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心得体会(模板21篇)

时间:2024-01-08 22:53:39 作者:雅蕊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提高自身素质。3.参加这次活动,我收获了很多技能和经验,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得到了一些提高的方向和方法。

《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值此新课改全面推进之际,作为教师的我要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首当其冲的,我认为还是读书。博览群书,应该是我们老师生存的必须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者,怎样使自己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值得思考。要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位,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两本书,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真是受益匪浅。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因为我是从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这是一门比较开放的学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又如,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文笔简洁流畅,全无枯燥,沉重之感,而富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如: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中国学生屡屡获金夺银,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学生基础扎实,却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却少有原创意义上的知识科技创新,以致于在最近的世界科技实力总评价中,美国得了100分,日本得了72分,德国得了54分,俄罗斯得了25分,中国仅得了20分。……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又如袁先生提出的“知识的综合与知识的综合教育。”书中举了个鲜活的例子:一位教初三数学的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教室的体积有多大这个问题的每一个具体知识对初三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简单的,可是把它们综合起来(先利用身上的尺量出教室的长宽高再计算)解决一个问题时,全班四五十个同学却一筹莫展。这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是“我们的学生普遍的考试成绩都不低,他们对相当精深的专门知识都能掌握。遗憾的是,在生活中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低,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他们是完全拥有的”与之相反的是大神探福尔摩斯的例子。福尔摩斯的各种专业知识非常有限,有的甚至为零,却能够无所不通,料事如神,这靠的是在需要的时候他能调动所具有的有限的知识,当他觉得知识不够用时,能及时补充。……这些事例在阅读的过程中,很能引起我的共鸣。因为,在我们周围的确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只是我们有时视而不见,懒得思考而已。《教育新理念》一书中,不仅直言了我们教育面临的现状,还为我们教育者进行了剖析,就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挖掘背后隐含的教育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一气呵成的痛快。

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譬如,作者在讲到建立教育科研机制,创造研究学问的氛围和环境,鼓励高学历,高学位,高学术水平的教师脱颖而出时,举的是哈尔滨第三中学的实际例子,并详细地介绍了其现存的状态,采用方法等等,甚至具体地介绍了该校给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师的津贴数额。再如,在介绍德育工作在“五育”中的作用时,作者举的是湖北黄冈中学,山西通宝育杰学校这样分属国有,民营的两个中学实例。对山西省几年来有关德育工作的若干数据的评介,则使人从整体上增进了对当前德育工作的了解。生动的点,概括的面,点面结合,具体生动,让你从感性,理性上真正能够理解德育工作的迫切性,重要性及现实性。

《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两本书在我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还会给我不少的启迪。我将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争取在教学上有所突破。

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空闲时间我认真阅读了《教育新理念》这本书。通过阅读使我深刻的体会到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只有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才能与时代同步,才能有足够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改变与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位年轻人来到一个地方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位年轻人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这位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一旁的人很诧异的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人家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当你以批评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学生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学生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无疑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了。

目前,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有时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点,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学生们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怀疑,不知从何处入手。这不由得引起问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

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

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通过阅读《教育新理念》这本书对我真的收获不浅!

党史教育以人为本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入)。

党史教育是指通过学习和了解党的历史,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激发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党性修养和党的建设水平的一种教育方式。党史教育以人为本,注重通过以人为中心的视角进行研究和讲解,以深入人心的生动故事和鲜活事例,激发党员干部的思考和情感共鸣。在我参与和接受党史教育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党史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和意义,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价值和意义)。

党史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将党的历史融入到我们的思考和行动中,更重要的是通过以人为中心的讲解方式,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党的初心和使命。正是因为党的先辈们为了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党史教育,我们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进一步坚定自己为人民、为社会、为党的信念和决心。

第三段(生动故事和鲜活事例)。

党史教育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鲜活生动地呈现了许多优秀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和奋斗故事。这些故事和事例通过细腻而又生动的叙述,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党的先辈们的精神追求和无私奋斗。例如,在学习习仲勋同志的事迹时,我被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为人民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甘愿为人民服务,不计得失,为党和人民利益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这种精神令人钦佩。这些生动故事和鲜活事例激发了我对党的历史和党精神的深刻思考。

第四段(思考和情感共鸣)。

党史教育以人为本的方式,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承,更是一种对党的历史和精神的思考和情感共鸣。通过了解党的先辈们的故事和经历,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反思自己,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是否符合党的要求,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同时,这种情感共鸣也能够激发出我们对党的热爱和对人民的责任感,推动我们更加主动地投身到党的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段(总结和展望)。

党史教育以人为本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以人为中心的视角,让我们更加真切地了解和体验党的历史和精神,激发出我们对党的热爱和对人民的责任感。同时,这种教育方式也能够引导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勇于担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我相信,在党史教育以人为本的指导下,我们党的事业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一定会得以更好的保障和实现。

阳光教育以人为本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200字)。

阳光教育以人为本,是一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阳光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意义。在实践中,我发现通过理解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关心学生的发展,可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本文将分享我在实践阳光教育中的体会和心得。

第二段:了解学生需求(200字)。

阳光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了解学生的需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学习方式。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在沟通中感知他们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常常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我可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得教学更加个性化和有效。

第三段:关注学生情感(200字)。

在阳光教育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是至关重要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感受,我们需要在教育过程中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理解。我发现,当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和支持时,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我常常采取一些措施来关心学生情感,比如在课堂上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主动倾听他们的烦恼和困惑。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在学习以外的时间参加一些兴趣活动,以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

