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级历史第二课知识点整理优质

时间:2023-07-09 15:56:31 作者:曹czj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3年七年级历史第二课知识点整理优质篇一

1、隋统一的条件?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隋朝建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2、隋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条件:自古以来,南北交通多有不便;隋统一后,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流需要加强;为了巩固统一成果,必须加强对东北、东南地区的控制;隋的富庶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的震撼,使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唐太宗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

4、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赋役制度方面的改革,减少百姓服劳役的天数和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沿袭、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编纂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唐律疏义》。

5、武则天的统治:首先,在打击大官僚贵族集团的基础上,发展了唐朝的中央集权。(重用酷吏,实行恐怖政策,屠杀和镇压保守落后的官僚贵族分子。将唐初的《氏族志》修改为《姓氏录》。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其次,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再次,设北庭都护府,巩固和开拓边疆。

6、科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重在考察哪些能力?科举制常设的科目有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主要考察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包括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7、唐朝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实行科举制,便于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士子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他们推动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赋予社会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8、唐太宗为什么能得少数民族的拥戴?唐太宗改变了“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力求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任用少数民族人为官,对其首领优礼相待;唐太宗待人宽厚仁慈等,所以他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戴。

9、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的密切交往的基础;带去的,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文成公主是一位献身于汉藏两大民族友好团结伟大事业的优秀女性,她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10、说一说遣唐使是怎么回事?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日本社会进步的使者。

11、赵州桥设计巧妙之处在哪里?采用了单孔石拱的设计方案;平拱式既增加了桥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又方便人畜通行,还节省了石料;两个敞肩式小拱,增强了桥的泄洪能力,减轻了桥的自重,而且造型美观。

12、李白、杜甫诗歌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李白诗歌雄奇飘逸想象丰富,富了浪漫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富有现实主义精神。

13、北宋军民抗击辽、西夏南侵有何意义?辽和西夏的南侵是掠夺性战争,北宋军抗击是正义性的,维护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相对稳定,有利到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14、金朝采取了哪些措施改变女真旧俗?仿宋制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机构;积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推动手工业、商业发展;学习汉人生活习俗。

15、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是什么?社会的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16、比较隋唐与明清时期科举取士和不同,想想它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科举制度。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科举考试中常设和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考试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

明清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是巩固独裁统治的手段,是统治者加强封建专制的需要。

17、郑成功收复台湾有什么历史意义?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

18、清朝前朝采取了哪些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请说明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措施:坚决镇压准葛尔贵族和回部大小和卓木的叛乱,设置伊利将军,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建立对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和金瓶掣签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将军和参赞大臣等官职,加强对西北和东北边疆的管辖;以会盟、联姻等方式,并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联络少数民族上层贵族的感情。特点:恩威并重,刚柔并济。

19、说一说,明长城与秦长城的异同: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秦修长城为了抵御匈奴南下;明修长城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秦长城是在战国时期各国长城基础上修建的;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全长为六千多公里的长城,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

20、为什么说,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从时间早、规模大到达的地区广,航海技术先进等方面阐述。

21、清代闭关锁国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从正反两方面考虑。该政策虽对西方殖民者侵略活动起过了一定的抵抗作用,但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中西文化的交流;该政策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反而导致了中国的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22、明清时期面临的主要危机体现在哪些方面?农民战争的打击;封建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不了解外部世界,落伍于世界潮流;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狱等阻碍了历史发展;英国19世纪初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中国更加陷入了深重的危机。

23、元世祖改革的主要内容:建立行省制度;推行重农政策,下令把许多牧场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人口为奴。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还编写《农桑辑要》。

2023年七年级历史第二课知识点整理优质篇二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

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

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

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

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

他主张"兼""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无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

1.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2.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3.高二政治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4.初三历史复习知识点归纳

5.历史必修1知识点总结归纳

6.必修二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

7.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8.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2023年七年级历史第二课知识点整理优质篇三

1汉武帝时期因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所以汉武帝能够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

