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读后感实用

时间:2023-07-13 14:01:22 作者:储xy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雪国读后感实用篇一

在东京人岛村的眼里,生命本是徒劳。

赶鸟节不过是孩子们徒劳的嬉戏,就像飞蛾在铺席上徒劳地挣扎。驹子写读书笔记和日记也是徒劳,每晚奔走于各式各样的酒席,陪酒、表演更是徒劳,就连她执着的爱情也是美丽的、稍纵即逝的徒劳。一切如病故的行男一样,终将化为乌有。

悲读的岛村看到“在驹子身上迸发出的奔放的热情,觉得格外可怜……” 的确,想到鲜活的生命终将万劫不复地毁灭,任谁也会悲叹动容。

但是驹子对待生活,却是完全不同的姿态。她有着一股明知徒劳偏偏为之的倔强。

岛村有一种漫不经心的出世态度,他浮于生活表面,看似逍遥洒脱,何偿不是对生命本能的压抑和扭曲。他一开头就想向驹子求欢,却绕弯子托驹子帮他找艺妓,借口说:“我想清清白白地跟你交个朋友,才不向你求欢呢。”驹子信了他的解释,“声音充满了真挚的感情”,岛村反倒觉得这样轻易地欺骗了她“心里有点内疚”。

驹子不止一次埋怨岛村:“你就是这点不好,你就是这点不好!”什么不好呢?川端康成没有挑明,是说岛村总是把话藏在心里,欲言又止吗?还是他出于虚伪的羞耻对瞎眼的按摩姐撒谎不认识驹子?都是,也都不是。是说他对自己的生命本能撒谎呀!

岛村眼里的徒劳,恰是驹子生命的意义。不错,人终有一死!人生诚然是一场悲剧,那也要演得轰轰烈烈,绚烂美丽。她在偏远的山沟里坚持练习三弦琴,虽是山村的艺妓,却弹得跟东京舞台上的演员一样好。

这哪里是弹拨的力量,分明是她旺盛的生命本能在向这世界呐喊咆哮。她虽是女子,但顽强的生命力超过了作为男子的岛村。

两个灵魂迥然不同的人相恋,结局已定。岛村虽然一次次被驹子的爱打动,却无法像驹子一样专心投入感情。

两人灵魂的差异,在驹子为岛村表演三弦琴那段显得最突出。召妓时可以露出男人那副无耻相来的岛树,在音乐这展现灵魂的艺术面前,显出了孱弱的一面,几乎无法承受驹子的热情。

驹子的美不在相貌,而在灵魂。因为再没有比被压抑的人性更丑的了。

“东京人尽爱撒谎,讨厌!”

雪国读后感实用篇二

川端康成一直被我认为是亚洲最好的作家之一。川端康成纤细透明的心成就了伟大的《雪国》,当然,《雪国》也成就了川端康成成为了日本第一个、亚洲第二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作为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雪国》无疑是让我十分痴迷的。不过我却没有勇气再读第二遍,一直隔了半年之久。

第二次读《雪国》是上个星期,原本今天还想读第三遍不过行健学院没借到这本书。如果不是因为要考研究生,恐怕我读第二遍的机会小很多。《雪国》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稀稀拉拉的结构,让人感觉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川端康成是一个不怎么关心政治的作家。那时候日本的政治十分混乱,但是他一直都能保持着一颗纤细透明、孱弱的心灵,去描述《雪国》里的爱情,这是我很喜欢《雪国》的原因之一。我一直非常不喜欢文学作品和政治理念还有国家等一系列问题扯上关系,那样就不能称之为纯文学。这样的文学在社会意义上无疑是出彩的,但作为一部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他们输得一败涂地。

小说开篇以主人公来到一个白雪飘飘、四野茫茫的静谧雪国为开头,这一点与作者的唯美观是分不开的,川端的作品总是以他独有的那种清清淡淡,含含蓄蓄的情感:或是暗暗的哀伤,或是羞羞涩涩的爱慕,或是淡淡的凄凉,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而且这种打动是一点点,一丝丝,静静的,轻轻的,流入我们的心田。看完《雪国》掩卷沉思,慨叹驹子和叶子命运的不幸。

