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设计文献人 长寒地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论文(10篇)

时间:2023-04-29 13:47:01 作者:曹czj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寒地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论文篇一

随着城市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寒地特殊的地理及气候因素,居民在冬季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更是大大降低。对住区内公共空间的设计进行研究,创造具有寒冷地区文化特色的友好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

国内对于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从住区规划、环境设计、交往空间等方面,而基于地域气候视角下对于住区公共空间的研究,也只是从宏观的角度来阐述了气候因素对于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影响。因寒地气候区,冬季长、气温低、寒风冰雪天气较多,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且现有的大多数住区内公共空间设计存在诸多问题也面临更多困难,直接影响到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问题。

1.地理环境因素。寒地城市位于北半球北纬45°以北的高纬度地区,特点是冬季漫长,日昼及日照时间较短,季节变化明显。尤其东北地区,由于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处于严寒、降雪、寒风等恶劣气候状态下,造成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率下降,出行不便等状况。2.行为模式影响。人的行为模式主要分为:必要性活动(是指为了满足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不得不进行的一些活动;自发性活动(只有在时间、地点等条件允许下,并且人们有参与其中的意愿的情况时才会发生;社会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从这三种活动类型可以看出,人们在公共空间的活动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其中物质环境是一个主要因素。当户外环境的质量欠佳时,就只能发生必要性活动;当户外环境质量较高时,在发生必要性活动的基础上,户外活动时间具有显著的延长性,同时自发性活动发生的概率增加,伴随着自发性活动质量的提高,自然地社会性活动的概率也会逐步增加。

1.设计思想忽视人的社会性。城市空间具有相应的社会属性,住区也应该是物质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结合。某些住区在空间环境设计上缺乏对居民日常生活的调查研究,设计中对人的社会性关注不够,不能很好的满足居民的行为活动需求。造成很多方案虽然在设计图纸上严格符合规范要求,采光、通风、间距等都很有理、很美观,但是建成环境和居民使用反映却差强人意,尤其体现在寒冬季节。2.空间可使用时间短。地处寒地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设施的使用受到季节及时间影响较大,而由于不少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片面注重空间环境设计的形式化,往往不能很好的为居民在各个时间段的使用,这实际上造成了公共空间的浪费。没有创造出方便、温暖的交往场所,使住区公共空间没有承担应有的社会角色和功能属性。3.地域文化的缺稀。当前的住区设计定位不同程度的存在追逐时髦等倾向。不考虑气候和地域文化的差异造成“千城一面”的公共空间,这种没有识别性的城市住区也难以使居民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无法促进交往。4.住区舒适度降低。住区公共空间的活动设施、活动类型的缺乏,导致冬季住区公共空间长达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无人问津的惨状。住区内部陈设简单的健身器材、儿童娱乐设施,对于寒冷气候的冬季,也只是住区环境中冰冷的摆设,却没有真正地考虑到住区使用者的.需求。因此,对于住户的需求,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设计,创造出适合寒地城市住区冬季公共空间的适宜场所。

对于寒地住区在进行公共空间的设计时,应着重寒地气候因素与其他环境因素综合考虑的基础上,一方面改善住区公共环境能抵御寒风的气候,创造出适合居民在冬季进行户外活动与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另一方面,注重冬季气候环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创造出适合寒地气候的住区公共空间。1.增加文化活动。在冬季,居民除一些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如上班、买菜等,大多数时间在室内度过,因为住区室外环境是寒冷的,无法提供良好的、热舒适的室外空间,因而要想吸引居民冬季在室外环境进行正常的生活活动和社会交往,通过改善住区的气候环境,创造出防风、防寒的热舒适的公共空间。既促进里邻里交往,又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使住区充满生机。2.优化气候环境。保证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渗透,改善冬季寒冷气候因素对住区公共空间的影响,提高住区整体热舒适度的微气候,减少冷风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交往的影响。随着冬季寒冷气候因素的影响,要保证其铺装、材质、设施的可持续循环利用并合理的种植枝叶茂密的高大常绿乔木和低矮灌木,可以抵挡冬季冷风的侵入,优化住区内的气候环境。3.营造人文环境。居住区公共空间是居民生活重要的交流纽带与生活润滑剂,只有以人为本的设计才能满足当代社会应该具有的人文气息,在寒地这一点更为重要。通过对住区公共空间的研究分析,提出适宜寒地气候的住区冬季友好的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从而创造出满足人们日常活动需求与社会交往的住区公共空间,对于长春市住区公共空间的阶段性的调研成果,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更加深入研究,并希望能够将成果应用到实践项目中,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可行性。希望通过各方面的深入研究及实际建设,将长春市住区的公共空间建设更加舒适宜人。

针对寒地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与研究,通过对必要性活动空间的优化设计,使得在这里进行必要性活动的人们通过空间的优化来进行一定的交流与沟通。当人们的内心需求得到满足时,也为下次进行愉悦的必要性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周而复始,我们相信这里的必要性活动空间会转化为社会性活动的空间,为在冬季的人们提供舒适宜人的友好交往的公共空间提供可能,这也是研究的最终目的与美好希望。

长寒地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论文篇二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城市的良性发展,需要做综合的设计,这样,城市功能的发挥会更的完美。就目前的城市设计分析来看,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是重点也是难点,因为目前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么重视空间的可利用性,忽略了环境的具体需要,要么重视了环境状况,出现空间布局等问题。无论是哪种情况的设计,对于城市的综合布局来讲都十分的不利,因此需要做设计调整和优化。就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创新的途径和导向做具体的分析,旨在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综合设计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城市功能的具体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做好公共空间的设计,整个城市的布局合理性会更加突出。就当前的城 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来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是环境设计,因为环境设计的优化可以让公共空间的具体社会效益有更显著的发挥,对于城市环境的美化也有积极的意义。分析目前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实践,对环境设计的具体创新途径做分析,然后探讨环境设计的基本导向,这可以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实践提供更多实效性的帮助。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还有人为建造的公园、道路停车场等。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因此,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和使用者无不对其给予特别关注。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具有突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可以实现城市形象的美化。从城市的具体布局来看,景观设计是重要的设计内容,而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与景观设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强化环境设计实际上也是在优化景观设计,这会使城市的美观性得到提升。第二是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对居民生活需要来讲有重要的意义。城市居民的生活娱乐需要环境做基础,通过设计实现环境的优化和改善能够有效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无论是对于城市布局还是对城市居民的具体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总结实际设计问题的基础上对具体的环境设计途径做创新,这样,环境设计的具体效果会更加突出。以下是对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创新途径的具体分析。

(一)以“用户体验”为基础的人文精神体现

就当前的实践总结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主要创新途径之一是以“用户体验”为基础的人文精神体现。就此途径的具体利用来看,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是强化景观体验。从当前的具体分析来看,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对特定环境的体验追求,所以以景观体验为依据做环境设计的创新性表现十分突出。就具体的园林设计来看,其反映的是园主对景观的观赏性需求,同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延续的也是这种理念,不过单一的园主开始变成了形形色色的城市居民,所以其体验性要求更加丰富。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具体环境设计中,需要以景观体验为主,考虑参与艺术、交互艺术以及数字艺术等,这样,景观体验感会更强,环境设计的人文精神突显更加突出。第二是强化社交体验。从具体作用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交流、活动的空间,因此在环境设计的时候需要重视空间在社交方面的作用。简单来将,就公园这类的公共空间而言,人是景观的一部分,在具体的活动中,人们能够对他人的活动行为进行观看,也能够参与到其他人的活动中,这就体现了一种社交性,因此在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需要对空间环境的体验感做强化,这样,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会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意义。第三是事件体验。目前的社会,体验式消费在持续升温,所以大众对于空间赋予个人的'特殊体验关注度在普遍性增强,如果将社交体验视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常态,那么空间内的体验活动,比如体育活动、文化活动等会成为空间内能够被定期激活的事件,将事件体验和空间体验进行结合,空间和活力以及魅力会得到长期的保持。从事件体验的角度出发做环境设计的考虑,需要对事件发生的必要性设备做设计考虑,比如公园内的体育锻炼设备,文娱活动场所等,这些会成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考虑的重点。第四是定制体验。所谓的定制体验,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化。空间的规划设计者对人的生理、心理特殊需求做考虑,从而设计出具有个性化需要的场所环境,这样可以满足更多人的个性需要。比如在公园的设计中,设计小范围的空间花园,其可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要。综上所述,在公共空间环境的具体设计中,以人为本突出体验感,将环境设计的人文精神进行体现,这样,空间环境设计会更具人文情怀。