第四段:重视学生发展(200字)。

阳光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不仅关注学术成绩,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努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他们全面发展。为此,我常常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和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合作精神。我还注重教育学生的品格,进行一些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五段:结语(200字)。

通过实践阳光教育,我深刻体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了解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重视学生的发展,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业上取得进步,还可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成长。阳光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爱护,激发出他们的潜能和自信,让他们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党史教育以人为本心得体会

第一段:介绍党史教育的重要性(200字)。

党史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党内教育活动,必定不容忽视。通过学习党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动力和使命感。党史教育重点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这对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接下来将结合我个人的学习体会,谈一下党史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和收获。

第二段:党史教育激发理想信念(200字)。

党史教育以人为本,强调理想信念的激发和坚守。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等先进模范的光辉事迹,我深受鼓舞和激励。我发现他们在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过程中都充满了理想信念。而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能以他们为榜样,坚定信心,不断追求进步。党史教育以人为本,使我更加明确自己的理想信念,并坚持不懈地实现它们。

第三段:党史教育塑造人民群众观念(200字)。

党史教育以人为本,突出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学习党史,我深刻领悟到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是决定党的成败的关键。在党史教育中,相比于党员干部的高山仰止,更加突出了普通人民群众的英雄壮举。我意识到,只有用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来回报他们,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真正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第四段:党史教育启迪工作方法(200字)。

党史教育以人为本,对我们的工作方法有着积极的启发。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先辈们的功绩和处世方式中汲取智慧。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在实现党的各项工作任务时,只有坚守人民至上的原则,才能与人民心连心。党史教育使我更加注重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举措,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新思路、新方法。

第五段:结语(200字)。

以人为本是党史教育的重要理念,有着深远的意义。党史教育以唤起理想信念、塑造人民群众观念、启迪工作方法为目的,使我们从党史学习中受益匪浅。只有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真正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才能获得最大的共鸣,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不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不断把党史学习的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党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阳光教育以人为本心得体会

阳光教育以人为本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创造积极和尊重个体的学习环境,阳光教育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觉思考和自我应对问题。我在实践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了阳光教育的益处和价值,下面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阳光教育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的特点和需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兴趣、才能和学习方式。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强调学生应该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学习。而阳光教育强调个体差异,注重发现学生的优势并给予相应的培养。在我的班级里,我注意到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有的学生喜欢通过实践来学习,有的学生喜欢阅读和思考。我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其次,阳光教育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合作。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教师主导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阳光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在课堂上采取了一些鼓励学生合作的教学策略,如小组合作学习和项目制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成果,共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阳光教育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学习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个关于自我认知和情感发展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一些学生在情感和心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自卑、焦虑和压力。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与学生进行了心理辅导,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挑战。同时,我也注重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提供一些解压的机会,如户外活动、艺术创作和角色扮演。这样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的压力,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情感和社交能力。

此外,阳光教育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人格塑造。阳光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我的教学中,我强调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我组织了一些义工活动和社区服务项目,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动力。我相信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和感恩心的人。

综上所述,阳光教育以人为本是一种富有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的教育方式。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阳光教育所带来的益处和价值。阳光教育注重个体差异、学生参与和合作、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以及品德教育和人格塑造。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提供个性化的教育,阳光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性思考和社会意识的全面发展的人。

以人为本防控理念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100字)。

新冠疫情的爆发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这场全民抗疫战中,我们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以人为本”的防控理念的重要性。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回顾并总结这一段艰辛但有意义的抗疫经历,探讨“以人为本防控理念”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300字)。

疫情发生时,以人为本的防控理念第一步就是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全力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从中得到一种深深的被保护的感觉,也更意识到健康是人们幸福的基石。这次疫情让我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加强锻炼身体,积极配合各项防控措施,给医务人员减轻压力,共同守护健康,共克时艰。

第三段:尊重人民群众的需求(300字)。

在抗疫斗争中,重要的一点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需求。政府坚持始终以人为本,全力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针对疫情期间人们的物资需求,政府组织迅速响应,保障供应链的顺畅运行。人们看到政府的举措,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关怀。我们从中认识到,人民的需求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和关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一个和谐社会。

第四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300字)。

在疫情防控中,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积极动员群众,提高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网上发布各种健康知识和防控指南,发动志愿者服务队伍等,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防控斗争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地抗击疫情。

第五段:共同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200字)。

新冠疫情让我们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在这场疫情中,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彼此间的关心与帮助。这让我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支持。以人为本的防控理念也提醒了我们要更加注重关心身边的人,加强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团结的社会。

结尾:回顾与展望(100字)。

“以人为本防控理念”是在抗疫战中提出的,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将人民的生命与健康放在第一位,旨在共同构建一个团结、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相信在未来,我们能够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努力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党史教育以人为本心得体会

党史教育是加强党员教育培训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历史经验和党的光辉历程,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名党员,我有幸参与了党史教育学习,深刻体会到党史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它不仅仅是重点强调党的理论与实践,更关注党员的成长和发展。以下将对党史教育以人为本的体会进行探讨。

党史教育是一次从根本上提醒党员初心和使命的重要机会。通过学习党史,在党员心中埋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激发了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并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示。党史教育以人为本,通过对党史人物的感人事迹的讲解和展示,引导党员扎根人民群众,不断提高自己的斗争本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二段:党史教育促进党员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