他们是雪国里悠悠飘零的雪花,在半空,这般冰艳动人,带着寂寥的哀伤让人怜爱不已。可是雪花永远只能是雪花,他们的身份是艺妓,他们的命运已经定格,纵然努力去摆脱,却也只是徒劳,正如小说里写的:驹子的生命是徒劳的,你只能看着这哀艳美丽的雪花悠悠地飘到你的眼前,于是你忍不住心动,用手去接,然后只能静静地看着她在你手中慢慢地消融,而你却什么也做不了。

《雪国》的名字预示了故事主人公凄冷的宿命。纵然故事跌宕起伏,世事变迁,但结局还是最初的那片凄冷的景象。熊熊烈火之中,叶子犹如天际的星星般陨落。故事结束,银河倾泻而下,黑暗毁灭了一切虚无的暖色与希望,霎那间温存与美好沉落在雪国。雪国的冰冷依旧寒彻心底,只是变得像废墟一样,了无生机,凄凄惨惨。

这是一个犹如梦境的故事。岛村在火车上映过玻璃观察叶子,余晖中的叶子让岛村着迷,叶子的出场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剧。黄昏之中,本应充满希望的妙龄女子却与暮景一起流逝,她的人生亦是如此。活着的时候让人心存怜惜,死亡的意外又带给了人们无法承受的疼痛,小腿在抽搐,苍白的脸在燃烧……这是残忍的结局,它让时间骤然停止,雪国也封存在人们心底。

雪国读后感实用篇三

这是一片隔绝孤立的净土,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大雪纷飞的地域自由地散发着蛊惑人心的魅力。经过长久的黑暗才能到达的雪国带着与生俱来的梦幻与缥缈,遗世而独立。以此为背景,一场飘落着雪的梦徐徐展开。

雪国是一场梦,这场梦里有萦绕着鲜嫩气息的后山,有积雪覆盖的村落,有雪水融化的青石板,也有美得极致而冷清的巨大星带。

岛村,这位玩世不恭、未尝认真对待生活的纨绔之人,始终贪恋着一种虚幻的美。因此他踏上了这片梦幻的乐土,邂逅了符合自己虚无美学的驹子、结识了双眼中灯火闪映的叶子,岛村在这座遥远偏僻的雪国建立了自己迷幻与虚无的梦境,也在一次次的闯进与入侵中慢慢解构粉碎着自己的白色美梦。

细看驹子,她本人的命运带着深深的徒劳,淋漓地体现了一种日式虚无。当她因为行男重病而堕入风尘成为艺妓,失去自己的“纯粹”之后,这种种的努力最终还是在行男死后归为徒劳,彰显一种令人窒息的无力。岛村早早便看透她命运的徒劳,但是岛村执着于一种“徒劳感”,因此将驹子本身的徒劳生命作为自己的审美取向,去欣赏、去把玩。而他也一直作为驹子徒劳命运的旁观者与见证者,他无可奈何,也无动于衷。

岛村对驹子的迷恋源于他对虚幻美的执着。驹子在岛村心中是一个“连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洁净得出奇的女子,从这一点来看,岛村对驹子的喜爱并非建立在驹子本人之上,而是建立在岛村自己的幻想之上,这更可以印证岛村对个人幻想的热衷,以致显得他对现实之物若即若离了。岛村对驹子在肉体上表现出来的些许克制其实也是在竭力不去破坏自己建立在驹子身体上的幻想,可以断言,岛村对驹子的怜爱感情更多是源于对虚幻美的固执追求。川端康成对岛村与驹子之间感情的描写从未浓墨重彩、歇斯底里,这份以幻想为基础的感情没有火焰般热烈的情欲,只是雪将融化时的无力与哀伤。只是这种日式的迷幻与虚无之美,带着徒劳感,在全书中无时无刻不在被作者强调凸显。

岛村对叶子的兴趣同样起于他个人迷幻的爱好。通读全书后不难发现,在岛村第一次到达雪国时,尚未成为艺妓的驹子是岛村心中纯粹之美的无瑕象征;而当岛村第二次来临,因为行男而成为艺妓的驹子失去其“纯粹”,取而代之的便是在窗玻璃上映出漂亮容颜的女孩叶子。叶子在车窗上透明的侧脸和闪烁的眼神为岛村做的这场雪国之梦蒙上一层更缥缈的纱。

