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有理数加法教学反思实用

时间:2023-06-28 16:30:39 作者:曹czj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2023年有理数加法教学反思实用篇一

一要认真复习绝对值的内容,必须让每一个学生快而准确的说出一个数的绝对值。这是进行有理数加法的基础,因为有理数的加法在确定符号后,都要转化为其绝对值相加或相减。

其二突出难点“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要引导学生反复理解和体会数的符号是怎么定的——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即正数的绝对值大,和为正数,负数的绝对值大,和为负数。定了和的符号后,再怎样定和的绝对值呢?——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如(-7) 9= (9-7)=2,(-7) 3=-(7-3)=-4,其中(-7) 9也可写成-7 9,此时要特别防止学生得-16。

其三,注重利用对比来帮助理解和强化记忆。这里所说的对比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同号两数相加,绝对值是相加的,而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是相减的。另一个是两数为正和两数为负的对比。两正数相加得正,两负数相加得负;绝对值较大的正数加绝对值较小的负数得正,绝对值较小的正数加绝对值较大的负数得负。

其四,要让学生明白转化的思想,负数参与加法运算后,先判断是否得零(只有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零)。和不得零,则先定符号,再定绝对值。而定了符号后,在算绝对值,实际上就转化为小学里学过的正数加正数,或大的正数减小的正数了。让学生明白,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又经常用到的数学思想。

我们老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特别是负号意识。强调学生写负数时必须写出负号。通过这一知识的教学,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在新课改的新理念下,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做一做从中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培养合作意识、培养交流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有理数加法是一节重点课,也是一节难点课。引入负有理数后,有理数的加法变得复杂得多了。有的结果为正数,有的结果为负数,有的为零。在数的绝对值的计算上,有的要相加,有的要相减,这对一个初学者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除了在教学上注意这些,还要在后面的课内外中,多进行一些练习。

2023年有理数加法教学反思实用篇二

七年级新生一开始面对的就是有理数的认识与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认识,只需通过例举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便可以很快认识负数,进而较为全面认识有理数。而有理数的运算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包括五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这几种运算中,又以加减法最为基础,最难掌握。

首先,有理数的加减法,是建立在一定法则之上,但仅靠盲目的背法则来应对加减法,是不可取的。数学的学习不是文史类的机械背诵,应是在法则制约下,依靠灵动思维解决问题。

一:让学生深刻认识正数、负数、零。长期以来,学生局限于正有理数的运算,对负数的参与会很不适,对负数认知的程度直接影响以后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

二:数轴的教学。数轴是新生面临的又一新概念。它是许多解决数学问题赖以依靠的工具,也是数形结合思维的最初体现。有了数轴,有理数的加减变得“可视化”。

三:相反数、绝对值、两个重要概念的掌握。尤其是绝对值,相对较难理解,却是做加减法的重要理论。

有了以上知识的准备,在套用加减法法则时,不再是简单条文的背诵,学生对枯燥的数学语言和记忆有关法则不再缺乏兴趣,学习便变得是件非常惬意的事情。

当然,我不主张只要学生生硬依照法则行事,在法则熟透余心后,更应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法理解加减法法则的内在意义。比如:3+(-5)的值可理解为3与-5正负抵消后的结果,甚至3-5的值也可以理解为3与-5正负抵消的结果。其实掌握了加减中的本质意义,于自然而然当中便得到了结果,至于用了哪条法则,不必去管了!

2023年有理数加法教学反思实用篇三

《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混合运算的第一堂课,所谓万事开头难,由此可见这堂课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向作用。

下面是我上这堂课的反思总结:

一、在引入部分和同学们一同探讨书上的问题,采用了让学生相互先探讨的方法,发现学生非常的投入,课堂气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但后来的教学中没能将这个好气氛维持下去。主要原因是问题的难度一下跨越太大,太抽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多反思,怎样深化问题的难度,并容易让学生接受。

二、在一些细节部分还是没有处理到位。比如说解应用题的步骤,应将它的完整步骤都在黑板上演示一下。

三、在推导有理数加法法则时,学生的回答和我自己的预期不一样,我一味引导他跟随我的思路走,所以卡住了。实际上应该让学生说完他的思路,然后引导他将其他情况补充完整。这个说明我的课堂应变能力不够灵活,所以还须锻炼提高。

四、整堂课的语言需要改进,应更加精练,简洁。本堂是概念课,对于概念课来说,概念不要重复太多遍,尤其是一些说出来比较拗口的概念,容易混淆,所以当表述的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写出来,不必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

2023年有理数加法教学反思实用篇四

注重过程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概念。这种理念下的教学,对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把握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又要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反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情趣和学习自信心。因此进行教学反思是必要的,这是发展和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下面就“有理数加法”的教学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教学片段:一个人去购物,付出50元,找回32元,问所购物是多少元?

学生1:18元。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教师:如果我们用“+”“—”号表示找回和付出,如何列式?

