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核酸检测事迹材料(5篇)

时间:2023-06-28 16:18:48 作者:曹czj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最新核酸检测事迹材料(5篇)篇一

xx,女,汉族,1977年1月出生。本科学历,长春工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2007年9月参加工作,200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敦化市民主街文化社区党委书记。曾荣获吉林省百姓学习之星、延边州优秀党务工作者、十佳基层党组织书记等荣誉。

3月8日早7点,文化社区辖区一次密接触者核酸检测初筛为阳性人员,需要对整栋楼进行封控管理。xx闻声而动,第一时间根据居民楼特点,迅速统筹安排党员、志愿者做好各项工作。向上级报备统计数据、安排人员分工、挨家入户采集核酸……不到两个小时,整栋楼144人核酸检测全部完成,接着xx又安排实施24小时封闭管理,终末消毒和环境检测,协调居民所需物资,对管控人员进行上门服务并开展心理关爱。晚上七点xx又去参加全员核酸检测调度会议,会议结束后安排核酸检测工作的全面落实和管控部署。那一夜,xx顾不上24小时没有休息,连夜紧急组织起一支231人的核酸检测志愿者队伍,安排布置核酸检测点3处,检测台7台,流动组4个。做好各项核酸检测准备工作。搭帐篷、设立采样点,做好人员、物资、场地的统筹调配,准备工作完成后,已是清晨。3月10日早上4时,xx便赶忙来到社区核酸检测采样点,再次对会场布置进行查漏补缺,反复向各个点位工作人员强调做好核酸检测和医疗垃圾转运、处理工作,将各项工作细节做到位、做扎实。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xx本身身患重病,可是作为一名党员,她用实际行动诠释担当,用责任和使命谱写忠诚,全心全力投入到社区防疫工作中,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顾不上坐下好好吃一顿饭,顾不上喝水如厕,更顾不上照顾重病卧床的父亲和年迈的母亲,明理的母亲担心耽误她工作,不敢给她打电话,直到流动组人员去采集核酸时,母亲才急切又心疼地向工作人员询问女儿情况,心疼地说她太忙了,她已经连续八天没有回家了。xx的女儿也成了一名抗击疫情的志愿者,安排居民排队、宣传防护距离、为志愿者发放物资有女儿的身影,点位扫码员有女儿的身影,上楼为隔离人员贴封条有女儿的身影,女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妈妈的坚强后盾。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面对疫情漫漫,xx不畏艰难、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全意为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态度,以“功成必定有我”的热情,严防死守着自己的责任区,把疫情防控工作抓好抓实抓彻底,在平凡的社区岗位上做着不凡的.事业,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闪闪发光。

最新核酸检测事迹材料(5篇)篇二

xxx,中共党员,主管护师,吉林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护士长。

战“疫”先锋侧记丨xxx:面对疫情,不惧风险,用行动诠释医护工作者的“硬核”担当。

三月初,吉林市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医护人员再次披甲上阵,逆风而行。吉林市中心医院作为吉林省区域医疗中心和吉林地区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公益作用,核酸检测点24小时开放,方便群众核酸检测。

xxx作为吉林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护士长,看到夜间急危重症救治和核酸采集任务日益增大,她每日不下班毅然加入起了夜间急诊工作。从3月2日时起,她就24小时在医院工作,白天要兼顾日益增长的急诊患者,晚上还要采集核酸,最多一晚采集核酸1500余人次。

随着疫情形势变化,吉林市中心医院主动担当作为,在上级感控专家组指导下,转为吉林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xxx临危受命,带领急诊护理团队的12名护理人员进驻1号楼19楼新冠一病区。开舱后,仅几个小时,病区已收治50余名新冠患者。由于病区刚刚成立,各种事务性工作及护理工作不仅量大且繁杂,但xxx仍坚持凡事亲力亲为,病区成立前三天,她几乎每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也正是这份负责和认真,病区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护士们工作越来越熟练,病区护理工作井井有序。

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她真诚对待每一位入院患者,也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服药,调节患者的情绪早已经是家常便饭。病区里有一位70岁老人,平时不仅不配合医生治疗,情绪也不稳定。她了解情况后,主动与老人进行交流,认真倾听,还主动帮助老人整理生活用品。最开始老人还是不配合,随着每次沟通的时间越来越长,老人与她也逐渐亲近了许多,在她多次开导和劝说下,老人开始积极配合治疗。