(二)以“城市自然”为目标的生态意识体现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中,第二个重要的创新途径是以“城市自然”为目标,做生态意识体现。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的当前社会,人们对美好的生态环境有强烈的渴望,所以在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中,强调生态意识,构建城市自然十分重要。以下是城市自然设计的重要内容。第一是做好弹性景观设计,以应对气候问题和生态危机。从目前的具体分析来看,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以低碳理念、可持续理念以及弹性理念为基础做环境的规划和设计,这样,空间内的景观可以更好应对上述环境问题,其在具体作用的发挥方面会更加显著。简言之,利用弹性景观设计,公共空间环境的自我调节性会更加突出,其应对环境问题的效果会更加显著。第二是做好应对资源短缺现状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从目前的社会资源需要分析来看,水资源、森林资源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短缺,所以在具体设计的时候可以从两个方面做具体的回应:其一是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可以设计雨水收集系统,这样,其可以将空间降水做收集处理和利用,这样,空间环境不仅通过设计做了改善,其利用价值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二是做都市森林重建。主要指的是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合理规划用地,将树木增植作为主要的内容,这样,公共空间可以成为城市森林建设的重要场所。第三是做好应对能源危机的节能再生环境设计。从目前的具体数据统计来看,城市能源的消耗占据能源总消耗量的75%,这对于能源利用控制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的时候做好空间系统的具体分工和明确,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可再生资源做积极的利用。比如公共空间当中的落叶、公共空间所存在的风能等,可以通过具体的设计做回收和利用,这样,公共空间可以成为可再生能源的回收场所。第四是公共空间设计要体现自然,生物的多样性必须要保持,因此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做考虑对环境进行设计,其生态特点和自然属性会更加的明显。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要体现生态意识,所以各个方面的设计都需要和生态挂钩,这样,公共空间的设计会更加明显地体现“城市自然”的内涵。

(三)以“学科技术”为交叉的景观技术创新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中,第三个创新途径是以“学科技术”为交叉的景观技术创新。此途径的具体利用为景观设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供了帮助,以下是具体的分析。第一是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和最新的园艺技术做结合。从现阶段的具体分析来看,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带等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和设计的重点,因为其能够为城市的节能减排和绿色空间增加而服务。再者,利用屋顶花园以及垂直绿化带可以将城市的自然元素构造得更为多样,因此在具体的设计中,利用最新的园艺技术和环境设计做融合,这样,环境设计的创新性加强,现实利用的实效性更加显著。第二是与公共艺术实践进行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作用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交流活动的场所,所以在具体的环境设计中,需要为群众交流和活动考虑。而群众的具体交流和活动又涉及社会学、教育学、公共健康等内容,因此在设计实践中,将环境设计和公共的艺术实践进行结合,这样,空间的作用价值发挥更会更加显著,艺术实践在具体的环境设计中也能得到突显。第三是强化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数字技术体现着一种时尚感,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将环境设计和数字技术进行结合,整个空间环境的设计会更具现代化的气息,这样,城市空间的现代化十足,时尚的意味明显,其在具体作用发挥方面会更加显著。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对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帮助巨大,分析研究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创新途径以及具体的导向可以为未来城市的发展和设计提供参考,因此强化相关分析十分必要。

长寒地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论文篇三

:我国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紧缺使得高层住宅成为现今住宅的主要形式。内部公共空间是高层住宅的组成部分,对高层设计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我国对住宅的要求也逐渐向“舒适型”转变。但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对内部公共空间的设计还常常被忽略。文章对高层建筑公共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得出有效的设计方案。

高层住宅内部空间是由住户套型空间和公共空间两部分组成的。而内部公共空间在住宅中所占的面积很大,高层住宅设计的好坏也与这一部分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的设计对提高整个建筑的质量、住宅的舒适性、人性化的氛围有着现实意义。

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是进行人际交往,邻里互动和社区活动的一种公共空间形式。对室内外的联系具有重要、多样和经济性的作用,并且对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等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的公共交往空间由于高层建筑的竖向叠加的形式,加强了居民的隐私性的同时也减少了居民交流的机会。而且高层住宅为了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导致了交通空间的有限,减少了居民停留的时间,阻碍了居民间的交往接触和公共环境的良好氛围形成。同时,高层住宅容纳了更多的居民,由于自身的文化、心理等环境的不同,也降低了交往的可能。

2.1设计原则

在对高层住宅进行设计时从人性化和生态化两方面设计。高层住宅的公共交往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主要就是针对不同的对象和环境进行塑造。如可以根据高层居民的年龄特点,为老年人设计安静休闲的空间,儿童设计符合童趣的主体区域,并为家长设计座椅。生态化设计主要是针对住宅绿化程度,例如在各个区域增加绿植,改变空间的空气质量,或者在屋顶设计绿化区域,达到绿化和节能的效果。

2.2设计方案

在掌握高层住宅的内部公共空间的情况和设计原则后,对内部公共空间进行立体多层次的设计,在竖向空间里分解承载的密度,将人性化和生态化的`原则充分应用。

(1)架空底层设计。底层架空是对连接室内和室外的空间进行设计,使其具有水平空间的透明性和竖向交通的便捷性。在设计底层架空空间时要注重底层空间的多样性和对界面的处理。首先,体现底层空间的多样性,因为其顶部有覆盖结构,避免了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布置停车报亭或者报箱、垃圾回收桶、书报亭电话亭等基础设施,既减少了对外部空间的占用,也方便了居民的使用。在布置底层架空空间时,也要引进绿化,座椅灯柱、绿色植物、招牌等设施,使人能够感受到室内的整洁和室外的空气,集合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于一体。其次,对底层空间的界面处理,利用地面材料和图案的改变对空间进行视觉上上分隔,除了使用防滑材质外,可以铺设卵石等地砖。通过不同的地面材料对空间的功能区进行分割,如结合儿童游戏器材,形成儿童游乐场等。最好在对墙面进行喷涂时采用明亮的颜色或壁纸,提高整个空间的光亮,安装灯具以方便居民的夜间娱乐活动,主要可以选用荧光灯等光源。另外,采用园林化的装修手段,集合环境理念和小区风格采用低植被,增加灯柱和流水等元素进行美化。

(2)门厅入口设计。门厅是整个高层建筑的入口,底层入口门厅更是集合了多种功能,在设计时要依据不同的形式进行具体的设计。如在北方,门厅就不适合朝向北面,并且若是朝向北面也不宜过大,而在南方朝向则不受限。在进行设计时要从以下几点出发:①在设计时要满足居民的各种生活需求,设置简单鲜明的门牌指示,方便居民进出和使用信箱等设施;②要创造有利于居民交流的场所,在局部铺设地毯,并设计座椅,保证空间的视野开阔;③增强对单元的识别度,通过不同的颜色和铺筑形式与其他的单元进行区分,重视个性化的设计。