党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历史,让党员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契机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在党史教育学习中,我们不仅仅是研究党的历史,更是研究我们自己。通过与党史人物的对比,我们不禁要问自己,与他们相比,我们有哪些不足之处?这种自我审视让我们更加谦虚和真实,更加自觉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主动地改进和提升自己。党史教育以人为本,不仅努力呈现党史的伟大成就,更关注党员的成长和进步。

第三段:党史教育激发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史教育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富经验,激发了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党员应当不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勇于担当责任,磨砺斗争意志。通过了解党的光辉历程,我们不仅受到了历史人物的感召,更感到了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党史教育以人为本,通过对党史人物的讲解,让党员感受到党的伟大和党员个人的责任和使命,使党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主动、主动和坚定。

第四段:党史教育激发党员创新精神。

党史教育以人为本,鼓励党员树立创新精神。学习党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党的创新理论和创新实践,提高党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理解到,在党史长河中,党的创新是不断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通过了解历史成功经验和发展教训,我们不仅要追求“传统”,更要培养创新精神,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和创造。党史教育以人为本,强调党员在创新实践中的重要性,激发党员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热情。

第五段:党史教育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

党史教育以人为本,加强了党员的党性修养。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党的历史和理论知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以党员的先进性和纪律性,为党的事业做出贡献的责任和使命。党史教育以人为本,通过对党史人物的学习和思考,让党员更加自觉地遵守党的纪律和规范,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时刻牢记党史教育的理念,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

总结起来,党史教育以人为本,注重党员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党史教育,我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更加懂得了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和使命。党史教育激发了党员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加强了党内风气和纪律建设。作为一名党员,我会时刻牢记党史教育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有人说:读书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在课余时间,我有幸拜读了《教育新理念》这本书。这本书阐述了:作为教师究竟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论,转换哪些旧观念。在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今天,我们在转换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方面应如何去做?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同时袁先生提出的“知识的综合与知识的综合教育。”也让我颇多受益。书中举了个鲜活的例子:一位教初三数学的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教室的体积有多大?这个问题的每一个具体知识对初三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简单的,可是把它们综合起来(先利用身上的尺量出教室的长宽高再计算)解决一个问题时,全班四五十个同学却一筹莫展。这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是“我们的学生普遍的考试成绩都不低,他们对相当精深的专门知识都能掌握。遗憾的是,在生活中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低,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他们是完全拥有的。”与之相反的是大神探福尔摩斯的例子。福尔摩斯的各种专业知识非常有限,有的甚至为零,却能够无所不通、料事如神,这靠的是在需要的时候他能调动所具有的有限的知识,当他觉得知识不够用时,能及时补充。从这里我也联想到了我自己。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平时看有关语文教学的文章,读文学作品,听语文课我是乐在其中,而听其他学科的教研课我就不得已而为之了。因为我一直认为既然自己是语文专任教师,教好我的语文课足已。事实上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就提出“教育的最后目标却在种种境界的综合,就是说,使每个分立的课程,所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儿,构成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而要使学生能够“沉浸其中”,教师首先要进入这一“境界”。我们不求胜任二三门课程的教学,但有必要熟悉学生所学习的全部内容,能够在学科间相互沟通。

袁振国教授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在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事例典型吸引人,文笔通俗而优美,文中所阐述的观点,我觉得有很多自己以前朦朦胧胧仿佛感受到的地方,经他或以事例说明或引经据典般地娓娓道来,不觉大受启发。对于文中倡导的“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有了更深的认识。

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吸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尊重是人最重要的需要之一,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最大的需要是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是一种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是一种自尊、尊人的为人方式,它崇尚平等与宽容,与占有、攻击、暴力、贬损、伤害等消极心态与行为是相互对立的。尊重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是社会进步的阶梯。

《新世纪汉语大词典》对“尊重”的定义是:

(1)尊敬重视、尊敬看重;

(2)常用做承认失败或表示顺从的一种谦卑态度;

(3)自重,对自我的尊重。《现代汉语词典》对“尊重”的定义是:

(1)尊敬或重视(个人、集体或有关的抽象事物,如意见、权利等);

(2)庄重(指行为)。

尊重,顾名思义,就是要重视人、理解人、信任人。指个体对客观现实具有生命意义的心理反映,具体是指要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学生才能信任教师。当今的学生,尤其是处于生长叛逆期的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发展,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交往。因此,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例如了解他们的学业情况,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了解他们对教师的要求,了解他们对学校的期望等。不能忽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我们在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同时,又要承认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要全面发展但不是平均发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时还要作恰如其分的批评。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处处顾及学生的自尊心,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魏书生曾说过:“教师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教师的昨天,学生犯错误时的心情,教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的更具体一些。”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的为学生想想,然后再推心置腹地做做工作,师生之间的某些冲突时完全可以消除的。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害学生的心。批评学生要慎用。

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校园里,师生之间没有人格的尊卑、贵贱之分。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例如,当一个学生有缺点或出现过失时,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严肃的批评,都是必要的,但必须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出现一道鸿沟。

