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 订单人才培养方案(8篇)

时间:2023-06-01 21:58:29 作者:曹czj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订单人才培养方案篇一

(一)面向市场、适应需要原则

广大教职工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建立联系,掌握企业的需求信息,确定合作方向。选择“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对象,首先要考虑合作对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考虑对方在行业内的实力和基础,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到该企业就业;其次要考虑对方的设备条件、技术和管理水平,学生能否学到知识与技能,能否学以致用;第三要考虑对方对合作教育的积极性。校企双方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形成一种法定的协作关系。

(二)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原则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校企双方本着“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原则,有利于学校利用企业优质实践性教育资源为教育服务;有利于企业利用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因此,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利益和要求,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的要求,根据订单的约定,保证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保证学生自愿参与定向培养工作。

(三)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清晰体现。第二,课程设置应满足工作需要,即应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来设置课程,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第三,要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与即时就业的需要,以专业技术学习为基础,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和学生的选择性来设置课程。

(四)教学规范性原则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必须遵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要保证教学完整性、系统性和灵活性。教学计划内集中实习、课程设计环节可与企业上岗培训相结合,由用人单位给出实习成绩。毕业环节可结合用人单位实际,由指定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指导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参加答辩。

针对行业企业需求,校企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根据企业生产特点灵活调整课程设置,企业选派技术专家讲授部分专业课程,可根据需要共同编写专业教材。学生在学校、企业两个地点进行学习,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训,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为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对其全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一)前期调研,选择合作企业

要圆满完成“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首先就要选择良企为合作伙伴,选择那些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科研能力强、发展后劲大和有合作愿望的企业,特别是刚刚筹建的大型成长性企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空间较大。

(二)与企业签定订单协议

校企合作协议要注重保护学生切身利益,订单班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应该缴纳意外伤害保险。

(三)公开选拔订单班学生

校企精心组织和优化订单班的生源。学校和企业以专题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广泛的宣传,向学生全面如实介绍企业的情况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过程、工作岗位和基本待遇等,接受学生咨询。企业派出人员对报名学生进行笔试、面视,经过综合考核合格,组成订单班。订单班校企双方共同培养的期限不低于9个月。订单班组织完成后,要将组织情况和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报校企合作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有关职能部门备案。

订单协议签定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遵照教育教学规律,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等。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适应企业的用人标准,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实用性和灵活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由学校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完成,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部分专业课教学。

(五)课程与教材开发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开发适应订单班教育的课程。这些课程是按照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企业文化、管理特点等确定的,体现了不同订单的要求和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课程与教材开发是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开发过程应有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具体控制要求包括:深入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群的要求,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培养对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综合能力等;课程与教材开发方案应与用人单位共同拟订;课程与教材开发方案应具有前瞻性,尽量避免只注重眼前的实用主义,防止课程基础过于狭窄而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

(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顶岗实习)

实践教学(包括顶岗实习)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其控制要点主要有: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承担实践环节的指导与组织;用人单位应提供符合培养目标的工作实践岗位;实践教学环节时间不少于一学期。

(七)对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高级形式,是建立在校企双方的高度信任的基础上的,这种信任必须缘于其实施过程中严格的过程管理。年终由学校交流合作处牵头,组织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订单式”人才培养考核小组,对 “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考核。过程控制和评估的基本要求有:双方安排专人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班级进行管理;用人单位切实履行培养协议;面向学生开展征求意见建议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活动,针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学校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顶岗时间、岗位轮换等情况进行跟踪,建立顶岗学生的实训档案;技能水平、顶岗实习中的表现等应作为学生学习考核的重点。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系部主要负责人是“订单式”人才培养第一责任人,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是本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直接责任人,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是校企合作的中坚力量。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是专业与企业的直接联系洽谈人,负责校企合作协议的起草,校企合作项目的立项申报及实施,校企合作成果总结,校企合作资料的建档;系部负责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项目的`初审上报,各专业校企合作的检查指导评价;校企合作处等部门对系部上报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审查,分管校企合作的学校领导、学校院长签批后生效。

二〇一四年五月

4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我校 “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针对用人单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相互合作,利用校企的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订单),形成一种法定的协作关系。

(三)“订单式”培养的实质是以就业为导向,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量体裁衣”培养人才;实施“订单式”培养的关键是学校与企业深入有效的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

(四)“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是新生入学前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和需求计划,也可以是培养期间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经协商一致后实施;既可以是独立组建班级以实施教学和学籍管理的“定向班”形式,也可以是少量预订在校学生(指定或不指定),但必须参与其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形式。

二、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一)面向市场,适应需要

各部应树立强烈的市场和服务意识,通过多种途径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掌握企业的需求信息,选择适当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对象。

选择“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对象时的考虑因素:①合作对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及业务规格,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到合作对方去;②合作对方的设备条件、技术和管理水平,学生能否学到知识与技能,能否学以致用;③合作对方对合作教育的积极性。

(二)平等协商,互惠互利

“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双方是一种“互惠互利”合作, 在实施“订单式”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利益和要求:一要有利于学校利用企业的优质实践性教育资源为教育服务;二要有利于企业利用我校办学特色,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三要有利于贫困生资助工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费的后顾之忧;四要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有效就业,保证学生自愿参与到这种定向培养工作中去。

(三)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

3.要处理好学生即时就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专业技术学习为基础,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

(四)教学规范性原则

三、我校“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体系与分工

我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管理机构由2个层面构成:学校、各部:

(一)学校:主要负责“订单式”培养工作的统筹、指导及订单协议(合同)的审核与管理。学校层面主要由教务处、招生就业办公室两个部门综合实施相关职能。

1.教导处:

③对各部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④组织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相关文件,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研讨工作,以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2.招生就业办公室:

①负责联系和接受各类用人单位“订单”培养的意向和人才规格要求,并及时反馈到各部和相关部门。

②负责“定向班”形式以外的各种“订单式”培养的学生遴选与组织协调,并组织学生与企业达成协议,对涉及学生入学和就业的协议条款进行审核和确认。

③负责组织和落实订单企业对学校的办学支持,或对学生个人的学业补助与奖励事项。

④通过学生管理系统,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做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信息反馈工作。

⑤强化对订单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研究确定订单式学生综合素质指标体系,以及不同年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阶段目标、方法渠道和有效措施。

⑥负责学生到订单企业就业的相关工作。

⑦负责组织订单培养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

(二)各部:负责本部“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统筹、组织和实施。

1.凡形成“定向班”的,应明确订单专业负责人,成立有企业相关领域专家参加的订单专业专家咨询组织,以研究本专业订单培养的岗位要求,制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并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订单专业培养方案。

2.明确各订单专业的课程负责人,根据订单岗位对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研究整合课程内容,科学选编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与订单企业密切联系,具体负责做好本部订单学生的宣传、发动和遴选工作、培养期间的教学运行与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与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接受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在订单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落实学生到订单企业实习制度并做好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管理,实现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资源互补。

5.全面收集订单式学生在企业的业务能力状况和思想作风表现等信息。通过分析,及时总结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经验与不足,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

6.根据企业的订单要求和不同专业的特点,及时将各专业订单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实践技能等培养情况以及思想、行为表现等信息反馈给企业,使企业全程跟踪订单式学生培养情况。

四、有关说明

(一)本方案中未提及的校内各部、处室在人才培养运行工作中的职责分工,仍依据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二)“定向班”或订单学生的生产实习、岗前培训、毕业环节等课程,可由学校教师与订单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共同承担。在订单企业进行考核的课程,其成绩的管理仍由学校教师负责。