(3)楼梯和电梯间设计。因为高层住宅的紧密性和方便性,通常在建设时都将楼梯间和电梯间进行结合。但这一部分除了要满足了交通的方便,更要重视满足安全维护和空间结构整齐的要求。因此,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对设备进行布置,如在墙面上布置采光窗户、垃圾暂存间等。同时也要对侯梯厅进行设计,适当的增加座椅和简单的装饰都可以减缓等待的焦虑情绪。对电梯的设计也要突破原有的箱式结构,可以在电梯的内部播放音乐、天气警示和张贴画报等,让居民在乘坐电梯时有事可做。也要对楼梯间加大重视,改变原有的狭小风格,可以和其他的公共空间进行结合,并增加空间的采光度和监控设备,避免犯罪事件的发生。

(4)屋顶平台设计。利用高层住宅的屋顶内部公共空间可以开拓居民的活动空间,享受视野开阔、阳光充足的环境。由于屋顶的高度特征,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增加使用的高效性。首先,可以将屋顶设计成为居民的各种休闲娱乐场所,如游泳池、老年活动场所、网球场或者健身场所;其次,可以对屋顶进行绿化,将生态理念进行应用,一般在进行屋顶绿化时要达到50%的绿化面积。由于屋顶绿化占据的面积比较大,就要对屋顶上的设施进行细化的装饰和区域细分,如在给活动场所增加遮挡设施或对活动场所的布置面积进行适当的调整。更要对屋顶的围栏和地面铺筑,进行加固保证屋顶的安全。

(5)公共设施设置。内部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符合两个设计原则,在设置相关的公共设施时,例如管理室、商店等设施,是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因此在设置公共设施时要注意,建造商店等店铺时要合理的进行位置选择和装饰,在布置提示板或书报亭等设备时,要合理的利用空间,减少空间浪费和拥挤。同时,要按照高层住宅的风格选择合适的公共设施,避免出现设施的重复。在选择时对质量也要作出要求,避免设施的使用时间过短,造成资金浪费。

对高层住宅的要求已经由经济效益转变为对人文的需求,因此就需要对内部的公共空间进行合理的设计,如丰富入口门厅、增加公共设施、对屋顶进行合理的建造以及增加绿化等具体措施,都可以对这一部分空间做到合理的使用,方便居民的生活,提高住户的生活质量和住宅的人文气息。

长寒地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论文篇四

;

摘 要:围绕加强学生与校园公共空间之间的联系,文章提出一种可持续的、功能性的公共空间模式,为非重点高校校园公共空间设计提出一种新的视角,从而使这类院校的学生、教职工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可以共同营造一个可持续的、研学兼顾的、生机勃勃的大学校园环境。通过小尺度的公共空间形成一种基于可持续功能性的设计准则,从而为这类院校后续大型的、长期的项目提供经验参照,并且形成相应评价体系对这类院校公共空间设计项目进行持续评估。

如今,公共空间设计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我国广大高校的各类校园空间环境设计当中,各类院校的学生以及老师都希望以此改善校园环境。同样,我国数量众多的非重点高校也非常“热衷”于校园公共空间的营造。但是,这些院校往往将一些暂时的功能性设计作为一种推广式的设计手段来展示其为校园环境做出的努力。

显而易见,未将校园公共空间设计放置于可持续的、功能性的基础上会极大地降低这类院校公共空间的场所营造潜力。诸如车辆占用活动空间、部分公共空间使用率极低以及单一且停留于表面形式的空间改造等问题广泛存在于广大非重点高校校园当中。类似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日常活动以及其与学习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可持续的、功能性的设计原则去突破该类校园公共空间设计当中原有的设计模式。

一、非重点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现存问题概述

(一)空间层面

目前,非重点高校公共空间当中普遍存在很多不好的现象,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空间阻隔”。这类校园中教职工的私家车侵占步行空间现象严重,这直接阻碍了学生步行至校园公共空间,弱化了学生与校园公共空间的联系,从而催生出校园环境中的“功能失效性”空间。由于低可步性空间的存在,学生们往往不能顺利到达其目的地,或者不想前往。

(二)行为层面

随着“手机时代”的来临,这种“空间阻隔”现象会产生很多连带效应。目前很多学生都在他们的手机上面进行如作业提交、邮件发送甚至游戏等诸多事宜,这些行为导致了一种久坐的生活模式。显然,这种久坐生活模式与“空间阻隔”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联系。当他们不能很方便地去到周圍校园环境,他们就会以另外一种方式来进行行为上的弥补——沉迷于他们的手机,让自己不那么无聊。近些年来,这种现象似乎已经成为众多非重点高校的“危机”。在这样一种校园环境中,学生们不能有效地通过其自身的行为与周围空间环境进行交流。

学生的参与使用频率往往是衡量校园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一种方法。学生们应该在其生活、学习的环境中具有舒适感,并且有机会去提升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果不能形成一种全面的、可持续的公共空间营造模式,这些潜在的连带效应就很容易被忽视。

为了使这类高校学生拥有一个和谐的校园公共空间环境,本文将提出一种校园公共空间设计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学生和教职工可以更好地优化他们的校园环境,并协调其日常行为与校园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循环的、功能性的、可持续的良性过程。

此模式试图在学生与公共空间之间形成一种互让关系,它采用的是基于行为研究的研究方法。其过程为具体项目服务,并且在该过程当中获取有效信息,随后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具体的提升策略中去(图1)。

1.空间与行为干预

首先,该模式将空间干预与行为干预作为其“输入”部分。例如,它将校园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空间布局、室外家具以及植物)以及学生的日常行为(户外活动、户外研究学习)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觉得这些共同组成了他们的校园学习、生活、娱乐等等。这样的一种校园环境将营造一种包括活动、研学、娱乐的综合功能性公共空间。

2.政策干预

政策干预(管理模式、技术支持、财政策略)则是一种“过渡”过程。例如:合理的管理模式可以优化课程时间安排、课程模式以及空间形式;各类手机app(如微信等)可以在线及时地将这些优化项目推广并在线安排室外教学活动;财政干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校园社区支持参与的财政模式,以寻求潜在的资金来源。

3.优化及反馈

最终,通过“过渡”过程,该模式汲取“输入”过程当中的校园空间设计方式以及各种类型的活动,并将其内部优化。通过处理优化学生行为所传达的信息以及公共空间设计所产生的形象,汲取“输入”过程当中的内容,从而得到一些有意义且具有实用性的“输出”。这些“输出”又会反馈给后续的校园公共空间提升策略以及为加强该类空间与学生联系的活动设计当中去。

大尺度的公共空间设计往往耗时并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然而,小尺度的空间设计简易灵活且具有更多的设计可能性。诸如在一面单调的墙上安装活动告示牌,在特定的区域地面上画一些有象征意义的图形并增加室外家具和绿植,这些相对灵活的、小型的、省时的设计行为可以迅速落地,并有效地展示校园特定区域公共空间的潜力。面临资金短缺以及相关限制性问题的高校决策者们应该采取这类小型空间设计模式,使用低价或捐赠的景观建筑构件去“激活”校园公共空间。

小尺度空间场所设计最大的优势便在于可以在有学生群体充分参与的情况下及时高效地展开并检测一个特定的空间场所设计项目。这类短期的项目计划可以给急于提升校园公共空间环境但又缺乏现有资源,并且为有长远目标的非重点高校提供良好的借鉴。

