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大全5篇)

时间:2023-09-22 21:07:13 作者:雅蕊 农夫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大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农夫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篇一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写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发生的小故事,是一篇写事情的文章,表达了高尔基对儿子深深的爱和他与儿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抓住文章重点词句进行品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如品读“赏花”。师引导:终于,春天来啦!儿子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果实,想去那片芳草地看一下吗?我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其余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并以生生评价,师生评价进行朗读训练。在生字、词的教学上,我能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并掌握。

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很好地挖掘课文空白点,应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既对课文有了深刻地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引导学生体会儿子不仅给父亲带来了快乐,也给岛上居民带来了快乐。如应该创设以下情景:美丽的鲜花不仅引来了一只只蜜蜂,还引来了岛上的居民呢!

1、有请这位先生,当你清早推开窗户,闻到花的清香,你心情怎样?

(当清香迎面扑来,我感到心旷神怡,今天一定是美好的一天。)

2、看,心情烦闷的女士走过来了,欣赏着眼前的鲜花,你会怎样?

(我觉得我的烦恼顿时抛到九宵云外了,我又恢复了平静的心情。)

3、瞧,那位劳累一天的渔民走过来了,欣赏着眼前的鲜花,你又会怎样?

(劳累了一天,我本来已经腰酸背痛了,但是当我看到这美丽的鲜花在风中轻

轻摇晃,我的疲劳顿时化为乌有,我又精神百倍!)

二、高尔基信的内涵挖掘不够,学生对结尾句的理解流于表面,难点的突破不到位,对信的整体把握不够,研读教材上仍须下功。因此信中所揭示的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有一些说教味,学生难以理解。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给”,永远比“拿”更愉快。在理解这句话的环节中,我没有让孩子们扩展思维,而是表面理解。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上的有关“爱的奉献”的事例,说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当今社会,每家都是独生子,致使学生自私、贪婪。让他们学这些都是一种付出,而这样的付出却能给人带来快乐,因此说它们都是美好的东西。大公无私,仅凭一两句说教的大道理,作用不会太大。这句话给我的启发是:只要你真诚地付出,人家受益自会予以回报,那你也将是多么愉快呀!老师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定会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尊敬;医生妙手回春,救死扶伤,人们称他们为“白衣天使”;父母给孩子无私的爱护,也会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我体会到: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尽我所能,给身边、周围的人,奉献一片爱心,留下美好的东西,才会更加快乐。可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让孩子们也感受到 “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对孩子们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说教。要学会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实际感受,使境界得到升华,真正理解 “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所以教学这一段,应该有一个层次,先联系课文理解,再联系生活,从鲜活的例子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容易产生共鸣。下次教学时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比较好:

1、启发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信的内容,既可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去证明这的确是谆谆教导,以求“各有所得”;及时给提示单(有关奉献、给予与索取的名言)分散难点,从而由台前到幕后指导学生突破难点,避免了繁琐分析与高谈阔论。学生自然会围绕板书上的“栽花赏花”与“写信教子”谈“给”的愉快比“拿”的愉快多;自然会汇报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上的有关“爱的奉献”的事例,相机表扬赠与名言,并让学生高声诵读以体会一种快乐。

2、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情境艺术的引语,指导朗读这意味深长的信,再进一步激励学生积累其中的名言为座右铭,切实铭记、体悟“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

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拓展练习。

(1)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

(2)结合你联想到的人和事写一段读后感;

(3)把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写成凡人格言制成书签当座右铭。

4、最后教师归纳:美好的东西或许是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许是一次弯腰搀扶,或许是一个美好的祝福,这些都是一种付出,而这样的付出却能给人带来快乐,因此说它们都是美好的东西。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把握好二期课改的精神实质,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注意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农夫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篇二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本课生字7个“基、妻、姹、嫣、晃、阵、霞”;积累词语若干个;能正确地在田字格内书写“基、妻、晃、阵、霞”5个汉字,并能在写的过程中有意记忆这些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4、5两节。

3、熟读课文,了解内容;联系课文有关内容读懂课文最后一句话,知道在生活中能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高尔基信中两段话的含义。

难点:理解高尔基信中两段话的含义。

教学媒体高尔基的画像、小黑板、田字格黑板、生字卡片

课前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一、名言引入,揭示课题:

1、名言交流:在学习中,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名人名言,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指名几人)。

2、出示文中的句子:老师也有一句子要和大家交流,自己轻声念念。

(出示)要是你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多么愉快呀!

