头”(四川话,也就说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意思)。

所以说,来到乐山除了观大佛,还应看崖墓。

麻浩崖墓曾在1956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四川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家看我右手边这块碑文的记载就知道了。

我左手边的这块石碑所记载的是因1988年麻浩崖墓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而建博物馆。

前面这块门匾上写的“麻浩崖墓博物馆”,是现代学者杨超所写的。

现在我们一块来参观一下这个墓群的内部结构。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巨型的挽马图仿制品,是根据墓里边的挽马图仿制的,它所表现的意义到了里面我再给大家详细介绍。

现在到了麻浩1号崖墓。

我们眼前的这块空地,是仿造现实生活修建的阴间生活庭院和花园。

门上面有很多的画像石刻,雕刻技艺精湛绝伦,其功能是引导死者的魂魄,魂气升天,形魄归地,而以形魄归地为主要目的`。

同时,每幅图还表现出墓主人不同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

我们从左至右看一下,这里边最出名、最有特色的是这幅“荆轲刺秦王”图。

它反映的是以“忠孝”为核心的封建伦理观念,也反映了墓主反秦的思想。

接下来是“西王母赐药图”。

西王母是我们神化传说中的王母娘娘,是汉代人们心目中保佑长生不死、人丁兴旺的崇拜对象。

图上西王母端坐中间,向许多祈跪地上的人施药。

能获得不死之药是梦寐以求的事,故而在许多墓葬中都可以看到西王母的造像。

洞穴旁边的这幅图就是刚才大家进门时所看到的“挽马图”的蓝本。

大家一定发现该图与一般的车马行列迥然不同,图里是一烈马被马夫用力拉缰,作者以非常简练的手法,刻画了马夫全神贯注控制烈马的神态和烈马桀骜不驯的雄姿,这种力量和速度相结合的气势是非常有观赏价值的。

因此画气势非凡,故而仿刻在院内。

这幅图也许体现墓主人生前有喜爱猎骑名马的爱好吧。

大家请抬头看,这座佛的雕像是整个墓室中最有研究价值的。

它通高28厘米,身着通肩天衣、右手作“施无畏印”,表现的是“安乐一切”的意思。

这座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刻雕像之一。

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而最早的佛像却出土在乐山崖墓中,证明了佛教在乐山的传播并不比其它地方晚,这是研究中国早期佛教史、佛教艺术和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等问题不可忽视的资料。

右边所刻的是铺首,铺首一般刻在门梁、门框、门楣正中,它的作用是降魔驱邪,保护主人,门右手边有一手持扫把的妇人,这是告诉大家,如果要进门一定要先扫扫灰尘,干干净净,这也表现了主人好客的一面。

现在进了内室,这里一切都是模仿死者生前的阳宅而布置的阴宅。

当时的人们对死亡、对遗体的认识是:“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体归于土”,所以大家在这里可以看到主人的客厅、厨房、卫生间等,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虽死犹生的生活。

根据家族的大小和墓制的形式,专家们把墓制分为单式制、双式制。

就好比我们现在所说的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等。

墓地的尽头放着棺木。

棺木中一般埋葬一对夫妻,象征一个小家庭,死者们就象继续着生前共居一院,不同辈份或兄弟各成一小家,分房而居的生就有可能是一个家族,由于某些客观原因,不能把墓洞延伸、扩展。

如果要容纳整个家族,那么很有可能需要把整座山开辟成一个巨大的墓群。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个子稍高的客人朋友进来时总弯着腰,那是因为墓顶太低了。

而进来之后,就宽畅多了,那是因为他们为了排水,故意把崖墓地面做成内高外低,还在地面凿出排水沟道。

请大家再跟我到墓外两边的陈列馆参观墓葬时的陪葬品。

这些陪葬品都是陶制品,唯一的复制品是这个读书佣。

在崖墓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些陪葬品的种类、组合形式有所发展,有所变化,大体上分为早期、中期、晚期。

柜里陈列的陶鸡、陶猪等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陶猪、陶鸭表示墓主人的家景。

陶狗在墓中比较多,因为汉代养狗之风很盛行,生时做为宠物,死后放在墓中用以预防盗贼。

这里面最有观赏价值的是1978年出土的陶楼房,从楼房的富丽堂皇、重楼重檐完全可以看出墓主人生前的富有。

好,请大家在这里自由参观,参观完请在门口集中!

1.乐山大佛导游词

2.乐山大佛导游词资料

3.乐山大佛导游词作文

4.乐山大佛景区导游词

5.乐山大佛导游词300

6.乐山大佛导游词400

7.乐山大佛景点导游词

8.乐山大佛导游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