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童话庄子读后感(汇总8篇)

时间:2023-10-06 18:24:40 作者:薇儿 2023年童话庄子读后感(汇总8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童话庄子读后感篇一

这几天拜读了明月悠书友的读后感,受益匪浅,有感于自己见解和明月悠书友的异同,也根据自己肤浅的认知发一篇自己的感悟吧。因为我小时候没有接触传统文化,文言文不好,就不对各别字的意思进行解读了,只把握大义。

第一段,庄子列举了五种人,几乎包括了世间所有人,这里就不赘述了。然后庄子笔锋一转,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从这段文字看,圣人没有刻意,仁义,功名,江海,道引,而达到了高,修,治,闲,寿的.境地。所以说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圣人忘掉了去追求以上五种事物,而达到了别人追求那五种事物境地,此可谓不求而得,无欲无求而得,无中生有也。妙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后文也说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天地和圣人都是无中生有,可谓造化神机也。然后又说,故曰,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道德之质也。这句是承上启下句,后文专门解释了淡,不与物交,虚,无所于忤。天地之平,道德之质。平,这里做使......平,想到平天下,四海承平等词语,这里引申为造化讲。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所以可见,天地和圣人有共通之处,都可以无中生有。

下端又说,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故其德全而德不亏。这里讲圣人没有追求,但是自身造化,却都得到了,多么容易啊。因为平易,已经拥有知晓,所以恬淡,不会有物质的追求。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圣人无欲无求,而自生种种心境,不需要借助外物,所以对德没有损伤,精神纯素。然后紧接着又说,故曰,圣人之生也天性......乃合天德。几个故曰,层层递进,条分缕析,解释了圣人如何达到这种无中生有的境界,然后达到这种境界后,无天灾......的种种妙果。其中说明了圣人并不是不与外物打交道,而是不与物交,圣人可自得。因为圣人自得,如此了解人们种种状态,所以不需要思虑,也不需要谋划,只是光而不耀,信而不期。仿佛一切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这真的是和天的德一般。后面又故曰,悲乐者.......劳也竭。这段是讲的反例,对照圣人,正反论证,最后通过讲水,进一步说明圣人圣人的养神之道。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行。

下一段讲到,夫有干越之剑,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精神四达......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这是对应上文水而说的,水者滋养万物,剑者,摧枯拉朽,一生一杀,化育万物。不用而杀,可谓我无为而民自化......不敢用也,是道德体现,以柔克刚,恩威并济。后文总结了圣人的养神之道,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也,合于天伦。圣人之道贵素贵纯贵精。

童话庄子读后感篇二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徐无鬼》

世间有这样一种人,在一起的时候常常面红耳赤地争论,可是交情很笃厚。庄子和惠子的关系就是如此。

庄子过惠子墓的时候,他给随从的人讲了个奇怪而不可思议的故事:楚地有个人,鼻子给弄了点白色垩土。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擦掉就是。怪就怪在这人没去擦,而是跑到一个木匠那去,叫那木匠给他拿砍掉那块大小厚薄象苍蝇翅膀的垩土。更奇怪的是那个木匠,没象常人那样叫他擦掉垩土,却真的随手拿起斧头砍去,那斧头虎虎生风,从那人的鼻尖擦过,垩土被砍掉了。他站在当地儿,脸不变色心不跳,鼻子完好无损。

这是怎样的一种奇景?!这是怎样的一种际遇啊!人世间难得有这么个胆子大的,难得有这么个技术高的。没有那斧子当前不眨眼的气度,谁敢砍?怕是斧子还没砍下,人已战栗觳觫了吧?没有那高水平的技艺,谁敢站在那等着人家砍?只怕是你站得再稳,也会给那没水平的家伙砍掉了鼻子吧?或许脑袋都岌岌可危了吧?可这俩人竟然就搭档配合得这么高妙。所以,当郢人死后,宋元君叫匠石表演一下砍去鼻子上的垩土时,他再也发挥不出如此高的技艺了。

庄子为什么要讲这么个故事呢?他自己给我们点破了其中的寓意,他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意思是说,从惠子死后,自己没有谈话的对手了,没有谁可以说话了。真的是没有说话的人了吗?他这不是正在给人家讲故事么?其实,他是在哀叹,自己失去了如此高妙的对手,心中万分悲凉罢了。

虽然庄子和惠子对事物的看法大多截然不同,两人在一起时喜欢互相批评和争辩,但是这相争却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庄子的哲思常常由之激发。即使在论争,那也争得是不亦乐乎啊!

