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石潭记读后感200字左右初二 我读《小蛙人漫游记》有感-读后感600字(四篇)

时间:2023-06-01 21:17:00 作者:曹czj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我读《小蛙人漫游记》有感-读后感600字篇一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读《小蛙人漫游记》有感-读后感6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名字叫《小蛙人漫游记》,这本书讲述的是主角小蛙人在海里寻找美人鱼的过程中,展开了一系列的冒险故事,还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例如海狮他们也是妻妾成群,原来海洋动物中也有像古代皇帝一样的动物呀,但是它格斗方式来选择自己妻子的故事。

让我最惊讶的是飞鱼,世界上居然会有会飞的鱼那就是飞鱼。飞鱼起飞前,先挥动鱼鳍,尾巴左右猛烈摆动,快速游水,划出一条锯齿形的曲折水痕。滑行开始时,飞鱼的胸鳍很快张开,腹鳍也展开了,尾鳍一离开水面,,身躯便平衡的不在摇晃,全身腾空而起。飞鱼从其飞到降落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但都是那样漂亮,那样完美。

这些动物中让我感到最悲壮爱怜的是大马哈鱼,他在江河中诞生,在海里长大,最后到自己诞生的地方——江河繁殖后代他们会付出生命保护自己的孩子,和伤害孩子的动物战斗,尽管对抗不了也要尽力。誓死保护自己的孩子,就这样大马哈鱼离开了世界。等到小马哈鱼诞生之后又要重演父母的悲剧。

我觉得有些海洋生物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而那些不懂得谦让的生物是非常不好的,大马哈鱼的精神就像爸爸妈妈无私的爱,他们为了我们也可以不顾一切。

人类是残酷的,也是粗暴的,但这又是为了自家的家人能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他们是善良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在这里我呼吁那些残害动物的人们,让我们一起保护东无,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有血有肉的生灵,它们也有家庭,也有父母,我们不应该拆散它们,残害它们。

动物也是地球的成员,让我们和它们一起和平共处在美丽的星球上!

我读《小蛙人漫游记》有感-读后感600字篇二

《小石潭记》,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作品,也是《永州八记》中的经典名篇,寄情山水之意尤为明显。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石潭记的通假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见”通“现”:向下走,出现一个小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1、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

3、闻水声

古义:听到、听闻。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不可久居

居:古义:停留。今义:住。

5、影布石上

古义:映,显现。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等同于现今口语中常说的:“左右”“上下”。今义:允许、准许。

7、佁然不动

古义:呆呆的样子。今义:静止的样子。

8、全石以为底

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等。

1、可:(1)大约。表示估计数目。(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2、从:(1)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隶而从者)

3、清:(1)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词,凄清。(以其境过清)

4、差:(1)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参差披拂)(2)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通“现”,出现。(下见小潭)(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2)逗乐。(似与游者相乐)

7、以:(1)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2)连词,而。(卷quan石底以出)(3)介词,用把。(全(quán石以为底)

8、而:不译,(1)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珮环)(2)环绕。(四面竹树环合)

11、为:(1)动词,作为。(全(quán)石以为底)(2)动词,成为。(为岩)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澈 :形容词作动词,照到。

5、俶尔远逝。远: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寒冷。

10、如鸣珮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为动用法,为…高兴。

12、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作为随从。从,跟从。

13. 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14.近岸。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

倒装句

1、如鸣珮环(谓语前置,正确语序:如珮环鸣) 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主谓倒装,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珮环。(比喻) 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 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逗乐。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我”) 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弯曲。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4. 心乐之。(省略主语“我”)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1)不译,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我读《小蛙人漫游记》有感-读后感600字篇三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所写,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沁园春长沙》读后感,欢迎参考!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读毛泽东的诗,是需要深究的,是需要深思的,是需要融进他所处的环境的。我们没有身临其境,却倍受君临天下的气势。是的,中国从来就需要这样的有志青年。

《雪》,磅礴的山峦连在一起,何等壮丽的冬色。寥寥几笔,生动形象的冬雪图就展现在眼前。似没有纹身也一样铭心。写景同时抒发远大的理想,是一代风流人物的表现。

《长沙》,深远的秋景在毛泽东的笔下,不但没有令人感到“悲”秋,反而有另一种感觉:秋原来是可以像春一样充满生机和生命。于是硕果累枝头的季节,解放了人们的.旧思想。对四周枫林如火的真实写照,寄寓着他火热的革命抱负。

