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小衔接课程目标制定 幼小衔接的相关思考优质

时间:2023-06-01 19:08:09 作者:曹czj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幼小衔接的相关思考篇一

;

摘要:本文对目前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阶段存在的问题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园的课程准备、与初等教育的双向结合、家长角色的转变四个方面,讨论幼小衔接的过渡。

关键词:幼小衔接;学前教育;初级教育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过渡成为人们日渐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终身化教育理念和系统化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家长和社会对幼小衔接的问题关注度不断提升。

一、幼小衔接的概念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是针对学前教育阶段和初等教育阶段的衔接而言的,比起“入校准备”这一概念涉及的范围更广,层次更多。

二、学前教育与初级教育的差异

学前教育作为初级教育的铺垫,与其有着很大的差别。学前教育更注重在生活中自由积极地开发幼儿的智力,多采用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等学习方式,在这一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的角色更倾向于辅导员,幼儿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而初级教育中,更多的是以严格的课程为标准,强调学生的学习自立和生活自理能力,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教学方法,以教学为主。

国外一些研究普遍证实,幼小衔接对幼儿的行为、认知、心理和社会情感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果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没有做好过渡,或者一些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那么将对幼儿以后的初级教育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甚至这一影响会延续至更高阶段的教育。例如,一些幼儿在跨入小学后,由于不适应小学教育模式的转变,跟不上大部分学生的步伐,因而产生自卑、厌学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这个角度出发,探索幼小衔接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幼儿个体连续性发展。

1.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幼儿园阶段,教育教学活动多融于生活活动之中,如户外活动、课堂游戏、艺术欣赏等等,在这一阶段教师注重引导幼儿开发智力,注重保教并重;而在小学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活动更重视学生的教学,学生更多的是受教师支配来学习知识。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幼小衔接至关重要。首先,幼儿园大班教育要重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生活活动中强调习惯规则的培养,让幼儿明白在集体活动中规则的重要性和强制性,从而加强其自律性;其次,教师在布置完当天的作业或任务后,要求更加严格,同时注重反馈信息,请家长签字留言;再者,加强对幼儿时间观念的培养,教会幼儿认识简单的钟表,同时适当延长上课的时间,缩短喝水入厕等活动时间,同时对幼儿的各项活动加以时间限制, 从而减少幼儿活动拖拉的习惯。

2.幼儿园课程准备。小学教育已经完全课程化,因此为了能够做好幼小衔接,幼儿园大班教育应做好充分的课程准备。一、幼儿学习能力的课程标准具体化,幼儿园的教育目标相对于小学教育目标而言有些模糊,要求目标达成没有那么严格。在幼小衔接的问题上,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具体化和严格完成是关键步骤。例如,在小学语文知识的渗透上,幼儿园应该创设拼音环境,张贴拼音的墙画等,让幼儿进行感性认知;在各种区域游戏活动中渗透数学知识,教会幼儿1~10的书写,运算20以内的数字加减等。二、幼儿园的大班课程设计应该更倾向于学科化,以适应小学教育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可以考虑以语文和数学为中心课程,在区域活动游戏中渗透其它学科,这一过渡能够让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很快地适应一年级的课程安排。例如每天都划分出相应的时间来进行语文和数学教育渗透,让幼儿学习重点偏向这两科,同时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对其它学科的认知,如在音乐游戏中对英文的接触,或在艺术欣赏中加强幼儿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

3.学前教育和初级教育的双向结合。幼小衔接的过程是一个双向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不仅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要积极向小学教育靠拢,小学教育也应做出相应的过渡准备。一、教师间的合作,法国在1989年颁布的《教育法案》和1990年颁布的《教育法视导案实施条例》中均提到加强幼小衔接工作,其中一条提到:合并母育学校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以利于进一步做好母育学校和小学的衔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双方教师可开展合作学习,例如相互派遣教师进行实地见习,了解对方的学习活动特点和两个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幼儿成长发展的连续性和规律性来引导幼儿进行过渡。在这一点上,两校老师间的心得交流和经验互换就显得尤为重要。二、两校间的合作,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办法和措施都需要有信息反馈来改良。中心校的幼儿园和小学在生源上是有衔接的,因此小学一年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以及时地和幼儿园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有利于及时地解决问题,改善教学环境。这一措施的有效方法是建立简单的儿童档案,将幼儿的性格特点及学习特点等简单录入,方便小学教师对幼儿的初步了解,对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两校之间可以经常开放课堂教学,进行教育资源的共享等,必要时进行学生间的共同活动,也是对幼小衔接的有力推动。双向结合,从根本上有利于促进幼儿非智力因素的成长,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步骤。

