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班语言黑熊种玉米教案(优秀8篇)

时间:2023-09-30 17:03:15 作者:纸韵 2023年大班语言黑熊种玉米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语言黑熊种玉米教案篇一

1、通过多个角度观察玉米,了解玉米外部的结构特征;

2、培养幼儿认真、细致观察及捕捉事物特征的能力。

3、学会把自己的想象和现实物体有效地结合。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玉米实物、白纸、记号笔、彩笔。

一、观察玉米

1、整体观察:这是什么,它长得什么样?

2、局部观察:玉米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啊?

3、细节观察:玉米上有一颗一颗的玉米粒,像什么啊??

二、画玉米

1、师幼互动,引导幼儿刻画玉米:画这个玉米应该怎么画?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对玉米的穗子、颗粒等难画的部位,教师可以适当的示范一下。)

2、幼儿画:现在请你们把这个玉米画下来,看谁画的最有意思。(请幼儿用简练的笔法把玉米画下来)

三、启发想象

教师把幼儿想象的形象现场画出来,起到点播幼儿的作用。

四、创造作画

老师:原来把玉米换一个方向就可以变出不一样的东西来。现在请你把玉米变出一个很奇特的东西,你们可以变一整只玉米,也可以变玉米的一个部位,还可以转化各个方向来变,看谁边的最神奇,还要想想你变出的是什么东西。

玉米是幼儿经常看到的,在上次活动中,让幼儿围绕玉米进行写生,进行写生之后在这次活动中,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变形,玉米在写生的时候,在纸上呈现出来的都是正常方向摆放的,在想象的时候,让幼儿在不同方向进行想象变形,玉米一个奇特的食物,在幼儿的突发奇想中,变出了许许多多的神奇的东西。在观察幼儿在变形的过程中发现幼儿想象还是蛮奇特的,变形的东西许许多多,幼儿的想象力是无可限量的,通过将常见的玉米进行变形后。增加幼儿的意象画特征。加强幼儿进行想象的能力。

大班语言黑熊种玉米教案篇二

1、认识了解农村的废旧材料,及它们的用途,从而发挥新的艺术价值;

2、通过绘画和粘贴,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创作增强对动、植物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1、玉米皮、秸秆、刀、剪刀、胶水、硬纸板

2、教师准备几幅用玉米皮、秸秆粘贴的画和几个小奖品。

一、开始部分

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欣赏示范作品

——看一看,这和我们以前见过的画一样吗?

——谁来说一说这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二、基本部分

1、出示材料,研究讨论

——你见过这些材料吗?

——要想粘这样的画,我们应该先做什么?

——老师手中的材料,能做成这样的画吗?怎么办?

2、试一试

——谁来试一试自己说的方法可不可以作画?

教师点评。

3、学一学

讲述加工材料的方法,

选择材料

选择玉米皮材料要是完好的,麦秸秆要去皮留杆。

绘图

在卡纸模板上绘制自己想要创作的底稿

剪裁

根据模板纹样每一部分需要来进行对材料的剪裁。

粘贴

4。幼儿创作,巡回辅导。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适时表扬表现好的同学。

三、结束部分

幼儿作品展示

找找看,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废旧的材料可以利用。

大班语言黑熊种玉米教案篇三

1、学习理解故事,引导幼儿感受故事意境,萌发对故事的兴趣。

2、能大胆创编动作,并积极参与故事表演,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及想象力。

3、愿意分角色表演简单的故事情节。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故事音乐、录音机、图片、动物头饰等

1、导入:引出故事的主人翁“小猴子”,出示小猴图片及模仿小猴子。

2、欣赏故事:提问幼儿故事里的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师:小朋友,故事里你们听到了什么?有谁呢?在干什么呢?

幼儿:有小猴子,要去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

3、以问答方式游戏引出图片。

师:“刚刚故事里面,小猴子首先到了什么地方?”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印象,学会结合内容找到图片的顺序并复述故事内容。

(玉米地里——桃子树——西瓜地里——兔子)

4、结合故事内容,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动作及表情,巩固理解故事内容。

5、通过游戏,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6、活动总结。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不要三心二意”的道理。

请幼儿课后把故事的情节简单地用图画表达出来,然后制作成小图书与同伴进行分享。

大班语言黑熊种玉米教案篇四

1、观察图片并引导幼儿大胆地猜测和讲述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2、理解故事中语词变化,学讲对话,初步讲述故事。

3、乐意表演故事,体验表演的乐趣。

1、教学挂图。

2、角色表演道具:角色头饰若干个,蘑菇、小豆子、萝卜实物若干。

一、导入:秋天到了,我们的家里都收获了玉米棒(教师出示玉米棒)。

1、这是怎样的玉米棒?