三、非重点高校校园公共空间评价体系

(一)空间联系

一个好的校园公共空间与其周围环境有良好的联系,它容易被接近并且穿越。它拥有良好的空间形象,同时还可以在不同的距离被观望,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坐哪里、在哪里开展活动。

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设计原则:第一,校园公共空间与周围教学楼应该有良好的空间联系;第二,防止学校教职工私家车侵占人行空间;第三,学生有可以坐下休息的地方并且可以自行选择坐哪里;第四,空间内有特定区域满足学生及在校工作人员的特殊功能需求;第五,校内公共空间应该是安全、干净并且舒适的。

(二)行为活动

活动是校园小尺度公共空间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学生的户外课程以及娱乐活动使其独具特色而又充满生机。

首先,所有学生和在校工作人员可以有机会在这里进行各类活动;其次,该类校园公共空间白天和晚上都可以被使用,且可以以个体或者集体的方式被学生使用;再次,该类公共空间不应该被长期空置;最后,学生可以从在这里进行的各类活动当中学到知识。

(三)政策引导

政策的优化包括合理的管理模式、主流信息技术支持以及灵活的资金来源渠道。

设计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考虑:第一,因地制宜,根据需要调整课表以及课程模式;第二,校园内公共空间应设有相关人员与志愿者进行定期巡视;第三,像微信公众号这样的平台可以成为及时高效的信息平台用以发布相关消息;第四,该类高校应该寻求多样化资金来源渠道;第五,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对该类校园小尺度公共空间设计非常重要。

四、结语

本文在关注物理空间布局对于非重点高校学生的影响的同时,更加注重校园公共空间与学生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在该类校园公共空间导入以可持续功能性为导向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空间、行为与交通之间的联系创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公共空间,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该类高校学生重新审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及他们所在校园的公共空间营造潜力。小尺度公共空间设计可以便捷、迅速、高效地开展并检测一个特定项目,并且在进展期内能够引入学生活动、政策和管理方針,为大型、长期的校园公共空间设计提供设计指导。此外,应关注校园空间的物理性、教育性、文化性、持续性,形成评价体系并支持其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

江西工程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长寒地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论文篇五

【论文摘要】在现代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城市广场已经是现代城市当中城市居民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交流、娱乐场所,而且是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广场不仅展现这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展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广场设计应以城市居民为中心,要以人为本,达到广场的人性化。文章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以人的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为主题探讨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重要性。

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休闲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形式,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娱乐、漫步、用餐、或观察周围环境的场所。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城市为了追求广场的规模和数量,开始盲目的建设广场,而不注意城市自身的环境状况出现了:广场过大,而无人观赏,而且没有人可待的地方。让人感到空空旷旷的,或者说不像广场。诸多的现象是因为设计者没有以广场的作用及人的需求去设计一个广场。建设一个广场的目的就是为本城市本地区的市民服务的,广场吸引不了市民,得不到市民的赞扬,广场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环境心理学与广场的发展

史书记载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所使用的场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进人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城市时期,而现代城市广场则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由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广场,有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休闲及娱乐广场、交通广场等等。

不同功能类型的广场最终目的都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娱乐场所。一个广场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广场的使用性,在现代的广场使用的现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场让人感到过于空旷,甚至在广场当中有机动车辆行驶,人在广场中活动没有一定的安全性。根据人的环境心理学,广场和人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关系:一方面人在广场中起主导作用,成功的广场设计都是为人——使用者服务;而另一方面,广场环境又会限定人,它是人获取信息刺激的来源,人们正是在使用和感受广场空间环境的同时,综合各种环境信息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对环境做出判断和心理评价,进而以自己的行为对其做出反应。因此环境心理学是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也是一个好的城市广场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环境心理学使广场设计不断地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通过对环境的调查分析,寻找最合理的设想,一切结合人的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广场周围的环境。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广场设计更加的合理,使人感到舒适,达到人性化。

二、广场中人的行为尺度空间

人的行为选择空间,空间又影响人的行为,人类行为模式对公共空间设计有直接的要求,同时空间设计是否合理,也影响着人们在此空间中的行为方式。“人的尺度”是公共空间的基本标尺,但广场的尺度主要是由广场的功能所决定的,同时还与广场的类型、交通状况以及广场建筑的性质等因素有关。在满足了基本的功能要求后,广场尺度的确定还要考虑尺寸、尺度和比例。根据人类的五官感受和社交空间可划分为三种广场空间尺度:(1)在25m见方的空间尺寸;日本学者芦原义信指出:“要以20~25为模数来设计外部空间”。在这个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人与人之间容易交流、沟通而且感觉比较亲切。(2)在110m左右的场所尺寸;根据我们的视力调查,一旦超出 110m,视力就只看到人的大概的状态。一旦超过这个尺寸,广场就会显得宽阔,人会觉得很渺小,失去亲切的场所感。(3)390m左右的领域尺寸;让人产生宏伟深远的感觉,在纪念性和政治行的广场中才会采用这样的尺寸。国外的广场设计很重视人的心理感受,美国的佩雷小广场,广场虽然小,但是它为历经喧闹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感受大自然的绝妙休闲场所。备受人们青睐。在我们国家西安的大雁塔广场,东西宽218米,南北长346米,占地100余亩。由于大雁塔广场的布局考虑到人的行为空间、人的视觉感受和人的生理心理的各种需求,在广场中没有让人产生空旷的感觉,反而让人感到宽阔、宏伟。

广场尺寸大小除了受限于人的五官感受和社交空间的距离外还受到广场周围建筑物高低与距离的比例的不同。如果广场周围的建筑物的高度与广场的大小比例是一样的那么人在其中就会有一种安全又不至于压抑的感觉。如果建筑物的高度是广场大小的两倍时人仍然可以产生一种内聚、向心的空间,也不会产生排斥、离散的感觉。当其比例达到三时,会使人产生排斥离散感。当然广场的空间除了尺度的问题外,还受到活动的内容、布局的分区、视觉特征、光照条件以及运建筑边界条件等因素共同制约。

空间位置的选择对于广场的使用程度也是至关重要。也是人的行为组织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人的行为尺度影响着人的心理,以至人的心理要寻求能适合于自己要求的环境,行为也趋向于设置在最能满足需求的空间环境中,只有将活动安排在最符合其功能的合适场所,才能创造出良好的人性空间。这也突出了人类行为尺度的重要性,只有掌握这些基本要素,才能使公共空间设计更合理。

三、广场中人的行为轨迹

人类的行为具有多样性,有必要性活动、社会性活动、自发性活动,每种活动对环境空间的要求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人在广场中的交往活动一般可分为公共_往、社会_往和亲密_往三种类型。不同的交往活动需要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依据人的社会功能需求、审美需求,设立空间主题创意,通过对生理和心理的正确认识,划分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间,形成不同层次的活动领域,以满足人的多样化活动。现代城市广场不单单是展现城市的形象缓解城市的拥挤,更重要是为市民提供一个多功能的活动空间。广场中既设置较大面积的空地,为人们自发的活动晨练、表演、集会等有组织的活动提供场所,以满足人们交往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还要设置相对安静隐蔽的小空间,以满足个体活动不受干扰的需求。

在广场中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在活动内容、活动时间上各有不同,如:老年人的晨练、市民的表演、青少年的游玩等,这也要求广场设计时提供不同的层次供其使用。人们对空间尺度的感受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存在着某些恒定的共性,接近人体尺度的空间总是令人感觉亲切的。因此只有根据人性化的空间尺度设计不同程度的封闭或开敞空间领域,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层次丰富的广场空间环境。使环境因素适应人类活动的需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建立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环境,从而达到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