4. 幼小衔接中家长的角色转变。国外学者的幼小衔接研究调查表明,影响幼小衔接的因素有八个,包括合作者的家庭、共同的领导关系、全面负责的服务、文化与家庭语言、交流、知识与技能发展、恰当的保育和教育、对成功伙伴关系的评价。不难看出,家庭因素对幼小衔接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家长的角色转变是关键因素。一、在幼儿园工作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家长为幼儿做好幼小衔接的心理、生活和学习准备,定期召开幼小衔接专题会,开放家长日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及成长变化;二、幼儿园与小学合作,设立参观日让大班幼儿和家长对小学有初步的了解,并对家长的疑惑进行解答,增进幼儿对小学的接纳和适应的积极情感,同时引导家长在幼小衔接中注意角色的转变,共同为改变幼儿生活和学习环境做出努力。

幼小衔接是一个复杂多层次的过程,在重视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今天,这一过程逐渐得到社会重视,儿童的可持续发展也得到有力保障。不可否认,学前教育的整体进步是幼小衔接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同时幼小衔接又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幼小衔接的发展是一种儿童观和教育观的改变和进步,我们相信幼小衔接在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探索中会不断趋于科学合理,不断成长进步。

參考文献:

[3]曹跃丽.国外幼小衔接实验的借鉴[j].学前教育研究,1994(1)

[4]杨敏、程斌法国幼小衔接的措施及启示[j],早期教育,2008(6)

[6]申恒苗,从教育政策看英国幼小衔接,上海师范大学,2010

相关热词搜索:;

幼小衔接的相关思考篇二

本学期我们班级的三位老师从新组合,孩子们也是从新打乱分班。作为班主任,对孩子们还是比较生疏的。介于这样的班级组合,我们三位老师在开学初打算用一个月的时间对班级的孩子进行了解。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三位搭档老师互帮互助。在孩子的常规培养上三位老师共同配合对孩子进行培养教导。

我班幼儿都是原中班打乱顺序直接升入大班的,大部分幼儿能较快适应新集体,但由于换了新老师和新同伴,开学第一周有个别幼儿有不安现象,通过我们耐心细致的安慰,他们也都能较快稳定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通过两年的幼儿园学习生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大部分幼儿有很强的探索学习愿望,喜欢问为什么;大部分幼儿能关心集体,爱护操作材料和玩具;活动中许多幼儿能主动谦让学用礼貌用语。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个别幼儿饮食习惯差,挑食现象严重,进餐速度缓慢,而且有一部分幼儿午睡习惯差,自己睡不着还要影响其他幼儿。针对以上不足,我们在幼儿的一日活动各环节和各科教育教学中都有效渗透了相关教育,希望通过一学期的努力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进步。

二、教育教学

根据园务计划,认真深入的学习领会贯彻《纲要》思想,结合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根据幼儿学习的兴趣、需要,以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课程,探索以幼儿积极主动个性化的审美感受和表达为基础的教育指导策略。

1、在课程目标上,以“儿童发展为本”为主旨,服从于使每个幼儿全面地、和谐地、富有个性地发展的先前教育总目标,并将这一目标蕴涵于实现幼儿园课程的一切活动之中。

2、在课程内容上,建构式课程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对儿童发展有利、适合幼儿学习的有意义的主题内容,充分地让幼儿主动建构。本学期的主题有:《你变我变大家变》、《中国娃》、《亮眼看世界》、《七彩世界》、《动物,我们的朋友》、《开心一刻》、《克隆专家》这七个主题活动。

