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素养与科技素养论文科学素养(通用13篇)

时间:2023-10-27 02:09:36 作者:FS文字使者 最新素养与科技素养论文科学素养(通用13篇)

范文范本是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传统的有力工具,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传递和表达文化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写作的灵感。

论述素养与科技素养论文

摘要:本文试图从中国科技工作者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科技队伍的实际状况出发,在分析当代科技工作者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对科研工作者应具有的素养进行论述。论文提出了科技工作者提升自身素质的关键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并通过对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相关阐述,着重强调两者的内在一致性,旨在提出合理的素质结构,为科研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科技工作者;科学素养;人文素养。

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素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近年来,随着国家相继推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开展人才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如何造就具有卓越科研能力和优秀人文素养的新世纪领军型科学家就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话题。当代科技工作者担当时代所赋予的重要使命,所以科技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有效地建构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素质结构,使其不仅具有专业的学术知识,而且要有开阔的学术事业和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

新世纪是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为人才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同时,激烈的国际竞争、深层次的经济矛盾和问题也给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因此,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就确定了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全社会形成了激励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良好氛围。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目前在尖端科学研究领域仍然没有发言权,诺贝尔奖依然是国内广大科技工作者心中的痛。除了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创造有利于科学研究的环境之外,人们更应该深刻反思的是科技工作者自身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我们的教育体制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这样的人才。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社会良性发展和国家不断进步的必要前提。

以2006年显示的数据为例,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800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300万人,增长8.6%;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力资源数从2005年的268人增加到289人,人口科技素质继续上升。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增加到2006年1600万人,其比重从2000年的40.0%提高到2006年的42.1%。根据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美国具有大学学位的科学与工程劳动力总量(相当于中国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科技人力资源总量)1999年为1300万人,2003年为1570万人,中国本科级以上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赶上美国。

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的供应能力。以2006年为例,包括普通高等院校、成人高等院校和网络学院在内共招收本科生381.8万人、专科生461.9万人,分别是2000年招收量的3.3倍和4.5倍;全国共招收研究生39.8万人,是2000年的3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从2000年的12.5%提高到2006年的22%。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2006年底达到2500万人。

“十五”期间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幅度增长,2005年普通高等院校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本专科毕业生达到152.8万人,其中工学为109.1万人;医学为20.3万人;理学和农学分别为16.5万人和7.0万人,为国民经济各行业输送了大量的科技人才。

从上面的统计资料以及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中国科技人才队伍稳步壮大,规模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科技人才储备总量较为充足,这为中国科技的腾飞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储备的基础。

关于科技工作者所应该具有的素养问题,最早始于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提出了科学工作者不单要懂自己的专业,还要懂艺术,培养自己的情趣,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大师级的科学家。他的观点意义深远,为我们培养科学家提供了重要依据。那么具体地当代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素养呢,我想不是一种素养,而应该是两种素养的有机结合,即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

所谓科学素养是指能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解释或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其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民众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逐渐兴盛起来了。西方的研究认为,在科学素养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科学精神。它是指一个科研工作者对于科学的事业和具体的工作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对科学研究所持有的怀疑和论证精神,科学研究的开放性、接纳不同意见和看法的胸怀以及社会的正义感等。

科学家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哲学素养、音乐素养、美术素养、文学素养。这些人文素养一方面能帮助他们树立起一个良好的世界观、认识观,从而更清楚地明白自己所肩负的科学使命及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能促使他们有一个安静的心态,去放松、陶冶自己的身心,从而更有利地从事自己的科学工作。此外,不仅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他们自身的生活态度也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在机械时代的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是骨骼,人文素养的注入能赋予它肉体与灵魂。从这一点上来说,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因此,一名科技工作者应该既具有良好的理性思维(好的数学基础),又具有哲学思维和审美情趣;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与交叉学科知识有关的广博知识储备;既要有勇于探索、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又应有思维的敏感性和灵感;既要有科学的团结协作精神气质,又要有奉献社会的精神。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当代的科技工作者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上两者不可偏废。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中国很多科研工作者缺乏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也存在不足。甚至很多科研人员只是机械地重复一些操作性的工作,毫无创造性可言。因此,必须大力提倡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素养并不是短时间可以培养起来的,教育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方面是从制度建设上,在学校教育上要打破专业的壁垒,尤其是初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开始阶段,打破文理科的限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人文熏陶和科学训练,培养多方面的学科兴趣,打下比较广泛的学科基础;另一方面,开展通识教育,很多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已经开始实践,很多高校都开始了通识教育课程。同时科技工作者应该有意识建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并使两者有机统一,应有意识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学科兴趣,扩大科研活动的范围,加强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交流,多关心社会问题,多与不同学科的专家进行交流。同时要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通过审美,能很好地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更好地推动自己的科研能力。

以上是笔者对科研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统一的一点看法,也许很不成熟,而且也没有什么体系。确实素养的养成不是一件易事,但它对科学研究的意义非常大,所以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重视在日常学习和科研中很好地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3]李建珊,刘洪涛.世界科技文化史[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基金项目:2012年天津市教育工作委员会重点调研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继东,男,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天津理工大学党委学工部部长。

浅谈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论文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奠定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及其进行科学研究、对于民族未来科技发展、民族复兴具有基础性的现实意义。笔者基于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认识及目前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的分析,针对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论文关键词】知识结构教师素养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五策略的论文

科学素养(scientificliteracy):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时代和民族振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为此,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经过长期探索与尝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一)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科学素养氛围。

我们在楼道里、走廊上悬挂“科学家名人名言”,在学校的“科技宣传橱窗”里展示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奖作品和照片,班级利用晨会、班会、黑板报、手抄报、科技阅读社团等向学生宣传科普知识,让学生了解最新科技动向。教室里开辟科普图书角、科技园地,让学生阅读科普图书,展示学生的科技作品;组织学生参观农业科技园,指导他们认真观察、仔细研究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名称、特点、习性等等。学生们关注生活,用科学知识指导生活,达到了启迪智慧,发展想象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重视科学教育队伍建设,增强科学素养培养的师资力量。

小学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课程。要胜任科学教学老师,既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同时也要有渊博的知识。要建立一支这样的队伍,学校是要很大的投入的。首先,管理网络健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层层落实,成立领导小组。其次,组织培训学习,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课题组举办的各种培训活动,先后组织20多人次到北京、山东、湖北、深圳、云南等地考察学习。最后,鼓励全员参与,积极开展科技方面的教学研究和科研探索活动,尝试、实验多种可行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指导方法,及时总结反思,提高理论水平。

二、优化资源整合,强化科学素养。

灵感来自生活,成果源于实践,实践需要“平台”。充分开发科技教育的一切资源,做好资源整合,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为了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研究,我们成立了这样几个基地:发明俱乐部。每周定期开办“发散思维训练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观察、去发现。生物科技园。通过农作物无土栽培实验、花卉种植、小动物饲养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孩子去观察发现,研究探索,思考总结。环保卫士队。为了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我们从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入手,开展“别让方便袋玷污我们的家园”、“让手帕飘进校园”的活动,在活动中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自觉践行科技低碳生活。太阳能驿站。我校被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组委会授予“创新型学校”,并批准成立了“太阳能研究基地”。这为我校科技创新教育提供了研究的平台,扩大了研究的广度。让学生感受身边科学,进一步理解科学知识。除此以外,我们还在校外设立了水管所、水厂、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博园等科技教育基地。

三、结合课程建设,提高科学素养。

我们努力发挥“科学”课程教学在科学素养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要求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同样重视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劳技课上让学生创新制作,变废为宝;美术课上让学生想象未来,学会创意;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信息技术课上让学生探索奥秘,遨游数字世界;语文、品德与社会课中都有许多介绍科技知识的小品文。我校教师顺应科技之“势”,帮助学生弄懂其中的科学原理。如教学《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雾凇》等课文,学生对其中的科学奥秘深感兴趣,特有好奇心,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去阅读、探究,培养他们自觉观察自然奥秘、关注科学发展的良好习惯。各科教学中有时会出现相同的科学知识点,教学时各学科间相互沟通,加强合作,进行科技教育。教学科学课《声音的产生》,科学课老师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制作水杯打击乐,鼓励学生尝试探究,使各学科知识得到有效融合。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养成了关注、研究生活中科学的习惯。

四、加强活动实践,提升科学素养。

开展科技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提升科学素养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更是实施科学教育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一)建立科技兴趣小组。

一二年级开展“绿色教育”、“动手制作”班级活动;三、四、五、六年级开展以《科学大众・小诺贝尔》为载体的“阅读与实践”班级活动;四、五、六年级的部分学生开展“种植”、“摄影”、“科幻画”、“电脑编程”、“低碳创意”、“光伏应用”等活动,校内的草地、花园、绿树,为学生研究植物提供了现成的材料;实验室、各类活动场所、专用的教学仪器,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校园网络系统、图书室和多媒体器材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拓展视野、搜集整理资料创造了条件;“雏鹰电视台”、科学知识之窗为学生展示才华搭建了舞台。

(二)举办校园文化科技节。

我校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举办校园文化科技节,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观看科普影片、科学幻想画比赛、科普电脑小报评比、现场手工制作、金点子创意比赛、科学家故事演讲、热力小船竞速比赛、太阳能光伏应用竞赛、“金钥匙”科学知识竞赛等等,学生参与率达100%。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邀请省“科普大篷车”到校展示科技展品,如磁悬浮地球仪、手摇发电、透气不透水的布、太阳能发电、旋转镜像、超级转轮等。同学们现场操作,现场体验,在玩中学到了科学知识。根据农村学校的特点,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资源,引领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学校还利用世界水日、爱鸟周、环保日、植树节等时机,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进行科技和环保知识宣传。

这种活动模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研究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有效地促进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五策略的论文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认为,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正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实施新课标来说,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在生物实验中,操作和观察有序和有效地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前导;而实验目标的最终实现,实验结论的最终得出,更需要思维推动。只有借助于思维对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实施反馈调控,并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去除无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使之“有序化”,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性任务。

有比较才能鉴别和作出准确的判断,有了准确的判断,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演绎出正确结论。例如,在指导学生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中,有的学生选取的材料为洋葱鳞茎、枯干的外表皮,虽然其他步骤的操作都正确,结果仍然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学生请教原因,教师没有直接解答,而是让他们再撕取稍靠内层的表皮做观察材料,终于清楚地观察到了理想的结果。然后再引导他们回顾两次实验的各个环节,通过细致的对比分析,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一次失败的关键原因是选材不当。在我的进一步引导下,有的`学生继而分析说:干枯的洋葱鳞茎表皮细胞膜已经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并且没有液泡,因此不能发生渗透作用,也就不能出现质壁分离现象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把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从0.3g/ml提高至0.5g/ml,重复上述实验的过程,结果虽然看到了质壁分离,却看不到质壁分离复原。通过与用规范浓度(0.3g/ml)蔗糖溶液所做的实验做比较分析,学生又总结出了“外界溶液过高,会使洋葱表皮细胞最终因失水过多而死亡,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的正确结论。在上述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虽然不断地经历失败,但却在咀嚼失败中有所发现,从更深层次获得了成功。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质疑”。当问题被明确提出来之时,其答案往往就在不远处向学生招手了。例如,在做“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中,一些学生用0.01%的亚甲基蓝溶液把根染成蓝色后,取出用清水冲洗时,染上的蓝色褪去大半,于是他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1冲洗时为什么要用蒸馏水而不能用清水?2冲洗会不会使已经染上的蓝色褪尽?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明白了“冲洗”的目的是去掉“浮色”,他们于是作出假设和推论预测:用清水代替蒸馏水来冲洗,清水中存在的许多杂质阳离子可以与蓝色的亚甲基蓝阳离子进行交换吸附,因此,不仅根的上“浮色”会被杂质阳离子交换吸附的缘故而被冲洗掉一部分,连被“牢固”吸附在根细胞表面上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也会被杂质阳离子因交换吸附被冲洗掉一部分,从现象来看,应该是蓝色逐渐消退。

如果用蒸馏水冲洗则没有此弊。教师肯定学生的假设和推理判断是正确的。随着第一个问题的解决,第二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虚假。一些学生由于存在片面的功利观,以为高考不考实验操作,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存在马虎应付的现象,影响了实验效果。鉴于此,上实验课时,我们在对实验目标的制定、对实验过程的调控以及对实验结果的验收中,都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其中。例如,针对一些学生由于实验态度不认真而导致实验失败的结果,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寻根溯源,在学生认识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严谨科学态度时,教师予以肯定,然后要求学生重做实验,一旦这些学生用认真取代了马虎,实验一般都能取得满意的结果;而且,他们在获得成功快感的同时,严谨的科学态度方面也获得了自我肯定和强化。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追求实验结果的完美,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对实验报告进行各种人为的矫饰。例如绘细胞图时喜欢将其模式化,记录实验数据时喜欢将其标准化,记录实验现象时喜欢将其显著化等等,对此,教师都严肃地指出这些虚假做法违反求实的科学原则,要求他们加以纠正,并在如实反映实验结果析同时,严格检查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分析各种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从而纠正实验误差,使实验结论无懈可击。

尽量减少实验动植物的采集量和使用量等等。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人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一员,只是生物圈这个大的生态系统的一分子,各种生物都是复杂食物网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维持着我们这个地球村(生物圈)的稳态。人类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赋予这些生物以生存权,以共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和地球村的繁荣。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逐渐地学会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会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最终使我们人为在社会能够与自然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4(1).