无障碍设计已经是现代设计中处处涉及到的一个问题。人类行为尺度是广场空间设计的重要因素。然而,这也不是绝对的,尊重人类行为尺度对公共空间的设计也是相对的,也就要求我们对公共空间的设计进行定位,要明确主题,针对具体情况可以具体分析。如老、幼、妇、孺作为一个社会的群体,把残疾人作为一个社会的群体,在他们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时,对于我们的公共空间设计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当前的公共空间与特殊群体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多矛盾——缺乏无障碍化、易识别性、易操作性、公平性以及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比如在西安的大雁塔北广场,在广场的喷泉周围只有我们正常人行走的台阶,而没有给残疾人、老年人留下慢行的坡道,还有在广场当中新设置的饮用水,没有说明,有经验者才知其上注明的“不能洗手”的含义,可识别性差。

在公共的空间场所中不只是健全健康的人在其中使用,我们还要考虑到那些特殊群体。考虑他们的特殊生理、心理及行为需求,把他们作为公共空间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依据。考虑到这些人的不同行为尺度、具体需求不同,在面向公众化整体设计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局部,创造出有适应各种人群的使用空间。

五、结语

一个好的广场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人的心理及生理的需要。比如,景观及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尺度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在景观布局设计中,要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的行为心理特点,还要充分考虑到老人及残疾人对景观环境的特殊需要,落实在休息区、座椅尺度、专用人行道、坡道、盲文标识、专用公厕等细部设施的规划设计中,使广场景观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游憩场所。

【参考文献】

长寒地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论文篇六

与城市地上空间环境设计不同,地下环境空间设计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显著,是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从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内涵出发,对其组成要素进行诠释,并对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理念进行探索,以期为城市实践活动提出些许建议。

城市地下空间为人们缓解了出行、用地不足等问题,也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作为城市地下空间的重要载体,在为人们提供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这种集交通、购物、商业、娱乐等城市功能为一体的设计理念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涉及众多方面的内容。地下环境空间设计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显著,是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不仅仅属于视觉审美效果系统的范畴,它既包括环境规划、整体布局、管理保护和恢复在内的整体复杂性、综合性的系统,也是融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应用科学等众多学科在内的系统性工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内涵的多元化特征,导致其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心理层面、情感层面、艺术层面、历史层面等。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具备恒定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在抗灾防灾、节约能源层面具有众多优点。但也有通风不佳、采光不足等劣势。在对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将多种要素相互结合,进行综合性考虑。

(一)植物视觉要素

植物是环境空间的载体,具备限定空间、引导指示以及丰富空间的意义。五颜六色的植物能够有效缓解地下空间环境的压抑和冰冷,缓解人们内心的消极感受。在植物要素选择种类时需要注意:一是针对地下空间环境的具体特点,应选取耐阴、耐酸、耐碱性植物;二是以观赏价值较高的常绿植物为主,并辅之以城市特色季节性花卉;三是选择容易成活的植物,便于栽培管理。

(二)山水视觉要素

在设计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中意义深重的山水景观引入到地下空间,能够直接仿制出户外环境,让人心旷神怡。山水景观是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要素之一,能够制造宜人的环境氛围,供民众休憩娱乐。山水景观包含形式多样,与植物视觉要素形成整体性配合,能够形成山水园林景观。

(三)公共艺术要素

公共艺术景观是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要素的核心部分,更是展现城市文化、体现城市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公共艺术要素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地面装修情况。城市地下空间地面装修应考虑到安全、材质、肌理、图案等方面的需求。艺术性较为强烈的地面装修能够有效的提升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整体效果。其次,立面装修情况。除了考虑地面装修基本要素之外,立面装修还应与地面保持相互和谐。墙面处理最好简洁明了、色彩轻快,满足吸声防潮等实际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立面处理都会考虑采取竖向线条,形成独特效果,减少人们内心的压抑感。最后,天棚设计应考虑到抗震减声、防火防潮。在天棚处理过程中,设计者最好能够营造出错落有致、变化丰富的地下空间,并结合灯光照明,引导地下空间方向。

(一)满足身心愉悦基本需求

首先,良好的空气品质是满足身心愉悦需求的基本前提。城市地下空间封闭性使得空气品质尤为重要。在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采用多种通风系统、洁净空气设备,确保地下空间具有良好空气品质,满足人们身心愉悦的基本需求。其次,良好的`光照条件同样能够使得人们身心愉悦。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应该综合考虑自然光线和人工照明,克服地下空间昏暗、封闭的感觉,尤其注意出入口光线照明度反差大的现实需求,确保城市地下环境照明度均匀、舒适。最后,提供辨明方向的准确环境信息。科学表明,方位感已经成为地下空间环境中最重要的评价要素,直接影响着人们舒适感和安全感的形成。一般而言,可以通过标识系统、建筑装饰、地面信息、立面秩序等建立完整的地下空间信息体系。

(二)满足安全疏散现实需求

由于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封闭性,对安全防火和应急疏散功能要求非常高。首先,在安全防火层面,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应该立足于“防消结合、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从材料选择、杜绝火源等层面努力。以材料选择为例,立面装修应选择阻燃材料,天棚材料选择易熔材料。前者阻止火源扩大,后者则便于浓烟排出。其次,在应急疏散功能层面,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应该布局清晰明了,避免过多曲折。安全通道应结合自然光进行疏散,并设置完整警报系统,提供明确标识体系。

(三)满足传承文化历史需求

城市文化特色是历史积淀的重要表现。相对于物质环境建设,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更加侧重于文化氛围营造,以体现出特定区域内城市的文化特色,满足文化发展多样性。首先,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应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处理,创造城市地下特色空间。其次,由于历史传统、地域景观不同,城市文化特色也不同,这是城市景观设计、整体布局的重要依据。在当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坚持民族性和地域性已经成为世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能够直接增强空间文化性,突出城市个性化色彩。

总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发展为城市的繁荣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在地下空间中得以实现。但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发展在我国尚不成熟,设计者应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和经济实力,并参考国外成功的建设案例,合理地发展地下空间环境,创造符合社会与人的需求的地下空间环境,丰富和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长寒地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论文篇七

小户型最早由大户型改造而来,最初不合理开发在经受了市场的考验之后才催生出小户型。所谓小户型其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具有相对完备的配套及功能齐全的“小面积住宅”。它的面积界定也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一般指40-60平米左右;二、三线城市一般90平米以下即被定义为小户型。房地产业内部一般认为一居室面积在60平米以下,二居室面积在80平米以下,三居室在100平米以下的都属于小户型范畴。长期以来,小户型都被作为过渡阶段产品,对其居住功能的合理性都存在质疑。然而时至今日,小户型配套产品逐渐丰富,功能性也不断完善,诸多小户型在提高其使用率、性价比、舒适度的同时,健康环保的标准也日益提高。

小户型的目标群体主要是由新生代年轻人和投资者两部分组成。作为刚走出校门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他们经济薄弱,还款能力有限,但是渴望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因此绝大多数会选择购置总价较低的小户型住宅。这类住宅往往因为拥有时尚的外立面设计、完善的物业配套服务、齐全的功能布局而备受他们喜爱;即使是年轻夫妻,只要合理地对室内空间进行规划设计,也能够营造出满足日常起居的室内环境。另一方面,随着储蓄利率的不断下调,股市低迷,许多人都将投资渠道转向了房地产领域。处于商业核心区的单身公寓具有交通便利、周边配套齐全、需求大、空置率低等特点。同时,由于地段好,且处于商业区,租客群多为商务人士。由于容易租、租金高的原因,小户型更容易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而得到投资者的青睐。