站在濠水桥上的惠子和庄子,又开始争辩了。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读后感《庄子读后感》。”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能一起出游,非好友者何?那庄子出游从容,看鱼儿从容欢快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心有所感,大发感慨。惠子是个不可知论者,所以,他反问庄子,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以惠子之矛攻惠子之盾,他说,你惠子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到此,我们觉得惠子该闭嘴了。可那惠子还是没服气,辩论水平是高高的,他继续着自己的辩论事业: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大家全都不知道了!这是何等的论辩才能啊!叫我们怎么听怎么觉得象绕口令了。这大约已到了论辩的高峰,可庄子仍能在这高峰上在拔高一筹,他告诉惠子,你先前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等等等等,就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我在濠水上知道鱼的快乐了。

这次论争,庄子和惠子各逞口舌之利,没有惠子的高论,又哪来庄子的妙论啊!难怪张之纯在《评注诸子菁华录》里说:“庄子、惠子意见虽不同,然惠子犹是解人也。寥寥数语,写出低徊踯躅无限凄凉。”

另一次的论争,更是叫庄子发了一通关于生死的妙论。

说来庄子可真是个奇人,老婆死了,他老人家大大咧咧坐地上,姿势不雅观也就罢了,他竟然敲着个盆儿唱了起来。这情景给前来吊唁的惠子看到了,就狠狠地批评他:“你跟人家过了这么久,她给你养大了孩子,现在老了,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敲着盆唱歌,这不是太过分了吗?”这通责备有理有节,却没难住庄子,正象明代陈深辑在《诸子品节》里说的那样“庄子遇惠子,便出奇句,便有奇思奇笔,乃知奇文待人而见也。”

庄子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恍惚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噍噍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童话庄子读后感篇三

以庄子的逍遥,他对发财也不会拒绝的,庄子只是比别人更清醒地看到机会背后的风险。

有一天,庄子外出访友,走路疲劳,便倚靠路边一棵大树睡着了。

因为他们要么长得直,要么长得粗,木匠一看都是有用的木材,便都给砍伐了;

只有我,长得歪歪扭扭,还有很多疤结,就没人惦记我了。

庄子醒来,便把这件事和同行的弟子说了。

继续向前走,到了朋友家,朋友很高兴,下令童子杀鹅宴客。

童子问,咱家有两只鹅,一只会叫的,一只不会叫的,杀哪只呢?

主人说,会叫的还能看家啊,怎么能杀呢?

于是下令――去,把那只不会叫的杀了。

庄子回答得似乎模棱两可,他表示自己将处在有用无用之间,不拘泥于成规,随机应变就是了。

文档为doc格式

童话庄子读后感篇四

经典书籍需要慢慢阅读,以便真正深入理解。当我第一次读《庄子》时,我不能有一个好的态度。我总是想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结果,我一无所获,让我的心态陷入了一个更加焦虑的沼泽。我决定冷静下来,不求速度,只求质量。每天只读两三页,三十三章,共400多页,分配几个月。在此期间,多写阅读笔记,加深理解和记忆。

这两天只看了第一篇《逍遥游》,收获很大。了解庄子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无忧无虑地逃避名利的束缚,在宇宙和天地之间自由游荡,没有任何外力。庄子和老子一样,都是追求自由的人,比老子更热衷于无拘无束的自由。他可以忽略所有的世俗偏见或只是意见,世界声誉而不是建议,世界而不是沮丧,无论世界如何赞扬或诽谤自己,都不会改变他。这真的很难得。当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他必须坚持他认为正确的东西,不能转移别人的意志,否则他可能只是一个傀儡。俗话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个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东西,如功业、名利等,要洒脱、坦荡、自由。

在某些人眼里,庄子逍遥的人生价值观可能有些消极,不值得赞同。但我们要承认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庄子和老子一样,不是一个积极追求成就和成就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在战争频繁的时代,个人力量极其微薄。只有做好自己,才能超越苦难的生活。庄子的人生年龄是庄子思想诞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庄子睿智、豁达、有远见、有远见的个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庄子思想之所以千年如新,是因为它能引起广大人的共鸣。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热爱自由、毫无顾忌的性格,但由于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些人被社会规范、生活标准、对名利的忠诚等东西所掩盖。老庄思想代表着人类最原始、最无华的价值观,能够触动每个人内心的软肋。

当我们走在生活的困境中,或者感到生活的疲惫时,我们不妨从庄子无忧无虑的思想中学习,让心灵保持难得的安静和凉爽,以迎接更大的挑战。当然,你可以更多地依赖庄子,练习体验他无忧无虑的思想,自由驰骋,获得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的生活体验。