4、总结:

(1)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揭示课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块儿来学21、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学生字:基。(变形的其加土)。

二、整体感知,读文识字:。

1、那么高尔基为什么要写这句话?自由轻声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并把课文读正确。

2、逐段检查,尤其注意指导学生读好:矍头、栽花等词语。

3、学习生字:妻、晃、阵、霞(妻:正确书写上半部分。霞:正确书写下半部分,并组词。)。

4、把生字送回文中,自己再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高尔基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5、师小结:儿子种花,将美好的鲜花留给高尔基。高尔基写信,将深刻的道理告诉儿子,让他知道留给别人美好的东西,会使自己感到快乐。

三、走进课文,解读“给予”:

(一)儿子的“给予”

1、仔细读读课文,想想儿子是怎样留下这美好的鲜花的?(指名读相关内容:第三自然段)。

【投影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个儿还没有矍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自由读)。

2、从这段话里我们读出儿子留下这美好的鲜花容易吗?(不容易)从哪儿看出呢?

顾不上:千里迢迢来到父亲这儿,却没有休息。

一直:一直都没有闲着。

各种各样:栽种了许许多多的花草。

只有……还:这些事对于一个10岁的小孩来说更不容易。

3、看提示,想象说话:

【投影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忙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他丝毫不觉得,因为,他心里一直想。

4、小结:从这段话里,我们体会到高尔基的儿子对爸爸深深的爱,一心想把美好的东西留给他,我们称这种行为为给予。(板:儿子、种花、给予)。

(二)父亲的“得到”

1、过渡:我们说有给予就必然有得到,下面我们再

来读读文中的“得到”。2、学生自由读课文4、5自然段。

3、高尔基得到了什么?(鲜花)美吗?从哪儿看出?

(姹紫嫣红、阵阵芳香、引来蜜蜂)。

理解:“姹紫嫣红”一词。教学生字:姹、嫣(在字形上都有“女字旁”,在字义上都有美丽娇艳的意思。所以,“姹紫嫣红”就是指各种各样美丽的花。)。

4、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眼前的美景(也可出示相关的图片)。(指名说)学生读课文。(引背)。

5、高尔基欣赏着这些美丽的花儿,心里有——(期待学生回答:说不出的高兴)。都会有哪些高兴呢?我们帮他说出来。

【投影出示】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因为。

6、师小结:(板书:高尔基、赏花、得到)。

四、学习书信,领悟“给予”:

1、过渡:高尔基看到这些美丽的花儿,除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还有许许多多的感想,于是,他把这些感想写在信中,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封信。

【投影出示】高尔基给儿子的信。(用书信的格式)。

2、学生自由读书信,指名读。

3、读了信后有什么不理解的吗?(指名)信中“要是你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多么愉快呀!”这句话你们都理解了吗?“给予”了之后,儿子的生活会获得哪些快乐呢?(学生自由回答)(板:、写信、明理)。

五、体验习作,实践“给予”:

1、小练笔,两个话题,自选一个:

(1)高尔基的儿子读了爸爸的信之后,一定有许多的快乐,让我们帮他写一封回信,把心中的快乐传达给远方的爸爸。

(2)生活中,你也一定给予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当时你的心情也一定非常得愉快,以“给予是一种快乐”为题,写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心情。

2、指导写字:基、妻、晃、阵、霞。

教学反思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们巨大的资源宝库,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在教授《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一课第四节时,我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让孩子在舒缓音乐声中,配上优美的美景图,范读这一小节,带领着孩子一起去看看这块芳草地,然后再让孩子自己读读这一小节,想象:你仿佛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同学们顿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跃跃欲试,“我闻到了花儿散发出阵阵迷人的花香。”“我听到了小鸟在枝头快乐地唱着歌。”“我看到了色彩斑斓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一句句优美的语言从孩子们口里冒出来。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空间,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农夫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篇三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主题独特、语言清新、文质兼美的叙事性记叙文。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引导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多种形式的对话,使整个课堂充溢艺术的气息,焕发真实的情感,使全体学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畅谈了内心的独白。