(一)功能分区及动线自由灵活。对于小户型来说,在平面布局上以实用为主,各功能空间的划分应尽量弱化,模糊空间界限,自由灵活,将类似空间进行合并、打通,减少交通空间面积。如客厅与餐厅、厨房与餐厅、卧室与书房等。以厨房空间为例,常见的设计手法是向餐厅区域借空间,通过去除两者之间的隔断,让餐厅和厨房之间相互开放,如此就能互相借用空间,彼此照应,间接为厨房增容,并且通过统一的风格将其统一,在视觉上扩大空间感。功能分区离不开动线设计,小户型的动线规划不仅要考虑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还要区分出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界限。同时,将不同使用性质的空间之间进行连接,可利用十字型主道动线或以家具为中心的环形动线,尽可能避免动静分区之间的空间重叠。

(二)空间隔断通透多变。小户型的实际使用面积有限,在进行空间分隔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实体墙隔断。比如入户玄关,为了避免进行有效的视线阻挡,可采用雕花板、雕花玻璃等隔断进行空间划分;而客厅和卧室区域则可以使用沙发或者书柜进行灵活隔断;卫生间为了满足采光和私密性的双重需求可以采用透光不透明的玻璃砖进行隔断,能使视线得到延展从而扩大空间感,是家庭装修中常见的隔断方式。当然也可以使用一些弹性隔断,比如沙曼、线帘、屏风等,亦能根据空间使用进行有效调整,也能避免空间杂乱无章。当然,如果想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私密空间,利用移动式推拉门来取代通透隔断和实体门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还可根据空间的使用情况进行任意调整。为了使小户型的空间显得更大,在立面空间多安装镜面也可以起到小中见大的效果,通过镜面的反射能够使视觉上本来局促的小空间得到空间延展,采光也能够得到提高,一举两得。

(三)收纳空间最大化,实用至上。小户型空间有限,所以收纳无处不在。通过设计一些多功能的家具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物品的收纳是小户型设计的重点。合理的收纳方式应讲究美学原理,小空间受视觉局限,收纳在实用的基础上更应强调整洁美观。可以将柜体嵌入墙体内达到减少空间占用率的手法,或者设计地台,合理隐藏储物空间,下面是非常大的储藏空间,放上茶具成为茶室,晚上铺上寝具就成为了卧室,合理的收纳空间布局能让小空间的利用率得到极大提升。

(四)合理搭配软装,营造个性空间。在软装搭配上,小户型尽量不要装饰过多的饰品。风格形式、色彩搭配上尽量和谐统一。由于房间小,软装搭配要少而精,避免过多的饰品造成空间的局促而显得杂乱无章。窗帘选择应以纯色为主,避免复杂的花纹和造型造成的视觉混乱,壁纸尽量选择花纹小颜色素雅的,形成统一协调的格调。同时,在装修风格的选择上应以简约风格为主,避免装饰过于繁琐的风格类型,如美式、古典、欧式风格等,这些风格由于造型比较复杂,线条较多都会使空间显得更加局促杂乱,不适合小户型空间使用。家具是空间布局的主要元素之一,小户型家具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室内空间尺寸,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做到小而精,应该尽量在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尺寸大小,量体裁衣,避免家具买来以后过大而无法安置的尴尬局面。同时,在平面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家具布置应该合理利用纵向空间,以纵向分布为主,充分利用竖向空间,高柜、吊柜、层板都是最佳选择,造型力求简单实用。当然,在家具的挑选上,功能多变的.家具才能在小户型中彰显大用途,可折叠展开的餐桌、可移动组合的沙发床或者可翻转的床都是小户型空间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选择。

(五)巧用色彩及灯光烘托气氛。由于开窗面积小、采光不足,小户型室内空间色彩应避免大面积使用深色,因为这样容易让人产生压迫感和局促感。而亮度高、纯度低的颜色能够反射光线,从而扩大空间视觉感,宜作为主基调使用。一些纯度较高的颜色则可作为局部点缀使用,从而彰显空间个性,增添活力。灯光在室内空间中起照明和烘托气氛的作用。良好的灯光设计能够给居住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小户型空间的灯光设计应考虑空间和层高的实际情况,避免使用造型过大的灯具造成空间的压抑感,多使用台灯、落地灯、筒灯、射灯等对整体及局部进行照明和烘托都是不错的选择。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家庭人口结构的日趋简单,以大家庭为主的居住模式逐渐发生改变,小户型住宅已成为居住需求的主要趋势。小户型的室内设计如今已成为了设计师的重要设计课题,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设计出更健康、绿色、环保的居住空间需要所有设计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小户型设计将朝着功能多样化、设计人性化、风格个性化的方向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长寒地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论文篇八

摘要: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是城市整体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功能的发挥有较大影响。开展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有三个,即以人为本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

空间是的概念比较宽泛,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科学家认为空间就是欧氏几何学所展示的实际存在的空间。哲学家认为关于空间的知识领域是地理学。一定的空间分布是地理现象的重要特点。地理学的一大视角就是空间视角,因而各种各样的空间观得以产生。建筑工程师认为把握空间应该从空间知觉入手,认为空间包括路径空间、领域空间、理想空间、街道空间、游牧空间和广场空间。我国有些专家把空间限制较少的空间叫做开放空间,是以大部分居民为服务对象的敞开的空间,除了包括绿地等自然景观,而且也包括庭院、巷弄等人文景观。这种定义比较全面,一方面强调服务目标,另一方面对开放空间的要素构成做了规定。也有专家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开放空间,它由公共绿地、道路、广场、自然风景和休憩空间等组成。因此,目前只能说,城市开放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有很大得相似性。但对于公共空间或者城市公共空间现在还没有比较统一的定义。城市公共空间具有秩序性、层次性和整体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一种物质空间,其功能就是供人们使用,使人们的身心需要得到满足;它是城市公共资源之一,空间资源是其本质;拥挤性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特点。

以人为本的原则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人使城市的主体,为人们的活动提供空间以使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是城市空间的最大价值。因此,在创造城市空间时,要贯彻尊重人、关系人的理念,使得人们的多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在以前,城市管理和规范者把生活、交通、工作和游憩作为城市的四个功能,并以此为原则来设计城市布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巴西利亚就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但它只注重汽车交通,却将步行系统排除在外,使得城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这种规划显示出了设计者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片面理解,最终使城市的活力消失不见,使人们对公共空间缺乏兴趣。现在我国处在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发展很快,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也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存在一些问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长远考虑不足;层次感不强,结构系统性不佳;城市规划没有地域文化特色;休闲娱乐空间不足,交通集散空间过多;城市广场规模过大。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在以后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具体来说,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规划要有系统性,要对开放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给与高度重视。无论是街区,还是社区和邻里,都要做好规划,而且规化要体现城市的总体结构。第二,要适度围合一些建筑,创造积极空间,使人们的领域感和安全感得以提高。如果空间规模过大,可以进行改造,使用地面高差、色彩、设施和植物等来进行改造。第三,尊重边界效应,在使用者容易接触的地方开展空间布局,做好空间边缘部分的设计,使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增强。第四,以满足最有可能使用该设施的群体为主要的考虑对象,同时也适当兼顾其他群体的需要,使各个群体都有自己合适的活动场所。此外,把残疾人、母婴和儿童的需要也要考虑进去,体现人文关怀。第五,公共空间应该建设一定的设施,使人们的活动需要得到满足。此外遮阳、日照和通风等因素也要考虑进去,使人们能在空间了舒适地享受生活。第六,在公共空间设计要将可能的磨损和后期的维护考虑在内。以前在进行公开空间环境设计时,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一般考虑很少;现在设计者却非常注意环境与人的协调,想法设法使环境满足人的需要。