2、小朋友一起说一说。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讲述。

二、出示图片、观察图片、猜测故事情节,讲述故事情节,理解故事。

1、出示图片一:

指导语:秋后,小兔子藏起了三个最大的玉米棒。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逗人喜欢。

2、出示图片二:理解语词变化,引导幼儿学说对话。

〈1〉教师边讲述故事边提问。刚才小松鼠向小兔子借玉米棒的时候,它是怎么说的?模仿小松鼠和小兔子的对话。

〈2〉小松鸡向小兔子借玉米棒,会怎么说?

〈3〉丰富量词:把、碗、个等量词,幼儿进行对话讲述。

3、出示图片三、教师简单的分析小兔子种玉米棒和收玉米棒的故事情景。

〈1〉提问: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后,小兔子在门前干什么呀?

〈3〉它是一只怎样的小兔子?

〈4〉假如小兔子送给你一筐玉米棒,你会怎么做?

三、借助教学图片,完整欣赏故事。

指导语:图片讲完了,故事的题目叫《金色的玉米棒》,下面完整的欣赏一下吧!师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四、情景表演:借助头饰和实物表演故事。

师:老师带来了很多食物。一边出示,一边提问?

出示干蘑菇,师:这是什么呀?

出示小豆子,师:这是什么呀?

出示两个红萝卜,师:这是什么呀?。

五、幼儿学小兔跳着出活动室。

附故事:

秋后,小兔子藏起了三个最大的玉米棒,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逗人喜爱。

冬天,冷嗖嗖的北风吹在脸上像刀刮一样。小松鼠想,家里的粮食不多了,小兔子是我的好朋友,去向他借一个玉米棒吧。

“咚咚咚!”小松鼠敲门了。“吱扭!”小兔子开门了,小松鼠说:“小兔子,能借给我一个玉米棒吗?”小兔子告诉小松鼠:“那玉米棒是谁也不借。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他送给小松鼠一把干蘑菇。

雪花飘落了,大雪盖住了森林里的小路和山坡。有一只松鸡抖抖口袋,剩下的.粮食不多了,她想,小兔子是好邻居,去向他借一个玉米棒吧。

“咚咚咚!”小松鸡敲门了。“吱扭!”小兔子开门了,小松鸡说:“小兔子,能借给我一个玉米棒吗?”小兔子告诉小松鸡:“那玉米棒是谁也不借。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他送给小松鸡一碗小豆子。

小溪里的冰化了,泥洞里的小剌猬一觉睡醒,肚子饿极了,他想,我帮小兔子干过活,找他借个玉米棒准行。

“咚咚咚!”小剌猬敲门了。“吱扭!”小兔子开门了,小剌猬说:“小兔子,能借给我一个玉米棒吗?”小兔子告诉小剌猬:“那玉米棒是谁也不借。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他送给小剌猬两个红萝卜。

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后,小兔子在门前挖了一个个小泥坑,他剥下黄澄澄的玉米粒,一颗颗种下了。

大班语言黑熊种玉米教案篇五

1、领会兔子不借玉米棒的用意,懂得留种子的用意。

2、理解故事内容,能在图片的提示下完整的、有表情的讲述故事。

3、学习小兔子乐于助人的美德。

4、理解故事内容,记清主要情节,初步学习人物的简单对话。

5、能简单复述故事。

活动挂图、实物(玉米棒)、小动物头饰

导入

1、教师出示谜语。

2、幼儿讨论。

3、教师讲述故事前半段。提问:故事开始讲了什么呢?如果你是小兔子,你会怎么做呢?

4、教师讲述故事后半段。

提问:小兔子把玉米怎么样了?

等丰收后小兔又是怎么做的?

如果你是小兔子你又怎么做呢?