(三)学校相关部门要做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宣传和研讨工作,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站、橱窗、信息等各种载体,为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数控技术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高度结合的一门专业技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数控技术,并了解企业生产的全过程,数控技术专业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采用“工学交替培养.能力梯次提高”的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1.“工学交替培养.能力梯次提高”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内容 (1)学生的第一.二.三.四学期一半时间以理论教学.校内基地实训为主,完成基本知识与技术技能及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2.采用“工学交替培养.能力梯次提高”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优点

(1)通过工学交替培养,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机床类型.加工方法和生产技术。

(2)通过工学交替培养,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生产模式和文化氛围。

(3)通过工学交替培养,使教师也能够全方位地了解企业。

二.以提高实践技能为培养目标,将职业资格证培训考试纳入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双证融通(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方式,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毕业时不仅取得高中毕业证书,同时获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为毕业生实现持证上岗扫清障碍,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构建了“双证制”的培养模式。

1.以部分理论专业课程与实践专业课程为基础,对应设置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考证。同时,将职业资格证的培训与考试纲入课程体系,分别设置在限定实践选修课与任意实践选修课中。

2.在限定实践选修课中,设置了四门与数控专业密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的培训与考试:钳工中级工培训考试.普车中级工培训考试. autoacad中级培训考试.数控车床中级操作工培训考试.数控铣床中级操作工培训考试。

通过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试纳入课程体系的“双证制”措施,将原来松散随意的职业资格证培训考试管理变为严格的课程体系管理,使学生毕业时最低应获取一项职业资格证书,有力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为学生毕业后在持证上岗就业提供保障。

三.着力构建与企业无缝对接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为“订单式”培养预留足够的空间。

“订单式”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中等职业院校通过与

企业的联系,实现专业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人才培训时间与经费,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进入企业工作的前期培训,为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间的无缝对接提供了可能。所以,“订单式”培养是中职教育适应企业需求的发展方向。

然而,在目前形式下,中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订单式”培养合作很难从学生入学即开始。企业需要通过对学生的观察.考核来决定最终是否录用,是否进行“订单式”培养。所以,就需要中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对可能采用的“订单式”培养预留出足够的空间。

1.对有进行订单式培养意向的企业,可利用第五学期的“校外轮训实习期”,安排学生到该企业进行校外轮训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观察与考核,同时学生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情况。

2.对有进行订单式培养意向的企业,可以将课程体系中第四学期的理论课.实践课进行适当的修改,加入企业要求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也可以由企业派技术人员进行授课。

3.对已经确定进行“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利用第五学期到对应企业进行顶岗生产实习,为企业进一步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时机,也为学生适应企业氛围.生产环境.岗位要求提供了良好的时间保证。

4.以企业需求为“订单”,产学研结合培养实用人才

围绕企业所需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学校和企业联合举办一个中职二年级第五学期的数控教学培训班,校企共同确定其教学计划,学习期满进行考试,以检验是否合格,然后,由公司承诺择优录用约50%的学生。

1. 面向企业需求,改革教学体系

根据企业用人的需求,我们将联合培训班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技能型

数控技术人 员,培训对象确定为数控.模具专业即将项见岗实习的学生。在教学计划的安排方面,学校充分尊重企业的意见,对第四学年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重新安排识读零件图,数控自动编程,模具设计与制作,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由学校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企业还对这些课程选用的教材.讲授重点.教学课时的安排提出具体的要求。使其课程内容和实习实训的要求难度,要超出原教学计划的要求。

为了使学生掌握先进数控技术,深入了解企业的数控产品,要合理安排四周理论教学时间和3个月的实习,增设的教学内容由学校指导老师与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共同制定。并由企业的研发.工程服务等部门的技术骨干授课和指导实训。课程的教材直接采用我企业的最新的产品技术资料。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操作动手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训.实习彻底交叉融合,使学生学以致用,动手能力要得到极大的锻炼。

1.校外轮训实习企业及顶岗实习企业的落实

重庆是新的直辖市,许多新兴的高新技术企业,世界五百强企事业入驻重庆,大型企业密集,为集中实现企业轮训实习和顶岗实习提供了先天条件。采用的模式可有两种:企业集中式和区域集中式。

(1)企业集中式

即学生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进行实习。如长安集团.建设雅马哈集团,高金实业等。

(2)区域集中式

即学生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区域内实习,采用区域集中,企业分散的实习方式。如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实现区域集中,而在区域内可分散实习。

多年来我校数控技术专业与长安集团.建设雅马哈集团.高金实

业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一些中小型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并表达过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的意愿,这些企业都表示接受。相信在此基础上经过努力,数控技术专业完全可以以渝北区为重点,同时以市内其它城市为辅助,建立起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2.校外轮训实习期及顶岗实习期学生的管理

校外轮训实习期及顶岗实习期学生的管理是校外实习的重中之重,要通过有效的管理,完成学生实习秩序和纪律管理,实习内容安排和实习成绩评定三项任务。

(1)指导教师安排

对企业集中式校外实训,采用由数控技术专业派出驻企业指导教师模式进行管理;对区域集中式校外实训,采用由数控技术专业或安置办老师派出驻区域巡视指导教师模式进行管理。

(2)学生管理

校外轮训实习由实习指导教师,与企业相关人员一起,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实习方案,确定轮训工种,拟定实习报告题目。采用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的模式,在车间实习时间由企业管理,在其它时间由学校指导教师管理。根据实习表现与报告完成情况,由企业及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顶岗实习由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岗位,确定实习合格的考核内容;协调各项安排;解决实习期间发生的各类学生问题;实习期间由企业按正式员工的管理模式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根据顶岗实习表现情况,企业及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学生顶岗实习成绩。

预计需用经费:40万。

订单人才培养方案篇二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我校 “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针对用人单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相互合作,利用校企的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订单),形成一种法定的协作关系。

(三)“订单式”培养的实质是以就业为导向,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量体裁衣”培养人才;实施“订单式”培养的关键是学校与企业深入有效的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

(四)“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是新生入学前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和需求计划,也可以是培养期间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经协商一致后实施;既可以是独立组建班级以实施教学和学籍管理的“定向班”形式,也可以是少量预订在校学生(指定或不指定),但必须参与其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形式。

二、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一)面向市场,适应需要

各部应树立强烈的市场和服务意识,通过多种途径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掌握企业的需求信息,选择适当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对象。

选择“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对象时的考虑因素:①合作对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及业务规格,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到合作对方去;②合作对方的设备条件、技术和管理水平,学生能否学到知识与技能,能否学以致用;③合作对方对合作教育的积极性。

(二)平等协商,互惠互利

“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双方是一种“互惠互利”合作, 在实施“订单式”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利益和要求:一要有利于学校利用企业的优质实践性教育资源为教育服务;二要有利于企业利用我校办学特色,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三要有利于贫困生资助工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费的后顾之忧;四要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有效就业,保证学生自愿参与到这种定向培养工作中去。

(三)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

3.要处理好学生即时就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专业技术学习为基础,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

(四)教学规范性原则

三、我校“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体系与分工

我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管理机构由2个层面构成:学校、各部:

(一)学校:主要负责“订单式”培养工作的统筹、指导及订单协议(合同)的审核与管理。学校层面主要由教务处、招生就业办公室两个部门综合实施相关职能。

1.教导处:

③对各部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④组织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相关文件,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研讨工作,以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2.招生就业办公室:

①负责联系和接受各类用人单位“订单”培养的意向和人才规格要求,并及时反馈到各部和相关部门。

②负责“定向班”形式以外的各种“订单式”培养的学生遴选与组织协调,并组织学生与企业达成协议,对涉及学生入学和就业的协议条款进行审核和确认。

③负责组织和落实订单企业对学校的办学支持,或对学生个人的学业补助与奖励事项。

④通过学生管理系统,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做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信息反馈工作。

⑤强化对订单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研究确定订单式学生综合素质指标体系,以及不同年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阶段目标、方法渠道和有效措施。