3、在实践的方法和策略上,建构式课程首先进行多种教育活动的整合,即主题线索、区角活动、日常生活多项活动的有机整合,五大领域联结整合;其次,建构式课程的主体是教师和幼儿。其三,建构式课程注重学习过程、注重生成、注重互动、注重合作,但不轻视学习结果、教师的预设和幼儿的独立活动,而是让过程和结果、生成和预设、互动与主动、独立和合作辨证地统一起来,使幼儿和教师共同成长,都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和创造者。在活动开展中,我们也可结合户外的游戏及晨间活动,例如:在《动物,我们的朋友》中,我们可增加活动“动物运动会”等。

4、特色美术活动

本学期,我们将根据孩子们的特点,结合园本特色美术课程,培养孩子们对色彩的兴趣,以及鼓励幼儿大胆创作想象,尝试用各种材料画画,用手臂控制好手的力度,均匀涂颜色,以及在作画时要大胆地布局,使得画面圆满丰富。

三、卫生保健

1、学习“幼儿园一日工作双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严格按照作息时间的安排组织活动,保教结合,保证幼儿的生活正常进行。大班老师互相配合、互相督促共同做好班级的各项保教工作,保教结合,做到分工不分家。做好各项班级消毒工作。

2、对孩子的常规进行培养,加强幼儿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如:坐姿、站姿、握笔书写姿势、阅读、倾听等学习习惯。

3、坚持晨检,做到一看、二问、三摸。把病毒排斥在班级外。

4、根据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对个别生活自理较差的幼儿,家园配合进行教育培养,采取多种方法鼓励幼儿改正挑食厌食的习惯,安排丰富有趣的体育活动加强幼儿的体育锻炼,增强幼儿体质。

5、根据季节的更变,及时和家长配合,增减幼儿的衣服、被子等。加强体育锻炼预防季节性流行疾病,提高出勤率。

四、安全工作

加强安全工作,根据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及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安全隐患,拟定学期安全工作计划,并严格实施。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学习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确保幼儿在园,愉快健康安全地成长。把好接送关,预防走失、冒领等。做好药物记录工作,配合保健室做好幼儿体检、预防接种、疾病宣传工作。

五、家园共育方面

创设形式多样的家园联系栏,定期更换内容,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增设更换栏目,发动家长参与联系栏的管理;鼓励家长参与幼儿成长档案袋资料收集与评价工作,切实关注幼儿的成长;利用家长资源,鼓励家长走进课堂。

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为上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幼小衔接的相关思考篇三

;

摘要: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改革的推进。本研究选取湖南省郴州市4所公办幼儿园、6所民办幼儿园、3所学前教育培训机构、4所小学为对象进行调查,发现幼小衔接工作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家园合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实证调查、专家访谈、结合国内外幼小衔接的相关理论进行反思。建议当前我国幼小衔接工作在教育部门合理监管下,规范社会各界办学力量,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建立幼儿园、小学教师及家长三方联动机制,建构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基的幼小衔接教育体系。

关键词:幼小衔接 幼儿园 小学

doi: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及儿童终身发展的需要,做好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衔接工作[1]。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2],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改革的推进。对此,2011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3]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4],均对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旨在规范幼儿园教育教学,建立科学健康的学前教机制。虽然教育部门的态度非常明确,但现实中的幼小衔接是否遵循幼教规律贯彻执行还有待实证的调查研究。本研究对湖南郴州市4所公办幼儿园、6所民办幼儿园、4所学前教育培训机构、5所小学进行调查,分析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学习的现状,并通过实证调查、专家访谈、结合国内外幼小衔接的相关理论进行反思。

目前湖南省郴州市学前教育的办学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和专门的学前教育培训机构。各种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在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教学方式各有特色,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家园互动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别。

(一)公办幼儿园

公办幼儿园由国家财政拨款,有着优质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具有收费低、资源优的特点,是众多家长心目中的理想学校,但由于学位有限,仅少部分父母为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子女才能入园。国家财政拨款的性质也决定了公办幼儿园受教育部门的严格监管,须秉承国家对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如在《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严禁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和组织征订各种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各种名义向幼儿园推销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幼儿园不得要求家长统一购买各种幼儿教材、读物和教辅材料”等。