在我看来,庄子的自由旅行思想没有缺陷,被所谓的正统思想所拒绝是不可思议的。道教思想和儒家思想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思想的天空,应该是百家争鸣,丰富多彩,后代可以吸收丰富而不单一的意识形态营养。生活、国家和社会需要学习优势,才能实现高质量,否则就会朝着不健全的方向发展。在孔子和庄子的同时,我认为这是必要的。

童话庄子读后感篇五

今日偶读庄子之文不禁心有所动,仅书一文。

庄子曰:“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这四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寿命长短,是勉强不来的。我哪里知道,贪生并不是迷误?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并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回归故乡呢?我哪里知道,死了的人不会懊悔他从前求生呢?”庄子是在阐明,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死其实没甚么分别,一个人活着,不过是“做大梦”,死了,那是“醒大觉”,说不定死了之后,会觉得从前活着的时候多蠢,为甚么不早点死了?正如做了一个悲伤恐怖的恶梦之后,一觉醒来,懊恼这恶梦实在做得太长了。

生与死只记于一线,你不能选择你的出生,但你可以选择你的`死亡,真正让自己活的有意义,活的有价值,生未必乐,死未必苦,但要死的有价值,否则我们不配享受死亡。

童话庄子读后感篇六

《庄子》一书想象奇特而丰富,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既写大之玄妙,又写小之情状,还有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的交错。

一、大之玄妙

北冥之鱼

【释读】《逍遥游》出自《庄子》内篇,其主旨,是说人当看破功名利禄,而是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的境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就出自本篇,比如鲲鹏展翅、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等等。

这一段是《逍遥游》的开篇,起笔就描绘了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北海有一条鱼叫鲲,鲲有多大呢?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鲲化成为鸟叫做鹏,鹏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广。鹏飞起来,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大物必生于大处,鲲鹏如此之大,庄子笔下的世界有多大,也可观一二了。

当然,庄子的描述并没有戛然而止。他写道:当海动风起之时,鹏迁往南海。大鹏既然要去往南海,绝不可能决然而起,所以要举起击打翅膀。据《齐谐》说,当时水花激起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鹏乘着六月大风而飞去。野马般的游气,飞扬的游尘,以及活动的生物都被风相吹而飘动。

我们在地面看到天色苍茫,那是天的本色吗?天的高远是没有穷极的吗?而鹏往下看,也就是这样的光景。可见天地辽阔了。

庄子借变了形的鲲鹏以突破物质世界中种种形相的范限,将它们从经验世界中抽离出来,并运用文学的想象力,展开一个广漠无穷的宇宙。

任公垂钓

【释读】《外物》出自《庄子》杂篇,取篇首二字为篇名。外物即外在事物。出自这篇的成语,有枯鱼之肆、得鱼忘筌等。

这一个故事,也是关于鱼的。任国之公子垂钓,用巨大的钓钩、粗黑的绳子,并且挂着五十头犍牛作为饵。他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于东海,天天在那里钓鱼。可一年了都没能钓到一条鱼。直到有一天,忽然大鱼来吞饵,牵动大钩沉下水去,大鱼扬其头尾、翻腾奋鳍,白波涌起如山,海水震荡,声如鬼神,震惊千里。可见大鱼之大。等到任公子钓起这条鱼,将它做成腊肉,浙江以东、苍梧以北的人们一起吃,没有不饱吃这条鱼的。这也可以想见此鱼之大了。

说这个故事,其实是为了说经世者当志于大成。像后世的人听说了任公子钓鱼这件事,竞走相告,举着小竿去小水沟,守着鲵鲋之类的小鱼,这样想钓到大鱼,是很难的。

二、小之情状

蜗角蛮触

【释读】《则阳》也出自《庄子》杂篇,也是取篇首二字为篇名。则阳是人名,游仕诸侯。

魏惠王和田侯牟约誓立盟,但田侯牟违背了约定,魏惠王很生气,想要派人去刺杀他。但是公孙衍将军、季子、华子都不认可这一做法,魏惠王不知如何是好,惠子就引见了梁之贤者戴晋人。戴晋人向魏惠王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蜗牛的左角有个国家叫触氏,蜗牛的右角也有个国家,叫蛮氏。这两个国家经常相互争地打仗,死亡无数,追逐败北的十五天才能回军。

戴晋人用这个故事,其实是比喻当时的诸侯征伐。世界之大,无穷无极,期间的战争,不也是和蜗角中触氏和蛮氏的战争一样吗?后世常以蜗角斗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三、万物无界