浅谈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论文

要高起点地把学生领进门,我们教师必须有真功夫,下大力气备课,对教材做到融会贯通,抓得住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然后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地把学生教好。培养学生应体现于“五”教学环节:读、做、议、问、评。即“读”———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做”———独立完成作业;“议”与“问”———学生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解答问题;“评”———我们教师要高屋建瓴地讲、少而精地讲、有针对性地讲。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对书上推导的定理、公式,要求他们尽量自己推导,书上例题,要求学生先不看,而是自己先做,哪怕是三思不得其解也比先看会了强得许多。对于学生“难懂”的知识点,不是我们教师给学生讲通的,而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想通的。因此,对领悟性较强的学生,要求他们先自学新课,自己做习题,记下学习后的重点和难点,待教师讲新课时,就在学懂融会贯通上用力气。这样先学一步的做法,学习效果好、效率高,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们的考试也很轻松,而且能腾出时间去广泛涉猎课外知识,参加各项课外活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风气。对于“差生”,要指导他们看书,提问题答不上来,再接着去看书,好好地去想,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强调自学、自学、再自学,思考、思考、再思考。

2.2培养学生归纳共性问题的能力。

学习应该是“勤奋+方法”,而勤奋主要指自学深思,方法则主要指“归绎法”,它包括归纳法、演绎法。归纳法,是指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方法;演绎法,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方法。其内涵为:从“厚”提炼出“薄”,从“多”提炼出“少”,摸索出规律性的东西,再以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揭示事物本质的目的。这就找到学习的“点金术”。要研究在学习物理概念、原理和实验中怎样处理知识中存在的表里关系、彼此关系、主次关系、异同关系,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去体现,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而困惑之处———怎样正确对待上述4项辨证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往往很少在教材、教参中体现,完全依教师自己实践和钻研才能体会到,这需要我们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这样的教育、教学的体会,这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

2.3让问题充满课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存在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维和精神。科学探究过程是紧紧围绕着所探究的.问题展开,正是由于有了明确、具体的探究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使探究能沿着合理的假设一步一步走下去,因而问题是各个探究环节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探究之本、思维之源,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两环节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极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因而要从人们平常的、习惯的事件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需要慧眼识真的眼力。在传统的教育中,绝大部分教师采用“去问题化”的教学,它给学生形成一个极强的心理定势场,形成了永不变的主题: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学生普遍养成不想问题、不会提问题的习惯,从而缺乏创新意识,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地不断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疑问、困惑、障碍、矛盾得到披露,引导学生去发现不经意的问题,提出令人拍案叫好的问题,从中培养他们具有创造性的独立个性。

2.4走出课堂,让学生会用物理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例如,在高二学生学完“交变电流”后,组织他们参观新余大唐发电有限公司的发电全过程,请总工程师给我们师生做火力发电的专题报告;参观大众汽车修配公司,请工程师实地讲解汽车机电部分的工作原理等。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学生们长了不少见识,有意识地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寻找生活、生产中蕴含着的物理学知识、方法,或用物理学的知识、原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进一步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加强了对物理知识、规律的应用。

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注重过程体验,进而实现有效的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刘克文,刘敬华,董素静.科学素养.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浅谈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论文

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认识到: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其课改的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有效的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一、实验: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

传统教学中的一个重大弊端是学生的知识几乎全部是从书本文字信息中获取的,学生学习中缺少实验探究,讨论等实践活动,因而学生往往处于一种思维定势状态,对问题的理解和解释经常是借助于教材中现成的知识概念和知识理论,这正是造成他们科学素养低下的重要原因。

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元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实验有助于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去领悟、去体会、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结论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从客观实际中探求知识,让学生在收集信息,处理、整合信息中获得知识,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1、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化学实验的重要研究对象通常是物质之间进行的相互反应,而在反应过程中会往往会伴随着一系列现象的`出现,例如,光和热的产生,物质颜色的改变,气体与沉淀的产生等。这些实验对学生观察能力的检验和培养意义十分重要,刚开始时,学生往往对现象的观察是不够全面的,会忽略其中的某些现象,而这恰恰是他们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缺陷,例如在镁条燃烧实验中,学生一般都能说出剧烈燃烧,发出强光,而对放热和生成白色固体往往忽略了,其实整个实验中判定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正好是有白色固体生成这一个事实,细致地观察有助于学生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仍以上面这个实验为例,实验时我们需要在实验桌上垫上一块石棉网,许多同学实验时按要求都放置了,但当讨论实验过程中需注意问题时,不少同学都答不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实验观察时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镁条的燃烧实验中,而忽略了燃烧后产生的氧化镁其实温度较高,直接溅在实验桌上,会损坏实验桌这一事实。

因此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观察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例如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讨论等,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2、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化学中自始至终贯穿着教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意识,而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总是循着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一规律实施其过程,因此掌握良好的实验技能对实施科学探究意义十分重大,例如在进行教材中关于钢铁生锈条件的探究实验中,我让学生对照教材实验利用家中可找寻到的材料进行该实验的探究,学生兴趣很高,很多同学都利用家中的玻璃杯或一次性水杯来代替试管很好地完成了实验,无需花多大的力气,学生对钢铁生锈的环境条件在探究中得以解决,并能依据实验验证得到的结论来解释很多的问题。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记录与整理的能力,要教会学生一些分析与思维的方法,逻辑推理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养成他们全面而不片面,联系而不孤立,发展而不静止地看问题的习惯,从而学会良好的科学方法。

二、实验:倡导科学精神的有效手段。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精神,是一个人探求科学真理的执着品质,而科学精神只有在科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养成,因此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科学实验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在科学实践中锻炼,学习和体验,使他们在实践中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在实践中萌生科学精神。

1、实验:探究欲望激发的切入点。

缺乏激情是很难做好一件事的,科学探究也如此。只有学生处于一种高亢的学习、探究激情中,学生的学习才会是主动的。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与技巧,更要注重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和情感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发觉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积极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景。例如,在进行燃烧条件探究过程中,我除了和学生一起完成新课程化学中的相关实验外,又把老教材中研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带入且不再停留在老教材的实验要求上,而是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假如铜片上白磷很多,那么另一侧的红磷会不会燃烧起来;(2)水中的白磷你有办法让它燃烧起来吗?两个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学习热情马上被调动起来,他们都非常急切地想知道结果,此时教师对第一个问题进行了验证,并请同学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同学们很快找到了正确解释的理由。而对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学生亦积极地设计方案,有同学提出把水倒掉,有同学提出直接把氧气通到白磷上,有同学提出把一空试管插入到水中的白磷上。并自己动手来进行验证,很快这个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学生对燃烧条件这个知识得到了巩固。

整个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昂,他们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乐趣,成功的乐趣,获得了科学知识,增强了探究的能力。

2、实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怀疑,善于怀疑,才会去钻研,去创新,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猜想,大胆向教师质疑问难,树立起肯疑、敢疑和善疑的优秀品质,例如我在进行实验室制co2气体教学时,按照教材要求向学生说明本实验中使用的盐酸为稀盐酸结果实验一一获得了成功,但此时就有一名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不能用浓盐酸,若用浓盐酸的话会出现什么结果,我及时肯定这名同学的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并按照他提出的方案用盐酸代替稀盐酸进行上述相同实验,结果发现滴有石蕊试液的广口瓶中仍显红色,但澄清石灰水中未见浑浊,此时我又补做了一个实验,将盐酸直接滴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大家发现石蕊试液也变成了红色,于是从这个现象着手,请大家思考改用浓盐酸后能否用上述实验来验证co2气体的性质,大家很快归纳出: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会干扰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实验,且改用浓盐酸后,反应速度太快,反应难以控制。整堂课中,我发现:学生动了,学生乐了,学生也得到了。

3、实验:有助于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品格。

科学精神的精华是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是我们对提出的假设用科学的实验手段去伪存真的过程,因此实验有助于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品格。例如在讲到指示剂时,我向同学们表现了一个魔术,我向一张白纸上喷上了一种无色液体,结果同学们看到了一幅漂亮的卡通画,学生们感到非常惊奇,急于想知道真相,此时我把这个变化原理向同学们陈述清楚,并当场利用指示剂的变色原理重复了这一变化过程,同时向学生指出只有用科学的手段才能揭开事件的真相,要用科学的理论来识别一些伪科学,例如使“水变油”、“黄铜变金”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一个科学结论的产生都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只有按照科学方法设计的,在严格的科学检查和验证下进行的实验,并且要求在相同条件下实验必须可以重复进行,才具有科学意义。

总之,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初中化学作为基础自然学科中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学科,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普及现代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五策略的论文

摘要: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必备的素养之一。科学素养应从娃娃抓起。从降低目标做实做细、优化材料适时呈现、注重过程适时指导等方面阐述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必备的素养之一。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降低目标,做实做细。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制定的学习目标,不能太高、太笼统,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目标。把大目标小目标化、细化、具体化,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目标;不能目标太高、太笼统,要有针对性。

例如,教学“大树和小草”一课时,先在三(1)班教学时,给学生介绍完观察方法、观察顺序后没有作分层指导就给孩子们发了整株的狗尾草,学生小组内观察记录。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不是那么理想,学生不知观察什么,不知观察顺序,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简单一点说就是教师定的目标太高、太笼统,把整个观察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自己,自己体验观察过程、总结获得的小草的特征,缺少了教师的具体指导。通过课后的反思,在三(2)班我尝试了降低目标,活动做实做细。带着学生分层观察,可以把整株的狗尾草都给他们,先观察整株狗尾草,再让学生分部分观察:根、茎、叶……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该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观察等。同时,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习惯,为提高科学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材料,适时呈现。

小学科学课程应该说还是属于科学启蒙教育的范畴,是以孩子们动手为主在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教学活动。因此,要给孩子们一个个真实多样化的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过程、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但真实的探究过程是靠材料的,只有有了材料,孩子们才能动手做。

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动手收集材料,如:三年级要用到不同的木材、金属、纸、布陶瓷;四年级的岩石、食物包装袋、不同的花并做成标本,等等。收集到的材料多了,孩子们的活动也就充实了,但在课堂上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用来研究,只有根据实际活动优化材料。材料的优化根据课堂孩子们想研究的问题实时地呈现给他们。

五年级的“蚯蚓的选择”,研究的是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在孩子们猜测后,选择了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设计了方案。在动手实验时需要材料:纸盒、土、蚯蚓等,对于所需的.土,教师该怎样准备,是不是随便准备点湿土、干土就可以了,不是的,在课前,教师要根据蚯蚓生活的环境准备合适的土壤,而不是随便挖点土来就可以,这就是材料都有的时候要选择最合适的材料,学生实验时才能够真实有效。

活动。

材料的呈现不光合适、充足,还得分层才能使学生研究起来更真实,如果把材料一起呈现给他们,那么探究过程就是无效、不真实的过程。如,四年级“简单电路”,从圣诞树导入,孩子们观察说出要使小灯泡亮的各种材料,想让孩子们重点先认识小灯泡,那么教师在给孩子们材料的时候就不能够把导线、小开关、小灯泡都给他们,而要先给孩子们小灯泡。

所以,没有了材料就没有了观察、实验,那样的活动是不真实的探究,作为教师要给孩子们准备合理有效的材料,在合适的时机呈现给孩子们,从而保证孩子们探究的真实性。

三、注重过程、适时指导。

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在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放手不动,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指导。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在研究了冷水受热发生了什么变化之后进一步研究水的变化过程。教材的开始部分利用上一节课所用的实验装置,学生去观察,发现现象不明显,从而改进实验装置。我上这节课的时候,从实际生活:烧开水导入。没加热前观察,加热后水溢出时让学生去观察,两次观察从中比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水为什么会溢出来?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实验方法。在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时,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哪些方法合适,哪些不合适,为什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注重了学生思维的训练,问题的提出、预测、讨论交流,学生也体会到了科学仪器的发展史,从不合适到合适,亲身体验了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总之,要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的探究过程,仅仅这几方面是很难穷尽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课型,灵活地运用真正的实施探究活动,从而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科学素养论文范文

职业素质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个人行为的总和构成了其自身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内涵,个人行为是外在表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财务管理人员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更加凸显,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有过硬的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要求。文章以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为切入点,论述了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内涵,并提出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财务管理人员;职业素养;培养方式。

“职业素养”是在特定工作岗位下形成的综合素质,包含职业道德、知识水平、工作作风等方面,是行业的内在要求。财务人员作为负责单位财务工作的枢纽,是单位经济往来、会计管理、财务报表等工作的重要参谋。而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时刻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1.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枢。财务管理是涉及资金往来,同有关方面进行财务接洽的重要工作。财务管理的内容往往是有价值的东西,会参与到企业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企业的资金筹措、使用、分配及债务偿还等,一切和资金有关的事项都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企业运行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财务管理,生产、销售、经营等过程必须有财务管理的配合,同时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运营更需要财务管理工作的完成,否则,企业将全程瘫痪,面临倒闭。因此,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中枢,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设立的管理流程。

2.财务管理是企业决策的重要参考。财务管理具有发现问题及时、信息反馈快等问题,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个环节的问题及企业经营的效果会通过财务管理及时的表现出来,企业可根据财务管理反映的情况,对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以进一步扩大优势,或及时解决存在问题。财务管理所涉及的财务统计会及时对近期内企业运行的常规指标进行梳理、分析、汇总、预算、审计等,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交企业领导层,为领导者提供科学的、可操作的决策参考。

3.财务管理是企业交往的重要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明显,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壮大,必须与其他单位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是独立的存在,因此,在企业交往的过程中,资金往来是必备环节,是企业间发生关系的重要因素,财务管理正像纽带一样将各个企业联系在一起。如:一个生产性企业的运行情况,通过财务管理就可直接反映,如果近期生产过剩,财务审计后,就需要和其他原材料企业进行洽谈,适度减少材料供应,压缩生产;相反如果供不应求,那么同样通过财务管理反馈的信息,及时加大企业联系,寻找更多原料供应企业,增加产品的生产数量。

由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财务管理人员的素养就显得更加重要。一个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除了需要必备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还需要全方面的职业素养,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素养。道德素养是一个从业人员内在的要求,也是必备的素质。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道德教育,提升道德修养,道德是任何一个人都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作为从事财务工作的财务管理人员同样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首先,爱岗敬业。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就干好一行,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办事情一丝不苟,有足够的耐心和激情,对人对事都很热心,干财务工作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做到谨小慎微,认真仔细,恪尽职守,做好自己的财务工作。其次,诚实守信。财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诚实守信,坚持原则,不能弄虚作假,制造假账,逃避税务。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实实办事,始终做到言行一致,不为个人和企业的私利做损害集体、国家的事情。再次,廉洁自律。财务工作涉及资金往来,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洁身自好,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在金钱面前不低头,按原则办事。最后,坚持准则。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公正公平办理各种事情,如实记录各项财务数据,确保会计、审计等各项工作真实、可靠。

2.业务素养。财务管理是一项特殊的工作,知识要求比较专业,需要工作人员熟悉掌握财务管理的各项知识。作为一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熟悉国家有关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充分掌握各项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了解国际管理,知道其他国家关于财务管理的相关法律政策。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国际贸易核算标准及核算方式,同时还要具备运用电子商务、计算机等网络知识。为了更好的助推企业发展,财务人员应当同时对经济学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对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的学习,从而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方便快捷的途径,为领导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同时,还需要掌握与财务相关的税收、金融、债券、法律等知识,从而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作出科学的预判,制定可操作的财务管理方案。

3.能力素养。财务管理人员除了有知识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其他方面的能力。首先,分析能力。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通过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分析出企业运行情况,制定财务运转推动企业发展的规划,为企业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其次,参与能力。财务管理的特殊性要求人员必须参与企业运营规划决策,企业发展壮大资金是关键,而管理资金恰好是财务人员的本职,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应当有参与决策的能力和素养。最后,实践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财务管理同样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来完善自己的能力。因此,需要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实践能力,能够根据市场的信息,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政策,合理完成资金活动。

1.培养自身的财务理念。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对企业发展影响巨大。财务管理人员要想在激烈的精准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持续培养自己的财务理念,在研究国内、国际形势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财务管理模式,站在全局的角度,在实践中进行动态管理。进一步将财务管理做精做细,从细处入手,着眼于细致入微,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财务监督、财务审计等环节,加强财务管理和财务服务,切实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持续增强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更加注重资金筹措、财务管理、资产清算等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加强风险预警、防范、控制等能力,从而化解财务潜在风险。

2.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技术性较强、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岗位。管理人员要想适应这个岗位,必须时刻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具备传统的会计核算能力,还必须有紧跟时代步伐的新知识,如:职业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参与决策能力等,熟悉现代财务相关制度。因此,必须要加强学习,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不仅要学习和岗位有关的财务、金融、会计等知识,还需要涉猎税收、法律、计算机、电子商务、证券等领域,同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国家相关经济政策,宏观调控机制,以便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提升自己的财务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3.健全财务人才培养机制。要制定符合部门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财务管理人员的素养不是一天形成的,需要为他们创造合适的学习机会和锻炼条件,不定期组织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到外地进行交流、考察、学习、培训,通过这种方法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面,拓宽他们的视野,创新管理人员工作思路。完善档案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人员的工作实际表现,健全工作档案,作为人员流动、晋升、晋级等重要依据,构建科学的奖惩机制,畅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渠道,对工作进步大,业绩能力强的工作人员要适度提高工资待遇或把他们放到重要岗位,以此方法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激情,增强他们荣誉感和获得感。同时,要加强思想教育,把业务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提高管理人员的道德素养,提升他们主人翁意识。

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并不断壮大,加强财务管理是重要举措。这就要求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素养,创新各种措施,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让他们最大限度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确保财务管理顺利运行,企业健康运营。

参考文献:

[1]李晓燕.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09).

[2]龚晓佳,施和俊.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j].中外企业家,2015(20).