2两汉时期的抗击匈奴的名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他们把匈奴一直追到漠北,使得匈奴再也不能与中原王朝抗衡。

3西汉初期,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这是因为当时汉朝的国力不够强大。

4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一次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这次战争的汉军统帅是卫青和霍去病,战役发生的地点是在漠北地区,这次战争后,匈奴无力再与西汉抗衡,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5汉武帝雄的大一统在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6汉朝与西域的两种主要关系是战争关系及和亲友好相处。两者都有积极的作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边境得到了安定;而典型著名的昭君出塞,发生在汉元帝统治时期。汉匈和亲,为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7霍去病的功绩:

他把国家利益高高放在自己个人利益之上,六次出征匈奴,足迹远至北海,将万里祁连山、焉支山、阴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宿愿,把匈奴驱赶于大漠之上,使得朝廷受四方万国来朝。

2023年七年级历史第二课知识点整理优质篇四

1、西域的地理位置:汉朝时,指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和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广义的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

2、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第一次是前138年从长安出发,前126年回到长安;第二次是前119年从长安出发,前115年回到长安。

4、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5、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原因:西汉前期,匈奴控制着西域。威胁西汉都城长安的安全。

6、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失败的原因:大月氏安于现状。

7、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络乌孙,给匈奴以更沉重的打击。

8、张骞出使西域的积极作用、贡献:了解西域各国情况,勾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了巨大贡献。打通了一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交通路线,即著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023年七年级历史第二课知识点整理优质篇五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023年七年级历史第二课知识点整理优质篇六

1、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欺压山东人民。

2、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

“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但是,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

3、《辛丑条约》的影响:

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打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的在华代理人。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2023年七年级历史第二课知识点整理优质篇七

(1)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2)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3)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见书第41页照片。

民主”与“科学”

(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每周评论》

新文化运动是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发动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023年七年级历史第二课知识点整理优质篇八

1、这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记叙的七件事,始终贯穿着“爱”-------老师爱学生,学生依恋老师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

2、文章记叙了作者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表现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对温柔慈爱的蔡老师的挚爱。

3、

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老师真的要打我吗?大家为什么都笑了?)不是真的要打,“笑”表现了蔡老师爱学生,师生关系亲密、融洽。

2、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这里为什么用“狡猾”一词?)

文中的“狡猾”是调皮、机灵的意思,是贬义词褒用。他形象的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

3、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的看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不由得、默默、急于模仿”表现了我们怎样的情感?)“不由得、默默、急于模仿”表现了我们对老师,急于与老师亲近的情感。

4、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本文全篇用第三人称,这里改用第二人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于抒发情感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思念,崇敬的思想情感。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课文第一段:

1、使用了什么修辞,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句话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比喻;萤火虫的特点:虽然弱小但在黑暗中顽强地发出光芒。

这句话是丘吉尔的直白,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它体现了自信,蕴涵着努力。

2、思考丘吉尔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自己在哈罗公学的处境?

吉尔以一种坦然乐观的心态来对待自己在哈罗公学的处境。他成功的真正原因是能清醒客观的认识自己,对眼前形势作出判断,并保持一种谦逊、乐观、坦然的心态,化劣势为优势,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如他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麦考利的1200行史诗即说明他并不是比别人差,只是不符合当时教育机制下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3、“至于别的事情,那只有靠自己去探索实践和学习了。”如何理解?

呼应开头,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并且矢志不移的去做,每个人都是有其自己的闪光点。

总结全文,希望我们抱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实践自己的生活。

1、莎莉文老师是一个热爱自己的学生、讲究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善良和蔼充满智慧和耐心的出色的老师。

海伦是一个聪明、好学、坚毅而又感情丰富、热爱生活的女孩。

2、文章为什么以“再塑生命的人”为题?