系统性原则

对城市建筑的研究和分析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古与今,远与进这是整体进程的。城市与分区、单元、地段,体系与城市,地区与城是等等相对的整体。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社会、建设、管理、教育等是各个层次。建筑的内外、单元的内外、城内与城外也是相对的整体。粗与细、上与下是设计操作和系统规划的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应该以工作作为突破口,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环境客体、环境主体和环境主客体之间的交互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三个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造的复杂系统。系统的核心是整体。环境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功能正常、要素结构稳定和要素和谐共存。城市空间的一个部分是城市公共空间,所以城市空间规划和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应该综合考虑。整体性的思想不仅有物质层面的意义,还有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意象理论认为,每个人眼中的城市环境是多种视觉元素叠加而形成的整体效果,也是几个空间场所的叠加。根据系概念,如果城市街道是点,那城市空间就可以看做是线,点线要完美结合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动态性原则

很多城市的寿命是很长的,它不像某些建筑存在的寿命比较短。时间跨度长是城市建设的一个特点,它从建立起就会一直新陈代谢,城市空间的塑造也不是某一个建造者或设计者完成的,而是很多代人的智慧结晶。动态性原则主要有四个表现。首先,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是一个建设,反馈,在建设的过程,所以是动态的;其二,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使其系统性逐步增强。其三,互动的动态性。与人为本的原则与互动原则联系紧密,互动原则是基础,实施其他原则要以互动原则为前提;互动原则的发展依赖于其他原则。第四,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实施过程中,其具体设计的的约束条件是政策框架和三维轮廓所提供的。空间尺度、形态及其与周围建筑和环境的关系等众多因素都应该考虑进去。这使得城市设计框架的弹性增加。其实质是要求动态把握公共空间使用者的心理、生理、社会层面、人群细分的关怀。综上所述,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是城市整体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功能的发挥有较大影响。开展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有三个,即以人为本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

参考文献

长寒地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论文篇九

;

摘 要:城市公共空间中,水体景观凭借其营造舒适气候,保护周边区域的环境以及维持城市河道的生态平衡的作用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体景观不仅仅是城市风景的一部分,同样凭借其对不同区域快的连接作用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健身休憩的空间。

一、城市公共空间及水体景观

城市的公共空间在一座城市的建造规划中占据着相当分量,尤其是在休闲娱乐功能上,公共空间凭借着多种形态和相对完善的设施发挥着其它空间无法代替的作用,可以说城市公共空间于城市的作用就如同室内设计中的家具一样,将城市的各种功能性空间串联在一起。

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之中是与城市居民接触最为密切的空间,不单是提供休闲生活的空间,也是交流沟通的重要场所,可以说对于城市设计来说,公共空间的优良可以算是一把“标尺”。近些年中国城市化的進程可以用飞速来形容,满足城市基本设施后,设计师就更为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应用:公共空间中的小品,设施,指示牌等等不再只拥有最为原始的基本功能,而是与城市结合关联,成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及更高实用价值的空间。

与此同时,城市设计者们也发现水体在城市公共空间具有非常重要的存在意义,良好的城市生态不仅是依托植被的合理布置,也依托城市中大小不一的水体来进行优化,水体的存在使得城市生态具有更加完善的体系,微型生态系统也因城市水体的存在形成相应的循环链。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中,不仅是要依据当地气候环境、文化底蕴来思考具体的设计走向,也同样要遵守人性设计和审美化的准则,人性设计即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要对空间所处地域的居民进行调研,不同时刻分别是何种年龄段的居民对这个公共空间的需求最为迫切,以及在设计空间小品、公共设施时同样要依据不同使用人群的实际需求具体设计,不应当只依据所谓平均值进行统一化模式化的设计;审美化准则即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必要的美学层次必不可少,借助多种形态色彩来充分展示城市文化和该空间的主题。

(1) 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社区的沟通性空间,已经是当下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区域,社区居民藉由城市公园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及信息交换,与此同时城市公园也提供给周边居民休闲放松的场所,在某些高度发达的城市中,城市公园更能够在通勤时间段兼有分散人流的功能。

(2) 商业步行街

近年来,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文化的展现平台,在各地的城市地位都得到提升,商业步行街不单是满足城市居民的购物商务需求,也是城市居民休闲和城市文化展示的空间。商业步行街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过度模仿造成多座城市的商业步行街如出一辙,缺少当地地域特色;商业步行街的设施忽视人性化因素,没有根据不同居民的需求进行相应设计和满足。

2.城市公共空间的水体景观

古话常说水是孕育文明的摇篮,每一座城市或多或少都会依靠河流水域得到孕育和发展。城市水体也是城市和江河湖海交集的区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元素。城市水体景观经常是兼有自然风光和人工景致,也即是城市水体景观的优劣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

在城市水体景观的设计中,一般要依照以下的准则来进行设计:

(1)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对于水体景观来说,将水体与生俱来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进行巧妙结合,增强人与自然的亲密度和交互感,使得水体景观本身的自然特征在城市环境的调节问题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此使得城市成为更为完整合理的格调。城市水体景观在城市之中无法做到绝对独立,它可以称得上是城市的经脉,城市依托或大或小的水体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城市区域网。

以及,人类在对于城市景观的设计要求上更注重景观与城市的连续性,统一性;整座城市的水体景观不能是每一片相同的景致作重复叠加运动,而是不同区域的景观藉由某些点、线、面进行有机结合,营造各有特点但又统一和谐的空间环境。

(2) 水体景观的独特性

城市空间中的水体景观也应当致力于形成具有当地环境特点的风景线,世界上凡是取得成功的水体景观设计,都因其对于本地区文化特色和经济发展现状的不断研讨才形成合理的方案。例如英国泰晤士河岸就有这样的建筑骑廊,通过向公众开放并增添适当的休闲区域,使得该地区的经济依托上升的人流而得到增长。

现代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当地的生态状态,做到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经济现状的高效结合,达到城市、公共空间、居民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

3.城市公共空间的植物景观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除去基本的设施和功能满足,植物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植物景观设计在城市设计中,不单是能够改善城市环境,与此同时也会给城市经济与文化都带来正面的影响。

(1) 环境改善

植物群落在环境改善的作用可以说是无出其右,良好的植物群落布局还能够减弱城市因高层建筑的飞速发展产生的热岛效应。

(2) 文化提升

中国人常常借由植物来抒发独特的情感,可以说植物景观的建造在中国园林中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常常见到桃花就可以很容易的想到桃花源,见到荷花满塘就会写出曲院风荷等等。

(3) 经济提升

植物景观在保留其观赏作用的前提下,还能够通过开发产生经济作用。植物景观设计中不单有观花观叶的物种,还有可以观赏果实或是入药的品种,满足视觉效果的同时也增添了一份经济效益。

二、北京城市公共空间及水体景观

改革开放的热潮使得西方国家的多种生活模式和设计模式传入并深刻影响着中国,如今这样的节奏已经进入更为缓慢并审慎的状态,北京的城市建造节奏也不再是快速的扩张,转而开启小规模的局部调整方式。大规模且快速的城市扩张固然可以使得城市短期的达到想要的规模,但是也造成许多资源的破坏与浪费;吸取教训的城市设计者们也开始转向更小规模的改造方式,小规模的改造更能够满足居民需求,也更能够包容多种功能。