⑥负责学生到订单企业就业的相关工作。

⑦负责组织订单培养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

(二)各部:负责本部“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统筹、组织和实施。

1.凡形成“定向班”的,应明确订单专业负责人,成立有企业相关领域专家参加的订单专业专家咨询组织,以研究本专业订单培养的岗位要求,制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并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订单专业培养方案。

2.明确各订单专业的课程负责人,根据订单岗位对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研究整合课程内容,科学选编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与订单企业密切联系,具体负责做好本部订单学生的宣传、发动和遴选工作、培养期间的教学运行与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与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接受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在订单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落实学生到订单企业实习制度并做好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管理,实现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资源互补。

5.全面收集订单式学生在企业的业务能力状况和思想作风表现等信息。通过分析,及时总结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经验与不足,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

6.根据企业的订单要求和不同专业的特点,及时将各专业订单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实践技能等培养情况以及思想、行为表现等信息反馈给企业,使企业全程跟踪订单式学生培养情况。

四、有关说明

(一)本方案中未提及的校内各部、处室在人才培养运行工作中的职责分工,仍依据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二)“定向班”或订单学生的生产实习、岗前培训、毕业环节等课程,可由学校教师与订单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共同承担。在订单企业进行考核的课程,其成绩的管理仍由学校教师负责。

(三)学校相关部门要做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宣传和研讨工作,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站、橱窗、信息等各种载体,为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汽修技术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高度结合的一门专业技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汽修技术,并了解企业生产的全过程,汽修专业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采用“工学交替培养.能力梯次提高”的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1.“工学交替培养.能力梯次提高”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内容

(1)学生的第一.二.三.四学期一半时间以理论教学.校内基地实训为主,完成基本知识与技术技能及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2)充分发挥重庆市制造业基地优势,利用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资源,形成开放.多边.灵活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第四学期,设立与专业教育及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校内强化轮训实习期(8周)”.在第五.六学期设立与就业岗位相结合 “校外顶岗实习期(一年)”。

详细情况见下图所示:

2.采用“工学交替培养.能力梯次提高”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优点

(1)通过工学交替培养,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机床类型.加工方法和生产技术。

(2)通过工学交替培养,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生产模式和文化氛围。

(3)通过工学交替培养,使教师也能够全方位地了解企业。

得高中毕业证书,同时获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为毕业生实现持证上岗扫清障碍,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构建了“双证制”的培养模式。

1.以部分理论专业课程与实践专业课程为基础,对应设置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考证。同时,将职业资格证的培训与考试纲入课程体系,分别设置在限定实践选修课与任意实践选修课中。

2.在限定实践选修课中,设置了四门与汽修专业密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的培训与考试:汽车电工中级工培训考试.汽车维修中级工培训考试. 汽车钣金中级工培训考试.汽车喷涂中级操作工培训考试。

通过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试纳入课程体系的“双证制”措施,将原来松散随意的职业资格证培训考试管理变为严格的课程体系管理,使学生毕业时最低应获取一项职业资格证书,有力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为学生毕业后在持证上岗就业提供保障。

三.着力构建与企业无缝对接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为“订单式”培养预留足够的空间。

“订单式”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中等职业校校通过与企业的联系,实现专业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人才培训时间与经费,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进入企业工作的前期培训,为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间的无缝对接提供了可能。所以,“订单式”培养是中职教育适应企业需求的发展方向。

察.考核来决定最终是否录用,是否进行“订单式”培养。所以,就需要中等职业校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对可能采用的“订单式”培养预留出足够的空间。

1.对有进行订单式培养意向的企业,可利用第五学期的“校外轮训实习期”,安排学生到该企业进行校外轮训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观察与考核,同时学生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情况。

2.对有进行订单式培养意向的企业,可以将课程体系中第四学期的理论课.实践课进行适当的修改,加入企业要求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也可以由企业派技术人员进行授课。

3.对已经确定进行“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利用第五学期到对应企业进行顶岗生产实习,为企业进一步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时机,也为学生适应企业氛围.生产环境.岗位要求提供了良好的时间保证。

4.以企业需求为“订单”,产学研结合培养实用人才 围绕企业所需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学校和企业联合举办一个中职二年级第五学期的数控教学培训班,校企共同确定其教学计划,学习期满进行考试,以检验是否合格,然后,由公司承诺择优录用约50%的学生。

1. 面向企业需求,改革教学体系

车二级维护、汽车钣喷等课程,由学校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企业还对这些课程选用的教材.讲授重点.教学课时的安排提出具体的要求。使其课程内容和实习实训的要求难度,要超出原教学计划的要求。

为了使学生掌握先进汽修技术,深入了解企业的数控产品,要合理安排四周理论教学时间和3个月的实习,增设的教学内容由学校指导老师与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共同制定。并由企业的研发.工程服务等部门的技术骨干授课和指导实训。课程的教材直接采用我企业的最新的产品技术资料。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操作动手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训.实习彻底交叉融合,使学生学以致用,动手能力要得到极大的锻炼。

1.校外轮训实习企业及顶岗实习企业的落实。内蒙是经济发展强市,许多新兴的汽车企业,下属上百家“4s”店,汽车企业密集,为集中实现我校汽修专业学生轮训实习和顶岗实习提供了先天条件。采用的模式可有两种:集中式和区域集中式。

(1)企业集中式

即学生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进行实习。如庆铃集团等。

(2)区域集中式

即学生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区域内实习,采用区域集中,企业分散的实习方式。如在鄂尔多斯等实现区域集中,而在区域内可分散实习。

企业都表示接受。相信在此基础上经过努力,汽修专业完全可以建立起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2.校外轮训实习期及顶岗实习期学生的管理

校外轮训实习期及顶岗实习期学生的管理是校外实习的重中之重,要通过有效的管理,完成学生实习秩序和纪律管理,实习内容安排和实习成绩评定三项任务。

(1)指导教师安排

对企业集中式校外实训,采用由汽修专业派出驻企业指导教师模式进行管理;对区域集中式校外实训,采用由汽修专业或安置办老师派出驻区域巡视指导教师模式进行管理。

(2)学生管理

校外轮训实习由实习指导教师,与企业相关人员一起,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实习方案,确定轮训工种,拟定实习报告题目。采用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的模式,在车间实习时间由企业管理,在其它时间由学校指导教师管理。根据实习表现与报告完成情况,由企业及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顶岗实习由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岗位,确定实习合格的考核内容;协调各项安排;解决实习期间发生的各类学生问题;实习期间由企业按正式员工的管理模式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根据顶岗实习表现情况,企业及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学生顶岗实习成绩。

订单人才培养方案篇三

各系、部:

一、基本要求

1、培养模式原则上执行“2.25+0.75”模式,第五学期按9周安排,各专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作适当调整。

2、三年制各专业总学时控制在2600-2800学时,其中第1-5学期总学时为2200学时左右,第6学期全部安排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辩(按600学时计算)。课内总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控制在1600-1800学时以内,周学时为22~26学时,个别专业因考证需要可略高于26课时。实践教学课时文科类专业不低于总课时的40%,理工农科类专业接近或超过总课时的50%。

3、三年制各专业总学分原则上为130-145学分,其中理论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按照 16 学时/ 学分,学生实习实训按照 30 学时/周(每周计 1 学分)折算。

4、课程分类

(1)按课程类别分:职业素质课(基本素质、专业基础素质)、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课、职业核心课)、职业拓展课。

(2)按课程性质分: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

必修课: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培养规格,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所确定的该专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包括职业素质课、职业技术课及专项实践课(项目),学生必须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必修课程。