学生2:把付出50元,记为“-50”,把找回32元记“+32”,那么(-50)+(+32)=-18(2)

教师:很好。(1)式与(2)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3:(1)式用的是减法,得数是正的;(2)式用的是加法,结果是负的。

教师:观察得好。如果我们把管方向用不管方向来描述,请再观察(1)(2)两式,与同桌或前后同学讨论,归纳出你们的结论。

(同学们经过各种意见的碰撞、争论后)

学生4:(1)式不管方向,;用的是减法,(2)式管方向,用的是加法。那么,老师提出的问题就是用(1)式描述(2)式。我们讨论的结果是:符号不同的两个有理数相加,用绝对值较大的减去绝对值较小的,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

教师:好极了!这是有理数加法的一条法则,是大家发现的……

通过上述片段可见:课堂教学要放得开,但不能采取“放羊式”,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引导,让学生参与数学结合的“发现”过程,自己探索或与同学共同探讨,合作交流,一来体验成就带来的愉悦,提高学习能力;二来通过协同“作战”,体现集体的力量,增强同学友情。这种做法和效果,是新课标所要达到的。

2023年有理数加法教学反思实用篇五

我校的多媒体教室终于建成了,怀着迫不急待的心情,我尽我所有的电脑知识,精心制作了课件,准备在多媒体教室上一节课来感受一下现代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好处。哪知天不遂人愿,我遭遇到这学期以来教学上给我的第一次打击。

以下是这节课教学中的两个片断:

(很长时间后也没有人作答)

(我估计学生不明白什么是“净胜球”,马上进行说明)

我:先赢一个球,再又输一个球,最终赢了球没有?。

生答:没有。是平局。

(几乎是异口同声)

我:把平局记为0,现在你能用等式表达净胜球的个数吗?

一生答:(-1)+(+1)=0

好!学生答出了我想要的结果,我马上用课件展示:

我问:后面的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义?你能得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

(还好,马上就有人举手,我暗自庆幸)

一生答:第一个算式表第一场比赛输了3个球,第二场比赛赢了2个球,净胜球的个数为-1,也就是输了一个球。

一生答:第二个算式表示第一场比赛赢了3个球,第二场比赛输了两个球,净胜球的个数为1,也就是赢了一个球。

为了让学生探索异号两数相加的规律,进行了以下过程

课件展示:

我问:观察数轴1,先向东运动3个单位,再和西运动两个单位,结果是怎样的?用算式怎样表示?(向东记为“+”,向西记为“-”)

一生答:3-2=1

我问:3减2吗?向东记为正,向西记为负,应怎样表示?

一生答:3-(-2)=1

我问:3减负2吗?两次运动的结果用什么运算?

一生答:3+(-2)=1

(谢天谢地,总算有人回答对了,我暗自松了一囗气。)

一生答:(-3)+(+2)=-1

我问:两次运动方向一致吗?最后的结果相同吗?

一生答:两次运动的方向不一致,结果也不相同。

一生答:两个结果的符号都与第一个加数的符号相同。

(糟,学生答出了我不想要的结果,怎么回事,我仔细一看幻灯片,呀,我怎么犯了这样一个非常明显的错误?)

我问:+3与-3作为加数在两个加法算式中还有何特点?

一生答:它比2大。

我问:应该说,正3与负3的什么值都比2的什么值大?

一生答:绝对值较大。

…………

(转了一大圈,终于回到我想要的答案上来了,但此时一节课只有五分钟了,真失败啊!)

因为时间关系,本课的随堂练习没有时间完成,只刚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归纳出来就下课了,远没有完成计划中的任务。

自以为应该是很成功的一节课却感到寸步难行。回顾本节课,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通过仔细思考,我认为存在的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没有正确的把握好教材,是片断1失误的主要原因。

如情境的引入要恰当。如本节中“净胜球”学生就不懂,如无事先进行补充说明,学生就不懂,导致一节课的进度一拖再拖。必须让学生所接触的例子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样才能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回顾这一整节课,其实还有很多可以对教材进行发掘的地方,如在数轴上的运动问题,也可以是让学生在一条直路上运动,这样可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再用数轴进行抽象,可能效果会更好。

《平行》这一节中所提到的滑雪运动最关键的是要保持两只雪撬的平行,这一知识点对于我们这里的孩子是非常陌生的,我们都没见过雪撬,更谈不上其技巧了。

用过新教材的同行们都说,一节课完后不知这节课都在干什么!我也常有这种想法,教材是专家们研究实验过的,专家是干啥的?现在痛定思痛,实际上是我们对新教材把握不够,没有搞清其重难点,没有把握教材的真正要求。虽然我们天天在谈、天天在写“目标”“重点”“难点”,但实际上仅仅是在写而已。实际情形往往是这样:由于我们教学多年,大都只凭我们以往的经验来“把握”教材,凭我们过去所了解的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来引导我们、来确定组织教学,实质是用老教法来教新教材。所以一节课下来我们自己都不知干了些什么!实际上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其教学要求,把握了新教材的内涵、我们的思路清醒,方向明确,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2.备课粗枝大叶,造成一些不应有的失误。

如在片断2中,由在数轴上先后两次不同方向的运动,得到两个算式:

3+(-2)=1(-3)+(+2)=-1

教师:这两个算式结果的符号有何特点?

生答:两个结果的符号都与第一个加数的符号相同。

学生的回答非常正确,而且是经过仔细观察后回答的,但我的本意是要把绝对值较大的数放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来观察、归纳的。这实际上是备课工作中的马虎大意引起的,备课缺乏深度。备课以及课堂中要尽量避免人为地给学生带来的错误导向。

3.教学语言单调、生硬缺乏启发性、激励性。

课堂上,我十分吝啬“请”“请坐”及一些称颂学生的语言,认为自己天天在说没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就变相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差生而言,他们是进行课堂学习的“学困生”更需要我们的肯定和赞扬,每一次真心的赞扬可能都会给他们带来一次新的进步。

教学语言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语言活泼风趣、幽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语言是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的一个重要渠道。启发性的语言能使学生顺理成张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不需要绕太多的圈子,具有点石成金的功效。通俗易懂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激励性的语言则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肯定了他们的学习成果,让他们时时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尤其是对“学困生”更要让他们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语言评价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