由于病区患者多为老年重患,有很多没有陪护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xxx就每天为这些患者换尿布、翻身、擦拭身体、喂饭,防护服下,每操作一次都会一身汗。但她没有一句怨言,同时叮嘱护士,加强巡视,多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对每一位患者,她都给予家人般呵护。可谁又知道,她的母亲卧床也亟需家人的照顾。

xxx爱人早在她之前已经赶往前线抗疫。她的母亲由于双腿骨折,已在家卧床好长时间。自从她进舱后,家里就剩下上了年纪的父亲照顾老妈和年幼的孩子。对孩子和家人满是愧疚的她,唯一的慰藉就是和他们视频通话。懂事的孩子一边安慰她不用担心,一边嘱咐自己注意安全。默默挂断电话,此时的xxx已泪如雨下。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去。面对疫情,不惧风险,她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医护工作者的“硬核”担当。

最新核酸检测事迹材料(5篇)篇三

2021年8月上旬,盐城市多地启动全员核酸检测应急演练,我校许多青年学生志愿加入到此次检测核酸的队伍中来,我也有幸报名成为这庞大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看到南京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头顶骄阳,大汗淋漓地从白天奋战到黑夜,马不停蹄地做着防疫工作,我很感动。作为一名盐城人,作为一名医学院的学生,在疫情面前也应当挺身而出。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更应为国家、为同胞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此次省内多地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人都感到有些措手不及。但当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志愿者时,才切切实实感受到那份人心惶惶与慌乱背后别样的有条不紊。辖区内8000多名老百姓有序排队依次采样,从灯火初明直至夜幕渐深。我们采样的志愿者们穿好防护服、戴好手套,有条不紊地将咽拭子材料进行分类。其他的志愿者们则在一旁引导市民有序进行核酸采样:从测体温、扫码、排队进入检测区域,到接受咽拭子采集、完成核酸采样,一切井然有序。即使是第一次面对这样重大的工作,我们也毫不怯场,集中精力,扎实完成每一个步骤。

采集核酸样本是我负责的工作。我一开始报名参加志愿者的时候还是挺害怕的,但在抗疫面前内心的恐惧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这一次核酸检测样本的采集,从早上7点一直持续到了晚上10点,其间有其他志愿者来换班。但是由于担心现场人手不足,我还是坚持到了最后才回去休息。我觉得也许只有亲眼看到了最后一份样本采集完,我才能放心。尽管经历了近15个小时的志愿服务,其间我并没有觉得累。要说辛苦,那些奋战在南京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远比我辛苦得多。我是一名共青团员,既然穿上了这身防护服,那就是要为社会服务的,这些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前段时间刚好也跟同学一起观看了电影《中国医生》,影片中无数医生摘下口罩、脱下防护服后那种疲惫不堪的神情和满脸的印痕,让我顿时觉得肃然起敬。直到这次亲身穿上防护服后才发现,这项任务远比自己想象得更要艰巨。穿戴防护服10分钟后便会大汗淋漓,身上的汗水让佩戴的面罩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雾气。与此同时,因防护服帽子不是很合适,稍一弯腰便会使帽子向前滑动,连带着汗水滴落我的眼睛,这也让我难以准确辨识采样信息。为了彻底解决这一尴尬状况,在近15个小时志愿服务中,我便始终保持着站立姿势,没有片刻的放松和休息。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参加疫情防控的志愿服务工作。在之前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中,我就曾作为志愿者奋战在一线,负责督促居民们正确佩戴口罩、指示疫苗接种步骤并维持候场人员秩序。

参加完此次志愿工作,我认为盐城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疫情只能让盐城人更加团结一心守卫盐城。疫情终将过去,我们都会无恙。

最新核酸检测事迹材料(5篇)篇四

她是一名普通的护士,十几年来,在自己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事,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带领同事开展新技术,协助护士长管理病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自疫情发生后,她三次前往百色市、防城港、上海市抗疫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这是覃xx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不管是到革命老区百色,还是到滨海线城市防城港或是到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支援疫情防控工作,医院一号召,她就义无反顾的加入到疫情防控队伍中。

20xx年2月10日医院组建核酸采样队伍驰援百色、2月24日组建护理队伍驰援防城港,她都第一时间报名,主动请缨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在抗“疫”一线,每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为居民核酸采样,工作结束时,双手早已冻得发麻,摘下护目镜、防护口罩时,脸上被压出一道道红印。尽管抗疫之路很艰辛,可她从不退缩!