[作者单位: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新形势下,为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很多高校成立了党委教师工作部,多数高校党委教师工作部和人事处合署办公。教师工作部工作人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管理的基层管理者,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顺利开展程度。本文说明了党委教师工作部工作人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確了党委教师工作部工作人员的角色定位,阐述了其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党委教师工作部;工作人员;角色定位;职业素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2017年各中央部属高校以及地方院校相继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多数高校将新成立的党委教师工作部与人事处合署办公,原人事处工作人员同时也是党委教师工作部的工作人员,具有双重身份。2017年1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深改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以中共中央名义印发的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这也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重要岗位发挥重要作用,把握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每一位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工作人员需要深思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事管理工作不再只包含人员调配、职称评定、工资福利及人员考核等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而是从工作内涵到工作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从以事为主到以人为主,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服务,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工作人员的角色面临转变和重新定位:

1.思想政治教育者。当前形势下,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了首要位置。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高等教育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是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的核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工作人员的第一角色。

2.人事业务管理专家。随着经济发展,人事管理工作也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工作人员不仅仅是被动开展管理工作,要掌握法律法规,要具备劳资薪酬专业知识、绩效目标管理能力;还需将岗位管理、薪酬福利、绩效考核等模块有机结合,统筹协调,整体规划。所以当前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工作人员还是一个人事业务管理专家。

3.学校战略规划参与者。进入新时代,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的人事管理工作不再是传统的以事管人,而是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重在人力资源的挖掘和开发,积极参与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做好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挖掘人才,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匹配性。所以人事工作者不仅只是人事事务管理者,也是学校战略规划参与者。

4.人事改革推动者。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大力推动人事改革。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首当其冲。因此要遵循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按照学校事业发展需要,通过改革绩效分配、考核评价方式等手段,推动改革,做人事改革的推动者。

5.教师职业发展的规划师。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根据教师不同发展阶段面对的典型工作任务需求,党委教师工作部有责任、有义务为教师发展提供咨询服务,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帮助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引导教师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从这个角度出发,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工作人员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引导者和规划师。

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不再只是一个办事机构,还是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党政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具有重要作用。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政治素养是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具备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品质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工作人员还应具备一定的政治能力,即政治定力、政治洞察力、政治鉴别力、政治说服力和政治学习力。只有具备了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才能顺利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2.准确的理解能力和执行力。人事管理工作政策性强、时效性强。所以作为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政策理解能力和执行力。面对上级文件政策要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政策内涵,并针对文件政策对学校党政领导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还要对广大教师进行准确的传递和解读。同时,要认真严格地按照文件要求贯彻执行。

3.较好的文字撰写能力和数据发掘能力。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工作人员不但要准确理解文件政策,还应具备较强的文字撰写能力,能够起草各种规章制度,撰写总结报告,能够用文字较好的表达意图传递精神。同时还应具备数据挖掘能力,人事管理工作中积累和收集了各种人事信息,如何从各种信息中挖掘有效信息,并用于人力资源开发是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

4.较强的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无论是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人事管理工作,都离不开与人沟通和交流。每个人对学校人事政策的理解不一样,难免有偏差,如何说服别人接受新政策、顺应新形势,需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同时人力资源的管理不只是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一个部门的工作,还需要和学校内部各个部门沟通协调,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是顺利开展人事工作的重要能力。

5.持续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人事工作专业性强,要求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经常面临新的形式,需要经常学习新文件,掌握新政策,还经常面对多项工作同时开展的状态,所以工作中除了具有丰富的经验,还需要不断进取,持续学习,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程序,以高效、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

6.岗位承受能力和自我鼓励能力。作为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工作人员,工作强度高、压力大,并且在工作中会经常面对复杂的人和事,同时自身职业发展路径并不是很宽阔,所以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承受工作带来的压力,并且能够自我减压,自我鼓励,持续保持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以便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

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人事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把握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工作人员的角色定位,明确其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提高人事管理工作质量,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培养和提高工作人员素养的工作,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新形势下,教师队伍管理工作不断变革,党委教师工作部工作人员应该主动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以适应高校事业发展的新需要。

参考文献:

[3]黄枫珊.浅议高校人事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j].人才资源开发,2018,(6):109.

[4]胡非.试论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的转变[j].人事管理,2018,(287):176.

[摘要]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从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注重人文素质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构建毕业生服务窗口、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强化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职业素养;就业能力;职业道德;改革。

[基金项目]2017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职高等数学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研究”(2017ggjs243);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9年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建设与改革”(2019b35);2019年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19sjglx735)。

[作者简介]杨剑(1981—),男,河南固始人,硕士,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教学、图论研究;李志强(1980—),男,河南新密人,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教学、逻辑动态系统研究;陈华荣(1981—),女,河南商水人,硕士,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教育教学、排序论研究。

(一)职业道德素养形势堪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择业观发生了改变,往往具有盲从性、功利性,择业动机令人担忧。很多大学生从业的首要条件是薪资待遇丰厚,工作稳定,在省会城市、大城市或沿海城市工作,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等,明显具有功利主义倾向。这就导致就业市场上“万人过独木桥”去争夺一个岗位的现象,而有些地区有些岗位却无人问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大学生不重视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素养重要性的认识。随着信息科技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很多学生喜欢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冲浪、发泄,因而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能力,不懂得社会交往规则,缺少团结协作、互利共赢的团队合作精神,甚至不懂得基本礼仪、自重和尊重别人,不知道怎样与人和谐相处,以自我为中心,自大、自负[1]。这些职业素养的缺失,必然导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阻碍,无法顺利就业。

(三)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不完善。

很多高校不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更多地关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有些院校还没有真正把职业素养教育纳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之中,缺乏整体规划与安排。有些院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是所授知识与学生实际从事职业联系不紧密,缺乏针对性更强的职业素养教育教学的内容。

(一)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职业道德素质。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职业道德是人们从事一切職业的基本要求和道德规范,是工作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是职业素质最核心的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应该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四有”青年人才。各院校要依据国家制定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行业、企业对工作岗位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教学活动,把正确的择业观念灌输给学生,避免出现自私自利、急功近利等不良现象,抵制社会中各种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二)注重人文素质培养,提升大学生文化修养。

人文素质指一个人成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是提升隐性职业素养的基础,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成才的基础。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似乎缺少了“仁、义、礼、智、信”等国学经典文化的熏陶,滋生了“自由散漫、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缺乏诚信”的不良思想。人文素质培养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够独善其身。

高等学校要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发展观的高度,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加大投入,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通过增设丰富多彩的人文类通识教育选修课,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以人文素养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举办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的有奖知识问答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校园广播、电视、宣传栏及微博、微信等一系列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宣传普及人文知识,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给学生以“润物无声”的影响。

(三)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依据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需求,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做到有的放矢。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或者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共同开发实践性更强的教材。聘请企业的工程师、能工巧匠等到学校讲学,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感知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职业能力,同时锻炼他们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不骄不躁、诚实守信、团队意识等职业素养,有效地避免了高校“闭门造车”的弊端,使他们毕业后能够更快适应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实现他们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四)构建毕业生服务窗口,为初期就业保驾护航。

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打磨、塑造、优化、提高、再提高,这是一个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有些毕业生在刚进入社会求职或走向工作岗位时感到吃力、焦虑、无助,有种不能适应社会的感觉,这其实就是大学生由“学生”向“职业人”身份转换所必须经历的过渡期。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不能及时获得帮助和引导,就可能会走弯路,遭遇挫折、失败,丧失信心,甚至一蹶不振。因此,高等学校应该构建毕业生服务窗口,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对毕业生就业过程进行追踪调查,对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扶,让他们能够平稳地度过这个特殊时期,为初期就业保驾护航。

(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强化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高等学校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互联网云平台、微信、微博、手机app移动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例如,可通过微信、手机app等移动网络建立一个共享服务平台。针对学生在实习实训、就业从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困难,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远程指导和实时指导,有利于学生随时随地“面对面”得到帮扶,解决了教师与学生由于时间与空间差异而产生的交流障碍,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利用和经验的交流,避免了学生多走弯路,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应变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进而使学生的就业能力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摘要:目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与企业所需人才之间存在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所欠缺。指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迫在眉睫,提出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大学生的自我培养、高校的教育对策以及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支持,三方协同,实现“三方共赢”。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难题。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先不说找到好工作,即便是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比较困难了。高校把毕业生的就业率做为考察学校教育效果的一大指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同时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及培养计划。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又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很多事实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有关。

“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既然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毕业生,那么,高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同时,高校也不是关起门来办教育,社会、企业也应该尽力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1职业素养及其在工作中的地位。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那么,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地位如何呢?

《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而职商由以下10大职业素养构成:

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而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

前面已经提到,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如成都大翰咨询公司在招聘新人时,要综合考察毕业生的5个方面: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好身体是工作的物质基础;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和必需的,而专业素质则是锦上添花的。

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2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

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三方共同协作,实现“三方共赢”。

3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

做为职业素养培养主体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会自我培养。

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雷恩·吉尔森说:“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未来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图书馆等获得知识和技能,做为将来职业需要的储备。

再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有记者调查发现,缺乏独立性、会抢风头、不愿下基层吃苦等表现容易断送大学生的前程。

如厦门博格管理咨询公司的郑甫弘在他所进行的一次招聘中,一位来自上海某名牌大学的女生在中文笔试和外语口试中都很优秀,但被最后一轮面试淘汰。他说:“我最后不经意地问她,你可能被安排在大客户经理助理的岗位,但你的户口能否进深圳还需再争取,你愿意么?”结果,她犹豫片刻回答说:“先回去和父母商量再决定。”缺乏独立性使她失掉了工作机会。而喜欢抢风头的人被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用人单位也不喜欢。

如今,很多大学生生长在“6+1”的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在独立性、承担责任、与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够好,相反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把错误和责任都归咎于他人。自己摔倒了不能怪路不好,要先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

4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对策。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高校或高等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满足社会需要:首先,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大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使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就明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并把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做为重点。其次,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协助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以就业指导部门为基础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及时向大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和实际的职业指导,最好是要配合提供相关的社会资源。再次,深入了解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对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求知需求,尽可能向学生提供正确、新颖的学科信息。

5社会资源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社会资源的支持也很重要。很多企业都想把毕业生直接投入“使用”,但是却发现很困难。企业界也逐渐认识到,要想获得较好职业素养的大学毕业生,企业也应该参与到大学生的培养中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1)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基地。

(2)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高校,直接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

(3)完善社会培训机制,并走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

总之,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这一任务的进行,需要大学生、高校及社会3方面的协同配合才能有效。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它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它包括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和作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等。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培养自己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进取的精神等,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及工作中更加的优秀。职业素养影响着我们的职场生涯甚至是以后的生活,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

而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院非常注重对我们的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新学期伊始,我们就开展了职业基本素养课程的学习。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爱岗敬业的企业人、一个吃苦耐劳的劳动者、一个有责任心的社会人,为学生职业生涯提供坚实的平台,也为学生的未来人生营造发展的空间。

所谓职业素养,即对职业素质的培养。那么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呢?职业素质又有哪些特征呢?我觉得要看职业性。不同的职业,职业素质是不同的。对建筑工人的素质要求,不同于对护士职业的素质要求;对商业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于对教师职业的素质要求。而我作为一个大二的通信专业学生,觉得对职业素养的要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知识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追求真理的精神,能正确对待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有一定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团结意识。

而在文化素质上,我们应有豁达的性格和乐观的态度。

最重要的就是专业素质方面了,通信专业学生能力应包括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等能力。学习能力方面,应具有勤学、肯干、多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品质。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图形文字处理、数值计算和查阅资料、能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应具有分析与综合、逻辑与抽象、继承与创新的思维能力,个人觉得在编程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

而知识素质则也是举足轻重的,通信专业学生应具备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方面,应掌握一门外语,而对于我们来说当然就是英语了,因为学通信的大多会涉及到设备的名称或是专业的术语,而这些全都是用英语表示的,不会英语就成文盲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方面,应掌握宪法和行政法、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方面,应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掌握信息的产生、传输、变换和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了解通信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及基本理论。

有了以上在大学里储备知识和能力我相信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我们已经能达到要求了。接下来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社会素质和经验了。而要提高我们的社会职业素养,就必须明白学生与职业人的差别。所谓职业人就是参与社会分工,自身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等,并能够通过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获得其合理报酬,在满足自我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这样的一类群体。而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以上可以理解,职业人属于自己生存于社会,而大学生是在学的过程中,慢慢转换为职业人。这是我的个人理解。

因而,我们大学生要想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就必须懂得一个思想上的转变,即由“要”到“给”。所以工作后我们应该懂得的是我们能为公司创造什么,而不是公司能给我什么。

然后,大学生要走向社会,也必须明白自身周围关系由单纯到复杂的转变。如你刚刚到单位,老员工不说全部,必定有一些会觉得你一个刚毕业的,不知道多少“人情世故”,有懒得搭理你的味道。别因为你一时的这种氛围觉得这个环境不容纳你。此时我们就要灵活一些,有些话有些事不能像在同学之间开玩笑,多一句嘴,也许会让别人对你反感,当然闷葫芦也不是个好办法,灵活运用你说话的技巧,保持一贯的心理态度不变,不要对别人的看法觉得可笑,或者批评,因为这都只是一个接受的过程。

而且,在工作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从被动等安排到积极主动工作的转变。所以我们得把工作当成自己份内的事,而不是只考虑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应想办法让公司更好从而让自己跟着沾光,而不是得过且过的态度。

当自己给公司带来不利或犯下错误时,我们就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不只是一份担当,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里,老板越来越欣赏那些敢于承担责任的员工。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给人以信赖感,才值得去交往。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具备开拓精神,才能为公司带来效益。所以,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求自己具备这种勇于负责的精神。只有勇于负责才能赢得尊严。一个人要想赢得别人的敬重,让自己活得有尊严,就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负责。一个人即使没有良好的出身、优越的地位,只要他能够勤奋地工作,认真、负责地处理日常工作中的事务,就会赢得别人的敬重和支持。反之,一个人即使高高在上,却不敢承担责任,丧失基本的职业道德,仍然会遭到他人的鄙视和唾弃。

当我们走入社会后,也应该忠诚于自己人生计划,得有目标,有行动。有目标没行动则无用,有行动没目标,效率则为零。所以,当代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就得在工作中不断进取,明白自己这一时段的计划是什么,我又实现了多少,下一步计划又是什么,在不断反省中进步。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就应该将它当做自己的磨刀石,不断磨砺自己。因为磨练自己是最值得的投资,它能使我们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

当然,倘若你要成为一个职场达人,那就有一个重要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交际能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时可以看出一般人在新环境中比较拘束,适应较慢。在异性和非同龄人面前会有所紧张,不够大胆,不主动交往,甚至有少数同学有自闭心理。人际交往能力和方法的欠缺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不少大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邦邦的,这些情况阻碍了他们和他人交往的顺利进行。但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想有所提高。所以我认为社交能力要比学习重要,因为谁都不希望你学习很好,门门功课100分,出校门后却是个交际白痴。如果交往沟通不行,就严重的失去了团队意识,这个社会里讲究的是团队的力量,如你单枪匹马你即使再呕心沥血也会鼻青脸肿的,我想,整体素质提高当然是更好的了。因而在交际上我们必须下苦功,而且这包括礼仪和沟通。

在礼仪方面,也有很多值得重视的。如递名片时名片夹应该放置在西服的插袋里,而不是从西裤的后兜中掏出;有上司在场,应在上司与对方交换名片之后,方才出示自己的名片;如果是坐着,尽可能起身接受对方递过来的名片;双手接过对方名片,阅读名片内容,并口头确认;不要在收到的名片上记录与之无关的信息。

在沟通方面,我们因学会怎样用最有效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传递给对方,使对方能明白所要表达的意思。当然可以用一定手势、眼神等表达。当然,在表答的同时也要学会聆听。因为聆听能表示出对别人的尊重。

在做好了以上的一系列准备后,我相信你已经是一个合格的职业人了。但是,现在的大学生都能达到这个要求么?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对于我们这些将要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在校时期我们就要好好的培养职业意识。工作中很多事情我们都是不懂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获得更多知识机会。所以在校期间我们要做好学生的本分,工作中,就要做好自己的职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优势。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社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及其影响因素也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内容也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最后,希望每一个大学生都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成为一个职场达人!