教师应由衷地信任学生。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完美的人。”作为从教者,一定要尊重学生成长的需求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健康发展中发挥他们的潜能。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它常常与真诚、谦逊、宽容、赞赏、善良、友爱相得益彰。给成功的学生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学生成功的敬佩、赞美与追求;给失败的学生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学生失败后的同情、安慰与鼓励。教育只要有尊重在,就有师生间的真情在,就有未来的希望在,就有成功后的继续奋进,就有失败后的东山再起。我在编排学生的座位时,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每个星期轮换一次,有时前后轮换,有时左右轮换,这种编座位的做法学生非常喜欢,家长也很满意。有一天早自习时,我发现孙万祺同学在玩四驱车,我并没有当众批评他,而是下课后找他谈心。我亲切地对他说:“玩四驱车当然可以,但要注意约束自己,利用下课的时间玩。”后来他按照我说的去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见,尊重学生是一种教育智慧,也是一种教育艺术。

热爱学生是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更是教育与转化学生的一剂“灵丹妙药”。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尊重教育,离开了一颗“爱心”将会寸步难行。我们班上有一名女生,学习成绩优秀,人长的蛮可爱,围着她的男生也不少,作为班主任总是担心她受干扰,影响学习。虽然对她有所暗示,可她依然活泼好动,常常与男生打成一片。一天课上,我正讲的起劲,猛然看见她笑着回头与一名男生讲话,看那“亲热”劲,我气不打一处来,想起平日里对她的忠告都置若罔闻,便看着她随口说出“你以为你笑的很灿烂吗?”说完,我接着讲课,只见她的脸一下子晴转多云,继而笑容消失,神色黯淡下来,我为自己的一句话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暗自高兴。可是没多久,我却高兴不起来了。课间她正和同学们谈笑着,见我进教室,便立刻收起笑容,眼睛怯生生地朝我张望一下,如同老鼠见了猫,逃回座位,必恭必敬地坐着。偶尔用眼睛瞟我一下,又慌张地耷下眼皮。课上,无论同学如何雀跃的举手发言,她总是纹丝不动,即使我点她发言,她也总是不苟言笑,问一句答一句,绝不多说一句话。以前那个我欣赏的侃侃而谈的灵气才气在冰冷的回答中荡然无存。自此一种负疚感压在我心头,很沉重。我没想到,一向自我感觉良好的师生关系,竟然如此的不堪一击,我不能让这种局面持续下去!我决定补救这因我的失误而造成的局面,碍于老师的面子,我把她叫到办公室,向她表示歉意,可她唯唯诺诺,眼神里满是怀疑与冷淡,谈话以失败而告终。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不能让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改变她的一生,我要用我的豁达和诚意使她回心转意。

上课了,我对全班同学说:“老师在一次上课时,犯了一个错误,用不当的语言批评了某某同学,老师感到很内疚,今天我当着同学的面,向某某同学道歉,希望以后同学们监督老师的言行。”说完,我发现她的眼里充满了感激,正大胆地望着我,似乎有话要说,我没有让她说,因为我知道此时无声胜有声。接着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从他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尊重换来的信任与赞赏。此后,我又看到了她那灿烂的笑容和闪耀着思想的火花。这让我体会到教师的职业如履薄冰,它需要教育者时刻检点自己,约束自己,提升自己,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轻柔的抚摸都极有可能点燃某个孩子心头向真、向善、向美的火种,改变某个孩子的一生。

尊重是一缕春风,让人心灵之湖泛起圈圈涟漪。尊重是一曲音乐,让人感到透彻心扉的震颤。尊重是一场甘霖,让人体味到生活的甜蜜。

尊重是一束阳光,让人沐浴在温馨的境界里!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就要尊重教育,尊重孩子,让每个孩子抬起头走路,在阳光下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实施尊重教育,也才能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以人为本防控理念心得体会

随着全球范围内新冠病毒的爆发,以人为本的防控理念备受关注。这一理念强调人的安全和福祉的重要性,强调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为防控疫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意识到以人为本防控理念的重要性,并且体会到了其中的几个关键点。

首先,以人为本防控理念强调全民参与的重要性。疫情控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疫情初期,很多人不太重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对他人的影响。然而,通过广泛的宣传和社会教育,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对于疫情的发展至关重要。人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遵守相关规定,减少传播风险。这样的全民参与意识让我深感温暖,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站在一起,互相帮助,共同努力。

其次,以人为本防控理念强调科学的决策和精准的措施。疫情防控不是简单的封闭城市或者隔离患者,而是需要科学的思维和综合的考虑。这样的决策需要依靠科学家和专家的建议,而不是凭借个人的意志和判断。同时,防控措施也需要根据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的需求来制定。毕竟,大家的处境是不同的,所以不能一刀切。只有通过科学的决策和精准的措施,我们才能真正保障人们的安全和福祉。

第三,以人为本防控理念强调关爱和支持的重要性。在疫情期间,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而处于困境之中,他们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收入,失去了亲人。在这个时候,社会就更需要展现关怀和支持。政府可以提供经济援助和就业机会,企业可以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和安全的保障措施,个人可以相互帮助和支持。只有在困难时刻付出关怀和支持,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体会到“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

第四,以人为本防控理念强调国际合作的必要性。病毒无国界,只有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才能最大程度上减少传播风险和控制疫情。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许多国家都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共享信息和经验,提供援助和支持。国际组织和机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协助各国加强防控措施和资源调配。这种国际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应对和控制疫情。