限选课:包括专业方向限选课、专业方向实践课(项目)。限选课的教学内容,是从事某一专业方向岗位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它体现职业的专门化方向。一个专业可包含一至多个专门化方向(含若干岗位工种),一个专门化方向由相关的课程群组成。限选课的设置,要求体现一个“实”字。每个专门化方向的限选课,一般在4-5门课左右。课程尽可能综合化,形成各自的模块组合。学生学习某一个专业,至少必须学完本专业一个专门化方向要求的全部课程,并考核达到规定要求,取得学分。

1

任选课:任选课是拓宽、加深知识和技能层面或培养兴趣、发展特长的课程。其中公共任选课由全院统一安排在第2-5学期,四个学期内学生一般选学3门课程(其中必须有一门为公共艺术课程、且每学期每个学生一般只得选修1门),每门课程2学分;专业任选课在系部指导下一般任选3门学习,并通过考核,每门课程30或45课时,2或3学分。

5、职业素质课程由《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规划与创业、就业指导》、《国防、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任选课(包括科技、人文、艺术修养类)等课程组成。另外《应用语文》和《高等数学》两门课程根据本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要求选择性开设。另外,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4。

6、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课时均记为理论学时;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课时均记为实践学时。职业技术课程应按照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设置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课时须分别列出理论和实践学时。

表1 教学时间分配安排表

表2 职业素质课(公共课)设置安排表

2

二、具体安排

1、各系按照2015级招生专业负责组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2、各系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等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并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全面充分的论证。

3、人才培养方案经系部主任审核签字后报教务处备案,教务处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审核,学院主管院长审批签字后正式公布实施。

三、材料上交

1、截止时间:2015年6月25日

2、上交材料:审批表(纸质版,一式2份);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格式及排版要求见附件)(纸质版一式2份、电子版)。

教务处

2015年5月18日

3

订单人才培养方案篇四

(一)面向市场、适应需要原则

广大教职工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建立联系,掌握企业的需求信息,确定合作方向。选择“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对象,首先要考虑合作对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考虑对方在行业内的实力和基础,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到该企业就业;其次要考虑对方的设备条件、技术和管理水平,学生能否学到知识与技能,能否学以致用;第三要考虑对方对合作教育的积极性。校企双方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形成一种法定的协作关系。

(二)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原则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校企双方本着“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原则,有利于学校利用企业优质实践性教育资源为教育服务;有利于企业利用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因此,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利益和要求,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的要求,根据订单的约定,保证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保证学生自愿参与定向培养工作。

(三)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清晰体现。第二,课程设置应满足工作需要,即应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来设置课程,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第三,要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与即时就业的需要,以专业技术学习为基础,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和学生的选择性来设置课程。

(四)教学规范性原则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必须遵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要保证教学完整性、系统性和灵活性。教学计划内集中实习、课程设计环节可与企业上岗培训相结合,由用人单位给出实习成绩。毕业环节可结合用人单位实际,由指定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指导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参加答辩。

针对行业企业需求,校企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根据企业生产特点灵活调整课程设置,企业选派技术专家讲授部分专业课程,可根据需要共同编写专业教材。学生在学校、企业两个地点进行学习,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训,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为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对其全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一)前期调研,选择合作企业

要圆满完成“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首先就要选择良企为合作伙伴,选择那些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科研能力强、发展后劲大和有合作愿望的企业,特别是刚刚筹建的大型成长性企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空间较大。

(二)与企业签定订单协议

校企合作协议要注重保护学生切身利益,订单班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应该缴纳意外伤害保险。

(三)公开选拔订单班学生

校企精心组织和优化订单班的生源。学校和企业以专题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广泛的宣传,向学生全面如实介绍企业的情况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过程、工作岗位和基本待遇等,接受学生咨询。企业派出人员对报名学生进行笔试、面视,经过综合考核合格,组成订单班。订单班校企双方共同培养的期限不低于9个月。订单班组织完成后,要将组织情况和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报校企合作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有关职能部门备案。

订单协议签定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遵照教育教学规律,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等。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适应企业的用人标准,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实用性和灵活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由学校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完成,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部分专业课教学。

(五)课程与教材开发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开发适应订单班教育的课程。这些课程是按照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企业文化、管理特点等确定的,体现了不同订单的要求和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课程与教材开发是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开发过程应有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具体控制要求包括:深入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群的要求,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培养对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综合能力等;课程与教材开发方案应与用人单位共同拟订;课程与教材开发方案应具有前瞻性,尽量避免只注重眼前的实用主义,防止课程基础过于狭窄而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

(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顶岗实习)

实践教学(包括顶岗实习)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其控制要点主要有: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承担实践环节的指导与组织;用人单位应提供符合培养目标的工作实践岗位;实践教学环节时间不少于一学期。

(七)对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高级形式,是建立在校企双方的高度信任的基础上的,这种信任必须缘于其实施过程中严格的过程管理。年终由学校交流合作处牵头,组织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订单式”人才培养考核小组,对 “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考核。过程控制和评估的基本要求有:双方安排专人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班级进行管理;用人单位切实履行培养协议;面向学生开展征求意见建议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活动,针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学校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顶岗时间、岗位轮换等情况进行跟踪,建立顶岗学生的实训档案;技能水平、顶岗实习中的表现等应作为学生学习考核的重点。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系部主要负责人是“订单式”人才培养第一责任人,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是本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直接责任人,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是校企合作的中坚力量。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是专业与企业的`直接联系洽谈人,负责校企合作协议的起草,校企合作项目的立项申报及实施,校企合作成果总结,校企合作资料的建档;系部负责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项目的初审上报,各专业校企合作的检查指导评价;校企合作处等部门对系部上报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审查,分管校企合作的学校领导、学校院长签批后生效。

二〇一四年五月

4

数控技术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高度结合的一门专业技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数控技术,并了解企业生产的全过程,数控技术专业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采用“工学交替培养.能力梯次提高”的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1.“工学交替培养.能力梯次提高”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内容 (1)学生的第一.二.三.四学期一半时间以理论教学.校内基地实训为主,完成基本知识与技术技能及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2.采用“工学交替培养.能力梯次提高”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优点

(1)通过工学交替培养,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机床类型.加工方法和生产技术。

(2)通过工学交替培养,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生产模式和文化氛围。

(3)通过工学交替培养,使教师也能够全方位地了解企业。

二.以提高实践技能为培养目标,将职业资格证培训考试纳入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双证融通(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方式,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毕业时不仅取得高中毕业证书,同时获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为毕业生实现持证上岗扫清障碍,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构建了“双证制”的培养模式。

1.以部分理论专业课程与实践专业课程为基础,对应设置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考证。同时,将职业资格证的培训与考试纲入课程体系,分别设置在限定实践选修课与任意实践选修课中。

2.在限定实践选修课中,设置了四门与数控专业密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的培训与考试:钳工中级工培训考试.普车中级工培训考试. autoacad中级培训考试.数控车床中级操作工培训考试.数控铣床中级操作工培训考试。

通过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试纳入课程体系的“双证制”措施,将原来松散随意的职业资格证培训考试管理变为严格的课程体系管理,使学生毕业时最低应获取一项职业资格证书,有力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为学生毕业后在持证上岗就业提供保障。

三.着力构建与企业无缝对接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为“订单式”培养预留足够的空间。

“订单式”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中等职业院校通过与

企业的联系,实现专业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人才培训时间与经费,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进入企业工作的前期培训,为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间的无缝对接提供了可能。所以,“订单式”培养是中职教育适应企业需求的发展方向。

然而,在目前形式下,中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订单式”培养合作很难从学生入学即开始。企业需要通过对学生的观察.考核来决定最终是否录用,是否进行“订单式”培养。所以,就需要中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对可能采用的“订单式”培养预留出足够的空间。

1.对有进行订单式培养意向的企业,可利用第五学期的“校外轮训实习期”,安排学生到该企业进行校外轮训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观察与考核,同时学生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情况。