[摘要]本文研究的课题正基于此,分三个部分探索一个合格新闻人应有的职业素养这一命题。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课题研究的缘起和必要性;第二章和第三章为论文的重点,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结合自身的理论知识以及新闻从业经验,归纳出新闻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的职业素养,并延伸出一些在新时期需要培养和注意的特性。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将案例分析与文献综述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突出了中心观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从学术角度可以作为相关知识的一种补充,同时也可在工作上对自己和新闻同行起到镜鉴的作用。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素养新时期。

1绪论。

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曾把国家看作是一条船,而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桥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被无形拉近了,然而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感却有增无减,记者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信息提供者”的角色。特别是大众传播时代,受众本身对信息接收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作为传播闸口的把关人,记者身上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绝不应如无冕之王般的高高在上,也不应如狗仔般以挖人隐私为乐,而是应该有更高的职业素养,“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遍览新闻史,古今中外的很多名记者都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像黄远生、邵飘萍、邓拓、斯诺、法拉奇等等,他们的人品和作品一样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湮没无闻。

2新闻记者的基本素养。

2.1新闻事业的基石——客观公正。

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的主起草人杰斐逊曾说过“假如让我决定我们应该有一个无报纸的政府,还是有一个无政府的报纸,我将毫不踌躇地表示欢迎后者”,把新闻看成是打开真理的大门,赋予了媒体无上的荣耀。当然,无论是传统的报纸、广播还是后来的电视、互联网,各种媒介承载的新闻即使“外表”再精致,它们也是冰冷的、没有生命的。要想新闻活起来,在于报道者的水平,而要想新闻承担“社会风向标、瞭望塔”的使命,则需要新闻记者有一颗客观公正的心。曾经的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就表示,新闻记者的笔下有毁誉忠奸,有财产万千,有是非曲直,有人命关天,这样的一支笔如果没有对黑白善恶、真假美丑的最基本的判断又如何能握得住呢?客观公正,既是新闻事业的基石,也是每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毕生追求的目标。

2.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勇敢。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记》中提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新闻采访的环境同样如此。想要觅得好的题材,我们不可能待在温馨舒适的家中闭门造句,也不会总是在气派的市政厅内、流光溢彩的舞台下、豪华的宾馆套房中坐等新闻通稿送来。好新闻诞生的环境,很多时候是蚊蝇逐臭的贫民窟或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亦或是人迹罕至的荒漠,危机四伏,孤独和恐惧伴随你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懦夫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只有直面前途的荆棘,正视淋漓的鲜血,拿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者气概,才会为世人留下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些被人称道的新闻记者,无论男女、不分长幼,都有着坚韧无畏的性格,也正基于此,闾丘露薇能够第一时间挺近巴格达,而不顾离自己近在只咫的爆炸;张泉灵能够毫不犹豫地奔赴汶川灾区,而镜头中尚可清晰地看到从山坡上滚下的乱石;伊丽莎白·科克伦能够为披露医院的虐患丑闻乔装精神病人,上演现实版的“飞跃疯人院”。

2.3透过现象看本质——新闻敏感度。

笔者在作为记者的从业过程中也深刻地体会到了新闻敏感度的重要作用。“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拥有较强新闻敏感的记者常有奇思妙想,写出可读性、影响力俱佳的文章,他们注重细节,留心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缺乏新闻敏感度的记者往往张口通稿、闭口模板,走马观花似的采访以致“深入宝山、空手而归”。曾获发动机公司“优秀电视片二等奖”的专题片《心养》就是作者新闻敏感度高的一种表现。新员工入职,通常宣传部门的报道就是迎新、领导授课等常规内容。而《心养》恰恰抓住了学生刚毕业走入职场后从学校带来的散漫习气与企业6s规范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以个体经历的办理入职手续、培训、工作等内容入手,将正确错误的方式都呈现在受众面前,高低立现、优劣自明,将以往大而空的宣教具化为生动的镜头画面,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预期的规范性作用,也成为动力所文化宣传中的一抹亮色。

3新时期的新闻记者。

著名媒体人白岩松曾表示,信息时代人人都是新闻记者。这并非代表在新时期记者的工作不再重要了,恰恰相反,如果说大众传播初期,受众因为缺乏接收信息的途径而处在信息孤岛的话,那么现在受众是因为选择太多而遭遇“幸福的烦恼”。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记者还是有责任、有义务为受众在鱼龙混杂的新闻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只是伴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日新月异,受众对接收到的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能清晰地介绍出新闻事件的基本要素,还要链接丰富、文字生动,既可服务于日常的工作所需,也能于生活闲暇作为美文鉴赏。而根据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受众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受喜好的支配去接触媒介,接触媒介内容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继续接触的几率。所以,对于新时期的新闻记者来讲,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绝不是劝勉式的可有可无,他决定了个人乃至整个媒体的声誉、生存。在保有客观公正、勇敢、新闻敏感度等基本的职业素养的同时,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内功。

3.1有的放矢谋定后动——新闻策划。

如果把新闻报道看作是一种应激性行为,那么新闻策划就是预先性行为,不论是针对未发生的预期事件还是已经发生的突发情况,新闻策划的目的就在于整合优势的报道资源,恰当地分配报道力量,有的放矢、谋定后动,从而达到最佳的报道效果。这里要强调两个问题:第一、新闻策划不同于策划新闻,新闻策划的基础是真实存在的新闻事件,目的是通过完善报道方式让受众更加充分地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而策划新闻很多时候带有强烈的公关性、宣传性,它的前提是非客观的、人为操纵的事件,目的是通过策划出来的新闻达到说服受众接受其理论的效果。新闻策划是新闻事业向前发展的必然产物,而策划新闻则是偏离新闻本质的衍生品。第二、新闻策划的工作不是由主编或责任编辑一个人来完成的,新闻记者作为整个策划的最终执行者,不仅要全程参与其中,更要备有自己的策划概念、策划方案以及针对策划的实施方法,根据事件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的作出调整。

结语。

本文没有过多地纠结于职业素养退化的原因、表象,而是直奔主题,追根溯源地研究新闻记者本该具有的基本素养。笔者以自身积累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为基础,结合丰富的实习经历以及从业后的感悟,总结出了新闻事业的基石——客观公正、深入虎穴的勇敢、看到本质的新闻敏感度等几点有代表性的基本素养。同时,引入时代背景,根据新形势下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趋势,谈到了新时期的记者要做通才,要有较强的新闻策划意识,能积极地引导舆论同时摈弃在工作中的一些盲点、误区等几方面内容,使得构成一个合格新闻记者的职业要素更加完整和丰富。

参考文献。

[1][美]丹尼斯·布里安,曹珍芳译.普利策传[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英]约翰·弥尔顿,吴之椿译.论出版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第一版.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培育是核心。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职业技能与知识、坚守社会责任的职业道德、理性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社团在提升农民大学生职业素养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专业知识结构完善、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和职业意识的强化。

关键词:农民大学生职业素养社团。

1.1職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人们在从事相应专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发展性等特征。职业素养的普遍性体现在,任何职业对员工的职业态度、行为模式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如在工作中应该敬业、诚信、勤奋等;职业素养一经形成后,将固化成为个人的内在品质,具有稳定性,并在有意识的学习与实践中,获得不断的积累与发展。

1.2职业素养的构成。

美国哈佛大学麦克利兰教授的素质冰山理论认为,如果把人的能力素质比喻为一座冰山,那么人的知识技能犹如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表层部分,而人的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则是隐藏在海平面以下的冰山深层部分。从冰山理论的视角来看,职业素养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中职业技能属于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表层部分,是显性的职业素养;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则是隐藏在海平面以下的冰山深层部分,属于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获得的证书或测试等方式被人了解,但隐性的职业素养是人内在个性特征的体现,难以测量,也不容易被人觉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培育是核心。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以下职业素养。

2.1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职业技能与知识。

农业现代化表现为农业生产手段的机械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农业生产服务的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求农民根据职业分工的不同,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与知识,如先进的种殖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先进农机设备、水利设施的操作使用,农业经济管理知识、农产品营销策略,农业生产经营的相关政策、程序、法律法规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等。

2.2坚守社会责任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农民的职业道德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乃至公共安全。10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正是因为奶农无视职业道德,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导致了我国整个乳制品行业信誉的崩塌,其教训可谓惨痛。乡村振兴战略下,不但要求农民应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基本职业道德,更强调农民应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盲目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确保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负责;杜绝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负责。

2.3理性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对自己职业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愿望。传统观念下的农民是祖辈传承下来的一种身份,而且受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民的收入低,没有相应的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导致农民受人轻视,社会地位低。殊不知农民与工人、教师、公务员一样属于一种社会职业,新型职业农民就是以农业作为固定职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对自身职业有正确的认知,要认同农民这一职业,真正做到学农、爱农、兴农;要树立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理性规划自己的农民职业生涯。

2.4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行为习惯是从业者在职业道德、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自觉实施的行为活动。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是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工作的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应注重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强化农业知识和技能,做到知行统一;不断向榜样学习,做到见贤思齐。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内省和慎独,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在农业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社团在农民大学。

科学家的素养论文

在学习上,我们经常会要遇到需要进行对科学家的素养论文写作,由于我们对科学家了解不多,这让我们十分为难。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科学家的素养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作为一个大学生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从一个科学家素养培养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科技伦理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做了一些个人的阐述和总结。提高大学生科学家素养的问题已经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科学家素养》是一件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深远意义的课程。

关键字:大学生,社会责任,创造性思维,科技伦理,人文素养。

杨叔子院士在论述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时曾经说过:“科学与人文,是一个人实现高度完美的双翼,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繁荣富强的双翼;只有双翼腱劲,才能冲霄而上,长空竞胜。”我个人是非常认同这句话的。

(一)专业知识缺失。

现在的应试教育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大学的生涯中,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的深入程度并不够,很多大学生都是会本着以应付期末考试为目的,大学四年只是为了一张毕业证和学位证,在这种消极心理和侥幸心态的促使下,学习专业知识就变成了一项任务,而不是因为对专业知识的喜欢去深入的学习它。这种思想导致每年毕业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越来越下降。

(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的发展,一系列外来事物的引进导致我们的社会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已经变得越加明显。据统计,现在大学生在就业三年之内的跳槽率高达98%。这个数字足以说明当代的大学生对人生的规划不够完善,思想不够成熟,不能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工作,这种行为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鲜明的体现。

(三)思维方式的缺失。

作为一个大学生在思维方式的缺失这方面我是深有感触的。在以前不论是布置作业还是考试,学生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动脑筋开始思考,但是随着通讯的便利,使用手机、电脑在网上查询作业题答案,考试作弊的现象越来越多,甚至演变成一种合理的存在的现象。这种越来越缺乏思考的学习方式必定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的机械化器,失去对问题思考的能力。

作为一个科学家,在以前所有人的眼中是一项很伟大且神圣的职业,但是近年来各种知名院士,学者涉嫌剽窃的新闻层出不穷,这些负面新闻充分的反映出当代的科学学者在科学家素养知识方面的缺失是很严重的。

俗话说科教兴国,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除过个人专业知识方面的苦学深造之外,在社会责任感,思维方式以及具备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所特有的素养方面的改进和提升也是很重要的。

二、我国大学生科学家素养能力中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传统观念错误。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跟风,攀比心理盛行。哪家的孩子奥数拿了国奖,周围的所有邻里街坊就都开始私下给孩子请家教,做辅导,周末报班,暑期补课,一系列的举措下来,所有的孩子都变成应付考试的天才,在科学家素养能力中的创造性思维就被扼杀的决绝果断。

(二)应试教育的缺陷。

当代的应试教育一直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论是文理科,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一直没有停止过。好多的理科天才都倒在了英语的怀抱下,继此与他们心目中的象牙塔背道而驰。又有多少学生因为高考失利,仓促的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些事例,明显的刻露出应试教育的缺陷。

(三)社会教育的失败。

中国的社会教育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获取,却另一方面的把社会教育的天平倒下。摔倒不敢扶,食物不敢吃,好心被诬告,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社会教育的缺失。社会应该在学校,公众场合多做一些深化公众思想的工作,时刻把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表现出来,体现社会教育的必要性。

(一)责任与伦理的含义。

的行为都会对世界造成影响。对伦理责任的传统理解就是责任即义务,其实义务是责任,但责任并不一定就是义务。现代意义上的伦理责任,是指个人和团体应当做与其角色相应的有利人已之事和承担有害人已之后果。

(二)科技伦理责任的内涵。

科技伦理责任的内涵,就是科技活动主体在科技活动中履行伦理责任、实施伦理责任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动机,它也是科技伦理不断前进的动力与方向。由于科技活动主体在精神境界及其生存状况上存在差别,因此,他们在科技活动中实施具体的责任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就可能不尽相同,但从总体而言他们的最终目的应当都是为了使科技不危害人类,造福于人类。

(三)科技伦理的重要性。

科学家的科技伦理责任就是指科学家应对其言行及科研成果的社会运用所产生的社会后果承担责任。科学家掌握着先进的科学知识,对科研成果的应用具有理性的预测能力。科学家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科学家团体作为科技引领人的重要性,决定了科学家应承担更多的伦理责任,包括社会责任。

科学家们都承认自己对科学负有责任,但在负什么责任上却有分歧。相当部分的科学家认为,他们只有发展科学知识的责任,即追求真理知识系统的扩展和完善,他们的惟一目的只是追求科学的真理价值而非其他,对于科技成果的社会运用及由此产生的伦理责任和社会责任问题,他们与此无关或者无能为力。而另一部分科学家和公众则认为,除了科学创新的责任外,科学家还应负一定的伦理责任和社会责任,特别是在科技成果运用中的伦理责任,科学家决不能回避。其实,这一分歧恰恰是对科学价值的不同理解所致。如果一味坚持科学价值中立,就会对科学成果可能带来的破坏性后果缺乏清楚的认识与有效的防范,也会使人们对科学社会功能的评估有失客观。

参考文献。

[1][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3]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84。

[4]余谋昌.高科技挑战道德[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

[5][杨怀中.现代科技伦理学概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xx。

[6]刘易斯·科赛.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xx.

[7]威廉·布劳德,尼古拉斯·韦德.背叛真理的人们——科学殿堂中的弄虚作假[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xx.