1.北京城市公共空间

北京市的主要城区可以说都是在老城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居民的日常生活成为北京市公共空间设计源动力,我们可以在胡同口窥见这样的公共空间,也可以在公共交通的等候处望见属于北京这座城的平凡琐碎。虽然说北京的公共空间看似杂乱无章,却鲜明的映射出这个城市的呼吸。

设计师们也同样关注到这个问题,如今的北京公共空间改造设计都已经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改造——或是说微空间改造,老城区的公共空间可以说是十分局促甚至许多胡同并没有让居民进行沟通休闲的区域,饱和的建设用地使得扩大公共空间的面积变得极为艰难,减少不必要的建筑的同时,采用轻量的景观设施或结构能够将公共空间的面積进行提升。

2.北京水体景观设计研究

北京市环保局2018年全年的监测数据表示:劣v类水质河长占总监测长度的21%,较2017年减少13.7个百分点。结果显示北京市对于水体的整治已经有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也彰显着北京市政府对于水体景观建设问题的重视。

(1) 维护历史风貌

(2) 在重要节点位置设计具有历史文化意蕴的景观

(3) 以流域历史上经典植被为主

(4) 注重古迹的保护

三、海淀区畅春园地区景观及水体景观的更新探讨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海淀镇的万泉河畅春园滨水区域是一段多种功能并存的复杂地段,该滨水区东侧域毗邻北京大学,西侧及北侧有城市交通要道,该地区居民通勤常通过该区域,但没有明确分区的道路导致人车无法分流,拥有明显的安全隐患;由于这一区域东西两侧各有一休闲空间,穿行两个公园的路口也因人车无法分流而没有安全保障。在西侧区域有一万泉亭,为历史遗迹。

通过对该地区的日照分析和水质数据查询,该地区由于周边无高层建筑,全年光照都十分理想,且万泉河为北京市ii类水源,为景观设计和改造奠定了良好基础。

畅春园地区作为北京市“三山五园”中的一园,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周边也因北京大学、颐和园、圆明园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就畅春园地区的景观更新来看,留存现有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底蕴是该地区公共空间存在的基础。

(1) 保证内外交通的顺畅和环境整洁,河岸东西侧可根据人车流量进行分区,保障周边居民安全。

(2) 由于濒临城市交通主干道,可增强该区域的“降噪”功能。

(3) 内部植物种类较少,河岸区域无植被覆盖,可适当增添植物种类和数目以满足夏日居民休闲需求。

(4) 该区域水体以观赏性为主,可增加与水体的互动空间。

结语

人类向来都是向往自然,拥有亲水的天性,城市的公共空间和水体景观为人类的感情沟通提供了理想场所,或是说它们在人类的起居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也不例外,更遑论北京同时也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城市,水体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就更不需多言。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和水体景观更新的研究,对北京市未来的景观设计发展具有实际意义,也能够为中国其他正在发展或即将发展的城市树立一个标杆。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长寒地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论文篇十

摘要: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是城市整体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功能的发挥有较大影响。开展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有三个,即以人为本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

空间是的概念比较宽泛,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科学家认为空间就是欧氏几何学所展示的实际存在的空间。哲学家认为关于空间的知识领域是地理学。一定的空间分布是地理现象的重要特点。地理学的一大视角就是空间视角,因而各种各样的空间观得以产生。建筑工程师认为把握空间应该从空间知觉入手,认为空间包括路径空间、领域空间、理想空间、街道空间、游牧空间和广场空间。我国有些专家把空间限制较少的空间叫做开放空间,是以大部分居民为服务对象的敞开的空间,除了包括绿地等自然景观,而且也包括庭院、巷弄等人文景观。这种定义比较全面,一方面强调服务目标,另一方面对开放空间的要素构成做了规定。也有专家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开放空间,它由公共绿地、道路、广场、自然风景和休憩空间等组成。因此,目前只能说,城市开放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有很大得相似性。但对于公共空间或者城市公共空间现在还没有比较统一的定义。城市公共空间具有秩序性、层次性和整体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一种物质空间,其功能就是供人们使用,使人们的身心需要得到满足;它是城市公共资源之一,空间资源是其本质;拥挤性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特点。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人使城市的主体,为人们的活动提供空间以使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是城市空间的最大价值。因此,在创造城市空间时,要贯彻尊重人、关系人的理念,使得人们的多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在以前,城市管理和规范者把生活、交通、工作和游憩作为城市的四个功能,并以此为原则来设计城市布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巴西利亚就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但它只注重汽车交通,却将步行系统排除在外,使得城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这种规划显示出了设计者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片面理解,最终使城市的活力消失不见,使人们对公共空间缺乏兴趣。现在我国处在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发展很快,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也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存在一些问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长远考虑不足;层次感不强,结构系统性不佳;城市规划没有地域文化特色;休闲娱乐空间不足,交通集散空间过多;城市广场规模过大。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在以后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具体来说,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规划要有系统性,要对开放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给与高度重视。无论是街区,还是社区和邻里,都要做好规划,而且规化要体现城市的总体结构。第二,要适度围合一些建筑,创造积极空间,使人们的领域感和安全感得以提高。如果空间规模过大,可以进行改造,使用地面高差、色彩、设施和植物等来进行改造。第三,尊重边界效应,在使用者容易接触的地方开展空间布局,做好空间边缘部分的设计,使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增强。第四,以满足最有可能使用该设施的群体为主要的考虑对象,同时也适当兼顾其他群体的需要,使各个群体都有自己合适的活动场所。此外,把残疾人、母婴和儿童的需要也要考虑进去,体现人文关怀。第五,公共空间应该建设一定的设施,使人们的活动需要得到满足。此外遮阳、日照和通风等因素也要考虑进去,使人们能在空间了舒适地享受生活。第六,在公共空间设计要将可能的磨损和后期的维护考虑在内。以前在进行公开空间环境设计时,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一般考虑很少;现在设计者却非常注意环境与人的协调,想法设法使环境满足人的需要。

对城市建筑的研究和分析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古与今,远与进这是整体进程的。城市与分区、单元、地段,体系与城市,地区与城是等等相对的整体。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社会、建设、管理、教育等是各个层次。建筑的内外、单元的内外、城内与城外也是相对的整体。粗与细、上与下是设计操作和系统规划的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应该以工作作为突破口,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环境客体、环境主体和环境主客体之间的交互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三个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造的复杂系统。系统的核心是整体。环境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功能正常、要素结构稳定和要素和谐共存。城市空间的一个部分是城市公共空间,所以城市空间规划和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应该综合考虑。整体性的思想不仅有物质层面的意义,还有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意象理论认为,每个人眼中的城市环境是多种视觉元素叠加而形成的整体效果,也是几个空间场所的叠加。根据系概念,如果城市街道是点,那城市空间就可以看做是线,点线要完美结合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很多城市的寿命是很长的,它不像某些建筑存在的寿命比较短。时间跨度长是城市建设的一个特点,它从建立起就会一直新陈代谢,城市空间的塑造也不是某一个建造者或设计者完成的,而是很多代人的智慧结晶。动态性原则主要有四个表现。首先,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是一个建设,反馈,在建设的过程,所以是动态的;其二,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使其系统性逐步增强。其三,互动的动态性。与人为本的原则与互动原则联系紧密,互动原则是基础,实施其他原则要以互动原则为前提;互动原则的发展依赖于其他原则。第四,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实施过程中,其具体设计的的约束条件是政策框架和三维轮廓所提供的。空间尺度、形态及其与周围建筑和环境的关系等众多因素都应该考虑进去。这使得城市设计框架的弹性增加。其实质是要求动态把握公共空间使用者的心理、生理、社会层面、人群细分的关怀。综上所述,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是城市整体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功能的发挥有较大影响。开展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有三个,即以人为本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