2.对有进行订单式培养意向的企业,可以将课程体系中第四学期的理论课.实践课进行适当的修改,加入企业要求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也可以由企业派技术人员进行授课。

3.对已经确定进行“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利用第五学期到对应企业进行顶岗生产实习,为企业进一步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时机,也为学生适应企业氛围.生产环境.岗位要求提供了良好的时间保证。

4.以企业需求为“订单”,产学研结合培养实用人才

围绕企业所需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学校和企业联合举办一个中职二年级第五学期的数控教学培训班,校企共同确定其教学计划,学习期满进行考试,以检验是否合格,然后,由公司承诺择优录用约50%的学生。

1. 面向企业需求,改革教学体系

根据企业用人的需求,我们将联合培训班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技能型

数控技术人 员,培训对象确定为数控.模具专业即将项见岗实习的学生。在教学计划的安排方面,学校充分尊重企业的意见,对第四学年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重新安排识读零件图,数控自动编程,模具设计与制作,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由学校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企业还对这些课程选用的教材.讲授重点.教学课时的安排提出具体的要求。使其课程内容和实习实训的要求难度,要超出原教学计划的要求。

为了使学生掌握先进数控技术,深入了解企业的数控产品,要合理安排四周理论教学时间和3个月的实习,增设的教学内容由学校指导老师与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共同制定。并由企业的研发.工程服务等部门的技术骨干授课和指导实训。课程的教材直接采用我企业的最新的产品技术资料。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操作动手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训.实习彻底交叉融合,使学生学以致用,动手能力要得到极大的锻炼。

1.校外轮训实习企业及顶岗实习企业的落实

重庆是新的直辖市,许多新兴的高新技术企业,世界五百强企事业入驻重庆,大型企业密集,为集中实现企业轮训实习和顶岗实习提供了先天条件。采用的模式可有两种:企业集中式和区域集中式。

(1)企业集中式

即学生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进行实习。如长安集团.建设雅马哈集团,高金实业等。

(2)区域集中式

即学生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区域内实习,采用区域集中,企业分散的实习方式。如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实现区域集中,而在区域内可分散实习。

多年来我校数控技术专业与长安集团.建设雅马哈集团.高金实

业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一些中小型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并表达过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的意愿,这些企业都表示接受。相信在此基础上经过努力,数控技术专业完全可以以渝北区为重点,同时以市内其它城市为辅助,建立起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2.校外轮训实习期及顶岗实习期学生的管理

校外轮训实习期及顶岗实习期学生的管理是校外实习的重中之重,要通过有效的管理,完成学生实习秩序和纪律管理,实习内容安排和实习成绩评定三项任务。

(1)指导教师安排

对企业集中式校外实训,采用由数控技术专业派出驻企业指导教师模式进行管理;对区域集中式校外实训,采用由数控技术专业或安置办老师派出驻区域巡视指导教师模式进行管理。

(2)学生管理

校外轮训实习由实习指导教师,与企业相关人员一起,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实习方案,确定轮训工种,拟定实习报告题目。采用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的模式,在车间实习时间由企业管理,在其它时间由学校指导教师管理。根据实习表现与报告完成情况,由企业及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顶岗实习由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岗位,确定实习合格的考核内容;协调各项安排;解决实习期间发生的各类学生问题;实习期间由企业按正式员工的管理模式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根据顶岗实习表现情况,企业及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学生顶岗实习成绩。

预计需用经费:40万。

订单人才培养方案篇五

一、人才需求调研情况

(本专业开展用人单位调查、往届毕业生质量调查,专业在地方产业、行业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才需求等方面的情况)

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及培养规格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是什么?达到这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

三、课程设置与培养规格的对应关系

(培养目标要求中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与设置课程的对应关系)

四、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情况

(哪些的企业行业专家参加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了哪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五、课程设置变化情况

(相对于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更新了哪些课程?)

为了对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进行指导,制定出符合计算机系当前以及未来若干年情况的软件专业发展战略、办学规范和示范标准,计算机系软件教研室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在学院统一安排、指导下利用假期进行了一次关于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情况、企业实际工作情境、校企合作等的调研活动。在系主任及书记的带领下,分别走访了东软集团、诺华软件技术、易捷科技、华君科技等多家it企业。

一、调研目的及需解决的问题为了解目前企业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掌握软件技术人员所需的岗位核心能力及要求,为我院软件技术专业的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决策依据,为进一步加深具有实质意义的校企合作成为可能,我们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企业的百题大调研。我系软件技术专业的软件测试方向是我系根据信息产业的发展新增专业,没有足够的经验可循,系内教师对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理解不一;岗位核心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企业工作任务也有待于进一步验正,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标准也不一致,但是,显而易见的是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体系是本专业发展的基础,岗位核心能力的确定是专业的出发点,主干课和核心课是专业的立足点和支撑点,是软件技术专业办出特色的基本点。软件测试方向要有立足之地,必须找准自己的生长点,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为此,调查听取企业及各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情况的意见和建议是非常必要的。

在本次调研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就进一步深化实质性的校企合作问题与企业进行探讨。

二、调查对象及调查手段在调查前,我课题组广泛征求意见,对教研室全体教师进行分组确定每人主要的调研方向及调研任务,精心确定了调研对象,目标主要锁定在软件技术开发企业。本次调研主要采取亲临企业现场访谈,电话访问,网络调研,发放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

三、调研结果分析通过对本次调研结果的数据分析,97%的企业对我系软件测试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软件产业是国内成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30%。虽然各高校及相关培训机构都开设了软件技术专业,专门培养软件开发人才,但把软件测试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的少之又少,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辽宁地区我同类院校还未开设本专业。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软件产品的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正逐渐成为软件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几乎每个大中型it企业的软件产品在发布前都需要大量的质量控制、测试和文档工作,而这些工作必须依靠拥有娴熟技术的专业软件测试人才来完成。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企业对高质量的测试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越大,另一方面国内原来对测试技术的职业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高校只把它作为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课程来开设而没有形成一个专业体系,因此国内在短期将出现软件测试测试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

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公布的粗略统计,目前国内专业的软件测试人才缺口达到30万。因此我院开设软件测试专业是可行的,是走在同类高校的前列,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业素养,没有职业规划,在工作中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能力较差。

建议: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养成。这一点我们除了在教学工作中给予重视之外,还可以借鉴培训机构的经验,在学生走向企业之前有专门的教师,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的系统的训练,使之顺利的迈入职场。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获得用人单位好评的学生在学校表现就很好,用人单位意见较大的学生平时在学校就较差。针对这一情况建议对学生在校期间把课程的学习和平时表现结合起来进行汇总大排名,对发展前景好,待遇好,专业对口度高的合作企业按名次择优推荐。这样不但提高了企业对我校学生的满意度,为进一步校企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对我院的校风,学生的`学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本次调研中各企业对我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比较认同,没有大的意见,但对课程建设中的实质性内容例如如何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提出一些建议。

建议:软件技术产业是我国的新兴产业,而软件测试作为一个专业单独设置是近二年才开始的。任课教师面临着知识更新和知识系统化学习的问题。建议继续推动教师的培训工作,把教师的自主学习与系统培训结合起来。

会开发。

另外,不同的企业采用的开发技术、专业要求也不尽相同,对学生难以实现订单式培养。

建议:在大基础的前提下对学生按技术门类进行小班授课,避免出现样样通,样样又不精通的情况。

一.调研提纲(供参考)

⑵相同类型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改革趋势(情况);

⑶本专业定位与特色;

⑷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知识、能力、素质);

⑸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及相应的学时学分分配;

(6)本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7)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管理及人才培养方案执行的机制保障。

二.调研形式:各系(部、中心)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制定详细的调研方案,认真进行与企业沟通调研。

三.完成调研报告:9月30前完成调研工作,形成每个专业(群)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并于2012年10日15日前报教务处教学研究科。