这三人在雪国之中形成一种稳定三角形结构,平衡了岛村的迷幻梦境。然而随着岛村的步步入侵,最终驹子和叶子都向岛村提出了将自己带走的想法。读后感岛村却将这二者尽数否定,打破这种三角平衡,最终,雪国梦境以叶子的死亡与驹子的疯狂收尾,岛村自己精心建立的美梦解构离析,崩塌破碎。当银河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倾斜下来时,千万颗星星的重量该将这场梦砸得粉碎,该将岛村从这场幻境中照耀清醒。

川端康成笔下的雪国透露着他本人的世界观,让人感觉到美的同时又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书中那句“生存本就是一种徒劳”让人感觉海水没顶般的绝望。正如岛村对驹子那句“我什么也不能为她效劳呀“一样,阅读此书时,我也对书中人物的命运感到无可奈何。读完后便有一种怅然若失的虚无之感。这是日式虚无之美,在不经意间挖空读者的灵肉,吞并进书中,因此读者与书中的人物一起连带着变得无力与缥缈了。

回看全书,从头至尾都贯穿着一种日式虚无,也就是所谓的“徒劳感”。从生存到死亡,中间连接着的不过是徒劳。驹子被命运玩弄便是如此,叶子没能来得及掌控自己命运的航向也是如此,雪国梦醒,驹子疯了,叶子死了,只留岛村一人在从雪国归往东京的列车上徒劳叹息。读罢不由得让人感叹,人生也如雪国梦一场,迷幻而虚无,缥缈而徒劳。

川端康成这本著作为我们展示了何为日式的迷幻与虚无之美,它的魅力像一层薄雾氤氲着湿气,浸淫你我的心灵与头脑。

雪国读后感实用篇四

——《雪国读后感》

还记得那句“凌晨四点钟,海棠花未眠”吗,那么玲珑剔透的句子像冰凉的泉水一样轻轻地在心里淌过,浑身都透着清冷幽凉。川端康成是一朵奇葩,开放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他用文字诠释了空灵的含义,深刻而动人,比如《雪国》。

川端康成幼失怙恃,历尽了人世的沧桑和世态的炎凉,性格孤独沉静,冷漠寡言。它的早期作品,如《伊豆舞女》和《招魂祭典一景》等,还蕴含着对下层妇女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社会现象。但是,由于他后来受日本古典文学和禅宗思想影响很重,逐渐脱离现实,以致原来残留于头脑中的封建主义思想不但未能减弱,而且有所发展。《雪国》这部名著,基本上可以说是他这种前后期思想变化的分水岭。

在文中,川端康成以一种清冷的笔触描写了一段空灵的感情。小说的背景是远离东京的雪国及其温泉旅馆,以那里的艺妓驹子与游客岛村的邂逅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感情发展过程和游览活动。作者的描写手法非常细腻优美,年轻艺妓的身姿体态和音容笑貌都在作者的笔下活灵活现。作者巧妙地用雪国独特的景致来加以烘托,创造出美不胜收的情趣和境界,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恍若置身景中。例如,“列车行驶在皑皑雪原,夜幕开始降落,然而尚未将雪原全部覆盖起来,大地还留着一片模糊的白色”等。

小说主人公岛村是一个具有现代思想的青年,但由于现实的无奈,他沦落为坐食祖产、无所事事的纨绔子弟。

他为了摆脱现实的压力,从东京来到多雪的上越温泉旅馆并在那里结识了年轻貌美、琴艺高超的驹子。虽然他们之间只是买卖关系,但是单纯天真的驹子却对岛村付出了真挚的感情。但岛村生活上的颓靡导致感情的漠然,在他眼里自己只是驹子的一个过客,他们不过是露水姻缘而已。单纯的驹子,没有对岛村要求很多,只是希望他会记得自己,一年来一次也行,甚至带着夫人来也可以,这样干净的思想令人为之动容。

作者并没有一路平淡的写下去,在岛村第二次去雪国的时候,看见了另外一个美貌质朴的女孩,叶子。彼时,叶子正在火车上精心照料一位男青年,行男。叶子闪烁的明眸,精致的容颜让岛村心动。在他眼里,叶子就像一只纯净的雪莲花一样绽放在这广袤的雪原上。但作者并未直接写出叶子的美,只是透过岛村的视角来展现她的美,这样空灵 的手法让人遐思不断。