1.“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2.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3.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这表达了作者对莎利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3、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全文真诚地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4.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聪明的`海伦不仅对“水”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使她对世界万物都有了新的认识。“水”让海伦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也拥有了求知的无比美好的感受。

5.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无形的线条”就是“爱”,正是人们相互之间有了爱的关心,爱的温暖,才使得生活充满了阳光。

6、在没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

品味:

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从反面说明了受教育的重要性,接受了教育的人,生活航船才能冲破阻碍旅途的大雾,找到准确的航向,从而靠近理想的人生港湾。

7、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品味:

这句话表面看来说的是文字的神奇,实则暗示的知识的力量。是知识使“我”这个盲聋人看到了快乐,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幸福,因而,“我”觉得世界充满了花香,洋溢着美丽。

8、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

品味:

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总是出现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有了它,你就快乐,生活就变得美好,没有它,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

9、文中探讨“爱”的句子有:

“爱是什么?”

“爱是花的香味吗?”

——在海伦看来,爱是给人带来愉快而美好感受的东西。

“爱是不是太阳?”

——在海伦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生长。”爱能给人光和热,能使万物茁壮成长。显然,小海伦对爱又深入了一步。

《论语》十二章重点字词小结

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1.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能够、许可

3.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

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1.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

3.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4.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2.判断句: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023年七年级历史第二课知识点整理优质篇九

1.战国时期各国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确立封建统治

2.铁制农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是在 春秋时期

3.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 春秋时期

4.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 战国时期

5.孔子的思想主要有 仁和 礼

6.商鞅变法后,要想获得爵位的最好方式是 建立军功

7.商鞅变法的时间是 公元前356年

8.商鞅变法后,要想免除徭役、获得奖励可以通过 多种粮食多织布

9.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 建立县制

10.秦国贵族都讨厌商鞅变法的原因是 商鞅以军功为标准授予爵位

11.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12.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 秦孝公

13.商鞅变法后,要受到严厉处罚的是 经商致贫的人

14.“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决定性因素是 铁器牛耕的广泛应用

15.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6.牛耕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在 战国时期

17.秦国一跃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的最重要原因是 商鞅变法

18.推崇法治和中央集权,主张变法强兵的思想家是 韩非子

20.墨子的主要思想是 兼爱非攻

21.孙子的军事名言有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2. 古书将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称为 千耦其耘

23.提倡对立统一、要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是 老子

24.我国百家争鸣时期的各个学派被合称为 诸子百家

25.战国时期对各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派别是 法家

26.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7.提倡民贵君轻、施行仁政的思想家是 孟子

28.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对立统一的派别是 道家

29.我国最早创办私学的人是 孔子

30.战国七雄中,处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诸侯国是 齐楚 秦 燕

31.我国已知最早、最成熟的文字是 甲骨文

3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的朝代是 商朝

33.青铜器主要的用途是 祭祀和打仗

34.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在生产力方面最大的进步是 青铜器的使用

35.商朝最发达的手工业是 青铜器制造业

36.目前世界已知最大的青铜器是 后母戊鼎

37.都江堰修建的时期是 战国时期

38.都江堰的修建者是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

39.都江堰的地点是 四川成都岷江流域

40.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 防洪和灌溉(今天还有旅游的作用)

41.都江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宝瓶口 分水鱼嘴 飞沙堰

42.战国时期的编钟出土于今天的 湖北随州

43.战国编钟主要使用的场合是 祭祀和宴会

44.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 金文或铭文

45.甲骨文主要刻在 龟甲或兽骨上

46.青铜器的主要成分有 铜锡 铅

47.发现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地点主要都在 河南安阳的殷墟中

48.四川成都被称为是天府之国,主要得益于 都江堰

49.战国编钟从制造材料来讲,属于 青铜器

50.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 公元前2070年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

51.用甲骨文记载的商王室的占卜内容,被称为 卜辞

52.我国文字的源头是 甲骨文

54.都江堰中,用于灌溉的是 内江

55.都江堰中,用于分洪的是 外江

56.都江堰中,具有泄洪排沙功能的部分是 飞沙堰

57.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论整理成了一本书,这本书是 《论语》

58.都江堰中,用于对江水进行分流的是 分水鱼嘴

59.我国现在推行的县制,最早开始于 商鞅变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