4月15日晚上9点,她在科室工作群接到驰援上海的消息,立即毫不犹豫报名参加。经过2天的培训、考核,4月18日早上她与其他医疗队员们踏上了开往上海的动车。

在上海抗疫一线,她与队员们接管上海闵行体育馆亚定点医院,每次进舱工作4个小时,主要工作是发早中晚餐,测生命体征、采集核酸,出院病人床单元消杀工作,清点物品,打印核酸条码,核对药物、分配药物、接待新入院病人,安排床位等一系列工作,有时饥饿、疲劳、眩晕、心慌气短等不良反应一起涌来,但是看着忙碌的同事们,她心想再难也要坚持!因为她知道,她的脚下是南丁格尔的`足迹。三次逆行出征,是她一生中最值得自豪的经历,这将激励着她在今后工作中更加努力、更加勤奋,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有一种勇敢是明知前路艰险,也绝不回头,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这,就是白衣天使!

最新核酸检测事迹材料(5篇)篇五

清晨4:30,天刚蒙蒙亮,xx区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张xx就已穿衣洗漱,这是参加全员核酸检测工作者的起床时间。简单洗漱完毕,张xx从xx西路的家里骑车来到xx检测点,熟练地穿好防护服,做好院感防护,清晨5点半,就与社区配备的扫码员开始一天的核酸采样工作。

记者看到,这个核酸检测点的工作空间不大,只在门口处摆放了三张桌子。做核酸检测的居民早早就在外面广场排起了长队。张xx很快进入工作状态,按压酒精进行手部消毒,拿出咽拭子,抬手采样,动作麻利熟练,整个过程不到18秒。她说,这种流水线式机械的动作将一直持续到下午1点半,一个人差不多得采样1500多人次,一次全员核酸检测下来,不仅坐得腰疼,胳膊也累得抬不起来。

由于防护装备遮挡,张xx和扫码员对彼此的样貌有些陌生,但经过反复磨合,彼此之间很快就形成了默契的协同。

“请戴好口罩,保持一米距离,先扫码,再做核酸。”现场的工作人员不断提醒前来做核酸的居民。不到半小时,张xx的防护面罩就因为“哈气”变得看不清了。

36岁的张xx是一名中医大夫,20xx年来到xx区xx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当了一名社区医生。自20xx年xx月xx区启动第一轮全民核酸检测开始,张xx就参与其中。疫情最严峻的时段,她在检测点不眠不休地坚守了30多个小时。跟其他医务人员轮流参与核酸采集、样本核对、交接转运和现场防护工作。

“我眼见午夜的检测点喧嚣如白昼,经常忙碌到凌晨三四点钟。尤其是三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采样点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湿热难耐,那种滋味真的不舒服。”忙了一上午,张xx累得说话都提不起精神。

“大过节的你们真不容易,你真垫着尿不湿吗?”一个采完样的老人好奇地问张xx。张xx笑了笑回答说:“大姨,尿不湿是用不上的。穿上防护服后便不能饮水进食,别看我起得早,但我早上几乎是不吃饭的,那么多人都排队等着呢,没时间上厕所。”听了张xx的话,老人心疼地摇了摇头。

疫情期间,张xx每周不仅要去固定检测点采样,还要入户采样。“去年xx月份疫情形势严峻的时候,我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一天入户最多的时候有三四十栋楼,平均每天22000步,累得腿都抬不动了。”张xx告诉记者,“都说人最熟悉的地方是住处附近1公里范围内,可我最熟悉的地方是我的入户采样责任片区,xx岛每个老旧的门牌号,每个隐蔽的小阁楼,乃至山顶荒屋、工地渔船,我几乎都烂熟于心。”今年xx月份疫情紧张的时候,没有电梯的xx社区每日上门检测量一度突破200户,又恰逢管道施工,地面开挖,车辆难以通行,张xx和同伴们只能徒步入户。

不仅如此,由于一些居家隔离的人情绪焦虑、烦躁,常常将不良情绪发泄到入户采样的工作人员身上,“这让我们感到很委屈,但事后想想也得理解他们,也就释然了。”张xx表示。

22000步,是疫情期间张xx每日的平均步数,4小时50分,是她每日的平均睡眠时间。她用辛苦和汗水换来的,是居家隔离人员逐一解封的消息,她在用心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平安。她觉得,所有的苦和累,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