科学素养论文x范文

创新素养是以新思维、新能力改造和提升旧事物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未来社会对年轻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培育是核心。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职业技能与知识、坚守社会责任的职业道德、理性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社团在提升农民大学生职业素养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专业知识结构完善、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和职业意识的强化。

关键词:农民大学生职业素养社团。

1.1職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人们在从事相应专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发展性等特征。职业素养的普遍性体现在,任何职业对员工的职业态度、行为模式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如在工作中应该敬业、诚信、勤奋等;职业素养一经形成后,将固化成为个人的内在品质,具有稳定性,并在有意识的学习与实践中,获得不断的积累与发展。

1.2职业素养的构成。

美国哈佛大学麦克利兰教授的素质冰山理论认为,如果把人的能力素质比喻为一座冰山,那么人的知识技能犹如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表层部分,而人的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则是隐藏在海平面以下的冰山深层部分。从冰山理论的视角来看,职业素养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中职业技能属于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表层部分,是显性的职业素养;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则是隐藏在海平面以下的冰山深层部分,属于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获得的证书或测试等方式被人了解,但隐性的职业素养是人内在个性特征的体现,难以测量,也不容易被人觉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培育是核心。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以下职业素养。

2.1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职业技能与知识。

农业现代化表现为农业生产手段的机械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农业生产服务的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求农民根据职业分工的不同,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与知识,如先进的种殖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先进农机设备、水利设施的操作使用,农业经济管理知识、农产品营销策略,农业生产经营的相关政策、程序、法律法规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等。

2.2坚守社会责任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农民的职业道德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乃至公共安全。10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正是因为奶农无视职业道德,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导致了我国整个乳制品行业信誉的崩塌,其教训可谓惨痛。乡村振兴战略下,不但要求农民应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基本职业道德,更强调农民应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盲目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确保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负责;杜绝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负责。

2.3理性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对自己职业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愿望。传统观念下的农民是祖辈传承下来的一种身份,而且受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民的收入低,没有相应的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导致农民受人轻视,社会地位低。殊不知农民与工人、教师、公务员一样属于一种社会职业,新型职业农民就是以农业作为固定职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对自身职业有正确的认知,要认同农民这一职业,真正做到学农、爱农、兴农;要树立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理性规划自己的农民职业生涯。

2.4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行为习惯是从业者在职业道德、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自觉实施的行为活动。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是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工作的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应注重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强化农业知识和技能,做到知行统一;不断向榜样学习,做到见贤思齐。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内省和慎独,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在农业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14年,为进一步做好农民高等职业教育工作,湖南省依托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等高校实施了“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为将农民大学生培养成为乡村振兴急需的新型职业农民,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社团在农民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中的作用。

3.1有利于完善农民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既要精通农业专业知识,又要广泛涉猎经济、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拥有职业发展所需的合理知识结构。农民大学生在学校主要是接受农业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尚不足以构建起满足自身职业发展需求的知识结构。通过组建社团,能够为农民大学生搭建一个除课堂以外的学习交流平台,由于社团成员来自工商管理、会计、计算机、法学等不同专业,通过社团活动互相交流指导,寓教于乐,有利于农民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

3.2有利于培养农民大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

职业通用能力是人们完成各项工作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如组织控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形成受先天素质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施用累能”,即通过参与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和积累。农民大学生在组织和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遴选社团活动目标和内容,选择活动对象,提升观察能力和策划能力;通过安排活动的各环节,落实活动中各项事物,提升组织控制及沟通协调能力;通过积极参与活动,提升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处理活动中的突发事件,提升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而且社团成员间的交流,有利于农民大学生形成乐观健康的职业心态、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3.3有利于提升农民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农民大学生以接受远程网络教育为主,师生间的交流较少,在职业道德教育上存在一定的缺失,因此农民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团活动,褒扬善行、斥责恶行,能够在农民大学生中形成职业道德规范共识。社团成员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有一定威望的社团成员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良好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和肯定,能够形成良性道德互动,激发和鼓舞农民大学生开展道德自律。

3.4有利于强化农民大学生的职业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积极的职业意识能够促进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农民大学生都是来自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其中不乏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村干部和种养殖大户,在开展社团活动时,充分发挥这部分学生的领头羊作用,如组织社团成员到他们的村庄、种养殖基地进行参观学习,通过他们的宣讲和示范,能够让农民大学生对农民这个职业形成更直观、更全面的认识,并对农民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2]翁娟钗.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d].福建师范大学,2014.

行企业文化进技能实训课堂。

关键词职业学校职业素养企业文化一、职业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柏拉图说:教育的任务在于发现各人的特长,并且训练他尽量发展自己的特长,因为这种发展是最能和谐地满足社会的需要。职业教育目的是职业教育应该使接受职业教育者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有技术、有文化的社会所需求的应用型、实用型、职业型的劳动者。

(二)学生自身。

中职学校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往往因为家庭困难、缺乏家庭关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缺乏组织纪律、不能吃苦、不愿意从基层工作做起。

(三)企业需求。

随着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同时,他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这个要求已经不单单是技能上的要求了。

二、职业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误区。

(一)职业素养通过德育课程培养,德育教师承担培养任务。

中职德育是对中职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的教育。它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美育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中职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职学校培养目标是现代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目前,职业学校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是通过部分相关课程的德育老师进行的,即使有些学校开始了类似形象与礼仪、时间管理、团队合作等的课程,但是还是由这些课程的老师来主要负责培养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一个软能力的养成,是不能单从一门或数门课程中学会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是第一位,教师的职业形象对学生有吸引、示范和向导作用。职业学校的所有老师应该都是职业素养的教育队伍。职业学校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授课、工作、日常活动中自觉地将职业素养贯穿于教学和生活的始终,充分利用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对职业素养养成的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另外,有目的地把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名师请进学校,对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不但培训专业技术,也要对教师进行职业素养进行培训,使专业教师在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相关行业对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专业教师将相关职业素养要求结合专业课程并在评价时体现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二)职业素养与职业结合不密切。

目前职业素养教育主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德育必修课程来实现。学校还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将活动主题渗透于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有职教特色的德育整体合力,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现学生分明风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这种职业素养培养的是学生的个人素质,与职业结合不密切。职业素养是一个动态养成的过程,如何在专业实践中培养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素养,是每个职业学校都在思考的问题。学校应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通过开展专业实训课、技能竞赛、顶岗实习等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执行能力、思考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意识与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与敬业诚信的精神。

三、实施途径。

(一)利用环境与活动,进行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职业院校要打造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使人进入校园便能感受到职业性的特质,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包括校园环境布置、校训、毕业生宣传栏等等。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彰显一种文化,每一个标识牌都体现一个规则,每一个身影反映一种素养。在职业学校的这些校园文化设计都体现环境育人的功能,有意识烘托专业文化氛围,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论,充分考虑到职业化、人性化和整体化的有机结合。另外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集邮协会、剪纸协会、魔方协会等。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发挥特长提升学习能力,更是强化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尊重意识。利用环境的熏陶和活动的开展,不仅实施了职业素养教育,也培养了学生的健康人格。

(二)全员参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建议应贯穿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中。因此对职业学校的职业素养工作应全员、全程、全方位管理。全员是指学校上至校级领导下至班主任、科任老师组成的全体教师队伍。全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及校外在家都有老师进行引导和服务,全方位是指学生无论在课室上课、实训场地实训、校外实训还是其他的日常活动都有相关老师进行管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使学生每一节课、每一天、每个学期都在接受系统的职业素养教育,使他们形成好的职业习惯,从而达到企业用人标准。

(三)以企业管理模式为标准,推行企业文化进技能实训课堂。

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所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企业的制度、考核、规范等表层的企业文化,是扎根于企业员工的品行、诚信、责任心和态度等职业素质中去履行的。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最好的制度和规范,实际上都是一纸空文。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下,将现代企业文化引入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浸润学生,就会使学生逐渐养成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的品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职业学校推行企业文化进校园的重点。结合职业教育的实际制定出准企业化管理制度。通过准企业化管理,这不仅有利于整体构建学生的职业素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__:

[1]徐红霞,刘丽,谢利苹.依托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xx(11)。

[2]李建波.在实训课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探索实践[j].(17)。

[3]汪正兵.职业素养培养融入技能实训探索.[j].新课程研究,xx(1)。

[4]李津军.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xx(3)。

[摘要]本文研究的课题正基于此,分三个部分探索一个合格新闻人应有的职业素养这一命题。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课题研究的缘起和必要性;第二章和第三章为论文的重点,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结合自身的理论知识以及新闻从业经验,归纳出新闻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的职业素养,并延伸出一些在新时期需要培养和注意的特性。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将案例分析与文献综述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突出了中心观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从学术角度可以作为相关知识的一种补充,同时也可在工作上对自己和新闻同行起到镜鉴的作用。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素养新时期。

1绪论。

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曾把国家看作是一条船,而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桥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被无形拉近了,然而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感却有增无减,记者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信息提供者”的角色。特别是大众传播时代,受众本身对信息接收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作为传播闸口的把关人,记者身上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绝不应如无冕之王般的高高在上,也不应如狗仔般以挖人隐私为乐,而是应该有更高的职业素养,“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遍览新闻史,古今中外的很多名记者都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像黄远生、邵飘萍、邓拓、斯诺、法拉奇等等,他们的人品和作品一样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湮没无闻。

2新闻记者的基本素养。

2.1新闻事业的基石——客观公正。

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的主起草人杰斐逊曾说过“假如让我决定我们应该有一个无报纸的政府,还是有一个无政府的报纸,我将毫不踌躇地表示欢迎后者”,把新闻看成是打开真理的大门,赋予了媒体无上的荣耀。当然,无论是传统的报纸、广播还是后来的电视、互联网,各种媒介承载的新闻即使“外表”再精致,它们也是冰冷的、没有生命的。要想新闻活起来,在于报道者的水平,而要想新闻承担“社会风向标、瞭望塔”的使命,则需要新闻记者有一颗客观公正的心。曾经的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就表示,新闻记者的笔下有毁誉忠奸,有财产万千,有是非曲直,有人命关天,这样的一支笔如果没有对黑白善恶、真假美丑的最基本的判断又如何能握得住呢?客观公正,既是新闻事业的基石,也是每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毕生追求的目标。

2.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勇敢。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记》中提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新闻采访的环境同样如此。想要觅得好的题材,我们不可能待在温馨舒适的家中闭门造句,也不会总是在气派的市政厅内、流光溢彩的舞台下、豪华的宾馆套房中坐等新闻通稿送来。好新闻诞生的环境,很多时候是蚊蝇逐臭的贫民窟或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亦或是人迹罕至的荒漠,危机四伏,孤独和恐惧伴随你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懦夫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只有直面前途的荆棘,正视淋漓的鲜血,拿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者气概,才会为世人留下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些被人称道的新闻记者,无论男女、不分长幼,都有着坚韧无畏的性格,也正基于此,闾丘露薇能够第一时间挺近巴格达,而不顾离自己近在只咫的爆炸;张泉灵能够毫不犹豫地奔赴汶川灾区,而镜头中尚可清晰地看到从山坡上滚下的乱石;伊丽莎白·科克伦能够为披露医院的虐患丑闻乔装精神病人,上演现实版的“飞跃疯人院”。

2.3透过现象看本质——新闻敏感度。

笔者在作为记者的从业过程中也深刻地体会到了新闻敏感度的重要作用。“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拥有较强新闻敏感的记者常有奇思妙想,写出可读性、影响力俱佳的文章,他们注重细节,留心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缺乏新闻敏感度的记者往往张口通稿、闭口模板,走马观花似的采访以致“深入宝山、空手而归”。曾获发动机公司“优秀电视片二等奖”的专题片《心养》就是作者新闻敏感度高的一种表现。新员工入职,通常宣传部门的报道就是迎新、领导授课等常规内容。而《心养》恰恰抓住了学生刚毕业走入职场后从学校带来的散漫习气与企业6s规范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以个体经历的办理入职手续、培训、工作等内容入手,将正确错误的方式都呈现在受众面前,高低立现、优劣自明,将以往大而空的宣教具化为生动的镜头画面,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预期的规范性作用,也成为动力所文化宣传中的一抹亮色。

3新时期的新闻记者。

著名媒体人白岩松曾表示,信息时代人人都是新闻记者。这并非代表在新时期记者的工作不再重要了,恰恰相反,如果说大众传播初期,受众因为缺乏接收信息的途径而处在信息孤岛的话,那么现在受众是因为选择太多而遭遇“幸福的烦恼”。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记者还是有责任、有义务为受众在鱼龙混杂的新闻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只是伴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日新月异,受众对接收到的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能清晰地介绍出新闻事件的基本要素,还要链接丰富、文字生动,既可服务于日常的工作所需,也能于生活闲暇作为美文鉴赏。而根据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受众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受喜好的支配去接触媒介,接触媒介内容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继续接触的几率。所以,对于新时期的新闻记者来讲,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绝不是劝勉式的可有可无,他决定了个人乃至整个媒体的声誉、生存。在保有客观公正、勇敢、新闻敏感度等基本的职业素养的同时,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内功。

3.1有的放矢谋定后动——新闻策划。

如果把新闻报道看作是一种应激性行为,那么新闻策划就是预先性行为,不论是针对未发生的预期事件还是已经发生的突发情况,新闻策划的目的就在于整合优势的报道资源,恰当地分配报道力量,有的放矢、谋定后动,从而达到最佳的报道效果。这里要强调两个问题:第一、新闻策划不同于策划新闻,新闻策划的基础是真实存在的新闻事件,目的是通过完善报道方式让受众更加充分地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而策划新闻很多时候带有强烈的公关性、宣传性,它的前提是非客观的、人为操纵的事件,目的是通过策划出来的新闻达到说服受众接受其理论的效果。新闻策划是新闻事业向前发展的必然产物,而策划新闻则是偏离新闻本质的衍生品。第二、新闻策划的工作不是由主编或责任编辑一个人来完成的,新闻记者作为整个策划的最终执行者,不仅要全程参与其中,更要备有自己的策划概念、策划方案以及针对策划的实施方法,根据事件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的作出调整。

结语。

本文没有过多地纠结于职业素养退化的原因、表象,而是直奔主题,追根溯源地研究新闻记者本该具有的基本素养。笔者以自身积累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为基础,结合丰富的实习经历以及从业后的感悟,总结出了新闻事业的基石——客观公正、深入虎穴的勇敢、看到本质的新闻敏感度等几点有代表性的基本素养。同时,引入时代背景,根据新形势下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趋势,谈到了新时期的记者要做通才,要有较强的新闻策划意识,能积极地引导舆论同时摈弃在工作中的一些盲点、误区等几方面内容,使得构成一个合格新闻记者的职业要素更加完整和丰富。

参考文献。

[1][美]丹尼斯·布里安,曹珍芳译.普利策传[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英]约翰·弥尔顿,吴之椿译.论出版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第一版.

摘要:目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与企业所需人才之间存在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所欠缺。指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迫在眉睫,提出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大学生的自我培养、高校的教育对策以及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支持,三方协同,实现“三方共赢”。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难题。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先不说找到好工作,即便是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比较困难了。高校把毕业生的就业率做为考察学校教育效果的一大指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同时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及培养计划。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又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很多事实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有关。

“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既然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毕业生,那么,高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同时,高校也不是关起门来办教育,社会、企业也应该尽力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1职业素养及其在工作中的地位。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那么,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地位如何呢?