也并未去看望。这样复杂的人物之间充满了爱与恨的交织,他们对现实的无奈,对生活的压抑都填充在这些凄苦美丽的感情里。虽然岛村对叶子很欣赏,但被现实冷却思维的他对于叶子的死也只是略表同情。

雪国的雪是天地间寒冷和美艳的精灵,而寒冷、美艳是川端康成精神世界的精灵。他用这么空灵幽深的意境勾勒出了驹子、叶子不同方面的纯净和悲情,这种空灵幻化成川端康成式的美,就像富士山之巅终年不化的雪,“美,一旦在世界上表现出来,就绝不会泯灭。”《雪国》让空灵成为不朽的美丽,让哀而美变成可能。

雪国读后感实用篇五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特别喜欢它的书名——《雪国》,让人情不自禁有种神柲而又纯洁的感觉,当你再看一眼书名又好似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和孤独。

《雪国》的作者是日本的川端康成,他的作品富有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我总认为川端康成写的作品太干净了,就连虚无的东西都十分自然,毫无违和感。

刚打开这本书便没有让我失望,这本书以世上最纯洁,美丽的雪作为背景,读着读着便让人产生一种感觉,满天的雪,冼濯了肮脏的世界,邂逅的只是安静的大地。我想只要心灵干净,纯粹,那么写出来的东西也一定是这样的吧!川端康成一定也是品德高尚的人。

也许《雪国》这个故事十分凄凉、悲惨,也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哀怨和冷艳的世界,但再仔细想一想《雪国》这个故事虽然表面上特别干净,很优美,并没有什么深文大意,但实际上故事以叶子之死为结尾,其实就是要告诉世人:叶子是真、善、美典型的代表,但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作者川端康成就是想借此告诉世人这个世界虽然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可是我们可以努力做的更好,努力的突破自己,争做人上人。

雪国读后感实用篇六

上节晚自习,我把川端的《雪国》看完了。现在想写读后感,可是又不知道怎么写。

对《雪国》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挺佩服的,而且对《雪国》这篇大约5万多字的小说的构思也挺佩服的。故事围绕岛村(男主人公),驹子(女主人公),还有叶子(副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关系展开,故事主要发生在大山中的温泉村,那里有纯净的雪,火红的枫叶,温柔美丽多愁善感对爱情充满向往和执著追求的艺妓——驹子。

小说开头以稻村和叶子说起,结尾又以叶子的死结书。虽然叶子不是整个小说的女主角,但却也是男主角——岛村倾慕的女子,尽管驹子也是他深爱的和同样深爱他的女人。

小说的整个格调是一种纯洁的颜色,有点冷,可能和作者描述的雪国世界有关巴。

写得不错,不愧是亚洲第2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笔下的。

读后感写成这样恐怕也只有我了,呵呵,不过我真得挺喜欢这部小说的。

雪国读后感实用篇七

上帝脸色十分平和,说:“就这样而已吗?”

“当然不,她总是数落我的一些小错误,我都没信心做人了。”

“那你后来还犯过那些错误吗?”上帝脸色仍然十分平和。

“当然不会,否则我早就被骂死了。”

“是吗?”上帝温和的说:“她真的是魔鬼吗?”

那人不再说话了,而是自己选择去地狱,甘愿为自己的过失,为自己巨大的过失,收罚。

或许你的母亲对你很凶,但每每在你母亲训斥你的时候,你初了对她的厌烦,有过对自己的自则吗?如果没有,希望你可以有。不要被你处与青春期的叛逆冲昏了头脑,所有的罪犯都是这么来的……。

雪国读后感实用篇八

初夏的日子,季节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潮热。静静地坐在落地窗前,品读川端康成的《雪国》,冷冽的美感如洁白的雪片落在手心,悄悄融化,恍惚之间,竟不知它是否真实地飘落过,还是只曾出现在幻镜中。

故事讲述了男主人公岛村来到远离东京的乡村旅行,在那里与一位年轻的艺妓驹子和一位纯情少女发生的感情纠葛。《雪国》起笔于1935年,当时的日本正准备全面发起战争。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下,作者并没有写明对战争的看法与态度,而是只用细腻的笔尖,刻画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艺妓拼命地想要生活下去,追求淳朴爱情的真实状态,表现了自己内心对女性的深切同情。