庄周梦蝶

【释读】《齐物论》出自《庄子》内篇,其主旨是肯定一切人与物的独特意义内容及其价值。出自这篇的成语,有槁木死灰、朝三暮四、栩栩如生、恢诡谲怪、沉鱼落雁等。

庄周梦蝶是写物化之旨。从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遨游各处而悠游自在,根本不知道自己原来是庄子。忽然醒过来,发现自己分明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是庄子做梦化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成了庄子。

庄子和蝴蝶必定是有所分别的,这种转变就叫做物化。庄子所说的物化,前人的理解各不相同。西晋郭象认为是指死生之变,唐代成玄英则认为是物理之变化。陈鼓应先生解释为物我界限之消解,万物融化为一,其实也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一种忘我的精神境界。庄子借蝶化的寓言来破除自我执迷,泯除物我的割离,使人与外在自然世界,融为一大和谐的存在体。而蝴蝶,其实比喻了人性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

庄周梦蝶的故事,可以说是庄子笔下的诗化哲学,既有丰富的哲学思考,又有浪漫的情感所托。因此更是引发了后世文人的共鸣,比如说李商隐的名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

童话庄子读后感篇七

王夫之有语曰:“得志于时而谋天下,则好管、商;失志于时而谋其身,则好庄、列。”可见儒家入世之说与道家出世之学对后世影响之深远。二者几乎概括了社会人生的全部际遇与境界而平分秋色。儒学之举足轻重不必缀述,相对而言,庄子哲学向来被视为失意者的良方,对更多的人可能较为陌生。初读之时,“庄生梦蝶”、“道法自然”也并不显得那么艰深,但再读之时便会发现,在那行云流水般的文辞之后,隐含了太多的玄妙,非用心探求不可得。本文试从其中《齐物论》一篇的部分内容入手,浅谈一二感想。

历来对《齐物论》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在此仅选取其中个别角度观之。

首先,庄子提出“我”与“成心”乃人世纷扰之源。在他生活的时代,诸侯混战、百家争鸣,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人民生活朝不保夕,这让庄子十分苦恼而专注于寻求解脱之道,其悲天悯人之心可见一斑。与当时众家关注社会政治相异,他更关心个体的生命与幸福。正因为从小处着眼,他发现了“我”这一存在。依照相对论的观点,万物相对相生,互为彼此。每一个“我”在己方是此,在别方则为彼。但是人们往往只见其一,“自彼则不见”,即总是从“我”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却不知应当站在对立面来思考。由于过多地强调“我”的存在,便产生了各自的“成心”,对外物都存有偏见,时而以私心忖度他人,时而将外物主观化;妄断他人则会导致意见不合而无法相互理解,妄断外物则会让主观映像掩盖现实而难以得到正确的认识。于是由彼此之分产生是非之争。而人们又往往固执己见,妄图用辩论来证明自己正确而别人错误。这在当时很可能是讽刺百家争鸣却置万民于水深火热的不合理现象;也可能只是嘲笑世人执着于小是小非却不见大道的浅薄。

庄子接下来阐述了他认为理想的解决途径:“丧我”而达“天籁”之境。天籁是“道”的一种表现,而“道”是解题的方法和目的所在。庄子认为万物初生于道本是浑然一体的,即“道通为一”,是由于人的“成心”将事物割裂、对立起来。必须回到“道”的高度,使之“复通为一”。在这里,物与我“生”与“归”的地方都是“道”,它是起点亦是终点。这种“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的存在,寄寓了庄子的全部希望。那么从迷失“道”到复归的过程中又该如何做呢?庄子认为“莫若以明”,就是让达到指引个体超脱烦恼:全面看待问题就可以突破“成心”的束缚;以“道”为立场,则所见既无彼此亦无是非;只有跳出局限,方知前之所知实为不知……就是具体的方法。

道的立场,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遥不可及,但也不妨作为一种信仰。我们也许很难真正达到形而上的高度来看问题,但至少可以学习那种超拔的态度。也许换个角度,我们可以将道与自身的高低差异转化为大小、前后的不同来理解。从时代特点来说,我们应当具备世界乃至宇宙眼光,即使生活中的小事也不必将自己围困于小小一点——将问题放到一个更大的环境中加以考虑,情况就可能有很大转变。比如遭遇挫折而沮丧时,睁开眼睛看看世界——个人是如此渺小,幸与不幸就如命运之神手中的色子一般反复无常。而太阳照常升起,实在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同样地,当时间不同,感受也会改变。曾经在悲喜在回首之时总已沉淀为宁静的记忆,一切仿佛都带了甜味的温暖,又似乎都浸染了酸涩的凄凉。时间始终在流逝,人所能做的只有珍惜当下。