调研报告应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内容(供参考):

⑴调研工作组织与开展情况;

⑵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与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⑶相同类型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改革趋势(情况);

⑷本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

⑸对本专业本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意见和建议;

⑹对全校公共课程、通识课程设置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7)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总体设计的意见与建议。

四.各系在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的同时,还应按照学校及各系“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专业建设其他方面内容(如学科专业设置、专业资源平台建设、专业建设管理制度等)的调研论证。

五.请各系依照“稳定发展规模、优化专业结构、注重内涵建设、重视基础专业、提升传统专业、做强优势专业、扶植新兴专业、突出应用技术”总体思路,结合调研情况,从市场需求、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健全制度等方面理清各个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认真组织制定适合本系和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六.学校在10月份举行201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前期调研及专业建设计划制定情况汇报及研讨会,具体时间另行通知。拟在年底前,将各系的调研报告及专业建设计划分别汇编成册,供校领导及各系和相关职能部门决策参考。

七.调研报告参考内容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及趋势,毕业生就业后的发展情况,行业、产业和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诉求。

做法与经验。

(三)本专业在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时,实验教学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及改革设想与措施。

(四)现行2015年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与建议。特别要明确当前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哪些方面是合理的,哪些方面亟需调整或淘汰,以便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五)调研(研讨)的主要收获与体会、思考与建议。

订单人才培养方案篇六

①深入“行企校”调研,对比分析企业岗位需求与学生基础。

根据品牌与类型差异,遴选岳阳申湘别克、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9家企业,深入调研不同品牌、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面向的汽车服务企业相同岗位、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要的差异。深入各职业院校调研,客观的分析学生学习经历与知识结构,依据职业成长规律,对各岗位进行筛选、排序,确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职层次的专业定位。

②组建“高水准”团队,建立适应专业动态发展的调整机制。

深化湘北汽车城、岳阳申湘汽车集团、华君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的深度合作,优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机制,聘请岳阳市汽车维修办公室主任陈亮为主任委员,岳阳申湘技术总监陈东文、湘北汽车城副总经理刘俊、岳阳职业技术学院陈红阳副教授为副主任委员,完善《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等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制度,形成动态调整机制。

③融入“高精尖”标准,建立适应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专业培养定位与企业人才需求,结合汽车产业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岗位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专业建设理事会的指导下,动态调整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方案既相对稳定,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形成专业特色。

⑵以“订单班”建设为主导,创新专业人才培养平台

在巩固现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完善合作机制,开辟“众泰班”、“华君班”、“顺通班”、“湘北班”、“申湘班”5个订单培养班,订单比例逐步达到85%以上。以订单培养为主导,创新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实现培养方案共订、培养过程共管、师资队伍共培、课程资源共建。

⑶以“校中厂”、“厂中校”建设为主体,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①“校中厂”培养模式

专业教研室制定学生课堂、课间实训计划,安排学生进入“校中厂”进行实践,实行企业化管理,目标考核,以实际生产任务的要求进行实训教学,每周不低于60人/次,每年不低于3000人/次。

②“厂中校”培养模式

联合岳阳市和华容县汽车维修及服务企业,建设产学合作联盟,联盟内企业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到联盟内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教师可以去联盟内企业挂职锻炼,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联盟内企业的技术人员可以到学校来指导实训教学,通过将教学带入企业,建设“厂中校”,更进一步扩展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途径。

③“校中厂、厂中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依托“校中厂”和“厂中校”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与教学资源,共同组织教学,共同评价学生,实现“四个有效对接”(厂长主任对接、教师技师对接、学生员工对接、车间工厂对接)的目标。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创新了”校中厂、厂中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⑷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强化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

建立以教学校长为组长,教务处、德育处、就业处、实训处、专业教研组以及全体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管理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职责、实训处就业处职责、教务处及专业教研组职责、实习指导老师的职责,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借助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售后服务体系,借鉴asep项目的管理与运作模式的先进经验,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把职业活动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培养各环节中。根据培养目标,按照企业的需求,打破原有的学期界限,实行“小学期”制,将传统的3个学年6个学期,改为4个阶段8个学期,学生通过校内外各两个阶段学习,实现以校内一体化项目课程教学和校外岗位体验,凸显顶岗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保证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完成由“初级工”到“中级工”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目标。

订单人才培养方案篇七

1.【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物流管理

专业代码:620505

2.【入学要求】

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化程度。

3.【学习年限】

三年。.

4.【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仓储、配送、运输和信息服务的作业与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5.【职业范围】

6.【人才规格】

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能力与素质:

6.1 知识目标

6.1.1掌握物流仓储与库存作业、配送作业、运输作业的相关知识;

6.1.3掌握物流仓储与库存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的相关知识;

6.1.4掌握物流信息服务管理中it技术及网络维护的基本知识。

6.2 能力目标

一、职业与岗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经分析研究,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范

(一)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适应物流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技术实践型人才。

要求毕业生要具有物流企业采购管理、物料控制、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组织、物流市场开发、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专业能力;培养学生在具备传统物流基本能力的同时能适应金融物流新发展的需要并且具有较强的物流实际操作能力。

(二)基本要求: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比较系统地掌握物流的基本理论,掌握流通实践技能,熟悉通行的物流规则和惯例,以及熟练掌握企业的运输、装卸搬运、仓储配送、货代、流通加工、信息等作业流程。尤其是培养在物流企业从事物流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专门人才。

(一)知识结构:

1.具有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与业务执行的能力;

2. 具有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的能力;

3. 具有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的能力;

4. 具有采购与供应管理的基础能力

5.具有产品质押监管的基础能力;

6.具有一定创新与再学习的基础能力;

5.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

6. 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及信息处理的水平。

(二)能力结构

物流管理专业能力结构表

(三)素质结构:

3)良好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

4)从事本专业领域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五、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分析

根据企业物流岗位要求,其业务流程简单可以总结为仓储与配送、报关、第三方物流。在传统物流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重视新兴的金融物流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加入金融监管,质押监管等教学内容。

产品流通方面,高职教育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概况为以下三个层次:

①基层产品物流操作人才。主要从事具体的物流作业,从事职业:包括叉车工、质押监管员、经纪人、理货员、订单员、采购员、质检员、报关员、拣货员等。

②中层物流管理人才。从事职业:包括仓储(配送)经理、金融物流经理、运输经理、调度、供应链协调员、物料经理、物流营销经理、质量经理、采购经理等。

③高层物流管理人才。从事职业:包括物流规划师、物流系统分析师、物流咨询师、物流策划师等。

为保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设置基础平台、核心能力、专业拓展三类课程,通过核心能力课程学习,学生可以考取和“助理物流师证书”“国际货运代理员证书”、“外销员资格证书” 、“电子商务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对物流企业尤其是物流企业广泛的社会调研,追踪行业最新动态,依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的需求,融合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以物流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参照就业岗位要求:以公司的运输、装卸搬运、质押监管、仓储配送、货代、流通加工、信息等作业流程为载体,融合职业岗位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改要求,通过对工作任务进行分类汇总及筛选,提炼出物流管理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能力要求,归纳如下表所示。

六、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

(一)素质课程教学:

(1) 物流管理概论(64课时)

现代物流是供应链运作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的,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在产出地和消费地之间,实现高效且经济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和储存所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过程。可见,现代物流是由若干分系统和分领域组成的一项系统工程。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对现代物流的认识由感性升华到理性,洞察现代物流学的精髓。

(2)物流法律法规(64课时)

按照国内外物流操作中应遵循的法律、法规、国际公约等有关规定,分别对物流活动中涉及的合同、与物流过程密切关联的货物买卖过程、物流过程中直接包括的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口岸管理等各个环节所涉及的基本法律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学习。

(3)质押监管实务 (64课时)