《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而职商由以下10大职业素养构成:

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而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

前面已经提到,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如成都大翰咨询公司在招聘新人时,要综合考察毕业生的5个方面: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好身体是工作的物质基础;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和必需的,而专业素质则是锦上添花的。

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2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

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三方共同协作,实现“三方共赢”。

3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

做为职业素养培养主体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会自我培养。

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雷恩·吉尔森说:“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未来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图书馆等获得知识和技能,做为将来职业需要的储备。

再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有记者调查发现,缺乏独立性、会抢风头、不愿下基层吃苦等表现容易断送大学生的前程。

如厦门博格管理咨询公司的郑甫弘在他所进行的一次招聘中,一位来自上海某名牌大学的女生在中文笔试和外语口试中都很优秀,但被最后一轮面试淘汰。他说:“我最后不经意地问她,你可能被安排在大客户经理助理的岗位,但你的户口能否进深圳还需再争取,你愿意么?”结果,她犹豫片刻回答说:“先回去和父母商量再决定。”缺乏独立性使她失掉了工作机会。而喜欢抢风头的人被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用人单位也不喜欢。

如今,很多大学生生长在“6+1”的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在独立性、承担责任、与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够好,相反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把错误和责任都归咎于他人。自己摔倒了不能怪路不好,要先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

4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对策。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高校或高等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满足社会需要:首先,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大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使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就明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并把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做为重点。其次,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协助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以就业指导部门为基础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及时向大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和实际的职业指导,最好是要配合提供相关的社会资源。再次,深入了解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对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求知需求,尽可能向学生提供正确、新颖的学科信息。

5社会资源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社会资源的支持也很重要。很多企业都想把毕业生直接投入“使用”,但是却发现很困难。企业界也逐渐认识到,要想获得较好职业素养的大学毕业生,企业也应该参与到大学生的培养中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1)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基地。

(2)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高校,直接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

(3)完善社会培训机制,并走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

总之,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这一任务的进行,需要大学生、高校及社会3方面的协同配合才能有效。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财务管理人员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更加凸显,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有过硬的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要求。文章以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为切入点,论述了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内涵,并提出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财务管理人员;职业素养;培养方式。

“职业素养”是在特定工作岗位下形成的综合素质,包含职业道德、知识水平、工作作风等方面,是行业的内在要求。财务人员作为负责单位财务工作的枢纽,是单位经济往来、会计管理、财务报表等工作的重要参谋。而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时刻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1.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枢。财务管理是涉及资金往来,同有关方面进行财务接洽的重要工作。财务管理的内容往往是有价值的东西,会参与到企业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企业的资金筹措、使用、分配及债务偿还等,一切和资金有关的事项都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企业运行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财务管理,生产、销售、经营等过程必须有财务管理的配合,同时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运营更需要财务管理工作的完成,否则,企业将全程瘫痪,面临倒闭。因此,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中枢,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设立的管理流程。

2.财务管理是企业决策的重要参考。财务管理具有发现问题及时、信息反馈快等问题,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个环节的问题及企业经营的效果会通过财务管理及时的表现出来,企业可根据财务管理反映的情况,对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以进一步扩大优势,或及时解决存在问题。财务管理所涉及的财务统计会及时对近期内企业运行的常规指标进行梳理、分析、汇总、预算、审计等,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交企业领导层,为领导者提供科学的、可操作的决策参考。

3.财务管理是企业交往的重要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明显,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壮大,必须与其他单位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是独立的存在,因此,在企业交往的过程中,资金往来是必备环节,是企业间发生关系的重要因素,财务管理正像纽带一样将各个企业联系在一起。如:一个生产性企业的运行情况,通过财务管理就可直接反映,如果近期生产过剩,财务审计后,就需要和其他原材料企业进行洽谈,适度减少材料供应,压缩生产;相反如果供不应求,那么同样通过财务管理反馈的信息,及时加大企业联系,寻找更多原料供应企业,增加产品的生产数量。

由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财务管理人员的素养就显得更加重要。一个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除了需要必备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还需要全方面的职业素养,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素养。道德素养是一个从业人员内在的要求,也是必备的素质。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道德教育,提升道德修养,道德是任何一个人都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作为从事财务工作的财务管理人员同样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首先,爱岗敬业。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就干好一行,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办事情一丝不苟,有足够的耐心和激情,对人对事都很热心,干财务工作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做到谨小慎微,认真仔细,恪尽职守,做好自己的财务工作。其次,诚实守信。财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诚实守信,坚持原则,不能弄虚作假,制造假账,逃避税务。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实实办事,始终做到言行一致,不为个人和企业的私利做损害集体、国家的事情。再次,廉洁自律。财务工作涉及资金往来,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洁身自好,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在金钱面前不低头,按原则办事。最后,坚持准则。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公正公平办理各种事情,如实记录各项财务数据,确保会计、审计等各项工作真实、可靠。

2.业务素养。财务管理是一项特殊的工作,知识要求比较专业,需要工作人员熟悉掌握财务管理的各项知识。作为一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熟悉国家有关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充分掌握各项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了解国际管理,知道其他国家关于财务管理的相关法律政策。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国际贸易核算标准及核算方式,同时还要具备运用电子商务、计算机等网络知识。为了更好的助推企业发展,财务人员应当同时对经济学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对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的学习,从而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方便快捷的途径,为领导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同时,还需要掌握与财务相关的税收、金融、债券、法律等知识,从而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作出科学的预判,制定可操作的财务管理方案。

3.能力素养。财务管理人员除了有知识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其他方面的能力。首先,分析能力。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通过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分析出企业运行情况,制定财务运转推动企业发展的规划,为企业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其次,参与能力。财务管理的特殊性要求人员必须参与企业运营规划决策,企业发展壮大资金是关键,而管理资金恰好是财务人员的本职,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应当有参与决策的能力和素养。最后,实践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财务管理同样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来完善自己的能力。因此,需要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实践能力,能够根据市场的信息,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政策,合理完成资金活动。

1.培养自身的财务理念。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对企业发展影响巨大。财务管理人员要想在激烈的精准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持续培养自己的财务理念,在研究国内、国际形势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财务管理模式,站在全局的角度,在实践中进行动态管理。进一步将财务管理做精做细,从细处入手,着眼于细致入微,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财务监督、财务审计等环节,加强财务管理和财务服务,切实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持续增强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更加注重资金筹措、财务管理、资产清算等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加强风险预警、防范、控制等能力,从而化解财务潜在风险。

2.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技术性较强、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岗位。管理人员要想适应这个岗位,必须时刻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具备传统的会计核算能力,还必须有紧跟时代步伐的新知识,如:职业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参与决策能力等,熟悉现代财务相关制度。因此,必须要加强学习,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不仅要学习和岗位有关的财务、金融、会计等知识,还需要涉猎税收、法律、计算机、电子商务、证券等领域,同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国家相关经济政策,宏观调控机制,以便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提升自己的财务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3.健全财务人才培养机制。要制定符合部门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财务管理人员的素养不是一天形成的,需要为他们创造合适的学习机会和锻炼条件,不定期组织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到外地进行交流、考察、学习、培训,通过这种方法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面,拓宽他们的视野,创新管理人员工作思路。完善档案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人员的工作实际表现,健全工作档案,作为人员流动、晋升、晋级等重要依据,构建科学的奖惩机制,畅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渠道,对工作进步大,业绩能力强的工作人员要适度提高工资待遇或把他们放到重要岗位,以此方法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激情,增强他们荣誉感和获得感。同时,要加强思想教育,把业务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提高管理人员的道德素养,提升他们主人翁意识。

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并不断壮大,加强财务管理是重要举措。这就要求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素养,创新各种措施,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让他们最大限度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确保财务管理顺利运行,企业健康运营。

参考文献:

[1]李晓燕.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09).

[2]龚晓佳,施和俊.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j].中外企业家,2015(20).

[作者单位: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它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它包括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和作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等。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培养自己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进取的精神等,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及工作中更加的优秀。职业素养影响着我们的职场生涯甚至是以后的生活,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

而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院非常注重对我们的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新学期伊始,我们就开展了职业基本素养课程的学习。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爱岗敬业的企业人、一个吃苦耐劳的劳动者、一个有责任心的社会人,为学生职业生涯提供坚实的平台,也为学生的未来人生营造发展的空间。

所谓职业素养,即对职业素质的培养。那么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呢?职业素质又有哪些特征呢?我觉得要看职业性。不同的职业,职业素质是不同的。对建筑工人的素质要求,不同于对护士职业的素质要求;对商业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于对教师职业的素质要求。而我作为一个大二的通信专业学生,觉得对职业素养的要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知识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追求真理的精神,能正确对待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有一定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团结意识。

而在文化素质上,我们应有豁达的性格和乐观的态度。

最重要的就是专业素质方面了,通信专业学生能力应包括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等能力。学习能力方面,应具有勤学、肯干、多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品质。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图形文字处理、数值计算和查阅资料、能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应具有分析与综合、逻辑与抽象、继承与创新的思维能力,个人觉得在编程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

而知识素质则也是举足轻重的,通信专业学生应具备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方面,应掌握一门外语,而对于我们来说当然就是英语了,因为学通信的大多会涉及到设备的名称或是专业的术语,而这些全都是用英语表示的,不会英语就成文盲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方面,应掌握宪法和行政法、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方面,应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掌握信息的产生、传输、变换和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了解通信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及基本理论。

有了以上在大学里储备知识和能力我相信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我们已经能达到要求了。接下来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社会素质和经验了。而要提高我们的社会职业素养,就必须明白学生与职业人的差别。所谓职业人就是参与社会分工,自身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等,并能够通过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获得其合理报酬,在满足自我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这样的一类群体。而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以上可以理解,职业人属于自己生存于社会,而大学生是在学的过程中,慢慢转换为职业人。这是我的个人理解。

因而,我们大学生要想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就必须懂得一个思想上的转变,即由“要”到“给”。所以工作后我们应该懂得的是我们能为公司创造什么,而不是公司能给我什么。

然后,大学生要走向社会,也必须明白自身周围关系由单纯到复杂的转变。如你刚刚到单位,老员工不说全部,必定有一些会觉得你一个刚毕业的,不知道多少“人情世故”,有懒得搭理你的味道。别因为你一时的这种氛围觉得这个环境不容纳你。此时我们就要灵活一些,有些话有些事不能像在同学之间开玩笑,多一句嘴,也许会让别人对你反感,当然闷葫芦也不是个好办法,灵活运用你说话的技巧,保持一贯的心理态度不变,不要对别人的看法觉得可笑,或者批评,因为这都只是一个接受的过程。

而且,在工作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从被动等安排到积极主动工作的转变。所以我们得把工作当成自己份内的事,而不是只考虑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应想办法让公司更好从而让自己跟着沾光,而不是得过且过的态度。

当自己给公司带来不利或犯下错误时,我们就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不只是一份担当,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里,老板越来越欣赏那些敢于承担责任的员工。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给人以信赖感,才值得去交往。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具备开拓精神,才能为公司带来效益。所以,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求自己具备这种勇于负责的精神。只有勇于负责才能赢得尊严。一个人要想赢得别人的敬重,让自己活得有尊严,就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负责。一个人即使没有良好的出身、优越的地位,只要他能够勤奋地工作,认真、负责地处理日常工作中的事务,就会赢得别人的敬重和支持。反之,一个人即使高高在上,却不敢承担责任,丧失基本的职业道德,仍然会遭到他人的鄙视和唾弃。

当我们走入社会后,也应该忠诚于自己人生计划,得有目标,有行动。有目标没行动则无用,有行动没目标,效率则为零。所以,当代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就得在工作中不断进取,明白自己这一时段的计划是什么,我又实现了多少,下一步计划又是什么,在不断反省中进步。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就应该将它当做自己的磨刀石,不断磨砺自己。因为磨练自己是最值得的投资,它能使我们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

当然,倘若你要成为一个职场达人,那就有一个重要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交际能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时可以看出一般人在新环境中比较拘束,适应较慢。在异性和非同龄人面前会有所紧张,不够大胆,不主动交往,甚至有少数同学有自闭心理。人际交往能力和方法的欠缺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不少大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邦邦的,这些情况阻碍了他们和他人交往的顺利进行。但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想有所提高。所以我认为社交能力要比学习重要,因为谁都不希望你学习很好,门门功课100分,出校门后却是个交际白痴。如果交往沟通不行,就严重的失去了团队意识,这个社会里讲究的是团队的力量,如你单枪匹马你即使再呕心沥血也会鼻青脸肿的,我想,整体素质提高当然是更好的了。因而在交际上我们必须下苦功,而且这包括礼仪和沟通。

在礼仪方面,也有很多值得重视的。如递名片时名片夹应该放置在西服的插袋里,而不是从西裤的后兜中掏出;有上司在场,应在上司与对方交换名片之后,方才出示自己的名片;如果是坐着,尽可能起身接受对方递过来的名片;双手接过对方名片,阅读名片内容,并口头确认;不要在收到的名片上记录与之无关的信息。

在沟通方面,我们因学会怎样用最有效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传递给对方,使对方能明白所要表达的意思。当然可以用一定手势、眼神等表达。当然,在表答的同时也要学会聆听。因为聆听能表示出对别人的尊重。

在做好了以上的一系列准备后,我相信你已经是一个合格的职业人了。但是,现在的大学生都能达到这个要求么?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对于我们这些将要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在校时期我们就要好好的培养职业意识。工作中很多事情我们都是不懂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获得更多知识机会。所以在校期间我们要做好学生的本分,工作中,就要做好自己的职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优势。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社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及其影响因素也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内容也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最后,希望每一个大学生都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成为一个职场达人!

科学素养论文x

摘要:目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与企业所需人才之间存在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所欠缺。指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迫在眉睫,提出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大学生的自我培养、高校的教育对策以及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支持,三方协同,实现“三方共赢”。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难题。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先不说找到好工作,即便是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比较困难了。高校把毕业生的就业率做为考察学校教育效果的一大指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同时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及培养计划。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又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很多事实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有关。

“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既然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毕业生,那么,高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同时,高校也不是关起门来办教育,社会、企业也应该尽力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1职业素养及其在工作中的地位。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那么,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地位如何呢?

《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而职商由以下10大职业素养构成:

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而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

前面已经提到,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如成都大翰咨询公司在招聘新人时,要综合考察毕业生的5个方面: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好身体是工作的物质基础;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和必需的,而专业素质则是锦上添花的。

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2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

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三方共同协作,实现“三方共赢”。

3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

做为职业素养培养主体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会自我培养。

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雷恩·吉尔森说:“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未来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图书馆等获得知识和技能,做为将来职业需要的储备。

再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有记者调查发现,缺乏独立性、会抢风头、不愿下基层吃苦等表现容易断送大学生的前程。

如厦门博格管理咨询公司的郑甫弘在他所进行的一次招聘中,一位来自上海某名牌大学的女生在中文笔试和外语口试中都很优秀,但被最后一轮面试淘汰。他说:“我最后不经意地问她,你可能被安排在大客户经理助理的岗位,但你的户口能否进深圳还需再争取,你愿意么?”结果,她犹豫片刻回答说:“先回去和父母商量再决定。”缺乏独立性使她失掉了工作机会。而喜欢抢风头的人被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用人单位也不喜欢。

如今,很多大学生生长在“6+1”的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在独立性、承担责任、与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够好,相反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把错误和责任都归咎于他人。自己摔倒了不能怪路不好,要先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

4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对策。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高校或高等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满足社会需要:首先,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大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使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就明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并把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做为重点。其次,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协助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以就业指导部门为基础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及时向大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和实际的职业指导,最好是要配合提供相关的社会资源。再次,深入了解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对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求知需求,尽可能向学生提供正确、新颖的学科信息。

5社会资源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社会资源的支持也很重要。很多企业都想把毕业生直接投入“使用”,但是却发现很困难。企业界也逐渐认识到,要想获得较好职业素养的大学毕业生,企业也应该参与到大学生的培养中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1)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基地。

(2)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高校,直接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

(3)完善社会培训机制,并走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

总之,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这一任务的进行,需要大学生、高校及社会3方面的协同配合才能有效。

1、高职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各种压力,有些学校只注重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的不重视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匮乏以及学校的管理等都会影响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薄弱的师资力量会加重各个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有些教师往往无暇顾及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埋下了隐患。如果不将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就很难达到高职体育教学的目标。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发展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工作。随着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社会竞争也越激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企业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求大学生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学校就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这个过程是长期、缓慢的,不能一蹴而就。学校要在重视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和智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将体育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了解和实践“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高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参加比赛,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残酷,磨炼意志,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团体运动项目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集体意识,学会团结互助,互相协作,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1)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要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来改革体育教学,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专业设置和职业特点,积极开展职业性体育教程,为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服务,以合格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真正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识到培养和提高职业素养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践中,要提高体育教学中职业素养培养的比重。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企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必须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将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效仿普通高校,要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学生职业工作和体育教学共同性方面的发展。在实践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有意识的将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在运动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在保证学生提高体育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更好的将体育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以后职业生涯的影响力,和对职业素养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意义,从而做到积极参加,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快的适应工作生活。

(3)改革教学模式,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就要将体育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各运动项目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赛,让学生在输赢中学会如何面对成败得失,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前感知职业环境,了解自身的不足,便于后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合作项目的小游戏,让不同专业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学生一组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4)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保证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领路者。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加强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和了解,采用丰富多彩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5)让学生树立职业素养教育的观念。