书中的驹子善良、真实、充满勇气,她对自己的未婚夫并没有爱情,却在无助、孤苦的逆境中,为其筹集治疗费用去做了艺妓,在悲惨的命运面前,她没有自甘堕落,而是保护自己纯洁的身体,苦练技艺,艰难地追求更好的生活,她对岛村质朴、热烈的爱情其实也代表了对淳朴、正常生活的渴望与依恋。男主人公岛村的形象似乎总是模糊不清,以侧脸示人,他的形象掺杂沉默与哀怨,对于宿命的无可奈何,对于驹子的爱并没有真正认同且深感愧疚,认为一切都是“徒劳”,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许与作者父母早逝,青年时期又遭遇失恋的经历而形成的沉默、封闭的性格有关。

岛村的手指感觉到的是驹子,而看到和听到的却是纯情少女叶子美的近乎悲戚的眼神与声音。他心中惦念着相别一年的驹子,又偷偷欣赏着借助窗外流动的山色映出的叶子的影子,他在自己的意境中对温柔的像慈母般照顾病人的叶子产生了爱意,却又不是世俗男女之间的情欲。行男临死之时,驹子为了送别岛村甚至不愿回去见行男最后一面,但岛村却“感觉到一种生理上的厌恶”,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他的形象与驹子的形象也相矛盾,在对立中为读者展现了复杂社会的现实和内心压抑的渴望。

书中描画了雪国特有的冷艳的美,与年轻的艺妓充满魅惑的姿态与神情,纯真的言语,处处体现了日本的传统文化蕴藏的美感,表现了作者对于唯美主义的追求,但又只能在现实中追求近似的唯美。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善用虚实结合、象征等手法美妙的展示出生活在雪国的人们“徒劳”的宿命,让人感受到雪国那种唯美的矛盾与痛楚的无奈。

读《雪国》或许有似曾相识的模糊,是否每个人心中都存在驹子与岛村这样的矛盾感,向往美好的生活与纯洁的感情,却在所谓的现实宿命中找出艰难地缺口,是真实的存在还是缺乏勇气?二者相比我是更加欣赏驹子的真性情,即时落得空荡的结果,仍然尊重追求的初衷。

读过《雪国》,我们像是跟随主人公一同去旅行,皑皑的雪原、辽阔的山野、夕阳晚照的杉林、自由的飞鸟、美丽率真的姑娘,雪国唯美的倩影摇曳在游人的心里,保持初时真挚的爱恋,即使在宿命陡峭的崖壁上也会盛开洁白而茂盛的花,也许只能绽放一季,却披上过生命的色泽。

雪国读后感实用篇九

总觉得川端康成的作品写得太过干净,尤其是《伊豆舞女》。干净的让人觉得一切都是幻想,在如今这样一个复杂,充满利和欲的世界,那样纯粹、干净、真挚的情感体现着人类最简单原始的珍贵性情,令人神往、倾心,却又不忍心打破这份悸动。

《雪国》是以白雪的世界为背景,雪是世界上最干净、圣洁,同时也是最美丽、飘渺近似虚幻的东西。通文都流露着一种淡淡的苦闷、愁思、悲哀的情绪。

岛村,既是故事的男主角,又是个旁观者。对于这个人物,我并不喜欢。他是消极的,面对驹子对自己的痴迷,他觉得一切都是徒劳而已,他无法带给驹子想要的安心。甚至于,他觉得自己所做的,对于驹子艳丽的美和叶子空灵、清澈的美的贪恋、追寻都是徒劳的。他看着驹子为生活奔波,为感情压抑,同情她、怜悯她,时而给予她一丝安慰过后又冷静地告诉对方一切都是徒劳。

当然岛村这个看客做的也很吃力,他一直在追寻中想象中的美丽,他渴求的清冷、干净的叶子始终不正眼看他,而让他矛盾纠结的驹子确是一味地等着他。还时刻担心着自己的心思被驹子看穿,想要躲着又期待着接近。

相反我很欣赏驹子,虽然付出得不到回报,依然率性而积极地生活着,渴望爱情,执着爱情。喜欢、憎恶,每一种情绪都表现得真实、坦然,丝毫不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