质押监管是指出质人以合法占用的货物向质权人出质,作为质权人向出质人授信融资的担保,监管人接受质权人的委托,在质押期间按质权人指令对质物进行监管的业务模式。质押监管实务主要向学生介绍物流企业质押监管工作流程,培养学生质押监管实践能力,使学生适应未来监管员工作需要。国际货运代理 (64课时)(*)

(4)物流英语(64课时)

使学生掌握与物流专业相关的常用英语词汇和语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相关的专业资料,能用英语进行一般日常会话和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交际语言。

(5)物流案例分析(64课时)

内容包括物流战略与规划、采购与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配送与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化、客户服务与服务质量,以及物流业所面对的竞争与挑战,基本上反映了物流活动的全貌。从国内外经典物流案例中选编了61个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物流活动的基本规律与实际操作经验。

(5)物流企业管理(64课时)

介绍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物料采购与供应、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与回收物流等主要环节的管理以及伴随这些环节的信息管理、订单处理与客户服务管理。此外,介绍了企业物流战略、企业物流组织、企业物流现代化趋势等,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企业物流管理的全貌。

(二)核心课程教学

(1)物流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64课时)

物流技术装备是实现物流各项功能的手段,它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两方面。本课程主要介绍物流活动所涉及的`各种硬件技术设备,如存储设备、运输设备、包装设备、配送设备、装卸搬运设备等。

(2)国际货运代理

程学习,掌握如何建立符合快速运输系统、全面信息分享、布置网络化的物流中心、整体供应链、全球化的第三方物流管理的主要构成模块。

(3)物流服务营销 (64课时)

随着生产全球化、采购全球化、物流全球化日益加深,作为市场营销学的分支的物流服务营销学得到了长足发展。本课程充分考虑物流企业挤身国际市场面临的实际问题,从市场机遇与开拓、环境与法律、计划与控制、销售与价格、市场调研与产品开发策略等方面,论述了物流服务营销的原理与方法。

(4)供应链管理 (64课时)

供应链涵盖着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开发、加工、生产、批发、零售及废弃物回收全过程。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灵活运用各种科学管理方法,使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商、批发商、零售商及消费者之间形成无缝点对点的双赢型战略协作关系。

(5)物流运输管理(64课时)

《物流运输管理》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为了适应物流运输现场工作的需要,本课程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从事产品运输工作应知基本理论,重点要掌握各种运输方式货物的托运、领取以及运输变更等办理手续。

学生要从物流运输基础知识、产品运输实务、集装箱运输、特殊货物运输作业、国际货运物流、货运合同及保险、货运运输费用管理等方面全面掌握物流运输知识。

(6)商品养护学(64课时)

商品养护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于库存产品,根据数量多少、发生质量变化速度、危害程度、季节变化,按轻重缓急分别研究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使产品质量不变,以求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商品损失,降低保管损耗。

(7)配送中心管理实务(64课时)

配送中心是物流活动的重要节点,它的高效运行,不仅取决于有形固定资产的投入,而且取决于它对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顾客需求的柔性反应能力。本课程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介绍了配送中心的立项、选址、功能设计、流程设计、设备安装、信息规划等理论知识,突出了仓储保管、搬运装卸、流通加工、出货入货、车辆配载等实践操作环节。

(8)采购学(64课时)

采购学是指为保证销售需要,通过等价交换方式取得商品资源的一系列研究活动,包括:确定需求、发掘货源、选择供应商、交易条件的谈判、签发 购货合同、督促供应商、处理纠纷等。

(9)第三方物流(64课时)

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已经成为国内外企业提升物流与供应链效率的主要方法之一。现代第三方物流是我国物流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课程对企业第三方物流的理论与操作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具体内容包括企业物流的发展与趋势、企业第三方物流与客户服务、企业第三方物流项目的设计过程、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项目的监控、信息技术在物流等。

(三)实践教学:

(1)物流信息技术软件实践(学分2分,一周)

利用专业机房的乐天软件进行物流技术软件操作。内容包括合同管理,入库操作,出库操作, 结算操作,采购系统,销售管理系统, 库存管理系统的操作等内容。

(2)物流沙盘模拟软件实习(学分2分,一周)

利用电子或者手工沙盘,让学生分组担任一个虚拟公司里的总裁、财务经理、市场经理、运输经理、仓储经理等5个角色。在经营好盈利的时候,乘胜追击,占领更多的城市,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经营差面临破产的时候,群策群力,寻找原因,把握机会,扭亏为盈。通过分组对抗,增强学生模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物流企业认识和操作实习(学分2分,一周)

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传统物流,金融物流或者仓储物流企业的认识实习,使学生对物流企业的经营流程有感性认识。并组织学生在寒暑假进行生产性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4)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学分4分,四周)

助理物流师,主要内容有物流基础知识;物流系统及其构成;物流成本、服务、质量与标准化;第三方物流;物流技术及其装备;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的相关内容以及物流实践操作技能。

七、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总表

八、教学组织:

我们也在探索教师实际授课时,以产品物流技能培养为核心归宿点,将课堂和公司、岗位有机结合起来,灵活选择授课地点和授课方式,并根据具体学习项目内容的不同,分项目选择不同的专业教师、企业一线员工、实践专家授课,也可采用组合方式——多名专兼教师同时的融合授课。

与企业共建和工学结合相融合的学生考评体系。考评主体可同时包括专业教师、实践专家、企业一线员工。同一个学习项目的综合成绩,按3:3:4的权重综合来自专业教师、实践专家、企业一线员工的评价,考评内容以基于任务导向的实践技能为主体,同时兼顾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这项改革我们正在与中海物流江西有限公司,三志物流有限公司在10级学生中进行试验,效果良好。

在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资源的同时,优化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和资源,依托现有的2个实训室和物流综合实训中心,形成虚拟模拟、物理仿真、生产性实训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训架构,有效保证“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施。

根据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要求,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按认知与体验、岗位实训与技能考证、综合模拟实训与生产顶岗实习三个层次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由企业兼职教师担任校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与指导工作,将学生岗位训练与综合训练、实践训练和技能鉴定、专业模拟和专业实战有机结合。

第1学期安排到企业进行物流认知见习,结合主要职业岗位在第2~4学期安排模拟岗位技能训练,为培养学生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在第3~4学期安排生产性轮岗实训,在第5学期安排综合模拟实训,带薪上岗实习。叉车操作考证、机动车驾驶证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寒暑假完成,在第6学期安排毕业综合实践和顶岗实习,与毕业生就业接轨,以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

(1)成立相关实训指导小组

在学生参与真实顶岗实习期间,成立由专兼职教师组成的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小组成员由企业经营或管理人员、专任教师等共同组成,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施顶岗实习全程监控;对学生的实习、实训环节进行指导和评估;制定详细的顶岗实习计划、顶岗实习考核办法,提高顶岗实习效果。

(2)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承担真实项目的指导

校内指导教师由具有产品物流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校外指导教师从物流企业人员中聘请。针对不同的实习单位及实习内容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在实习期内,加强对学生的实习工作指导、检查;指导学生搞好顶岗实习技术报告的撰写工作。

(3)加强过程管理,让学生在产品物流实践过程中强化技能、积累经验 学生在参与真实顶岗实习期间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一名学生又是顶岗实习单位的一名物流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实训基地或实习单位的一切工作制度;认真做好实习工作记录;由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严格考勤;对学生的考核由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来完成。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按照产品流通业务流程的展开,结合真实项目的实施,逐步深入展开岗位技能的训练,真正实现教学和经营过程的紧密结合,学生在直接参与产品物流实践过程中不但强化了物流技能,更重要的是逐步积累了经验,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将明显增强。