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对职业素养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最重要的还在于学生自己。如果学生能够自发的将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与教学、生活结合起来,那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体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后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3、结论。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高职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高职院校也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理念,按照学校专业设置的专业岗位和岗位需要的核心素质培养的要求,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更新,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便使学生能够较快适应日后的职场环境。

[摘要]本文研究的课题正基于此,分三个部分探索一个合格新闻人应有的职业素养这一命题。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课题研究的缘起和必要性;第二章和第三章为论文的重点,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结合自身的理论知识以及新闻从业经验,归纳出新闻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的职业素养,并延伸出一些在新时期需要培养和注意的特性。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将案例分析与文献综述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突出了中心观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从学术角度可以作为相关知识的一种补充,同时也可在工作上对自己和新闻同行起到镜鉴的作用。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素养新时期。

1绪论。

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曾把国家看作是一条船,而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桥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被无形拉近了,然而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感却有增无减,记者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信息提供者”的角色。特别是大众传播时代,受众本身对信息接收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作为传播闸口的把关人,记者身上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绝不应如无冕之王般的高高在上,也不应如狗仔般以挖人隐私为乐,而是应该有更高的职业素养,“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遍览新闻史,古今中外的很多名记者都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像黄远生、邵飘萍、邓拓、斯诺、法拉奇等等,他们的人品和作品一样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湮没无闻。

2新闻记者的基本素养。

2.1新闻事业的基石——客观公正。

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的主起草人杰斐逊曾说过“假如让我决定我们应该有一个无报纸的政府,还是有一个无政府的报纸,我将毫不踌躇地表示欢迎后者”,把新闻看成是打开真理的大门,赋予了媒体无上的荣耀。当然,无论是传统的报纸、广播还是后来的电视、互联网,各种媒介承载的新闻即使“外表”再精致,它们也是冰冷的、没有生命的。要想新闻活起来,在于报道者的水平,而要想新闻承担“社会风向标、瞭望塔”的使命,则需要新闻记者有一颗客观公正的心。曾经的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就表示,新闻记者的笔下有毁誉忠奸,有财产万千,有是非曲直,有人命关天,这样的一支笔如果没有对黑白善恶、真假美丑的最基本的判断又如何能握得住呢?客观公正,既是新闻事业的基石,也是每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毕生追求的目标。

2.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勇敢。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记》中提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新闻采访的环境同样如此。想要觅得好的题材,我们不可能待在温馨舒适的家中闭门造句,也不会总是在气派的市政厅内、流光溢彩的舞台下、豪华的宾馆套房中坐等新闻通稿送来。好新闻诞生的环境,很多时候是蚊蝇逐臭的贫民窟或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亦或是人迹罕至的荒漠,危机四伏,孤独和恐惧伴随你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懦夫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只有直面前途的荆棘,正视淋漓的鲜血,拿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者气概,才会为世人留下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些被人称道的新闻记者,无论男女、不分长幼,都有着坚韧无畏的性格,也正基于此,闾丘露薇能够第一时间挺近巴格达,而不顾离自己近在只咫的爆炸;张泉灵能够毫不犹豫地奔赴汶川灾区,而镜头中尚可清晰地看到从山坡上滚下的乱石;伊丽莎白·科克伦能够为披露医院的虐患丑闻乔装精神病人,上演现实版的“飞跃疯人院”。

2.3透过现象看本质——新闻敏感度。

笔者在作为记者的从业过程中也深刻地体会到了新闻敏感度的重要作用。“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拥有较强新闻敏感的记者常有奇思妙想,写出可读性、影响力俱佳的文章,他们注重细节,留心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缺乏新闻敏感度的记者往往张口通稿、闭口模板,走马观花似的采访以致“深入宝山、空手而归”。曾获发动机公司“优秀电视片二等奖”的专题片《心养》就是作者新闻敏感度高的一种表现。新员工入职,通常宣传部门的报道就是迎新、领导授课等常规内容。而《心养》恰恰抓住了学生刚毕业走入职场后从学校带来的散漫习气与企业6s规范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以个体经历的办理入职手续、培训、工作等内容入手,将正确错误的方式都呈现在受众面前,高低立现、优劣自明,将以往大而空的宣教具化为生动的镜头画面,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预期的规范性作用,也成为动力所文化宣传中的一抹亮色。

3新时期的新闻记者。

著名媒体人白岩松曾表示,信息时代人人都是新闻记者。这并非代表在新时期记者的工作不再重要了,恰恰相反,如果说大众传播初期,受众因为缺乏接收信息的途径而处在信息孤岛的话,那么现在受众是因为选择太多而遭遇“幸福的烦恼”。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记者还是有责任、有义务为受众在鱼龙混杂的新闻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只是伴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日新月异,受众对接收到的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能清晰地介绍出新闻事件的基本要素,还要链接丰富、文字生动,既可服务于日常的工作所需,也能于生活闲暇作为美文鉴赏。而根据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受众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受喜好的支配去接触媒介,接触媒介内容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继续接触的几率。所以,对于新时期的新闻记者来讲,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绝不是劝勉式的可有可无,他决定了个人乃至整个媒体的声誉、生存。在保有客观公正、勇敢、新闻敏感度等基本的职业素养的同时,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内功。

3.1有的放矢谋定后动——新闻策划。

如果把新闻报道看作是一种应激性行为,那么新闻策划就是预先性行为,不论是针对未发生的预期事件还是已经发生的突发情况,新闻策划的目的就在于整合优势的报道资源,恰当地分配报道力量,有的放矢、谋定后动,从而达到最佳的报道效果。这里要强调两个问题:第一、新闻策划不同于策划新闻,新闻策划的基础是真实存在的新闻事件,目的是通过完善报道方式让受众更加充分地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而策划新闻很多时候带有强烈的公关性、宣传性,它的前提是非客观的、人为操纵的事件,目的是通过策划出来的新闻达到说服受众接受其理论的效果。新闻策划是新闻事业向前发展的必然产物,而策划新闻则是偏离新闻本质的衍生品。第二、新闻策划的工作不是由主编或责任编辑一个人来完成的,新闻记者作为整个策划的最终执行者,不仅要全程参与其中,更要备有自己的策划概念、策划方案以及针对策划的实施方法,根据事件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的作出调整。

结语。

本文没有过多地纠结于职业素养退化的原因、表象,而是直奔主题,追根溯源地研究新闻记者本该具有的基本素养。笔者以自身积累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为基础,结合丰富的实习经历以及从业后的感悟,总结出了新闻事业的基石——客观公正、深入虎穴的勇敢、看到本质的新闻敏感度等几点有代表性的基本素养。同时,引入时代背景,根据新形势下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趋势,谈到了新时期的记者要做通才,要有较强的新闻策划意识,能积极地引导舆论同时摈弃在工作中的一些盲点、误区等几方面内容,使得构成一个合格新闻记者的职业要素更加完整和丰富。

参考文献。

[1][美]丹尼斯·布里安,曹珍芳译.普利策传[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英]约翰·弥尔顿,吴之椿译.论出版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第一版.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它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它包括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和作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等。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培养自己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进取的精神等,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及工作中更加的优秀。职业素养影响着我们的职场生涯甚至是以后的生活,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

而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院非常注重对我们的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新学期伊始,我们就开展了职业基本素养课程的学习。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爱岗敬业的企业人、一个吃苦耐劳的劳动者、一个有责任心的社会人,为学生职业生涯提供坚实的平台,也为学生的未来人生营造发展的空间。

所谓职业素养,即对职业素质的培养。那么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呢?职业素质又有哪些特征呢?我觉得要看职业性。不同的职业,职业素质是不同的。对建筑工人的素质要求,不同于对护士职业的素质要求;对商业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于对教师职业的素质要求。而我作为一个大二的通信专业学生,觉得对职业素养的要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知识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追求真理的精神,能正确对待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有一定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团结意识。

而在文化素质上,我们应有豁达的性格和乐观的态度。

最重要的就是专业素质方面了,通信专业学生能力应包括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等能力。学习能力方面,应具有勤学、肯干、多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品质。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图形文字处理、数值计算和查阅资料、能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应具有分析与综合、逻辑与抽象、继承与创新的思维能力,个人觉得在编程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

而知识素质则也是举足轻重的,通信专业学生应具备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方面,应掌握一门外语,而对于我们来说当然就是英语了,因为学通信的大多会涉及到设备的名称或是专业的术语,而这些全都是用英语表示的,不会英语就成文盲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方面,应掌握宪法和行政法、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方面,应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掌握信息的产生、传输、变换和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了解通信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及基本理论。

有了以上在大学里储备知识和能力我相信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我们已经能达到要求了。接下来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社会素质和经验了。而要提高我们的社会职业素养,就必须明白学生与职业人的差别。所谓职业人就是参与社会分工,自身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等,并能够通过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获得其合理报酬,在满足自我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这样的一类群体。而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以上可以理解,职业人属于自己生存于社会,而大学生是在学的过程中,慢慢转换为职业人。这是我的个人理解。

因而,我们大学生要想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就必须懂得一个思想上的转变,即由“要”到“给”。所以工作后我们应该懂得的是我们能为公司创造什么,而不是公司能给我什么。

然后,大学生要走向社会,也必须明白自身周围关系由单纯到复杂的转变。如你刚刚到单位,老员工不说全部,必定有一些会觉得你一个刚毕业的,不知道多少“人情世故”,有懒得搭理你的味道。别因为你一时的这种氛围觉得这个环境不容纳你。此时我们就要灵活一些,有些话有些事不能像在同学之间开玩笑,多一句嘴,也许会让别人对你反感,当然闷葫芦也不是个好办法,灵活运用你说话的技巧,保持一贯的心理态度不变,不要对别人的看法觉得可笑,或者批评,因为这都只是一个接受的过程。

而且,在工作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从被动等安排到积极主动工作的转变。所以我们得把工作当成自己份内的事,而不是只考虑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应想办法让公司更好从而让自己跟着沾光,而不是得过且过的态度。

当自己给公司带来不利或犯下错误时,我们就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不只是一份担当,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里,老板越来越欣赏那些敢于承担责任的员工。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给人以信赖感,才值得去交往。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具备开拓精神,才能为公司带来效益。所以,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求自己具备这种勇于负责的精神。只有勇于负责才能赢得尊严。一个人要想赢得别人的敬重,让自己活得有尊严,就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负责。一个人即使没有良好的出身、优越的地位,只要他能够勤奋地工作,认真、负责地处理日常工作中的事务,就会赢得别人的敬重和支持。反之,一个人即使高高在上,却不敢承担责任,丧失基本的职业道德,仍然会遭到他人的鄙视和唾弃。

当我们走入社会后,也应该忠诚于自己人生计划,得有目标,有行动。有目标没行动则无用,有行动没目标,效率则为零。所以,当代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就得在工作中不断进取,明白自己这一时段的计划是什么,我又实现了多少,下一步计划又是什么,在不断反省中进步。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就应该将它当做自己的磨刀石,不断磨砺自己。因为磨练自己是最值得的投资,它能使我们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

当然,倘若你要成为一个职场达人,那就有一个重要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交际能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时可以看出一般人在新环境中比较拘束,适应较慢。在异性和非同龄人面前会有所紧张,不够大胆,不主动交往,甚至有少数同学有自闭心理。人际交往能力和方法的欠缺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不少大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邦邦的,这些情况阻碍了他们和他人交往的顺利进行。但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想有所提高。所以我认为社交能力要比学习重要,因为谁都不希望你学习很好,门门功课100分,出校门后却是个交际白痴。如果交往沟通不行,就严重的失去了团队意识,这个社会里讲究的是团队的力量,如你单枪匹马你即使再呕心沥血也会鼻青脸肿的,我想,整体素质提高当然是更好的了。因而在交际上我们必须下苦功,而且这包括礼仪和沟通。

在礼仪方面,也有很多值得重视的。如递名片时名片夹应该放置在西服的插袋里,而不是从西裤的后兜中掏出;有上司在场,应在上司与对方交换名片之后,方才出示自己的名片;如果是坐着,尽可能起身接受对方递过来的名片;双手接过对方名片,阅读名片内容,并口头确认;不要在收到的名片上记录与之无关的信息。

在沟通方面,我们因学会怎样用最有效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传递给对方,使对方能明白所要表达的意思。当然可以用一定手势、眼神等表达。当然,在表答的同时也要学会聆听。因为聆听能表示出对别人的尊重。

在做好了以上的一系列准备后,我相信你已经是一个合格的职业人了。但是,现在的大学生都能达到这个要求么?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对于我们这些将要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在校时期我们就要好好的培养职业意识。工作中很多事情我们都是不懂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获得更多知识机会。所以在校期间我们要做好学生的本分,工作中,就要做好自己的职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优势。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社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及其影响因素也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内容也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最后,希望每一个大学生都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成为一个职场达人!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培育是核心。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职业技能与知识、坚守社会责任的职业道德、理性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社团在提升农民大学生职业素养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专业知识结构完善、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和职业意识的强化。

关键词:农民大学生职业素养社团。

1.1職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人们在从事相应专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发展性等特征。职业素养的普遍性体现在,任何职业对员工的职业态度、行为模式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如在工作中应该敬业、诚信、勤奋等;职业素养一经形成后,将固化成为个人的内在品质,具有稳定性,并在有意识的学习与实践中,获得不断的积累与发展。

1.2职业素养的构成。

美国哈佛大学麦克利兰教授的素质冰山理论认为,如果把人的能力素质比喻为一座冰山,那么人的知识技能犹如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表层部分,而人的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则是隐藏在海平面以下的冰山深层部分。从冰山理论的视角来看,职业素养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中职业技能属于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表层部分,是显性的职业素养;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则是隐藏在海平面以下的冰山深层部分,属于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获得的证书或测试等方式被人了解,但隐性的职业素养是人内在个性特征的体现,难以测量,也不容易被人觉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培育是核心。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以下职业素养。

2.1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职业技能与知识。

农业现代化表现为农业生产手段的机械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农业生产服务的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求农民根据职业分工的不同,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与知识,如先进的种殖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先进农机设备、水利设施的操作使用,农业经济管理知识、农产品营销策略,农业生产经营的相关政策、程序、法律法规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等。

2.2坚守社会责任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农民的职业道德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乃至公共安全。10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正是因为奶农无视职业道德,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导致了我国整个乳制品行业信誉的崩塌,其教训可谓惨痛。乡村振兴战略下,不但要求农民应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基本职业道德,更强调农民应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盲目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确保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负责;杜绝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负责。

2.3理性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对自己职业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愿望。传统观念下的农民是祖辈传承下来的一种身份,而且受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民的收入低,没有相应的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导致农民受人轻视,社会地位低。殊不知农民与工人、教师、公务员一样属于一种社会职业,新型职业农民就是以农业作为固定职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对自身职业有正确的认知,要认同农民这一职业,真正做到学农、爱农、兴农;要树立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理性规划自己的农民职业生涯。

2.4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行为习惯是从业者在职业道德、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自觉实施的行为活动。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是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工作的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应注重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强化农业知识和技能,做到知行统一;不断向榜样学习,做到见贤思齐。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内省和慎独,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在农业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14年,为进一步做好农民高等职业教育工作,湖南省依托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等高校实施了“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为将农民大学生培养成为乡村振兴急需的新型职业农民,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社团在农民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中的作用。

3.1有利于完善农民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既要精通农业专业知识,又要广泛涉猎经济、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拥有职业发展所需的合理知识结构。农民大学生在学校主要是接受农业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尚不足以构建起满足自身职业发展需求的知识结构。通过组建社团,能够为农民大学生搭建一个除课堂以外的学习交流平台,由于社团成员来自工商管理、会计、计算机、法学等不同专业,通过社团活动互相交流指导,寓教于乐,有利于农民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

3.2有利于培养农民大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

职业通用能力是人们完成各项工作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如组织控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形成受先天素质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施用累能”,即通过参与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和积累。农民大学生在组织和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遴选社团活动目标和内容,选择活动对象,提升观察能力和策划能力;通过安排活动的各环节,落实活动中各项事物,提升组织控制及沟通协调能力;通过积极参与活动,提升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处理活动中的突发事件,提升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而且社团成员间的交流,有利于农民大学生形成乐观健康的职业心态、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3.3有利于提升农民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农民大学生以接受远程网络教育为主,师生间的交流较少,在职业道德教育上存在一定的缺失,因此农民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团活动,褒扬善行、斥责恶行,能够在农民大学生中形成职业道德规范共识。社团成员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有一定威望的社团成员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良好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和肯定,能够形成良性道德互动,激发和鼓舞农民大学生开展道德自律。

3.4有利于强化农民大学生的职业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积极的职业意识能够促进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农民大学生都是来自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其中不乏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村干部和种养殖大户,在开展社团活动时,充分发挥这部分学生的领头羊作用,如组织社团成员到他们的村庄、种养殖基地进行参观学习,通过他们的宣讲和示范,能够让农民大学生对农民这个职业形成更直观、更全面的认识,并对农民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2]翁娟钗.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d].福建师范大学,2014.