提升“小兔子不是不帮助朋友,而是为了留下种子,来年可以有更多的收获。”

5、完整听一遍故事,进一步理解。

6、请幼儿扮演角色,复述故事。

1、单纯的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对大班孩子来说太简单了,在讲过一两遍之后,有些熊朋友已经能很好的复述故事内容了。应该在故事中找出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点,然后进行挖掘,交给幼儿一定道理。

2、应适当的改编原有的故事,使之能更好的突出想要强调的`主题。

3、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有时应该抓住幼儿回答的内容中的一个点进行深入剖析。

大班语言黑熊种玉米教案篇六

1、感受乐曲三段体(aba)的结构,并能按不同的乐句做出相应的动作。

2、在模仿教师动作的基础上创编b段相互交往动作。

3、借助已有经验、图片和老师的提问,理解并记忆歌词。

4、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

磁带、录音机

一、故事导入

1、师在音乐声中讲“玉米和矮人”的故事。边讲边做动作。

2、提问:故事里讲了什么?有哪些动作?并请幼儿学做动作。(浇水、松土)

3、请幼儿创编玉米“长”起来的动作。

二、引导幼儿围绕故事线索学习并创编舞蹈动作

1、教师当“小矮人”,示范动作,幼儿观看。

2、引导幼儿创编“玉米叫醒小矮人”的动作。

3、请几位幼儿听音乐,并完整做动作。

携锄头走——浇水松土——矮人睡觉——玉米长大——叫醒矮人——一起舞蹈——拉玉米回家。

三、幼儿邀请伙伴一起快乐的舞蹈

1、请幼儿站在圈上(双圈),完整做动作。

2、思考:什么时候教师发出玉米和矮人游戏的讯号?

3、互换角色再次舞蹈一遍。

四、玩游戏:“贴一贴”

1、请幼儿在拍手后,创编相同部位贴一贴的动作(肩膀、肚子、臀部)

2、将创编的贴的动作加入舞蹈中。

本次活动我能将音乐、故事、舞蹈动作有机的结合,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极大的'激发了幼儿学习舞蹈的积极性。

在活动中,我让孩子们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创编他们所喜欢的舒适并优美的动作,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舞蹈语汇。

我和幼儿的互动、幼儿和幼儿的互动、幼儿和家长的互动贯穿始终。

活动中我能关注到没有表演的孩子,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我应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编动作的热情,让他们融入活动中,展示自己。

我应该设计一个本次活动的延伸活动,让幼儿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再次创编故事情节以及舞蹈动作,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丰富他们的舞蹈语汇。

大班语言黑熊种玉米教案篇七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4、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优美的动画,请你认真看,然后编一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播放多媒体动画,最后定格为教材主题图画面。)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妈妈正在教小松鼠学本领。你看,小松鼠跳跃、爬树、翻跟斗,学得多认真啊!松鼠妈妈说:“你不是最喜欢吃松果吗?咱们去采松果好不好?”“好啊,咱们比比看谁采得多。”小松鼠边说边向树上爬去。最后,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个松果。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该生高兴地笑了。)

师:这么好听的故事,听完后你知道了什么?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小松鼠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生2:我知道了松鼠妈妈采的松果多,小松鼠采的松果少。生3: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生4:有2只松鼠。生5:有两块数字牌和很多很多的大树。

(二)讨论探究

1.提出问题

师:大家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说什么呢?

师:谁愿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2:妈妈说:“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

生3:小松鼠说:“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

师:你对他们的回答满意吗?

(生1微笑点头。学生齐说:“满意。”)

生4:我的问题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5:请问大家,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生6: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7:我还有一个问题: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差多少个?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师将生4,生5,生6,生7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谁知道如何列出算式呢?

生:25+4=?(学生大部分已经能够说出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暂时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数器等,也可以请求同组的同学来帮忙。(学生动手探究,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引导。)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1: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

生2:我摆小棒。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

生3:我是口算出来的。5+4=9,再加上20就是29。

生4:我也是口算出来的。看着25然后把4直接加到个位的5上,就是29了。

生5:我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是我妈妈教我的。(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竖式。)生6:我是口算出来的。反正我一看就知道25加4等于29。

生1:要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

生2:要个位加个位,不要加到十位上。

生3:大家要认真计算,不要粗心。

生1:我认为口算最简单。

生2:我也是认为口算简单,因为列竖式我还不是很会。

3.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并随时注意其他小组的活动。)

师:请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听。

组1:我们解决的问题是“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我们的算式是25-4=21。直接用5-4=1,20再加上1就是21。

师:谁听懂他们组的意思了?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1:他们的意思是用5减4就足够减了,还剩下1,20根本用不着。所以25-4=21。

组2: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算式也是25-4=21,也是用口算得出来的。

组3:我们解决的是“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多少个”这一问题,算式和口算方法与他们小组是一样的。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个说法不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却是一样的呢?