九、教学计划总体说明

(一)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课时比例

(二)考核与毕业资格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各门课程成绩合格; 3、参加毕业实习全过程,毕业实习报告符合规定要求; 4、获得江西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5、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证书。

物流从业资格证书或助理物流师 国际货代资格证书 单证员培训证书 通用管理能力证书(gmp)

订单人才培养方案篇八

(一)面向市场、适应需要原则

广大教职工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建立联系,掌握企业的需求信息,确定合作方向。选择“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对象,首先要考虑合作对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考虑对方在行业内的实力和基础,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到该企业就业;其次要考虑对方的设备条件、技术和管理水平,学生能否学到知识与技能,能否学以致用;第三要考虑对方对合作教育的积极性。校企双方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形成一种法定的协作关系。

(二)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原则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校企双方本着“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原则,有利于学校利用企业优质实践性教育资源为教育服务;有利于企业利用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因此,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利益和要求,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的要求,根据订单的约定,保证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保证学生自愿参与定向培养工作。

(三)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清晰体现。第二,课程设置应满足工作需要,即应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来设置课程,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第三,要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与即时就业的需要,以专业技术学习为基础,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和学生的选择性来设置课程。

(四)教学规范性原则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必须遵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要保证教学完整性、系统性和灵活性。教学计划内集中实习、课程设计环节可与企业上岗培训相结合,由用人单位给出实习成绩。毕业环节可结合用人单位实际,由指定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指导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参加答辩。

针对行业企业需求,校企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根据企业生产特点灵活调整课程设置,企业选派技术专家讲授部分专业课程,可根据需要共同编写专业教材。学生在学校、企业两个地点进行学习,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训,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为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对其全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一)前期调研,选择合作企业

要圆满完成“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首先就要选择良企为合作伙伴,选择那些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科研能力强、发展后劲大和有合作愿望的企业,特别是刚刚筹建的大型成长性企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空间较大。

(二)与企业签定订单协议

校企合作协议要注重保护学生切身利益,订单班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应该缴纳意外伤害保险。

(三)公开选拔订单班学生

校企精心组织和优化订单班的生源。学校和企业以专题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广泛的宣传,向学生全面如实介绍企业的情况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过程、工作岗位和基本待遇等,接受学生咨询。企业派出人员对报名学生进行笔试、面视,经过综合考核合格,组成订单班。订单班校企双方共同培养的期限不低于9个月。订单班组织完成后,要将组织情况和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报校企合作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有关职能部门备案。

订单协议签定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遵照教育教学规律,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等。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适应企业的用人标准,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实用性和灵活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由学校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完成,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部分专业课教学。

(五)课程与教材开发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开发适应订单班教育的课程。这些课程是按照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企业文化、管理特点等确定的,体现了不同订单的要求和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课程与教材开发是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开发过程应有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具体控制要求包括:深入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群的要求,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培养对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综合能力等;课程与教材开发方案应与用人单位共同拟订;课程与教材开发方案应具有前瞻性,尽量避免只注重眼前的实用主义,防止课程基础过于狭窄而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

(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顶岗实习)

实践教学(包括顶岗实习)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其控制要点主要有: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承担实践环节的指导与组织;用人单位应提供符合培养目标的工作实践岗位;实践教学环节时间不少于一学期。

(七)对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高级形式,是建立在校企双方的高度信任的基础上的,这种信任必须缘于其实施过程中严格的过程管理。年终由学校交流合作处牵头,组织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订单式”人才培养考核小组,对 “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考核。过程控制和评估的基本要求有:双方安排专人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班级进行管理;用人单位切实履行培养协议;面向学生开展征求意见建议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活动,针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学校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顶岗时间、岗位轮换等情况进行跟踪,建立顶岗学生的实训档案;技能水平、顶岗实习中的表现等应作为学生学习考核的重点。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系部主要负责人是“订单式”人才培养第一责任人,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是本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直接责任人,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是校企合作的中坚力量。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是专业与企业的直接联系洽谈人,负责校企合作协议的起草,校企合作项目的立项申报及实施,校企合作成果总结,校企合作资料的建档;系部负责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项目的初审上报,各专业校企合作的检查指导评价;校企合作处等部门对系部上报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审查,分管校企合作的学校领导、学校院长签批后生效。

二〇一四年五月

4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我校 “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针对用人单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相互合作,利用校企的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订单),形成一种法定的协作关系。

(三)“订单式”培养的实质是以就业为导向,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量体裁衣”培养人才;实施“订单式”培养的关键是学校与企业深入有效的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

(四)“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是新生入学前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和需求计划,也可以是培养期间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经协商一致后实施;既可以是独立组建班级以实施教学和学籍管理的“定向班”形式,也可以是少量预订在校学生(指定或不指定),但必须参与其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形式。

二、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一)面向市场,适应需要

各部应树立强烈的市场和服务意识,通过多种途径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掌握企业的需求信息,选择适当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对象。

选择“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对象时的考虑因素:①合作对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及业务规格,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到合作对方去;②合作对方的设备条件、技术和管理水平,学生能否学到知识与技能,能否学以致用;③合作对方对合作教育的积极性。

(二)平等协商,互惠互利

“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双方是一种“互惠互利”合作, 在实施“订单式”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利益和要求:一要有利于学校利用企业的优质实践性教育资源为教育服务;二要有利于企业利用我校办学特色,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三要有利于贫困生资助工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费的后顾之忧;四要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有效就业,保证学生自愿参与到这种定向培养工作中去。

(三)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

3.要处理好学生即时就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专业技术学习为基础,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

(四)教学规范性原则

三、我校“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体系与分工

我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管理机构由2个层面构成:学校、各部:

(一)学校:主要负责“订单式”培养工作的统筹、指导及订单协议(合同)的审核与管理。学校层面主要由教务处、招生就业办公室两个部门综合实施相关职能。

1.教导处:

③对各部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④组织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相关文件,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研讨工作,以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2.招生就业办公室:

①负责联系和接受各类用人单位“订单”培养的意向和人才规格要求,并及时反馈到各部和相关部门。

②负责“定向班”形式以外的各种“订单式”培养的学生遴选与组织协调,并组织学生与企业达成协议,对涉及学生入学和就业的协议条款进行审核和确认。

③负责组织和落实订单企业对学校的办学支持,或对学生个人的学业补助与奖励事项。

④通过学生管理系统,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做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信息反馈工作。

⑤强化对订单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研究确定订单式学生综合素质指标体系,以及不同年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阶段目标、方法渠道和有效措施。

⑥负责学生到订单企业就业的相关工作。

⑦负责组织订单培养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

(二)各部:负责本部“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统筹、组织和实施。

1.凡形成“定向班”的,应明确订单专业负责人,成立有企业相关领域专家参加的订单专业专家咨询组织,以研究本专业订单培养的岗位要求,制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并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订单专业培养方案。

2.明确各订单专业的课程负责人,根据订单岗位对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研究整合课程内容,科学选编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与订单企业密切联系,具体负责做好本部订单学生的宣传、发动和遴选工作、培养期间的教学运行与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与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接受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在订单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落实学生到订单企业实习制度并做好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管理,实现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资源互补。

5.全面收集订单式学生在企业的业务能力状况和思想作风表现等信息。通过分析,及时总结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经验与不足,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

6.根据企业的订单要求和不同专业的特点,及时将各专业订单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实践技能等培养情况以及思想、行为表现等信息反馈给企业,使企业全程跟踪订单式学生培养情况。

四、有关说明

(一)本方案中未提及的校内各部、处室在人才培养运行工作中的职责分工,仍依据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二)“定向班”或订单学生的生产实习、岗前培训、毕业环节等课程,可由学校教师与订单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共同承担。在订单企业进行考核的课程,其成绩的管理仍由学校教师负责。

(三)学校相关部门要做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宣传和研讨工作,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站、橱窗、信息等各种载体,为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