最后,辩证地来看庄子的这些思想。首先他的探索精神与人道主义值得肯定。此外,他极具代表性的超然和逍遥也别有特色。

然而也应当看到其思想中的缺陷。最主要是为追求精神解脱而陷入唯心主义的宿命论,采取过于消极的态度对待问题,导致许多严重的弊病,如否认区分是非的重要以及知识本身的必要性。这种不求明白、宁可“忘言”的心态,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无疑都是有害的。个人认为像庄子所说的“成心”所造成的片面性问题,也可寻求其他解决之法,比如儒家倡导的仁爱,“推己及人”,未必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味强调超脱显得太过不实。当然,结合当时特殊的乱世时代背景来理解,庄子的思想境界已经十分可贵。而后人的解读难免都是带了各自的“成心”的,正如我们今天或多或少会怀着“有用”的目的去看前人的思想。这是一种无奈。但仍然希望在这个严重物化的年代能有更多的人学习并运用庄子的逍遥,至少为自己创造一份心灵的逸乐与安宁。

童话庄子读后感篇八

读他,如涓涓春水融化万丈玄冰;望他,似凌霄仙翁误入人世歧途;念他,像萍水相逢却似曾相识;品他,却是独倚高楼道不尽万古的悲凉。

《庄子》——千百年来落寞文人的心灵港湾。他用他的逍遥拂去尘世的伤痛,用他的达观换来心灵的皈依。他用他的乌托邦俘获了我的灵魂,而踏入他的世界,我却读出了那潇洒的外表下一颗饱含无尽痛楚的心灵。

世人说他逍遥,我却说那是一种无奈。

楚人请他为相治国,它却持杆不顾,以乌龟之典故婉言相拒。人都赞他淡泊名利,参透凡尘,我却看到他的矛盾。为何为相就定会如庙堂龟壳?他所向往的是既能保得一方百姓平安,又能像泥塘中的乌龟一样逍遥。难道出世就非要等同于受难吗?他所希望的是没有冰冷的杀戮,没有生灵的涂炭,没有道德的悲哀。世界再无出入之分,处处逍遥才是真正的逍遥。如果这样,纵使居于庙堂之高也享得一世逍遥。可是,世界却被巨大的利益所划分,出世与逍遥成为了永不相容的对立面。这恰恰是他所不愿看到的,但他无法改变,他剩下的只有抉择和抉择后深深地无奈。面对曾经的逍遥世界,他只能无奈地说声抱歉,转身离去,留下悲凉。

世人说他达观,我却说那是一种逼迫。

庄周妻死,他却鼓盆而歌。世人问他为何不哭,他却笑道妻子已经超脱尘世,回到快乐的故乡。人都说他对情达观,我却看到这是人世的逼迫。人活着的时候是痛苦,只有死后才能回到快乐的世界,这是多么的悲凉!为什么活着就注定是痛苦?他所希望的是:生也是快乐,任何生命快乐的生,快乐的死。这样的生死无差别,这才能真正的超脱生死。可是,当世界充满无尽的杀戮,人们用自己的脚碾死同等的生命,在一个漠视生命价值的时代,他只有向往死后的快乐,因为,生就意味着无望。与其说他是达观,倒不如说是他被逼的不得不达观,这是一种无情的逼迫。

世人说他浪漫,我却说那是一种反抗。

列子御风而行,而凡人为何不能御风而行呢?是因为列子能够与天地融为一体。而是什么让我等凡人和天地分开呢?是一种对尘世的欲望。而正是这种欲望的累加,才有了杀人盈野,尸骨遍城的惨象。

庄生梦蝶,却不知孰是庄生孰是蝶。为何蝶是那么的惬意快乐?因为庄周不快乐,他向往快乐,所以向往化蝶。

每一笔浪漫的色彩下,总会有悲凉的阴影。而这阴影便是他无声的反抗。

胡文英曾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当这个世界荒唐到灭绝人伦时,庄子则要写出更荒唐的故事。因为他要反抗,看看他与世界究竟谁荒唐。当这个世界的生命已经没有价值可言,他便要超脱生死。他要告诉你:面对生命,我早已经超脱,我比你更看轻生命。当这个世界已然到处充斥着腐臭,他也会抬起高贵的下巴,告诉他们,宁肯饿死也不践踏生命。

他用他的秃笔与诸侯的剑比试,他想用热心去感化世界。而世界所给他的,却是执迷不悟与无尽的冷眼。他只有借逍遥的躯壳,写下自己的无限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