最后,以人为本防控理念的目标是保护人民的安全和福祉。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我们都应该将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而不是为了一己之利而牺牲别人的利益。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崇高的行为和无私的奉献,这些都是以人为本防控理念的真实体现。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保护人们的安全和福祉,给予每个人一个安全的环境和健康的未来。

总之,以人为本防控理念是一种重要的理念,它强调人的安全和福祉的重要性,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在疫情期间,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个理念的意义和价值,体会到了全民参与、科学决策、关爱支持、国际合作以及保护人们安全和福祉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才能共同战胜疫情,建设一个更加安全和美好的未来。

以人为本防控理念心得体会

在当前全球范围内大流行的新冠疫情背景下,人们对于防控理念的重视日益提升。以人为本防控理念是一种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理念,它坚持人的自由、平等、尊严和人权是防控工作的核心,是一种以人为本、动员人心、得到人心的防控方式。我通过亲身参与和观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这种理念的重要性和实施的效果。

二、做到均衡统筹,确保全体人民的健康权益。

以人为本防控理念要求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和健康权益放在首位。在疫情期间,许多国家实施了长时间的封锁措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但同时也为预防疫情的扩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政府的均衡统筹的重要性。政府需要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协调各方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确保全体人民的健康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在我的身边,我看到政府不仅加大了疫情防控力度,还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扶持政策,让人们在疫情中依然能够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减少了他们的压力和困难。

三、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信任感。

以人为本防控理念还要求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和信任感。在疫情的防控过程中,政府及时将疫情信息公之于众,让人们知情、明晰,并根据疫情的变化实施相应的防控措施。政府还积极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采取措施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在我所在的社区,政府利用各种渠道向居民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的防控工作。政府还为居民提供了心理疏导服务,解决了他们的心理困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感。

四、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抗击疫情。

以人为本防控理念还要求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和抗击疫情。疫情没有国界,只有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才能够有效地控制住疫情,保护人民的健康。在我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为其他国家提供援助和支持,分享防控经验和救援物资。同时,我国也从其他国家获得了许多宝贵的防控经验和物资支持。这种国际合作的精神不仅有助于疫情的早日缓解,还有助于增进国际关系的友好和谐。

五、总结感悟。

以人为本防控理念是一种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防控理念,它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健康权益,增强人民的参与感和信任感。在实践中,我亲身体会到这种理念的重要性和实施的效果。在以人为本防控理念的引导下,我们要坚持做好自我防护,保护他人的安全,积极参与社区的防控工作。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合作,我们才能够战胜疫情,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和福祉。

教育理念心得体会

10月28、29日,我校全体中层干部、班主任、备课组长在王东校长的带领下,到x省x学院参加了《全国教育名家魏书生教育思想专题报告会。11月8日午时,教科处专门组织全体教职工在学术报告厅举行了学习心得交流会。

本次交流会由吴贵兰教师、文椒教师和傅世忠教师发言,他们分别以“班主任要做一个有心人”、“行成于‘细’——浅谈高中语文‘精细化’教学实施策略”和“魏书生那些事”为题进行学习心得交流。

吴贵兰教师从个人的教学实践出发,认为教师就应站稳自我的讲台,住那一亩三分地,潜心专业,教好自我的那门学科。真正实现我们育才学校的孩子“生活不止读书,还有诗和远方”的教育特色。文椒教师从行成与“细”展开,提出了高中语文“精细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她认为语文课要聚焦课堂,要提高早、晚读的学习效率、要充分利用课后十分钟,要培养得力助手——科代表和要让科技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策略。傅世忠教师从班级管理方面解析了班级管理需要班主任对学生平等人格和对班级运筹帷幄的理念,认为教师就就应学会乐观,耐住清贫,扛住寂寞,守住宁静,像魏书生那样,在“松、静、匀、乐”中做好自我的本职工作。三位发言人精彩的交流,得到了全体教师的一致好评。

最终,由王小槐副校长做了总结点评。他认为,本次学习心得交流会举办得十分成功,期望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魏书生的教育思想,把这宝贵的'财富用于自我的教学,让自我的教学日臻完善,构成自我的教学风格,让自我的教育人生放出应有的光彩。

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对于教育观念、目标和方法的认知和规划。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理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不断反思和实践,我对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本文将结合我的个人经验和教育实践,探讨我对教育理念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教育理念应该以发展全面人才为目标。对于学生而言,单纯追求知识的积累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近年来,我在实际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项目制教学、课外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培养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我发现,学生们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拥有更全面的竞争力。

其次,我认为教育理念应该以情感教育为基础。爱与尊重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当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家长的爱与关怀时,他们会更愿意学习和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倾听、关注和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之间的友善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们在这种充满爱与尊重的教育环境中更加积极主动,能够更好地发展个性和才能。