《雪》与《长沙》是异曲同工,共奏中国美好江山的悠扬乐韵。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整篇词上阕写了作者重回橘子洲头,在橘子洲看到的的湘江之景,下阕作者回忆了青年与同学们游玩橘子洲,抒发了自己的抱负与感慨,表现了作者的豪迈之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一句表明作者独自来到橘子洲观看到这漫妙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句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天的山上,枫叶红透漫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八个字,动静结合,既写出了在红山映衬下的湘江美景,有表现湘江边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之态。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同样是写江面景色,柳永却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毛词写得气势如此之恢弘、强硬,而柳词却显得婉转、伤感。毛词与柳词风格之软硬、深浅立现。

“鱼翔浅底”虽在写鱼。却又更衬托出了湘江水之清澈。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皆若空游无所依”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要抒发的感情是那么的浓烈,是那么气吞山河。无论是《长沙》还是《雪》,虽是写景,却不失诗中要表达的抱负。

我读《小蛙人漫游记》有感-读后感600字篇四

阅读《小石潭记》和《观石梁记》,完成第18~21题。(12分)

甲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文①

泰定元年冬,予与客张子约、陈叔夏复来雁山,从两家僮。冬日妍燠②,黄叶布地。客行望见山北口立石,髡③然如浮屠氏 ④。时落日正射东南山,山气尽紫。鸟相呼如归人,入宿石梁。石梁拔地起,上如大梯,倚屋檐端;下入空洞,中可容千人;地上石脚空嵌⑤,类腐木根。檐端有小树长尺许,倒挂绝壁上,叶着霜正红,绝可爱。梁下有寺,寺僧具煮茶醅酒,客主俱醉。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风吹橡栗堕瓦上,转射岩下小屋,从瓴⑥中出,击地上积叶,铿镗⑦宛转,殆非世间金石音。灯下相顾,苍然无语。夜将半,设两榻对卧,子约沾醉⑧,比晓,犹呼其门生,不知岩下宿也。

【注释】

①选自《五峰集》。作者李孝光(1285-1350),元代文学家。②妍燠,暖和。③髡,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④浮屠氏,和尚,今译“佛陀”。⑤空嵌,孔窍玲珑剔透的样子。⑥瓴,瓦沟。⑦铿镗,这里指橡栗落在积叶上的声音。⑧沾醉,大醉。

18.解释下面加点词语。(2分)

①隔篁竹: ▲ ②斗折蛇行: ▲ ③从两家僮: ▲

④小树长尺许: ▲ ⑤比晓: ▲

19.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②客行望见山北口立石,髡然如浮屠氏。 ▲

20.下列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甲文中“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往来翕忽”从侧面描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b.乙文除了描写“景美”之外,还写到了子约的醉态,表现了人的性情之美。

c.甲文按“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的思路写景;乙文交代了空间的变化,但主要采用的是时间顺序。

d.甲文动静结合,画线句将石潭静景展露无遗,富有色彩美、谐调美。乙文形象生动,画线句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橡栗落地“三级跳”的过程,妙趣横生。

21.两篇文章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分)

18.(2分)①成林的竹子(竹林);②像蛇爬行那样弯曲;③使……跟从,带领;④小树高一尺左右(小树一尺来高);⑤等到。

19(4分)①使人感到心神凄楚,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②路上,(两位)客人看见北面山口立着一块石头,光秃秃的,很像一个和尚。

20.(2分)d.

21.(4分)甲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以及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乙文表达了作者纵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泰定元年的冬天,我与客人张子约、陈叔夏带着两个仆人又来到雁山。冬天天气暖和,黄叶布满大地。两位客人看见北面山口立着一块石头,很像一个和尚。这时落日直射在东南山上,山中尽显紫气。鸟儿犹如赶着回家的人一样彼此呼唤,一道进入石梁过夜。石梁拔地而起,向上看,就像有架大梯子靠在房檐;向下是一中空的石梁洞,其中可以容纳千人;地上石梯玲珑剔透,就像腐木的根。石檐的外端有一棵只有一尺来高的小树,倒挂在绝壁上,树叶因为霜的关系变成红色,十分可爱。石梁下有一石梁寺,寺中的僧人沏茶端酒,主人和客人都喝醉了。月亮消失了,白云如流水般从西面飘来;风将橡栗吹落到瓦上,又弹到岩石下小屋上,从瓦沟上迸出,击中地上的落叶,发出咚咚的声音,几乎不像世间敲击金属石头的声音。点灯对望,没有话说。午夜来到,架起两张床,面对面躺着,子约已大醉,等到天亮,还在唤他的仆人,不知道他的仆人已经睡在了岩石下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