农夫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篇四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对话的基础和依据;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在对话过程中合理调控,认真对待学生这个主体,充当对话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对话的双方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用情感激活情感,用心灵碰撞心灵,并努力用教师的真情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获得心灵的洗礼。在执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时,我注意了对文本的情感把握、提炼、升华,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心灵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文字内容比较简单,但表达的情感却十分真挚。文章讲的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几件生活小事,读后使人感受到了高尔基父子之间浓浓的深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全文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学生很容易能体会到文章前半部分中的“爱”—“栽花”中,只有10岁的孩子,却懂得怎样去关心父亲:经过长途奔波来到父亲身边后,“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读到这里,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儿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为了让父亲欣赏到美丽的花儿,心情舒畅。”有的说“为了让父亲不会感到寂寞,有鲜花陪伴。”还有的说“美化环境,使父亲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同学们自然而然地悟出了这是儿子对父亲的一份爱。

而对于文章后半部分中的“爱”——父爱子,从“赏花”与“写信教子”都能够体现出来。怎么样让学生感悟到此时父对子的爱呢?如何触动学生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是人文性学科,语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的有效载体。此时我注意发挥教师在对话过程中“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有能力通过朗读来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本课内容简单,事情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这些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让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很容易理解这种父对子的爱。而文章的重点——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中所揭示的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文中明明讲的是“栽花”、“赏花”,怎么又变成“给”与“拿”呢?高尔基所谓的“给”,所谓的“拿”究竟指什么呢?对这部分的理解我设计了一座桥梁——用生活来解决,文本来自于生活,也应该回归于生活。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读过的一些名言警句,如“人生的价值,在于付出,而不是索取。”再让学生品味课文,联系生活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将课堂与生活紧密“链接”,使得学生的情感随之融入课文之中,让心灵与文本产生共鸣,明白“‘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内涵,同时也能领悟到这又是一种超脱了人间亲情之上的.崇高的爱。

学完了课文,我又进行了延伸拓展。“平时你又是如何爱你的父母,你能感受到父母对你的爱吗?”学生反应不一,大部分学生只能回忆起父母对自己的“爱”(生活上的关爱,为人处事的教诲之爱等)。而自己对父母的“爱”少之甚少。沉默了一会儿,我追问道:“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打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绪飘飞。“我要为下班的爸爸倒上一杯茶。”“我要学会自己洗衣服,减轻妈妈的负担。”“我要好好学习,少让父母操心。”“除了自己的父母,我还要关爱更多的人。”……听着孩子们稚嫩而又坚定的话语,我欣慰地笑了,因为我知道,他们已经领悟到爱的真谛了!爱是相互的,而爱的给予者远远要比承受者幸福多了。

愿世间到处都充满爱!

农夫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篇五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一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整篇文章都体现了一个“爱”字。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突破教学重难点: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找到儿子种花的句子。让学生自读体会儿子的不怕辛苦。学生能找到“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接着,通过一个填空让学生想象儿子劳动的场景,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而后,让学生闭眼感受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及指导学生读出鲜花的美丽芳香;并相机切入“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高尔基赏花时的情感并读出感情。——这些都是子爱父的表现。学习写信这件事时,学生通过朗读,知道这是高尔基在教育儿子,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

高尔基赏花想着种花人——儿子,并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这种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我启发学生默读信的内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想。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谈谈自己对“给”与“拿”的理解,交流自己给人予“帮助、安慰、关心……”等的切身体验,突破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

在高尔基给他的儿子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这句话使我马上想到了我们《练习3》中所学到的小诗《幸福》 ,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很显然,这两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引导学生回忆这句话,他们的理解还是挺到位的。这使我想到我们应该要把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我力求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对文章的难点部分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联系生活实际,突破对“‘给’,永远的‘拿’愉快”的理解。不足之处是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有点匆忙了。学生在写回信时,也只是泛泛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