再次,我认为教育理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的教育常常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我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能力。我也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发现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更加独立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此外,我认为教育理念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兴趣、特长和学习方式。因此,教育理念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方式。在我教学的实践中,我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培养他们的特长和潜力。我发现,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最后,我认为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发展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习惯。因此,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科教育,还要注重品德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示范和引导,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行为规范。我发现,学生们在品德教育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规范,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总之,教育理念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参考和指导,对于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教育理念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我认识到教育理念应该以发展全面人才为目标,注重情感教育、思维培养、个性特点和全面发展。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们才能够全面发展,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品德的时代新人。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论文【】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既是一种指导思想,又是一种教育的发展策略,是创新的时代要求。当前,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改革的最高要求,是营造和谐文化氛围的重要保证。本文主要对“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含义进行阐释,对教育行政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实施途径进行分析,同时对其实现途径进行研究,目的是更好地增强教育事业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使其管理有据,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念是现代教育行政管理中的核心理念,“以人为中心”是一门管理艺术,是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其在教育事业中的具体体现,更符合我国党政基本方针、策略的总结和精炼。在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落实“以人为本”政策,充分重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出色的个性发展空间,能调动教师和教学管理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教育行政管理中“以人为本”指以“人”为本位进行教育行政管理,满足人的自我实现需要,最终达到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重视人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肯定“人”的价值,彼此互相尊重。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人”乃是泛指,包括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在内的参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所有人。教师与学生是学校管理中特殊的群体,教师主导整个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高校管理工作者应该符合这一教育规律,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同时置于首要地位,尊重并且实现师生的需求与权益,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因此,“以人为本”理应成为教育行政管理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只有贯穿学校管理所有流程之中,才能有效为促进人的发展服务,体现出对人的理解与尊重,有利于人的价值的实现。科学性是行政管理工作中实行“以人为本”原则最基本的特征。不仅指其管理理念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更符合人的发展规律。还应使整个学校工作运行工作都符合科学性,包括教学活动、教学规章制定、教学任务的实施、学生工作的开展,每个部门乃至每个教师、行政人员之间都需要发挥作用,促使教育管理工作高质量地展开。高度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中的服务性。行政管理工作中,需要每一位行政人员牢固树立服务的理念,管理即服务。高校中的行政机构管理事务性工作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师生,摒弃旧有的官僚的僵化的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态度。尊重师生的尊严与人格,在管理中以服务为第一原则,方便教学工作开展。“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更具民主性。人本管理方式更重视人的尊严,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因此,人本理念转变了固有的管理观念,秉持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扬民主。建立民主的管理制度,进行校务公开,使学校内务信息更透明,加强教师与学生与学校的联系,使他们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强化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实际作用,察纳雅言,倾听广大教育人员的真正需求,尊重他们的意愿。加强民主监督、民主评议,管理人员尤其是干部领导接受校内每一个成员的监督,保障民主权利能够得以实现。

如何能在教育行政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其一,“以人为本”的管理应更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系,尊重个体尊严,关心行政人员生活需要及心理反应。致力于建立教育管理工作者与教职员工之间的友谊及感情关系。对行政人员的管理变成“激励”,支持并且引导他们的工作,正视他们的困难,把责难甚至惩罚变得更加人性化,维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其二,行政管理者能够用人有度,有准则、有依据,有制度、能实施。高校尤其要规范管理制度,实行民主监督,大学章程的制定不能成为摆设,教代会履行应尽的权利及义务,行政主体也是被监督的对象。同时,人才选用要更严格,符合聘用制度和程序。不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训练及培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挖掘其特长,务求做到人尽其用。其三,加强宽松、自由的校园文化精神建设,文化精神是增强凝聚力的主要方式。自由的人格、民主的精神、追求真理的学术气息、仁者爱人的人文情怀将是高校师生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校风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增强校园中每一个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肯定行政人员的自我价值、集体荣誉感的养成将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爱岗敬业,道德情操更高尚。教育行政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复杂工作,理论与实践互为表里。要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将管理与服务相统一。教育行政人员的工作素质,构建新的行政管理服务机制,直接影响行政管理效能的实现与执行力的提高。

探析“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

摘要: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顶层,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管理的内在需求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解读了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的内涵,论述了树立“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初步探讨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以此促进高等教育管理的和谐发展。

高等教育管理中,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类教育在组织教育、教学、生产、科研和行政等各项管理实践活动中必须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出发,把人看成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中心和主旋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征和本质,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强调在管理工作中,时时、处处、事事都要想到并且做到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造精神和自身潜能,以满足高等教育管理的合理需要,提高高等教育管理的质量。

高等教育具有三大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曾经高等教育管理实行“物本”管理,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水平。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实行“人本”管理,一切管理活动围绕人展开,人既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主体,又是高等教育管理的客体。高等教育管理始终把人的管理放在首位,人性化管理是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效率的关键所在。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只有把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才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全面提高育人质量,达到高等教育管理预期的目的。

近年来,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得到了蓬勃发展。高校培养了大批人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极大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观,并将其有机地融入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是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更是高等教育管理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众所周知,高校的重要活动是人与人之间开展的,人的因素在教育管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和教师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教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助推剂,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奠基者。高等教育管理要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互动进行的,达到高等教育管理的良好态势,就必须以人为本,把师生的激情充分调动起来,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新的血液,确保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稳步进行。

“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思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人”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管理的终极目标。当今时代,人的价值和潜力已经被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以人为本,尊重人格,成为了社会进步的催化剂。因此,高校管理者首先要转变观念,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在管理实践当中破除极端行政化和功利化的教育管理行为。与此相适应,以育人为宗旨,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为高等教育管理的有条不紊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构建以人才为根本,以育人为目标,师生为主体的观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之本,要想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高校教师既要担当教学能手,又要有一定的学术造诣。这样,高等教育的质量才能蒸蒸日上。把“以人为本”理念运用到高等教育管理中,就要确立教师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息息相关,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的发展是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就要使教师在学历、职称、工作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认真研究高校教师教学管理模式,是不断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有利于学校的良性循环,进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的所有工作都是为学生建立和服务的。作为高等教育,要从学生全面发展角度出发,围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开展管理工作。“以人为本”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还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每个人的自尊心,帮助每个学生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按照学生成才成长的客观规律需要,配置大学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满足学生正当的需求,创造优良、有效的教育平台。

四、结语。

总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要求。社会要和谐,国家要进步,离不开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必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一切管理工作中,努力革除高等教育中的弊端。只有这样,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才能有条不紊的和谐发展,高等教育才能培养出精英人才,以适应时代的不断需求。

参考文献:

[3]姜军委.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管理策略探索[n].大连大学学报,2009(5).