在教学内容方面,公办幼儿园都是按常规的形式上课,以游戏为主,而拼音、识字、计算较少涉及,并直到毕业。多数公办园园长表示:有些大班家长确实有知识技能教学这方面的要求,适当的知识技能教学可能也是有必要的,但迫于教育部门的监管检查,只能严格按国家的文件规定执行,不开设兴趣班、特长班,不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等。在家园互动方面,公办幼儿园家长大多文化素质较高,重视幼儿的教育,时间相对宽松,一般能积极地配合参与亲子活动、完成亲子作业,并能主动为幼儿园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调查发现,尽管公办园价低质优,但进入大班时,12%的家长仍因担忧幼儿的学业成绩,选择转学至学前教育培训机构,进行专门的知识技能培训。

(二)民办幼儿园

民办幼儿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收费较高的贵族式幼儿园,另一类是收费相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郴州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多数,且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是我们调研的主要对象。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每年定期接受教育部门的评估但监管力度较小,收费相对较低,有一定规模,较公办幼儿园自主性、灵活性更高。因此,多数幼儿园一方面在整体上贯彻教育部门的方针政策,坚持以儿童为中心、以游戏为主要教学形式、不超前教学等。另一方面,为了留住生源,又另辟蹊径迎合家长的要求。比如,在园内开设识字、珠心算、国学、舞蹈、英语等特色课程,或在大班之后再开设学前班,变相的将知识技能的教学摆在首位。在家园合作方面,这类幼儿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不够宽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太重视,认为只要交了钱,把孩子交给老师就行了,对于幼儿园布置的亲子作业、亲子共育等内容配合程度不高,对孩子成长的评估也只简单的依据外显的、量化的目标,如会认多少字,是否会唱歌、跳舞、计算等。同时,因缺乏对孩子的关注,难以配合幼儿园的工作。久而久之,家园合作仅仅流于形式,幼儿园难以用科学的理念引导家长,而只重视教授幼儿短期见效快、易于表现的知识技能。

(三)学前教育培训机构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培训机构有着办学门槛低、学习周期短、办学灵活多样、收费高、主要以满足家长需求为目的的特点。培训时间最长为一年,短则一至两个月,主要接收5-6岁的学前幼儿。来此入学的孩子一般有两种:一是幼儿园大班已读完,但年龄还不足6岁,家长既不想让孩子继续读大班,又无法进入小学,便送到这类机构就读;二是家长教育理念的驱使,大部分家长认为到培训机构能学到更多知识,能更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学习成绩好。学前教育培训机构,它不同于幼儿园,受教育部门监管力度很弱,课程、方式、方法等的选择自主性强。他们以要求严格、知识过硬、小学一年级教师满意而著称,也因此,培训机构几乎完全小学化,教学形式和方法小学化、教学内容小学化、作业布置小学化。正是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迎合了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需求,所以家长对培训机构的满意度很高,学前教育培训机构的生源好,甚至分流了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部分生源,使得公办和民办幼儿园越来越有危机感。

(四)小学低年级与学前教育的差异

通过走访幼儿园相对应的小学,随堂听取小学低年级的课程,访谈校领导和任课教师,得知培训机构的课程与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有许多重复之处。如在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中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与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相一致。虽然教学内容相同,但教学方法却不一样,如教育培训机构采用的是“列竖式”的方法,而小学采用的是“实物法”和“分解法”计算的。一位任教的小学数学教师向我们介绍:“小学数学的学习是遵循着先实物、再象征物、再上升到抽象的数字计算的规律发展的,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是二年级学习的内容。”调查还表明,培训机构的学习通常缺乏小学教育的系统性,有些知识幼儿已在学前教育机构学得很深,而有些问题却从未接触,便容易出现某些方面的盲点,而学生不自知,教师也难以觉察,便会出现这些知识点的薄弱环节,难以得到全面综合的良好发展。而这种缺陷,越到高年级,分化越明显,问题越突出。通过访谈发现,72%的任课教师认为幼儿提前学习并非一件好事,刚进入一年级时,的确会表现出一些优势,过渡快,易接受,考试分数高,但慢慢就会显现出孩子的思维固定,上课专注力不够等问题,孩子通常会用之前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解决问题,却不善于发散性的思考多种解题方法;也由于已经学过,孩子往往兴趣不大,容易沾沾自喜,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也有28%的教师表示,适当地在学前进行一些知识点的教学,能减轻小学一年级课程的负担,比如拼音,一年级教材中对拼音的教学安排只有一、两个月的时间,如果学生在幼儿园从未接触,学习确实困难。