生1:因为都是在算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差的个数。

生2:因为妈妈比小松鼠多的就是小松鼠比妈妈少的。

师:今天学习的计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生:也可以是一位数加两位数。

生:只要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就会计算今天学习的算式。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第1题(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学生独立读图,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生:19-9=10(颗)。

2.第2题(出示情境图)。

师: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

生:25-2=23(米)。

3.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4.第4题:想一想,填一填。

师:仔细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每组两个算式中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

师:你能试着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积极举例:

(1)34+5=39,5+34=39;

(2)21+7=28,7+21=28;

(3)83+4=87,4+83=87;

(4)52+7=59,7+52=59;……

师:如果不用你计算得数,你还能快速地举出类似这样的算式吗?

生1:47+68=,68+47=。

生2:395+126=,126+395=。

生3:1000+800=,800+1000=。……

(四)课堂总结

生1:这节课我发言特别积极。

生2:在小组内我算得最快。

生3:我觉得自己发言不是很积极,我会努力的。

师: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进行评价。)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能够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有效合作。希望下一节课继续努力。

大班语言黑熊种玉米教案篇八

玉米是秋天收获的农作物之一,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日常生活中,幼儿可以通过在种植园地种植玉米,了解玉米的生长过程,也可通过吃煮玉米、烤玉米了解玉米的外形特征、品尝玉米的味道。还可以结合种植活动探究、学习正确采摘玉米的方法,并通过品尝玉米食品感受劳动和收获的快乐。

1.初步了解玉米生长的过程及农民种植玉米的辛苦,知道玉米是一种健康食品。

2.能用清楚的语言描述玉米的生长过程,学习采摘玉米的正确方法。

3.喜欢吃玉米食物,感受采摘玉米的快乐。

1.在幼儿园的户外种植区种植玉米,引导幼儿以绘画的方式简单记录玉米的生长过程。

2.介绍玉米生长过程(播种、发芽、幼苗、植株)的图片4幅,“幼儿学习材料”——《秋天多美好》。

1、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谜语:一物生得真奇怪,腰里长出胡子来,拔掉胡子剥开看,露出牙齿一排排。

2、请幼儿请幼儿观察图片,交流、讨论玉米的生长过程。

(1)将幼儿分成4组,引导幼儿交流、讨论并按顺序排列玉米生长小卡片。

组织幼儿分组观察每一幅图,根据自己栽培植物的经验给玉米生长图排列顺序。然后请幼儿介绍自己组的排列情况,尝试根据图片内容说出玉米生长过程每个时期的形态。

(2)教师结合图片介绍玉米的生长过程及农民伯伯的劳作内容。

教师结合4幅图片逐一介绍玉米在4个生长时期的样子及农民伯伯相应的劳作内容。

(3)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设计标志,按顺序记录玉米的生长过程。

(4)引导幼儿结合《秋天多美好》第16页和自己的记录交流、讲述玉米的生长过程。

引导幼儿对玉米的生长过程进行描述,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玉米在每个时期的名称、外观形态及农民伯伯相应的劳作内容。

3、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了解玉米可以制作很多食品。

提问:玉米可以做成哪些食品?你喜欢吃玉米食品吗?

结合《秋天多美好》第17页,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知道玉米可以做成稀饭、玉米饼、发糕等多种食品,是一种健康食品。鼓励幼儿多食用玉米食品(可提前与厨房联系,中午给幼儿食用玉米食品)。

4、带领幼儿到种植园采摘玉米,观察、认识成熟的玉米,学习正确的采摘方法。

(1)认识、分辨真正成熟的玉米。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成熟的玉米:外皮发黄,玉米须已经呈褐色并干枯在玉米棒上,玉米粒硬且饱满。

(2)指导幼儿学习采摘玉米的正确方法。

教师与幼儿一起学习正确采摘玉米的方法,知道采摘玉米时应该一手扶着玉米秸,一手用力掰下玉米。

(3)幼儿采摘,体验收获的喜悦及劳动的快乐。

带领幼儿将采摘的玉米放到活动区中,晾晒后指导幼儿学习剥玉米粒。建议有条件的幼儿园带幼儿到玉米地进行活动,参与玉米的收获劳动。