[4]李海崴,吕晶.浅谈高等教育管理应“以人为本”[j].科教文汇,2009(2).

[5]李兰兰.高等教育管理创新若干问题的探索[j].中国商界,2010(6).

阳光教育以人为本心得体会

阳光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和能力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其核心。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阳光教育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首先,阳光教育倡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具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标准化教育会扼杀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而阳光教育正是要打破这种束缚。作为一名教师,我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我会给每个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和资源,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和表达,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阳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但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掌握一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阳光教育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我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团队合作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交和沟通能力。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学科方面取得好成绩,还能在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此外,阳光教育还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然而,这种教育模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阳光教育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互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常常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我会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度和支持,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阳光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感到束缚和压力,他们容易丧失自信心。而阳光教育以个体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发展。我会通过定期的反馈和鼓励,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优点和潜能。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会互相表演、交流和展示他们的作品。这种经验使学生感到自豪和自信,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他们明白自己要为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负责,并为此付出努力。

总之,阳光教育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能力、发挥创造力、培养自信心和责任感。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阳光教育给学生带来的积极变化,我相信它将会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因此,我们应该支持和积极实施阳光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成长。

教育理念

第一段:引言(100字)。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教育理念则是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在我多年的从教经历中,我深切体会到了教育理念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本文将从重视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反思。

第二段:重视学生个体差异(250字)。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长。因此,我们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并满足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在我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发现正是因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我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真正找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第三段:鼓励创新能力培养(250字)。

现代社会对创新能力的需求越来越强,而这种创新能力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我十分重视课堂的互动性和创新性。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注意到,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也更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业能力。

第四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250字)。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关键环节。只有师生关系良好,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秉持着和谐共生的原则,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我尽力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通过积极关心和帮助,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尊重和信任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能够更加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真正实现了教育目标。

第五段:提高教师专业素养(250字)。

教育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水平。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我经常参加各种教育培训,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教育研究和反思,我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兴趣。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完成教育使命。

总结(100字)。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切体会到教育理念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重视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提高教师专业素养,都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将一如既往地坚持这些理念,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理念心得体会

根据学院的总体安排,结合学习活,开展了研讨活动。通过学习,深受启发。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高职教育理念和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重在从观念上更新广大教师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理解,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努力改革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得替代的作用。如何在高职教育领域中立足,在众多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如何创新、办出特色,真正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应该是我们当前应该探讨的,我院提出的“创建质量过硬、特色鲜明的省内一流职院”的奋斗目标,正是顺应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下面谈几点看法: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我院由三校合并近十年来,经过整合和融合,取得了可喜成绩,也面临诸多难题,尤其面临加快发展的艰巨任务。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我们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有待进一步更新,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教师,还存在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的情况。所以学校要严格管理制度,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把优秀教师和教学资源向教学倾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最基本特性,也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把精神文明教育同道德品质教育紧密结合,使受教育者能够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树立守法、用法、护法的法治观念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从业观念。

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在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又培育其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品和过硬的技能,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始终把实际应用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基本途径,以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职人才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目标。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加大投入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现代化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国内外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高职学生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模拟实训——实际应用”的链式培养模式进行,充分利用现代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使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成长,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人才定位和培养规格的必由之路。

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是实现人类社会文明发达的源泉,是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动力,也是青年学生成才与成功的保障,更是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的灵魂。

为此,要在学科专业建设工作中,体现学科专业建设与现代职业岗位群相结合,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的原则,实习产、学、研一体化,从学科专业建设入手,精心打造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是高职教育的自身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如办学体制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学科专业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等。二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呼唤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职人才。三是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高职人才。要培养高职学生的事业开创能力,运用已掌握的职业技能投身经济建设的大潮,甚至能够以独特的视角、独有的技能、独立的见地在某一技术和管理领域一显身手,为经济发展做出更突出的贡献。

作为高职教育战线的一员,人人都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作为财务人员,要牢固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意识,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和为教学、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为湘潭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作出我们的不懈努力。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论文【】

新课程已走进中学数学教学,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中学数学教学观,成为目前首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实践的基本环节入手,通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认识和思考,总结了一些较为实用的理论及做法,以期对中小学课程改革、数学教学实践有一定的贡献。

当今世界的竞争本质上就是资源的竞争,而人才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核心资源,于是资源的竞争也就成了“以人为本”的竞争,它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去适应它,并促进竞争的成功。教育工作的重心,已不再是教给学生固定的、死板的系统知识,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塑造学生具有丰富内涵的自由人格。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要深刻理解并积极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须思考“面对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如何把社会发展过程所需要的数学及相关的知识、能力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能力继承传统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不断延续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这也是数学教育的根本所在。

怎样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下面笔者想从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几个具体环节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几点认识:

备课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这项工作关系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传统备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备课只关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即教师讲了什么?),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需求(即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备课要充分了解学生、考虑学生需求。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教学设计中重点关注学生的以下几种需求:

1.注重学生在最邻近发展区的发展需求。

一节课有哪些教学内容?有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这些在教学大纲里都已经有明确地阐述了。但我们的教学决不能是死板地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可以不讲或少讲;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的知识教师就不要过多地干预;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为学生的学习搭建适合学生在最邻近发展区的发展平台,使学生在平台上通过自主学习或合作互助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实在在地实现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很多学生向教师咨询过同一个问题:“平时听课能听懂,练习也能完成,为什么自己独立处理习题(特别是考试时)却做不出题来?”对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造成的后果。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少关注学生的思维模式及其形成过程,备课中教师只是注重如何把知识讲给学生听,求的是自身的思路清晰,而学生感觉怎样,是否能真正掌握都不明确。因此,教师所讲的,学生并非能听、会想、能展。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即在备课时,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强化知识及思维习惯的自然形成过程。通过教和学,实现学生知识的自发构建、科学素养的主动养成及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3.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树立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数学教学总体四个方面目标之一,它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让学生有发挥创造的机会,然后在同伴的欣赏赞叹中体会个性化思维的乐趣,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内心得到满足的同时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态度。譬如遇到一道题目时,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鼓励学生谁能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就会在一刹那间被点燃,获得成功的体验,内心得到满足。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创设生活的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这样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他们所学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这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欣赏、鼓励每一个学生,对他们进行正面积极的评价,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信心。比如对于个别学习困难的后进生,只要他们比以前努力了,有进步就应及时表扬,体现发展的观点。还可以建立数学成长档案袋,设计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法,这样能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情感体验,尊重他们的个性感悟,让他们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

布鲁纳认为:“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给任何特定年龄的儿童教某门学科,其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这里所指的就是认知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是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习取决于他本人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为他们呈现了什么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的认识过程,其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即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基础上,通过概括得出知识结论(感知概括);第二次即把掌握的知识结论运用于实际(概括应用)。只有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才算真正地达到了教学目标。所以,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注意强调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强调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活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因子,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牵着学生走路的状况,尽量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独立思考,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问题,质疑问难,主动探索知识规律,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课堂上要充分信任学生,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讨论、训练、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吸纳学生的观点,不强求一致的标准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穿针引线、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己来推导结论过程,领悟发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好的教学理念、民主的教学作风最终必须落实于恰当的教学手段。因而,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段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学民主作风的最重要环节。

所谓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段,即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体现平等、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区别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一言堂”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手段。根据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已在不同程度上试验过,已见成效的、能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新型教学手段有很多,如启发式教学法、美国学者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法、吸引教学法、“学习自由”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等。教师根据不同授课内容、不同课型、不同授课背景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法。

课后实践的自主包括课堂学习效果的自主评定、课后巩固内容的自主选定及课后训练的自主批改及讲评。学生通过课后自我回顾、同学间相互提问、简单课后小测验等方法自主完成学习效果评测,对薄弱内容自主选取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训练(如有的学校作业自助餐的改革)都是具有很高实效性的彻底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方法。特别一提的是,课后训练的自主批改及讲评,笔者从三年前开始尝试这种作业批改及讲评方法,即学生收起作业后先不送到我处,由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直接互换后分给学生每人一本。学生自主确定作业标准答案,并对拿到的作业进行极其细腻的批改,并对所批改的作业注上具有热情的鼓励性的批后感,同时注上批改者的姓名。然后收起交到笔者处,笔者对作业完成及批改情况统一评判,最后反馈给学生改错或增强对作业的认识。该方法的好处是既增强了学生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及质量(学生普遍不愿意被同学笑话),而且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完成了两遍作业,而且这两遍是不同层次的两遍(批改明显比初做层面要高),同时,热情、鼓励性的批后感既培养了学生优质的品德,也增强了同学间的友谊。多年来,该方法已经深入学生心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课后训练的实效性,带动了学生的多元发展。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教育者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深人地研究学生,有效地服务学生;只要落实好“以人为本”这个理念,工作就能做实、做好,就能把促进学生发展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

[1]吴绍辉。浅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j].中学生物教学,2005(z2).

教育理念和心得体会

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而教育理念则是指导教育实践的指导原则和价值观念。教育理念的不断演进与更新,不仅反映了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也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个人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对教育理念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自身经验,探讨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并分享一些个人的心得感悟。

首先,教育理念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者对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认识和价值取向的总结和体现。它是教育实践的指导和借鉴,决定了教育者的行为和教育的效果。如果教育理念不清晰或者与实际工作脱节,就会导致教育目标的偏离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因此,明确自己的教育理念,对于教育实践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其次,教育理念应与时俱进,紧跟社会需求和时代潮流。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念的演进也必然与社会需求和时代潮流息息相关。新的时代带来了新的需求和挑战,如全球化、信息化等,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及时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只有与时俱进,我们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并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在教育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了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秉持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我努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倡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自主探究。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发现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成果也更加明显。

在实践中,我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有时,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时,形式主义和功利导向的现象也会对教育实践带来一定的阻碍。然而,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思考,我逐渐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完善的过程,是非功利性的,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只有抛弃功利心态,回归教育的本质,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

总结而言,教育理念的明确和更新对教育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同时,我们也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的本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