摘要:目前,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所欠缺,主要存在着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对职业素养教育不够重视等一些问题。因此,强化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迫在眉睫。而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方面,也要树立起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生涯;教育。

1.职业素养定义。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也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包含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及职业意识等多个方面。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出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自信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2.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地位。在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并且最终能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如果缺少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

有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的人,就是因为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由此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

价的重要指标。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

1.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令人堪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甚至在尚未踏入职场之前,择业观就已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尽管我国知识分子的职业道德整体状况不错,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

2.对职业素养教育不够重视。我国很多高校还没有将素养教育真正纳入到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之中,职业素养教育还缺乏整体计划与安排。即使有的高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并没作为核心课程来开设。职业素养培养针对性不强,导致了大学生普遍缺乏参与热情,要加强素养教育就只能另辟蹊径了。

1.培养职业意识。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中国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这已经成为了极其普遍的现象。

2.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团队意识、敬业精神、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

如今,很多大学生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在独立性、承担责。

任、与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够好,相反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学会感恩、勇于承担责任。

3.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

1.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完善。

(1)理念缺失。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则严重不足。

(2)机构缺失。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只是依靠着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几场招聘会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2.专业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匮乏,队伍不完善。职业生涯教育最终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但是我国目前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少数的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都来自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等,尽管他们对学生就业和就业管理工作掌握得比较好,但是让他们运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去对大学生进行。

职业生涯教育却有很大的困难。

3.多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全面。很多大学生只知道有就业指导中心,但仅知道这个部门是负责统计毕业生信息、搜集并张贴用人单位信息、开设就业指导课的。但是自己在就业方面遇到难题,却不会咨询就业指导中心。

总之,大学生职业化素养机制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高校要加大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力度,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个性特征建立学生档案,做好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希玲.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2]李华平.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及出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06).

摘要:新时代,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社会已经由工业化时代向人工智能时代更迭,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必须要有严谨而认真的规划。文章主要针对现状,阐述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在校四年的具体计划,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打下基础,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意义;计划。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也叫“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职业规划在学术界人们也喜欢叫“生涯规划”,“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设计,其实不管是哪一种称呼,表达的内容都是一样的,都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发展潜力、性格心理、专业特长、职业偏好等职业素质进行完整梳理、深度认知和综合分析,并且结合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相关职业前景等条件因素进行有关研判、科学评估、在总体把握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将个人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事业,并根据个人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一个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规划能够让自己在职场有条不紊,具有明确的前进方向,快速打造自己的职业品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的系统性设计和前瞻性安排。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有利于在人生岔路口作出正确的选择,使事业取得成功。当今社会由工业化时代向人工智能时代更迭的过程中,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必须要有严谨而认真的规划。

大学生毕业后有有四种情况:就业或创业,待业或在家啃老。待业或在家啃老的这次不作讨论。就业还是创业我们应充分分析自己的家庭情况和社会背景,家境一般而且无背景的不建议负债创业,因为一旦失败,你和你的家庭将承担巨额债务。

在进入大学或者大学毕业前务必做好这个选择,做好选择之后才有明确的发展和努力的方向,不至于浑浑噩噩的度过大学四年时光,毕业后专业的工作找不到,非专业的工作做不了,卖苦力没力气,做普工没身体,想创业没资金、没人脉、没知识技术的,那就凄凄惨惨戚戚了。

毕业后打算选择创业的话,在大学期间就应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创业的知识,挖掘有前景的创业项目。

(一)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会变得迷茫,尤其是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再加上进入新的环境和人生阶段,更显得不知所措。因此很多学生并不知到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不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需要肩负的责任是什么。为了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和老师应该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培养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自我认知的能力,在教师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帮助了解下,更加全面的认知社会的就业趋势,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并且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弥补自己的缺陷,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

(二)为未来发展明确奋斗目标,促进自主学习。职业规划的核心是确立目标。职业规划作为大学生今后发展的目标计划,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起到鞭策的作用。人生有了目标,行动就会有方向,学习就会有动力,生命就会有活力。有了目标不一定都能实现,但没有目标,肯定浑浑噩噩,注定碌碌无为。现实中,大学生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大学生,存在“六不”现象: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不喜欢什么;不知道想做什么,也不知道不想做什么;不知道能做什么,也不知道不能做什么。如此,谈何自我认知,谈何发展目标,谈何成才成功、人生出彩,更谈何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帮助学生认知自我,明确目标,是制定职业规划的核心价值所在。职业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状态和未来职业发展状况。

(三)是大学生奠定未来职业成功的基础。职业规划是大学生今后就业工作的导向,一份有效的职业规划,能够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明确自身的价值所在,并且开发自己的潜在资源,帮助自己重新定位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职业规划能够引导大学生对个人能力和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行评估,得出一定的差异后,会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提升,而且能够避免大学生在就業过程中出现路径依赖,降低就业机会成本。

(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严重问题,除了客观的因素之外,大学生的主管因素也占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就业理念落后,缺乏一定能力水平,择业方面的技巧不足等,都是导致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的原因。良好的职业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清楚的认识自我的能力水平,引导学生完成态度和意识的转变,正确的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为解决“能干什么”提供基础。基于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有效的消除就业的盲目性,提供就业率。

绝不单单是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资历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从而达到个人目标,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去了解自己,筹划自己的未来,为自己的事业定下大计,拟定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规划出适合他们自己发展前途的职业生涯方向。

你目前的当务之急应该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最好的选择和决策。需要你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以及其它相关人生规划做出一系列选择。

第一年:认识自我,发现自己,寻找自身职业发展的心理趋向。

当你刚刚开始你的大学生活时,你对自己以后要做什么不清楚是很正常的。抓紧你的时间去学习关于你的专业能力,人格形成,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一切事物。这些信息将帮助你重新衡量你所选择的专业并且为你打开一个充满了无限机遇和可能的职业旅途!通过各种学生组织、体育比赛等等课外活动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涉足了解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相似机构所能提供的关于职业的信息,对不同的职业有一定认识。和你的家人、朋友、导师等讨论你的职业兴趣,当然也可以是其它能够给你建议的其它人,尤其是那些已经在工作的人。接受专业的个人定位测试,从而加深对自己的了解,明确你自己想要加强的竞争力。同时,努力学习,努力得到尽可能高的分数。第二年:设立目标职业。

认识自我之后,就应该设立目标职业,确定自己想进入哪个行业,进入这个行业想从事那些方面的具体工作,定一个具体的目标;这个过程会长一些,很有可能在对某一职业有些了解后会改变初衷,这都是很正常的,对感兴趣的职业可以进行对比刷选,多了解。

继续发现和收集关于职业发展领域的信息。最好的资源就是那些已经工作的并且对你的职业规划有兴趣的人。暑期兼职、实习以及一些志愿者活动都会使你得到最直观的信息。继续拓展你在职业选择方面的知识,将所有你感兴趣的职位和行业做一个列表。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更多职场的信息。有机会的话和那些对你的职业发展有兴趣并且在相关行业工作的人进行交流,或者在这个职位上与一个专业人员共事。积极寻找实习、兼职、暑期工以及志愿者活动来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参加其它与职业相关的活动从而尽可能多地了解行业以及整个职场。

第三年:了解目标职业的现状。

细分你可能的选择。在清楚自己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后,需要收集关于这个职业的各种信息,比如职业的薪酬,晋升速度,发展前景,都要做个细致的调查;除了网络,可以请教学校负责就业方面的老师或者是比较成功的职场人士;你也可以找份相关的实习自己去亲身经历一下,这样更直接一些实习和暑期兼職将帮助你获得新的技术,了解更多的职业咨询,并且构建你自己的人脉网络。以自己更好的学术表现,尤其是你的专业方面。细化你的职业选择并且与一个专业人员讨论你的职业规划。研究你心仪的公司以及它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确定自己最适合的职位。继续寻找并且从事那些能使你获得有用经验的实习以及兼职工作。

第四年:思考实现职业目标所需的能力和要素。

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大学四年,应该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就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冲刺之时,决战之际,为你自己提前计划并且设置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现在起你将面对从大学校园到社会或者更高一级学位学习的转变。了解求职的每一点信息,有可能的话可以参加一下专业的求职培训,向专业职业咨询师进行咨询。为你得第一份工作进行准备,就工作的第一年以及你所能预想到的一切向你的师兄师姐请教。充分利用你的人脉关系为你的求职历程创造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拓展你求职的渠道,网络,招聘会,宣讲会等等。确认自己有关毕业以及签约的一切事宜,以免到最后给自己措手不及的麻烦。

总之,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着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自己完美的人生。因此,为了能让你的人生变得更精彩,一定要及早做一份适合于自己的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冯晶,刘凯.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技资讯,2018(15).

[2]宋庆欢.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33期/11月(下).

[3]郭倩.浅谈大学生职业规划及职业指导[j].文教资料,2018年第29期.

[4]肖涵.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策略[j].大家思考,2017年第12期.

科学教师提高科学素养的三步曲论文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此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因此《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时刻把握《课程标准》,重视科学探究,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探究的含义和特征。

1.科学探究的含义。

科学探究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作出假设的猜想,并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搜集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初步结论。学生通过积极能动的科学探究活动来掌握科学知识,受到科学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并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中,理解科学,从而形成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2.科学探究的特征。

科学探究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活动,但无论何种形式,关键是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基本特征。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以问题为中心。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端。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经验,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如空气中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怎样来灭火?你家的菜刀为什么会生锈?怎样来防锈?等等。总之,我在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调查、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将新的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和价值,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2)强调自主参与。

探究是一个多侧面的活动,需要做观察、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分析和解释、合作和交流等。以上活动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例如,我在第一堂化学课上,就做了“魔棒点灯”、“清水变牛奶”、“烧不坏的手帕”等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探究活动。(3)重视合作交流。由于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人可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为此,我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做科学”的机会,帮助他们用各种方法去研究有关化学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探究新知识,在新情景中解决新问题。如在学习燃料时,我布置了如下的探究课题;你认为在氢气、甲烷、煤气、酒精、煤、汽油、柴油等燃料中,哪一种是最理想的燃料?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方法搜集到了很多资料,很多同学从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考虑,分别对上述燃料进行了评价,写出了具有较高质量的科普小论文。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科学知识,同时还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更强烈的科学探究欲望。

2.在科学探究中体验科学过程和方法。

探索性是科学的重要属性。科学并非仅仅包括科学知识,还包括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而科学探索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化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燃烧条件时,我安排了如下探究过程:首先提出问题,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可发生燃烧?然后让学生作出猜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制订计划,并收集资料和证据;设计实验,接着开放实验室,并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物质供探究,如水、酒精、食油、煤、白磷、红磷、木炭、纸张、木条等。学生经过动手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并作出结论,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上述探究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知道了科学的真正含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论文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认为,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正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实施新课标来说,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在生物实验中,操作和观察有序和有效地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前导;而实验目标的最终实现,实验结论的最终得出,更需要思维推动。只有借助于思维对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实施反馈调控,并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去除无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使之“有序化”,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性任务。

有比较才能鉴别和作出准确的判断,有了准确的判断,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演绎出正确结论。例如,在指导学生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中,有的学生选取的材料为洋葱鳞茎、枯干的外表皮,虽然其他步骤的操作都正确,结果仍然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学生请教原因,教师没有直接解答,而是让他们再撕取稍靠内层的表皮做观察材料,终于清楚地观察到了理想的结果。然后再引导他们回顾两次实验的各个环节,通过细致的对比分析,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一次失败的关键原因是选材不当。在我的进一步引导下,有的`学生继而分析说:干枯的洋葱鳞茎表皮细胞膜已经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并且没有液泡,因此不能发生渗透作用,也就不能出现质壁分离现象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把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从0.3g/ml提高至0.5g/ml,重复上述实验的过程,结果虽然看到了质壁分离,却看不到质壁分离复原。通过与用规范浓度(0.3g/ml)蔗糖溶液所做的实验做比较分析,学生又总结出了“外界溶液过高,会使洋葱表皮细胞最终因失水过多而死亡,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的正确结论。在上述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虽然不断地经历失败,但却在咀嚼失败中有所发现,从更深层次获得了成功。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质疑”。当问题被明确提出来之时,其答案往往就在不远处向学生招手了。例如,在做“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中,一些学生用0.01%的亚甲基蓝溶液把根染成蓝色后,取出用清水冲洗时,染上的蓝色褪去大半,于是他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1冲洗时为什么要用蒸馏水而不能用清水?2冲洗会不会使已经染上的蓝色褪尽?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明白了“冲洗”的目的是去掉“浮色”,他们于是作出假设和推论预测:用清水代替蒸馏水来冲洗,清水中存在的许多杂质阳离子可以与蓝色的亚甲基蓝阳离子进行交换吸附,因此,不仅根的上“浮色”会被杂质阳离子交换吸附的缘故而被冲洗掉一部分,连被“牢固”吸附在根细胞表面上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也会被杂质阳离子因交换吸附被冲洗掉一部分,从现象来看,应该是蓝色逐渐消退。

如果用蒸馏水冲洗则没有此弊。教师肯定学生的假设和推理判断是正确的。随着第一个问题的解决,第二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虚假。一些学生由于存在片面的功利观,以为高考不考实验操作,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存在马虎应付的现象,影响了实验效果。鉴于此,上实验课时,我们在对实验目标的制定、对实验过程的调控以及对实验结果的验收中,都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其中。例如,针对一些学生由于实验态度不认真而导致实验失败的结果,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寻根溯源,在学生认识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严谨科学态度时,教师予以肯定,然后要求学生重做实验,一旦这些学生用认真取代了马虎,实验一般都能取得满意的结果;而且,他们在获得成功快感的同时,严谨的科学态度方面也获得了自我肯定和强化。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追求实验结果的完美,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对实验报告进行各种人为的矫饰。例如绘细胞图时喜欢将其模式化,记录实验数据时喜欢将其标准化,记录实验现象时喜欢将其显著化等等,对此,教师都严肃地指出这些虚假做法违反求实的科学原则,要求他们加以纠正,并在如实反映实验结果析同时,严格检查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分析各种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从而纠正实验误差,使实验结论无懈可击。

尽量减少实验动植物的采集量和使用量等等。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人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一员,只是生物圈这个大的生态系统的一分子,各种生物都是复杂食物网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维持着我们这个地球村(生物圈)的稳态。人类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赋予这些生物以生存权,以共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和地球村的繁荣。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逐渐地学会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会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最终使我们人为在社会能够与自然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