(一)教育部门合理监管,保障各方面办学力量的科学性

首先,教育部门应合理监管,做到张弛有度,发挥公办幼儿园的积极自主性,抑制民办园、培训机构的不合理现象。一项关于教师对幼小衔接教育课程应该是偏向综合课程还是分科课程进行了选择,结果显示,有76.7%的教师选择分科课程或以分科为主的课程[5]。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启蒙性,要求注意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的内在逻辑联系,整合教育内容,可见这种分科或以分科为主的课程与课程改革的精神不相一致。在教材的选择上,大部分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都认为应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幼儿园管理者决定,这表明教师在课程中的自主决策能力还远远不够。

其次,应抓紧研究,从法律保障、管理制度、师资培训、课程衔接、教学目标等方面制定一套完整的幼小衔接教育规划,保障各方面办学力量的科学性。如法国的幼小衔接教育制度具有层次性、公平性和连续性,这与其幼小衔接在管理制度、教师培育、督导评估、教学阶段、课程衔接、师资聘用等方面已经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与规划体系密不可分[6]。而我国在幼小衔接问题上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教育规划和政策体系,且各地差异较大,根本无法保证幼小衔接工作的质量。

(二)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观,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国幼儿入小学的年龄要求是9月1日前年满6周岁,哪怕9月2日出生也只能等第二年再入学。这种将是否能入小学严格控制以一天为界,实际上是忽视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身心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不平衡性,我们不能将幼小衔接仅仅简单的看作是一个“点事件”。即将所有问题都集中在“入学”这个点上,甚至是“入学第一天”这个点上,或者只通过在学前教育的最后一年和初等教育的第一年中,对儿童采取措施,帮助儿童顺利从学前教育阶段过渡到初等教育阶段,这实际上是狭义的、静态的幼小衔接。处于这一年龄界边缘的孩子,往往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这也是造成部分幼儿家长选择上学前教育培训机构的主要原因。幼小衔接工作应贯穿整个幼儿时期,全面培养幼儿的素质,使其能够尽快地适应新生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德国的哈克教授认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六个方面的断层,即关系人的断层,学习方式的断层,行为规范的断层,社会结构的断层,期望水平的断层,学习环境的断层[7]。为了维持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连续性,防止幼小衔接中出现断层,幼儿园可着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第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应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爱看图书的习惯,做事认真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听教师讲话的习惯,保持文具、书本整洁的习惯等。第三,丰富感知经验,发展基本能力。

首先,应加强宣传,改变家长观念的局限性,帮助其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神童教育”等某些培训机构过分夸大其词的影响,家长对于儿童入学准备中存在不正确的认识,如偏重知识技能的准备,忽视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准备。我国一项对某幼儿园家长的调查发现,25%的家长认为应让幼儿学拼音、识字和书写,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幼儿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8]。而大部分国外家长对儿童入学准备内容包括社会性发展的准备、情绪方面的准备、学习方面的准备和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四个方面[9]。这说明我国的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较为局限和片面,因此,应当加强对家长关于幼小衔接工作科学理念的宣传教育,帮助其全面正确地认识幼小衔接工作,自觉选择科学规范的幼儿园,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加强幼小联系,构建幼儿园、小学教师和幼儿家长三方联动机制。目前我国幼小衔接工作仍是以幼儿园和小学的教研活动相对独立、家长基本被排除在教研活动之外的传统教研模式为主[10],这一模式导致幼儿园、小学缺乏沟通,互不了解,家长也无所适从。因此,幼儿园、小学教师应加强沟通交流,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教学教研等方面相互探讨,以多种形式向家长公开宣传,联合幼儿园、小学、家长力量,构建三方联动机制,共同为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xjk013bzxx006)。

(责编 张亚欣)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